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鉴别是否患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方法

合集下载

mmp7胆道闭锁诊断数值标准

mmp7胆道闭锁诊断数值标准

mmp7胆道闭锁诊断数值标准MMP7胆道闭锁是一种婴儿期罕见的胆汁排泄障碍疾病,临床上由于具有多样化的症状和临床特征,诊断较为困难。

目前,检测MMP7胆道闭锁的主要方法是进行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测。

下面将介绍MMP7胆道闭锁的相关诊断数值标准。

1.胆囊切除术前诊断指标:胆囊切除术前的诊断指标主要是采用血清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

当前常用的指标是矩阵金属蛋白酶7(MMP7)。

根据不同研究的数据,MMP7的诊断标准常常不尽相同。

例如,有研究表明,MMP7的诊断标准为大于或等于20 ng/ml;而另一些研究则提出,MMP7的诊断标准为大于或等于45 ng/ml。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2.胆肠返流诊断指标:胆肠返流是指胆汁通过壶腹螺旋瓣反流至胃或食道,并可通过呕吐或反流液样本进行检测。

胆肠返流的诊断标准常规采用胆红素测定和其他生物标志物的测定。

常用的指标有:胆红素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触犯蛋白A。

胆红素水平的诊断标准常常为大于或等于2 mg/dl。

其他生物标志物的诊断标准常常为超敏C反应蛋白大于或等于 1 mg/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大于或等于300 IU/L,触犯蛋白A大于或等于100 ng/ml。

3.肝功能诊断指标:肝功能的检测对MMP7胆道闭锁的诊断极为重要,常用的检测指标有AST、ALT、总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

其诊断标准常为:AST>40IU/L;ALT>50 IU/L;总胆红素>3 mg/dl;碱性磷酸酶>2倍参考值上限。

4.腹部超声诊断指标: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对MMP7胆道闭锁进行初步筛查。

常见的超声检查指标有肝内胆管扩张、囊肿和肝内胆结石。

其诊断标准常为:肝内胆管扩张>2 mm;囊肿直径>10 mm;肝内胆结石>3 mm。

综上所述,MMP7胆道闭锁的诊断数值标准主要包括胆囊切除术前诊断指标、胆肠返流诊断指标、肝功能诊断指标和腹部超声诊断指标。

这些标准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需要综合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小剂量胆宁片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效果观察

小剂量胆宁片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效果观察

小剂量胆宁片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效果观察刘超宇【摘要】目的:观察术后使用小剂量胆宁片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36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择期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8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小剂量胆宁片,比较两组胆囊切除术后3个月内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内对照组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24例,约占20.3%,观察组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6例,约占5.1%,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胆宁片给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胆囊切除术后使用小剂量胆宁片能有效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北方药学》【年(卷),期】2017(014)003【总页数】1页(P76)【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宁片;预防【作者】刘超宇【作者单位】河南神火集团职工总医院普外科永城 476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4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 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发病率10%~30%,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右上腹饱胀、疼痛、纳差、不耐受脂肪性食物、恶心、嗳气、呕吐腹泻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1],西医抑酸、解痉、抗炎、促进胃动力等方法治疗效果欠佳,中医药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有着独特优势[2]。

2013年1月~2016年3月我院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使用小剂量胆宁片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236例患者中男性162例,女性74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46.7±10.3)岁,病程4个月~11年,平均病程(52.1±12.4)个月,经B超等诊断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术前1个月内均无急性胆囊炎发作,排除合并消化性溃疡、胃炎、消化道肿瘤、胆总管结石等疾病,236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择期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或开腹胆囊切除术,其中经腹腔镜手术152例,经腹手术84例,均无胆管损伤、十二指肠损伤、胆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有什么常见的检查方法?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有什么常见的检查方法?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有什么常见的检查方法?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常见的检查方法上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口服胆囊造影、胆囊超声检查、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一般都有哪些检查方法一、检查由于寻找PCS的原因这一过程涉及到很多疾病的鉴别诊断,因此各种检查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可能的病因来进行,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实验室一般检查结果通常正常,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淀粉酶或转氨酶的升高多见于胆管树的病变。

特殊检查中包括各种胆管造影、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检查、CT扫描、内镜检查、胃肠钡餐甚至磁共振检查等。

1、生化检查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gamma;-谷氨酰转肽酶等对胆道梗阻的诊断很有帮助。

2、静脉胆道造影肝内胆管显影差,肝外胆道亦欠清晰,且受肝功能影响颇大故诊断价值不大。

3、B型超声可发现胆管扩张,胆石、胆道肿瘤、胰腺炎等。

简单、迅速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有局限性,不能显示胆系全貌及全部病征。

4、上消化道造影诊断食管裂孔疝、溃疡病、十二指肠憩室等很有帮助。

5、肝胆CT扫描诊断肝肿瘤、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石病、慢性胰腺炎等。

6、同位素99m锝-HDA肝胆扫描观察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石病和肝脏病变、胆囊的功能等,方法简便、无损害、适用于黄疸患者。

7、内镜检查包括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等。

ERCP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有确切的诊断价值,胡家友等报告181例ERCP、诊断胆道术后综合征的发现和经验。

发现的疾病如下:能确定原因者169例(93.4%),其中胆道结石159例(87.8%),胆道狭窄73例(40.3%),胆道扩张106例(58.6%),慢性复发性胆管炎90例(49.7%)。

原因不明者12例(6.6%)。

ERCP的诊断成功率为83.3%,能直接准确清晰地显示胆系和病变全貌,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和数量。

8、PTC 这种胆道直接造影方法适用于较重黄疸的鉴别和胆管病变的定位。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应对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应对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应对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是指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症状发生,系一组症状的组,常见症状有腹痛,复发性胰腺炎,黄疸,胆总管扩张,肝功能障碍等。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病因:病因有以下几种可能:①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

约占胆道术后问题的2.4%,对此症目前尚无好的确诊方法。

②术前误诊而一直未被发现和治疗的疾病如裂孔疝、结肠功能异常,应激性小肠综合征,消化性溃疡等,依靠相关检查来确诊。

③不少作者认为有精神心理因素而无需处理。

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术中对胆管的损伤,由于胆囊和肝外胆管存有较大的解剖学变异,或术者经验不足,可能在术中损伤肝外胆管,引起术后的胆管狭窄,少数继发于术后的胆管周围感染而造成胆管的损害或闭塞性胆管炎。

2.Oddi括约肌狭窄和缩窄性Vater乳头炎,术后造成这些病理变化的原因不清,可能与合并胆总管结石尤其泥沙样胆红素结石或局部的慢性炎症水肿有关。

3.术后胆盐代谢异常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影响胆汁的排泄,Oddi括约肌紧张度和胆总管的压力,对本病的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术前诊断不正确,误将溃疡病、胰腺炎、膈疝或冠心病诊断为慢性胆囊炎作了胆囊切除术,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其次,在施术前对胆道系统未作全面检查,忽略了胆总管下段炎性痉挛或肝内外胆管结石。

此外,可由胆囊切除术本身造成,如胆囊管留得过长或在扩大的胆囊管内残存有结石,还有可能在断端形成神经纤维瘤,或手术损伤胆管等。

由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不是一个非常确切的诊断名词,所以70年代以后,随着内窥镜和影像学诊断的普遍开展,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的诊断已经逐渐为具体疾病的诊断所代替。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发病机理:一、胆系疾病所致胆囊切除术时遗漏的胆系疾病,如肝外或肝内胆管结石,Oddi括约肌狭窄症等。

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治疗

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治疗
术 的 。 中有 4 例 是 行 腹 腔镜 胆 囊 切 除 术 。 3 例 胆 囊切 除 术 后 的 其 6 28
开 I于 右 肝 管 , 右 肝 管 引 流 至 右 肝 叶 ; ) 囊 管 与 胆 总 管 融 合 Z l 两 (胆 2
合 并 开 口于近 端 ;3胆囊 管 绕 过 胆 总 管 并 开 F于 内侧 近 端 ; ) () I ( 胆 4
术 后发生并 发症 的2 8 3 例患者 , 并提 出相 关并发 症 的治疗方 案 。 结果 2 8 3 例胆 囊切除 术后 的患者 均有不 同程度 的并 发症 , 囊 切除术 胆 后综合 征 , 发生 17 , 共 0 例 占并 发症的4 .% 肝外胆 管损 伤5例 , 49 ; 4 占并 发症 的2 .%; 汁瘘4 例 , 26 胆 9 占并发症 的2 .%l 0 5 胆囊 残株 炎并发胆 总 管结 石 、 黄疽 共2 例 , 8 占并 发症 的 1 . % 结 论 胆 囊 切除术 后 常 见并发 症 的预 防 治疗方 案有 效 实 用。 17 。
1 资 料 与方 法
1 1 一般 资 料 .
回顾 性 分 析 我 院2 1年 1 0 0 月至2 1年 1 0 1 月期 间行 胆 囊 切除 术 后 发 生 并 发 症 的 2 8 患 者 资料 , 中 男性 患 者 1 7 , 性 患 者 1 1 3例 其 2例 女 1
例 , 龄 2 ~8 岁 , 均 (5 4 1 4 ) 。 年 4 7 平 5 . ±l .2 岁
留或 操 作 不慎 将 结 石 推 入胆 总 管 , 后 出现 结 石 性 胆 囊 炎症 状 或 术
胆 绞 痛 、 疸 、 热 等 胆 管 炎 表 现 。 我 们 经 验 来 看 , 囊 大 部 切 黄 发 从 胆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PCS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24例,其中并发胆总管结石9例,并胆内胆管结石4例,胆管狭窄1例,胆囊管残留过长2例,残余小胆囊并发结石1例,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胰腺炎各1例,不明原因的5例。

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6例。

结论:重视胆囊切除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术中规范化操作,合理处理胆囊管,避免胆管损伤及残留结石是PCS防治的关键。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并发症预防及诊治资料与方法2000年3月~2009年2月收治PCS患者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26~62岁,平均46岁。

住院患者19例,门诊患者5例。

开腹胆囊切除术16例,其中包括小切口胆囊切除术9例,腹腔镜胆囊手术8例。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10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12例,慢性胆囊炎伴胆囊息肉1例。

术前经B 超诊断为18例,经B超、CT诊断5例,经MRCP诊断1例。

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本组发病时间为手术后2周~5年,平均时间1.8年。

24例病人均再次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不适,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症状与进食尤其进油腻食物有一定的关系。

其中14例出现腹痛伴发热、纳差,5例出現腹痛伴间歇性黄疸,2例出现渐进性黄疸。

分别行B超、ERCP及MRCP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9例,并胆内胆管结石4例,胆管狭窄1例,胆囊管残留过长2例,残余小胆囊并发结石1例。

胃镜提示:十二指肠溃疡1例。

治疗:本组24例,其中16例再次开腹手术治疗。

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及连硬膜外麻醉,术前常规置胃管和尿管,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有1例行小胆囊切除术,2例行胆囊管切除术。

12例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中取结石及胆道镜取石术。

1例胆管狭窄者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补充体液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治疗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治疗
术。
可同时消除产妇紧张、 恐惧等不 良情绪, 协调宫缩 , 加速 产程进 展 。另外 , 定 还可 降低 母 体交 感 神 经 安 兴奋性 , 使子 宫血管 张力下 降 , 而改善子 宫血液循 从
环 , 加胎儿 供氧 。本观察 结果显示 , 增 对低 宫颈评分 患者 , 采用低 位水囊 置人联合 安定静 注 的方法 引产 , 可增加 宫颈评 分 , 效促进产 程 , 剖宫产 率和新 有 降低
例 因多脏器 功能衰竭死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讨论 : 随着各种 新式胆囊 切除术 的 出现, C P S的发生率
亦逐年 上升 。P S主要 以胆系外病变为主 , C 多与胆囊病变共 存 。由于胆囊病 变的症 状较 明显 , 掩盖 了大 部分 胆 系外症
及腹胀 、 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 状。胆 总管狭窄 、 胆管残余 结
山东 医药 2 1 00年第 5 第 1 O卷 8期
疲劳, 易诱 发胎儿 宫 内缺氧 。
不 能过 高 , 以免 引起 胎盘 早 剥 、 胎位 异 常 ; 入 水囊 置 后应 密切 观察 , 限制 患者 活 动 , 以防脐 带 脱垂 , 如有
低位水 囊 引产 的有 效性 、 全性早 已被证实 , 安 但 单纯 用 于低 宫颈评 分者 引产效果不 佳 。安定有较 强
吻合术 2例 , 内窥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8例 , 胃切除术 2 行 行 例, 疗效均满意。② 非手术治疗 : 主要适 应证有 胆管结 石 其 直径较小者 , 急性或慢性胆囊 炎、 胰腺 炎者 , 胆管蛔 虫症者 ,
例胆汁反流型 胃炎 、8例胃十二指肠炎 、0例 胃十二指肠局 l 1 部溃疡 、1 1 例肝胆管扩张患者 , 均行非手 术治疗。非手术治 疗主要包括静脉输人头孢类抗生素预防胆管感染 , 同时控制 输液量维持水 、 电解 质及 酸碱平衡 ; 如为胰腺炎 , 则采用胰酶 抑制剂 ; 腹痛剧烈者 , 可肌注阿托 品等 ; 腹痛 腹胀、 恶心 呕吐

胆囊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哪些并发症

胆囊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哪些并发症

胆囊切除术后可能会出现哪些并发症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包括手术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

近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出血,胆漏胆汁性腹膜炎,肝下积液或膈下脓肿,术后黄疸,术后胰腺炎,胆总管残留结石,胃肠瘘等。

远期并发症包括胆管狭窄,胆总管再发结石,胆道出血,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囊管残留过长综合征,结肠癌发生率增高等。

胆囊切除术后出血主要是由于胆囊动脉结扎不牢固,结扎线滑脱,肝创面分离过深渗血不止或胆囊床止血不彻底;凝血功能障碍;拔除引流管时结扎胆囊动脉或胆囊床血管的结扎线拉脱等原因造成。

胆囊床的渗血一般出血量不大,若凝血功能无异常可自行停止;在严密观察下可不做特殊处理。

若术后引流管引出血液较多,凝血异常,病人有可能很快出现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多考虑胆囊动脉出血;凝血异常者可经引流管注入凝血酶、肾上腺素,输新鲜血、血小板等。

出血仍不止者应及时手术探查予以止血。

胆汁漏胆汁性腹膜炎是胆囊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若处理不当,后果往往较为严重。

胆汁漏的原因很多,程度及后果亦不相同。

常见的原因是胆管损伤或副胆管损伤,胆囊管结扎线脱落,胆管穿刺孔外漏胆汁也是可能的原因,但所占比例不大。

胆汁漏胆汁性腹膜炎的处理重在预防,术中防止胆管损伤,胆囊床年有管状结构妥善处理,胆囊管残端双重结扎,必要时缝扎也是术中应采取的措施。

术后发现胆汁漏或胆汁性腹膜炎时,应根据病情做相应处理。

术中未放置引流管者应及早剖腹探查,查找胆汁外漏原因并做相应处理,冲洗引流腹腔。

术中是胆囊区放置引流管,术后引出胆汁。

腹膜炎局限者,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引流而愈。

若引流量大时,应及早手术探查,手术重点是冲洗腹腔和治疗胆漏原因。

肝下积液几科在所有胆囊切除术后都会产生,主要来自血液、胆汁、淋巴液和腹腔渗液;其大部分液体可自行吸收或经引流管引出,仅有少数由于积液较多或未放置引流管而引起症状,或继发感染后引起肝下、隔下脓肿。

合理放置腹腔引流管和术中细致操作可有效地预防肝下积液及脓肿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鉴别是否患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方法怎么有效鉴别是否患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一、术前症状继续存在(1)术前诊断错误或不全面:虽然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治愈率已有相当的提高,但仍有一定数量的患者术前症状在术后仍继续存在。

首要的原因就是在术前将症状错误地归结于胆囊。

由于胆囊疾病患者可出现胀气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因此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就易怀疑有胆囊疾患。

目前已认识到,胀气和消化不良并非胆囊疾病的特异性症状,并发现很多以往归结于胆囊的症状,都是由于胆道以外的原因所致。

很多情况下,胆石症可与其他疾病或异常并存,而这些疾病或异常才是导致症状的原因。

烧心、嗳气、餐后早饱及胀气、偏头痛以及大便习惯改变并非“胆囊综合征”。

除非有发作性的胆绞痛,全面的检查以排除其他异常往往是必要的。

胆囊以外的原因引起的症状即使切除了胆囊,这些症状仍然会继续存在。

考虑症状时还需排除吞气症、易激惹结肠、食管裂孔疝、球后溃疡或穿透性溃疡、憩室炎、肾绞痛、肾周脓肿、肾盂肾炎、脊椎炎甚至淋球菌性肝周围炎。

由于胆石症与食管裂孔疝联系密切,因此在胆囊手术前应进行检查,以排除裂孔疝的可能性。

反之,在进行裂孔疝修补时也应检查胆囊以排除胆石症。

此外,胆石症患者也可由于感情挫折或精神打击而出现精神障碍症状,并导致主观感受强度的改变。

有相当比例的PCS患者发生骨骼、肌肉疾病和精神障碍。

吞气症加肝曲综合征、易激惹结肠加右肋间神经痛是这类患者相对常见的病因。

微信:39健康百科(微信号:jibingbaike39),可了解该疾病更多治疗方法,发病原因,护理知识。

(2)胆总管和肝内结石:由于漏诊的胆总管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可进入胰胆管,故胆囊切除术前的症状术后可继续存在。

Glenn将胆囊切除术后的胆总管结石分为残留性、复发性和新的病因所致结石3类:①胆总管残留结石(被漏诊),最常见:A.小结石隐藏于浓稠的造影剂中。

B.肝内结石。

②复发性胆石:胆道淤滞所致。

A.先天性异常。

B.胆总管炎所致狭窄。

C.新生物。

D.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

③新的病因所致结石:A.溶血。

B.胆管炎。

C.炎症性肠病。

D.硬化性胆管炎。

E.阻塞性淤胆及感染:胆总管囊肿、十二指肠憩室、慢性胰腺炎、肿瘤转移。

F.寄生虫:阿米巴原虫、包囊虫。

其中最常见的为残留性胆石,即胆囊切除术时忽略了胆总管的结石。

这些患者在术后1年有35.5%的人会出现症状,而复发性结石则术后1年以上无症状。

胆囊切除时进行过胆总管取石者较未进行过胆总管取石者术后数月至数年内易于出现复发性结石(分别为6%和0.98%)。

术后发现的结石大多位于胰胆管或肝内胆管中胆汁淤积的部位。

引起淤积的原因包括先天性异常、感染引起的狭窄以及新生物。

同时,胆总管结石也可因代谢性疾病所致的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而形成,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等。

此外,共存的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溶血、寄生虫感染等)有时也可引起胆道结石。

除色素性胆石外,很少证实结石能在胰胆管中形成。

(3)邻近器官的疾患:在考虑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时,肝脏疾患(肝炎、肝硬化)、胆道疾患(Oddi括约肌痉挛狭窄、胆总管炎、胆管炎、新生物)及胰腺疾患(炎症、新生物)也是应该加以注意的。

可能的情况下,最好有手术时的病理报告。

在无胆囊炎、胰腺炎或阻塞性黄疸的患者中很少发现与胆囊有关的肝胆疾患。

如果手术时无这3种疾病,且手术时未打开胆总管,则这3种疾病不大可能是引起PCS的原因。

胆囊摘除后,虽然原来导致胆道阻塞的原因不存在了,但仍可出现一些症状,如倦怠、特别易于疲劳,偶有低热及血中胆红素增高。

肝硬化在胆囊切除术后较少见,据报道约3%。

胆囊摘除后如发生黄疸或化脓性感染,则应考虑Oddi括约肌狭窄和狭窄性胆管炎。

这类患者约占术后患者的11%,有人报道约55%的患者该区域有纤维化。

Oddi括约肌纤维化和胰胆管结石二者被认为是引起PCS的最常见的器质性疾病。

其中引起纤维化的原因有结石嵌顿、探条、扩张器或引流T管对胆道的损伤等。

胆总管末端淤泥样的胆汁、胆沙和结石常加重狭窄。

胆总管狭窄的诊断可通过静脉胆管造影进行,注射造影剂后2h胆管的密度和1h时相比无明显减少则可得到证明。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增高。

手术时如发现3mm的扩张器不能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则提示乳头梗阻。

术中胆管造影和测压可进一步证实有胆管末端梗阻和胆管内压增加。

如果对胆管扩张不满意,常需切开十二指肠。

发现结石就摘除,并行括约肌成形术。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胰腺炎、胰腺或胆管的肿瘤均可压迫胆道造成狭窄,只有活检表明有慢性炎症和纤维化才能证实诊断。

反复发作的胰腺炎也可成为胆囊切除术后严重疼痛的原因,术前的胰腺炎由酗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高脂血症所致者更是如此。

复发性胰腺炎可因残留胆道疾病所致,如胰胆管中的细小结石、淤泥样胆汁和壶腹狭窄等。

如怀疑胰腺炎,就应在发作时或发作后很短时间内进行胰酶检查,然而长期反复发作者不一定能发现胰酶异常,但胰腺外分泌功能也往往受损,这可通过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加以显示。

也可发现脂肪泻、体重减轻、糖尿病以及胰腺钙化等。

胰腺炎与胰腺癌有时鉴别较为困难,分泌试验、细胞学检查、血管造影等可能有所帮助。

但如果胆囊切除后找不到引起胰腺炎持续发作的原因,即使造影也未发现异常,则有必要进行胰胆管造影和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探查术等。

(4)漏诊的肿瘤:累及胆管树的恶性肿瘤,即使其原发部位离胆管树较远,也可以是胆囊切除术前症状继续存在的原因,胆道系统或邻近器官的肿瘤(特别是起源于胰头、十二指肠、壶腹部位及胆道者)与胆总管结石或胆管结石并存的情况并不少见。

未能发现并存的结石则易于导致对病因进行错误的推测,并导致不必要的胆囊切除。

的确,这个部位的肿瘤即使在手术时也易被忽视。

2、胆囊切除引起的症状(1)外科操作失败:胆囊切除术中遗留的胆管结石,可引起术后复发性的胆绞痛、黄疸、发热或寒战等症状,这是胆囊切除术中最易忽视的问题。

其次为术中胆石从胆囊或胆囊管排入胆总管。

少数情况下结石源于肝内胆管,尔后结石下降则可引起症状。

结石可为胆囊或胆囊管中残存的,也可为胆道或Oddi括约肌狭窄部位的近端形成的。

胆管阻塞后胆管内压力增高,有时可引起胆囊管残根漏,导致胆汁性腹膜炎和胆汁瘘管。

然而,有残余结石的患者大多能平稳地度过术后康复期。

出现症状多在术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以后,患者可有类似于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如夏科三联征(绞痛、黄疸以及发热寒战);也可3种症状都不典型。

疼痛可轻微而短暂,也可逐渐频繁。

偶尔,患者的惟一症状就是无痛性的阻塞性黄疸。

Bodvall和Overgaard将PCS患者的症状分为以下几型:Ⅰ型:轻微而短暂的绞痛,约占23.5%;Ⅱ型:偶尔严重而持续的绞痛,约3%;Ⅲ型:严重PCS(2.4%)并复发性胆管炎(约0.7%)或严重而持续的腹痛(1.7%),严重PCS中复发性胆管炎与长时间剧烈腹痛的鉴别。

胆绞痛和(或)寒战及发热后12~48h常有血清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的短暂升高。

残留结石引起的黄疸常为波动性的,且不很深;而狭窄所致黄疸者黄疸常为持续性且很深。

疼痛后48h患者粪便中如出现胆红素钙盐结石或胆固醇结晶,则提示可能有胆总管结石。

如在十二指肠引流中发现了类似的结晶,其意义也一样。

这在X线或其他检查阴性时以及不能进行有关的检查者有一定参考价值。

腹部平片仅偶尔能发现胆管中的不透光结石,常规胆管造影未能提示诊断的部分患者。

如果严格按口服胆管造影的要求做,则口服胆管造影有可能提示诊断,显示出胆管结石。

无黄疸(胆红素34.2micro;mol/L)或肝功能明显受损(BSP15mg%)的患者,静脉胆管造影是诊断胆管残余结石的最重要方法。

胆囊切除后如胆管直径增大则提示有胆管梗阻存在。

胆囊炎进展过程中胆总管可逐渐扩张。

有胆囊结石存在的情况下切除胆囊则不影响胰胆管的宽度。

有阻塞性黄疸存在的患者,可通过经皮经肝胆管造影、ERCP、CT或MRI显示肝外胆道,并有可能直接发现引起阻塞的原因。

如果术前检查表明有手术指征,或者临床上高度怀疑有胆总管结石,则可进行术中胆管造影或将超声探头经内镜在十二指肠中进行探查(超声内镜)以证实诊断。

(2)肿瘤被忽视:在胆囊或胆囊结石手术的同时,如果未能发现已侵犯胆总管并已引起管腔狭窄的肿瘤,那么摘除这些患者的胆囊及结石后虽有可能使症状暂时缓解,然而在术后不久术前的症状可能很快就会再现。

除腹痛和其他一些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外,术前无黄疸的患者术后很快会出现黄疸及其相应的症状。

因此,临床医师须警惕胃或结肠肝区隐匿而缓慢生长的癌肿。

(3)错误的外科操作:在患者有急性胆囊炎存在,或手术操作困难,或者手术医师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手术中易于出现胆囊管或胆囊残留。

此外,由于胆管造影发现胆囊管和胰胆管的异常关系越来越多见,也使外科医生在手术中有意留下一段胆囊管,以免切除胆囊管过程中损伤胰胆管。

残留胆囊或胆囊管的扩张可能与其长度和胆管内压有关。

这种囊性结构可扩张而类似一个新胆囊,其内可含有结石并可能发生癌变。

口服或静脉胆道造影,尤其是胆管造影可以显示胆囊管残余或新形成的胆囊。

但如能显示胆管或残留物中透光的结石则意义更大。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有时X 线显示有胆囊管残留,但这并不证明残留物本身是引起患者术后症状的原因。

数宗研究均表明,胆囊管残留的比例在发生PCS者甚至比未发生PCS者低,单纯凭残留物的长度也不能判定患者是否出现症状。

胆囊管残留引起症状的比例尚不清楚,但将其切除后很多患者的症状都能缓解,特别是其中含有结石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胆囊管残留引起的症状可发生于术后数月到数年,疼痛发作类似胆绞痛,但程度不一,可伴有恶心或呕吐,有时伴寒战、发热以及黄疸。

Garlock和Hurwitt将这类患者的胆绞痛、恶心和呕吐归结为“胆囊管残根综合征”。

同时认为黄疸、寒战和发热提示胰胆管结石和胆管炎,并推测胆囊管或胆囊残留患者的胆道阻塞征象是由于结石所致。

无论如何,仔细探查胰胆管以发现有无结石总是值得的。

在他们的30例患者中,有13例发现了胰胆管结石。

有6例在胆囊管残根中发现了结石,有2例二处均发现结石,上述8例中有两例患者,曾数次进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但直到切除胆囊管残留后才发现其内有结石。

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如果胆囊病变的一部分被忽视,或者胆囊管残留部分含有结石,或胆囊管残根间接影响胆汁流入十二指肠,患者都会出现症状。

然而,这些症状实际上都应归结于残根以外的因素,且只有将这些因素去除后症状才会缓解。

这些因素包括残留部位的结石(遗漏的或新形成的)、胰胆管结石(遗漏的或来自残留部位)、慢性炎症伴纤维化及扭结性粘连、胆总管或Oddi括约肌狭窄等。

总之,胆囊及胆囊管残留本身并无重大的临床意义,而是作为并发症活动的场所,这些并发症包括炎症及结石形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