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预防和控制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鸡类,但也可感染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
这种疾病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其诊断和综合防治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叮咬传播,另一种是通过寄生传播。
由于此病的传播途径不同,导致了此病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一旦发现了鸡马立克氏病的迹象,应及时进行诊断。
1. 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鸡只明显发热,羽毛变得蓬乱,食欲减退,饮水量明显增加,甚至出现粘膜出血、下蛋减少等现象。
鸡马立克氏病还会严重影响鸡类的生长和生产性能,使得鸡只的免疫力下降,易患其他疾病。
2. 实验室检测为了明确鸡马立克氏病的病情,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出立克次体抗体和DNA,从而明确是否患有鸡马立克氏病。
二、鸡马立克氏病的综合防治分析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鸡马立克氏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
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强化免疫防控、加强动物检疫等方面。
1. 环境卫生管理鸡马立克氏病主要通过叮咬和寄生传播,因此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清洁鸡舍、消毒饮水器和饲料器,保持鸡舍通风良好,减少叮咬和寄生源的滋生,有助于防止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
2. 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是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饲料配方、良好的养殖环境等都能够提高鸡类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强化免疫防控定期进行鸡马立克氏病的疫苗接种是预防此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提高鸡类的抗体水平,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
4. 加强动物检疫加强动物检疫是预防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于新引进的鸡只,需要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其不携带鸡马立克氏病,以免疫苗接种、药物治疗等手段预防该病的传播。
肉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现状临床特征及预防

肉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现状临床特征及预防肉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简称MD)是一种由α-疱疹病毒科(herpesvirus)引起的急性和慢性传染病。
MD是肉鸡业中的重要疾病,会给养殖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就肉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现状、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进行介绍。
一、流行现状肉鸡马立克氏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几乎所有的养鸡场都可能受到MD的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MD的发生率连年呈上升趋势,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MD 在鸡群中的潜伏期一般为3-4周,病毒感染后很快就能在鸡的全身扩散。
肉鸡马立克氏病主要通过鸡体内的污染物、血液、唾液、鸡粪等传播,饲料、水源中的病毒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MD病毒在环境中能够存活数月之久,因此传染力极强。
目前肉鸡MD病毒有多种亚型,其中亚型一致的病毒株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病毒类型的降低对自己区域流行病毒株感受性有巨大的实操指导意义。
二、临床特征MD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神经型、淋巴增殖型和肿瘤型三种类型。
神经型表现为瘫痪、肌无力、颈颌或肌肉群积液等,淋巴增殖型表现为淋巴细胞瘤和淋巴微增生等,肿瘤型则以多发肿瘤为主。
在肉鸡群中如果发现有大量死亡,短时期内有多个群体出现瘫痪、肌肉群积液、颈颌交位置变化、步态异常等症状,以及成活鸡呈瘦弱、扬羽增多、毛瓤者乾等时,要及时发现,留意观察。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多是淋巴细胞出现淋巴细胞性病毒蛋白质沉积,三角瘤细胞多有形态发生变化。
淋巴细胞癌和三角瘤的定性诊断仅靠镜检能够用染色方法判断出来。
三、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肉鸡MD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是选用抗MD疫苗,通过疫苗接种来提高鸡只的免疫力,减少病毒在鸡群中的传播。
其次是对环境进行良好的管理,保持鸡场的清洁卫生,减少病毒在鸡群中的传播途径。
要做好饲料和饮水的消毒工作,以杜绝病毒通过这些途径传播。
要加强对饲养环境的消毒,尤其是对环境中可能潜伏病毒的地方进行定期的彻底消毒,减少病毒在鸡场中的存活。
蛋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和预防措施

蛋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理变化和预防措施【摘要】蛋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传染病,严重影响了养鸡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特征、病理变化分析以及预防措施建议等方面对该病进行探讨。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在特定季节和地区有较高的发病率,常由病原体传播而来。
临床上患鸡呈现出明显的症状,如食欲减退、蛋白质代谢紊乱等。
病理变化表现为内脏器官出现典型病变特征,如出血点和淋巴滤泡增生等。
针对该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控制以及定期接种疫苗等。
通过全面了解蛋鸡马立克氏病的特征和病理变化,有助于提高预防和防治水平,为保障养鸡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蛋鸡马立克氏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变化、预防措施、研究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疾病概述蛋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毒力强大的细菌马立克氏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在禽类养殖业中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马立克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极强的耐热性和抗药性,使得蛋鸡容易被感染并传播病原体。
蛋鸡马立克氏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和粪便传播,饲料和饮水中的细菌也是重要的传播源。
患有该病的蛋鸡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停滞、食欲减退和体温升高等临床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率增加。
由于该病的传播速度快、病情严重,因此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检测和及时隔离疑似感染蛋鸡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蛋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率,保障蛋鸡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通过对该病的深入了解和有效防控,能够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为蛋鸡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流行病学特征蛋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马立克氏菌引起的禽类传染病,主要感染鸡和其他家禽。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蛋鸡马立克氏病主要在沿海地区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较为多见。
高密度饲养和环境条件恶劣也是疫情暴发的重要因素。
野生鸟类和各类昆虫也可能是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增加了疫病的传播风险。
肉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现状临床特征及预防

肉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现状临床特征及预防肉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于拉普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肉鸡的胃肠道。
该病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较长的恢复期为特征,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肉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现状、临床特征以及预防措施,以期对养殖户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一、肉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现状肉鸡马立克氏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肉鸡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尤其在我国的养殖业中更是普遍存在。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马立克氏病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由于肉鸡马立克氏病对肉鸡的生长和生产性能有着严重的影响,导致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预防和控制肉鸡马立克氏病已成为当前肉鸡养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肉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病急,病死亡率高:患病的肉鸡表现出突然死亡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发病率可高达10%以上。
病死亡率高,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导致大量的死亡。
2. 腹泻及肠道病变:患病的肉鸡会出现明显的腹泻症状,粪便呈现水样或糊状,并伴有显著的酸臭味。
肉鸡的肠道组织也会出现变软、变薄或者长有小出血点的现象。
3. 萎靡不振,食欲减退:患病的肉鸡通常会表现出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迟缓,食欲骤减的特点。
诊断时可通过观察患鸡的食欲和精神状态来判断是否患有马立克氏病。
4. 呼吸困难:患病的肉鸡可表现出呼吸急促、喘息的症状,严重时还可出现气管堵塞或者肺部病变的表现。
以上几点是肉鸡马立克氏病临床特征的主要表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会影响肉鸡的生长发育,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死亡。
1. 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为了预防马立克氏病的发生,养殖户首先需要在生产环境上做好相应的工作。
确保鸡舍的通风透气、温度适宜,保持饮水的清洁卫生,并且做好粪便的清理工作。
2. 疫苗接种:定期给肉鸡注射马立克氏病疫苗,提高肉鸡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也是预防马立克氏病的关键。
包括合理的饲料配方、规律的喂食和饮水、避免过度饲喂等。
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防治

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防治日期:目录•鸡马立克氏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防治鸡马立克氏病的措施•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监测•鸡马立克氏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鸡马立克氏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的定义•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是由鸡马立克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 MDV)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
该病主要侵害鸡的淋巴组织,引起鸡群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其他病原感染,给养鸡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内脏型、神经型、眼型和皮肤型。
内脏型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粗糙、消瘦和下痢等症状;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偏瘫和昏迷等症状;眼型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瞳孔变形、眼球炎症和失明等症状;皮肤型主要表现为皮肤炎症、脱毛和溃疡等症状。
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包括淋巴组织病变和肿瘤形成。
淋巴组织病变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坏死和淋巴滤泡增生,形成特征性的“玻璃样”细胞。
肿瘤形成主要表现为淋巴瘤的形成,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理学特征鸡马立克氏病免疫失败的原因免疫接种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免疫时间不当多次免疫间隔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导致免疫失败。
免疫间隔不合理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疫苗时,可能因为疫苗间的相互干扰导致免疫失败。
不同疫苗间的冲突免疫程序不合理不同厂家生产的疫苗质量可能存在差异,导致免疫效果不同。
疫苗在运输或保存过程中出现过期、受污染或效价降低等问题,导致免疫效果不佳。
疫苗保存不当疫苗生产厂家质量不一疫苗储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疫苗的效价和稳定性。
温度控制不当部分疫苗对光照敏感,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会导致效价降低。
光照影响接种方法不正确如饮水免疫时饮水器数量不足、注射免疫时注射部位不准确等,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接种时鸡群健康状况不佳鸡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患病时,接种疫苗容易导致免疫失败。
防控马立克氏病课件(共17张PPT)《禽病防治》

一、马立克氏病预防措施
(二)
免疫接种
01 疫苗种类
血清3型疫苗:即火鸡疱疹病毒HVTFC126疫苗,HVT 在鸡体内对马立克氏病病毒起干扰作用,常1日龄免疫,但 不能保护鸡免受病毒的感染。
血清2型+3型二价疫苗、血清1型+3型二价疫苗、血清 1型+2型+3型三价疫苗。
一、马立克氏病预防措施
02
优点
MD防控策略小结
培养养殖场工作 人员的生物安全理念。
及时免疫接种。
加强抗病育种工作。
制定可执行的生物安 全措施,做好隔离饲养。
清除病禽,做好消毒。
②可再三) 发生MD时的处理措施
对发生本病的处理。一旦发生本病,在感染的 场地清除所有的鸡,将鸡舍清洁消毒后,空置数周 再引进新雏鸡。
对于病死禽、禽类羽毛、排泄物和可能被污染 的垫料、饲料等物品均需进行无害化处理。
严格控制人、禽、车辆的进出和禽类产品及 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运出。必须出入时,经严格消毒 后,方可出入。
一、马立克氏病预防措施
04 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疫苗贮存、稀释、保存、使用要规范。 疫苗在1-2小时内用完。
一、马立克氏病预防措施
05 免疫接种失败原因
①母源抗体干扰。 ②马立克病超强毒株攻击。 ③早期感染、应激、存在其他感染、疫苗使用不当等。
一、马立克氏病预防措施
06
免疫时间
①雏鸡1日龄免疫接种。接种后1周, 产生免疫力。
一、马立克氏病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消毒措施
空舍期:鸡舍(包括周围环境)用消毒液喷洒→清扫→ 高压水冲洗→消毒液喷洒(几种消毒剂交替使用、浓度、消 毒时间要足够)→干燥→甲醛熏蒸→空舍1~2周后换气,再 进鸡。饲养鸡期间,定期进行带鸡气雾消毒,可采用0.3%次 氯酸钠或过氧乙酸等,按30~50ml/m3。
肉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现状临床特征及预防

肉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现状临床特征及预防肉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由鸡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肉鸡,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全身性病变。
肉鸡马立克氏病常常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其流行现状、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流行现状肉鸡马立克氏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全身性病变,给鸡的生长和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在肉鸡高密度饲养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集群性的暴发病例。
病毒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因此在一些地区,肉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程度较高。
二、临床特征肉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道症状:感染后的肉鸡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喘息、鼻音、鼻腔分泌物增多等,极大地影响了肉鸡的正常生活和生长发育。
2. 全身性病变:感染后的肉鸡体温升高,食欲减退,运动能力下降,甚至出现腹泻、粪便中带血等情况,对肉鸡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3. 病死率高:肉鸡马立克氏病的病死率较高,给养殖户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三、预防措施针对肉鸡马立克氏病的流行现状和临床特征,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手段:1. 完善的饲养管理:保持鸡舍的卫生清洁,定期消毒,保持空气流通,控制鸡群密度,合理的饲养密度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2. 注重饲养环境:饮水系统、通风系统、保温系统等配套设施要完善,保证饲养环境的舒适和稳定。
3. 提高饲养壮年群:选用具有良好免疫力的壮年种鸡,提高鸡只的抵抗力,预防感染。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肉鸡马立克氏病的有效手段,生产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方式和时间。
5. 定期体检:定期对肉鸡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病变,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肉鸡马立克氏病,预防为主是最重要的。
除了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疫苗接种外,定期进行疾病监测和科学用药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降低肉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病率,减少养殖经济损失,提高养殖效益。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

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分析1. 引言1.1 鸡马立克氏病概述鸡马立克氏病,又称为立克次体病,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叮咬传播媒介昆虫(如蜱)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如鸡、马等)而传播给人类。
立克氏体是一种属于细菌门的微生物,能够在多种宿主细胞内寄生并繁殖。
鸡马立克氏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和林区流行较为严重。
患者感染鸡马立克氏病后,常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死亡。
由于其病原体具有强大的存活能力和传播能力,使得鸡马立克氏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必须加强对其病因、诊断方法、综合防治措施以及防控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只有全面了解鸡马立克氏病的特点和规律,才能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
2. 正文2.1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因及症状鸡马立克氏病,又称为鸡立克氏病或者马立克氏病,是由鸡立克氏菌(C. psittaci)或马立克氏菌(C. abortus)引起的一种动物传染病。
这两种病原体主要感染家禽和家畜,也可能传染给人类。
鸡马立克氏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感染了鸡立克氏菌或马立克氏菌,通常是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还可以通过接触感染、消化道感染和转染等途径传播。
鸡马立克氏病的症状在不同宿主间有所不同。
在家禽中,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喉头充血、呼吸困难、粪便异常、蛋的产量下降等。
在家畜中,可能表现为流产、胎儿畸形、眼结膜炎等症状。
而在人类中,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干咳等症状。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等。
一旦确诊,就需要综合防治措施,如隔离感染动物、强化环境清洁、合理用药等。
对于鸡马立克氏病要重视预防,并配合治疗措施,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危害。
只有全面加强防治措施,并严格遵循防治注意事项,才能有效控制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马立克氏病预防和控制
鸡与老百姓的饮食生活密切相关,鸡蛋营养价值高,鸡肉更是餐桌上的美味。
养鸡场通过源源不断的向市场提供鸡肉和鸡蛋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
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儿的不算”,养鸡的朋友要注意了,养鸡虽然赚钱,风险可也不小。
特别是对鸡场危害较大的传染病,要是发现的不及时,一旦传染起来,这辛辛苦苦的忙活泡汤了不说,到头来还要赔钱。
所以,要想鼓起自己的钱袋子,养鸡防病就是头等大事,光养不防,到头儿来白忙!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对养鸡业危害很大的一种疾病——“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方法。
鸡马立克氏病概念(不读)
鸡马立克氏病,老百姓又管它叫“劈叉病”、“白眼病”。
它是由马立克氏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鸡很容易被感染,感染后的鸡又通过鸡与鸡之间传染,病毒会很快扩散到舍内鸡群或整个鸡场。
随着这种病毒的毒性不断增强,对养鸡业的危害也就越来越大。
这时你是不是要问了,这么厉害的疾病,怎样才能不让它在自家的鸡场发生呢?要想预防这种疾病,就要求养鸡的朋友对该病有基本的“认识”和“诊断”的常识,掌握了这些知识,针对性的去预防,
就能够做到事事在先,防患于未然,从而减少损失,增加养鸡的经济效益。
那么,鸡马立克氏病到底是怎么流行的呢?这就要用到一个我们经常听到的专业术语----“流行病学”来描述了,流行病学就是指传染病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流行病学特征(不读)
通常幼龄鸡比成年鸡容易感染,尤其是1-7日龄的雏鸡最容易感染;母鸡比公鸡容易感染。
感染病毒的鸡更容易在12-30周龄之间发病。
发病率可达到鸡群数量的5%~30%,发病后的死亡率可高达100% 。
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一般带有这种病毒的鸡有两种,一种有发病症状,叫病鸡,而另一种是没有发病症状但也带有病毒,叫带毒鸡,不管是病鸡还是带毒鸡,都会持续不断的从体内向外排出病毒。
它们身上脱落的羽毛、由体内排出的粪便、汗液等排泄物、身上的皮屑、嘴里的粘液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带毒鸡喝水时就会污染水槽,吃食时就会污染食槽,排泄物落到地上就会污染周围的环境;当健康的鸡与带毒鸡的身体发生接触时,就有可能被直接感染;健康的鸡呼吸了被污染的空气、啄食了带有病毒的羽毛或者被污染的垫草、垫料,也会发生间接感染;另外,一些人为因素比如饲养人员把带毒的饲喂工具、饮水用具等带到干净的鸡舍,也可能造成间接感
染。
在一年四季任何时间,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鸡都可能发生感染。
了解了鸡马立克氏病的这些流行特征,诊断该病要结合鸡的表现症状,综合分析才能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诊断(不读)
这种病的自然潜伏期比较长,一般的2-3周,有的长达两个月以上。
发病鸡表现为有的精神萎靡、不思饮食;有的翅膀下垂、羽毛松乱、卧地不起;有的表现为瘫痪,呈现为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的“劈叉状”姿势;有的可看到腹部增大;有的鸡眼睛变为白色或灰白色,也就是常说的“白眼病”。
本病仅凭流行病学还不能做出正确诊断,有经验的可通过剖检进一步确认。
剖检时能看到内脏器官上有大小不等的肿瘤,这些肿瘤的外观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比较硬,突出于脏器的表面。
肿瘤可涉及所有的内脏器官,但最常集中在胃、肺、脾等脏器;其次是肾、肠、眼等。
通常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及剖检的变化可以初步诊断出是否患了鸡马立克氏病,如果要想确切地做出诊断,还要找相关的兽医检验部门进行专业诊断。
预防措施(不读)
目前对于鸡马立克氏病还没有有效治的疗方法,所以有效地预防是远离该病的关键。
那么养鸡场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呢?
(一)免疫预防(不读)
首先要说的是免疫预防,养鸡的朋友可根据鸡场的实际情况、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
下面提供一种免疫方案供广大养鸡朋友参考。
小鸡出壳后24小时内要及时接种疫苗,方法可采用肌肉或皮下注射,具体接种剂量和方法可参照疫苗说明书。
在免疫预防中,使用较多的疫苗是“火鸡疱疹病毒苗(HVT)”、“血清Ⅱ型疫苗(SB-1)”、“血清Ⅰ型疫苗(CVI-988)、鸡马立克氏病毒“814”K株活疫苗”,购买的疫苗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过了有效期是不能使用的。
稀释疫苗时,要使用专用的稀释液。
稀释前应将疫苗置于冰箱或冰块中,稀释后的疫苗液应在两小时内全部用完。
小鸡免疫后大约14天才会产生较强免疫力,因此从出壳到14天之间为空白期,这段时间的小鸡对病的抵抗力很弱,为了预防在空白
期遭受外来病毒侵袭,小鸡鸡舍要与成年鸡鸡舍分开,加强管理,直到小鸡产生保护力。
免疫期内要加强对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曲霉菌病的防治,因为这些疾病会降低免疫效果。
(二)消毒
除了免疫预防以外,日常养殖还要与消毒相结合才能达到预防该传染病的目的,预防鸡马立克氏病应从与种蛋相关联环节开始。
1.种蛋贮存室消毒
种蛋贮存室要经常打扫,并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消毒。
2.种蛋消毒
种蛋入孵前也要用熏蒸法进行消毒,按每立方米空间高猛酸钾
15g,甲醛30毫升进行熏蒸消毒,保持15~20分钟,然后再进行孵化。
3.孵化间消毒
孵化间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每孵出一批后,都要及时清理污物。
孵化设备及用具要用清水和0.5%氨水高压冲洗,并进行熏蒸消毒。
4.孵化室消毒
孵化室内要经常打扫墙壁和地面,并用3%来苏儿水或0.1%新洁尔灭溶液喷洒消毒。
5.育雏室及用具消毒
育雏室和运送雏鸡的用具在进雏前先用烧碱水清洗干净,再进行熏蒸消毒。
6.种鸡舍定期带鸡消毒
先彻底打扫鸡舍,例如清理鸡舍内鸡粪、羽毛、垫料,打扫墙壁、地面、物品的尘土,清理食槽、水槽角落的污垢等,然后用清水冲刷地面,最后再进行带鸡喷雾消毒。
消毒药可选择0.1%新洁尔灭溶液、0.015%百毒杀溶液或0.2-0.3%过氧乙酸溶液,用温水稀释。
使用该方法消毒时,不能直接对鸡进行喷雾。
可将喷头向上,动作不宜过快。
首次带鸡消毒时,雏鸡应不小于10日龄。
一般雏鸡7天消毒一次,育成鸡10天一次,成年鸡15天一次,喷雾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15
毫升,消毒后要通风换气。
需要注意的是,周围环境及鸡场道路用火碱溶液进行消毒,每周1-2次。
7.车辆和工作人员消毒
除了以上这些,在门口设立消毒池,车辆出入门口时要经过消毒池消毒,冬春季节消毒池可采用新鲜石灰,夏秋季节采用2%火碱溶液,保证每天更新一次。
人员在进入鸡舍前,穿上工作服,换好专用的鞋,经过消毒通道的紫外线和消毒池消毒后,方可进入鸡场作业。
8.双手消毒
鸡场内要设有消毒盆,消毒盆可采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或者0.015%百毒杀溶液,饲喂前将洗净的双手在消毒盆中浸泡消毒后,再进行饲喂。
每个鸡舍要由专人饲养管理,所以饲养员不可以随便流动或串岗。
扑灭措施(不读)
如果坚持了以上的预防办法,一般养鸡场不会出现鸡马立克氏病。
如果鸡场出现了该病,鸡场要马上采取扑灭措施,对所有病鸡和死鸡,进行焚烧或深埋;病鸡舍内清理出的垫草等杂物,也要烧毁处理。
以上就是鸡马立克氏病的防治方法,养鸡防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要坚持不懈的防疫,严格执行国家防疫的规范,做到有效防疫、科学养殖,才能够使养鸡场远离疫病,增加养鸡的经济效益,让自己的钱袋子真正的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