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白描诗歌练习含答案
点面结合 白描 工笔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点面结合、白描、工笔(学案)一、点面结合(一)典型例析例1:阅读柳宗元的《江雪》,回答下面的问题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分析诗歌中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答:1、诗人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明手法)。
2、“孤舟蓑笠翁”是“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万径”属于面的铺陈(阐运用)。
3、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也从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用数量词“千”、“万”突出了人物的坚韧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析效果)。
翻译: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二)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释】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自主尝试:1、本诗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明手法)。
2、用“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出了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
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释运用)。
2、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析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翻译:清明、寒食节过了没多久,百花逐渐退去了原有的艳丽色彩,慢慢凋谢了。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白描手法(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白描手法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和才叔岸旁古庙梅尧臣(北宋)树老垂缨乱,祠荒向水开。
偶人经雨踣,古屋为风摧。
野鸟栖尘坐,渔郎奠竹杯。
欲传《山鬼》曲,无奈《楚辞》哀!注释:山鬼,屈原《楚辞·九歌》篇名,祀一山中女神,因其非正神,故称“山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从庙旁老树写起,以枝条乱垂的老树,来衬托野水荒祠的冷寂。
B.写古庙,不写崇楼高塔,不赞颂神佛的“法力无边”,诗人选材运思独到。
C.“《楚辞》哀”既是诗人对《山鬼》的评论,也是“自哀其志穷”。
D.由“祠荒”可以想见村落之荒凉,也可想见此时北宋民生之凋敝。
2.诗的颔联、颈联运用白描的手法,“写破庙如画”,请对此加以赏析并指出这两联蕴含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韦庄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3、唐圭璋评论此词:“文字全用赋体白描,不着粉泽,而沉哀入骨,宛转动人。
”试结合全词逐层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酒泉子宋潘阆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4.本次运用了白描手法。
请就此进行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分题得渔村晚照徐照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顶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注】徐照,南宋诗人。
字道晖,自号山民。
永嘉人,布衣终身,家境清寒,贫病潦倒。
5.这首诗与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诗都运用了白描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白描手法。
五、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乞食(节选)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表达技巧鉴赏题》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表达技巧鉴赏题》及练习题(附答案解析)●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2)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
诗人与友相约,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点面结合练习

点面结合练习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答: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答:试题答案:1.【答案】“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虽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关,表达了留春之意下。
“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
“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答案】“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二、阅读下列的唐诗,完成(1)、(2)(3)小题。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________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3)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解析:(1)寒冷、寂静(或冷峭)(2)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老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解答这两小题,应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扣住“江雪”分析环境,抓住“孤”“独”“寒”等诗眼分析“蓑笠翁”这一形象。
而正确把握人物形象,首先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地说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鉴赏表达技巧,就是辨识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分析这些技巧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一、全面掌握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边练边悟:1.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拟人)(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拟物、夸张)(3)终岁不闻丝竹声。
(借代)(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夸张)(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比喻、夸张)(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设问、借代)(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对偶、双关)(8)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借代)(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比喻、夸张)2.(2016·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比拟、排比。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及常见答案

一、形象类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分析思路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
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具体分析思路: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完整版)点面结合白描诗歌练习含答案

幽居韦应物①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②蹇劣:笨拙。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正是因为诗人在夜里亲见绵绵春雨,所以才会产生春草萌生的联想,这处细节描写既有春的气息,也有诗人的喜悦。
C.七八两句,诗人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
D.诗歌最后两句,诗人自嘲笨拙愚劣,只能安于幽居独处,同时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
E.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汇于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平和冲淡、清新质朴。
2.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分)阮郎归西湖春暮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
香红渐渐稀。
番腾妆束闹苏堤。
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
人归春也归。
注:1:番腾:同“翻腾”2: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韤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二详解版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
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高三语文诗歌复习之表达技巧

《创》P89 欧阳修《别滁》
8.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创》P89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9.描写角度
(1)点面结合 杜牧《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
(2)远近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仲殊《南柯子·忆旧》“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寒假综合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 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 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正侧结合
详见《创新设计》P88《陌上桑》
3.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 手法。
如: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创新设计》P88 杜甫《漫成一首》
问: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使用了借代和用典,(明手法)借代如“烟尘”代边境 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 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 缨”,典出《汉书.终军传》;(释内容)在诗句中暗示朝 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析 情感)
答题步骤 :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 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
蕴藉、淋漓尽致等。
即:明手法+释内容+析效果(情感)
05年全国卷一
(见习题集 例2)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②蹇劣:笨拙。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正是因为诗人在夜里亲见绵绵春雨,所以才会产生春草萌生的联想,这处细节描写既有春的气息,也有诗人的喜悦。
C.七八两句,诗人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
D.诗歌最后两句,诗人自嘲笨拙愚劣,只能安于幽居独处,同时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
E.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汇于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平和冲淡、清新质朴。
2.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分)
阮郎归西湖春暮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
香红渐渐稀。
番腾妆束闹苏堤。
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
人归春也归。
注:
1:番腾:同“翻腾”
2: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韤生尘。
”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二详解版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
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参考答案
1.D3分,B2分(B.“诗人亲见”“细节描写”错;D.“鄙薄厌倦”错)
2.①诗歌开篇以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情怀。
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随行,写出了自己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往。
同时,交往的
人物身份是“道人”“樵者”,体现了生活的平静和内心的悠闲。
(每点2分,共6分)
赏析:
《幽居》,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作。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
《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
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
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
《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
《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
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
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
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但诗人并不是要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
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
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轻松愉快、明丽新鲜的色彩。
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
“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
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
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
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
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
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
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
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轻轻点染,便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
这样,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
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
《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
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
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
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
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
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
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