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pdf
麻醉与镇痛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

麻醉与镇痛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一、引言麻醉与镇痛工作是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术后疼痛管理。
为了确保麻醉与镇痛工作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制定本规章。
二、工作目标1. 提高麻醉与镇痛工作的质量,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
2. 优化术后疼痛管理,减轻患者的痛苦。
3. 加强麻醉与镇痛工作的安全管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工作内容1. 麻醉前评估:麻醉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麻醉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
2. 麻醉操作:麻醉医师应具备良好的麻醉操作技术,遵循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确保麻醉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剂量控制。
3. 麻醉监测:麻醉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全程监测,包括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呼吸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 镇痛管理:麻醉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术后镇痛方案,确保患者的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5. 麻醉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麻醉设备的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的购置、验收、维护和定期检测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四、工作要求1. 麻醉医师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持有相关资格证书,并不断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麻醉医师应遵循医疗伦理和法律法规,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严守职业道德。
3. 麻醉医师应与手术医师、护士等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4.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麻醉与镇痛工作的质量评价、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5.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麻醉与镇痛工作的安全管理,制定相关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工作评估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麻醉与镇痛工作进行评估,包括工作质量、安全管理、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改进。
2. 麻醉医师应接受同行评审和医学会议的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质量。
麻醉医师能力评价表

序号
麻 醉 名 称
完成例数
1
2
3
4
本人声明上述信息准确、真实(签名): 年 月 日
科室评价及讨论意见
主要评价指标
评价结果
麻醉适应症的把握(有无麻醉禁忌)
合格()不合格( )
麻醉方式选择
合格( )不合格( )
各项麻醉操作技术规范
合格( )不合格( )
麻醉并发症的控Βιβλιοθήκη 与处理合格()不合格( )
麻醉医师能力评价表
姓名
性别
评价周期
职称
科室
取得职
称时间
授权麻醉:
麻醉医师评价周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请从考核周期所做的相关级别的麻醉完成情况、有无并发症、麻醉效果,考核周期有无重大差错、医疗事故等方面进行论述):在本次考核周期内圆满完成了ASA分级1-3级的各种病人的手术麻醉工作,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ASA分级4级的手术麻醉,麻醉效果满意,术后镇痛效果好,积极配合完成了各科室的危重病人抢救。本次考核周期内无重大差错、医疗(纠纷)事故发生。
麻醉消耗情况:(包括各种药品、耗材的使用)
合格( )不合格( )
麻醉中突发事件的处理
合格( )不合格( )
麻醉的效果
合格( )不合格( )
变更麻醉方式的把握(变更方式、变更时机)
合格( )不合格( )
术后镇痛管理
合格()不合格( )
麻醉技术原因造成的医疗(纠纷)事故
有( ) 无 ( )
纠纷 例,事故 例
评价意见:
科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评价专家组(医务科)评价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理委员会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麻醉科三甲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4.有手术用血前评估和用血疗效评估.
5.相关人员知晓术中用血(de)制度与流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C—麻醉科手术用血执行制度
C—输血治疗同意书
C—临床用血申请单
C—麻醉科手术用血流程
C—麻醉科手术用血指证
C—2.麻醉科手术用血与输血
科沟通流程
C—临床用血评估及用血效果评价制度
措施与持续改进记录
A符合“B”,并
麻醉效果优良率高.
A麻醉效果持续改进效果图
A—年四季度麻醉效果1级率统计分析表、柱状图
A—三年麻醉效果统计表、柱状图
A—3.三年各类麻醉效果统计表、柱状图
A—4.2013年四季度各类麻醉台次统计表、柱状图
有麻醉复苏室,以保证病人安全.全身麻醉后(de)复苏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de)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者(de)恢复状态,防范并发症(de)措施到位.
2.患者在复苏室内(de)监护结果和处理均有记录.
3.转出(de)患者有评价标准(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评价结果记录在病历中.
4.有患者转入、转出麻醉复苏室交接流程与内容规定.
5.准确记录患者进、出麻醉术后复苏室(de)时间.
C—全身麻醉病人监护、处理记录单(麻醉记录单)
C—病人出室情况记录(麻醉术后访视记录)
C—术前讨论制度
C—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
C—麻醉前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B符合“C”,并
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有监管检查、反馈、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评估与讨论(de)病历记录完整性100%.
由具有资质和授权(de)麻醉医师进行麻醉风险评估,制定
评价舒芬太尼在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

· 药物与临床研究 ·162020年 第24期评价舒芬太尼在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陈史伟1 张接玫11.西昌市人民医院 四川省西昌市 615000摘 要:目的:对舒芬太尼在术后镇痛以及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把握舒芬太尼的应用效果,以做好临床推广及实践应用。
方法:在研究中选择了我院全身麻醉患者共计42例,并对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1例。
观察组患者利用舒芬太尼进行麻醉和镇痛;对照组患者则采取芬太尼进行麻醉,之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麻醉效果和镇痛效果。
结果:通过利用舒芬太尼进行镇痛及麻醉,取得的麻醉及镇痛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在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过程中,要注重对舒芬太尼进行有效地应用,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以做好患者治疗工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舒芬太尼;镇痛效果;麻醉效果;应用价值前言:相对于传统的芬太尼麻醉和镇痛而言,舒芬太尼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保护患者的心肌功能,并且具有良好的麻醉和镇痛效果。
舒芬太尼是阿片类镇痛药物中的一种,在临床麻醉及镇痛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对于促进患者手术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对舒芬太尼在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把握舒芬太尼的应用效果,以做好临床推广及实践应用。
现就本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评价舒芬太尼应用效果及价值过程中,选择了我院全身麻醉患者共计42例,并对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1例。
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为11例,女性患者为10例,患者的年龄在22——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6±1.58)岁。
对照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为为12例,女性患者为9例,患者的年龄在20——70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5.21±1.59)岁。
麻醉质控指标说明

江苏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信息资料数据库数据上报说明(月报)目录1、手术台及床位设置 (1)1.1 手术台数 (1)1.2 床位数 (2)2、手术室内麻醉数 (2)2.1ASA分级手术病人麻醉数 (2)2.2麻醉分类数 (3)2.3 专科麻醉数 (3)3、手术室外麻醉与镇痛数 (4)3.1 有创或无创检查 (4)3.2 分娩镇痛(含人流) (4)3.3介入治疗 (4)3.4 其他 (4)4、收住、诊治病人数 (4)4.1 收住病人 (4)4.2诊治病人 (4)5、收费统计 (4)5.1药品占医疗收入百分比 (5)5.2 医用材料占医疗收入百分比 (5)5.3 AICU抗生素占药品费用比 (5)6、麻醉成功率 (5)6.1 神经(含神经丛)阻滞成功率 (6)6.2 硬膜外阻成功率 (6)6.3 困难气道处理成功率 (6)7、麻醉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 (6)7.1 麻醉相关死亡率 (6)7.2 有创性麻醉操作感染发生率 (6)7.3 有创性监测操作感染发生率 (6)7.4 术前检查评估准备率 (6)7.5 术后访视率 (7)7.6 椎管内麻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 (7)7.7 腰麻后头痛发生率 (7)7.8 苏醒延迟发生率 (7)7.9 硬膜外麻醉硬脊膜穿破发生率 (7)7.10 全麻术中知晓率 (7)7.11 心搏骤停发生率 (7)7.12 硬膜外麻醉血管损伤发生率 (8)信息资料数据库数据上报说明及问题解答《江苏省医院麻醉科建设管理规范与操作常规》(第二版)已由省卫生厅批准正式出版,江苏省卫生厅苏卫医便[2011]124号通知指出:《医院麻醉科建设管理规范》由麻醉科建设管理规范和常用临床麻醉技术操作常规两个篇章构成,共分39章,约29万字,内容全面、新颖、实用,为各级各类医院麻醉科的建设和规范管理提供了工作依据,适用于麻醉专业人员及医院管理人员。
书中《江苏省麻醉科建设管理评价标准与细则(试行)》,将作为对医院麻醉科考核评估、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考核工作的参考依据。
麻醉、精神药品处方点评表评价内容

麻醉、精神药品处方点评表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 代码 c-1 c-2 c-3 c-4 c-5 c-6 评价内容 医师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时未按要求使用印刷用纸为淡红色。右上角标 注“麻、精—”的处方; 医师未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在本机构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 品处方的,医师为自己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 药师未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调剂资格,在本机构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 药品的; 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无审核调配药师 及核对发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 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字句的; 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 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 麻醉药品注射剂带到医疗机构外使用的; 为门(急)诊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超过1次常用量 的;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超过7日常用量的;其他剂型,每张处方超过3日常用量的; 哌酸甲酯缓蚀剂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超过30日常用量的; 为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 注射剂,每张处方超过3日常用量的;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超过15日常用量的;其他 剂型,每张处方超过7日常用量的; 为住院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非逐日开具的;或每张处方超过1日 常用量的; 盐酸二氢埃托啡处方量超过1次常用量的;或在二级以下医院内使用的; 盐酸哌替啶处方量超过1次常用量的;或带到医疗机构外使用的 无适应证用药,或者是一种不适宜的; 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如为癌痛患者选用哌替啶(杜冷丁)镇痛; 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如癌痛患者或者慢性中重度疼痛患者长期镇痛未首选口 服给药方式、未使用控缓释制剂的,癌痛患者首选注射剂(如吗啡针)给药的; 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 其他用药不适宜情况的,如为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 品控缓释制剂,控制每张处方量过小。
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

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麻醉和镇痛评价用表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记录表格。
这类表格的目的是为了评价患者在进行麻醉或镇痛治疗后的疼痛程度、药物效果、安全性以及治疗后的病情恢复情况等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下一步治疗计划。
使用场景麻醉和镇痛评价用表通常会在以下场景中被使用:•麻醉手术后:手术后常会进行疼痛的药物治疗,用表可以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以及药物效果,并查看患者的病情回复情况。
•镇痛治疗后:针对慢性疼痛患者,常常会进行各类药物治疗,用表可以记录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情况,以调整下一步治疗计划。
•镜下操作后:如胃肠镜、支气管镜等手术后针对患者进行镇痛,用表可以记录治疗过程,是指下一步治疗方案。
常见麻醉镇痛评价用表###VAS疼痛评分表VAS疼痛评分表将疼痛分为10个等级,其中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强烈的疼痛。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感觉在表格上标记自己的疼痛程度,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标记来评估治疗效果。
###NRS疼痛评分表NRS疼痛评分表是一种数字式评分表,将疼痛程度打分为0-10,其中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强烈的疼痛。
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打分。
###VAS恶心评分表VAS恶心评分表是将恶心程度打分从0-10,其中0表示没有恶心感觉,10表示恶心程度最为严重。
患者可以依据自己的感觉在表格上标记自己的恶心程度,医生可以依照此来评估治疗效果。
###患者满意度评价表患者满意度评价表采用满意度数字化打分的方式,从1到5打分并评估患者对于治疗过程和医护人员的满意情况。
总结麻醉和镇痛评价用表对于患者和医生而言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依照表格上的评估结果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计划;而患者则可以通过表格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反馈。
此外,这类表格的使用还能够促进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麻醉质控记录

麻醉科室内质控二0一五年一月份本月完成临床麻醉201例,其中全身麻醉32例,连硬麻醉141例,腰麻18例,神经阻滞麻醉30例,静脉麻醉8例,吸入麻醉2例。
一.麻醉效果评价1.全麻:I级30例,II级2例2.椎管内麻醉:I级160例,II级8例,III级1例3.神经阻滞:I级30例,II级0例,III级0例4.静脉麻醉:I级7例,II级1例5.吸入麻醉:I级1例二.麻醉并发症1.全麻:低血压1例2.椎管内麻醉;尿潴留2例,恶心呕吐2例,术后头痛1例3.神经阻滞:膈神经麻痹1例4.静脉麻醉:呼吸抑制1例5.吸入麻醉:无三.本月无危重、死亡病例四.术前访视,术后随访率100%五.各种麻醉记录单书写合格率99%六.麻醉机、监护仪设备完好率100%七.设备消毒、灭菌合格率96%麻醉科质控报告(一月份)为配合我院质控中心工作,对麻醉科一月份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质量控制评价,现将此次评价的实际情况简要小结如下:1.评价对象:麻醉科2.评价指标:制定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有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机制,麻醉人员配置合理;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制定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患者麻醉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优点及其他可能的选择;实施麻醉操作的全过程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有麻醉复苏室,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者的恢复状态,防范麻醉并发症的措施到位;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能有效的执行;建立麻醉科与输血科的有效沟通,积极开展自体输血,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症,合理、安全输血;成立科室麻醉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开展麻醉质量检查并有记录。
二、总评分:96.5分三、检查总体评价:存在的问题:1. 麻醉复苏室尚未设置;2. 麻醉质量管理小组成员为到位,麻醉质量监测工作不合格;取得的成绩:1.麻醉复苏监测需要的吸氧、呼吸机等必须设备配置完善,抢救药品准备齐全,复苏抢救工作及时到位;2.麻醉前的知情同意,沟通等工作准备充分;3.麻醉操作过程记录详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
麻醉与镇痛评价用表
达标/符合程度≥60%
达标/符合程度≥60%
达标/符合程度≥70%
达标/符合程度≥80%
达标/符合程度≤90%
项目评价内容与方法
评价结果
a b c d e
1.麻醉管理(通过相关的文件、现场检查与员工交流中获得证实)
1.1麻醉工作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1.开展麻醉工作能满足临床业务与患者的需要
2.可随时(24小时X7天)提供麻醉、心肺复苏、镇痛服务
3.开展院外的麻醉服务有管理制度与批准程序,有登记
1.2有麻醉工作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岗位职责、各类麻醉技术操作规程1. 人员岗位职责明确,落实到每一位麻醉师
2. 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
3. 各类麻醉技术操作规程
4. 麻醉用具清洗、消毒符合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5. 重大麻醉报告、审批制度
6. 麻醉缺陷管理与意外应急处理预案,有具体措施
7. 有麻醉风险评估的制度,实施分级(ASA 分级)管理
8. 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质量和安全管理会,有记录,提出改进措施
1.3基本仪器设备1. 实施麻醉的手术必须具备麻醉机
2. 每床配置有生命体征监护仪(至少包括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
3. 麻醉及手术所用的消耗物品应有合格证明,包括全麻回路、阻滞麻醉用针、有创监测装置等
4. 开展全麻应具有麻醉气体监测仪
5. 每个手术间应备有气管插管条件(包括直接喉镜、口咽通气道、气管导管)、医用气源
6. 急救复苏设备(包括简易呼气器、便携式氧气等)
2.麻醉质量管理团队(通过相关的文件、现场检查与员工交流中获得证实)
2.1质量管理团队1.由麻醉专业主任医师负责管理麻醉质量工作
2.由多名麻醉专业副主任医师人员团队负责麻醉日常(节假日)的管理工作
2.2实施质量管理1.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各类麻醉技术操作规程
2.负责制定与实施麻醉质量控制方案
3.负责制定、实施与审核麻醉质量控制指标
3.实行麻醉与镇痛操作分级与授权管理制度。
(应从随机抽查20份全麻出院病历、手术通知单、排班表中获得证实)
3.1麻醉与镇痛操作分级与授权管理制度落实1. 医院对麻醉医师资质与能力有明确的要求
2.分级授权到每名医师
到位
3.医院对麻醉医师有定期执业能力评价制度,有评价记录
4.具有麻醉学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医师方可独立进行各种麻醉操作
5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不可独立进行麻醉活动,必须在上
级医师指导下工作
6全麻原则上应由副主任医师主持执行
3.2心肺复苏高级教程培训1.人员设置,至少做到每张手术台具一名主治医师以上麻醉专职人员
2. 每一位麻醉医师均经心肺复苏高级教程培训,能熟练掌握,有培训记录
4.麻醉前管理措施到位(应从随机抽查20份全麻出院病历,与麻醉管理团队人员交流与沟通中获得证实)
4.1由具有资质的人员开展麻醉前评估、麻醉诱导前再评估1. 每位病人都应有麻醉前评估。
(1)选择麻醉方法和制定麻醉计划
(2)安全地使用合适的麻醉药
(3)病人全身情况适合麻醉
(4)手术前准备完成
2. 在麻醉诱导前应即刻对病人进行重新评估
3. 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风险的原因与有重点预防措施
4. 这两种评估都要由具有资质和授权的麻醉师进行。
5. 这两种评估结果都要记录在病史中
4.2每位病人都应有麻醉计划/或方案和麻醉风险评估记录。
(应从抽查20份全麻出院病历检查获得证实)1.麻醉服务必须仔细计划并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上。
2.对每位手术患者实施麻醉风险评估有记录
3.明确使用何种麻醉方式、给药途径、其它用药和输液,监护项目
4.预期的麻醉后管理
4.3与病人.家属或病人授权委托人讨论该麻醉风险。
麻醉优点及其它可能的选择。
1. 有制度与程序规定麻醉前由麻醉师与患者、家属或其它委托人进行充分说明与沟通
2. 说明所选的麻醉方案及术后镇痛有关的风险,益处和其它可供选择方案,说明与沟通的结果记录病程记录之中
5.麻醉中管理措施到位(应从随机抽查20份全麻出院病历,与麻醉管理团队人员交流与沟通中获得证实)
5.1实施的麻醉操作的全过程必须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1.实施的麻醉与麻醉计划保持一致
2.麻醉的全过程在病历/麻醉单上得充分的体现
3.实施的麻醉方法变更有明确的理由,并获得上级医师的指导和同意,必须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4.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过程,迅速得到上级医师的指导,必须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
5.有麻醉效果评定
5.2持续监测并记录麻 1.持续监测麻醉过程中病人的生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