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 古代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

自然主义思想的渊源
•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 在老子看来,“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与 规律,而“道”的本性与特征就是“自 然”。 • 因此,是不是出于自然、是不是合乎自然 就成了道家判断、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
老子的“自然”主张
• 就政治手段而言,老子主张“无为”。 • 就社会制度而言,老子推崇小国寡民的原 始社会。 • 从人生态度而言,老子推崇没有机巧智谋 的赤子之心 。
《陶征士诔》
• 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不任,藜菽 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
担任官职
• 江州祭酒,当时的江州刺史是王凝之。州 祭酒掌管的是一州内的兵戎、治安、田租、 户口、祭祀、农桑、水利、兵器等各个部 门。 • 桓玄幕僚。 • 镇军参军:刘裕幕僚。 • 建威参军:刘敬宣幕僚。 • 彭泽县令。
庄子
• 将这种人生态度发展为一种出于本人意 愿的、符合自我本性的、不受外物拘牵的 自由生活,如果执着于对名誉、权力、财 富的追求就都丧失了自我的本性。
魏晋时期自然主义思想的兴起
• 一、社会思想背景: • 东汉的礼教 • 以道德取士造成士林风气的败坏。
1、矫情
• 周泽:“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 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 • 王祥:卧冰求鲤。 • 邓攸:弃己子求弟子。
2、虚伪
• 赵宣:入墓道守墓二十年。 • 许武 分家。
魏晋两朝统治者崇尚不同
• 魏:出身庶族,三世立贱。曹操举止随便, “魏文慕通达”。 • 晋:河内司马氏自东汉司马钧以来,世代 为将军、守尹。 司马防有子八人:“诸子 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 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 也。”
清谈
• 源起于党锢之祸时的清议。“品覈公卿, 裁量执政 ”。 • 发展为对士人的品题。许劭的“月旦评”。 • 再发展就成为脱离具体问题的玄谈。

文化通论

文化通论

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z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z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z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z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z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z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文化通论(1)

中国文化通论(1)

赋:平铺直述,采用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叙述;比:即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

又称《诗三百》。

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风》:民歌,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

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反压迫的怨叹和愤怒。

常用手法:复沓。

共160篇《雅》:多为贵族祭祀的诗歌,宫廷宴会,朝会等。

105篇《大雅》:贵族文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部分民歌《颂》:宗庙祭祀的诗歌。

40篇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政治美刺诗:作者多为贵族,对国家的兴亡之所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美刺:古代对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

燕飨诗:直接反映周礼中宴请宾客时进行礼仪活动的诗。

根据不同的礼仪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反映了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奠定了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情感。

3、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语言结构采用四言,二言至八言,常用叠章的形式。

4、复沓的手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

春秋笔法: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在文章中委婉而微妙的表达作者的看法,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吕氏春秋》:吕不韦及其门客所编订。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共160篇,文风平实畅达。

十二纪:按月令编写,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

八览:以人为中心,围绕以人的价值观点,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

六论:以人的行为事理为主题,主要是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地利。

《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撰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著,体式新颖,诸子散文从语录体到对话体到独立成篇,发展到《吕氏春秋》的系统化专著,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重点内容及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重点内容及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重点内容及分析一、文学形态1.诗: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形式上主要包括《诗经》中的诗歌形式,如风、雅、颂等。

内容上涉及各个方面的生活,从政治、社会到人情风俗等。

2.辞: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种形式,主要以赋、颂、赞、谶等形式出现。

它以歌颂、褒扬、赞美的方式表达感情和情感。

3.怀古:怀古是一种通过回忆和追念古代事物来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思念和追忆的文学形式。

它通过描写古代历史、风物和人物等来表达对古代的向往和怀念。

4.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散文形式,主要以记录和传承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为主,以教育和启迪读者为目的。

二、文学意义1.价值观批判: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分析。

通论中从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审视和评价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作用。

2.人性思考: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通论中对于这些人性思考的内容及表达方式进行了研究和解读。

3.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评价进行了批判和分析。

通论中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结构、意象、主题等方面进行了评判和解读。

三、文学特色1.儒家文化的影响: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对于儒家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儒家思想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塑造和创作的影响。

2.社会背景的反映: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通论中通过对作品中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描写和表现,来推测和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3.艺术表现手法: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通论中对于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等进行了评价和解读。

四、文学批评1.文学价值评判: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进行了评判和评价。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章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章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三代,戏曲、小说勃兴,散文处 于江河日下局面,但仍有好文章出现,如刘 基《卖柑者说》、归有光《项脊轩志》、黄 宗羲《原君》、清代桐城派方苞《狱中杂 记》,晚清时期,龚自珍《病梅馆记》、梁 启超《少年中国说》。(以链接方式展现 《少年中国说》)
二、忧国思患的济世精神
自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历史使命与 社会责任感,是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表 现在散文中尤为突出。在中国古代的散文 作品中,无不透露着忧患意识与济世精神。
唐宋的“古文运动”就是为纠正这种不 良倾向而发起的。
古文运动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古文 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向散体的文体、文风的革新,主 要的理论主张是“文道合一” 。
古文运动树立了古文在文坛的权威,直接启示 了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北宋前期,欧阳修继承中 唐古文运动的复古革新精神,掀起北宋的“古文运 动”,其主要主张是重道以充文,将思想道德的追 求直接转化的文体形式,注重文的价值。从而开创 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 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新时代。
3、辛辣地讽刺各种庸俗世态。
忧国思患的济世精神和针砭时弊的批判 精神,都体现了“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学功用观,是中国古 代最重要的文学观念
“文以载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 负两方面的深刻影响。
四、形象鲜明、委婉曲折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的散文种类繁多,风格各异,都十 分讲究形式的完美,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在其众多的艺术特色中,形象鲜明生动、行文委 婉曲折是其共同点、突出的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分类
韵文
散文
小说
诗 歌 赋词
楚 辞
骈 文

记抒 议 叙情 论 散散 散 文文 文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第十三章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第十三章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教师姓名:向海求部门:基础部教学对象:08 级文秘专业二○一○年八月三十一日[授课题目章节]_ 第十三章古典文学[教具使用]__[基本教材]_中国文化要略成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年版[教学目的]_[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 ____ 讲授[课时安排]__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 [教研室领导对本教案意见]具体教学过程、步骤及内容时间分配情况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教学方法与手段一、诗词作品及诗人1诗经经本情况:四始;2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楚辞目录离骚九歌九章七谏九怀九叹九思:楚辞文体的特点3汉乐府: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4东汉末年五言诗班固《咏史诗》古诗十九首5建安时期三曹: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

蔡文姬:悲愤诗(五言诗),胡笳十八拍讲授、提问、解答6魏晋时期阮籍,嵇康,左思,陶渊明,7南北朝时期诗歌重要转变期:音律出现。

沈约,谢眺8唐代,古体诗与近体诗李白杜甫9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二、散文及其作者三、辞赋及其作者四、戏剧及戏剧家五小说及小说家。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四章中国文化的主要门类(古代史学)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四章中国文化的主要门类(古代史学)

注意治学的原则——学思并重,更重实践
《礼记·中庸》强调治学的原则——“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五个学习步骤,肯定了学思并重, 又强调实践的重要地位。
学问→思辨→实践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丰富的内容 多样的形式
刘知几探讨史书源流,把唐以前史籍归 为六家,即《尚书》家、《春秋》家、 《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 《汉书》家。六家演归为二体,即编年 体、纪传体,为史书最主要的体裁。
通鉴系列编年体史书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980卷、南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220卷、清陈鹤 《明纪》60卷、清夏燮《明通鉴》100卷。
“起居注”和“实录”
汉以后的编年体史书还有一个重要系列, 这就是历朝的“起居注” 和“实录”。 “起居注”按照时间顺序专门记载帝王 的言行,“实录”是历代所修每一皇帝 在位期间的编年大事记,它们常被史家 采入正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纪事本末与史评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一种史书体 裁。南宋袁枢以事为纲,将《资治通鉴》中千 余年史事,按时间顺序,分编为239个题目, “每事各详起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 自为首尾” ,撰成《通鉴纪事本末》。明清两 代,颇多仿效之作。有《绎史》(从远古至秦 末)、《左传纪事本末》(春秋时期),《续 通鉴纪事本末》(北宋至元末)、《宋史纪事 本末》、《明史纪事本末》、 《清史纪事本 末》,分别可与编年、纪传相配合。
“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或者民族的传 记。
“表”,其实就是大事记,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 各历史时期的大事。
“书”是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比如说天文、历法、 水利、经济等。
纪传体是最流行的史书体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上古时期:文学尚未取得独立地位,但在文化活动中已经占有很大比重★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中皆有富有诗意的词句或优美歌谣。

《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

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

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

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

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用六:利永贞。

★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聘问等外交活动及祭祀宴飨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

[例]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

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

公降一级而辞焉。

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看成是最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魏晋时期:文学觉醒,曹丕提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观,文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一时文人才士辈出。

(三)唐代文学发达:作家、作品之多、作家身份之复杂,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

(四)在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典籍中,文学所占的比重是首屈一指的。

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可见,古代文学确是中国古代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在有文字可考的300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古代文学也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在群星闪耀、丰富多采的中国文学史上,中国文学表现出多层次的内容,多样化的风格。

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等等,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文学有悠久的历史,在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等等,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所胜”。

(一)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抒情,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以四言诗为主,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

2.《楚辞》大约产生在公元前4世纪的荆楚之地,是杂言体诗,句末多以感叹词“兮”字结尾,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创作的源头。

《离骚》是其代表作。

后世将《诗经》和《离骚》合称“风骚”。

3.汉魏六朝,出现了带有民间文学色彩的乐府诗歌创作,强烈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是其代表作。

五言诗和七言诗逐渐成熟。

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为诗歌在声律和丽辞方面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永明体”诗的特征如下:第一,讲求声律,用韵已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

第二,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第三,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

第四,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俗易懂的诗风。

第五,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4.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格律成熟。

此时,古体诗继续发展,近体诗进入全面鼎盛时期。

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

(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5.宋代,“倚声填词”渐成风尚,这是诗歌和音乐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化的文学样式。

到宋代,词家林立,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

成为可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

出现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一大批词作家。

6.元代,“胡乐”和北方民间“俚曲”相结合而形成了新的诗歌样式——散曲,给诗坛注入清新的空气。

散曲在元代迅速发展,与唐诗、宋词一起成为后代难以企及的“华岳三峰”。

宋、元、明、清各代仍然有大量的诗歌创作,并且各具特色,其中五、七言古体诗和律诗一直极受重视,但总体成就都没有超过前代。

二)散文:散文是与诗词并列的文学正宗。

有三大功能,即叙事、论说、抒情。

散文创作的渊源,可追溯至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1.《尚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

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虽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叙事,初具文学特质。

2.先秦散文: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士人们纷纷献计献策、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亦得以迅速发展。

其中主要是偏重记述的历史散文和偏重论说的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3.秦汉时期:散文更讲究文采,对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

司马迁的《史记》获得极大成功。

此时,散文分古文和骈文两大类。

古文以散行的单句为主;骈文以骈偶的对句为主,但二者也有互相交融的情形,二者发展的不平衡。

4.魏晋六朝:骈文形成并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

5.唐宋:韩愈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古文又渐渐地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直至近代白话文兴起为止。

三)叙事文学:有小说和戏曲两大门类。

1.小说(1)源头: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

(2)魏晋:出现了真正的小说创作。

有志怪和轶事两大类。

(3)唐代:传奇小说已开始有意识的虚构作品,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4)宋代:在民间说话艺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成熟的白话话本小说。

5)元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金瓶梅》等,也均为文学珍品。

《红楼梦》更是纪念碑式的作品,它把中国古典文学创作推向了顶峰。

2.戏曲元杂剧、明清传奇戏曲臻于成熟,《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成为文学园地中的不朽之作。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哲学、历史、宗教无法与文学相比。

2.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回到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与古人同悲同喜。

3.是世界其它文化背景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中国古代文学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一方面,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哺育,中国文学表现出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

另一方面,由于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由于作家人生境遇的挫折,中国古代文学又表现出对命运的沉重的忧患意识和不为现实所屈服的洒脱的超越精神,大量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内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关注的焦点是人间不是天国,崇拜代表自身力量的人间英雄而非上天神灵。

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人文色彩、理性精神1、中国古代的神话大都反映了先民们征服大自然的愿望。

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其中的女娲、后羿、大禹等神话故事人物其实就是人间的英雄,氏族的首领。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先民们征服空间阻隔的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

2、中国古代上古传说中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嫘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发明了养蚕)、仓颉等人物,实际上都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的,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因此是古代先民理性精神的体现。

二)文学创作以人为中心、表现人的情感和愿望1、在整个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都是以人为中心。

诸多作家都把目光对准人间而不是天国。

即使浪漫主义作品,也都是现实世界中悲欢离合,真善美丑的虚化反映。

《离骚》虽然神游天地上下求索,但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抒情主人公的人生追求。

在唐诗中,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人生。

2.无论写的是神是怪,表现的都是人的情感和愿望。

明清小说中的《西游记》中借助神佛的天界和妖魔鬼怪的混沌世界,表现的仍然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反抗邪恶势力的理想。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内涵:以诗文为教化手段的文学功用观,是古代最重要的文学观念。

(一)发展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首先提出诗教,目的就是要以文学作为人文教化的工具。

先秦诸子著书立说,目的也都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设计,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先秦诸子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文”只是手段,“道”才是目的。

2.唐宋古文家明确以“文以载道”为目的,奠定了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文学的目的要通过“载道”来提高和完善人的道德理想,进而宣扬政治,服务于社会。

3.宋代理学家认为“文以载道”是指文学的价值在于阐述经典的道理,在于它的社会功利性。

4.近代梁启超等人所理解的“道”已不再是儒家思想,而是强调文学对社会人生的影响,通过形象评价人生,发挥文学的感化教育功能。

二)“文以载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正、负两方面的深刻影响。

1.正面影响:文以载道的传统,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培养和浇灌了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和人民的群体利益。

如,李白挫折中仍不忘建功立业,杜甫艰难中忧国忧民的情怀。

唐宋古文运动的巨大成就等。

2.负面影响:它使文学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消弱了其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人士大夫的诗文作品中,而且也体现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中。

如,元杂剧虽然高扬了针对黑暗势力的反抗精神,歌颂了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民主思想,但它往往在道德判断中混杂着伦理说教的糟粕,进而严重损害了其思想意义。

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一)写意手法1、内涵: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最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

2.文化特征中国古代文学抒情所用的手法不是追求写实,而是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也即所谓的诗之境界。

古人为文造句又常常强调“以意为主”、“意在笔先”、“以神统形”,特别是古诗创作,往往以表现意境为主。

唐诗、宋词、元曲之美,便主要在于意境之美。

其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生动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好窗口。

第二,中国古代文学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她需在精炼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上才能实现。

(二)中和之美1.内涵:“中和”就是在文学创作中反对片面化和极端,要求中正、和谐,无过也无不及。

2.“诗教”:儒家倡导的“中庸”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深刻的影响,强调“温柔敦厚”的创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有节制地宣泄情感,而不是把情感表达的过分强烈。

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意味隽永、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艺术特征,实际上正是中华民族平和、宽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在古代文学中的积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