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缺失的详解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及其改进策略与解题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作者:马军来源:《新课程·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应注重诗歌教学的人文性特征。
试从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诗歌教学;现状;问题;有效策略一、诗歌教学的重要性自2001年秋季以来,诗歌选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比例也日益渐增。
诗歌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陶冶学生情操、增长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眼界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现行教育教学中,诗歌以默写和赏析的方式出现在中考和高考的试卷中,分值也占有相当比例,这就不得不关注诗歌教学的现状。
澄清对现代诗歌教学的模糊认识,改变诗歌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当下语文课改中诗歌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诗歌教学流程模式化、传统化在长期的诗歌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作者—背景—翻译—主旨—背默”的固定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往往面面俱到,对作者、诗歌创作的背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教师都要做到一一讲解。
相对固定的诗歌教学模式,学生也有相应的学习模式:读诗歌—记笔记—背诵默写,课堂上他们注重笔记的记录,并尽可能多地记一些相关知识,对诗歌的内在美,学生却无从感受到,也无法去体味语言美,去想象作者所要营造的意境美。
这样的模式不仅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无,而且抹杀了老师的创新心理。
采用这样传统而又机械的教法,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2.应试教育背景下对诗歌教学的解读不透彻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诗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却被肢解。
教师为了应对考试,提高教学成绩,会过分地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其人文性。
教师就教材而教书,为试卷而进行授课。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会为学生成绩的提高设置各种环节,并过分地注重语文学科的功利性。
诗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诗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引言: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情感和思想。
然而,在诗歌教学中,常常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探讨诗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问题一:学生对诗歌缺乏兴趣解决方案:1. 创设良好的诗歌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贴上一些名人名言或优秀诗歌的摘抄,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挑选适合学生的诗歌作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简洁明了、内容生动的诗歌作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师可以使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到音乐、图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
问题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困难解决方案:1. 解读诗歌的基本元素:教师可以教授学生诗歌的基本元素,如韵律、节奏、押韵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隐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 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问题三:学生写作诗歌的能力有限解决方案:1. 提供写作素材和启发: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主题或素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幅图片,让他们根据图片创作一首诗歌。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例如,通过写诗的步骤、技巧和例子,帮助学生培养写作诗歌的能力。
3. 提供反馈和指导: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诗歌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写作水平。
结论:诗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适合学生的诗歌作品、利用多媒体资源、教授诗歌的基本元素、分析诗歌的意象和隐喻、创设情境和角色扮演、提供写作素材和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及提供反馈和指导等方式得到解决。
中学语文古诗词深度教学策略

标题:中学语文古诗词深度教学策略一、引言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而忽略了诗词的深度理解和赏析。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将探讨中学语文古诗词深度教学的策略,旨在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进行古诗词深度教学时,我们需要设定明确、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应包括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赏析、情感体验等方面。
例如,对于一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设定以下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能够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能够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古诗词深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其中,诵读法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讲解法则可以帮助学生对诗词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内涵和价值。
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比较法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四、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在古诗词深度教学中,我们需要精选教学内容,注重诗词的经典性和代表性。
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诗词与其他文学形式的比较,如与散文、小说的比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特点和价值。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情感和内涵。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在古诗词深度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课堂互动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有效策略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有效策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完善,现代诗歌已经成为了中学语文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由于现代诗歌语言表达方式多样、主题广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制定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启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和文学社团等形式,增加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和了解。
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文学爱好者或作家来校做现代诗歌的讲座,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二、注重现代诗歌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在教学现代诗歌时,教师应该注重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进行介绍。
通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现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对诗歌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共鸣。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也能够增加学生对诗歌的情感投入。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多样,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展现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通过视听的方式展现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可以增加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寓教于乐,增加趣味性在教学现代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编排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还可以使用游戏等活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现代诗歌。
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现代诗歌常常涉及到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现代诗歌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可以通过谈话、写作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到共鸣,并进行情感交流。
中学语文古诗词深度教学的策略

标题:中学语文古诗词深度教学的策略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中学语文古诗词深度教学的策略。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以及优化课堂设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引言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浅尝辄止等。
因此,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深度,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古诗词的特点,制定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
例如,对于初学者,可以设定“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含义,掌握常见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等目标;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设定“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等目标。
同时,教师应优化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背景、意象、表现手法、意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古诗词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师应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课外读物、名家解读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古诗词学习和鉴赏的机会。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会、古诗词创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论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选目的缺失及改进建言.docx

论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选目的缺失及改进建言摘要:诗教是历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同样继承了我国诗歌教育的优良传统。
但本人以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古代诗歌选目仍存在时期分布失衡,体裁分布不均,作者分布面偏窄的缺失。
本文旨在对此三人缺失作出详细分析后,提出了改进选目之我见,即在合理划分正附选功能,合理分配诗词曲各体数量及各时期数量,适当减少唐宋分量,适当减少个别大家名家的分量,充分兼顾到各时期、各种体裁题材、各种风格流派的基础上,拟出了一个具体的作家作甜分配方案,从而真正达到一斑窥豹,取精用宏之目的。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占代诗歌;缺失;改进;分配方案中图分类号:G633.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 (2008) 10-092-04作者:周萍,长沙外国语学校教师;湖南,长沙,410007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是历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第十六》)自汉武帝时将《诗经》列为“五经”之首后,各种教育读物无不将诗歌作为重屮Z重。
旧时许多文人无不接受过“柔日读诗”的严格训练,传统蒙学中就有《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
现代教育的初中阶段(约12-15岁),是人生接受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的阶段。
作为现行重要的初中课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 同样继承了我国诗歌教育的优良传统。
在全部一百六十九篇课文中,有中国古代诗歌(包含诗、词、曲)三十首(以下简称“止选”)。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还选取了六十首古代诗歌作为课外背诵(以下简称“附选”)。
毫无疑问,无论正选还是附选,这总共九十首中国古代诗歌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是大有教益的(附带说明,课文中还有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但非本文论及对象)。
所选诗歌无疑都是历来公认思想意义较深、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
就其可接受性而言,无疑都是历來流传较广的优秀篇什。
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与解决对策

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与解决对策【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与解决对策。
在引言部分中,分析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正文部分包括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提升效果的对策、加强教学的方法以及实际操作建议。
结论部分强调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以及深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古诗词教学现状,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有望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提供有效保障。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对策、提升效果、加强方法、实际操作建议、教学质量、美文阅读、改革必要性。
1. 引言1.1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在学生语言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文学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蕴深远,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和修养品质。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还可以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及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古诗词的语言古奥深刻,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是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大多围绕着诗文的背诵和注释展开,缺乏足够的互动性和实践性,限制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体会。
三是教学方法传统化。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死记硬背和机械讲解,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策略探究

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策略探究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1)新诗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又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是诗歌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产物。
新诗与古典诗歌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且新诗与我们的时代更接近,学生对新诗更容易理解和体会。
教学新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感受文学的魅力。
总的来说,新诗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中学语文新诗的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新诗的教学处于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状态。
由于考试的导向,使师生对新诗重视不足,加上中学语文教材中新诗篇目不多等等的因素,久而久之也就忽视了新诗的教学。
基于此,笔者通过新诗的教学现状,探究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策略,以促进新诗教学。
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绪论,主要分析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
二、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现状的调查,指出目前新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
三、从教材使用和考试改革入手提出改善新诗教学的策略,其中包括,充分合理的使用原有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学生推荐优秀的新诗等。
四、从教师、学生和新诗与其它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出发优化新诗教学。
五、从新诗的审美体验上激发学生对新诗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缺失的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及其改进策略 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三中学 张兰芳 一、缺失的中学语文新诗教学 1、 教材中新诗选文的缺憾 新课程实施之前,老教材中新诗篇目相对其他文体是极为缺失的,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新诗不过七八首,而且范围有限,大多以毛泽东、郭沫若、闻一多的作品为主。新课程标准实行后,各地教材增加了现当代代表诗人如徐志摩、舒婷等人的诗作,也加入了一些外国新诗,但无论是相对数量还是诗人的选择仍存有缺憾。 以人教版、苏教版和粤教版三个版本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仅在必修一第一单元安排了一个新诗单元,共四个组合:《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雨巷》(戴望舒)、《 再别康桥》(徐志摩)、《大堰河》(艾青)、《断章》(卞之琳)、《风雨》、《 错误》、《回旋舞》、《 在一个地铁车站》,共9首。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必修一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模块一“吟诵青春 ”安排了3首新诗:《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相信未来》(食指)、《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江河);必修三的第一专题 “祖国土”模块二“ 颂歌的变奏”安排了4首新诗:《发现》、《北方》、《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土》;必修五的专题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模块二“旧日时光”安排了3首新诗:《旧日的时光》( [英]罗伯特·彭斯)、《箭与歌》( [美]朗费罗)、《别离》(冯至)。五册必修教材共计10首新诗。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第二册安排了一个诗歌单元:《毛泽东词两首》(《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中国现代诗歌五首》(《死水》(闻一多)、《再别康桥》(徐志摩)、《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热爱生命》(食指)、《双桅船》(舒婷)、《外国诗歌四首》(《致大海》《我一无所求》《底片》《黑八月》),总计11首。三个版本教材的新诗选文分别选择了一首毛泽东的词、五首左右的中国现当代代表诗作,四首左右的外国诗歌。 相比老选材,各版本的新教材增加了新诗的篇目,加上相配套的《语文读本》,新诗的选文相对丰富了不少。但是对于三年的高中语文教学课时来说,10首左右的新诗还是比较少的,何况其中还有学生并不喜欢的篇目。因此,无论从选文的篇目数量还是诗人选择方面,目前的语文教材都仍存在缺失现象。 2、高考中新诗考查的缺位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考什么,中学就教什么。高考中新诗考查的缺位,是影响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高考作文对新诗的回避。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要求里都有一条“请不要写成诗歌”,这本身就给学生一种误导,认为诗是和高考无关的。比如一个论说性的题目出来以后,本来很难写成诗,却还要要求“不要写成诗歌”,为什么不说“不要写成小说、不要写成剧本”呢?这正是长期以来不重视新诗教学所导致的。由于老师与学生长期以来不读新诗或很少读新诗,对新诗的文体特征及把握世界的方式缺乏了解,必然会造成丧失对新诗的感悟力与判断力。其实,2004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蝴蝶·蛹》就是一首新诗形式的佳作。以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扼杀这样的佳作,实在是高考作文考查方面的缺失。 其次是阅读理解对新诗的回避。命题者认为高考阅读理解考新诗不合适,理由是意蕴太深,考生不容易把握。但是在历年高考阅读题里面曾经考查过新诗,用的是郑敏先生的《金色的稻谷》。考完之后,诗评家与语文教师纷纷点评,最后还把《金色的稻谷》选进了中学教材。这也说明在高考题当中,包括语文练习当中,用一些新诗做阅读理解题目,对于新诗的普及是有作用的。其实,把新诗作为阅读理解考题是非常适宜的,诗比较短,而且又往往比较含蓄。而用散文、小说,则只能选一小段,抓住两三个关键点,或者把一篇长文章进行压缩,这往往造成 2
上下文文意的脱节,影响考生对原文的理解,而新诗考查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3、课堂教学方法的缺失 新诗教学的缺失不仅体现在教材的编选和考试的形式上,更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部分中学老师在诗歌教学上下的工夫仍不够。教师自己不懂诗,不爱诗,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内核,体会不到诗歌丰富的内蕴,只能照本宣科,只是在那里“应付”。当然不可能引领学生走入诗歌的世界。其次,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因为教师没有真正的走进诗歌,教学只能走过场,有的根本放弃新诗的教学;有的即使教学,也只是读读诗作,介绍作者,讲讲背景,让学生记一记诗歌主旨。这样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对学生毫无吸引力。在诗歌教过后,学生不可能真正进入诗歌,更不会喜欢新诗。 所以,诗歌教学的空间还远远没有拓展开。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已全面支配了现今的教育体制和观念,我们的语文课堂离“诗教”的传统愈来愈远了。
二、不该缺失的中学语文新诗教学 “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正像朱光潜所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现代新诗,由于它运用的语言、表现的生活和感受贴近现代人,因而更能对现在的人们产生影响。”i作为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内容之一,新诗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其他文体所不可替代的意义。 1、陶冶性情,塑造精神 从古到今,诗都是文学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呈现。这是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离开了诗,我们就很难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启蒙。 语文教学除了工具层面,更应该把它看成塑造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更应该强调它的人文精神。新诗在陶冶学生性情,塑造人文精神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新诗始终是和这个社会的脉搏、和读者的心灵相通的诗人徐志摩当年在清华的一次讲演中就曾这样痛切地说:“中国人成为这样一种生物,没有宗教,没有爱,甚至没有任何的精神冒险”,人们从小所接受的一切,无非为了“合于毫无生气的生活礼仪,而不是揭示伟大生活的奥秘,唤起伟大生活的希望。这是中国教育的大失败,它导致真正人格的死亡,没有穷尽地造就着杰出的庸才”。正如,学生阅读《雨巷》,记住的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般的姑娘;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所唤起的指点江山的满腔豪情,这些新诗所赋予人的激情与浪漫是其他文学作品所无法达到的。 2、优化语言,激活思维 尽管我们不可能培养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作家,但是,母语教学毕竟不同于外语教学。十二年的教学后,学生的语言干瘪毕竟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可是,事实呢?“高考是高水平的考试,但我们非常不解的是竟有这样多的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母语作文。许多作文语言的基本功差,连话也说不清;有些学生热衷于使用欧化的语句;一些考生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句子写不顺,错别字过多„„学了12年语文,竟然无法用母语通畅地写一篇800字的文章,竟然无法让人从中感受到母语的美。”iiiii新诗的语言显然自然清新,比起一般的实用文体更具有美感,这是毋庸质疑的。多读诗歌,从中吸取营养,对于优化语言,激活思维,有着极大的意义。 比如,学生阅读汪国真的一些诗歌,大大地极高了语言的文学色彩。阅读巴尔蒙特《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这世界》感受到人生的最朴素的存在意义,激发了学生用另外一种眼光看待世界,用新的思维看世界,当然,很自然的在写作中表现出来。
三、改进策略 3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没有办法改变高考的形式,也不能按着自己的喜好去左右教材的编写,但是,面对目前新诗教学的缺失,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进,扩大新诗的教学空间。 1、 用好教材,教学方法多样 尽管教材中新诗的选文不能尽如人意,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充分利用好教材。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必修一第一歌专题第一个板块的几首诗歌,在讲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和食指的《相信未来》时所采用的教学形式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沁园春 长沙》是进入高一的第一篇文章,教学时可以视野开阔些,在播放网络上下载的名家配乐范读、演唱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利用网络课件上不够恰当的画面,放手让学生去体会画面与诗作中景色描写的不吻合之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意识。而教学《相信未来》只要抓住诗中极具冲击力与对比性的意象,如“蜘蛛网“炉台”“灰烬”“紫葡萄”、“鲜花”“排浪”“大海”等意象,就找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即使不涉及文革的特定背景,学生也完全可以领悟到诗中所传达的面对现实困境,挣扎着摆脱羁绊,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性思索与坚定信念。 而配套的《读本》也应该好好利用,可以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选取自己喜欢的篇目,收集资料自主探究,在班级交流研读成果。比如,在开展交流时,选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一个女生就是喜欢其优美的意境,一曲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展示,震撼了全班同学;而选择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一个学生则结合海子的生平经历,深入解读,写出了一篇文章《海子,愿你做一个幸福的人》,带领同学们走进了海子的世界。 在教外国诗时,找出不同的译本进行对照阅读,比如,阅读《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这世上》,我就选择了两种版本的翻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阅读。 除了诗歌本身的教学外,还应把诗贯穿在其他文学样式的教学中,使它们焕发出一种诗意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时,我引入了洛夫的诗作《水祭》:“挥菖蒲之碧剑//扬汨罗之浊浪//在泽畔//在石榴纷举怒拳的五月//我又见你从江心踏波而来//见一株白色水姜伸出温婉的手//牵你涉水而过//江水早已洗白了你一身傲骨„„”学生在读了《水祭》,使原本枯燥的古文教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新诗教学不应只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点缀。教诗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首先应是心灵的爱好。我们的心中有了这种爱,诗歌就会走向我们。诗歌就会通过我们而歌唱。在这种意义上,诗歌教学不是“教学”,而是一种“分享”。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有一句诗“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我们从事诗歌教学,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做一个使者,把诗的光芒带向课堂,把“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带向那些年轻的心灵,并与他们一起分享。 2、 丰富选文,拓展阅读空间, 教材上的篇目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诗歌作品,或者跟教材的文本相关,或者是师生根据喜好自主的选择。例如,在苏教版的诗歌单元,就可以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课外诗歌作品:教学食指的《相信未来》补充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阅读《读本》里顾城的《回答》,补充顾城及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代表作品;由郑愁予的《错误》,补充介绍其他台湾诗人如洛夫及其代表作。 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老师不仅应教好课本上选的诗,还应尽量扩展阅读,多研究,多阅读,多关注新诗的动态。除了中国的新诗,还应把外国诗人介绍给学生。新诗的选文,意在引导学生走进诗的世界,感受在爱的琴弦上弹奏出的生命之歌。所选篇目,在思想健康的前提下,以审美为主要尺度。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教师的讲授,特别朦胧、特别艰涩的诗不选。在选的时候有意发掘一些在新诗史上很重要,但从未或很少被选进教材的诗人,如冯至、杜运燮、穆旦、陈敬容、蔡其矫、昌耀、痖弦、洛夫等不同流派、不同色彩的诗人,包括新时期以来涌现的青年诗人,如食指、梁小斌、海子、汪国真等。 高一起始阶段,可以在每天课前5分钟,按学号顺序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新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