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 猴王出世 导学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21 猴王出世

21 猴王出世学习目标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以下词语: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重点)4、读通读懂句子,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难点)内容导航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词语解释灵通:文中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
形容非常高兴。
瞑目:闭上眼睛。
造化:福气;运气。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家当:家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序齿:按长幼来排列顺序。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
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给生字注音。
遂獐猕猿顽窍镌挠3、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合作探究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2、语句赏析。
(1)四面更无树林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段话表现了小石猴怎样的性格特点?)(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是什么描写?表现石猴什么特点?)(4)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五年级下册第21课猴王出世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案学校备课组长签字:蹲点领导签字:年_____月_____ 日课题21*《猴王出世》课型阅读课型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本周行为训练重点认真倾听我会补充班级五()班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8个生字,读记“灵通、迸裂、避暑、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重难点预测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知识链接《西游记》,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
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写孙悟空花果山称王和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和唐僧的身世;十三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所经历的八十一难。
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胆的、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宫、地府的统治者,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
他的言行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寄托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理想。
学习过程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一、全情投入我最棒!1.激趣: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2、板书课题、齐读导学目标。
二、专心独学我最行!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熟练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在书上)。
3、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找出关键语句,用“—”画出来。
4、再读课文,想想猴王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文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和学法指导:1、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独学,完成自主练习。
2、根据导学案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体会。
三、合作探究共成长!1、对子互查独学问题1、2。
2、解决对学疑惑,分享学习收获。
3、暴露群学疑问,组内、组间互学。
4、组长领取任务,组内进行小展示。
(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想象画面等方法展示。
《猴王出世》导学案-教学文档

《猴王出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石猴”勇敢顽皮、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和丰富想像力。
二、导学过程1、自主学习①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熟读。
遂()有獐()鹿猕()猿顽()耍挈()女去耶()瞑()目石窍()石碣()镌()着挠()腮②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解释下列词语。
围圆:序齿:遂有:灵通:石窍:石碣:镌着:喜不自胜:瞑目:造化:耍子:所在:天造地设:家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拱伏无违:抓耳挠腮:力倦神疲:③同桌检查自学效果,纠正错误读音。
并记录存在的问题。
④默读课文,思考“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并写下来。
2、精读分析:默读课文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可适当写批注、圈点,留下读书的痕迹。
(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①“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读一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B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你发现这句话有何特点?()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
C高声朗读此句,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
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
②“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A读此句,你读懂了什么?()B体会情感,再次读句,注意语调。
③“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A找出此句中的动词:B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④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A出声音读此句,用一个词来概括,真可以说是()。
B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出了石猴怎样的特点?()⑤“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A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加上想象说一说。
()B再次读此句,品味语言,读出韵味,体会古代白话文语言的概括性。
(五年级语文教案)21猴王出世导学案

21猴王出世导学案五年级语文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中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的叙事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石猴”勇敢顽皮、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2、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合作交流与读、议、想相结合。
学习重点: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学习难点:知道古代白话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课前预习:1、生字新词2、熟读课文3、搜集《西游记》资料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
你知道猴王是谁吗?()你从哪里了解到这么多的?()那你知道吴承恩先生的名著《西游记》吗?()现在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吧!●二、自主学习1、导语:课前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何不同?()2、按照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找出自己读不懂的词语、句子,用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3、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遂()有獐()鹿猕()猿顽()耍挈()女去耶()瞑()目石窍()石碣()镌()着挠()腮4、解释下列词语围圆:序齿:遂有(:)灵通(:)之意。
石窍:石碣:镌着()楷书大字。
喜不自胜:瞑目:造化:耍子:所在:天造地设:家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拱伏无违:抓耳挠腮:力倦神疲:5、以小组为单位检查自学效果,纠正错误读音。
比一比哪一组学习的效果最好。
之后每组派代表汇报自学情况,注意说得有条理,要把出现的问题说清楚。
6、投影出示:“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围绕这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三、精读分析:默读课文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可适当写批注、圈点,留下读书的痕迹。
五年级下语文21猴王出世导学案

五年级下语文21《猴王出世》导学案时间:2015年3月24日课题:《猴王出世》主编人: 审核人:一、教学目标:1.感情目标:理解“石猴”勇敢顽皮、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2.认知目标:(1)学会生字词,会读“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的造化、伸头缩颈”等词语。
(2)我能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学习重点:知道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二)学习难点: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三、学习时间:两学时四、教学流程:个人自学小组互帮释疑练习检测五、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感情调节:同学们,这个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而又极具反抗意识的孙悟空从哪儿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自学提示一自学内容:1.我能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新词,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我能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3.我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方法提示:对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
知者加速:用自己的话说说《猴王出世》这个故事。
互帮:1、石猴的出世为什么与众不同?2、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3、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四)释疑:1.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2.围绕这件事情,作者讲了哪几个方面?3.文中“石猴”有什么特点(五)练习检测:1.把词语补充完整。
()手()扬喜()自()天造()()伸()缩()()()挠腮()倦()疲2.填空。
①我知道西游记里的四个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知道西游记里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如:_________________(九)反思总结:希望同学们走进原著品读,切身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不尽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怎么写,一生与经典为伴,生活才更富有品质。
(十)因人作业最小作业量: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猴王出世导学案

猴王出世导学案
导学案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用于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探究。
本文档将根据标题《猴王出世导学案》,为您提供一份针对与《猴王出世》相关的导学案,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话题。
导学目标:
1. 了解《猴王出世》的背景、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2. 探究《猴王出世》所传递的人性哲理和道德思考。
3. 分析《猴王出世》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价值观。
导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知
1. 引入《猴王出世》题目,询问学生对该话题的基本了解。
2. 提问:你认为猴王出世指的是什么?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猜测,引导学生思考该话题的重
要性和意义。
第二步:了解《猴王出世》
1. 分组讨论:请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查找和整理《猴王出世》
的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主要角色的信息。
2.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分享他们所整理的资料,其他小组进行
补充和讨论。
3. 整理归纳:由班级共同整理出《猴王出世》的基本信息概括,并在课堂公布。
第三步:探究人性哲理与道德思考
1. 提问:在《猴王出世》中,你认为有哪些涉及人性哲理和道
德思考的情节或角色?请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2.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自主阅读和
研究与该问题相关的章节,找出相关的情节和角色,并进行深入分
析和讨论。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石猴出世及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
教学过程一、看图猜故事激趣导入(一)看图猜故事教师引导:《西游记》中有很多故事,你能看猜一猜这是哪个故事吗?(二)看课题质疑教师引导:同学们,看到《猴王出世》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引导学生从《西游记》这本书中熟悉的故事入手,走近主人公孙悟空,进而对课题质疑,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多种方法识字理解大意(一)读懂自学提示1.出示阅读提示。
2.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的两个要求。
(二)多种方法识字理解大意第一组生字:“獐、猕、猿”1.教师引导观察:“獐、猕、猿”三个字相同的地方,理解大意。
2.读句子,猜出大意。
第二组生字:碣、镌1.出示句子,猜字意。
2.理解句意,读句子。
第三组生字:涧1.字理识记“涧”。
2.读句子,理解句意。
(三)整体读文明大意(四)自主理解较难理解的语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进而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理解较难的语句。
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三、借助线索图讲述石猴出世(一)读文思考聚焦石猴出世1.读文思考:石猴是怎么出世的?2.从课文找到石猴出世的语句,理解大意。
(二)借助线索图讲述石猴出世1.借助线索图,理清石猴出世经过。
2.对比感受,把故事讲好。
3.自己讲一讲石猴出世。
引导学生先从课文入手,借助文本大致了解石猴出世的过程,再借助线索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讲好故事。
四、多样方式助力讲好石猴成王(一)读课文,聚焦石猴成王读文思考: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呈现石猴成王的经过呢?(二)观作品,感受石猴成王1.出示学生作品。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猴王出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要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猴王出世》,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
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
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
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及《西游记》原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一个陌生的老师给你们上课,后面还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发现同学们表现得有点紧张,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大家边听边跟着唱,放松一下心情,我们再上课好吗?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首歌《猴哥》,学生跟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猴王出世》导学案
班级:姓名:等级:
教师寄语:导学案是你家庭教师,教你学会学习;导学案更是你进步阶梯,帮你成为学习小能手!
【学习目标】
1.初步感受古典文学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个性特点。
3.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理清事情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品质。
【重难点突破方法】
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字词,课上讨论。
【课前预习】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课内研讨】
⑴课文主要一件什么事?
⑵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课后检测】
1、把下面两个片断多读几遍,用自已喜欢符号画出描写动作词语,体会这样写好处。
⑴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一架桥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那些猴有胆大,都跳进去了;胆小,一个个神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石猴能成为美猴王原因是什么?如果给你机会,你是乐意做美猴王还是只做众猴中一员,请畅谈你想法。
3、用自己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
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