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通论课后题

中国文化通论课后题

1.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2.思考中国地名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联系?3.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反改革斗争?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致有四种:一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二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三是少数民族为汉化而进行的改革,四是封建统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一场改革的成败,通常有四个决定性因素:一是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二是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力量对比,三是有无触动当时的政治基础,四是改革在王朝所处的时期。

改革如果有人受益无人受损,改革就会受到各阶层的拥护,能够长久的走下去,反之最后一定会转化为政治斗争。

改革的命运就取决于政治斗争的最后结果。

4.“三皇五帝”传达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战国时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货币的使用已经很普遍。

但是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都不相同,齐国的货币样子像刀,赵国的货币样子像铲;货币计算的单位也不一致。

秦始皇规定:以后一律使用圆形方孔、每个重半两的铜钱,各国的旧货币全都作废,不许再在市面上流通。

原先六国的度量衡也是不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等,也不大一样。

在一个国家买一尺布,到另一个国家也许只能算八寸。

在这个国家买一斗米,到那个国家就成了九升。

度量衡这样乱,和一个统一国家的政权当然不相适应,对人们的生活也太不方便了。

秦始皇下令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全国的尺寸、升斗斤两都得一律,这就克服了过去那种换算混乱的局面。

战国时期的文字也是不统一的。

同一个字的写法不尽相同,状各异,笔画有多有少。

统一以后,这种情况对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都是一大障碍。

所以秦始皇又下了“书同文”的命令。

“书同文”就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政府规定了一种叫做小篆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

后来又根据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成一种比小篆更便于书写的字体,叫做隶书。

隶书跟现在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2.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3.嵌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中国文化通论(1)

中国文化通论(1)

赋:平铺直述,采用铺陈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叙述;比:即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

又称《诗三百》。

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风》:民歌,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

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反压迫的怨叹和愤怒。

常用手法:复沓。

共160篇《雅》:多为贵族祭祀的诗歌,宫廷宴会,朝会等。

105篇《大雅》:贵族文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部分民歌《颂》:宗庙祭祀的诗歌。

40篇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政治美刺诗:作者多为贵族,对国家的兴亡之所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美刺:古代对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

燕飨诗:直接反映周礼中宴请宾客时进行礼仪活动的诗。

根据不同的礼仪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

诗经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反映了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奠定了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情感。

3、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和谐的韵律,语言结构采用四言,二言至八言,常用叠章的形式。

4、复沓的手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

春秋笔法: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在文章中委婉而微妙的表达作者的看法,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吕氏春秋》:吕不韦及其门客所编订。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共160篇,文风平实畅达。

十二纪:按月令编写,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

八览:以人为中心,围绕以人的价值观点,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

六论:以人的行为事理为主题,主要是人的行为尺度,处事准则,情境条件,地利。

《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集体编撰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著,体式新颖,诸子散文从语录体到对话体到独立成篇,发展到《吕氏春秋》的系统化专著,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通论复习资料
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文化
第一编制度文化
第一章经济制度
一、自然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
自然经济延续到近代,形成了几千年来稳定的生产格局和劳动组合方式。
1.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格局(它构成了封建经济的基石,但使劳动者互相分离难以组织,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
上级对下级颐指气使,下级对上级曲意逢迎,奴姓十足。
一级驾驭一级的政治格局,塑造出传统官僚主子与奴才兼具的人格。
权力界限的模糊,导致了权威者和服从者的关系异化为人身依附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官僚的政治人格。
第四章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的一种制度。宗法建立在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血缘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成宗族,结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事实。
2.树立君主权威【周天子不仅是天下的共主,而且又是天下的大家长。】
3.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实行,造就了一个向心型的统一大势,形成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秦朝:中央集权政治模式的确立(三个具体特征)
1.君权至上(国家的最高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尽管有宰相,作为行政首脑的宰相和作为国家元首的皇帝在名义上是分职的,但在行政决策层面,最高执政者却不是行政首脑宰相,而是皇帝,皇帝凭借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和垂直型的官僚机构,一统天下。)
但抑商思想极力排斥社会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工商业和工商业者,这表明了传统的经济思想体系存在着扭曲和偏差。所以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步履艰难,处于受自然经济支配的地位。
重义轻利:重义轻利的思想不仅属于价值与伦理范畴,也属经济范畴。义即道义,利即利益或功利。重义轻利要求人们在义利关系的处理上,把履行道德义务放在第一位,而把获取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

中国文化通论

中国文化通论

导论1、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易经 系辞下》、程颐、宋濂、刘向《说苑 指武篇》。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

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后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也有负面,我们认识和弘扬优秀的,同时不回避了解其拙劣的并加以摒弃,避免被某种优秀所征服,避免被简单的道理说服。

5、地理环境 P5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迹,发现了石镰、石锄等。

在南方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北方则生活着游牧民族,发展着游牧经济。

7、传统农业模式风格特征:农民大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有四大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

(务实精神)第一编制度文化第一章 经济制度1、经济结构特点: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

2、中国古代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

3、出现游牧经济结构,占第二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难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牧业社会经济结构的 制约2,官商盛行;3,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家族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使利润增值。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中国文化通论 - 副本

中国文化通论 - 副本

中国文化通论一、名词解释 1.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出现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2.封建制:即分封土地以建国的制度,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古代中国的皇帝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

3.周代八礼:八礼是周代《仪礼》所讲的:冠、婚、丧、祭、射、乡、朝、聘,大多是礼俗。

礼制成于周,八礼代表了礼制中很重要的部分。

4.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政治体系,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

5.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文化措施: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焚书坑儒。

6.古代税收制度: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鲁国:“初岁亩”两汉:“编户齐民”北魏:租调制隋唐:租庸调制唐中期:两税法北宋: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变法时期)明:一条鞭法清前:地丁银清中后期:摊丁入亩以人丁为主:编户、租调、租庸调制以土地才产为主:相地衰征、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以货币为主: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7.史家四长:史才,是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对史料的组织富有逻辑性和生动性,文字简洁、条理清楚。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通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1014课程名称:中国文化通论总学时数:54说明一、课程性质《中国文化通论》是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对象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及意义中国文化史是文化学与中国历史学相结合的人文学科知识,反映中华族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建的历史样态和传承重构中对于中国社会进程的动态影响。

本课程将在导引学生初步解读中国文化基本状态的基础上,拓展、增进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修养。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通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各领域诸如语言文字、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及其成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的概述。

2、教学要求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赖以产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哲学、史学、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科举等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演变。

③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树立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④以史为鉴、放眼未来、把握文化转型与发展的趋势,积极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点难点1、本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重要文化典籍以及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选举科举等的发展脉络、基本内容、基本特征。

2、本课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作为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学生思维互动相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开展讨论,撰写论文。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四章中国文化的主要门类(古代史学)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第四章中国文化的主要门类(古代史学)

注意治学的原则——学思并重,更重实践
《礼记·中庸》强调治学的原则——“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五个学习步骤,肯定了学思并重, 又强调实践的重要地位。
学问→思辨→实践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丰富的内容 多样的形式
刘知几探讨史书源流,把唐以前史籍归 为六家,即《尚书》家、《春秋》家、 《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 《汉书》家。六家演归为二体,即编年 体、纪传体,为史书最主要的体裁。
通鉴系列编年体史书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980卷、南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220卷、清陈鹤 《明纪》60卷、清夏燮《明通鉴》100卷。
“起居注”和“实录”
汉以后的编年体史书还有一个重要系列, 这就是历朝的“起居注” 和“实录”。 “起居注”按照时间顺序专门记载帝王 的言行,“实录”是历代所修每一皇帝 在位期间的编年大事记,它们常被史家 采入正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纪事本末与史评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一种史书体 裁。南宋袁枢以事为纲,将《资治通鉴》中千 余年史事,按时间顺序,分编为239个题目, “每事各详起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 自为首尾” ,撰成《通鉴纪事本末》。明清两 代,颇多仿效之作。有《绎史》(从远古至秦 末)、《左传纪事本末》(春秋时期),《续 通鉴纪事本末》(北宋至元末)、《宋史纪事 本末》、《明史纪事本末》、 《清史纪事本 末》,分别可与编年、纪传相配合。
“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或者民族的传 记。
“表”,其实就是大事记,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 各历史时期的大事。
“书”是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比如说天文、历法、 水利、经济等。
纪传体是最流行的史书体裁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

中国文化通论课件

三、文化分层: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物态文化,或称“物质文 化”。
所谓“物态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 量”所构成的,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 器具,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物质 实体的文化,也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第二个层面为制度文化
所谓“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 中组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 形式所构成的。制度文化所反映的是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 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 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 等。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柏拉图 (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以及 十六世纪的法国学者博丹(Jean Bodin)都 曾有过或多或少的讨论,但真正系统地谈
论这一问题的,无疑还要数孟德斯鸠 (Mon-tesquieu)。
查理·路易·孟德斯鸠 (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 )
第三个层面为行为文化
所谓“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尤 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 往往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的 行为规范。
第四个层面是心态文化
或称“精神文化”、“社会意识”。所谓 “心态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 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 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 格等。这些都是文化整体中的核心部分。
主要观点:
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 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 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 。 在宗教信仰的研究方面,反对万物有灵论 和自然崇拜论,用“集体意识”和“集体 表象”解释宗教起源 。
第二节:“中国”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1、四大文化系统: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2、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易经系辞下》、程颐、宋濂、刘向《说苑指武篇》。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4、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文化。

现代文化产生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首先,民族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在长期的共同地域、语言、心理等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创造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并非静止不变,传统文化一经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更,其形式和内容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最后我们要知道中国文化也有负面,我们认识和弘扬优秀的,同时不回避了解其拙劣的并加以摒弃,避免被某种优秀所征服,避免被简单的道理说服。

5、地理环境 P56、农耕经济: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已见谷类遗痕或稻谷遗迹,发现了石镰、石锄等。

在南方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立国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赖以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北方则生活着游牧民族,发展着游牧经济。

7、传统农业模式风格特征:农民大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安土重迁。

8、中国文化的基本有四大特征:人文性、包容性、伦理型、和谐型。

(务实精神)第一编制度文化第一章经济制度1、经济结构特点:1、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手工业只是维持生计的补充手段。

2、中国古代除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外,又存在城市经济结构。

3、出现游牧经济结构,占第二主导地位。

2、商品经济难发展的原因:1商品经济不能摆脱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牧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制约2,官商盛行;3,城镇中形成的手工业行会制度,具有很强的封建性、家族性。

4商人经商致富后,往往喜好置田产、开当铺、或放高利贷使利润增值。

3、中国传统经济思想: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P24第二章政治制度1、秦朝以来所确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政体,延续了2000年之久,这种政体具有下述三个基本特征:1、君权至上2、皇权不可转移,皇位父死子继3、官僚系统庞大。

2、政治文明的成就:1、为君之方:亲贤远佞2、为政之道:倡导德治3、治国之道:以民为本。

1、丞相制度:秦汉的三公制隋唐宋元的三省制明清的内阁制2、监察制度:秦汉的御史制汉代中央设置御史制,为最高监察机构唐代的台院制唐代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明清的都察院制清朝仍以都察远院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3、秦汉两晋南北朝地方官制郡郡守县县长、第四章宗法制度1、家庭观念:血缘观念、门第观念、孝悌观念。

2、“五常”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五常的纲纪。

3、什么是宗法制度:所谓宗法,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统法则。

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

首先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其次,宗分大宗、小宗;第三,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第四,礼对等级次序的维护。

4、宗法制度对国民性格的影响:1、倾心于安居乐业,缺乏创业意识。

2、崇敬祖先3、尊重传统。

第五章科举制度1、什么是科举:科举制度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选拔人才的取士制度,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

2、古代的选举制度:1、世袭制(周代)2、“选贤任能”制—1客卿制2养士制(战国时期)3、察举制(汉代)4、品中正制=九品官人制(魏晋南北朝)3、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最受士人重视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

4、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1、推动了与知识阶层的流动;2、促进了教育的发展;3、加强了儒家经学的发展;4、增强了诗文的创作5、科举制度负面影响:1、思想的同化和僵化;2、主体意识的丧失。

第六章教育制度1、春秋以前“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春秋以后儒家“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2、汉武帝时在首都长安创办了太学,这是中国当时的最高学府。

3、太学中《论语》、《孝经》是公共必修课,《五经》是专业选修课。

4、南朝刘宋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学校按学科分类5、私学制度:元明清三代,民间的启蒙教育也主要靠私学,分三类1、私塾;2、义学;3、专馆。

6、三大教育家、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7、蒙学读物:《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8、北宋初最著名的书院:朱熹讲学的白鹿洞书院,还在开办的岳麓书院。

9、古代教育思想:《论语》、《孟子》、《荀子》、《礼记》。

、1、婚姻的意义:1、传宗接代2、祭祀祖先3、增加劳力4、防止男女淫乱。

2、古代婚姻的变迁:1、原始群婚2、血缘婚3、伙婚4、对偶婚5、专偶婚56、“三不去”:妻子娘家没有人,没有归处不能去和丈夫共同守过公婆丧事的妻子不能去娶时男方贫贱,后来富贵,不能去第二编物质文化第一章服饰文化1、服饰除了具有护体、御寒、美化等功能外,它又是职业标志、阶层标志、信仰标志和礼仪标志。

2、伏羲氏养蚕织帛,神农氏“教民桑麻以为布帛”。

3、中国早期的纺织材料除葛外,还有大麻和苎麻。

4、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据考古发掘,丝织生产肇始于距今约5000年前。

汉代丝绸的生产重镇北有齐鲁,南有襄蜀,其中蜀绣质地细密,花纹丰富,色泽艳丽,堪称中国服饰史上的珍品。

成都也因集散蜀锦衣饰而得到“锦官城”的美名。

5、唐代发明了双面锦的制造法6、宋元时期在丝织业中创造了织金工艺,锦缎中用金配色,称为织金锦。

7、明清南绣中的顾绣和北绣中的鲁绣、京绣,形成南北两派8、棉花是西汉以后从非洲和印度传入的,南宋时,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已较普及。

上海松江乌泥泾的黄道婆,就是元代从民间脱颖而出的纺织技术专家。

9、深衣的形制特点综合看来,深衣的款式是上窄、下宽、束腰、交领、右衽、直裾、宽袂(袖)、小祛(袖口)。

10、胡服本是适于骑射的戎装,其特点为上衣下裤,上衣的款式特点为直领、对襟、窄袖、开衩。

第二章饮食文化1、饮食结构: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从采集经济中逐渐产生了农业,开始步入以种植和养殖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北方为代表的是粟作农业(河南斐李刚、河北磁山文化)南方为代表的是稻作农业(浙江河姆渡文化)。

中国人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以肉类、蔬菜为副食的饮食结构。

2、“六牲”指马、牛、羊、鸡、犬、豕。

3、汉代从西域引进的园圃作物就有黄瓜、大蒜、苜蓿、石榴、葡萄、胡桃等。

4、食谱类著作:北魏的《崔氏食经》、梁朝的《梁太官食经》、南齐虞悰的《食珍录》、刘休的《食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韦巨源的《食谱》和吴自牧的《梦粱录》。

5、中国四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扬菜。

6、传说最早品尝茶树鲜叶并发现其解毒功能的是神农氏。

7、中国茶叶的原产地在巴蜀地区,战国时期传入长江中游地区,西汉至三国,传播到长江下游地区。

8、最早出现的酒:天然果酒。

第三章建筑文化1、春秋末叶的《考工记》追述了当时都城的营造制度。

2、两汉著名的宫殿有长安的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3、汉代的皇苑以上林苑最负盛名。

4、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

5、石窟寺著名的有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麦积山石窟。

6、在建筑方面著名的书籍: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春秋末叶的《考工记》、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7、中国园林的美学特征:曲折含蓄之美、疏密相间之美、天趣盎然之美、诗情画意之美。

第四章交通文化1、除战车外,古代用于载人或运输的主要有栈车、辎车、安车、传车、温车、轿车、独轮车、辇车、肩舆。

P1482、运河的开凿: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长安—杭州的隋唐大运河、郭守敬开凿的北起通州,南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

第五章科技文化1、农学的超前进步第一大进步:公元前4000余年左右,先民已开始使用耒、耜、铲和石锄、石犁等农具. 第二大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的发达使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据统计,现存和散佚的历代农书多达370余种,形成一个农学文献系统。

其中较主要的有西汉的《氾胜之书》、托名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陆龟蒙的《耒耜经》、南宋陈旉的《农书》、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张履祥的《补农书》等2、中国古代的农业成就:第一、天地人三者协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业生产原则第二、总结和推广轮作复种制以提高土地使用率和保持土壤肥力第三、农耕与水利并重,注重水利的兴修和水土平衡第四、注重农具的改良和农具动力的改进,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五、注重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形成了发达的农业文献3、天体理论盖天说以《周髀(bì)算经》为代表。

浑天说主张天和地都是完整的圆球,天在外,地在内,天包地,天地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浑天说以张衡的<浑天仪图注>中的阐说最具代表性。

宣夜说这一观念也近似于我们今天对宇宙空间既无边界又无尽头的认识,但它没有进一步深究宇宙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也不能提供质量、速度、时间、空间等概念。

4、春秋后期,中国已采用19年7闰的制历方法,其岁实是365.25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回归年数值。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支持创制的授时历最为精确,其岁实已精确到365.2425日。

5、成书于公元前137年的《淮南子》已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

6、问世于西汉的《九章算术》堪称古代中国数学的奠基之作。

7、魏晋时刘徽首创求圆面积近似值的“割圆术”,他正确地计算出圆内正接192边形的面积。

8、南朝的祖冲之通过各种大数目的运算进一步推算出圆周率π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9、宋元四大家:秦九韶、朱世杰、李冶、杨辉10、算盘起源于唐代,宋代开始流行。

11、成书于战国晚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中医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脏腑经络等学说及诊法治则,都源于此书。

12、经络学说 P17213、在疾病诊断上,中国早在汉代就已形成“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四者合称“四诊”。

14、中药学 1、存世的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即问世于汉代。

2、由苏敬等20余人集体编撰成《新修本草》。

3、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第三编精神文化第一章学术1、先秦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2、在价值观方面,孔儒之学以“中庸”为最高的价值原则。

3、先秦诸子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派称为“道家”。

4、墨家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5、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至战国中期的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等。

6、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的思想,提出法、势、术相结合的观点(核心)。

7、董仲舒是两汉经学的代表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