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教学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下册古诗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教学文案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下册古诗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教学文案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下册古诗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上下册古诗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七年级上册一、通假字: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4、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5、裁如星点:“裁”同“才”。

6、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

二、词类活用:1、鞭数十: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2、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3、不耻下问:耻,形容词做意动词,以……为耻。

4、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5、窗扉皆洞开: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6、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7、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名词用作动词,带领。

七年级下册一、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4、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

5、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座位。

6、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二、词类活用1、邑人奇之:奇,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奇。

2、父异焉:异,形容词作意动词,对……感到惊异。

3、父利其然:利,名词作意动词,以……为利。

4、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意动词,把……当作宾客。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6、忽啼求之:啼,动词作状语,哭着。

7、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8、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 动词用作名词,战马。

9、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10、妇抚儿乳:乳,名词做动词,喂奶。

11、宾客意少舒:少,形容词做副词,稍微。

12、不能指其一端:指,指出,名词作动词。

13、抚尺一下:下,落、拍,方位名词作动词。

14、众妙毕备:妙,形容词作名词,奇妙的声音。

15、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做动词,说出。

《假借字和通假字》课件

《假借字和通假字》课件

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1 2
提高识字能力
在汉字教学中,教会学生识别和应用假借字和通 假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 力。
培养语言意识
让学生了解假借字和通假字的存在及其意义,可 以培养他们的语言意识和文化素养。
3
促进语言学习
掌握假借字和通假字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学生 在学习其他语言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概念。
总结词
通假字的特点
详细描述
通假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语音相似性 、字形差异和意义不同等方面。语音 相同或相近是通假字的根本特点,也 是通假字能够替代本字的基础。由于 字形不同,通假字与被替代的本字在 书写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 通假字的含义与被替代的字通常不同 ,因此在理解古文献时需要特别注意 。
可能导致歧义
由于假借字和通假字的使 用存在不确定性,有时会 导致语义上的歧义。
对古代文献阅读的影响
增加阅读难度
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假借字和 通假字,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识
别这些字会增加阅读的难度。
理解文意偏差
如果不正确识别假借字和通假字, 可能会导致对文献意思的误解。
学术研究的需要
对于语言学、文献学等学术研究而 言,正确识别和理解假借字和通假 字是必不可少的。
假借字的分类
根据假借字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古字、 今字和方言字。
今字是指现代新造的字,由于新事物或新概念的 出现,需要创造新字来表示,但实际上并没有创 造新字,而是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例如,“卡 ”被假借为表示“卡片”。
古字是指古代已经存在的字,被现代人借用表示 某个词。例如,“其”被假借为代词,“而”被 假借为转折连词。
方言字是指方言中使用的字,被借用表示其他方 言中的词。例如,“看”在南方方言中被假借为 表示“给”。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文言文实词——通假字【知识点精讲】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4.偭规矩而改错。

5.忳郁邑余挓傺兮。

6.伏清白以死直兮。

7.进不入以离尤兮。

8.芳菲菲其弥章。

9.椎床便大怒。

10.蒲苇纫如丝。

答案:1.(泮,同“畔”)2.(莫,同“暮”,年末)3.(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

形容词。

)4.(错,通“措”,措施。

)5.(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6.(伏,通“服”,保持。

)7.(离,通“罹”,遭受。

)8.(章,通“彰”)9.(椎,通“捶”,捶打。

)10(纫,通“韧”,柔软结实。

)专题训练考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 / 81.认识古文中特殊的“通假”现象。

2.掌握技巧,熟记常用“通假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辨析“通假字”的技巧。

2、难点:熟记并在考试中运用技巧找出“通假字”。

三、导入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例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很明显,在这个句子中,根据语境,“生”的意义在这个句子中是解释不通的,这说明它应该是一个“通假字”,通“性”——本性。

“通假”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我们把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那么我们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怎样根据语境来推断出“本字”呢?四、专题解题思路指导(一)总结类型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出它的本字。

借字本字字义(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又(2)其次诎体受辱诎屈弯曲(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敝(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5)境界危恶,层见错出见现(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毫(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餍(10)张良出,要项伯要邀(1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1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矣(14)沛公不胜杯杓杓勺(15)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案按查明(16)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教案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教案

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文通假字的概念和古今异义。

2.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及其古今异义的对照。

3. 能够正确运用文言文通假字进行阅读和翻译。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通假字的概念介绍。

2. 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及其古今异义的对照。

3. 搭配例句的解析和实例演练。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篇有关文言文中通假字使用的短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兴趣,并引出课堂主题。

2. 概念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文言文通假字以及其与现代汉字的异义对照。

3. 常见通假字的对照:(1)教师列举一些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并与现代汉字的异义进行对照说明,例如:“愈”通假为“越”、“多”、“增”,示范解读句子中使用的具体含义。

(2)学生分组合作,自选一些文言文段落,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在小组间讨论其古今异义。

4. 搭配例句的解析和实例演练:(1)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句子,重点解析其中的通假字及其古今异义,引导学生理解其运用。

(2)学生进行配对练习,根据给定的文言文句子,选择合适的通假字填入空格中,然后互相交流、讨论答案,并进行批改。

五、拓展延伸: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课文,或者辅助阅读一些简单文言文作品,让学生更加熟悉文言文通假字的运用,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六、课堂总结:教师对本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强调文言文通假字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的文言文阅读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七、课后延伸:布置学生以文言文通假字为题目,撰写一篇与古今异义相关的短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在下堂课上交流和分享。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需要更详细的教案或其他教育阶段的教案,请告知。

语文教学:盘点成语中的通假字

语文教学:盘点成语中的通假字

语文教学:盘点成语中的通假字盘点成语中的通假字唐功杰通假字是文言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如今人之写别字,用其形不用其义,而但取其音者(杨树达语)。

通假字在古籍中极为常见。

不识通假,就可能望文生义,甚至闹出笑话。

因此,辨识通假字并正确理解其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考生对课文中、成语中习见的通假字要强化记忆。

通过积累,达到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下面略举几例。

暴:通曝,晒。

如:一暴十寒、暴腮龙门。

《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被:通披。

如:被褐怀玉。

《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反:通返,返回。

如:拨乱反正、义无反顾、收视反听。

《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匪:通非,不、不是。

如:匪夷所思、夙夜匪懈、受益匪浅。

《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冯:通凭。

如:暴虎冯河。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惠:通慧,聪明。

如:秀外惠中。

《愚公移山》:汝之不惠,甚矣!几:通机。

如:一日万几。

《林黛玉进贾府》: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见:通现,显露、显示。

如:层见叠出、情见乎词、瑕瑜互见、捉襟见肘。

《荆轲刺秦王》: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马说》: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景:通影,影子。

如:云集景从。

《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距:通拒,拒绝、把守。

如:深闭固距。

《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

没:通殁,死亡。

如:赍志而没。

《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无:通毋,不、不要。

如:无庸讳言、无庸置疑。

《寡人之于国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厌:通餍,饱、满足。

如:贪得无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语文教学:盘点成语中的通假字

语文教学:盘点成语中的通假字

语文教学:盘点成语中的通假字语文教学:盘点成语中的通假字饶水知音盘点成语中的通假字唐功杰通假字是文言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如今人之写别字,用其形不用其义,而但取其音者”(杨树达语)。

通假字在古籍中极为常见。

不识通假,就可能望文生义,甚至闹出笑话。

因此,辨识通假字并正确理解其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考生对课文中、成语中习见的通假字要强化记忆。

通过积累,达到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下面略举几例。

暴:通“曝”,晒。

如:一暴十寒、暴腮龙门。

《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被:通“披”。

如:被褐怀玉。

《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反:通“返”,返回。

如:拨乱反正、义无反顾、收视反听。

《荆轲刺秦王》: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匪:通“非”,不、不是。

如:匪夷所思、夙夜匪懈、受益匪浅。

《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冯:通“凭”。

如:暴虎冯河。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惠:通“慧”,聪明。

如:秀外惠中。

《愚公移山》:汝之不惠,甚矣!几:通“机”。

如:一日万几。

《林黛玉进贾府》: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见:通“现”,显露、显示。

如:层见叠出、情见乎词、瑕瑜互见、捉襟见肘。

《荆轲刺秦王》: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马说》: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景:通“影”,影子。

如:云集景从。

《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距:通“拒”,拒绝、把守。

如:深闭固距。

《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

没:通“殁”,死亡。

如:赍志而没。

《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无:通“毋”,不、不要。

如:无庸讳言、无庸置疑。

《寡人之于国也》: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通假字》教学课件

2023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通假字》教学课件

2.阅读下面文段,试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 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 “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 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 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 许和亲。
劳。(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有删改)
①反同返,返回 ②第一个“坐”同座,座位 ③女同汝,你

采同彩,彩色
⑤振同赈,赈济
四、微积累
1.“反”通“返”,返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说”通“悦”,高兴
秦王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坐”通“座”,座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因击沛公于坐。
通假字
2023年新高考第一轮总复习
通假字
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通用;假:借代。 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 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如《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要”通“邀”,邀 请。“要”为通假字,“邀”为本字。
通 假 字 成 因
通 假 字 类 别
辨 识 方 法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22.“亡”通“无”,没有什么。 法令亡常。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23.无”通“毋”,不要。 (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 (3)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诗经·硕鼠》) (4)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5)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6)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教学文档

通假字教学文档

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曷: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皇: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

形容词。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

动词。

“图穷而匕首见。

”景:同“影”;影子。

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

副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距:同“拒”;把守。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

形容词。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

动词。

“‘离骚’者,犹离忧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

名词。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钞: 同“抄”; 抄写。动词。 “适 中手自钞录。” 雠: 同“仇”; 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 鉏: 同“锄”; 锄头。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 铩也。” 绌: 通“黜”; 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
从: 同“纵”; 合纵,联合抗秦。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 ,齐与楚从亲。” 从: 同“纵”; 与“横”相对,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不: 同“否”; 不。副词。 “或师焉, 或不焉。” 不: 同“否”; 不会。副词。 “王曰 :‘不也’。” 不: 同“否”; 吗。疑问语气词。 “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
材: 同“才”; 才能。名词。 仆材 不足,而又 畏前所陈者,“食之不能尽其材。”
俾倪: 同“睥睨”; 斜着眼看。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 通“避”; 躲避,逃避。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通“避”; 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 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 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 通“敝”; 疲惫,衰败。形容词。 “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小 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 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名词 “设 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反: 同“返”; 返回。动词。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人穷则反本。”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盖亦反其本矣。” “使子路反见之。” “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奉: 通“俸”; 俸禄,薪俸。名词。 “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 同“捧”; 两手托着。动词。 “而察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蕃: 通“繁”; 多。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例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yà o——邀yāo
第五、音异形似
例16:成归,闻妻言,如被冰血。——〈促织〉
被bè i——披pì
通假字的辨析方法



字音法

临时代替 通用 借用
字形法 积累法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
(按音序排列) A B C D E FG H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二、为何会出现通假字?
通假字是属于假借现象的一种。假借字一般有两 种现象: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借旧字表达 新义,这是属于“六书”的范畴,这里不多加讨论; 二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却去借用其他的音同或音近的 字来代替。此外,还有在本字以外后造的新字,叫古 今字。 我们这里讲的通假字主要属于第二种,也兼及古今字。 出现通假字,主要是由于当时写书或抄书的人,一 时记不清、查不到本字而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 替;或只图省事而有意写了笔画较少的音同、音近或形 似的别字。后来的人对这些“代替字”、“别字”沿用 下来,成了通假字。
干: 通“岸”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彀: 同“够”。 能够。副词。 彀: 同“够”; 达到。动词。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估: 通“贾”; 商人。名词。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 郎。”
灌: 通“盥”; 洗手。动词。 “媵人持汤沃灌。”
函胡: 同“含糊”; 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 同“何”; 什么。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 通“横”; 跟竖、直相对,地理上的东西为“横”。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 通“横”; 梗塞,指不顺。动词。 “困于心,衡于虑。 ” 衡: 通“横”; 与纵相对, “外连横而斗诸侯。” 衡: 通“横”; 与竖相对,地理上的东西为横,名词。 “左 手倚一衡木 华: 同“花”; 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 “混黄华叶衰。”
通假字的辨析方法




临时代替 通用 借用
辨 析 方 法 ?

三、怎样辨析通假字? (一)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 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 例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 唱——倡 例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倍——背
(二)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 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3:操吴戈兮被犀甲。——屈原《国殇》
被——披
例4: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卒——猝
(三)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 Nhomakorabea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求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 读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缶: 同“缻”; 盛酒浆的瓦器。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 同“弼”; 辅弼。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 同“甫”,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盖: 通“盍”, 为什么。疑问代词。 “兴化部是日遂盍出华林部 远甚。” 盖: 通“盍”; 何不。兼词。 “盖亦反其本矣。” 盖: 通“盍”; 为什么,疑问代词。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裁: 通“才”; 仅,只。副词。 “城中 兵不满千 ,户裁及万。” 裁: 通“才”; 刚刚。副词。 “手裁 举,则又 超忽而跃。”
采: 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 此天子气也。” “须臾成五采。”
仓: 同“苍”; 黑色。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 仓鹰击于殿上。” 藏: 同“脏”; 脏腑。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 藏马悲哀。” 廛: 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 通“倡”; 倡导。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 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案: 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 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 通“疲”; 疲劳。形容词。 “罢夫 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 通“班”;“斑”; 头发花白。形 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 同“版”; 字版。名词。 “板印书 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 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
通假字
通假字
一、什么是通假字? 例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 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
“逝”跟音同(shì )形似的“誓”字相通; “女”跟字音(nû ——rû )相近、字形相似的“汝” 字相通。 可知:“逝”、 “女”是借字, “誓” “汝”便是本字。 这种有本字(有的本无正字)不用,而借用 一个音同或音近(有的字形相似)的字来代替字, 就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假” 就是借的意思。)
度: 同“渡”; 渡过,越过。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 通“坠”; 坠落。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 敚: 同“夺”; 强取,夺取。动词。 “再敚门,门闭不 得出。” 堕: 通“隳”; 毁弃。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 日矣!”
蛾 同蚁 蚂蚁。名词 。土民蛾 聚者万人。 而: 通“尔”; 你的。代词。 “吾乃 与而君言,汝何为 者也?” 而: 通“尔”; 你,你的。代词。 “而翁长铨,迁我京 职。” 而: 通“尔”; 你。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 而: 通“尔”; 你的。代词。 “若欲 死而父,即前斗” 而: 同“如”; 象。形容词。 “军惊而坏都舍。 尔: 同“耳”; 罢了。语气助词。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无他,但手熟尔。” “以头抢地尔。”“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 非死则徙尔。
恍: 同“恍”; 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 “恍惊起而长 嗟。” 麾: 同“挥”; 指挥。动词。 “麾众 拥豪民马前,”
惠: 同“慧”; 聪明。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 惛: 通“昏”; 昏乱糊涂。形容词。 “吾惛,不能进于 是矣。”
画: 同“划”; 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用拨子在琵琶 中划一下。 驩: 同“欢”; 欢聚。动词。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 之驩, 还: 同“环”; 绕。动词。 “秦王还柱而走。” 还: 同“旋”; 回转、掉转。动词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皇: 通“惶”; 恐惧,惊慌。形容词。 “然仓皇中不可 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赢得仓皇北顾。”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皇: 同“凰”; 传说中的雌凤。名词。 “驾鸟凤皇,日 以远兮。”
距——拒 指——旨 庭——廷
第一、音同形似
例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材——才cá i
例8: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列——裂liè
第二、音同形异 例9: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裁——才cāi
例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蚤——早zăo
暴: 同“曝”; 晒。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忠义暴于朝廷。” 暴: 同“曝”; 晒。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桮: 同“杯”; 酒器。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 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违背。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 顶。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 同“披”; 穿着。动词 “闻妻 言,如被冰雪。”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 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 行吟泽畔,”
第三、音近形似
例1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从có ng——纵zò 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