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

症状
• 潜伏期较长,一般在一个月以上。于10周龄开始 出现症状,可早至3-4周龄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 为4型。
• 1.神经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最常见的是坐骨 神经,特征症状是劈叉姿势,亦可见跛行、瘫痪, 往往发现较晚,特别是笼养鸡。一般都是一侧重、 一侧轻。亦可见垂翅或斜颈,均为不可逆性。迷 走神经受损时则素囊肿胀,呼吸困难、腹泻。病 程较长者则表现消瘦、贫血,体重极轻,羽毛蓬 松干燥无润泽。精神良好。
病原
• 3.血清型:MDV共分三个血清型,I型为强毒、 超强毒及其人工致弱株(CVI988,荷兰),2型 为天然无毒株(SB-1、301B/1),3型为火鸡疱 疹病毒(HVT) 。
• 4.致病性及免疫特点:主要是靠细胞免疫。 • HVT对火鸡有轻微致病性,对鸡无毒。可用作疫
苗。MDV及HVT属终身感染,因此属于带毒免疫。 HVT只能防止肿瘤的形成,但不能阻止MDV强毒 感染。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渐进性消瘦
贫血,鸡冠苍白,皱缩无光
下痢,多排出黄白色、或白色与绿色混杂的稀便
症状
• 3.眼型:单侧或双侧虹膜角膜颜色变浅, 以后消退,由金色变为灰白色,呈同心圆 或点状,故也叫“灰眼病”,瞳孔边缘不 整齐,严重者瞳孔只剩下一个针尖状孔。
眼型可见虹膜增生,瞳孔变小,边缘不整
虹膜增生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以至弥漫 的灰白色,瞳孔边缘变得不齐,缩小。
症状
• 4.皮肤型MD:比较少见。其病理变化特 征为:以皮肤的羽毛囊为中心,形成半球 形隆起的肿瘤,其表面有时可见鳞片状棕 色痂皮。
皮肤型病鸡可见全身毛囊肿瘤性增生
常见大小不一的弥漫性肿瘤结节
皮肤表面有弥漫性肿瘤结节颈部皮肤肿瘤,已感染破溃
鸡马立克氏病

种, 病毒的毒力及饲养管理 的方式有 着重要的关系 。鸡 的年
龄 对 发 病 也 有 影 响 , 龄 幼 小 的 鸡 较 年 龄 大 的鸡 易 感 , 原 年 其 因不 明 。此 病 未 见 有 垂 直 感 染 的报 导 。
5 防 制
主要侵害外 周神经 , 由于所侵害 的部位不 同 , 症状 也不 同。最常见侵害坐骨神经 , 常见一侧 轻一侧重。发生不全麻 痹 步态不稳 , 以后 完全麻痹 , 不能行走 , 蹲在地上 , 为一种 成 特殊 的姿势 , 一只脚 向前 , 另一只脚 向后 。臂神经受侵 害时 , 则 被侵侧翅 膀下垂。 当支配颈部肌 肉的神经受侵 害时 , 病鸡 发 生头 下垂 或头 颈歪斜 。 当腹神经受 侵害时 , 常有拉稀症状。
肺 、 脏 、 系膜 、 胃 、 道 、 肉等 组 织 。在 上 述 组 织 中长 胰 肠 腺 肠 肌
没有实 际意义 。传染 源是病鸡或带毒鸡 , 病鸡 或带毒鸡 的皮 屑对 外界有很强 的抵抗力 , 因此 自然条件 下 , 是最重要 的传
染 物。病鸡 与易感鸡直 接或 间接 接触是本 病的主要传 播方
式 , 毒主要 是经 呼吸道进人 体 内 , 病 经吸人感 染病 毒后 2 h 4
肺 内证 明有 病 毒 抗 原 , 由有 吞 噬性 的肺 泡 细 胞 取 得 病 毒 带 到
其他器官 中去 ,感染 后 3 d病毒抗原 出现于淋 巴样器官及骨
髓 。感 染 后 3 5 ~ d出现 于 其 他 器 官 , 肾 、 腺 、 、 、 、 如 胰 胃 心 肝 皮
上 述 症 状 , 常 见 也 最 易发 现 。 这些 症 状 也 可 发 生 在 同一 个 最
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防治

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防治日期:目录•鸡马立克氏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防治鸡马立克氏病的措施•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监测•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鸡马立克氏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的定义•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是由鸡马立克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 MDV)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
该病主要侵害鸡的淋巴组织,引起鸡群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其他病原感染,给养鸡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内脏型、神经型、眼型和皮肤型。
内脏型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粗糙、消瘦和下痢等症状;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偏瘫和昏迷等症状;眼型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瞳孔变形、眼球炎症和失明等症状;皮肤型主要表现为皮肤炎症、脱毛和溃疡等症状。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淋巴组织病变和肿瘤形成。
淋巴组织病变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坏死和淋巴滤泡增生,形成特征性的“玻璃样”细胞。
肿瘤形成主要表现为淋巴瘤的形成,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学特征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免疫接种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免疫时间不当多次免疫间隔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免疫间隔不合理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疫苗时,可能因为疫苗间的相互干扰导致免疫失败。
不同疫苗间的冲突免疫程序不合理不同厂家生产的疫苗质量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免疫效果不同。
疫苗在运输或保存过程中出现过期、受污染或效价降低等问题,导致免疫效果不佳。
疫苗保存不当疫苗生产厂家质量不一疫苗储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疫苗的效价和稳定性。
温度控制不当部分疫苗对光照敏感,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会导致效价降低。
光照影响接种方法不正确如饮水免疫时饮水器数量不足、注射免疫时注射部位不准确等,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接种时鸡群健康状况不佳鸡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患病时,接种疫苗容易导致免疫失败。
鸡马立克氏病

病 原
α 疱疹病毒,双股DNA 血清1型:致瘤的MDV 细胞结合 血清2型:自然无毒株 血清3型:HVT——细胞游离 可用特异性单抗来区分
重要蛋白与抗原
致瘤相关基因:Meq 、pp38、132bp重复区 (强毒2-3个拷贝、弱毒8-9个拷贝) 糖蛋白:gC(A抗原)、gB、gD、gI、gH、gL (基因工程疫苗) 其他基因:ICP4 反式激活ALV vIL8 v-lip
新型疫苗的研制:亚单位疫苗、基因疫苗、基因缺失苗、 重组活载体疫苗 抗病育种来自肝肿瘤结节卵巢肿大
卵巢肿瘤
腺胃肿大,外观 球状
脾脏肿瘤
胰脏肿瘤
肾脏肿瘤
卵巢肿大,肉变
坐骨神经肿胀变 粗,纤维横纹消 失
坐骨神经粗
E;均一的大成淋巴细胞,嗜哌朗宁,含RNA,胞浆红色。 F;大至小的淋巴西细胞,少数MD细胞
诊 断
1、病理组织切片 2、羽囊琼扩和血清琼扩 3、病毒分离、免疫荧光检测 4、PCR、原位杂交、核酸探针
防 制
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原因: 1、疫苗质量不佳 ①蚀斑数不足 ②可能污染其它病原(非SPF鸡胚成纤维细胞生产) ③种毒传代次数过高
2、运输、保存、使用不当,导致疫苗品质降低 3、母源抗体干扰 4、早期感染 5、应激 6、免疫抑制病的感染 7、与其它药物配合使用
对策: ①保证疫苗质量 ②规范疫苗的运输、保存及使用 ③使用细胞结合疫苗(1,2+3,1+2+3,交替使用疫苗、 增加剂量、二次免疫、HVT疫苗与免疫增强剂的配合使用, 如ACM1(乙酰甘露聚糖) ④隔离消毒饲养3周以上,不同年龄的鸡不能混养,孵化室 与鸡舍不能靠近 ⑤减少应激,不宜或冷或热 ⑥控制其它疾病,消除免疫抑制 ⑦与抗生素、免疫增强剂配合使用需试验后再进行
鸡马立克氏病

十、预防MD应采取措施
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增加2-3个剂量;HVT+ACM;世代交替用 不同的疫苗株;选用二价或多价疫苗;首免2周后进行二 免。
严格遵守疫苗使用方法专用的稀释液;不混合注射和加抗生 素;1h内用完,冰箱内保存稀释疫苗;剂量准确;注射器 消毒。
病;肉仔鸡多在40日龄之后发病。 本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条件有密切关系、无季节性。
四、临床症状
潜伏期1-3个月。 根据病变发生的主要部位和症状,可分为4种类型:内脏型、
皮肤型、神经型、眼型 内脏型多呈急性暴发,常见于幼龄鸡群,开始以大批鸡精神
委顿,食欲下降,明显消瘦为主要特征,几天后部分病鸡 出现共济失调,呆顿常缩颈蹲在墙角下。病鸡羽毛松乱无 光泽,皮肤苍白,排绿色稀便。部分病鸡死前无特征临床 症状,很多病鸡表现脱水、消瘦和昏迷。
尔马林、2%火碱将其灭活。
二、病 原
比较 致瘤性 引起动物早期死亡 引起免疫抑制 淋巴细胞增多 病毒血症 鸡胚感染 抗原的侵袭力 免疫能力 细胞培养
蚀斑 脱离细胞
1 +++
+ + + ++ + + + 鸡、鸭胚成纤维细胞 中等大小 细胞结合毒不能冻干
2 + + + + 鸡、鸭胚成纤维细胞 大 细胞结合毒不能冻干
九、MD免疫失败的原因
环境中存在强毒和超强毒株 雏鸡感染其他的疾病:如CAA,注射疫苗时带入其他
的病原菌(重要的是绿脓杆菌) 母源抗体的干扰 免疫剂量不足 免疫抑制因素:免疫系统疾病、饲养管理不善
十、预防MD应采取措施
严格保证疫苗的质量及运输过程中的保管:马立克氏病冻干 疫苗应冷藏于2~8℃的冰箱,细胞结合苗应保存于特制的 液氮罐中,疫苗稀释液应保存于低于27℃的条件下,如果 保存不当,就会使疫苗免疫失效。 正确选择疫苗的种类: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疫苗采用交 叉免疫种类;疫区选用多价苗、液氮苗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1. 引言1.1 鸡马立克氏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又称为立克次体病,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叮咬传播媒介昆虫(如蜱)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如鸡、马等)而传播给人类。
立克氏体是一种属于细菌门的微生物,能够在多种宿主细胞内寄生并繁殖。
鸡马立克氏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和林区流行较为严重。
患者感染鸡马立克氏病后,常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死亡。
由于其病原体具有强大的存活能力和传播能力,使得鸡马立克氏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必须加强对其病因、诊断方法、综合防治措施以及防控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只有全面了解鸡马立克氏病的特点和规律,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2. 正文2.1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因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又称为鸡立克氏病或者马立克氏病,是由鸡立克氏菌(C. psittaci)或马立克氏菌(C. abortus)引起的一种动物传染病。
这两种病原体主要感染家禽和家畜,也可能传染给人类。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感染了鸡立克氏菌或马立克氏菌,通常是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还可以通过接触感染、消化道感染和转染等途径传播。
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在不同宿主间有所不同。
在家禽中,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喉头充血、呼吸困难、粪便异常、蛋的产量下降等。
在家畜中,可能表现为流产、胎儿畸形、眼结膜炎等症状。
而在人类中,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干咳等症状。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等。
一旦确诊,就需要综合防治措施,如隔离感染动物、强化环境清洁、合理用药等。
对于鸡马立克氏病要重视预防,并配合治疗措施,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只有全面加强防治措施,并严格遵循防治注意事项,才能有效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和传播。
四、 鸡马立克氏病MD

•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通过 直接或间接接触经气源传播。 • 在羽囊上皮细胞中复制的病毒,随羽毛、 皮屑排出,使鸡舍内的灰尘成年累月保持 传染性。很多外表健康的鸡可长期持续带 毒排毒,故在一般条件下MDV在鸡群中广 泛传播,于性成熟时几乎全部感染。 • 本病不发生垂直传播。
3、症状
• 本病是一种肿瘤性疾病,潜伏期较长,受 病毒的毒力、剂量、感染途径和鸡的遗传 品系、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可以存在很大 差异。 • 种鸡和产蛋鸡常在16~20周龄出现临诊症 状,迟可至24~30周龄或60周龄以上。
2、病原
• 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 MDV)是一种细胞结合性病毒。 • MDV分三个血清型: • 1型为致瘤的MDV; • 2型为不致瘤的MDV; • 3型为火鸡疱疹病毒(HVT)毒株。
• MDV的复制为典型的细胞结合病毒复制方式。 MDV感染后,在体内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3 种形式。 • 第一种是生产性感染,主要在非淋巴细胞,病毒 DNA复制,抗原合成,产生病毒颗粒。 • 第二种是潜伏感染,主要发生于T细胞。 • 第三种是转化性感染,是MD淋巴瘤中大多数转化 细胞的特征。转化性感染仅见于T细胞,且只有 强毒的1型MDV能引起。
抵抗力
• MDV对理化因素作用的抵抗力不强 • 对热、酸、有机溶剂及消毒药抵抗力是弱 的。 • 5%福尔马林、3%来苏儿、2%火碱甲醛蒸 汽薰蒸等均可杀死病毒。
2、流行病学
• 鸡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除鹌鹑外其他动物自然 感染没有实际意义。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均能感 染MDV,但对发生MD(肿瘤)的抵抗力差异很大。 • 感染时鸡的年龄对发病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出雏 和育雏室的早期感染可导致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 • 年龄大的鸡发生感染,病毒可在体内复制,并随 脱落的羽囊皮屑排出体外,但大多不发病。 • 母鸡比公鸡对MD更易感。
第2节鸡马立克氏病

4. 流行特点
本病的流行与鸡场的集约化程度有关,饲养的群体 越大,由本病引起的损失越大。 本病主要发生于90~120日龄鸡。
四、症状
本病潜伏期较长。
根据受侵的组织器官的不同,可将本病分为神经型, 内脏型、皮肤型和眼型四种病型。
神经型 特征性症状是一个或多个肢翅非对称的进行 性麻痹。 翅神经受侵害以翅下垂为特征。 颈神经受侵害可导致头下垂或头颈歪斜。 坐骨神经受侵害表现步态不稳,麻痹,蹲伏地上, 或呈一腿向前,一腿向后的特征姿势(劈叉姿势)。
鸡马立克氏病
(Marek's disease,MD)
一、概述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鸡的一种 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疾病。其特点是在外周神经、性腺、 虹膜、内脏器官世界所有养禽国家和地区,其危害随养鸡 业的集约化而增大。自20世纪70年代广泛使用火鸡疱疹病 毒(HVT)疫苗以来,本病的损失已大大下降。但是世界各 地相继发现毒力极强的马立克氏病病毒,给本病的防制带 来了新的问题。
2. 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疫苗有 3 种,即由致弱毒株(如 CVI988 ) 制备的Ⅰ型疫苗,由自然弱毒株(如 SBl, Z4 )制备的Ⅱ 型疫苗和由HVT制备的Ⅲ型疫苗。
Ⅰ型疫苗和Ⅱ型疫苗属同源疫苗, 免疫效果较好,但 属细胞结合型疫苗,必须在液氮中保存和运输,使用不方 便。 Ⅲ型疫苗属异源疫苗,已制成冻干制剂,保存运输 方便,目前在我国广泛使用。
3.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血清型 分三个型
Ⅰ型 为致病性强毒株及其致弱毒株;
Ⅱ型 为无致病性的自然弱毒株(Z4、SB1); Ⅲ型 为火鸡疱疹病毒(HVT),此型病毒本非 MDV,但因与鸡马立克氏病关系密切,故将其划分在马 立克氏病毒型内。
4.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变异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非常容易发生变异, 目前至少 发生了2~3次变异, 1908-1940,古典型; 1940-1980,内脏型; 1980-1985,超强毒力毒株(vvMDV),后者有 极强致肿瘤性,用HVT免疫的鸡不能阻止其致瘤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病原:
马立克氏病毒为一种DNA型疱疹病毒。 一种是“裸体病毒”,即病毒颗粒外面无被膜, 全是细胞结合性的,在肿瘤病变中的病毒属此种; 另一种是有被膜的“完全病毒”,以游离状态存 在于羽毛囊的上皮细胞中,前者在外界的生存力 低,与细胞共存亡,后者在体外活的时间较长。 病毒对温度抵抗力不强,60℃经100min失效。常 用化学消毒剂可使病毒灭活。
图11.6.3 鸡马立克氏病 一侧(右侧)腰荐神经明显变粗(朱坤熹等)
内脏型: 内脏器官的变化表现为多个淋巴性肿瘤 病灶,其中以性腺最常受害,也可见于肝、 肾、心、肺、胰腺、腺胃、脾、肠壁、骨骼 肌及皮肤等处,特别是急性病例(内脏型) 容易发生。
图11.6.4 鸡马立克氏病 肝脏布满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肿瘤 结节(朱坤熹等)
3、流行病学:
除鸡易感本病外,火鸡、野鸡、珠鸡 亦可感染。自然感染发病最早于3~4周 龄的雏鸡,但一般多发生于2~5月龄的 小鸡。
病鸡与带毒鸡为主要的传染来源,有些鸡可 能终身带毒。通过脱毛、换毛、皮屑和体垢 污染周围的环境而经空气传播。吸血昆虫如 某些蚊虫、鸡螨及甲虫等,可能是传播本病 的媒介。 地方性流行
4、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不易确定,按病变 发生的部位和临床症状,可将本病 分为以下四型。 神经型、眼型、皮肤型、内脏型
神经型(国外称古典型):
病毒主要侵害周围神经。神经受害程度顺序如下: 坐骨神经最常发生病变,其主要表现为一肢或两 肢发生不全麻痹脚向后,呈“劈叉”资势,轻者 步态不稳,重者蹲伏或躺地不能站立; 当臂神经受害时,头部下垂或可能出理颈部歪斜; 迷走神经受害时,可引起失声、素囊麻痹或扩张 以及呼吸困难; 腹神经受害时,常有拉稀症状。
鸡马立克氏病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鸡和火鸡的
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恶性肿瘤病,临诊特征为病鸡 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 等部位的单核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病灶。
1、临诊特征:
周围神经发生淋巴样细胞浸润和肿大,
各内脏器官、眼球及皮肤出现同样病
变形成肿瘤性病灶,引起急性死亡,
消瘦,一肢或两肢发生麻痹。
皮肤型:由淋巴细胞形成的小结节,即所谓
瘤皮症,有时可见到较大肿瘤结节或硬结。
眼型:病变同症状。
6、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特征性的麻痹症状、全身进行性消
瘦及肉眼可见病变等,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必须采取病鸡的周围神经作组织切片检查,或用 琼脂扩散沉淀反应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和间接血细胞 凝集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诊断。
严格卫生消毒制度,尤其是种蛋、出雏器和孵化室的 消毒,常选用熏蒸消毒法;
消除各种应激因素,注意对法氏囊病、禽白血病、禽 网状内皮增生病等免疫抑制病的免疫与预防; 加强检疫,及时淘汰病鸡和阳性鸡。
(3)、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
预防本病的疫苗应经皮下于0~1日龄接种,1~ 2头份/只,必要时可重复接种。鸡群受一般强 毒感染时,可选用FC126。受超强毒力病毒威 胁的鸡场,选用超强致弱疫苗,如CVI988或含 有本苗的二价苗、三价苗。
图11.6.1 鸡马立克氏病 瘫痪,两脚呈“劈叉”姿势(朱坤熹等)
眼型:一侧或两侧眼球虹膜受害,丧失对光 线的调节能力,虹膜正常色素消失,呈同心 环状或斑点状至弥漫的灰白色,有鱼眼、灰 眼、珍珠眼及白眼病之称。瞳孔收缩,边缘 不整齐呈锯齿状,整个瞳孔仅仅留下一个针 头大小的小孔。
皮肤型: 最初见于颈部及两翅,随后遍及全 身皮肤,常见到毛囊形成小结节或瘤 状物,特别是脱毛的鸡体上最易看出。
鸡马立克氏病常与淋巴白血病或网状内皮增生症混淆,
应注意鉴别诊断。
7、防制:
目前尚无有效疗法,可采取三种途径预防。
(1)、有条件的种鸡场,应培育对本病有抗病
力的品种。
(2)、加饲养,避免不同日龄鸡 混养;
实行网上饲养和笼养,减少鸡只与羽毛粪便接触;
图11.6.2 鸡马立克氏病 毛囊肿大增生,隆起 (朱坤熹等)
内脏型:即急性型。 常见于50~70日龄的鸡,对肉用鸡威胁严 重。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不食,突然死亡。 体重减轻、极度消瘦、贫血、苍白及腹泻等 非特异症状。
5、病理剖检:
神经型: 病变神经粗肿,有时比正常肿大好几倍, 呈灰白色或黄白色,水肿,纹理消失。神经 表面偶然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使病变粗细 不匀。病变神经多为一侧性。易与对侧变化 轻微的神经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