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合集下载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出自宋代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通:濛)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赏析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
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
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

宋词: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晏殊(991年—1055年2⽉27⽇),字同叔,抚州临川⼈。

北宋⽂学家、政治家。

下⾯是⽆忧考分享的宋词:晏殊《浣溪沙·⼀向年光有限⾝》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浣溪沙·⼀向年光有限⾝》 宋代:晏殊 ⼀向年光有限⾝,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河空念远,落花风⾬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

【译⽂】 ⼈的⽣命将在有限的时间中结束,平常的离别也会让⼈觉得悲痛欲绝。

不要因为常常离别⽽推迟酒宴,应当在有限的⼈⽣,对酒当歌,开怀畅饮。

到了登临之时,放眼辽阔河⼭,突然思念远⽅的亲友;等到风⾬吹落繁花之际,才发现春天易逝,不禁更⽣伤春愁情。

不如在酒宴上,好好怜爱眼前的⼈。

【注释】 ⼀向:⼀晌,⽚刻,⼀会⼉。

年光:时光。

有限⾝:有限的⽣命。

等闲:平常,随便,⽆端。

销魂:极度悲伤,极度快乐。

莫辞频:频,频繁。

不要因为次数多⽽推辞。

怜:珍惜,怜爱。

取:语助词。

【赏析】 这是《珠⽟词》中的别调。

⼤宴的词作,⽤语明净,下字修洁,表现出闲雅蕴藉的风格;⽽在本词中,作者却⼀变故常,取景甚⼤,笔⼒极重,格调遒上。

抒写伤春怀远的情怀,深刻沉着,⾼健明快,⽽⼜能保持⼀种温婉的⽓象,使词意不显得凄厉哀伤,这是本词的⼀⼤特⾊。

“⼀向年光有限⾝,等闲离别易消魂。

”这⾸词开头两句是说,⼈⽣是短暂的,离别是寻常的也是最使⼈伤⼼的。

⾸句劈空⽽来,语甚警炼。

“⼀向”,即⼀晌,⼀会⼉。

⽚刻的时光啊,有限的⽣命!词⼈的哀怨是永恒的,那是⽆法抗拒的⾃然规律,谁不希望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这虽是《珠⽟集》中常有的慨叹,⽽在本词中强烈的直接呼喊出来,更有撼⼈⼼魄的效果。

次句加厚⼀笔。

“黯然销魂者,唯别⽽已矣!”可是,词中所写的,不是去国千⾥的⽣离,更不是沥泣抆⾎的死别,⽽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已!“等闲”⼆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之深于情。

在短暂的⼈⽣中,别离是不⽌⼀次会遇到的,⽽每⼀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部分,这怎不令⼈“易销魂”呢? “酒筵歌席莫辞频。

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1、清平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踏莎行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游丝: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

上阕四、五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的分析。

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愁情?请结合全词作简要的分析。

3、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此诗为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梅花:古时有笛曲《梅花落》诗歌最后一句运用何种修辞?能表达情感产生怎样的效果?4、示长安君王安石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赏析“草草”“昏昏”的妙用。

5、浣溪沙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自在飞花轻似梦”是比喻句,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句好在哪里?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6、山坡羊叹世陈草庵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②。

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

山,依旧好;人,憔悴了!这首曲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赏析。

7、青玉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

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

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8、早发竹下范成大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迭迭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

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原文

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原文

踏莎行·小径红稀(晏殊)原文小径红稀①,芳郊绿遍②,高台树色阴阴见③。

春不解禁杨,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④,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⑤。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①红稀:花儿稀少。

②绿遍:草多而茂。

③阴阴见(xi n):显露出浓绿树荫。

④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⑤游丝:欲散未散的香炉轻烟。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简析】晏殊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语言婉丽,音韵和谐,形象明朗,意境清新。

词风清丽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的美,借以抒发时序流逝的淡淡愁绪。

上片写郊行所见,前三句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见,虽是静景,却隐含移步换形,显示了事物发展的动态,标志着已经消逝,正悄悄来临。

四、五两句写杨花扑面,在暗示无计留春的同时也突出了杨花的活跃,虽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而是显得富有生趣。

过片两句,承上启下,转接自然,不着痕迹地描写了室内室外的景色。

上句描写树叶已经很密,黄莺可以在枝间藏身了,照应上句的树色阴阴。

下句写燕子被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自然引出下面对室内景物的描写。

炉香静逐游丝转。

在静静的房间里,炉香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缠着,缭绕融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

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袅袅的炉香和飘荡的游丝,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作者百无聊赖的闲情和淡淡愁绪。

最后两句写午间小酌,酒醉酣睡,一觉醒来,斜阳正照着深深的院落。

真是日长难遣啊!【讲解】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古诗杨柳枝词·炀帝行宫汴水滨翻译赏析

古诗杨柳枝词·炀帝行宫汴水滨翻译赏析

古诗杨柳枝词·炀帝行宫汴水滨翻译赏析《杨柳枝词·炀帝行宫汴水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翻译】《杨柳枝词》也称《杨柳枝》,乐府“近代曲辞”,旧名《折杨柳》或《折柳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鉴赏】这首杨柳枝是对隋宫表示黍离麦秀之悲。

隋炀帝是一个荒淫的君主,他从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即行宫)四十余所,以供游赏之需。

这儿所说的行宫,是濒临汴水的那一所。

词中写了隋宫的荒凉破败,字里行间也寓有对隋炀帝佚乐生活的批判。

古人写诗讲究诗眼,词也讲究词眼,因为眼乃神光所聚,能映照全体。

(说见清刘熙载《艺概》卷四)此词“残柳”二字,不仅用来入题,同时也是一篇之眼。

诗人的创作冲动当自“残柳”而来。

大概他的思路是因先看到隋宫中的残柳,才联想到隋炀帝的衰亡。

但这种怀古之情,他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而需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于是他便以残柳进行构思,从残柳柔弱的形态,写到柳絮的飘飏,借以抒发他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沉思。

诗的第一句写得很平常,只是交代了地点,但是若不是用它作为铺垫,下文便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它的好处还在于把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带到遥运的隋代,进入全词的规定情境。

汴水隋宫,到刘禹锡时代,已二百年了,其衰败可想而知。

此时,往日的繁华全然不见,唯见数株残柳在风中摇曳。

残柳,一本作杨柳,虽只一字之差,而境界迥异。

黄生《唐诗摘钞》云:“‘不胜春’三字,正为‘残柳’写照,若作‘杨柳’,则三字落空矣。

”此说有理,由于是残柳,因此显得袅娜无力,弱不禁风。

若是一般的杨柳,则在骀荡的春风中翩跹起舞,便不会“不胜春”了。

这“不胜春”三字,其实正是诗人自己的感情通过移情作用,镕铸到残柳身上的,因此透过残柳,也可见出诗人的一腔愁绪。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意思-赏析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意思-赏析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意思|赏析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蒙通:濛)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译文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作者:佚名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

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

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

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

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

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译文及赏析

《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译文及赏析

《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译文及赏析《踏莎行·小径红稀》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词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踏莎行·小径红稀》原文宋代: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踏莎行·小径红稀》译文小路边的红花日渐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占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面,静静的炉香像游丝般袅袅升腾。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踏莎行·小径红稀》鉴赏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

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

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

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

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

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

“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

“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

四月柳絮的诗句

四月柳絮的诗句

四月柳絮的诗句
以下是三条关于四月柳絮的诗句及相关内容:
1.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出自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这句诗的意思是:那狂乱飞舞的柳絮啊,随风肆意飘荡,那轻浮的桃花,追逐着流水而去。

哎呀,你看这四月的柳絮,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孩子,在春风里尽情地撒欢呢!比如说在公园里,到处飘着柳絮,小朋友们在柳絮中跑来跑去,可不就像那诗句里说的癫狂柳絮嘛!
2.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轼《东栏梨花》。

意思是:梨花是那么洁白,柳树是那么深青,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经开满了全城。

哇塞,这描述的场景多美呀!就好像四月的城市被柳絮和梨花装点成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你想想看,走在街道上,头顶是纷纷扬扬的柳絮,旁边是如雪的梨花,那画面,多让人陶醉呀!
3.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意思是: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地乱扑向行人的脸面。

可不是嘛,这四月的柳絮有时候也挺烦人的呢!就像在路上走着,那些柳絮老是往脸上扑,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就好像它们故意和人开玩笑似的,真是让人拿它们没办法呀!
我觉得四月柳絮既是春天的一道独特风景,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又可能会在某些时候给人带来小小的困扰,但不管怎样,它都是春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诗词鉴赏】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春日融融,榕树枝叶嫩绿初展,榆钱团团缀满了枝头,柳絮开始了随风飘舞。

古人把柳絮称作杨花。

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杨花的轻柔多情,使得自己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

似雪杨花、如烟柳絮,萦怀万千情意。

在柳絮飘飞的时节,不妨共赏诗词中的“蒙蒙乱扑行人面”的画面。

杨花唐-张祜散乱随风处处匀,庭前几日雪花新。

无端惹著潘郎鬓,惊杀绿窗红粉人。

杨花唐-吴融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杨花宋-方回燕忙莺懒听芳词,忆醉西湖画舫时。

山墅不知春早晚,隔墙数点堕书帷。

杨花宋-楼钥雨压轻寒春较迟,春深不见柳绵飞。

忽然飞入閒庭院,疑是故人何处归。

杨花宋-洪咨夔旧雨人无半迹来,惺惺独坐眼慵开。

却嫌飞絮犹多事,点破门前一径苔。

柳絮宋-韩琦絮雪纷纷不自持,乱愁萦困满春晖。

有时穿入花枝过,无限蜂儿作队飞。

杨花宋-华岳一丝不染湖光白,万点能回山色青。

三月金明池上水,与予同是一浮萍。

杨花宋-吴锡畴为见春风不久归,颠狂上下弄晴晖。

只饶天与无拘束,入幕穿帘任意飞。

渰渰(yan)宋-王令渰渰轻云弄落晖,坏檐
巢满燕来归。

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

溪桥晚兴宋-郑协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杨花宋-曹勋春光谁占得,杨花独自知。

未到传消息,将归送别离。

随风飞更急,入户舞还低。

大有撩人处,妆台恼画眉。

【中国诗词】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