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举例参考资料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通假字举例通假字举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常用通假字集锦

常用通假字集锦A“案”通“按”,审察,察看。
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干”通“岸”,岸边。
例如:置之河之干兮。
《诗经·伐檀》B“罢”通“疲”,年老体弱的。
例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倍”通“背”,违背。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辟”通“避”,躲避。
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拂”通“弼”,辅佐。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厝”通“措”,放置。
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裁”通“才”,刚刚。
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唱”通“倡”,倡导。
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义。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绌”通“黜”,贬黜。
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材”通“才”,才能。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D“得”通“德”,恩惠。
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太”通“大”,与“小”相对。
例如: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当”通“挡”,抵挡。
例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道”通“导”,引导。
例如: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使楚》E“而”通“尔”,你。
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尔”通“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F“不(fǒu)”通“否”。
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反”通“返”,往返,返回。
例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G“盖”通“盍”,为什么。
例如: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灌”通“盥”,洗。
例如: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酤”通“沽”,买。
例如:酒酤于市。
《训俭示康》H“函胡”通“含糊”。
例如: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石钟山记》“火”通“伙”,伙伴。
通假字加例句

通假字加例句通假字是指相同的读音但意义不同的字,它们在汉字中属于同音字的一种。
举例来说,像“俄”和“鹅”,读音相同但字义不同。
通假字广泛存在于汉字中,给我们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掌握一些通假字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识字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意思,避免语义的混淆。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及其例句:1. 来(lái):表示到达的意思。
例句:他正在火车站等我一起来上课。
来(lai):表示动作的发出或存在的意思。
例句:快来玩耍吧!2. 外(wài):表示相对内部、内地或内部以外的意思。
例句:他是一个外地人,来我们城市工作。
外(wai):表示在国外的意思。
例句:我弟弟目前在外留学。
3. 冷(lěng):表示温度低的意思。
例句:今天天气很冷,记得多穿点衣服。
冷(leng):表示对某事或某人失去兴趣的意思。
例句:对这个游戏我已经没什么兴趣了,感觉有点冷。
4. 活(huó):表示生命存在、行动或发生的意思。
例句:每天锻炼身体可以保持健康和活力。
活(huo):表示碱性强、腐蚀性大的意思。
例句:小心别碰到这个酸性物质,非常活。
5. 着(zhe):表示动作在进行中的意思。
例句:他正在写作业。
着(zhao):表示捉住或找到的意思。
例句:我找不着书包了,你有没有看到?6. 重(zhòng):表示重量大、力量大的意思。
例句:这个箱子太重了,我搬不动。
重(chóng):表示反复、再一次的意思。
例句:我已经重复解释了好几次了,你还是不明白。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及其例句,实际上汉字中存在的通假字远不止这些。
了解并掌握更多的通假字,可以有效避免在日常交流中的歧义,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
为了更好地掌握通假字,我们可以通过多读书、多看报、多写作等方式不断积累。
同时,在写作时,我们也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选择合适的通假字,以避免给读者造成困惑。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这里是一些通假字的例子:1. 钱:有时候我们会把“钱”写成“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千店”、“千包”等词,实际上是指“钱店”、“钱包”。
2. 马:在一些诗歌和文字中,会将“马”写成“妈”,例如“马上”改成“妈上”,表达的意思是“即将”或“立刻”。
3. 没有:有时候为了简化表达,我们会将“没有”写成“没”,例如“没事”代表“没有事情”、“没问题”代表“没有任何问题”。
4. 知道:有时候为了口语化或者简化表达,我们会将“知道”写成“晓得”,例如“你晓得吗?”代表“你知道吗?”。
5. 今天:在一些方言中,会将“今天”写成“今曰”或“今儿”,例如“今曰天气不错”代表“今天天气不错”。
这些例子展示了通假字在汉语中的一些常见用法。
尽管这些通假字在口语或者方言中较为常见,但在正式写作中还是应该遵守规范,使用正确的字词。
通假字是指在字形上相似、用法上相近,但读音和意义不同的汉字。
通假字在汉字字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时会给人带来困惑和误解。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将继续探讨通假字的一些常见例子和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与“人”相关的通假字。
在书面语中,我们通常使用“众人”来表示“大家”或“许多人”,但在口语中,有时会用“众”代表“人”,例如“今天来了一众朋友”,意味着“今天来了一群人”。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些表示“是”的通假字。
除了常用的“是”字外,有时候也会使用“乃”来表达相同的含义,例如“吾乃故地重游”,意思是“我是来到了熟悉的地方重游的”。
在表示否定或否认时,我们通常使用“不”字,但有时也可以使用“甭”字。
例如,“我甭去了”和“我不去了”在口语上的含义是相同的,都表示“我不去”。
除了上述的例子,通假字在汉语中还有很多。
比如,“火”通常表示着“火焰”或“火灾”,但有时候也可以用“灼”来代替,在某些场景下,这两个字的含义是相通的。
另一个例子是表示“打”的通假字。
除了常用的“打”字外,也可以使用“捉”、“拿”等字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通假字,也就是看起来形状相同,但读音和意思却不一样的字。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通假字例子:1. 一组通假字是“云”和“芸”。
它们的字形非常相似,但读音和意义却完全不同。
在这里,"云"意思是天上的云彩,而"芸"意思是指某些植物的一种。
所以,我们会说“天上的云很美丽”和“这些芸能装饰花园”。
2. 另一个例子是“千”和“签”。
这两个字的结构非常相似,都是左右对称的形状。
但读音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千"表示数字1000,而“签”则是指写有文字或图案的小木片。
所以,我们会说“这份合同价值上千万元”和“请你在签名处签上您的名字”。
3. 最后一个例子是“体”和“躰”。
这两个字的字形几乎一模一样,但读音和意义却不同。
"体"表示身体,而“躰”则指人的身躯。
所以,我们会说“多运动有利于保持健康的体魄”和“他的躰骨很结实”。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通假字的特点和区别。
在认识和运用这些字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读音和意义的差异,避免在写作和阅读中出现混淆。
通假字是中文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们的字形相同或相似,但读音和意义却不同。
通假字的存在给汉字的学习和运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并且有时候它们的应用也可能引起一些误解或困惑。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义”和“意”。
这两个字的字形非常相似,都包含有一个“言”字旁,但读音和意义却不同。
"义"表示道德准则、原则或义务,而“意”表示想法、思考或意图。
例如,我们会说“为了维护社会公义,我们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和“我没有恶意,只是开个玩笑”。
又如,“元”和“原”。
这两个字的字形也相似,都包含有一个“二”字旁,但读音和意义却不同。
“元”表示最初的、起始的或基本的,而“原”表示来源、由来或起因。
所以,我们会说“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古元器”和“事情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通假字的四种类型

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直”同“值”)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同“放”)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例: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何厌之有(餍)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4、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5、宾语前置句6、定语后置句7、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8、固定句式一、判断句1、“……者……也”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也”式: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式:刘备,天下枭雄。
5、“……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7、用“是”作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二、被动句1“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4“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5“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6“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2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3省略宾语: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5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又试之()鸡,果如成言四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正常句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主谓倒装句,却是相反。
如:怎么了,你?(现代汉语)甚矣,汝之不惠!(古代汉语)五、宾语前置句(1)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忌不自信(忌不信自)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沛公安在?(沛公在安?)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3、以“之”和“是”为标志的:何功之有?(有何功?)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唯利是图(唯图利)4、介词宾语前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微斯人也,吾谁与归?(微斯人也,吾与谁归?)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六、定语后置句提示:定语应在中心词之前,定语后置句却是定语在中心词之后。
常见通假字100例(教师版)

常见通假字100例A 案同按(察看)例:召有司案图。
B 倍同背(违背)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徳也。
宾同傧(傧相)例:乃设九宾礼于庭罢同疲(疲病,疲弱)例: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被同披(穿)例:操吴戈兮披犀甲。
辩同辨(分辨)例:不辨牛马。
不同否(否则)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陪同倍(增加)例:焉用亡郑以陪邻。
暴同曝(暴露,显露)例:忠义暴于朝廷。
C 裁同才(刚刚)例:少裁举,则又超乎而跃。
仓同苍(黑色)例:仓鹰击于殿上。
从同纵(南北方向)例: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陈同阵(战阵)例:游士危于战陈。
绌同黔(罢免官职)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D 当通挡(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例:一夜飞度镜湖月得同德(感恩)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E 而通尔(你)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尔同耳(罢了,语气词)例:我亦无他,但手熟尔!F 反同返(返回)例: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 例: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例: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 例: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例:"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G 彀同够(能够)例:称心快意,几家能彀故同固(一直,永远)例: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共同供(供应)例:共其乏困H 函胡同含糊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例:蹈死不顾,亦易故哉?”衡通横(与纵相对)例: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花白)例: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皇通惶(恐俱,惊慌)例:赢得仓皇北顾。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例:出门看火伴”。
画同划(弹奏的一种手法)例:曲终收拨当心划还同环(环绕)例:秦王还柱而走J 简同拣(挑选) 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 例:图穷而匕首见。
”景同影(影子) 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距同拒(把守)例:距关,毋内诸侯。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通假字是指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相同的发音但意义不同的汉字。
下面是符合要求的10个通假字的例子:1. 买/卖买和卖是经常使用的通假字。
买指购买物品,卖指出售物品。
例如:我要买一件衣服,他想卖掉他的手机。
2. 会/议会和议也是常见的通假字。
会指能力或活动的能力,议指讨论或商议。
例如:他是一个有很强的组织能力的人,他们正在议论最新的计划。
3. 时/使时和使也是常见的通假字。
时指时间或时刻,使指引导或使命。
例如:现在是晚饭时,你能使我开心的事情是什么?4. 果/过果和过是另一组常见的通假字。
果指结果或果实,过指经历或通过。
例如:他努力工作,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果实;我经过了很多困难,但最终成功了。
5. 见/建见和建也是常见的通假字。
见指看到或遇见,建指建议或建立。
例如:我昨天见到了我的老朋友;他建议我们明天去看电影。
6. 乐/了乐和了是另一组常见的通假字。
乐指快乐或音乐,了表示完成或变化。
例如:听音乐可以让我感到快乐;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作业。
7. 课/克课和克是常见的通假字。
课指教学活动或学科,克可以表示克服或重量单位。
例如:我喜欢上数学课;他克服了很多困难。
8. 位/为位和为是常见的通假字。
位指位置或身份,为表示目的或代表。
例如:他是公司的高级经理;我为了你的幸福而努力。
9. 心/新心和新也是常见的通假字。
心指心脏或内心,新表示新鲜或新的。
例如:我的心跳得很快;这是一条新闻。
10. 关/观关和观是另一组常见的通假字。
关指关系或关闭,观表示看或观察。
例如:我们之间有很好的关系;我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通假字在汉语中的广泛应用。
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表达力,并丰富我们的交流方式。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使用通假字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字义,以避免产生歧义或误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举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古文通假字百例“案”通“按”。
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炎”通“焰”。
例如: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芸”通“耘”。
例如:植其杖而芸。
(《荷丈人》)“ ”通“纤”。
例如:古之治天下,至至悉也。
(《论积贮疏》)“淬”通“ ”。
例如: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函胡”通“含糊”。
例如:北音清越,南音函胡。
(《石钟山记》)“板”通“版”。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火”通“伙”。
例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木兰辞》)“不(fǒu)”通“否”。
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雷”通“擂”。
例如:“得”通“德”。
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殴”通“驱”。
例如: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论积贮疏》)“振”通“震”。
例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荆轲刺秦王》)“ ”通“ ”。
例如: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劝学》)“亡” 通“无”。
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帖”通“贴”。
例如:对镜帖花黄。
(《木兰辞》)“缪”通“穆”。
例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识”通“帜”。
例如: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记王忠肃公翱事》)“与”通“欤”。
例如: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廪”通“懔”。
例如: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论积贮疏》)“还”通“环”。
例如: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荆轲刺秦王》)“陵”通“凌”。
例如:贾家庄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厝”通“措”。
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趣”通“促”。
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庭”通“廷”。
例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识”通“志”。
例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向”通“响”。
例如:砉然向然,奏刀然。
(《庖丁解牛》)“直”通“值”。
例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离”通“罹”。
例如: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 ”通“隙”。
例如:令将军与臣有。
(《鸿门宴》)“齐”通“剂”。
例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通“谪”。
例如:发闾左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邪”通“耶”。
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见”通“现”。
例如: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盖”通“盍”。
例如: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而”通“尔”。
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反”通“返”。
例如:人穷则反本。
(《屈原列传》)“灌”通“盥”。
例如: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戒”通“诫”。
例如:保戒团众装药实弹。
(《冯婉贞》)“熙”通“嬉”。
例如: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质”通“ ”。
例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通“又”。
例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决”通“诀”。
例如: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
(《信陵君窃符救赵》)“裁”通“才”。
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指”通“旨”。
例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菁”通“精”。
例如: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具”通“俱”。
例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兵阳楼记》)“生”通“性”。
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乡”通“向”。
例如: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信陵君窃符救赵》)“翼”通“翌”。
例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促织》)“濯”通“浊”。
例如:自疏濯污泥之中。
(《屈原列传》)“干”通“岸”。
例如:置之河之干兮。
(《伐檀》)“属”通“嘱”。
例如:属予作文以记文。
(《兵阳楼记》)“止”通“只”。
例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距”通“拒”。
例如:距关,毋内诸候。
(《鸿门宴》)“支”通“肢”。
例如: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唱”通“倡”。
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绌”通“黜”。
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 ”通“ ”。
例如:胡取禾三百兮。
(《伐檀》)“信”通“伸”。
例如: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无”通“毋”。
例如:宁信度,无自信。
(《郑人买履》)“当”通“挡”。
例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从”通“纵”。
例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录录”通“碌碌”。
例如: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质”通“贽”。
例如: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亿”通“ ”。
例如:胡取禾三百亿兮。
(《伐檀》)“已”通“以”。
例如: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隆中对》)“尔”通“耳”。
例如: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要”通“邀”。
例如: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酤”通“沽”。
例如:酒酤于市。
(《训俭示康》)“弊”通“敝”。
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具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罢”通“疲”。
例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辟”通“避”。
例如:其北陵,周文王所辟风雨也(《崤之战》)“沈”通“沉”。
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被”通“披”。
例如: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扣”通“叩”。
例如:扣而聆之。
(《石钟山记》)“逝”通“誓”。
例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硕鼠》)“屈”通“缺”。
例如: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还”同“旋”。
例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