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合集下载

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

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

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
陈蕃字仲举,在他15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和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打扫下房间来迎接客人呢?”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怎么能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指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习惯说》刘蓉(清),《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孟子》中也有记载。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祖河东太守。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话题高中议论文800字五篇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话题高中议论文800字五篇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话题高中议论文800字五篇高中关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话题议论文800字一陈蕃是东汉时的名人,他少年是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

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诚然,大的成功都是有微小的成功堆砌起来的,如果一个人连小事都做不好,那么何谈成大事、就大业? 古人有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讲的就是细小事情的重要性,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用小的“智慧”来装饰大的“智慧”。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世界万物都遵循着一个规律——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诚江海”。

如果没有众多细流的汇聚。

,就没有滚滚东逝的长江;如果没日积月累的尘土,就没有巍峨挺拔的山峰;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学沉淀,就写不出文采飞扬的*;如果……试问,一个连家都不爱的人,可能爱国吗?同样,一个连屋都扫不了的人,可能扫天下吗?唐代明君李世民在内蒙古同可汗联盟时,太子李承乾为了救自己的妹妹,甘愿违背圣命。

李世民归来时,不但没有责备太子,反而对他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因为李世民觉得一个人能爱家才能爱国,才会对社会有所裨益。

有一条缝没有处理好,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就可能消失;有一段块砖没有砌好,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就可能成为遗憾。

因此,对小事情的忽略就是对大成功的毁灭。

周恩来总理在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时时刻刻都在为党内的小事情着想,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日积月累,为党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又何尝不是先扫屋后扫天下,而且还扫得很成功。

然而,我们要从小事情做起,并不是说我们对任何小事情都要过分考虑,花费太多的时间,甚至因为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而影响了真正的大事。

这只是一种因小失大,固末伤本。

这是我们就要懂得取舍,以大局为重。

试想韩信如果拘泥小节,不受胯下之辱,哪有后来的一蕃伟大抱负;勾践如果拘泥小节,不卧薪尝胆,哪有后来灭吴反胜的勋绩……太史公曾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含解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1.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的一间屋子里读书。

他有疑惑陷入深思时喜欢来回踱步。

这屋有处洼坑,每次从这里踱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

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再走那里就通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吗?”随后叫仆童将坑洼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坑洼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要求:请全面理解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或侧面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或套作。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蕃十五岁时,曾独自一人住在一处读书,其庭院及屋舍内十分杂乱无章。

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认为他有澄清世道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

陈蕃后来果然成了一代名臣。

(译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蓉年少时,很有抱负,在其父亲养晦堂偏西一间书房里闭门读书。

俯读仰思,每当思考得深入时,他常站起身绕着室内来回走。

室内地面坑坑洼洼,刘蓉多次被绊倒,吃了不少苦头,但时间一长他也就习惯了。

一日,他父亲过来室中,笑话他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他父亲就命童子取来泥土填平了那些坑洼。

(编自清·刘蓉《习惯说》)后人结合刘蓉的故事,总结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的名句。

针对以上两种观点,某校高三年级拟举行一次“扫天下,是否扫一屋”的主题辩论赛,请你选择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写一篇辩论稿,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陈蕃是东汉时的名人,他少年是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

(议论文)高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议论文800字

(议论文)高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议论文800字

高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议论文800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指连一间屋子都不清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议论文8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议论文800字1每个到我们家来做客的人都会发出一声感慨:“你们家好干净啊!〞是的,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干净整洁的家。

从小家里人就告诫我:“连个屋子都清扫不干净,还能做好什么事〞作为家里的一员,我当然也秉持了这个家风家训。

平时家里哪里有脏的地方,不管是家里的谁看见,都会主动地清扫干净。

另外每一个星期还要来个大扫除,这时我就会帮着妈妈清扫楼上的三个房间。

我擦柜子妈妈拖地。

妈妈交代我擦的时候要仔细一点,要把各个地方都擦干净。

我先把抹布浸湿然后绞干,擦柜子的时候从柜子的上面擦到下面,一些花纹以及格子里面我都认认真真地擦到了,甚至连靠墙的背后我都搬开来擦了。

虽然每个星期都清扫,可抹布上还是能看到很多灰尘,我一次次地清洗干净后接着擦,虽然累得脑袋上都冒汗了,但看见每个房间的柜子都干净得反着光,那一点点小疲劳也立马烟消云散了!外婆喜欢把衣服洗好之后再加柔顺剂漂一漂,穿在身上总是带着一股淡淡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

我也会洗我自己的红领巾、袜子等小东西。

先把它们放进水里浸湿,然后把肥皂涂在红领巾、袜子上,使劲搓洗,有些脏的地方挺顽固的,就更用力地多搓几遍,直到上面再也看不见脏的为止,最后在清水里把肥皂洗掉、绞干,用夹子夹住晾干。

看着它们又变得干干净净在风中摇摆,我的心情也变得轻快起来。

我们家还养了一条小泰迪名叫妞妞,它总喜欢钻到偏僻的角落里,把身上弄得脏脏的,这怎么行呢于是,我和爸爸主动承当起了给妞妞洗澡的任务。

爸爸把妞妞放在浴盆里,用莲蓬头把她全身打湿,我接着给妞妞涂上专用的沐浴露,在她全身都揉出泡泡,然后爸爸用莲蓬头给妞妞冲干净,再用吹风机把她吹干。

一屋不扫何已扫天下心得

一屋不扫何已扫天下心得

一屋不扫何已扫天下心得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古语,意思是要先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才能够扩大到更广泛的范围。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不妥善处理的小事情,比如说我们自己的房间、办公室或者周围的环境。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小问题解决好,就会有更多的人效仿我们的做法,最终才能够达到一个更广阔的影响范围。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社会问题。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整个社会的态度和行为,首先我们应该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做起。

比如,我们可以从自己做起,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乱扔垃圾、爱护环境等等。

这些小事情看似微不足道,但长期累积起来,却能够带动更多人一起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道理不单单适用于社会问题,同样适用于个人成长。

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改进,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精神,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最终才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为整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改变。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出自何典故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出自何典故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出自何典故?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

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错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

“莫以善小而不为”,“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

雷锋同志就是从“扫一屋”做起的最好的典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好身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一)古人有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什么意思,我把它简单的理解为五个字:从小事做起!我们虽然都是学生。

来到了学校,就应该有学生的样子,可我们有些同学就是眼高手低,大事干不了小事又懒的去做。

看一看我们周围的环境,校道旁有随手乱扔的垃圾,教学楼雪白的墙壁上有钢笔留下的字迹,事故停电后的乱吼乱叫声,等等。

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这些不文明的作风,都不应该是我们学生的所作所为。

这是大事吗?不,这不是大事,这只不过是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嘛,可为什么这些琐碎的事儿屡禁不止呢?难道是因为这都是些小事儿?难道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学生吗?难道是因为我们都是知识分子吗?我们总认为自己是不平凡的,是高贵的。

其实不然,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从小事做起,我们的大救星毛主席年轻时不也在北京图书馆当过义务管理员吗?那时的他被人瞧不起受人轻视,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位可谈,但他并没有感到自卑,相反他更加认真工作,更加努力学习,以至后来投身于革命。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出自《习惯说》原文如下: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祖河东太守。

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

他祖上是河东太守。

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

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文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文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文引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句古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屋子都不愿意打扫干净,就更别提去关心和改变世界了。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只要自己从小事做起,积小胜为大胜,我们就能够积极影响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

本文将探讨为什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理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了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

这句话的核心是要求我们先从自己做起,先把自己的屋子打扫干净,才能够担当起扫除整个世界的责任。

它强调了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小事情的关注和处理,如家务、个人修养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去关心和改变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世界。

将原则应用于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原则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卫生与整洁首先,我们应该从个人卫生与整洁做起。

保持自己的身体清洁,穿着整洁,让自己呈现良好的形象。

此外,定期打扫屋子,保持环境的整洁。

这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益,而且还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2. 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其次,我们需要注重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

对待他人要有礼貌、友善和宽容,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和尊严。

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耐心,培养良好的品格和美好的品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守规矩、遵守道德,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此外,我们也应该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加快,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

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等。

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为人类的未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影响力的扩大和传递当我们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原则应用于日常生活后,我们将会逐渐产生正面的影响力,进而影响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

首先,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我们能够成为身边人的楷模,鼓励他人向我们学习。

当我们在个人卫生和整洁方面做得很好时,我们的家人、朋友会被我们的行为所感染,也会开始注意个人卫生和整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作者:张维特
来源:《中国德育》2016年第19期
2004年,浙江某大学新生带着保姆一起到校报到;2009年,浙江某高校大学生请保姆打扫卫生;2011年,上海某高校学生雇阿姨打扫卫生;2016年,武汉某高校学生入学后被套被子难住了,不得不打电话向母亲求助……类似的新闻报道还有很多。

大众尽管对此类新闻报道一直十分关注,但是学生小时不会做家务、成年后生活无法自理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善。

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改观,主要是缘于家长之爱的畸变:第一,懒惰的家长之爱。

孩子学做饭会让厨房混乱不堪;孩子自己吃饭会弄脏衣服、弄洒饭菜;孩子自己洗碗可能会摔碎碗碟。

所以为了不让孩子帮倒忙,家长包揽了所有家务,省却了因孩子“添乱”而附加的后续劳动。

然而正是这种懒惰的家长之爱剥夺了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为家庭出一份力的机会。

第二,扭曲的家长之爱。

在家长看来,学习是孩子唯一的责任,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一切都要为学习和考试服务,而家务事和生活上的事都不是孩子的任务。

因此在上述新闻当中,大学生们才会理直气壮地以所谓“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创造学习环境”为由逃避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第三,自私的家长之爱。

家长在给孩子喂饭、替孩子穿衣、帮孩子收拾书包、整理床铺、洗衣做饭的过程中,享受到为子女付出的乐趣。

这样的付出看似无私,其实是在越俎代庖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剥夺了孩子自我服务、独立自理的权利。

哈佛大学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

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离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明显低于不爱干
家务的孩子;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犯精神病或过早死亡的人数分别是不爱干家务孩子的10倍和6倍。

这样的研究结果并不是危言耸听。

孩子从小不参与家务,失去的不仅是生活自
理能力,还有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他人付出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孩子成年后这些缺失还将从家庭扩散到社会、甚至国家。

一些家长常用“孩子还小,大了就好了”“树大自然直”的说法试图延缓孩子对家务劳动的参与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实际上这些托辞是助长孩子对责任感的逃避,也是对孩子树立独立自理、感恩与孝道意识的延误。

我国早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古训,如果孩子从小对自己的家庭、家人没有责任感,何谈成龙成凤后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朱子家训》开篇就写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每个家庭都应真正认识和重视参与家务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还孩子以独立、自理的机会,还原孩子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角色。

责任编辑/秦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