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实呈现:从认识论到存在论

合集下载

哲学导论复习资料:存在论与认识论梳理

哲学导论复习资料:存在论与认识论梳理

哲学导论复习资料:存在论与认识论梳理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其涵盖了众多分支领域,包括存在论和认识论。

存在论探讨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认识论则关注人类如何认识和理解世界。

本文将围绕存在论和认识论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存在论概述存在论是哲学上关于事物存在的理论,探讨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意义。

存在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实在论与唯心论、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等。

实在论认为外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而唯心论则认为外部世界是由主体的意识所构建的。

在实在论与唯心论的争论中,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通过感知和经验来认识世界。

康德提出的先验认识批判打破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则探讨了无意识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认识论概述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哲学分支,关注人类如何认识和理解世界。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经验与理性、感知与思维、真理与错误等。

经验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感知和经验,理性主义则认为理念是知识的基础。

在认识论的研究中,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康德的先验认识批判提出了认识的先验条件,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认识的发展是历史性的过程。

总结存在论和认识论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思考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存在论和认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进一步深入哲学思考的世界。

如上文所述,存在论与认识论是哲学的两大支柱,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理论。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存在论与认识论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哲学视野。

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一)

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一)


“ 接 着 说 ”与 “ 对 着 说”
合 是 完全 必要 的 。 这篇 《 结语 》 便 试 图从 上述 三个 方 面 来构 建一 个 新 的文 艺理论 体 系 。 文 艺理 论 体 系 应 该具 有 普 适性 , 但 对 全 人类 具 有 普适 性 的 文艺 理论 只 有从 全人 类 各 主要 民族
要 改 变 自 己 的形 式 。 ” ¨] 2 2 8
说 到这里 , 我 们可 以明 白 , 新 的 文 艺 理 论 体 系 应 该 具 有 三 个 特 点 :世 界 性 、 民族 特 色 与 时 代 性 。
二 、从 认 识 论 向 存 在 论 过 渡
然而 , 不 可 否 认 的 是 ,自文 艺 复 兴 以 来 的 五
建 立 一 个 融 中西 思 想 文化 之 长 、 兼 具 哲 学 性 与 文
的文 学 活 动及 其 理 论 中才能 概 括 出来 , 这 是 难 以 做到 的 。 然而 ,中西 两 种 思想 文化 , 源远 流 长 , 其 2 0世 纪 各 自包 含 着 丰 富 内容 的 思 想 的与 文 学 的 整体 模 式 , 更 具有 不 可 替代 的 世界 性 意义 。 因此 ,
百年 , 是 资本 主义 生 产 方式 兴 起 、 扩 展 及 其转 型
的过程 , 世 界 的一 体 化 由此 而 产 生 、 发展 。 在 这
西方 2 0 世 纪一 个 总体 性 的 话 题 是 对 现 代 模 式 的 ̄ t l : N与调 整 。 由文 艺复 兴 时期 蕴 育 , 并 由 哥 白尼 和 笛 卡 尔
相 融 为一 而形成 的理论 也还 体现 出话 语 与论 题 的
鲜 明 的m - t 4 - t 性。 其实 , 每 种 理 论 体 系 都 是 有 其 时 代性的。 恩 格斯说 过 :“ 像 唯心 主 义一样 , 唯 物 主 义也 经 历 了一 系列 的发展 阶段 。 甚 至 随 着 自然 科

认识论·意识形态·存在论——牟宗三的荀子阐释批判

认识论·意识形态·存在论——牟宗三的荀子阐释批判

上学导论》 , 庞景仁译 , 商务 印书馆 , 1 9 9 7年 , 第1 5 3页。 ) 换言之 ,
要划定思维 的界 限, 我们就必须在一个共 同的基础上考虑 到这个
界限的内外两方 面。这 是康德 的一个常 识 , 牵扯 到直观 与思维 、 规定性判 断力 与反思性 判断 力等 等 的区分 和融合 , 康 德 的认识
1 9 9 7年 , 第 4页。
四卷本 的《 意识形态要 素论》 , 其 主要任 务是 建设一
门基础性 的“ 观念学 ” ( i d e o l o g y ) , 即通 过 “ 从 思想 回
溯到感 觉 ” 的方 法 , 将政 治 、 伦理 、 法律、 经济、 教育 等各 门科学 的基本 观念 “ 还原 ” 为感觉 性存 在 , 以摈 弃宗教 、 形 而上 学及 其他 各 种权 威 性 的偏 见 。 ⑦ 而 马克思则直接将 自己哲学 一政治学 一 经济 学的解 蔽 工作命名 为“ 意 识 形态 批判 ” 。它 声称 , 在 意识 中 , 正如在现实 中一样 , 对历史 的 发展起 决定 作用 的不
① “ 子绝 四: 毋意 、 毋必 、 毋 固、 毋我 。 ” ( 《 论语 ・子罕》 ) 意必 固我是每一个人生 活中的习以为常 。 ② 在《 子 罕》 、 《 宪 问》 两处 , 孔子表 达 了他 对知 、 仁、 勇 的敬
是说 , 要真正建立认 识论 , 必须跃出认识 , 进入实践 。
认识论 ・ 意识形态 ・ 存 在论
除的东西 。 ① 一切美 好 的东西 恰恰 是最有 可能 成其 为遮蔽 的。 ② 这是整个人类都 要 面对和 思考 的重要 问题 。例 如 那 个在 《 沉思 录》中提 出 “ 知识 就 是 力
艺术作 品更 多的功能性理 由。因而 , “ 历 史实践 ” 必 然 与“ 审美 ” 是一个 不 可分 割 的整体 。兼 具合 规 律 性 和合 目的性 的整全之人 , 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 , 比

哲学的六大范畴

哲学的六大范畴

哲学的六大范畴
哲学是一门对人类思考、行为、信仰等基本问题进行探究的学科。

它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可以分为不同的范畴。

以下是哲学的六大范畴:
第一、存在论:存在论是哲学的一个基础范畴,它主要研究存在的本质和特征。

存在论认为,存在是一切实体的共同特征,任何事物都必须存在才能被认识和理解。

第二、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的另一个基础范畴,它主要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思考和感知的过程,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方面。

第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主要研究存在的本体和本质。

形而上学关注的不仅是存在的事实,还包括存在的本质和规律。

第四、价值论:价值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主要研究价值的本质和种类。

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人类行为的目标和动力,它涉及到道德、美学、政治等方面。

第五、逻辑学:逻辑学是哲学的一个基础范畴,它主要研究思维和推
理的规律。

逻辑学认为,思维和推理是人类理性活动的基础,它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原则。

第六、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主要研究历史和文化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的演进。

历史哲学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反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演变过程,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哲学的三个问题

哲学的三个问题

哲学的三个问题哲学中的三个问题:存在论、认识论和伦理学哲学中的三个问题代表了人类思维、存在和行为等核心议题。

我们通过学习和探索这些问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思维和生活的本质。

存在论讨论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认识论探讨知识的来源和限度,伦理学关注道德和行为的准则。

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道德意识。

通过对这三个经典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类存在和思维的本质,进而在个人和社会层面更加明智和道德地做出决策和行动。

哲学中的三个问题一:存在论存在论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到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这个问题探讨了世界和一切事物的存在,以及它们的起源和目的。

存在论的核心关注点在于"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不存在?"以及"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早期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存在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现代哲学家继续讨论存在的问题,一些重要的理论流派如实在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哲学中的三个问题二: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知识的起源、性质和限度的学科。

它探讨人类知觉、概念、逻辑和语言等认知过程,并思考我们如何获取和验证知识。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我们如何知道?""知识的来源和可靠性是什么?"和"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否是客观和真实的?"哲学家笛卡尔将怀疑主义引入认识论,提出了他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一系列对于认识的深入研究。

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唯证主义等派别也对认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哲学中的三个问题三: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学科,强调人类应该如何行动和做出道德决策。

伦理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基本伦理问题包括"什么是善?""我们应该如何判定什么是道德和非道德的?"以及"人类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伦理观点,如康德的义务论、尼采的超越道德和功利主义等。

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1 历史学的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是历史学概念的基本框架,关注的是历史的基本定义、历史的最终基本要素、历史学理论的基础结构、历史孬术建构模式和历史学研究体系。

它旨在探究历史现象的原因,最终推动整个历史学研究体系的深化、完善和发展。

本体论认为,历史是人类活动的整合背景,也是人类活动发生变化的结果,对历史研究应全面考虑人类活动所提出的问题。

如果不从宏观方面全面考虑和分析,很难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历史的相互关系,梳理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2 历史学的认识论历史学的认识论,也叫作“历史活动论”,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在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历史学研究中有关人类活动的相关理论。

它非常注重从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出发,考察人类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论的宗旨是:人的活动必须联系客观规律,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政策,以解决历史发展中的问题;在历史发展中,要认清人的活动的中的角色和意义,更好的进行统筹安排和统筹调配。

3 历史学的方法论历史学的方法论是历史学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律。

方法论要求学者要有全面的思维,遴选历史资料,用历史学的理论来理解和分析历史运动,解决历史上存在的模糊问题、混乱问题和复杂问题。

历史学的方法论将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回答哪些问题,证明什么,怎么分析,提出见解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思路。

历史学的方法论的主要目的是以挑战、注解、证明三个方面,把握历史经过、分析历史发展趋向,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框架,它们中每一项都是互相补充、条理性十分强调的。

只要坚持它们,就能更好理解历史,提高历史学研究水平,促进历史发展。

论海德格尔的_存在_之_道_

论海德格尔的_存在_之_道_

333第23卷第4期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12月 Vol.23 No.4Journal of Suihua Teachers College Dec.2003①②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之“道”冷志勇1 张 浪2(1、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2、华容一中 湖南岳阳 414200)摘 要:从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中去”这一视角出发,通过“时间性”境域和“语言”之途,海德格尔阐释了其现象学存在论的“存在”之道,使得生活与思想的表达在一个原发的“境域世界”中充分贯通,这样,就跳出了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二元分立的襁褓,使得各种在世的问题都澄现出来并获得解决。

关键词:现象学,时间性,语言,存在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3)04-0031-03 一我们中国人常言“道”为:“道可道,非常道”,用道来言说世界的演化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并且常存于我们视域里的还有客观自然的“天道”;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行道”,还有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道”。

不管是“微几”的天道,规整的行道,还是代表正义的人道,它们都不能被称之如海德格尔所言说的那种形而上的道。

在前者,道被遮蔽了!而在海德格尔那里,道却敞开着、流动着、散发着大地泥土的气息,这就是“存在”之道,在荷尔德林的诗:“母亲亚细亚,我向您……致意,凭借多瑙河,每当它从山头下来,向东方奔出,寻找世界,乐意载着舟楫,我便驾着滚滚波涛,拜见你。

”[1](P117)中,存在的根系就显现在海德格尔的视角里。

二从梅斯基(Messkirch)镇的钟志到托特瑙山中小屋附近的田间小道(Feldweg);从一位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到“反犹的纳粹党员”;从“存在”到“诗”,海德格尔一直处在存在“思”之途中,却没有完成。

作为对形式显示的思之道路在海德格尔那里是一种直接的照面,是一种在静观中对存在之道的境域的无穷反思,这种存在之道已不再是传统经验论或唯理论在抽象的二元论基础上建构了感情之实或“理性之光”,在这种“存在”之道上已没有感性与理性、本质与内容、形式和质料、偶然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取向关系,用胡塞尔的话说:“抽象的二元区分,比喻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对象与意识、直观与理智,在此已不再有效,或不完全有效”,胡塞尔用其意向性现象学说明了他所意指的形式显现境域:“即在一个围绕在显示点周围的边缘域,它总总是已在暗中匿名地,非主题地准备好了下一步的显示与可能性。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关键词:保罗?利科;话语;言语;文学;事件;意义摘要:保罗?利科在“事件”的维度上赋予言谈、话语、文学触及存在本身的“意义”。

他从对当代思想中言语与劳动间关系的反思出发,将言语视为人自身的有限性构成,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话语的时间性、意向性、主体性、他者维度上确立其事件性,话语构成意义与事件的中介;文学话语在现实的意谓之外具有意谓维度,即可能世界,其中小说和诗歌以潜在的模式意指存在本身,在日常现实之外打开了一个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1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16)03-0310-06语言问题在保罗?利科(1913-2005)的诗学及哲学总体中都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他的“反思解释学”所选择的“漫长迂回”道路即解释的语言学及语义学之路。

解释学从最初的注释学(exegesis),由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发展为认识论哲学问题,即一般解释学;胡塞尔(《逻辑研究》到《笛卡尔的沉思》时期)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时期)则最终促成了理解的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转向,这在利科看来是将解释学建基在现象学之上的“捷径”,即理解存在论,解释学问题变成了对存在即此在进行分析的问题,此在就是通过理解而存在。

与之相对,利科决定“绕道”,因为存在论理解作为一种原始理解,衍生出一切历史理解,但这衍生的过程未曾得到说明;此外,从认识论理解到存在论理解,困难在于“本身是此在分析结果的理解正是在这种存在通过其并在其中理解自身为一存在的理解”,这要求我们在语言本身之中寻找理解是存在方式的指示。

于是,语言分析和语义学进路成为利科取代“捷径”的“长路”,这是在细致描绘海德格尔的“通向语言之途”,即作为“存在之家”的语言抵达存在的进程。

而语义学中对多义的或象征的理解与自我理解息息相关,利科于是推进至“反思”的进路,因此语义学成为利科全部解释学的核心和基础。

而利科所谓开启意义,抵达存在的“语义创新”(1’innovation semantiquc)之所以可能,就在于话语作为事件(cvcncmcnt)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真实呈现:从认识论到存在论
【作者】王恒
【作者简介】王恒,1967年生,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在职博士生。

历史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恰恰相反,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是历史性的,我们才研究历史。

历史性也不是对历史的研究意识,虽然我们只能通过预先的本文或叙事模式才可言及历史。

在哲学本体意义上倡言的历史性也不等于历史主义:首先不是作为众多主义之一意义上的,虽然这种历史主义发展到与实证主义斗争的阶段上时提出了历史性的一部分基本原则;更关键的,历史主义还只是一种研究取向(问题意识或对象意识),作为理论理想的用以取代通则化的个体化并未真正实现;甚至其理论来源于狄尔泰的存在历史主义也未达及真正的历史性。

因此本文不同意詹姆逊由于对共时结构的更多关注而发的诸多议论,但却基本赞同他将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主导符码或曰超验所指作为缺席的原因(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48页。

),但又以为此结论恰恰是由其所批判的历史主义的隐蔽的主导逻辑所生成的。

历史当然也不是客观的过去,否则必然有所谓历史主义的二难困境(詹姆逊)。

历史似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体,缘此,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更有诸多形式的决定论或目的论(本源论也是目的论的一种)的历史,但是,正因为他们有超越历史事件的整体经验,真正的历史便隐逸了。

因为,历史性不是任何形式的线性延展、不是以任何假定为前提的串联结果,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断裂,每一瞬间的生成与消逝才是历史的真正现实,正是在断代经验的非延续性中才能遭遇到真实的历史。

那么,历史是什么?问题就出在这个问题上。

现在是什么之所以被称为时间之谜,就因为时间恰恰在此问境中退隐了。

而将其解释为对绝对流变的抽象知性的对应把握之不可能(如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或是以空间性思维方式把握时间(绵延)之不当(如柏格森),按海德格尔的话来说都是在遗忘存在的所谓本体论基础上的认识论层面的驳难,虽然已含有对自身基础的反冲,但毕竟无法构成哲学范式的格式塔式的转换。

这一转换在现代的完成正是历史性由认识论到本体论(存在论)的演变历程:存在只有在什么也不是的无中才隐显而出,也就是只有在现在是什么的问题面前退隐的时间中才有真实的意义,以本文所论,即存在的真实性就在于其历史性。

历史性这个概念要说的并不是关于某种的的确确就是如此存在的一种事件的联系,而是于人的存在方式,这样的人生活于历史之中,在他的存在中,从根本上说只有通过历史性这个概念才能被理解(注:《伽达默尔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

历史、理解、存在正是作为反抗、批评资本主义现实实证主义的浪漫主义一路的主题。

但是直到生命哲学,此前的命题、理论、人物才得以落实并彰显。

维柯反对笛卡尔主义,主张人类所创造的历史世界在认识论上的优先地位。

狄尔泰面对实证主义的挑战,发现生命科学的要旨在于精确地把握对象。

于是维柯得以复兴,因为正是主体和客体的这种同一性才使历史认识成为可能。

但是,在后黑格尔时代(认识论一词是在黑格尔之后的时期才出现的(因为)逻各斯(Logos,即理性)和存在之间的自明的符合关系最终被摧毁了(注:《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版,第284~285页。

),面对着实证科学方法论的挑战,历史何以可能的康德式的认识论情结使其基础构架与核心线索落在了人文学科的方法论上。

因此,虽然狄尔泰深刻地意识到在洛克、休谟和康德所构造的认识论主体的血管中并无真正的血液在流通(注:《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版,第317 页。

),从而极倡生命之源初体验,但其从前期心理学到后期现解的基础转换,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仍然是生命个体到历史整体的达及问题,因而结果是愈来愈紧密地依赖于黑格尔,实际上只要问题呈现为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就已经靠近了黑格尔的实际上是直接将人的认知结构本体化的辩证法的巨大黑洞,在此绝对的个别性也是为了普遍性之缘故而开始的抽象过程的产物(注:《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页。

),于是,生命改为精神,历史最终被归结为精神史。

(注:《真理与方法》,第310页。

)虽然反向的研究中,狄尔泰也在黑格尔的精神中找到了生命的根基,但也只能使他对黑格尔的依附性有增无减。

这正象柯林伍德精彩的问答逻辑(历史认识)的可叹归宿:没有一种世界精神的承担者的理论,即没有黑格尔,他是不可能从里面(即心理学的特殊性中引注)摆脱出来的(注:《伽达默尔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399页。

)。

历史哲学得出的正是世界精神的计划,于是历史终结于世界精神。

也于是,狄尔泰最终达到的便仍是一种认识论主体。

狄尔泰的失误是时代性的(19世纪是认识论世纪),缺失的是经验的内在历史性,而在这方面恰恰是最后一位认识论大师胡塞尔迈出了根本性的一步,把主体性的存在方式证明为绝对的历史性(注:《真理与方法》,第698页;《伽达默尔集》,第414页。

)。

从直观性到构成性,胡塞尔以其卓越的意识分析将意识的时间性构成作为一切构成问题的基础,这种先验发生学与在科学客观性背后作为源初边缘域的生活世界都已经是一种历史性的概念了。

但胡塞尔终究因囿于自我意识的内在性而导致了由最终的意识所予进行推导的认识论模式,于是历史性又成为一个先验的概念。

因此,当海德格尔提出把时间阐释为使对存在的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境域(《存在与时间》卷首语)时,重要的不是时间性的构成性基础有论点认为海德格尔仍在胡塞尔的现象学内,而是基本主题与思维旨趣的迥异。

不同于胡塞尔的核心感慨:奇迹中的奇迹是纯粹自我与纯粹意识,海德格尔的惊叹是奇迹中的奇迹是存在者是存在的(注:《现象学运动》,商务印书馆1995 年版,第135、488、481页。

)。

正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海德格尔指出
胡塞尔没有看到历史因素在存在中所具有的本质性。

存在就在时间之中,用伽达默尔的话说就是哲学不能从历史性中脱离出来,理解存在的活动本身被证明是一种历史的活动,是历史性的基本状态(注:《伽达默尔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409页。

)。

近、现代的哲学历程展现为主体向自我意识的演化、自我意识向历史的演进,历史最终取代主体性成为本体存在就是历史,现象的真实性就在于其历史性。

于是,哲学借助于历史得以现实,历史借助于哲学得以扎根。

但此完成状态仍是复杂曲折的进行时。

卢卡奇以历史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绝对给予的自然神话,反对将客观性等同于事实性、进而等于普遍性、必然性的霸权话语,力图贯彻马克思改造世界之精义;但是他以作为总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历史的本质(注:《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版,第233~234页。

),虽然击中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性、片面性的要害,但终因其主客体同一的浪漫主义(或先验的、实即认识论的)理论根基以及对无产阶级意识的诉诸,使其无法取消植于中介概念系统的类型学窠臼,最终无法达及真实的历史现实过程。

这是近代认识论宿孽的必然。

尖刻的阿道尔诺对海德格尔哲学的评价历史性把历史固定在非历史的领域(注:《否定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29页。

)实际正可用于其批判理论的这位鼻祖身上。

任何一种乌托邦情结都是在总体的幻象中对历史的否定,从真实的历史中失去真正的自己,最终丢失历史是人创造的这个浪漫主义之根。

海德格尔因其中有体现为异化的历史因素而看重马克思主义,真是典型的学院派误会,彰显的恰是海德格尔的浪漫主义情结。

#p#分页标题#e#
历史的真实性不在事实性或在此基础之上的诸种类型学分析与反驳(正题与反题实即一体两面而已),而在于消亡与生成的当下瞬间。

因而历史的真实不在于对其源点的发生学揭示,也不是关系本体对物性本体的取代所显。

传统不是历史,只是历史的产物;在变易的绝对运动意义上的生产关系的演变历程之说(结构形式的演变与历史的整体同样被卢卡奇列为历史的本质)也难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陷阱。

只有在较高的东西得到全面展开并已成为内在的批判对象时,过去意义上的历史才能被理解;正是建立在现实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当下建构,才使历史得以真实呈现。

当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经济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东方的经济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4页。

),其真义正是在一切凝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的根基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