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第三章中国古代交通 2007 幻灯片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隋唐)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隋唐)

陆修静
陆修静(406—477),字元德,号简寂 先生,浙江吴兴人。早年弃家修道,遍 历名山胜地。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 入庐山修道。明帝泰始三年(467),在 朝廷多次征召之下,陆修静进入建康, 后病逝于此。在刘宋朝廷支持下,陆修 静著书立说,同时提出一套整顿和改革 道教的措施,经其改革后的道教成为南 朝天师道正宗。
砖刻壁画如何制成?
南京考古界权威罗宗真先生执笔《南京西善桥 南朝墓及其砖刻壁画》称,该画“估计是先在 整幅绢上画好,分段刻成木模,印在砖坯上, 再在每块砖的侧面刻就行次号码,待砖烧就, 依次拼对而成的。南壁壁画自外而内为嵇康、 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北壁自外而内为向秀、 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各人之间以树木分 隔,成各自独立的画面”(《文物》1960年第 8、9期合刊)。
卫玠之美
(卫)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 瓘(Guàn)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 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 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驿骑将军王济,玠 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 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 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玠妻 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 女婿玉润。”
道教的产生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酝酿于东汉,发 展于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嵩山道士 寇谦之、刘宋庐山道士陆修静藉政权之 力清整民间道派,首次使用“道教”一 词统一各道派。
与此同时,道教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宗 教仪式和斋醮(jiào,祈祷神灵的祭礼) 程式、道德戒律。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 教传授历史。道教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 的宗派至此基本定型。
中国文化通论
南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讲师 陈圣宇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

导论1、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易经 系辞下》、程颐、宋濂、刘向《说苑 指武篇》。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

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后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也有负面,我们认识和弘扬优秀的,同时不回避了解其拙劣的并加以摒弃,避免被某种优秀所征服,避免被简单的道理说服。

5、地理环境 P5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迹,发现了石镰、石锄等。

在南方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北方则生活着游牧民族,发展着游牧经济。

7、传统农业模式风格特征:农民大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有四大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

(务实精神)第一编制度文化第一章 经济制度1、经济结构特点: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

2、中国古代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

3、出现游牧经济结构,占第二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难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牧业社会经济结构的 制约2,官商盛行;3,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家族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使利润增值。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中国文化通论经典笔记

中国文化通论经典笔记

绪论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内涵。

436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2.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3.广义文化与侠义文化涉及范围大小有别,侠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即广义文化第四层次——心态文化层。

第一章【地理环境】:A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B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531.A中国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为发展农业提供适宜条件。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原因,黄河中下游最早形成大片农业区。

B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随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C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自然条件变化的幅度有限,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性提供稳定物质基础。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交通民俗文化PPT

中国交通民俗文化PPT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 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 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 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 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 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1、交通民俗的产生 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取食物与保证安全,需
要不断地来回奔走、迁徙。原始人群的这种经 常性地来回往返,最终导致了最基础的交通设 施——道路的产生。 为将所采的野果和所获的猎物搬运回驻地,这 就需要一定的运输工具来完成这一任务,最初 靠手提肩扛就能完成物资运送工作,随着生产 力的提高和交往的日益频繁,这已经满足不了 现实的需要,于是先进的运输工具就应运而生 了。 由驯养而来的牛马等动物首先承担了这一使命, 随后出现了各种车船等代步运输工具。 •的产生 适应于异彩纷呈的各式交通运输工具的产生和 广泛应用,交通民俗也逐渐萌芽、发展、形成 了。远行有远行礼仪;赶车有赶车的套路;舟 船有舟船的信仰。
城镇道路
在民间传统上,根据路的大小和用途,分别
称为街、巷、弄、胡同。弄和胡同,现在都 已经作为旅游资源在开发。北京民俗旅游中, 串小胡同,看四合院,颇受旅游者欢迎。
——桥梁
桥梁是道路的组成部分,是为了使道路跨过
江河、湖泊、海峡、山谷或人工建筑物所修 建的建筑物。传统的桥梁,按其建筑材料, 可以分为木桥、石桥、砖桥、铁桥、竹桥和 藤桥;按其结构,可以分为梁桥、拱桥、浮 桥、索桥和吊桥。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 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 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 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 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 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中国交通文化.pptx

中国交通文化.pptx
中国开凿利用运河的历史
春秋战国,吴、楚、齐、魏相继开凿运河,初步
隋构在成历由代南开北凿上的的水运运河网的基础上,分期开辟 了广通渠、山阳渠、通济渠和江南运河。整 条运河南起余杭,西抵长安,全长4000多 里,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元朝开辟 了京杭大运河,全长3600多里
(三)古代交通设施与管理
【本节关键词】
战车 栈车 安车 传车 温车 轿车 沙船 广船 福船 宝船 肩舆 楼船 舆 辕 轼 毂 辐 独轮车
一、古代车马与舟船
【本节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车的主要种类与车的主要部件。 2.中国古代造船史上曾出现过哪几个大发展时期?
各时期的船舶制造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何谓“车同轨”?它在中国交通史上有何意义? 4.为什么说中国的航海事业一度居于世界领先水
(三)古代交通设施与管理
古代把道路畅通、交通有序视为安邦治国的 大计,所以很重视对道路交通的管理。道路分等 级,交通要道有相应的机构和官吏管理,重视对 道路的维护和保养,制定交通法规。
据《杨文公谈苑》载,宋太平兴国年间,两京 诸州要道刻榜公布交通规则:“贱避贵,少避长, 轻避重,去避来”
第二节 古代水陆交通
驿路系统在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国家大一统意志的体现
政权一统、政令一统是封建国家一统的核心内容 交通一统则是保证国家一统的基础
道路的通达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道路的四通八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二)运河的开凿
中国境内河流概况
河流多达1500余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 里 河流大多由西向东入海,造成南北水运的局限
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商代晚期车遗迹
秦代立车
秦代立车(又称高车)
高车御手
秦代安车
一、古代车马与舟船

中国文化通论 第三章中国古代交通

中国文化通论 第三章中国古代交通
三国时期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 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利用齿轮传动 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
2019/11/30
车 41


2019/11/30
1902年 慈禧
车 42


2019/11/30
1901年 李恩时
车 43


张学良 1931年5月试制成功民生牌75型汽车
2019/11/30
2019/11/30
车 50


交通工具的变迁
进入1970年代公共交通事业有所发展,公交车成为了都市的 重要交通工具。这个时期代替步行的最重要的交通手段是自行 车。
2019/11/30
车 51


80年代



交通工具的变迁 1990~至今
2019/11/30
车 53


交通工具的变迁
1990~至今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 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 焉。”(《史记• 万石君列传》)



车的构造——连接部分
• 连接舆和牲畜的木杠——车辕(辀)
• 车辕的前端拴着一根横木——衡



车的构造——运转部分
• 车轮的外框——辋 • 车轮中心的圆木——毂(用以贯轴) • 一端接辋,一端接毂的木条——辐(一般为三十根) • 插在轴上,控制车轮的小零件——辖
“载骖载驷” ——《诗经•小雅•采菽》
“齐景公有马千驷”——《论语• 季氏》



驾车
• 先秦时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就 是驾车。

导论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

导论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
【本节要点】
1.地理环境
• 一面临海,其他三面与域外陆路交通极不便 利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 的状态,一方面妨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 化交流,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中国文化按其自 身规律而自我发展。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 的碰撞中,虽数度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却 表现出对异质文化的巨大涵摄能力,最终将 其融入本土文化中,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 中国与外部世界虽相对隔绝,但疆土广袤, 腹里纵深,有着极为宽绰的回旋余地。
文化范畴中的几组关系
四、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
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纯粹的真理体系,而是一个糟粕 与精华并存的复杂的文化系统,因此,整体的转换 或不加批判、改造的继承,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文化, 只有批判、扬弃传统文化中的内在局限,继承、改 造其合理内核,才能重新融铸和发展民族的新文化。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或范畴,有的在历史上 就体现出鲜明的封建性特征,本来就是消极落后的 东西,有的则超乎阶级或阶层之上,具有历史的合 理性,经改造与继承,在今天仍有提倡和弘扬的价 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文化遗产时,要体现出历 史意识、民族意识、时代意识和世界意识。
二、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本节参考文献】
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 本)(第一章)商务印书馆,2000。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本节要点】
1 人文性
① 人文性的特征使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非 宗教性倾向,重人道轻神道。
② 人文性特征也体现在人生价值的自我实 现。它不主张人去追求灵魂的不朽,而 是要求人们关注现实人生,把内在的道 德修养和外在的道德实践,即“内圣” 和“外王”结合起来,努力地立德、立 功、立言,从而实现理想人格。
一、文化的含义
【本节关键词】
• 文化 • 广义文化 • 狭义文化 • 文化的外显模式 • 文化的内隐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载骖载驷” ——《诗经•小雅•采菽》 “齐景公有马千驷”——《论语• 季氏》



驾车
• 先秦时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就 是驾车。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 不亲指。”——《论语•先进》



乘车
• 在古代车已经成为等级制度的一个部分, 该乘车而不乘的视为礼制和社会舆论所不 允许的。 • 不同品级的人应该乘不同的车,不可僭越。



广船 产于广东。
福船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四)近现代造船业的发展
1842年,英国“魔女”号抵达上海, 这是中国人见到的第一艘轮船



19世纪70年代 初,李鸿章创 办上海轮船招 商局;最早的 近代航运企业, 首次打破列强 的垄断局面。
车 船 桥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865年,中国第一艘木质轮船 “黄鹄” 号建成。 车 船 桥
二、水上交通工具 ——舟船



• 为了增大浮力,避免人的身体 浸入水,古人又发明了浮筏。



• 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 期,古人创造了独木舟。






• 在独木舟的基础上,人们创制出新型的 船——木板船。



(二)船的构造 1、水密舱 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一个舱 区。 最早的实物是江苏如皋出土的一条唐代木船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50年代 建成一批沿海客货船、货船和油船。60 年代以后,中国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 陆续建成多型海洋运输船舶、长江运输 船舶、海洋石油开发船舶、海洋调查船 舶和军用舰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吨位已 达30万以上载重吨。除少数特殊船舶外, 中国已能设计制造各种军用舰艇和民用 船舶。
2014-6-9
50



80年代



交通工具的变迁
1990~至今
2014-6-9
52



交通工具的变迁
1990~至今
2014-6-9
53



交通工具的变迁
1990~至今
2014-6-9
54



交通工具的变迁
1990~至今
2014-6-9
55



• (一)舟船的产生 舟船是由原始浮具(树干、葫芦、 皮囊)逐步演变而来的。



武汉长江二桥
于1991年开始兴建,1995年6月通车。



上海长江大桥
2004年的上海长江隧桥工程,该工程是交 通部确定的国家重点公路建设规划中上海 至西安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起自浦东 五号沟,与郊区环线相接,经长兴岛,止 于祟明陈家镇,全长约25.5公里。其中, 以隧道方式穿越长江南港水域,长约8.9公 里;以桥梁方式跨越长江北港水域,长约 10.3公里;长兴岛和崇明岛接线道路共长 约6.3公里。 车



• 辎车:四周设有帷幔的较大的车子,多用 于载物,也可以载人。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 中,坐为计谋。” 《史记▪孙子列传》



• 安车:一种小车,可以在舆内坐卧,不必 立乘。一般妇女或者高官告老往往乘安车。 • 輼輬车:类似于安车,是一种卧车,有帷 幔,有窗子,后来用于丧葬车。


3)索桥
“中国约在3000年以 前已开设建造索桥。”
泸定桥
珠浦桥
车 船 桥
怒江边孩子上学
云南独龙江畔独索桥



4)梁桥
5)拱桥
昌平七孔桥



石拱(左)、木 拱(下)、砖拱、 竹拱和砖石混合 拱
车 船 苏州:世界最大跨度木拱桥。

“欢乐胥江”木拱桥
车 船 苏州:世界最大跨度木拱桥。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 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 焉。”(《史记• 万石君列传》)



车的构造——连接部分
• 连接舆和牲畜的木杠——车辕(辀)
• 车辕的前端拴着一根横木——衡



车的构造——运转部分
• • • • 车轮的外框——辋 车轮中心的圆木——毂(用以贯轴) 一端接辋,一端接毂的木条——辐(一般为三十根) 插在轴上,控制车轮的小零件——辖
2014-6-9
40



1902年 慈禧
2014-6-9
41



1901年 李恩时
2014-6-9
42



张学良 1931年5月试制成功民生牌75型汽车
2014-6-9



1956年7月
2014-6-9
44



1958年5月, “东风”牌轿车
2014-6-9
45



2014-6-9



陶轮——车 轮的前驱
纺轮
陶车



橇 载 法



• 迄今所见最早的车则是商代的遗物 • 商代车马坑(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 西周车马坑(陕西长安县西周墓地出土)



• 战国之前,车马并用。 • 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骑马之风才 逐渐兴盛。 • 汉代以后,出现双辕车。


公元3世纪时,我国汉朝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 举世闻名的记里鼓车。 利用车轮在地面的转动带动齿轮转动,变换为凸 轮杆杠作用使木人抬手击鼓,每行走一里小木人就会 自动击鼓一次,由击鼓的次数就可以了解已行走了多 少路程。
2014-6-9
39



导航先驱
三国时期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 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利用齿轮传动 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
车 船 桥
慈禧太后乘坐的辇轿
车 船 桥
车马并举
• 战国以前,车马并举,没有无马的车,也 没有无车的马。所以一些称呼既可指马, 又可指车。 • 骈:驾二马的车或者驾车的二马



• 骖:驾三马的车或者驾车的三马。中间的 马叫服,两旁的叫骖。



• 驷:驾四马的车或者驾车的驷马。中间的 马叫服,两旁的叫骖。



2、桨 与独木舟出现同时,桨也应 运而生,并且迅速成型。






3、舵
舵是用来操纵和控制船舶航向的, 一般位于船尾。



《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木板船
车 船 桥
4、帆 帆面上每隔一段距离有一根横梁,竹 子穿插其中。



欧洲古代帆船
中国古代帆船



5、橹 置于船尾,比桨长,用于摇动的船舶推进工 具,它还可以操纵船舶的转弯、调向。 请大家思考,同样作为船舶推进工具的篙、 桨、橹它们的不同。谁的功效最大?



• 古人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三人位次是: 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陪乘在右。



• 兵车的乘次是:若无战鼓,则主帅居左, 御者居中,车右位于右侧;若有战鼓,则 主帅居中,御者居左,车右位列右侧 • 普通兵车的乘次:御者居中,车左持弓, 车右持矛。



活动二:乘车礼仪



牲畜



计程始祖



6、指南针 指南针的前身——司南,战国时期我国方士 就能利用天然磁体指极性而制造出了。



• 北宋年间,中国人率先将指南针运用于航 海,它使我国比西方要领先二到三个世纪。



• “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 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 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 ” ——坦普尔 欧洲古代帆船
1958年8月
46



1965 BJ212
2014-6-9
47



2014-6-9
48



交通工具的变迁
1950~60年代,百姓出门通常都是步行或是坐马车。
2014-6-9
49



交通工具的变迁
进入1970年代公共交通事业有所发展,公交车成为了都市的 重要交通工具。这个时期代替步行的最重要的交通手段是自行 车。



本瑟姆 (英)
"有增加强度的隔板, 它们可以保护船只,免 得进水而沉没,正像现 在中国人做的一样。"



水密舱的作用: (1)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即使有一两 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区, 它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 (2)舱板和船壳板紧密连接,增强了船体抵 抗海水横向压力和风浪的强度。 (3)船上分舱,货物的装卸和分类比较方便。



(三)四大古船----之一鸟船
由于鸟船船头 跟上方有条绿 色眉,故它又 得名绿眉毛。



舟山“绿眉毛”号
• 沙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