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基甲酰胺助催化甲醇羰化合成甲酸甲酯
甲醇羰基化合成甲酸甲酯工艺研究

反应
间
m l o /L
式 中 k 各 组 分数 的平 衡 常 数 , < , 应 为 ∑ 0反 物分 子数 大于 产物分子 数 ,1k/ p 0 增 大 压 力 0n 0 )> ,
哺
m /L oI
对 甲醇 羰 化合 成 MF有 利 , 平衡 向右 移 动 。但从 经
1 前 言
甲酸 甲酯是 C 化 学 中重要 的 甲醇衍 生 物 和重 l 要 的化 工原料 之一 。由于在 甲酸 甲酯 的分 子 中除酯
基外 , 较活 泼的醛基 氢原子 的化学特性 , 有 因此具 有 很 高 的反应 活 性。 目前 甲酸 甲酯主要用作有 机合成
催化 剂制备方 法 : 温常压 下 , 常 将合格 的甲醇和 金属 钠按一定 比例 准 备好 , 将 金属 钠在 隔绝 空气 先 的条 件下加人 三颈 烧瓶 中 , 同时 向三 颈烧 瓶 中通人 氮气 以避免金 属钠 发 生 氧化 反应 , 后用 分液 漏斗 之
w : 品重量/ 样 g 游离 碱的测定
提高辛 烷值 的添加剂 。 自 2 纪 8 代 以来 , 着合 成 技术 的不 断 0世 0年 随 发展 , 甲酸 甲 酯 的应 用 领 域 不 断 扩 大 , 游 产 品增 下
多, 发展前 景广 阔 。到 目前为止 , 甲酸 甲酯 的合成 工 艺主要 有 四种 : 甲酸 酯化 法 ; 甲醇羰 基 化 法 ; ① ② ③
8  ̄ 考察 了 压 力 对 甲 醇羰 基 化 合 成 MF的 影 响 。 0C,
实验结 果如 图 2 。
, 一 一, -_ .
挈
//
—
● 一
.
幢}
/
I 甲转 率l 十 醇 化%
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2007年第26卷第11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1569·化工进展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任军,李忠,周媛,邢燕玲,谢克昌(太原理工大学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 030024)摘要:介绍和比较了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各类催化剂的结构特点及其催化性能,认为选择无Cl 的活性组分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催化剂存在的失活和设备腐蚀问题,是新一代催化剂的发展方向;基于CuⅠ活性位特征进行催化剂设计与制备,有效控制活性位的数量、分布和落位,提高分散均匀度,进而调节催化剂的化学表面结构可望获得理想的催化性能。
关键词:甲醇;氧化羰基化;液相泥浆法;碳酸二甲酯中图分类号:O 643.3;TQ 42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07)11–1569–06Advances in the synthesis of dimethyl carbonate by methanol oxidativecarbonylation in a slurry reaction systemREN Jun,LI Zhong,ZHOU Yuan,XING Yanling,XIE Kechang (Key Laboratory of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Shanxi Province,Taiyu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Taiyuan 030024,Shanxi,China)Abstract:The advances in the synthesis of dimethyl carbonate by oxidative carbonylation of methanol in liquid-phase are summarized,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various catalysts are presented in details. 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ies,the main demerit of equipment by the existing catalysts that easy deactivation and high corrosion can be avoided by using chloride-free active species,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new dir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catalysts. Furthermore,designing and preparing catalyst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uⅠ active sites,regula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amount,location and distribution along with improving the uniformity of active sites,and improving surfac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tsts are expected to achieve desirable catalytic properties in the future.Key words:methanol;oxidative carbonylation;slurry reaction system;dimethyl carbonate近年来,有关非光气法合成碳酸二甲酯(DMC)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
甲胺和二甲基甲酰胺

甲胺和二甲基甲酰胺甲胺和二甲基酰胺都是很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主流生产工艺是甲胺生产采用甲醇和氨催化反应法,DMF生产采用一步法合成工艺路线,即二甲胺与一氧化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一步合成反应生成DMF。
此工艺流程主要原料为甲醇、液氨和一氧化碳,目前拟建项目一般依托化肥生产企业,采用合成氨驰放气精制CO进行生产,生产规模一般在10万吨以上。
采用甲酸作原料的工艺据认为是一种较为落后的工艺,在逐步淘汰中。
DMF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主要应用于合成革加工,市场情况看好,在原料可以满足的情况下,应有较好的前景。
甲酰胺作为一种中间体,生产工艺为一氧化碳与甲醇在甲醇钠作用下生成甲酸甲酯。
第二步甲酸甲酯再氨解生成甲酰胺。
一、产品用途1.1甲胺甲胺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它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业,是农药、医药、合成燃料、合成树脂、化学纤维、溶剂、表面活性剂、高能燃料、照相材料等工业的基本原料。
农药方面一甲胺主要用于生产乐果、久效磷、西维因、混灭威、叶蝉散、速灭威等;二甲胺主要用于生产杀虫双、绿麦隆;三甲胺主要用于生产矮壮素氯化胆碱等。
在制药行业甲胺可用于合成麻醉剂、兴奋剂、止痛药,抗菌素等多种药物。
在国防化工方面,一、二甲胺分别用于生产火箭的优质液体高能燃料。
二甲胺可制备优良的溶剂DMF,DMF是聚丙烯腈、聚氨基甲酸酯、聚氯乙烯等化纤纺织的最好溶剂,同时还是合成革工业不可缺少的溶剂。
此外,甲胺还可用于生产表面活性剂、水胶炸药、饲料添加剂、显影液等产品。
1.2二甲基甲酰胺(DMF)DMF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和优良的非质子极性有机溶剂,其化学性质稳定,沸点和闪点较高,毒性较小。
它能与水、乙醚、乙醇、煤油、氯化烃、芳烃及多数有机溶剂混溶,在常温下可溶解乙基纤维素、硝化纤维素、乙酸丁酯纤维素、聚丙烯腈、氯乙烯、聚氯乙烯等聚合物,被称为全能溶剂,广泛应用于皮革、合成纤维、医药、石油化工、电子、染料、涂料、金属加工等领域,其主要用途如下:(1) 重要的化工原料DMF可以用来合成胺、酰胺、醚、醛、腈、肽类和卤代、杂环和含磷化合物,也可用于可的松、扑尔敏、强力霉素、维生素、驱挠净等药物的生产。
甲醇羰基合成技术评述

醋 酸 , 名 乙 酸 , 近 几 年世 界 上 发 展 较 快 的 又 是
一
种 重要 的基 本有 机 化工 原 料 , 世 界有 机 酸 中 的 在
作 费用 和投 资费用 。 P和塞拉 尼斯公 司是全球 领先 B
的 醋 酸 生 产 商 ,各 占全 球 能 力 的 约 2%。 B 5 P的
Cav 工 艺 和塞 拉 尼斯 的 A ls 艺是在 原孟 山 i fa O Pu 工
国内发展 甲醇 化工提 供 了建议 和参考 。
关键 词 :甲醇 羰基 合成 醋酸 醋酐 甲酸 甲酯 碳 酸二 甲酯 甲醇 是极 为重要 的有 机化 工原 料和 清洁液 体燃 料。 是碳 一化 工 的基 础产 品和 突破 口。 甲醇 的羰 基 合 成是 10 0 %原 子经 济反应 , 碳一 化学 发展 的重要 方 是 向。 甲醇 羰基 合 成的产 品很 多 , 中产量 最大 的是 醋 其 酸 , 他 还包 括 醋 酐 、 其 甲酸 甲酯 、 酸二 甲酯等 重 要 碳 产品。
除 卤化 物 杂质 , 不必 再 增加蒸 馏 与 回收步 骤 。据述 , 新 方法 采用 聚合 物 与金属 盐 相结合 ,推荐 采用 的 聚
合 物 为可 与金 属盐 ( 或汞 盐 ) 成配 位络 合物 的官 银 形
能 团 1 . 代 田 A e c 工 艺 3千 cta i
要用 做 乙酰化 剂 , 也作脱 水剂 、 溶剂 。主要用 于 生产 醋酸 纤维 素 .含 乙酰 基 6 . 6%的三醋 酸纤 维用 1 %一 2 5 于 制造高 强 度 、 燃性 感 光胶 片, 乙酰基 5 % 5 % 不 含 0  ̄7 的二醋 酸纤 维用 于制造 香 烟滤嘴 和塑料 。醋酐 还广
腐 蚀 问题 。 最 终产 品 中碘残 留量 较高 , 酸产 品 的 且 醋 高碘浓 度会 引起 下 游应 用 中 ( 如用 于 醋酸 乙烯 生产 ) 的催 化剂 中毒 。 解决 这一 问题 , 拉尼斯 又 开发 了 为 塞 Sleg ad工 艺 . i rur v 以移 除醋 酸 中 的低 量碘 杂 质 , 用 使 银 金 属离 子 交 换树 脂 可 将 碘含 量 降至 小 于 2 1 , x0 而 采用 传统 方法 时碘 含量 一般 为 l x 0 O 。1 9 1 9 8年 ,
甲酸生产工艺简介

甲醇羰基化合成甲酸甲酯技术甲酸甲酯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低沸点溶剂(如硝化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等)、有机中间体和药物的合成原料。
国外广泛采用的大规模生产甲酸甲酯的最主要方法是甲醇羰基化法。
其中甲醇羰基化法是甲酸甲酯水解制甲酸的最佳生产工艺,产品成本仅为传统甲醇钠法制甲酸的一半。
我公司自主开发了甲醇羰基化合成甲酸甲酯的新工艺, 技术、设计、设备全部国产化,装置运行连续稳定,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成本在各种可工业化的甲酸甲酯生产方法中最低。
一、甲醇羰基化合成甲酸甲酯技术工艺流程甲醇羰基法是甲醇与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一定压下发生羰基化反应生成甲酸甲酯,其化学反应式如下:CH3OH + CO →HCOOCH3△H= -29.1KJ/mol工艺流程图如下:甲醇羰基合成甲酸甲酯工艺流程图工艺流程简述:CO气体、甲醇与催化剂混合后在羰基化反应器中,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发生羰基化反应生成甲酸甲酯。
用新鲜甲醇吸收反应器上部的未反应完的CO气体尾气,并经二级冷凝回收尾气夹带的甲酸甲酯、甲醇,冷凝液回流到反应器中。
含有甲酸甲酯的粗产品在加压精馏塔中进行精馏,塔顶采出甲酸甲酯产品,塔底采出采出物经过滤除去废催化剂后,循环回反应器使用。
二、甲醇羰基化合成甲酸甲酯技术特点1.在反应器中装有气体分配器和文丘里喷射器,有利于提高气流分散度和增大气液接触面积,从而可提高反应效率。
2.技术、设计、设备全部国产化,装置运行连续稳定,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甲酸甲酯质量指标色泽:无色透明;MF含量:≥96%;水含量:≤0.2%;甲醇含量:≤4.0%,如用户要求,MF含量可以提高到98%。
四、消耗定额原料消耗(以每吨97%甲酸甲酯产品计)公用工程消耗(以每吨97%甲酸甲酯产品计)本公司于2006年在江苏新亚化工有限公司建成了3万吨/年羰基合成制甲酸甲酸生产装置,至今已连续稳定运行了三年,操作状况良好。
60kt/a甲酸甲酯装置投资约1800万元,甲酸甲酯车间成本约2500元/吨,甲醇羰基化经甲酸甲酯合成甲酸技术一、甲醇羰基化经甲酸甲酯制甲酸技术工艺流程甲醇与C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羰基化反应生成甲酸甲酯后经过加压精馏后得到甲酸甲酯,然后采用自催化水解法进入水解反应制甲酸阶段(包括甲酸甲酯反应与蒸馏、水解反应、甲酸分离、甲酸浓缩等工序),涉及反应式如下:CH3OH + CO →HCOOCH3△H = -29.1KJ/molHCOOCH3 + H2O →HCOOH + CH3OH △H = -2.83Kcal/mol工艺流程图如下:甲醇羰基化经甲酸甲酯制甲酸工艺流程图工艺流程简述:CO和甲醇与催化剂混合后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发生羰基化反应生成甲酸甲酯,用甲醇吸收尾气夹带的甲酸甲酯、甲醇,冷凝液回流到反应器中。
用于催化甲醇羰基化的催化剂及其设备制作方法、甲醇羰基化设备制作乙酸和乙酸甲酯的方法与设计方案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催化甲醇羰基化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甲醇羰基化制备乙酸和乙酸甲酯的方法。
该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载体浸渍于镍的金属盐溶液后,烘干,焙烧,在3001000℃经烷烃与氢气的混合气还原,其中,镍占载体的质量的120%,其制备工艺简单,能耗低,可规模化生产,由上述方法制得的催化剂能够高效催化甲醇羰基化为乙酸和乙酸甲酯,同时对于甲醇的转化率高,催化活性佳,稳定性较好,寿命较长。
上述催化剂应用于甲醇羰基化制备乙酸和乙酸甲酯的方法中时,催化反应所需条件较为温和,同时有效提高制备效率。
技术要求1.一种用于催化甲醇羰基化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载体浸渍于镍的金属盐溶液后,烘干,焙烧,在300-1000℃经烷烃与氢气的混合气还原;其中,所述镍占所述载体的质量的1-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0.1-20℃/min,优选0.3-15℃/min升温至300-1000℃还原0.5-48h,优选还原1-36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烷烃为C1-C5的烷烃;所述烷烃与所述氢气的体积比为1:2-40,优选为1:4-20;优选地,所述混合气的流速为10-1000mL/min,优选为50-800mL/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烘干于20-200℃的条件下进行1-96h,优选于50-150℃的条件下进行6-72h;优选地,焙烧于200-1200℃的条件下进行0.5-24h,优选于300-900℃的条件下进行2-18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浸渍包括超声浸渍0-24h,优选0.1-18h 后,于10-35℃静置浸渍1-96h,优选3-72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镍的金属盐包括硝酸镍、氯化镍、次磷酸镍、硫酸镍、乙酸镍、碱式碳酸镍、氨基磺酸镍、乙酰丙酮镍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硝酸镍、氯化镍或乙酸镍;优选地,镍的金属盐溶液的溶剂选自水、氨水、稀硝酸溶液、稀盐酸溶液、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酮、丁酮、乙醚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稀盐酸、乙二醇或乙醇。
不同温度焙烧的Au鄄Pd SiO2 催化剂上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甲酸甲酯

文章编号:0253⁃2409(2012)08⁃0985⁃07 收稿日期:2011⁃11⁃03;修回日期:2012⁃02⁃17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773155);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20111101005);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01106⁃3)㊂ 联系作者:朱华青,Tel:0351⁃4046092;Fax:0351⁃4041153;E⁃mail:zhuhq@;王建国,Tel:0351⁃4046092;Fax:0351⁃4041153;E⁃mail:iccjgw@㊂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上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甲酸甲酯师瑞萍1,2,王 辉1,朱华青1,吴志伟1,秦张峰1,樊卫斌1,王建国1(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 0300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摘 要:以溶胶固定法制备了Au⁃Pd /SiO 2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焙烧温度对甲醇选择氧化制甲酸甲酯反应性能的影响㊂在200~500℃,400℃焙烧的Au⁃Pd /SiO 2具有最好的低温催化性能,在室温下就有活性,反应温度为100℃时甲醇转化率为25.3%,甲酸甲酯的选择性为100%㊂采用BET ㊁XRD ㊁UV⁃vis DRS ㊁XPS ㊁TEM 和DRIFTS 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中活性组分Au 和Pd 的高分散性,合适的Au 和Pd 粒径,Au⁃Pd 合金的形成以及Au 和Pd 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有利于甲醇氧化为甲酸甲酯反应的进行㊂初步推测出了甲醇在Au⁃Pd /SiO 2上氧化为甲酸甲酯的反应机理,甲醇在Au⁃Pd /SiO 2催化剂上是通过甲氧基中间体得到甲酸甲酯的㊂关键词:甲醇;甲酸甲酯;焙烧温度;Au⁃Pd /SiO 2中图分类号:O 643.36 文献标识码:AMethanol selective oxidation to methyl formateon Au⁃Pd /SiO 2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SHI Rui⁃ping 1,2,WANG Hui 1,ZHU Hua⁃qing 1,WU Zhi⁃wei 1,QIN Zhang⁃feng 1,FAN Wei⁃bin 1,WANG Jian⁃guo 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Conversion ,Institute of Coal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aiyuan 030001,China ;2.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Abstract :Au⁃Pd /SiO 2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 were prepared by sol⁃immobilization method ;their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oxidation of methanol to methyl formate was investigated.Among 200~500℃,Au⁃Pd /SiO 2catalyst calcined at 400℃exhibits the best catalytic activity in the topic re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25.3%methanol conversion with 100%selectivity to methyl formate can be achieved at 100℃.They were characterized by BET ,XRD ,UV⁃vis DRS ,XPS ,TEM and DRIFTS.Good dispersity of Au and Pd ,proper particle size of Au and Pd ,the formation of Au⁃Pd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and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Au and Pd in the Au⁃Pd /SiO 2catalyst are beneficial to the oxidation of methanol to methyl formate.Furthermore ,a preliminary reaction mechanism of methanol oxidation to methyl formate on the Au⁃Pd /SiO 2catalyst is inferred and methyl formate is gained from intermediate species methoxy in this reaction mechanism.Key words :methanol ;methyl formate ;calcination temperature ;Au⁃Pd /SiO 2 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甲醇与氧气反应可以生成甲醛㊁甲缩醛㊁甲酸甲酯(MF)等[1]㊂其中,MF 被誉为万能的化学中间体,可用于甲酸㊁甲酰胺㊁二甲基甲酰胺等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还可以直接用作杀虫剂㊁杀菌剂㊁熏蒸剂㊁烟草处理剂和汽油添加剂等;同时,在医药方面上,MF 常用作磺酸甲基嘧啶㊁磺酸甲氧嘧啶等药物的合成原料,其研究已经成为碳一化学的热点问题㊂传统的MF 的工业合成方法主要是甲醇羰基化法[2]和甲醇脱氢法[3]㊂甲醇羰基化法是在甲醇钠作用下,甲醇与CO 在反应釜中直接反应得到MF,此方法中采用的甲醇钠催化剂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且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非常敏感,特别容易失活;甲醇脱氢法是甲醇在Cu 基催化剂作用下直接脱氢或氧化脱氢得到MF,此反应过程是吸热反应,所需要的温度高,消耗能量大[3]㊂从整体能量消耗和过程效率上考虑,以上的两种工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研究一种简单高效的制备MF 的工艺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㊂甲醇氧化制MF 在热力学上是完全可行的,很多复合氧化物催化剂都用于此反应[4~6],但甲醇在这些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的反应温度都偏高㊂如甲醇在SnO 2⁃MoO 3复合物催化剂[5]上得到72%的甲醇转化率及90%的MF 选择性,但反应需要在160℃进行;Liu 等[3]将ReO x /CeO 2用于甲醇选择性氧化制MF,在240℃时,甲醇转化率为37%,MF 选第40卷第8期2012年8月燃 料 化 学 学 报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Vol.40No.8Aug.2012择性为90%㊂甲醇在这些催化剂上的反应温度都是在150℃以上,且MF的选择性也不是很高,因此,需要研究一种制备甲酸甲酯的高性能催化剂㊂近年来,贵金属催化剂的发展十分迅速,其中,金催化剂以它在低温下就有的高活性㊁高选择性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成为了当今催化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金催化剂体系对很多重要的选择性氧化反应都有很高的活性及选择性[7~9]㊂Wittstock等[10]采用腐蚀脱除Au/Ag合金中部分银的方法制备了纳米金催化剂,并将其用于甲醇选择性氧化制MF的反应,发现其在20℃下就有很好的活性,此时甲醇转化率为10%,MF的选择性为100%㊂此外,另一重要的贵金属Pd催化剂也有利于醇的氧化反应, Lichtenberger等[11]发现Pd催化剂在室温下就对MF有高选择性㊂Kesavan等[12]则将Au⁃Pd双金属系列的催化剂用于多种选择性反应,发现Au⁃Pd催化剂可以促进一级CH键的氧化㊂因此,本研究采用溶胶固定法制备了Au⁃Pd/ SiO2催化剂,并对其在低温条件下的甲醇选择性氧化制MF的反应进行研究,考查了催化剂焙烧温度对甲醇转化率及MF选择性的影响㊂1 实验部分1.1 催化剂的制备Au⁃Pd/SiO2催化剂采用溶胶固定法[12]制备㊂将PdCl2和HAuCl4㊃4H2O溶液混合均匀,加入一定量的PVA(PVA/(Au+Pd)(m/m)=1.2)溶液,再加入新制备的NaBH4溶液(NaBH4/(Au+Pd)(n/n)= 5),得到深棕色溶胶㊂在强烈搅拌下加入载体SiO2 (209m2/g),搅拌2h后,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物至AgNO3溶液检测无Cl离子为止㊂沉淀物于120℃干燥,分别在200㊁300㊁400和500℃焙烧,得到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SiO2催化剂㊂1.2 催化剂的评价甲醇选择氧化反应性能评价在微型石英管(d= 6mm)反应器中进行㊂催化剂(40~60目)用量为0.25g,用等体积相同目数的石英砂稀释㊂反应气组成为20%MeOH㊁20%O2和60%N2,空速为22790mL㊃g-1㊃h-1,气体流量由质量流量计控制,甲醇由N2和O2的混合气通过33℃恒温的鼓泡器带入反应管中㊂反应前首先用N2吹扫催化剂以除去其表面的杂质,从室温开始以速率0.67℃/min升温,反应产物采用岛津GC⁃14C(H2作载气,CO及CO2经过炭分子筛柱分离,经由FID检测;其他物质经过Porapak⁃T色谱柱,利用TCD检测)在线取样分析㊂利用碳平衡可以计算反应的转化率及选择性㊂1.3 催化剂的表征催化剂中的Au及Pd的元素含量通过AtomScan⁃16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测定㊂N2物理吸附在Micrometrics Tristar3000自动物理吸附仪上进行;催化剂在110℃㊁100Pa下经过脱气处理;N2吸㊁脱附等温线在-196℃下进行,通过BET方程计算催化剂比表面积㊂XRD物相分析在AXS D8⁃Advance X⁃ray衍射仪上进行,使用Cu Kα射线(λ=0.15406nm),管电压为40kV,管电流为40mA,步长为0.02°,扫描速率为4°/min,20°~90°扫描㊂透射电镜(TEM)采用JEOL2100F观测,工作电压为200kV㊂催化剂首先用无水乙醇经过超声波分散在铜网炭支持膜上,然后再进行观测㊂UV⁃vis DRS在Cary300Scan UV⁃vis Spectrometer上进行(积分球CA⁃30I)㊂采用BaSO4作为参比样品,200~800nm扫描,扫描速率为100nm/min㊂XPS在Thermo ESCALAB250能谱仪上进行,以Al Kα(h n=1486.6eV)为X射线辐射源,功率为150W,500μm束斑,能量分析器固定透过能为20eV㊂使用XPSPEAK4.1软件对催化剂的能谱图进行分析㊂DRIFTS表征采用Nicolet380型红外光谱仪, MCT/A检测器(液氮冷却),分辨率为4cm-1㊂催化剂粉末用量大约为20mg㊂将催化剂放入样品池后密封,然后进行原位的预处理㊁吸附和反应㊂催化剂测试前先用O2/Ar(30mL/min)在120℃吹扫处理以除去其表面的杂质,然后冷却到室温,在Ar (30mL/min)吹扫下取背景进行测样㊂甲醇或MF 由载气(Ar或O2/Ar混合气)通过鼓泡器带入样品池,然后以5℃/min的速率升温,在不同温度下采集谱图㊂2 结果与讨论2.1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图1为不同焙烧温度下的Au⁃Pd/SiO2催化剂上的甲醇选择性氧化反应性能评价㊂Au⁃Pd/SiO2催化剂在低温下就有活性,但此时反应转化率偏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甲醇转化率显著增加,但当甲醇转化率接近最大值时,MF的选择性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此时出现副产物CO2㊂689 燃 料 化 学 学 报第40卷图1 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SiO2催化剂上甲醇氧化反应的转化率及甲酸甲酯的选择性Figure1Conversion of methanol(a)and selectivity to MF(b)for the oxidation of methanol to MF overAu⁃Pd/SiO2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 由图1可知,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活性影响很大㊂未焙烧的Au⁃Pd/SiO2催化剂在90℃时甲醇转化率为11.1%,MF选择性为100%,当温度升高后,甲醇转化率升高,但MF的选择性降低,到130℃时无MF产生;200℃焙烧的催化剂在80℃前MF的选择性为100%,80℃时甲醇的转化率可达到14.7%,但到90℃时已经无MF生成;300℃和500℃焙烧的催化剂反应窗口窄,从80℃起就无MF生成㊂400℃焙烧的Au⁃Pd/SiO2催化剂催化性能最好,从室温开始就有活性,在100℃前甲醇的转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到100℃甲醇转化率达到了25.3%,MF的选择性为100%;100℃后MF的选择性开始降低,但直到200℃仍有MF产生㊂由此可见,400℃焙烧的Au⁃Pd/SiO2催化剂具有最好的活性,产生MF的温度窗口宽㊂同时此双金属催化剂高温时产生的副产物只有CO2,未检测到甲缩醛㊁甲醛等副产物,MF很容易从产物中得到分离㊂2.2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SiO2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见表1,催化剂中的Au及Pd的质量分数(ICP检测结果)为0.20%和0.11%㊂从表1可见,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差别不大,都为190~193m2/g㊂不同焙烧温度下的Au⁃Pd/SiO2催化剂的XRD谱图见图2,图2中只观察到了SiO2的XRD特征峰,并未观察到与Au及Pd元素有关的特征峰[13,14]㊂这些结果说明,Au和Pd都很好地分散在了载体SiO2表面,活性组分的高分散性有利于甲醇氧化反应的进行㊂表1 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SiO2催化剂的BET比表面积Table1 BET surface areas of Au⁃Pd/SiO2catalysts with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Sample Calcinationtemperature t/℃A BET/(m2㊃g⁃1) SiO2―209 Au⁃Pd/SiO2uncalcined193Au⁃Pd/SiO2200192Au⁃Pd/SiO2300193Au⁃Pd/SiO2400190Au⁃Pd/SiO2500193图2 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SiO2催化剂的XRD谱图Figure2 XRD patterns of Au⁃Pd/SiO2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a:uncalcined;b:200℃;c:300℃;d:400℃;e:500℃2.3 TEM表征图3为300㊁400和500℃焙烧的Au⁃Pd/SiO2催化剂的TEM照片㊂从图3中观察到,催化剂中的活性组分Au及Pd在载体上的分散性比较高㊂其中, 400℃焙烧的催化剂中的Au⁃Pd的粒径要大于300℃焙烧的催化剂的Au⁃Pd粒径㊂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粒径小,催化剂的氧化性比较高,很容易将甲醇氧化为副产物CO2,从图1中的活性评价结果中得到,300℃焙烧的Au⁃Pd/SiO2催化剂产生MF的温度窗口很窄,很容易被氧化为CO2㊂500℃焙烧的催化剂中的活性组分聚集现象增多,使得其催化性能减弱㊂400℃焙烧的Au⁃Pd/SiO2催化剂中活性组分很好地分散在了载体表面,且其粒径分布均匀㊂789第8期师瑞萍等: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SiO2催化剂上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甲酸甲酯 从以上结果中可以得出,合适的粒径有利于甲醇氧化向产生MF 的方向进行,避免或减少了甲醇的深度氧化㊂图3 不同焙烧温度的催化剂Au⁃Pd /SiO 2的TEM 照片Figure 3 TEM images of Au⁃Pd /SiO 2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a):300℃;(b):400℃;(c):500℃2.4 UV⁃vis DRS 表征Au⁃Pd /SiO 2催化剂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图见图4㊂图4 (I)Pd /SiO 2和Au /SiO 2的紫外可见漫反射谱图;(II)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的紫外可见漫反射谱图Figure 4 (I)UV⁃vis DRS of (a)Pd /SiO 2and (b)Au /SiO 2;(II)UV⁃vis DRS of Au⁃Pd /SiO 2with different calcinationtemperaturesc:uncalcined;d:200℃;e:300℃;f:400℃;g:500℃ 从图4⁃I 中观察到,催化剂Au /SiO 2在523nm处有特征峰,这是由于Au 表面的等离子体共振所引起的,当入射光的电场强度和Au 的导带电子发生耦合时,就会使Au 表面的局部电场强度增加,在520~550nm 产生了吸收峰,因此,Au /SiO 2中Au 元素是以单质Au 形式存在的[15~17]㊂Pd /SiO 2中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图未观察到明显的Pd 特征峰[18]㊂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图见图4⁃II㊂由图4⁃II 可知,各温度焙烧的催化剂都无金属Au 及Pd 的特征峰,说明Au 和Pd 可能是以双金属作用形式存在的㊂其谱峰位置相对Au /SiO 2的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这是由于催化剂中的Au 与Pd 的相互作用引起的,Pd 的电子密度大于Au 的,催化剂表面电子密度增加而使其峰位置发生了蓝移[19,20]㊂此外,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谱峰的位置发生蓝移的程度是不同的,说明催化剂中的Au 和Pd 周围的电子环境不同,即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㊂2.5 XPS 表征图5是单金属催化剂Au /SiO 2与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的Au 4f XPS 谱图㊂由图5可以看出,催化剂Au /SiO 2中的Au 主要是以Au 0(83.4㊁86.9eV)形式存在,还有部分Au δ+(83.9㊁87.6eV)㊂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主要以Au 0形式存在,Au 主峰4f 7/2的位置相比Au /SiO 2中的83.4eV 发生了偏移,都向低结合能的方向移动,未焙烧的Au⁃Pd /SiO 2和200㊁300㊁400㊁500℃焙烧的催化剂中的Au 4f 7/2从83.4eV 分别位移到83.1和83.2㊁83.0㊁82.9㊁83.1eV㊂其中,400℃焙烧的Au⁃Pd /SiO 2中的Au 4f 7/2偏移位置最大,说明在催化剂中加入Pd 后Au 周围的电子环境发生了改变,并且400℃焙烧的催化剂中的Au 电子环境变化最大㊂ 图6是单金属催化剂Pd /SiO 2与不同温度焙烧889 燃 料 化 学 学 报第40卷的Au⁃Pd /SiO 2催化剂的Pd 3d XPS 谱图㊂图5 Au /SiO 2和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的Au 4f XPS 谱图Figure 5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a of Au 4f in Au /SiO 2andAu⁃Pd /SiO 2with different calcinationtemperatures图6 Pd /SiO 2和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的Pd 3d XPS 谱图Figure 6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a of Pd 3d in Pd /SiO 2andAu⁃Pd /SiO 2with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 由图6中可以看出,催化剂Pd /SiO 2中的Pd 主要是以Pd 0(335.2㊁340.7eV)形式存在,还有部分的Pd 2+(336.2㊁341.4eV)㊂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也是主要以Pd 0形式存在,由于Pd3d 的主峰3d 5/2和Au 4d 5/2有重合,因此,此处的Pd 3d 峰的变化是通过观察次峰Pd 3d 3/2的偏移来确定㊂双金属催化剂中的Pd 3d 3/2的位置相比Pd /SiO 2中的340.7eV 发生了偏移,向低结合能的方向移动,未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和200㊁300㊁400㊁500℃焙烧的催化剂中Pd 3d 3/2从340.7eV 位移到340.2和340.0㊁339.9㊁339.4㊁339.6eV,400℃焙烧的Au⁃Pd /SiO 2中的Pd 3d 3/2偏移位置最大㊂ 由上可知,双金属催化剂中的Au 及Pd 的电子环境都发生了改变㊂Lee 等[21]认为,当Au 及Pd 形成合金体系时,两者之间会按照电子互补模型发生电子转移,Au 得到sp 电子,失去d 电子,而Pd 得到d 电子,失去sp 电子,这样使Au 4f 7/2和Pd 3d 3/2芯能级的结合能都向低结合能方向移动㊂因此,从Au4f 7/2和Pd 3d 3/2结合能的减少现象可以说明催化剂中形成了Au⁃Pd 合金[21,22],㊂其中,400℃焙烧的催化剂中结合能位移最大,说明Au 与Pd 的电子转移最多,Au 和Pd 相互作用最强,使催化剂表面对甲醇氧化产物的吸附能力变弱,防止产物的进一步氧化,有利于甲醇氧化产生MF,抑制甲醇深度氧化为副产物CO 2㊂因此,400℃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反应温度窗口最宽,催化性能最好㊂2.6 DRIFTS 表征2.6.1 甲醇的吸附400℃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上甲醇吸附的DRIFTS 见图7㊂图7 400℃焙烧的Au⁃Pd /SiO 2在不同温度下甲醇吸附的DRIFTSFigure 7 DRIFT spectra of methanol adsorbed on Au⁃Pd /SiO 2(400℃)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40℃;b:60℃;c:80℃;d:100℃;e:120℃;f:140℃;g:160℃;h:180℃;i:200℃从图7中可以观察到,甲醇的吸附峰,2970cm -1处为甲氧基的ν(CH 3),2933㊁2860及1029cm -1的峰归属于甲醇的νas (CH 3)㊁νs (CH 3)和ν(CO)[3,23,24]㊂从图7中可以看出,室温下就有甲氧基的吸收峰出现,说明甲醇在低温就可以发生分解,产生的甲氧基基团更容易参与下一步的反应㊂2.6.2 MF 的吸附图8为400℃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上MF吸附的DRIFTS㊂由图8可知,2950和2928cm -1处的吸收峰为MF 中CH 3的对称及不对称伸缩振动;1764和1737cm -1处的吸收峰是甲酸甲酯的ν(C =O)和νas (COO⁃)的吸附;1210和1160cm -1归属为甲酸甲酯中ν(CO)和γ(CH 3)的吸附;1475和989第8期师瑞萍等: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上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甲酸甲酯1442cm -1为甲酸甲酯中δas (CH 3)和δa (CH 3)吸附[3,25]㊂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MF 的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弱,且归属于水的峰1600cm -1的峰强度增加,说明MF 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发生了分解,根据反应结果的评价可知,MF 可能分解产生了H 2O 和CO 2㊂图8 400℃焙烧的Au⁃Pd /SiO 2在不同温度下甲酸甲酯吸附的DRIFTSFigure 8 DRIFT spectra of methyl formate adsorbed onAu⁃Pd /SiO 2(400℃)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40℃;b:60℃;c:80℃;d:100℃;e:120℃;f:140℃;g:160℃;h:180℃;i:200℃2.6.3 甲醇与氧气的共吸附图9为甲醇与氧气在400℃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上共吸附的DRIFTS 谱图㊂其中,3250和1650cm -1是反应产生的H 2O 的吸收峰㊂2950和2842cm -1处的吸收峰为生成物MF 和反应物甲醇的CH 3的对称及不对称振动吸收峰;1450和1407cm -1归属为MF 的δas (CH 3)㊁δa (CH 3)吸收;1196和1112cm -1分别为MF 的ν(CO)和γ(CH 3)吸收峰;在1014cm -1处观察到的峰是甲醇的ν(CO)吸收峰,由于反应产生的水及MF 的影响,其峰位置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且ν(CO)的峰强度一直随着甲酸甲酯的产生而升高,随后又随着CO 2的特征峰2339和2368cm -1的产生而降低,这可能是由甲醇的过度氧化引起,同时也可能是由于甲酸甲酯在高温下发生分解而引起㊂在室温条件下,就有代表MF 的吸收峰产生,表明在低温条件下,Au⁃Pd /SiO 2催化剂上就发生了甲醇选择性氧化为MF 的反应,60℃后MF 的特征峰强度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说明MF 在高温下发生了反应㊂由以上的红外漫反射谱图信息推断,甲醇在Au⁃Pd /SiO 2催化剂上氧化为MF 的反应机理可能是遵循下列的过程[26]:2CH 3OH+O →2CH 3O+H 2O (1)CH 3O →HCHO+H(2)HCHO+CH 3O →HCOOCH 3+H (3)H+CH 3O →CH 3OH(4)2H+O →H 2O(5)HCOOCH 3+4O →2CO 2+2H 2O (6)CH 3OH+5O →2CO 2+2H 2O(7)首先,甲醇吸附于催化剂表面,随后分解为甲氧基(Eq.1),甲氧基中的C-H 键断裂生成甲醛和氢原子(Eq.2),甲醛进一步与活化的甲氧基反应生成产物MF (Eq.3),活化的甲氧基与H 又重新生成甲醇(Eq.3),反应过程中的H 与O 最后生成H 2O (Eq.4)㊂随着温度的升高,甲醇或者是MF 会被进一步氧化为CO 2(Eq.6&Eq.7)㊂甲醇在此催化剂上是通过甲氧基中间体生成MF 的㊂甲醇选择性氧化制MF 的反应需要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氧化性,但是催化剂的氧化性不可以太强,否则甲醇会深度氧化为其他副产物㊂双金属Au⁃Pd /SiO 2催化剂在低温下可以吸附氧,催化剂具有很好的低温活性,同时氧化产物易从其表面脱附,避免了产物的进一步氧化,因此,催化剂具有很好的MF 选择性㊂图9 400℃焙烧的Au⁃Pd /SiO 2在不同温度下甲醇与氧气共吸附的DRIFTS Figure 9 DRIFT spectra of methanol adsorption in MeOH /O 2/Ar flow on Au⁃Pd /SiO 2(400℃)atdifferent temperaturesa:40℃;b:60℃;c:80℃;d:100℃;e:120℃;f:140℃;g:160℃;h:180℃;i:200℃3 结 论采用溶胶固定法制备了双金属负载型Au⁃Pd /SiO 2催化剂㊂在200~500℃,400℃焙烧的Au⁃Pd /SiO 2具有最好的低温反应活性,在室温下就对甲醇氧化为MF 的反应有活性,100℃时甲醇转化率为99 燃 料 化 学 学 报第40卷25.3%,MF 选择性为100%,转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㊂甲醇在Au⁃Pd /SiO 2催化剂上氧化制MF 的反应副产物只有CO 2,使MF 非常容易从产物中分离出来㊂催化剂中活性组分Au 和Pd 的高分散性,合适的Au⁃Pd 粒径,Au⁃Pd 合金的形成以及Au 和Pd 之间强的相互作用力,有利于甲醇氧化为甲酸甲酯反应的进行㊂甲醇在Au⁃Pd /SiO 2催化剂上是通过甲氧基中间体形成甲酸甲酯的㊂参考文献[1] HUGHES M D ,XU Y J ,JENKINS P ,MCMORN P ,LANDON P ,ENACHE D I ,CARLEY A F ,ATTARD G A ,HUTCHINGS G J ,KINGF ,STITT E H ,JOHNSTON P ,GRIFFIN K ,KIELY C J.Tunable gold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hydrocarbon oxidation under mild conditions [J ].Nature ,2005,437(7062):1132⁃1135.[2] GEÂRARD E ,GOÈTZ H ,PELLEGRINI S ,CASTANET Y ,MORTREUX A.Epoxide⁃tertiary amine combinations as efficient catalysts formethanol carbonylation into methyl formate in the presence of carbon dioxide [J ].Appl Catal A ,1998,170(2):297⁃306.[3] LIU J L ,ZHAN E S ,CAI W J ,LI J ,SHEN W J.Methanol selective oxidation to methyl formate over ReO x /CeO 2catalysts [J ].Catal Lett ,2008,120(3/4):274⁃280.[4] AI M.The production of methyl formate by the vapor⁃phase oxidation of methanol [J ].J Catal ,1982,77(1):279⁃288.[5] BUSCA G ,AHMED S ,ELMI ,FORZATTI P.Mechanism of selective methanol oxidation over vanadium oxide⁃titanium oxide catalysts :AFT⁃IR and flow reactor study [J ].J Phys Chem ,1987,91(20):5263⁃5269.[6] ROYER S ,SÉCORDEL X ,BRANDHORST M ,DUMEIGNIL F ,CRISTOL S ,DUJARDIN C ,CAPRON M ,PAYEN E ,DUBOIS J.Amorphous oxide as a novel efficient catalyst for direct selective oxidation of methanol to dimethoxymethane [J ].Chem Commun ,2008,7(6):865⁃867.[7] WANG H ,ZHU H Q ,QIN Z F ,LIANG F X ,WANG G F ,WANG J G.Deactivation of a Au /CeO 2⁃Co 3O 4catalyst during CO preferentialoxidation in H 2⁃rich stream [J ].J Catal ,2009,264(2):154⁃162.[8] YI N ,SI R ,SALTSBURG H ,FLYTZANI⁃STEPHANOPOULOS M ,ENERGY ENVIRON.Active gold species on cerium oxide nanoshapesfor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and the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s [J ].Energy Environ Sci ,2010,3(6):831⁃837.[9] HUTCHINGS G J.Nanocrystalline gold and gold palladium alloy catalysts for chemical synthesis [J ].Chem Commun ,2008,10(7):1148⁃1164.[10] WITTSTOCK A ,ZIELASEK V ,BIENER J ,FRIEND C.M ,BÄUMER M.Nanoporous gold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gas⁃phase oxidativecoupling of methanol at low temperature [J ].Science ,2010,327(5963):319⁃322.[11] LICHTENBERGER J ,LEE D ,IGLESIA E.Catalytic oxidation of methanol on Pd metal and oxide cluster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J ].Phys Chem Chem Phys ,2007,9(35):4902⁃4906.[12] KESAVAN L ,TIRUVALAM R ,RAHIM M A B ,SAIMAN M I B ,ENACHE D I ,JENKINS R L ,DIMITRATOS N ,LOPEZ⁃SANCHEZ JA ,TAYLOR S H ,KNIGHT D W ,KIELY C J ,HUTCHINGS G J.Solvent⁃free oxidation of primary carbon⁃hydrogen bonds in toluene using Au⁃Pd alloy nanoparticles [J ].Science ,331(6014):195⁃199.[13] TAN L F ,CHEN D ,LIU H Y ,TANG F Q.A silica nanorattle with a mesoporous shell :An ideal nanoreactor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unablegold cores [J ].Adv Mater ,2010,22(43):4885⁃4889.[14] XU J ,WHITE T ,LI P ,HE C H ,YU J G ,YUAN W K ,HAN Y F.Biphasic Pd⁃Au alloy catalyst for low⁃temperature CO oxidation [J ].JAm Chem Soc ,2010,132(30):10398⁃10406.[15] WANG A Q ,CHANG C M ,MOU C Y.Evolution of catalytic activity of Au⁃Ag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on mesoporous support for COoxidation [J ].J Phys Chem B ,2005,109(40):18860⁃18867.[16] LU C L ,PRASAD K S ,WU H L ,HO J A ,HUANG M H.Au nanocube⁃directed fabrication of Au⁃Pd core⁃shell nanocrystals withtetrahexahedral ,concave octahedral ,and octahedral structures and their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J ].J Am Chem Soc ,2010,132(41):14546⁃14553.[17] XU J G ,WILSON A R ,RATHMELL A R ,HOWE J ,CHI M F ,WILEY B J.Synthesis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Au⁃Pd nanoflowers [J ].Acs Nano ,2011,5(8):6119⁃6127.[18] WU M L ,CHEN D H ,HUANG T C.Synthesis of Au /Pd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in reverse micelles [J ].Langmuir ,2001,17(13):3877⁃3883.[19] HU J W ,ZHANG Y ,LI J F ,LIU Z ,REN B ,SUN S G ,TIAN Z Q ,LIAN T.Synthesis of Au @Pd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withcontrollable size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J ].Chem Phys Lett ,2005,408(4/6):354⁃359.[20] MULVANEY P ,GIERSIG M ,HENGLEIN A.Surface chemistry of colloidal gold :Deposition of lead and acompanying optical effects [J ].JPhys Chem ,1992,96(25):10419⁃10424.[21] LEE Y S ,JEONY Y S ,CHUNG Y D ,LIM K Y ,WHANG C N ,OH S J.Charge redistribution and electronic behavior in Pd⁃Au aloys [J ].J Korean Chem Soc ,2000,37(4):451⁃455.[22] PRITCHARD J ,KESAVAN L ,PICCININI M ,HE Q ,TIRUVALAM R ,DIMITRATOS N ,LOPEZ⁃SANCHEZ J A ,CARLEY A F ,EDWARDS J K ,KIELY C J ,AND HUTCHINGS G J.Direct synthesis of hydrogen peroxide and benzyl alcohol oxidation using Au⁃Pd catalysts prepared by sol immobilization [J ].Langmuir ,2010,26(21):16568⁃16577.[23] RASKÓJ ,BONTOVICS J ,SOLYMOSI F.FTIR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methanol with clean and potassium⁃doped Pd /SiO 2catalysts [J ].J Catal ,1994,146(1):22⁃33.[24] GRISELDA G C ,ADRIÁN L ,BONIVARDI A L ,BALTANÁS M A.FTIR study of the adsorption of methanol on clean and Ca⁃promotedPd /SiO 2catalysts [J ].J Catal ,2001,201(2):213⁃220.[25] LOCHARV.FT⁃IR study of methanol ,formaldehyde and methyl formate adsorption on the surface of Mo /Sn oxide catalyst [J ].Appl CatalA ,2006,309(1):33⁃36.[26] XU B Q ,LIU X Y ,HAUBRICH J ,MADIX R J ,FRIEND C M.Selectivity control in gold⁃mediated esterification of methanol [J ].AngewChem Int Ed ,2009,48(23):4206⁃4209.199第8期师瑞萍等:不同温度焙烧的Au⁃Pd /SiO 2催化剂上甲醇选择性氧化制备甲酸甲酯。
甲醇的下游产品大致有

甲醇的下游产品大致有:甲醛、冰醋酸、二甲醚(DME)、MTBE(甲基叔丁基醚)、二甲基甲酰胺(DMF)、甲胺、甲酸甲酯、甲烷氯化物(CMS)、乙二醇、碳酸二甲酯(DMC)、硫酸二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PVA)、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二甲基亚砜(DMSO)、MTO/MTP、甲醇蛋白、合成橡胶、甲醇燃料、燃料电池等。
一、直接产品有:甲醛、冰醋酸、二甲醚(DME)、MTBE、甲胺、甲酸甲酯、甲烷氯化物(CMS)、碳酸二甲酯(DMC)、硫酸二甲酯、二甲基亚砜(DMSO)、MTO/MTP、甲醇蛋白1、甲醛甲醛是甲醇最重要的下游产品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之一。
它最大的用途是生产酚醛树脂、黏合剂及其它有机化学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甲醛产量每年以4.5%的速度增长,年需原料甲醇100万吨以上。
为满足化工市场的需求,应大力开发以甲醇为原料的生产甲醛的新工艺,以满足优质工程塑料(酚醛树脂)和乌洛托品等合成的需要。
2、冰醋酸我国醋酸生产主要有羰化法、乙烯法及乙醇法,根据全国醋酸行业协作组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甲醇羰基合成法制醋酸产能约为90万t,产量76.6万t,消耗甲醇49万t;2006年产能约为140万t,产量118.3万t,消耗甲醇76万t。
2010年我国羰基法醋酸产能可达到705万t。
若开工率按85%计,届时羰基法醋酸产量将达到378万~600万t吨。
按生产1吨醋酸需要0.6t甲醇计算,则需要消耗甲醇227万~360万t。
3、二甲醚(DME)据统计,到2007为止,我国共有二甲醚生产企业30家,产能合计261万吨/年,产量130万吨。
其中需外购甲醇的共23家,产能合计170.5万吨;自配甲醇装置的共7家,产能合计90.5万吨。
另外,2008年将新增二甲醚产能147.5万吨。
目前国内二甲醚的主要用途是替代LPG、气雾推进剂,其次是作为柴油的主要替代燃料,也作为化工原料,用来生产硫酸二甲酯、聚甲基苯和高纯度氮、N-二甲基苯胺和其他化学物的甲基试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06-30.基金项目: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项目编号:99Y T 02).第一作者简介:陈(1964~),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精细化工;一碳化工.E -mail:kmchenliang @hotmail.co m二甲基甲酰胺助催化甲醇羰化合成甲酸甲酯陈1,宁平1,章江洪2,陈云华1,万荣惠3(1.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 2.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 3.江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江川 652600)摘要:研究了二甲基甲酰胺(DM F)助催化一氧化碳(CO )、甲醇羰基化合成甲酸甲酯(M F)的作用以及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定反应压力下,助剂DM F 能有效提高甲醇钠的催化活性50%以上,并可延长主催化剂甲醇钠的使用寿命.还对DM F 的助催化反应的工艺条件和机理进行了探讨,给出的适宜的工艺条件.关键词:一氧化碳;甲醇;甲酸甲酯;二甲基甲酰胺;羰基化法中图分类号:TE 624.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5X(2005)01-0057-04Synthesizing Methyl Formate by MethanolCarbonylation Using DMF PromoterCH EN Liang 1,NIN G Ping 1,ZHANG Jiang -hong 2,CH EN Yu n -h u a 1,W an Ron g -h ui 3(1.Facult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K unming Universi 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Kunming 650093,China;2.F aculty o f Science ,K unm ing U niver sit 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 ,K unming 650093,China;3.Y unnan Jianglin Gr oup Co.L td.,Jiangchuan,Y unnan 652600,China)Abstract:The functions of Dimethylformamide (DMF)in preparing Methyl formate (MF)from methanol and Carbon monoxide (CO)in the presence of an alkali metal methox ide,Sodium methoxide as catalyst and DMF as promoter are studi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DMF can enhance the activity of Sodium methoxide by 50%and extend the life of catalyst to prepare MF at 3.8~4.3MPa of system pressure in batch reactor.The tech -nology condition of preparing MF is listed and the promoting reaction mechanism of DMF is discussed.Key words:CO;methanol;methyl form ate;dimethylfo rmam ide;carbonylation0引言甲酸甲酯(M ethyl Form ate,简称M F)是一碳化学中的一种重要产品,由于其性质表现出与液化石油气(LPG)相似的形式[1],是现代化工的一种多用途原料[2-5],近年对它的研究及应用日益广泛,甚至形成了/甲酸甲酯化学0[6].M F 的制备方法很多.如直接酯化反应,甲醇脱氢法,合成气一步合成法[6-7],甲醇羰基化法[8~18]等.当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甲醇羰基化法,以选择或改进催化剂体系,降低合成压力等获得既高效又经济的合成新工艺.研究采用添加助催化剂N -N 二甲基甲酰胺(DM F)在甲醇钠催化下,一氧化碳与甲醇液相羰基合成甲酸甲酯助催化作用和助催化原理.1实验原理及方法试验在能控制搅拌转速和反应温度的GSH-型强磁力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用D07-11ZM 型质量流量计测定CO 气的质量流量[12].所用原料CO 纯度为99.9%;其它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主催化剂甲醇钠为自制.第30卷第1期2005年2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Journal of Kunm i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 cience and Tech nology)Vol.30 No.1 Feb.2005在反应器中加入自制催化剂、助剂、甲醇等,升温到实验温度,在一定压力下连续通入CO,通过测定CO 瞬时流量以及累积流量,反应时间、温度研究甲醇与CO 的羰化反应和助剂对反应的影响.反应完成后冷却到10e 以下出料,用GC122型气相色谱仪分析产品组成.2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反应液经用气相色谱分析,产物中仅存在甲酸甲酯唯一产物[13,17],说明CO 与甲醇在甲醇钠和DM F 催化羰化合成甲酸甲酯,只存在唯一的反应:CO+CH 3OH CH OOCH 31)CO 的反应量(V ,标态,L).V =V T -0.85@P P 0@T 0T其中:V T )))CO 的累积流量(标态,L );0.85)))除液相外反应器中气相体积(L );P )))反应体系压力(Pa );P 0)))标态压力(Pa );T )))反应体系温度(K );T 0)))标态温度(K ).2)甲酸甲酯的收率(Y )(g /min #L ).Y =V 22.4@602@t=1.34@V t 其中:t )))为反应时间(h );60)))甲酸甲酯的分子量;2)))为反应器的总体积(L ).4)羰化反应速度(r ,m ol/L #m in ).r =-d C co d t =P R #T #V CO #1V L其中:C co )))液相CO 的浓度(m ol/L );t )))反应时间,s ;R )))气体常数,8.314J/mol #K ;T )))反应体系温度,K ;P )))反应体系压力,Pa ;V L )))反应液相的体积,L ;V co )))在恒定反应压力下的CO 瞬时进料速率,(L/m in ).注:以上计算忽略反应过程由温度波动和生成FM 进行引起的液相体积的变化.3实验结果与讨论3.1DMF 对合成甲酸甲酯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合成M F 时加入助剂DM F,在一定的反应停留时间范围内对CH 3ON a 的催化效率有着明显的影响,即可提高其催化反应速度50%~70%,如图1和图2.在4.0M Pa 压力实验条件下(图1),在反应时间20~60m in 加入助剂DM F 对甲醇液相羰化合成甲酸甲酯的反应速度有明显的提高,在较长的反应时间(120min)都能提高反应速度.在3.8M Pa 反应压力下(图2),DM F 同样有助催化能力,但是只能在60min 范围内有较好的催化能力.这是由于甲醇羰化反应生成M F 是一可逆反应,在间歇反应器中,随着反应的进行,产品中的甲酸甲酯浓度的增加,逆反应的加快,表现出羰化反应速度下降.从图1和图2很明显地看到,羰化反应速度(即CO 的消耗速度)随CO 分压的增加而快加.这是因为CO 在甲醇和甲酸甲酯中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19],因而提高CO 分压对MF 的合成有利.同时在较高的反应压力下,DM F 的助催化剂效率也较优.58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第30卷3.2DMF 对合成甲酸甲酯收率的影响在甲醇羰化合成M F 时加入助剂DM F,随着反应体系压力的变化,表现出其对CH 3ONa 的助催化效率不同,如图3~图6.由图3~6曲线可以看出:无论添加助剂与否,M F 合成的反应规律相似,即反应在开始时速度较快,在大约50min 左右即可达到较高的M F 收率,随后反应速度开始缓慢的下降;但在不同的反应压力下,助剂的助催化效果也有差别.在4.3M Pa 较高的反应压力(如图3),从反应一开始加入DM F 就使M F 的收率明显高于无助剂时M F 的收率,即DM F 使催化剂活性得到提高.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随着产物M F 的增加,逆反应速度的加快,M F 的助催化效率开始降低,到反应趋近平衡时,两条曲线接近重合,未能体现出助催化功能.在4.0和3.8M Pa 的反应压力(如图4,图5),反应开始的较短时间,加入DM F 与否,MF 的收率几乎一致,随着反应的进行,DMF 的助催化作用开始表现出来,使M F 收率得以提高,并且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处于较高M F 收率区,使催化剂活性保持较高,并延长了主催化剂的寿命.但在较低压力如图6(3.5M Pa),DM F 的加入不但没有提高M F 的收率(或反应速度),反而降低MF 的收率.这是由于低压下一氧化碳在甲醇中吸收溶解速度慢,气相CO 传递到液相的传质速度为控制步骤,所以助催化剂DM F 不能发挥其助催化功能.另外,由于DM F 的加入导致甲醇钠催化剂的实际浓度降低,表现出整个反应过程的M F 收率降低.3.3压力对MF 收率的影响在3.5~ 4.3M Pa 系统压力范围内,不同CO 分压,反应时间为60m in 得到的DM F 对M F 收率的关系,如图7.由图7可以看出:(1)无论添加DM F 与否,同一反应时间M F 的收率都随CO 分压的增加而增加.(2)当压力高于3.6M Pa,添加DM F 后均能提高M F 的收率,尤其在压力为3.8M Pa 时的助催化作用最明显,可增加M F 的收率20%,但随着压力的增高,助催化能力有下降趋势.(3)在压力低于3.6M Pa 时,添加DM F 不能起到助催化的作用,反而有降低M F 收率的可能.由于助剂的加入,一方面使CH 3ONa 59第1期 陈,宁平,章江洪,等:二甲基甲酰胺助催化甲醇羰化合成甲酸甲酯60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第30卷和CH3OH的浓度降低,因而会降低反应速度,导致MF收率的下降;而另一方面,DM F是强极性(E= 3112)质子型溶剂,使CH3O(在甲醇中难发生溶剂化,相反它可与甲醇羟基中的氢形成氢键[17,18,20,21]:H)C)N(CH3)2|O,H OCH3因而使CH3O-对CO发起亲核进攻的活性大为提高.再由于压力的增加会增加CO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从而增加反应速度.4结论通过DM F助催化甲醇羰基化合成甲酸甲酯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无论有无助剂DM F存在,反应压力增加,M F收率都呈上升趋势.实验中,在压力高于3.6M Pa,助剂DM F能够加快CO与甲醇的液相羰化反应速率,并延长主催化剂甲醇钠的寿命.2)DM F助催化甲醇、CO液相羰基化合成甲酸甲酯在反应温度80e,压力3.8~4.0M Pa,甲醇钠浓度0.4mo l/L,助剂DM F浓度17.4mol/L,可以提高甲醇钠的催化反应能力50%以上.3)在间歇釜式反应器进行CO甲醇液相合成MF,DM F助催化可提高M F的收率20%,但反应时间以40~60min为宜.4)DM F对甲醇羰化反应的助催化作用是与甲醇羟基中的氢形成氢键,减弱了甲醇与CH3O(溶剂化的能力,使CH3O-对CO发起亲核进攻的活性大为提高.参考文献:[1]K lezl P et er.Fuel for I nt ernal Com bust ion Eng ines and Applicatio n of M et hy l F or mate[P].EP501097,1992.[2]关新新,赵维军.甲酸甲酯的合成进展及其应用[J].石油化工,1992,21(2):120~125.[3]王宴田,孙继敏.羰基化法生产甲酸甲酯工艺及其前景[J].山东化工,1992,21(4):7-11.[4]李志锋,陈,李翔宇,等.甲酸甲酯水解制备甲酸工艺研究[J].天然气化工,2002,27(3):1~4.[5]K aw ataka,Shima,Nakam ur a.P rocess fo r P roducing A cet ic Acid fr om M ethyl Fo rmate[P].U S5969183,1999.[6]L ee J S,K im J C,K im Y G.M ethyl Fo rmate as a N ew Building Block in C1Chemistr y[J].A ppl.Catal.1990,57(1):1~30.[7]杨迎春.合成气催化法一步合成甲酸甲酯研究进展[J].天然气化工,1997,22(5):39~44.[8]杨迎春,刘兴泉,罗仕忠.合成气一步合成甲酸甲酯研究[J].天然气化工,1998,23(1):22~25.[9]李志锋,陈,李翔宇,等.CO,甲醇羰基化液相合成甲酸甲酯工艺条件的初步研究[J].云南化工,2001,28(4):7~10.[10]宁平,陈,章江洪,等.甲醇羰基化合成甲酸甲酯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2001,18(4):16~18.[11]L ippert F,H ohn A,Dahihaus J.Continuous P reparat ion of M ethyl Fo rmat e[P].U S5917085,1999.[12]Z ehner P,Bittins K,Haar de W,et al.Pr epar ation o f M ethy l F orm ate[P].U S5401873,1995.[13]陈,宁平,陈云华.砒啶助催化甲醇液相羰化合成甲酸甲酯研究[J].天然气化工,2002,27(1):14~18.[14]陈,张晴,章江洪,等.净化黄磷尾气合成甲酸甲酯研究[J].云南化工,2002,29(6):11~13.[15]安纬珠,吴玉塘,贾朝霞,等.甲醇催化羰基化制甲酸甲酯的研究[J].天然气化工,1990,15(1):7~10.[16]吴玉塘,安纬珠,贾朝霞,等.甲醇催化羰化制甲酸甲酯流动系统连续化模型试验[J].天然气化工,1990,15(5):33~38.[17]章江洪,陈,陈云华.CO、甲醇液相碳化合成甲酸甲酯的动力学研究[J].天然气化工,2003,28(4):7~9.[18]黄仲涛,张树生.甲醇羰化制甲酸甲酯催化体系制备与反应动力学研究[J].天然气化工,1988,13(6):7~17.[19]白亮.H2和CO在甲醇和甲酸甲酯中的平衡溶解度测定[J].燃料化学学报,1996,24(6):544~548.[20]T onner S P,T rimm D L,Wa inw rig ht M S.T he Base-Cataly sed Ca rbonylation of Higher A lcohols[J].M ol.Catal.1983,18(2):215~222.[21]T agaev O A.K inet ics and M echinism of T he Ca rbonly tio n of M ethanol to M et hyl F orm ate,K inet.Catal[J].(Rus-sian),1986,27(5):11~22.[22]宁平,黄建洪,赵宾,等.Co/A l2O3催化剂催化还原N O的活性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29(4):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