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辩题资料
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三辩

1、A: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告诉我你上学期的英语成绩呢?A:考这么好,一看就是好学生啊,那您能告诉我,您上学期英语课第五节课上老师讲了什么么?A:对方辩友,既然您的英语能考出这样好的成绩,按照您方观点,不是应该每一节英语课都了如指掌么?又怎么连一节课的内容都不记得了呢?这也正是说明我方观点的正确性2、A:您觉得自己的身上存在缺点么?A:那您的父母对您的行为有进行过肯定么?A:既然您承认自己存在缺点,可您又说您的母亲认为您是一个好女儿,这难道不与对方先改正完所有缺点,再成为好女儿的观点相矛盾么?3、A:根据报告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69%,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A:那就让我来告诉您,这意味着有超过30%的人毕业后的工作与现在的专业无关,按照对方观点,这30%的人是不是应该再去学与现在工作相对应的专业知识,然后再去工作呢?4、A:钱钟书大学考试数学15分,如果按照对方观点,他专注于学习数学,我们在怎能看到精彩的围城?5、A:请问对方辩友,你有理想么?A:那么为了实现你的理想,是不是应该全心全意去奋斗?A:既然你要全心全意为理想而奋斗,又怎能为扫一屋的琐事而干扰?6、A:你们宿舍卫检每次都有得到满分么?A:那你们的一屋都没有扫干净,又凭什么站在这里辩论呢?麻烦对方辩友先回去搞好卫生再来辩论。
7、A:崇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事必躬亲的孔明最后却操劳过度英年早逝,请问对方辩友怎么看?A:这是不是说明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伟大的事业当中,而不是浪费在无意义的琐事上。
8、众所周知,不会打枪的毛主席却带领全民族打出了新中国,照对方观点,他是不是应该先练就十八般武艺,再来解放全中国?9、A:不注重个人卫生算一屋不扫么?A:那为何连自己的头发胡子都理不顺的爱因斯坦却能理顺时间和空间,物质和能量时间的关系?1、如果我们没有扫天下的大目标就无法做到对积累的取舍,那么积累就是杂乱的,毫无目的的简单堆积2、从语言学的角度讲,一室在商务印书馆的解释是泛指小事,多指不注重生活的小事,不是细节或者基础性的东西,如果对方辩友硬要把一室归结于此,那么很遗憾,对方辩友没有明确一室的概念。
辩论赛

以“习惯”的角度论“不扫一屋不可以扫天下”1.曾经有一个人,在少年时想要改变世界,青年时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决定改变自己的国家,中年时无奈地想改变最亲密的家人。
然而,他终究还是失败了。
万幸的是,当这位主教垂垂老矣时,他终究明白:“我应该先改变自己。
”若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再改变家庭,最后改变世界。
那么也许,他就会成功。
2.若你连一个小屋子都不屑于打扫,一心想着:“把用在这些事儿的时间用在扫天下上,我早就功成名就了”久而久之,由于你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惯性,你会不屑于做各种小事儿,然而殊不知,在这世界上,做成每一件成功的事儿,都是一件件小事物积累而成。
在一次面试中,主考官在门口处放了一个拖把,进来的很多位考生,有的视而不见,有的夸张的迈过去,也许,他们都认为,与考官谈话才是要事,这些小细节都可以暂时忽略。
然而,仅有一位女考生,见眼前的拖把,首先把其扶起来,再走过去谈话。
考官见状,立马录用。
所以,无论我们在做什么事,都应该先“扫一屋”再“扫天下”4.若你不从小事做起,不珍惜身边一个个小小的历练自己的机会,那么就算机会来了,你不具备做成大事的素质和好习惯。
当你养成了“只做大事,不做小事”的习惯后,你就会产生一种惰性,就会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是小事,这事儿很小,那事儿也很小,最后,你会失去越来越多磨练自己的机会。
就像是做一道数学题,你课下不写作业,只等着上课听。
那么等到考试你拿起笔,你就会发现,一道数学题有很多小的细节和知识点,它们都是串联而成,一点不会整个题就做不出来。
所以,不管做什么,都要从小做起,当你尽善尽美的做完一件件小事,你就会发现,其实成功就在眼前了,这就是厚积薄发的力量。
4.再如,平常老师对你说:“不要马虎”你会不理为然的说“等到考试就仔细了”你认为“马虎”对于考试来说不过是件很小很小的事情,我应该把精力都投入到做题、熟悉基础知识上。
其实若你不从平常养成仔细认真的习惯,等到考试那点时间,一紧张你就仔细不起来了。
不扫一屋可以扫天下 一辩陈词

一辩陈词:各位老师、评委、同学以及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
我方观点是:不扫一屋者可以扫天下。
第一,我方认为在这里很多人把“扫一屋”等同于了所有的小事,以致理解成了不做小事就是不做所有的小事。
所谓一屋不扫,不是扫不了,是不应该把精力过多地花在小节上。
何况不扫一屋不代表他扫不了一屋。
陈蕃不扫一屋,最终还做了大官,官至太傅,列天下名士“三君”之一,对汉末士大夫崇尚气节影响很大。
第二,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必然会把时间花在他认为值得努力的工作上,自然会将这些无关痛痒的是忽略掉,否则必定对谋划大局产生影响。
一个人一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而他需要经历、锻炼的事也太多,如果事事都要做好,他最终会一事无成。
放眼历史,很多伟人都不拘小节。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一屋不扫,也未必不能扫天下。
爱迪生生活中常常是衣冠不整,脏兮兮的,就是朋友劝他也是不以为然,然而恰恰是他成了伟大了的发明家。
我方认为,现代生活分工明确,何必什么琐事都要自己做,完全可以交付给专业的人士。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想要做好“扫一屋”,于是他决定不用人家提供的煤气,每天钻木取火、搬煤球,你们觉得有必要吗?第三,我方不能否认,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但问题是,扫一屋真的能和扫天下联系起来吗?爱因斯坦连头发和胡子都没理顺,却理顺了时间和空间。
量变产生质变,这点没有错,但扫一屋真的是扫天下的量变过程吗?除非这里的扫天下是扫天下的地。
如果我们过分拘泥于扫一屋而错过扫天下的机会,是否太过可惜?再者,扫屋子的人多了,扫天下的能够有几个?最后,我方重申,我方并不完全否认扫一屋,而是说我们不应该被一些无关痛痒的琐事困扰而浪费时间。
综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扫一屋这可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在座的观众朋友:在辩论开始前,我方对辩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证。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本出于古代一个典故,但流传至今,古今中外就此讨论热烈。
我方认为分析“扫一屋”和“扫天下”重点是关系问题的讨论,从中引发出细节与主干的逻辑关系,大事与小事的类比关系。
更进一步的分析,我方认为扫一屋是扫天下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接下来让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引发出的是量变到质变的逻辑关系问题。
温家宝总理为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这等“小事”亲自下到基层,他说:“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
小事虽小,但是经过不断重复或累积,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我们再看成功者与失败者区别,往往不是机遇或者头脑,而是他们对待小事所能坚持的时间上。
荀子曾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任何事物总是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小事中开始,经过逐步的积累而达到显著的的、根本的变化。
扫一屋虽小,可当一屋累积到一定的数量是就会有本质的变化,从而达到扫天下的目的。
第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体现了小事和大事的类比关系。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过: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可见,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纵观世界,无数前辈们不正是在各自领域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的吗?居里夫人无数次细微入至的实验让她发现了镭、牛顿由一个苹果落地这样一件不平常“小事”引出万有引力定律…所以说,有做小事的精神,才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
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对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其实,连小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大事是很难成功的。
“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斥“扫一屋”呢?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表态:解释+观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思是说,如果连一间屋子都打扫不干净,如何能够治理天下,我认为这句话十分正确,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分论点+例子】细节决定成败。
“扫一屋”体现的是细节,只有注重每一处细节,成功才能离我们更近。
正如查理三世的故事留下的童谣所说,不注重细节就会因为“一颗马蹄钉毁了一个王朝”。
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不断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究其原因,大部分属于安全管理细节没有到位,违章操作造成的责任事故,最终的结果却是员工家毁人亡,企业破产倒闭。
【分论点+例子】良好的习惯造就成功。
“扫一屋”的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好的生活习惯,使得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加干净、整洁,引申开来可以指代一切好的习惯,只有拥有好的习惯,才会使自己的生活更惬意,工作更从容。
马克思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辆舒适的四驾马车,坐上它,你就跑得更快。
”这就形象地告诉人们,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有好的习惯,它能使人更快地达到目标,更好地实现理想。
正是因为有着良好的作息习惯,列夫托尔斯泰才能一生笔耕不辍,坚持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以上,在手写稿的年代为我们留下一部部恢弘巨制。
【分论点+例子】点滴积累才能走向成功。
在这句话中,正是因为有了一次次的“扫屋子”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实现“扫天下”的目标,这就是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从基础着手,一点点积累知识、积累经验,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中出口成章、引用诗文,这些都源自于她日复一日的读书积累,没有这些知识的沉淀,也就很难有她脱离台本随机应变、令人惊艳的表现。
【建议】作为即将进入公职队伍的年轻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定当做到:其一,仔细认真,抓好细节。
“群众之事无小事”,我会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仔细检查工作内容,确保每一件“小事”都能顺利完成。
其二,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一屋不扫亦可扫天下的一辩陈词

一屋不扫亦可扫天下的一辩陈词: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观众,大家晚上好!美国总统杰斐逊曾经说过:“凡事总有两端,你选择了一端,另一端的人就会出来反对你。
你要做的不是无休止的妥协与调和,而是选择你认为正确的那一端,义无反顾的坚持下去。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一室不扫,可以扫天下!可能大家认为,对方辩友“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论题是千古传下的名言警句,典故出自于《后汉书·陈王列传》。
而经我方查证《后汉书》中并没有这句话的记载,所以今天我方不但要为陈蕃讨回公道,更要证明我方的观点。
理由如下:第一,从语言学的角度讲,一室在商务印书馆的解释是泛指小事,多指不注重生活的小事,不是细节或者基础性的东西,如果对方辩友硬要把一室归结于此,那么很遗憾,对方辩友没有明确一室的概念。
而且不扫一室不是不会扫,而是没有必要去扫。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一个穷人的孩子,奋斗了18年,考入了大学,才终于能够和那个城市的普通人一样在他向往的城市里喝上一杯咖啡。
有很多人一生的梦想就是成为贵族,进入上层社会,为此,他们奋斗了一生,但是有一些人,仅仅因为他们的身世,就凭着他们的出生,就获得别人一辈子奋斗的东西。
谁也无法承认他们的地位是相等的。
也就是说,对那些靠着辛辛苦苦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们而言,不扫一屋而扫天下其实就像他们扫一屋那样简单。
第二, 从价值论的角度讲,天下是宏观的,是以更多人的利益为核心的共荣思想。
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在我们为扫天下而努力奋斗时,生活的小事怎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就如爱因斯坦,他的外貌并没有我们一般人的整洁,反而是破旧凌乱的,但是他却做出了我们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
正是因为他把“扫屋”的时间用来了“扫天下”。
同样地,我们不能因为爱因斯坦不“扫屋”就否认他“扫天下”的贡献.第三,从辩证法的角度讲,一室与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整体,并不是简单的属种关系。
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一辩稿

正方法学“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一辩立论稿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于今天的这个辩题,我方的观点是“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中国有句古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千百年来似乎业已成为大众的一种主流观点,然而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一屋之不扫”真的就必然推定“扫不了天下”吗?关于这点,我方将进行如下陈述: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屋不扫可不可以扫天下”这个辩题是修辞学上的一个比喻句式,对此我们应该给予理论和逻辑上的界定。
我方认为,“一屋”指的是琐事,是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而“天下”是指大事业,“扫天下”即是在事业上获得公众认同的成功。
“可以”指的是一种能力,指向的目的和结果一种应然而不是实然。
“扫一屋”与“扫天下”之间存在着联系,即“扫一屋”是“扫天下”的准备阶段,“扫天下”是“扫一屋”的终极目标。
但是这种逻辑起点在于,“扫一屋”与“扫天下”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那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联系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
比如说,对方辩友不叠被子难道会影响到其在今天在场上的滔滔雄辩吗?这显然不符合逻辑。
但是“扫一屋”与“扫天下”之间的必然联系又不是绝对的,对此我们应该辩证看待。
在解决主要矛盾以达到扫天下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之中,如果能把次要矛盾一并解决,那当然最好。
但是不是说不解决次要矛盾就一定不能扫天下呢?又是不是可以由此推出只有解决次要矛盾才能扫天下呢?当“扫天下”成为主要矛盾时,一味执迷于解决与主要矛盾无关或者关系甚微的“扫一屋”即次要矛盾,企图事无巨细,面面俱到,那是不切实际的,也只会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其次,无论是从个人的微观角度还是从时代的宏观角度来看,不扫一屋而达到扫天下的目的,是具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的。
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今天现代社会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中,利用有限的精力去高效完成任务是时代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一屋不扫而去扫天下,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我有能力扫好一屋而不扫,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解决主要矛盾的需要,是审时度势的考量;另一种是我压根就没有扫一屋的能力,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去实现扫天下的终极目的,因为在社会分工日趋发达的情况下,很多琐事都可以交给专门的从业者去做。
一屋不扫难以扫天下3辩小结

3辩小结
谢谢主席,通过刚才我与对方辩友的讨论,我发现一屋不扫难以扫天下啊!
第一,对方辩友(似乎很喜欢玩文字游戏)似乎对今天辩题背后折射的价值观参的不透,那我就再啰嗦几句,在此破题。
夏宝龙书记在我们主办方浙江工业大学调研时明确提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寝室是同学们第一个社会,第二个家,也是第三个课堂。
把寝室文明建设好,就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营造第三课堂,也是第一次走进社会的实践。
第二,故意混淆概念。
“扫一屋”的“扫”字实际上内涵深刻。
对方辩友将其简单的视为打扫,实际上是对“扫一屋”的片面认识,其实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勤勉与自觉。
朱子家训有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是把打扫房间当成了修身的必修课,意在培养一个人的品德,而这正是对方辩友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第三,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慕高志而弃小志”。
胸怀大志固然可敬,但对方辩友若因远大的志向而不通过小事提高是自己的修养品德,是难以获得长足的进步,更枉论成功了。
治国大臣曾国藩尚且从起早,扫地,种菜,养鱼等小志躬身自问,引小志得大志,对方辩友却视而不见。
那么我是否可以理解,对方辩友要搭建一座空中楼阁呢?可是这种理想正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第四,“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所谓一屋不扫的人去扫天下,不仅扫不净天下,甚至可能带来麻烦。
我们要在许多小的事情上努力,培
养自身的好品质,才能干出大事业,有道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再次重审我方观点:一屋不扫何以一扫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方的观点是“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所谓正本必先清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我们今天的辩题出自一千年前的东汉,而一千年后,我们再次展开辩论,其意义就在于在江泽民总书记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导下赋予这个古老的命题于新的内涵,而这个新的时代内涵就是: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一屋不扫能否扫天下这个辩题是修辞学上的比喻句式,对此,我们应该给予理论和逻辑的界定。
马列主义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着矛盾,而矛盾又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迎刃而解,况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过多的放在琐事上必定会对谋划大局产生影响,这实在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啊。
我方认为:“一屋”,指的是琐事,是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扫一屋”即是解决次要矛盾,而“天下”指的是大事业,“扫天下”即是在事业上获得公众认同的成功。
“一屋”与“扫天下”之间存在着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联系。
在解决主要矛盾以达到扫天下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之中,如果能把次要矛盾一并解决,那当然最好。
但是是不是说不解决次要矛盾就一定不能扫天下呢,又是不是能由此推出只有解决次要矛盾才能扫天下呢?这显然是荒谬的。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人要处理的事物与古代社会相比何只增加百倍,如果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次要矛盾,如果我们拘泥于一城一池的得失,最终只会走向“捡了芝麻,丢了瓜”的老路,君不见终日头发乱糟糟的爱因思坦提出相对论,后院起火的林肯成为美国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不会打枪的毛主席照样解放全中国!
现代社会的分工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很多的琐事都可以交给专门的从业者去做。
这也是符合现代社会分工合作的精神嘛。
在现代社会,我们已经没有事必躬亲的必要了。
我们总不能要求现代人自己养蚕织布吧?我们看到无数能打扫天下的人身上的衣服都是别人做的呀!他们不一样扫天下吗?
最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有扫天下的眼界与理想。
如果我们过分拘泥于“扫一屋”而错过“扫天下的机会,那将是我们的遗憾,祖国的遗憾,更是中华民族的遗憾;如果我们能不拘于“扫一屋”而成就“扫天下”的大事,那么,我们的成功便是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幸福,更是中华民族的幸福。
一辩陈词结束!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要成大事扫天下,就不能光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要充分信任下属和同仁,把很多事放心的交给他们办。
孔明事必躬亲最后操劳过度英年早逝。
把精力花在很小的地方对要成大事的人是得不偿失的,有更多需要他们决断处理的事情等着他们。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应当发挥的作用,对国家领导人来说,把家弄得温馨舒适和把国家治理的蒸蒸日上哪个更重要不言而喻。
大禹为了治洪水三顾家门而不入,可见扫一屋并非扫天下的必要条件。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看你怎样看待一屋了,他一定要是没有必要一定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