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对自组装单分子膜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聚苯胺-聚噻吩自组装超薄膜的电化学性能

聚苯胺--聚噻吩自组装超薄膜的电化学性能1聚苯胺肖妙妙1,佟斌1,田谋锋1,赵玮1,石建兵1,潘月秀1,支俊格2,董宇平1*,唐本忠31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1)2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北京(100081)3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 清水湾九龙香港e-mail:chdongyp@摘要:本论文以部分掺杂聚苯胺PAN为聚阳离子,聚(3-羧酸)噻吩P3TEA为聚阴离子,通过自组装技术构筑全共轭自组装膜。
实验结果表明聚电解质沉积量随层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形成均匀的自组装超薄膜;循环伏安实验结果显示自组装膜的电化学性能与纯聚苯胺非常相似,而聚噻吩却是相对稳定的;同时氧化-还原电化学峰位及其电流强度取决于掺杂剂的种类:以H2SO4为最强,HCl次之,而1M KCl由于对聚苯胺不能解离出掺杂离子,所以只使聚苯胺呈现分子链中苯胺二聚体链节的氧化电化学反应。
关键词:聚苯胺、聚噻吩、自组装、电化学1.引言随着超大规模集成技术的不断改进,已要求信息功能材料能够达到智能化和超薄膜化。
在这一进程中,以高分子为基础的超薄膜研究与应用始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
制备超薄膜方法之一的自组装法是1991年Decher等人[1]基于在稀溶液中静电相互作用而提出的一种交替沉积制备超薄膜的方法。
该方法对设备和原材料没有特殊要求,以水为溶剂而对环境友好,在结构、厚度、表面特性上可以做到分子水平的调控,得到分子有序排列的多层膜,为此人们已从许多方面进行研究。
虽然近几年以共轭高分子为聚离子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但多是研究具有部分共轭结构的自组装膜性能[2-7]。
我们在前期分别以聚(4-羧酸)苯乙炔、部分掺杂聚苯胺等为聚阴、阳离子,通过自组装技术制备具有完全共轭结构的超薄功能膜。
研究结果表明该自组装膜对酸、强电解质溶液和极性溶剂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光电转换性质显著优于非共轭的自组装膜[8,9]。
聚苯胺和聚噻吩作为两种典型的共轭聚合物,因其优异的导电性、电化学性、半导体性和发光特性,广泛应用于许多半导体器件中,如聚合物场效应管、聚合物光电二极管、传感器件、静电屏蔽、电致变色显示屏以及光学器件上。
含氟聚合物的合成进展

含氟聚合物的合成进展王海蓉,张明祖,倪沛红*(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江苏省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苏州 215123)摘要:含氟聚合物由于其优异的化学和物理性能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关注。
根据聚合反应单体结构不同,可以通过不同方法合成各种结构的含氟聚合物。
这些聚合方法主要是可控/ 活性 聚合,例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 RP)、原子转移自由基-乙烯基自缩合聚合(AT R-SCVP)、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 AF T)、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N M P)、活性阳离子聚合、活性阴离子聚合、氧阴离子聚合。
此外,常规自由基聚合及乳液聚合方法也受到青睐。
本文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不同含氟聚合物结构及其相关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含氟聚合物;可控/ 活性 聚合;常规自由基聚合;乳液聚合引言氟原子的电负性(3 98)在所有元素中最高,它具有除氢原子以外最小的范德华半径(0 132nm)和较高的C-F键能(540kJ/mo l)。
含氟聚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的性质:既疏水又疏油的双疏性、热稳定性和化学惰性高、折射率和低介电常数低、摩擦系数和表面能低、良好的抗氧化性和耐侯性以及一定的生物相容性等[1~5],因而在航空、微电子工程、化学和汽车行业、光学、纺织工业以及生物医用材料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6~11]。
Kr afft课题组对含氟聚合物,尤其是两亲性含氟聚合物的性能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11~15]。
通常,根据参加聚合反应的单体及其活性中心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配位聚合等。
由于含氟单体数目和种类的多样性,文献报道的含氟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单体的结构采用不同的聚合机理。
1 可控/ 活性 聚合制备含氟聚合物可控/ 活性 自由基聚合反应是近年来高分子设计合成应用最广泛的聚合方法。
大多数烯类单体的聚合都可采用这类聚合方法。
可控/ 活性 聚合主要有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16,17]、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NM P)[18]、可逆加成 断裂链转移聚合(RA FT)[19]以及活性离子聚合等。
溶剂化结构对于电化学窗口的影响

溶剂化结构对于电化学窗口的影响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溶剂化结构对于电化学窗口的影响导言电化学窗口是指在电化学反应中,物质在电极表面与电解液之间传递的最大电位范围。
11.【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新技术(2)

楔形块状聚合物制备法
根据活性聚合物体系中两种单体的混合比,构 造分子内结构,使某分子链内具有从某一聚合 物组分向另一聚合物组分变化的部分,这种聚 合物称之为楔形块状共聚物。这种共聚物可 以采用原子自由基共聚(ATRP) 等方法来制备。
张彬等用原子自由基共聚法,在水分散体系中合成了 苯乙烯(St) 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的梯度共聚物; 华东理工大学的王涛也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以 及连续补加第二单体的方法制备了St 和MMA 的梯 度共聚物。 Gray 等通过硝基氧媒介控制自由基聚合反应 (nitroxide2mediated controlled radical polymerization) 方法制备了高分子量苯乙烯(S)P42 乙酸基苯乙烯(AS) 以及苯乙烯(S)P42羟基苯乙烯 (HS) 梯度共聚物。
FGM的研究内容
材料设计 材料制备 材料特性评价 三个部分,三者相辅相成
FGM的设计
首先根据材料的实际使用要求,进行材料内 部组成和结构的梯度分布设计。在设计时, 以知识库为基础选择可供合成的材料组成和 制备技术,然后选择表示梯度变化的分布函 数,并以材料基本物性数据库为依据进行功 能(温度、热应力等)的解析计算,最后将 最优设计方案提交材料合成部门。
制备方法举例
日本大阪市立工业研究所热塑性树脂第二研究室应用此法,已 成功开发出聚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VC-PMMA) 等聚 合物功能梯度材料(膜材) 。 上利研究组发现此法还可能制造不相容性聚合物功能梯度材 料,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混合物。 钱浩、林志勇通过聚合物共混,也得到了表面浓度呈梯度变化 的不相容型PP-EVA 梯度功能高分子材料。
图4 就是用该方法 制备的PP-talc 梯度 材料样品的数码照 片,其talc 含量由内 向外逐渐递增。
自组装单分子层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科技研究农家参谋-179-NONG JIA CAN MOU自组装单分子层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沙赟颖 李岩 胡婧 张玉莹(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市骨组织工程技术中心,江苏泰州,225300)【摘 要】本篇综述着重介绍基于金-硫醇反应的自组装单分子层(SAMS)技术在修饰材料表面中的应用,主要阐明金-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基本原理、运用金-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研究蛋白吸附、生物识别、细胞粘附以及制备图案化和动力学表面等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自组装单分子层;研究进展细胞粘附和铺展是绝大多数细胞生存、增殖及发挥功能的先决条件,粘附、铺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细胞的后续行为。
在正常的组织中,细胞的粘附表面是由胞外基质(ECM)构成的,ECM 是多种蛋白组装成的一种不溶性支架,这些蛋白包括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胶原以及其他的一些起连接作用的蛋白,它们在一个广阔的空间内形成对细胞的生物化学和生物力学刺激,诱导细胞行为的发生。
近些年来,利用经过物理或化学修饰的基底材料在体外模拟体内细胞微环境,研究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的报道屡见不鲜。
然而,控制吸附在材料表面的蛋白活性与取向,即利用基底材料模拟胞外基质环境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
同时,也正是这些困难的存在,激励仿生材料的科研工作者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创造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备基底材料的方法,如多聚体材料、分子化学材料等。
在现有的修饰材料表面的技术当中,金-硫醇自组装单分子层无疑是应用最广泛、模拟人体微环境最好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很好的控制界面结构和性质。
该分子层是由长链烷基硫醇X-(CH 2)n -SH 吸附在金表面形成的单层膜,是新近发展起来的适合于用来研究细胞-基质相互作用的有机表面。
它不同于其他非共价驱动的自组装模式,含硫化合物在金表面的自组装成膜是通过极性共价键形成的,Au-S 键极易自发形成并释放热量。
硫醇、硫醚或二硫醚衍生物中的S 原子与Au 表面的强烈相互作用遵循软硬酸碱作用原理,形成Au-S 键,使得硫化合物在金表面形成的自组单分子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致密性和有序性。
席夫碱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电化学行为

维普资讯
物 理 化 学 学 报 ( l Hu x e X e a ) Wui a u u b o
Aca Ph s 一 i S n , 0 2, 8( ) 8 6~8 9 t y . Ch m. i.2 0 1 9 : 4 4
席 夫 碱 自组 装 单 分 子 膜 的 电 化 学 行 为
关 键 词 : 席 夫 碱 , 自组 装 单 分 子 膜 , 循 环 伏 安 法 , 氧 化 还 原 , 表 观 电 子 转 移 速 率 常 数
中 图 分 类 号 : 06 6 4
席 夫 碱 是 一 类 含 有 亚 胺 或 苯 甲亚 胺 基 团 ( 一
将在 9 0℃ 的 Prn a液 ( H2O4H2 =7 3 i h a 浓 S : O2 : , V/ 中处 理 过 的 金 电极 浸 入 4 V) 0℃ 的成 膜 液 中 , 根 据 实 验 所 需 自组 装 一 定 时 间 ( n ~ 7 ) 自然 冷 8mi 2h , 却 至 室 温后 取 出 , 次 用 无 水 乙醇 、 纯 水 清 洗 后 进 依 超
图 l 可 以 看 到 , b z C S 分 子 呈 现 出较 均 匀 的 还 SA o 2 H
“ 屿 ” 小 亮 点 , 亮 点 与 小 亮 点 之 间 有 一 定 的空 岛 状 小 隙 , 表 明 S Az C2 H 的 覆 盖 度 比较 低 , 表 面 没 这 b o S 金
不同电解液溶剂和添加剂成膜点位

不同电解液溶剂和添加剂成膜点位1. 简介电解液是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中,不同的电解液溶剂和添加剂对电池的成膜点位有着显著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电解液溶剂和添加剂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它们对电池成膜点位的影响。
2. 电解液溶剂的影响电解液溶剂是电解液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对电池的性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电解液溶剂会导致不同的成膜点位。
举例来说,常用的碳酸酯类溶剂如丙二酸二甲酯(DMC)、乙二酸二甲酯(DEC)等对电池的成膜点位影响较大。
而氟碳酸酯类溶剂如二氟乙酸甲酯(EMC)、二氟乙磺酰甲酯(ES)等对成膜点位的影响则有所不同。
在选择电解液溶剂时,需要考虑其对成膜点位的影响,以期达到更好的电池性能。
3. 添加剂对成膜点位的影响除了电解液溶剂外,添加剂也是影响电池成膜点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添加剂可能会改变电解液的粘度、离子传输性能以及成膜机制,从而影响成膜点位的形成。
磷酸盐类添加剂在锂离子电池中被广泛应用,它可以改善电解液的稳定性和锂离子传导性能,从而影响成膜点位的形成和分布。
添加剂的选择对于电池的成膜点位至关重要。
4. 总结与展望不同电解液溶剂和添加剂对电池的成膜点位有着显著影响。
在电池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电解液中溶剂和添加剂的选择,并深入了解其对成膜点位的影响机制。
未来,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望在电解液方面获得更多的突破,为电池性能的提升和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5.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电解液溶剂和添加剂对电池的成膜点位有着重要影响,但目前对其影响机制的理解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揭示电解液中溶剂和添加剂对成膜点位的影响规律,从而为电池技术的发展贡献更多的科学依据和实用价值。
希望本文能对您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感谢阅读!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液态、导电和可溶性的特性,它在电池中起着媒介导电,提供离子传输路径和形成固体电解质层等重要作用。
分子自组装原理及应用

分子自组装原理及应用【摘要】分子自组装在生物工程技术上的建模、分子器件、表面工程以及纳米科技领域已经有很广泛的应用。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分子自组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将会在新技术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介绍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定义、基本原理、分类、影响因素、表征手段等,并阐述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目前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分子自组装;自组装膜1前言分子自组装是分子与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依赖非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自发连接成结构稳定的分子聚集体的过程[1]。
通过分子自组装我们可以得到具有新奇的光、电、催化等功能和特性的自组装材料,特别是现在正在得到广泛关注的自组装膜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器件、化学生物传感器、信息存储材料以及生物大分子合成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研究者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2分子自组装的原理及特点分子自组装的原理是利用分子与分子或分子中某一片段与另一片段之间的分子识别,相互通过非共价作用形成具有特定排列顺序的分子聚合体[2]。
分子自发地通过无数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是发生自组装的关键。
这里的“弱相互作用力”指的是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力、疏水作用力、ππ堆积作用、阳离子π吸附作用等。
非共价键的弱相互作用力维持自组装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和完整性[3]。
并不是所有分子都能够发生自组装过程,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4]:自组装的动力以及导向作用。
自组装的动力指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作用,它为分子自组装提供能量。
自组装的导向作用指的是分子在空间的互补性,也就是说要使分子自组装发生就必须在空间的尺寸和方向上达到分子重排要求。
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应用是目前自组装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
自组装膜按其成膜机理分为自组装单层膜(Self- assembled monolayers , SAMs和逐层自组装膜(Layer -by – layer self-assembled membran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剂对自组装单分子膜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孙乔玉张校刚李晓红力虎林!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兰州#$%%%%&摘要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分析和()*研究了溶剂对自组装单分子膜电化学行为的影响+讨论了以丙酮’二甲基亚砜’乙醇’二甲基甲酰胺和水为溶剂制备的,-羟基-.-甲基-/-巯基嘧啶!0**1&自组装单分子膜对抗坏血酸!22&’多巴胺!32&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不同溶剂下制备的单分子膜对22和32的催化氧化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4交流阻抗分析定量得出0**1!丙酮&526电极与0**1!二甲基亚砜&526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分别为787,925:;/和/8%,925:;/"电极表面覆盖度分别为<$8/=和<.8/="()*图象显示出以丙酮和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制备的单分子膜具有不同的致密性和有序性+关键词溶剂影响4自组装膜4电化学行为4抗坏血酸4多巴胺中图分类号>.?#+7文献标识码2文章编号%/?7-%#<%!/%%7&7%-7.<$-%,收稿日期@/%%%-%7-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7A &资助+联系人简介@力虎林!7<$.年出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电化学’材料化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迄今"分子自组装研究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B 7C ,D "其利用活性分子通过化学键自发吸附在异相界面上而形成了稳定和有序的超分子体系B ?D"在该体系中"分子的组成’排列’取向和功能化等都以可控方式进行改变和操纵B ."#D "因而在非线性光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电子器件’材料科学’分子识别’催化和电化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B A C 7%D +目前"自组装单分子膜的研究已形成许多体系B 77D "其中在金表面形成烷基硫醇单分子膜已有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大量的工作旨在自组装概念的提出’基本原理的阐述和一系列自组装体系的探索和建立或对已有体系的自组装分子进行改性等方面+而对于所研究单分子膜的制备条件’形成机理和有可能影响膜自身物理’化学特性的各种因素的研究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献B 7/C7#D 用表面增强喇曼光谱和()*只是对溶剂在单分子膜中存在的可能性和它对单分子膜的表面形貌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我们B 7A D曾对,-羟基-.-甲基-/-巯基嘧啶!0**1&在金表面形成的单分子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0**1单分子膜对抗坏血酸的氧化具有催化作用"并能使抗坏血酸和多巴胺的氧化峰电位有效分开"从而实现分别定量测定+本文利用循环伏安’交流阻抗和()*等手段研究了溶剂对0**1单分子膜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E 实验部分E +E 试剂与仪器,-羟基-.-甲基-/-巯基嘧啶!0**1"<A ="2:F G H 公司&’多巴胺!32"<<="2:F G H 公司&’抗坏血酸!22"<<8#="西安化学试剂厂&’乙醇’丙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氯化钠’氢氧化钾和硫酸等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均为二次蒸馏水+I 2(-7%%I 电化学分析仪!美国&4J 0K ..%2电化学工作站!中国上海辰华仪器公司&4>;L :F G MN 0O -()*-2P *!集成实验室"德国&+E +Q 实验方法7+/+7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圆盘金电极!实际面积R S%8%$A :;/&先用%8%?9;2T />$微粉抛光"分别用7U7硝酸’7U7乙醇和二次蒸馏水在超声波清洗器中清洗"取出后用二次蒸馏水淋洗"用高纯氩气吹干后"立即浸入相应溶剂的7;;G T 5V0**1溶液中"/,W 取出后用相应溶剂淋洗"再用二次蒸馏水淋洗"待用+以26来表示裸金电极"以0**1!3*(>&526’0**1!丙酮&526’0**1!乙醇&526’0**1!3*P &526和0**1!水&526分别表示以3*(>’丙酮’乙醇’3*P 和水为溶O G T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X G +7%/%%7年7%月J 0Y *K J 2VZ >N [X 2V>PJ 0K X Y (YN X K O Y [(K )K Y (7.<\\\\\\\\\\\\\\\\\\\\\\\\\\\\\\\\\\\\\\\\\\\\\\\\\\\\\\\\\\\\\\\\$C7.<.万方数据剂制备的!""#单分子膜修饰电极$%$&$&电化学实验室温下用三电极体系’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辅助电极为大片铂电极$支持电解质为()%*+,-./01,’以盐酸调节2!值至3)()循环伏安扫描电位范围为4()(56()78$%$&$39:"实验将蒸镀了%((6&((;*金膜的玻璃载片在#<=0;>0溶液?@A !&9B C D E @A !&B &D F G E3H 中浸泡%(*<;’取出后用二次蒸馏水冲洗’经氩气吹干后’立即放入相应溶剂的%**+,-.!""#组装液中浸泡&C >’取出后用相应溶剂冲洗’氩气吹干’在室温I 大气环境下测9:"$J 结果与讨论J $K 电化学表征&$%$%循环伏安法以抗坏血酸和多巴胺为探针分子’分别测定了L M 电极I !""#A 丙酮D -L M 电极I !""#A N "O D -L M 电极I !""#A N "9B D -L M 电极I !""#A 乙醇D -L M 电极和!""#A 水D -L M 电极的循环伏安图$结果发现’P 种电极对抗坏血酸的Q 6R 响应有明显的差别$!""#A N "9B D -L M I !""#A 乙醇D -L M 和!""#A 水D -L M 等3种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化学氧化都比裸金电极有程度不同的催化作用’这与文献?%7H 中所得结论相似$!""#A N "O D -L M 电极对抗坏血酸的响应与裸金电极相似’而!""#A 丙酮D -L M 电极对抗坏血酸的氧化有明显的阻化作用?图%A L D H $5种电极对多巴胺的氧化还原都有阻化作用’其中阻化作用最明显的是!""#A 丙酮D -L M 电极?图%A S D H $但5种单分子膜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和多巴胺的氧化峰电位分离的影响相差不大?图%A 1D H $表%列出了P 种电极循环伏安图中的氧化峰峰电位和峰电流$以上结果在文献中尚未见报道’即一种活性分子制备的单分子膜’仅仅由于一个组装条件A 溶剂D 的改变而对同一电活性组分的电化学行为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T U V $K W X Y Z U Y [\Z ]^__\V ‘^_\a b Z b Y ]‘\c b _\c U a U b cd U ]ef ggh_\i \Z ^X b ‘a ‘\_c U a a b ‘b i ]j \Z [b i ]jk ,l m n =+,o n l pA L D%**+,-.L L q ()%*+,-./01,A 2!F 3)(D rA S D()5**+,-.N L q ()%*+,-./01,A 2!F 3)(D rA 1D($5**+,-.N L q()5**+,-.L L q()%*+,-./01,A 2!F3)(D $s $L Ml ,l m n =+t l r u $!""#A N "O D -L M r v $!""#A l n >0;+,D -L M r w $!""#A x 0n l =D -L M r y $!""#A 0m l n +;l D -L M r z $!""#A N "9B D -L M${^|Z b K {e b }b ^~}\]b i ]U ^Z ^i c}b ^~Y !‘‘b i ]\a c U a a b ‘b i ]b Z b Y ]‘\c b j U iT U V $K ^i cT U V $J ^]}f F ")#k ,l m n =+t l%**+,-.L L q()%*+,-./01,R 2-*8Q 2-*L %**+,-.N L q()%*+,-./01,R 2-*8Q 2-*L L M3C 57)&(C C 3&3)%!""#A L m l n +;l D -L M C (G $)G (P 5&%()&!""#A N "9B D -L M &P $%%)P 5($%&)P !""#A k n >0;+,D -L M 3(3%&)(533%&)C !""#A N "O D -L M 35$%()&P &C %%)%!""#A %0n l =D -L M3&P%%)&573%%)G!""#A 丙酮D -L M 和!""#A N "9B D -L M 电极对抗坏血酸和多巴胺的氧化电流与电位扫描速度的关系Q 6&%-&见图&’在56%5((*8-’范围内’曲线的线性关系和线性范围都清楚表明p 在相同的电位扫描速度下’!""#A N "9B D -L M 电极的响应电流倾向于完全受扩散控制’而!""#A 丙酮D -L M 电极的响应电流则是动力学与扩散的混合控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p !""#A N "9B D -L M 电极的异相电荷传递速度明显大于!""#A 丙酮D -L M 电极’这在交流阻抗分析中会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交流阻抗分析交流阻抗分析是获取电极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有效手段?%$6&%H$为了从动力学参数上定量说明不同溶剂条件下的!""#单分子膜对电活性组分的异相电荷传递速度所出现的差异’P$P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8+,(((((((((((((((((((((((((((((((((((((((((((((((((((((((((((((((($&&万方数据!"#$%&’(’)*’)+’,-+.//’)01(,)23.4/’/,,0,-2+4)))")#/40’5678%9,-0:,*"--’/’)0’;’+0/,*’2<=>?@A B =C @>DE F F B =8G H H I J K E F B =8G L M N =5O P Q R K J 9S T O D U $V WX Y Z [$M ?>@B \>$<=>?@A B =C @>D E F F B =8G V H I J K E F B =8G L M N =5O P Q R K J 9S T O D ]$V WX Y Z ^$M ?>@B \>$X ?M \\_\‘A M \‘>DJ K J a bJ K c J d $X ?M \\_\‘A M @>Da eE a J F d 8f$!"#$g h ,i (;’j(;4)’"i (’)*4)+’(;,02,-k llm 8n .’;’+0/,*’240o K p g q ")r i i ,;&n Io K 7i ,;8s t 4h ;5(k QgK o 9U $H u v M A >>=>?@A B w >S [$P WWx 5M ?>@B \>98H u S ]$P WWx 5V WX Y 98H u$我们分别测定了裸金电极y P WWx 5丙酮98H u 电极y P WWx 5V WX Y 98H u 电极对多巴胺的交流阻抗谱$图R 是R 种电极的交流阻抗复平面图$由图R 可以求得各电极的异相电荷传递电阻z ?@Z 并由z ?@Q z {8|}~J 求出各电极对多巴胺分子氧化还原的交换电流密度~J $~J 的大小定量地反映了异相电荷传递速度的大小$假设异相电荷传递是通过单分子膜的!缺陷点"完成的Z 可通过#QE $5z ?@8z %?@9近似推算出电极表面单分子膜的覆盖度#$由图R 得到裸金电极Z P WWx 5丙酮98H u 电极和P WWx N V W a J 98H u 电极的z ?@分别为&’J Z ($J )*E J +和E $a a *E J +,8?F (Z 由此得出相应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J 分别为(’K c yE K E +和(K J +-H 8?F (Z P WWx 5丙酮98H u 电极和P WWx 5V WX Y 98H u 电极的表面覆盖度分别为’)K (.和’R K (.$这表明在丙酮溶剂中形成的单分子膜较为致密$可见Z 无论从交换电流密度的大小Z 还是电极表面覆盖度Z 都能解释前面的实验现象并与后面的X /W 图象分析一致$($E $R 单分子膜的阴极还原脱附图+是+种单分子膜电极在J K a F B =8G 0Y P 中的循环伏安图1+2Z 所有电极在$E K E J d 附近都出现一较为宽大的阴极电流峰Z 该电流峰为电极表面P WWx 的还原脱附峰Z 从峰电位似乎看不出膜的性质有何明显差异S 但是Z P WWx 5丙酮98H u 电极的脱附峰电流明显大于其它电极$这是由于该电极表面P WWx 的吸附量高于其它电极Z 而吸附量高必然造成电极表面!缺陷点"少Z 则异相电荷传递速度慢Z 这与交流阻抗分析结果一致Z 并且从X /W 图象中也可直观看出$此外Z P WWx 5丙酮98H u 电极在$JK ’J d 处出现一个小峰Z 这可能是部分弱吸附P WWx 的脱附峰$!"#$p 3’*.+0"4’*’2,/(0",),-k llm 8n .’;’+0/,*’2*’/"4’*-/,i *"--’/’)02,;4’)02X ?M \\_\‘A M @>D J K E d 8f $U $P WWx 5H ?>@B \>9S [$P WWx 5V WX Y 9S ]$P WWx 5<@5M \B =9S ^$P WWx 5V W 69$!"#$r 78l "i 4#’2,-k llmi ,),;49’/2422’i :;’*")4+’0,)’5n 94)*&l 7;5<9%$%78l 分析X /W 被普遍用来直观地获得单分子膜的纳米结构1((2Z 图a 是分别以二甲基亚砜和丙酮为溶剂制备的P WWx 单分子膜的a J J \F *a J J \F X /W 图象Z 图a 中亮的部分对应于表面凸起部分Z 暗的区&’)E L B$E J 孙乔玉等D ================================================================溶剂对自组装单分子膜电化学行为的影响万方数据域对应于表面低凹部分!因未使用单晶金表面"#$%图象仅仅用于单分子膜形貌的定性表征!可以看出"以丙酮为溶剂制备的单分子膜的致密性和有序性都明显好于二甲基亚砜为溶剂制备的单分子膜!参考文献&’()*+*,-.,*/!0+1,!213!456"&778"9:;<=>&?@@A&?<B C D E //E /FG !"2H +)1)I !!#J )K !#L E !456"&7M @"N O :>C @8AC <<@D E //E /FG !"G 1)(1)0!P !"G 1)(1)0+!!Q +R S !213!T 1U U !456"&7M 8"V W :>7@X A7@@<Y Z [G \1/]T E ;邓文礼="^’[G T E /]5E /;杨林静="\’[G 0+1/;王琛=_‘a b !!#L E 1/L 1D J ..1U E /;科学通报=456"&77M "V c ;?=><<7A<?8?’..*)*Y !T !!0)E U E L *.213E 1d S E /#J )K *L 10+1,E S U )R 456"&77@"O ;@=>&77AC &M 8D 1)U E .S S H /T !"T E 1e (1)FD !!T */F ,J E )456"&77@"9>&<&A&<7B f -5E /F ]5J */;徐静娟="P ’[PI J E ]g J /;方惠群="0I Z [I H /F ]^J */;陈洪渊=!0+1,!5!0+E /1S 1-/E 31)S E U E 1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456"&77B "N h ;?=>B X 8AB &X M Y Z [G \1/]T E ;邓文礼="^’[G Y *]D 1/;杨大本="P ’[G ^1;方晔=_‘a b !!#L E 1/L 1E /0+E /*"#1)E 1S D ;中国科学"D 辑=456"&778"O :;C =>&B <A&M X7\’[G ^H /F ]g E */F;王永强="\’[G 5E */;王健="^-I J *]i +H /F ;于化忠=_‘a b !!0+1,!5!0+E /1S 1-/E 31)S E U E 1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456"&778"N j ;B =>&&@X A&&@C &X 0I Z [G G J */F ]5J /;程广军="^-I J *]i +H /F ;于化忠="#I ’k I J E ]D H ;邵会波=_‘a b !!0+1,!5!0+E /1S 1-/E 31)S E U E 1S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456"&77B "N h ;B =>&&<&A&&<8&&D *E /0!Y !"$)H J F +U H /Z !D !"$*H^!$!_‘a b !!5!’,!0+1,!#H L !456"&7M 7"N N N >@C &A@@?&C ^*,*e *2!"#*l *E I !"-H S *l E m !!0+1,!T 1U U !456"&777"j >88B A88M &@%J ..1/m !"0*))H /m !!’/*.!0+1,!456"&77<"::><B M A<M @&<m J e 1.S l E ’!"m )R S E S l E Q !!5!Z .1L U )H */*.!0+1,!456"&77M "V V c >?AB &?P E /l .1*I !k !"’31R#!"T R /L +%!_‘a b !!T */F ,J E )456"&7M B "c ><X 7A<&@&8m )R S E /S l E Q !"D )n H S U H d S l *]#,H .S l *%!!5!Z .1L U )H */*.!0+1,!456"&77B "V O V >8&]8B &B #*(*U E /E Z !"2J (E /S U 1E /o !"%*H n 2!_‘a b !!5!Z .1L U )H */*.!0+1,!456"&7M B "O N 9>@8?A@B &&M 0+1/%E *H "[E 1%1/F ]^*/"T E I J ]T E /!5!0H ..H E e*/eo /U 1)K *L 1#L E 1/L 1456"&777"O p 9><C &A<C B &7D */e R H q *e +R *Rm !"r E s *R *,H +*/*/m !"#+1l +*d *U G !#!_‘a b !!5!Z .1L U )H */*.!0+1,!456"&77M "V V j >&&A&8C X #*(*U */E Z !"0H +1/]D H J .*l E *5!"D )J 1/E /F%!_‘a b !!T */F ,J E )456"&77@"9>C7B <AC7M &C &[*+E )$!%!"D H d e 1/Z !P !!Z .1L U )H L +E ,!’L U *456"&77<"c 9>C@<B AC@?C C C Y *//1/(1)F 1)k !"\H .K K 5!5!"D J L l%!!T */F ,J E )456"&77M "N V ><8B 7t u v w x y z {{w |y t xy }w z u w |y ~t |}w !"|#u $w }#v "t ~t {%w u {&#’’w !(u w )*t x t u #+w ~’#-[g E *H ]^J "i I ’[G f E *H ]G */F "T o f E *H ]I H /F "T o I J ]T E /,;-.b b _/_.0-1_234‘56a 78-1_239a b :7/37__537/";a 7<1.=>73?_543‘6";a 7<1.=B @X X X X "-137a=@(’y ~#|y$+11.1L U )H e 1S ,H e E K E 1e d E U +<]+R e )H A R ]C ],1)L *q U H ]8],1U +R .q R )E ,E e E /1;I %%Q =,H /H .*R 1)Sd 1)1q )1q *)1e E /S H .31/U S *L 1U H /1"e E ,1U +R .S J .K H A E e 1;Y %#k ="1U +*/H ."e E ,1U +R .K H ),*,E e 1;Y %P =*/ed *U 1))1S q 1L U E 31.R "*/eU +1E )1.1L U )H L +1,E L *.(1+*3E H )K H )*S L H )e E L*L E e*/e e H q *,E /1d 1)1S U J e E 1e (R L R L .E L 3H .U *,,1U )R "E ,q 1e */L 1S q 1L U )H S L H q R */e #$%!$+1)1S J .U S L H /K E ),1eU +*U U +1S H .31/U ,H .1L J .1SL H J .e(1U )*q q 1eE /U +1,H /H .*R 1)Se J )E /FU +1q )H L 1S SH K S 1.K ]*S S 1,(.R "*/eU +1,H /H .*R 1)Sq )1q *)1ed E U +e E K K 1)1/US H .31/U SS +H d 1e*e E K K 1)1/U1.1L U )H L +1,E L *.(1+*3E H )E /1.1L U )H L *U *.R U E LH A E e *U E H /U H*S L H )e E L*L E e */e e H q *,E /1!D R U +1E ,q 1e */L 1*/*.R S E S "1A L +*/F 1L J ))1/U e 1/S E U R*/eL H 31)*F 1H K I %%Q ;’L 1U H /1=B ’J1.1L U )H e 1*/eI %%Q ;Y %#k =B ’J 1.1L U )H e 1d 1)1&!&<"C !X <C ’B L ,C*/e 78!C D "7@!C D ")1S q 1L U E 31.R !#$%E ,*F 1S S +H d 1eU +*U U +1,H /H .*R 1)Sq )1q *)1ed E U +*L 1U H /1*/eY %#k *SS H .31/Uq H S S 1S S 1ee E K K 1)1/Ue 1F )11SH KH )e 1)*/e L H ,q *L U /1S S!E w +F t ~)’#H .31/U1K K 1L U G #1.K ]*S S 1,(.1e ],H /H .*R 1)S "Z .1L U )H L +1,E L *.(1+*3E H J )G ’S L H )e E L*L E e G Y H q *,E /1;Z e!>P "f =M78&高等学校化学学报r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C C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