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导学案新人教版
2023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1、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将任意三角形按照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画图的笔、尺子、方格纸、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过两天,巨人国的小朋友要去淘气的学校参观,所以六年级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
同学们能不能帮他们想想怎么设计呢?“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
学生汇报想法。
二、实践操作,获取新知1、活动1——给巨人设计教室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1)师:请同学们先自己动手画,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怎么画的。
(2)展示学生画法,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按4: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4倍。
这就是图形放大的方法。
(板书:4:1 放大)2、活动2——将三角尺缩小如果下图中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1)师:请同学们先自己动手画,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怎么画的。
(2)展示学生画法,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小结:按1:4缩小也就是各边缩小到原来的。
这就是图形缩小的方法。
(板书:1:4 缩小)3、师生交流讨论:观察一下,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图形有什么变化呢?通过上面的研究活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师生交流后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照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4.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地图、照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如大小、形状等。
(2)引导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如相似图形的边长比相等。
(3)让学生举例说明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地图制作等。
3. 实践(1)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缩小模型、放大图案等。
(2)引导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周长等。
4. 总结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5. 作业布置(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
(2)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通过课后反馈和学期考试,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第【1】篇〗【设计理念】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
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
笔者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本课而言“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实物或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性是指图形变换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60例四【学情与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教材编排是学生在六年级分阶段学习了比、比例及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后,作为比例的应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的。
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在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是不明确的,需要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1.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形状没有发生改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作业纸【教学过程】1.回顾旧知,发现引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与变换”的领域里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这里有一张老师好朋友的照片,(课件出示教师照片)老师又另外给他放大了三张。
①上面三幅图中,哪一幅与原图最像?②为何都选择第三幅?三幅都是变大的,那第一幅是怎么变大的?第二幅和第三幅呢?(抓住要点:形状不变)【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化的知识之间必定存在着空隙和差距,只有填补空隙和弥补差距,才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课堂化,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P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难点: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教学准备】方格纸、直尺、铅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问: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请你们在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平面图形;2、请学生再在同一张方格纸上画一个它(刚才画的平面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图;3、展示学生杰作;4、揭示课题。
图形的放大或者缩小有什么特点,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出示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尽量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
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做一回知识的发现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师生互动、得出规律1、课件出示一张照片,先不规律的放大,问学生有什么变化?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及教师课件的演示,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1:图1与原图相比,只是长变了,宽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矮又胖。
生2:图2与原图相比,只是宽变了,长没有变,图中的人变得又高又瘦。
生3:图3与原图相比,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师:长和宽都变大了,但形状不变,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称之为放大。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最新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最新教案(精选11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最新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肯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像。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视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实力。
3、情感看法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胜利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肯定的比将简洁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把一个三角形按肯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春天到了,同学们想不想春游?还记得我们去年在哪里玩的吗?(尧帝公园)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去年春游的合影照片,一起来看一看吧。
1、(出示第一张,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晰人物的脸面)提问:“你有什么想法?”(生:太小了)“怎么办?”(放大)2、(出示放大后的其次张,画面很大,只能看到照片的局部画面)提问:“这下怎样?”(生:太大了)“怎么办?”(缩小)师:好,听你们的,是这样吗?(横向缩)生:不是。
师:这样呢?(纵向缩)生:不是。
师:怎么都不行?生:照片只是一边缩就会变得很扁或很瘦长,看起来很惊奇。
师:也就是说,照片在放大或缩小时要不变更原有的形态,可是怎样才能不变更原照片的形态呢?生1:把长和宽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将照片按肯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3、揭示课题:看样子图片也要依据详细状况调至合适的大小,这样我们看起来才会觉得更舒适些,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只变更画面的大小,却不变更画面形态的图形缩放有着怎样的规律。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熟识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并且帮助学生辨析生活中放大与缩小和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的.区分,初步感知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改变规律。
小学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我知道:
我这样画
我学会:
——————————————————————
自学例三
画一画下面的图形
小组合作学习例4
请你在坐标纸上画两个正方形
1、如果你来修我们教室,你想怎么设计?
请把你的设计画出来
填一填:我发现()没变,()也没变,只是()变化了。
加以引导
2、拿出一张纸,做一个风筝。
看一看有什么特点
填一填:我发现()没变,()也没变,只是()变化了。
有些同学在拼图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帮助
3、拼一拼,画一画
将风筝部件拆下来,拼一拼,并把拼出的图形画在方格纸上
导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掌握图像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4)形状不同大小不同
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例二
(1)扩大了三倍
每边扩大为原来的3倍
(2)缩小两倍
每边缩小为原来的2倍
(3)扩大2倍
每边扩大为原来的2倍
反思――――――――――――――――――――――――――――
学案
我发现:
____________
一、自学例1
观察下面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二、同桌合作摆一摆
【导学核心点】
【导学重点】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4单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导学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
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
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2)学生动手画一画。
(3)交流。
(可课件展示,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总结提升: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异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图形的各边的长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体放大,而照相机照相是把物体缩小。
(3)学生观察教师操作,感知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2.(1)学生观看课件,获取相关信息。
(2)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的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
(3)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4)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画法。
(5)学生观察发现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
3.(1)学生猜想各个图形缩小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学生总结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特点。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把它按10∶1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答案:100×102=10000(cm2)答:放大后的图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3页第1、2题。
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精选五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59--60。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四、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五、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例的实际应用,有了前面所学知识做基础,学生能较容易的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在画图时学生对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线段进行放大或缩小感觉难度不大,但是倾斜线段的缩放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
六、教法要素: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放大与缩小现象的感性认识﹙2﹚比的意义﹙3﹚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 2.原型:﹙1﹚按2:1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例4﹚﹙2﹚按3:1将放大后的图形进行缩小。
3.探究的问题:﹙1﹚如何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2﹚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后,图形有什么变化?七、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1.老师这儿有几张精美图片,同学们想看吗?(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内容)2.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二)探究与解决: 1.教学例4: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观察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导学
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
1.出示图景:
“看上面的图片,你们能说一说,图中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哪些是将物体放大?哪些是将物体缩小?”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
生活中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例4: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
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直角思考: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怎么办?
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
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让学生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画直角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完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或量一量的方法,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之后让学生观察对比原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
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后,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图形的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
)问题: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得出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
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
独立完成“做一做”,交流是怎样思考与操作的,并及时纠正错误。
3.总结
问题: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四、全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通过本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