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异同类材料题答题方法
比较异同类材料题答题方法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
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
纳。董仲舒的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被采
纳。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
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
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 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3)结合前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思想对儒学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 2000 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 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 度?
非观念也应该变化。
(3)孔子: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董仲舒:融和阴
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朱熹:
吸收“佛、道”思想,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
体系。
.
(4)①原因:儒家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强调道德在社 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经世致用,主张社会的和谐与 统一,维护等级制度,因此成为 2000 多年来拥有正统地 位的思想流派。②今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既 要继承其精华,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民族气节、注 重社会责任感等,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如君臣等级观念、 男女不平等等思想。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
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
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板4比较类材料题含解析

比较类材料题解题模板题型特点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等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解题方法1.明确比较对象。
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2.确立比较角度。
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
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
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3.对于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应注意两点。
(1)比大不比小。
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
(2)解答时,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成比较项不明确、答案模糊。
高考真题1.(2021全国Ⅱ卷·47节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
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据《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七大类答题模式之比较对比类答题思路

2.读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图和美国东北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中,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分布特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6分)(2)成渝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都具有发展工业优势,试分析共同的区位条件。
(6分)(3)试比较成都平原与美国东北部农业生产的差别。
(6分)答题思路1.“四步审题、三项联系、二定要点及格式”是正确解答对比型试题的秘诀所在“四步审题”是关键: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对比型问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地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考生实在对点练习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匹兹堡位于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曾有美国“钢都”之称;武汉位于中国长江中游工业区,钢铁工业发达。
两城市所在的工业区人口密集、制造业发达。
图甲为两城市所在区域图。
材料二二战后的匹兹堡钢铁工业由于受市场和环境等因素影响,逐渐从辉煌陷入困境。
为振兴经济,匹兹堡开始实施“复兴计划”(1)据图说出两城市地理位置的相似性。
(2)依据图文信息,简述两城市发展钢铁工业的相同区位条件。
(3)读图乙概括武汉在发展过程中可从匹兹堡借鉴的成功经验。
答案(1)中纬度;大陆内部;河流沿岸或河流交汇处(铁路沿线或铁路交会处)。
(2)邻近铁路线和河流,交通便利;邻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处制造业发达的工业区,市场需求量大(接近消费市场);位于人口密集区,劳动力充足。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思路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及解题思路高中历史大题解题方法一、提炼(概括)要点型试题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特点(背景、影响、作用)”。
2、变式提问:“说明……阶段性特征”、“材料反映……的问题”等。
3、解题思路:①对材料分层提炼要点;尽量使用材料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
②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角度提炼要点4、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主要是答题角度单一、要点概括不全,或挂一漏万。
对策在于要善于运用归纳法,多层次、多角度概括要要点,可以借鉴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式,分层(分句)提炼中心思想(或要点)。
二、比较异同型试题1、设问方式:“比较……异同”、“指出……不同之处(或差异、特点)”、“指出……相同之处”、2、解题思路:首先,思考该问题的正确的比较角度;(适合于设问中没有给出比较角度的试题),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其次,按照比较角度,对应概括异同(既可以先同后异,也可以先异后同,但一定要按类比较,切忌异同混杂)。
3、存在问题与对策:问题:①不能寻找出正确的比较项(比较角度),或者只是找到一些形式方面的所谓比较项。
②找出的比较项单一,或不能从多角度思考比较角度。
③不能按类比较,答案异同混杂,思维混乱。
对策:在于寻找出正确比较项(比较角度)。
一般而言,从背景、过程(内容、方式、领导力量)、影响(结果、作用)三个大方面寻找比较项。
三、(观点)认识、评价型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观点)的认识”、“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评析……(观点)。
2、解题思路:由于是提出的论点(观点)是正确的,因此不需要对观点进行辨析正误,只需从多角度说明(论证)即可。
大题模式:论据(角度)1+论据(角度)2+论据(角度)3+……3、问题与对策:由于这类试题提供的观点,一般在教材中没有反映,属于新观点,加上论证角度不明确(或比较隐晦),而且从试题命制的答案看,一是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基本没有多少联系,(或材料最多只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教材相关知识分散、笼统),二是答案表述语言带有学术性、非学科性(或类似政治、地理的学科语言),上述特点就使得这类试题难度加大,学生失误严重。
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高分攻略:异同类主观题解题技巧(通用版含解析)

异同类主观题解题技巧答题技巧总结下面对特点特征类题目所独有的答题技巧进行总结,并举例说明。
(一)对于很多题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解决问题。
现举例如下:(2018年全国1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分)步骤一:根据材料提供的“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时空定位“汉武帝年号制度改革”,理解材料解决问题。
步骤二:根据所给分值确定所需答的要点数量,本题6分可能2点,每点3分;也可能3点,每点2分;也可能4点,每点1.5分,尽管别扭但这是高考常用的一种给分方式。
面对这种情况,就高不就低,即按多的点答。
因为考试改卷的原则是按点给分,多答不扣分。
另外为了稳妥起见建议多答一到两点,以防个别点答得不准确或不贴合题意。
步骤三:基本框架已经确定,下面就要结合材料组织答案了:①根据“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结合所学可得出“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②根据“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精讲精练】专题04 信息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 (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 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 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 有因果关系。
4.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 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解题建模】——明确思路,学怎么答
(四)比较异同类
非连续性文本命题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对文本材料进行分 析概括,比较异同,这是主观题中最常见的题型。
【解题建模】——明确思路,学怎么答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题干具有指示性,考生 要认认真真审读题干,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要筛选比较 哪方面的信息:
第一,明确要求。谈看法、提建议类的题目,是对文中观点 的归纳和总结。
第二,筛选出文中关于题干的观点。答题时,首先明确题目 是针对某一则材料,还是需要综合考虑,然后找到角度和观 点。找角度时,要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有可能一个段落就 是一个角度;找观点时,要用文中的句子概括作答,重点注 意专家学者的话语。
②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 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 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 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一个前提 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 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
4.用好两个方法 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
【 如何使用“比对法”】 做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 用好“三重比对”。
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 是否一致。
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第四章新闻阅读提分点一概括内容要点比较材料异同课件

第三步:找角度细比较 常见的比较角度:①比较新闻事件的陈述,看内容侧重点的异 同;②比较作者评述性强的句子,看作者观点倾向的异同;③比较数 据的异同,分析作者列举数据的意图。 第四步:得结论定答案 根据比较情况总结,然后分条列举结论(一般来说,一个结论只用 一句话概括,以做到简明)。
【例1】 (2018·高考全国卷Ⅱ)原文见P52、P53“[读文示 范]”(概括内容要点)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 述各方所起的作用。(6 分)
除此之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用性、传播性无法适应现代 社会,它们如果想要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就必须紧密结合现代的话 语体系和年轻人的审美感受,创新传播方式、提升设计感。《国家宝 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电视化语言和明星讲解人,使那些 “养在深宫人未识”的文物“活”了过来,让冷冰冰的文物走进了年 轻人的心里。
[组织答案]
答案: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 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 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 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 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 侧重点不同。
艺人用剪刀或刺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传统技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 础。它起源于汉代,自唐朝开始盛行,并流传全国,既在刺绣、制 衣、雕花、建筑等领域具有“打样”的实用功能,也能满足装点生活 或者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审美和社交需要,表达了中华民族祈福纳 祥、和合美满的精神追求。目前,我国有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其中39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类名录名册,位居世 界第一),13087项省级代表性项目。
【重磅】2022高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Ⅰ主观题专项突破4——

【重磅】2022高考语文备考——现代文阅读Ⅰ主观题专项突破4——创新题:探究性思考2021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可能的变化信息类阅读非连续性文本(2-4则材料),选材广泛,贴近现实,关注传统文化,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如人工智能、新冠肺炎、医药、养老、教育、环保、科技成果等均有涉及。
1.论点与材料之外论据的关系判定。
(选择题第3题,创新题)2.比较不同材料的异同(内容侧重/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立场态度等)(主观题)3.注意结合现实,就某问题加以探究(意义,价值,方法,措施,远景)(主观题,创新题)一、就某问题加以探比较:简单地比较异同这类题目,是传统题型,题目考查材料内容在某一方面上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关键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
【真题展现】【例1】【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五】5.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
(6分)【答案示例】(1)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研究应注意的维度。
(2)写作目的:前者是为了从总体上指明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后者是为了明确历史政治学研究领域内部的问题。
【解析】题目要求很清楚,从“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两个方面来比较不同。
考生只要对材料内容加以概括即可。
注意答题的规范化和表意的简洁性。
还要注意题目是要求比较相同还是不同,或者是异同。
二、就某问题加以探究:文本外材料与文本材料结合【真题展现】【例1】【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1届高三四校联考】5.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6分)“十八①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恼万难自解。
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
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该类设问的解答基本上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 物, 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 或者是异同点。 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 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 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 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第三步,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 关联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 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 “都„„”,对于共同点的回答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 比较的历史事物。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写出比较 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对 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
答题模析 1.比较异同设问类型基本上有三种: (1)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比较在„„ 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上的相似 之处(或相同点)”、“比较„„和„„的共同点”等。 (2)不同点(或相异处)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概括„„ 和„„的不同特点”、 “指出„和„„在„„上的不同点”、 “„„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 (3)异同类比较: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 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返回
来看,要注意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 子,资本主义还处在萌芽阶段,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尚 未形成,所以最多只能说他们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 而西方启蒙思想家则是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其历史作用来 看法国启蒙思想无疑更大,成为西方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 思想理论武器,而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突破儒家思想 的范畴,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
答案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 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 纳。董仲舒的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被采 纳。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 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 非观念也应该变化。 (3)孔子: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董仲舒:融和阴 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朱熹: 吸收“佛、道”思想,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 体系。
请回答: (1)从特点方面比较 17 世纪中外科技成就的差异。并指出 牛顿的科技成就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2)17 世纪的中国和 18 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概 括中西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共同 原因是什么? (3)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指出中西启蒙思想的不 同之处。
失分警示
“比较异同”类问题解题失分主要在于:一是
在设问比较角度不明确的情况下找不准可比点;二是对相 同点的回答归纳不出来,仅知道某方面有相同,但表达不 出来,概括不全面、不准确。
典题示例 下表是 17、18 世纪中国和西方一些历史人物的科技 成就或主要思想。 阅读表中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 宋 应 星 (1587 ~ 1661)编写了总结性 科技 的科学巨著《天工 成就 开物》 ,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 全书 西方 牛 顿 (1643 ~ 1727) 出 版 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理》 ,提出了物体运动的 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 律等。
应用体验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语· 颜渊》 :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 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 《卫灵公》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杀身以成仁。’”„„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 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 江都相。 ——《汉书· 董仲舒传》
例题剖析 第(1)问中,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方 主要是以实验性或理论性为主,而中国则是从实用性或传 统科技为主;牛顿的科技成就对于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使得科学进一步摆脱了神学的束缚,标志着近代 科学的产生,同时也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一定程度上诱 导了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第(2)问中,结合表格材料即可 得知中西早期启蒙思想的共同主张是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不同程度上实行民主政治;共同原因都是由于资本主义因 素的产生与发展,同时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封建文化的 落后性等。要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要 注意限定语“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 从阶级属性
模板(四)
比较异同类
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学生在辩 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比较方法对各种不同的历史 事件或现象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对照,归纳其异同,分析 其成因,概括其发展规律,揭示其本质,就是比较思维能 力。在高考历史科命题中,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 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它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深 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有利于学生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 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黄宗羲(1610~1695)(1613~1682)提出“以 天下之权寄天下之 人”的“众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揭 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 为私产的做法,主张 “循天下之公”。
伏尔泰(1694~1778)反对君 主专制和封建神权, 认为自然 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 出版自 由、 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孟德斯鸠(1689~ 1755)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 赋人权, 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 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卢 梭(1712~1778)反对封建王 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 “人民主权”说, 论述了私有 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4)①原因:儒家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强调道德在社 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经世致用,主张社会的和谐与 统一,维护等级制度,因此成为 2000 多年来拥有正统地 位的思想流派。②今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既 要继承其精华,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民族气节、注 重社会责任感等, 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 如君臣等级观念、 男女不平等等思想。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 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 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 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 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 (3)结合前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思想对儒学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4)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 2000 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 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 度?
答案 (1)差异: 西方以实验探究性为主(或理论性为主, 或 近代科技等等),产生近代科学,中国以总结性为主(或实 用性为主,或传统科技等等)。 影响: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近代科学进入 到全面繁荣时代;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生。 (2)共同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 主政治。 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 腐朽;封建文化专制严酷。 (3)不同之处:阶级属性:法国的卢梭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 想家; 中国的黄宗羲等人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作用: 法国的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 思想动员;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的统 治,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