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
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
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
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
其实,这哪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有情趣。
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
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
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
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
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
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
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
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自学思考题答案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赏析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作者】常建(708年—765),籍贯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后移家隐居鄂渚。
天宝中,曾任盱眙尉。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背景】常建,唐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弟,太历时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
一生仕途不得意,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
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赏析】这首诗曾被宋代洪驹誉为“全篇皆工”,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
诗中所说的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
常建早已对这座历经百年的古寺心弛神往。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没有写古寺佛殿的宏伟与庄严,而是去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高林”一词还与“古寺”相照应。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课文解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文化名人柳宗元创作的一篇诗作。
它描绘了一座寺庙的风景,以及作者在此寺庙内进行禅修的心境与感悟。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探究其艺术特点、主题意义以及影响。
1. 诗歌特点《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五言绝句,每首四句,字数合理控制在20个左右。
整篇诗歌以山寺禅院为背景,以禅修心境为主题,通过作者的描写与感悟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与理解。
2. 描写山寺禅院诗歌开篇即写下了这样一番景象:“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里通过描绘楼高百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同时又通过“手可摘星辰”的形象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山寺禅院的敬畏之情。
接着,诗人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来表达自己在这座山寺里安静、虔诚的禅修心境,以及对神秘而高深的禅修者的尊敬。
3. 表达禅修心境在描写山寺禅院之后,作者开始表达自己在禅修中获得的心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与禅修者的交流以及禅修者的身份。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通过描绘青山的不变与夕阳的多次升落,表达了宏观世界的恒定与个体人生的短暂,以及禅修者能超越个体存在而获得的宁静和智慧。
4. 考察主题意义《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中的主题是禅修与人生哲理。
通过描写山寺禅院与禅修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精神境界和内心修炼的追求。
通过与禅修者的交流,表达了智者的高贵和博学,以及他们在人生中不为世俗所困、不被功名利禄所动的精神境界。
从整首诗的结构上看,也展示了作者借禅修实现心灵自由和对人生的超越,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5. 影响与意义《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歌融合了寺庙风景与禅修心境,表达了作者对于精神境界和人生存在的思考与追求。
这种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对于后世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心灵境界的追求,引导人们超越功名利禄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语文复习班级姓名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诗文解释】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诗文赏析】“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和宁静。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主旨】这首诗抒发作者寄情山水、向往隐居的隐逸胸怀。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文解释】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倚着栏杆流下了眼泪。
【诗文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描写出洞庭湖的开阔宏伟壮观的气象,加深了身世的漂泊、孤独、落寞之感,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坼”字,诗人下笔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两个动词生动描绘出洞庭湖水波涌连天的浩瀚与宏阔画面。
【主旨】本诗描绘洞庭湖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身世,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怀念,对国事的忧思,展示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
1、试翻译句子:太祖常劝以读书。
读之竟日。
赵普日复奏其人。
碎裂奏牍掷地。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注释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鉴赏《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唐代咏寺诗为数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构思独具特色,它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房来写,描绘出了这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趣。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课中注释☆】[曲]一作“竹”[初日]早上的太阳。
[禅房]僧人的房舍。
[万籁]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俱]一作“都”[但余]一作“惟闻”,余:剩下。
[磬](qìng )一种打击乐器。
寺院诵经、斋供时敲钟击磬,以表示活动的开始或结束。
[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空]: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赏析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
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佛门即空门。
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
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象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整版本

“高林”即“丛林”,一 语双关,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 所为“丛林”,所以“高林” 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 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 情。
15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 禅院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 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 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 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5
感悟诗意 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
古寺
初日
高林
曲径
禅房 花木
山水
6
诗歌 赏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首句 “清晨”二字点 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 寺”,可见他对这块 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 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 宁静。
诗歌赏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尾联两句以动(声音)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 的境界。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 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 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 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 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 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 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
漪无数心口无语奢望灿烂的孤独明月黄昏遍遍不再少年路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3、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二、选择题:1、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正确的一个选项是()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2、下面对《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文“123”教学设计教案(模板)教师姓名丁娟娟上课日期学生姓名年级七学科语文课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学习目标讲解课内知识点要点及相关练习,并针对学生薄弱项进行强化训练。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知识点外能够在薄弱项方面有所提高。
教学难点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融汇运用到题型当中。
教学过程【知识点1】《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首联:“清晨入古寺”一句,一点时间,二点此寺是古寺,唯其是古寺才使得作者清晨起游,其向往之情可见一般。
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继写入寺所见,作者写那初升的太阳和耸立的高林,这不仅能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幽静之意,“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
宋代的葛立方说得好,“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这两句诗可谓是达到了“平淡天然”之境了。
颔联:采手用移步换景手法写禅房的幽景。
幽处的禅房在浓密的花木之丛中,“深”字写出了禅房的幽雅宁静,这岂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至境吗?这一联抓住了禅房幽深淡雅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淡泊情怀。
颈联: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
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
其实,这哪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别有情趣。
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
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心纯若空。
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
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
尾联:“万籁此都寂”句紧承上句“潭影空人心”,诗人杂念消净,达到了一个“心与境静”的境界。
但仅此还不足以造出静境和静趣来,诗人深知“静处有音”的道理,所以最后诗人说“但余钟磬音”,这可算是作者的“意静之中的意动”,于寂静处有妙音了。
这“钟磬音”也许就是一种召唤,一种发自诗人内心的召唤。
诗人在现实社会里屡屡碰壁之后,已经心生归隐之意。
这在他的另一首诗《宿王昌龄隐居》中已经表现出来。
如诗中的“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表现了自己意欲以鸾鹤为侣,隐逸终生的情怀。
【例题精讲1】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三、四句写出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怎样的特点:清幽(或清静、幽静)。
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欢悦(或宁静、安详、空灵等意思均可)的心情。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之情。
(3)“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答:不矛盾,因为这是反衬,以声衬静。
以钟磐音衬环境的清幽。
(4)本诗的两组对偶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
(5)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第三联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6)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以声衬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7)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8)有版本“曲”作“竹”,你认为是“曲径”还是“竹径”好,为什么?答:赞同“曲径”,因为“曲”宇传达出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富有暗示性,而“竹径”一词则过于落实,限制了读者的联想与想像。
还有,“竹径”太直接说出了小径的物象,“曲径”道出了小径的曲折迷离,表现了佛寺净地特有的清幽和深邃。
(9)颈联中“空”字写得极好,为什么?答:使人心空灵,生动的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自由,使人的烦恼、俗念,顿时消失。
【实践练习1】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寄情与山水的隐逸情怀。
2、中间四句写景有什么作用?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了诗人内心旨趣,富有言外之意。
3、最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静写静,只剩下钟磬声音。
与常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是吻合的。
4、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_________的环境,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手法。
深幽寂静;以动写静5、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6、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④欲与天公试比高。
()(8)“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词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9)“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的,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的感受怎样?诗歌的类型【例题精讲1】1、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本文选入的是其一,另一首是:“六翮(hé)飘飖(yáo)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这两首著名的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从内容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当时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
尤其第一首显得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
在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
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
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2、天末怀李白⑴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⑵?鸿雁几时到⑶?江湖秋水多⑷。
文章憎命达⑸,魑魅喜人过⑹。
应共冤魂语⑺,投诗赠汨罗⑻。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
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
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
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
代人着想,“怀”之深也。
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
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
”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
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
“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
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
”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
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
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
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
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读杜诗说》)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
《唐宋诗醇》:“悲歌慷慨,一气舒卷,李杜交好,其诗特地精神。
”【实践练习1】一、直接默写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2.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斯是陋室,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4.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5.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7.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8.子曰: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9.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10.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