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简答工艺
生物工艺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生物工艺学: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原料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2 发酵工程: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结合,生物方面的各种工程的总称,技术的开发产业化。
3,自然选育:利用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变异的原理,通过分离筛选等方法,排除衰变型菌株,从中选择维持原菌落生产水的菌落,并获得纯种4 随机筛选:将人工诱变或自然突变的菌株凭经验进行筛选,以从中挑选出目的菌株的过程5 理性化筛选根据遗传学原理,设计选择性筛子,从将目的菌种筛出来6目的筛选在理性化筛选的基础上,每一次摇瓶筛选都采用不同的技术指导,使变株的选出频率进一步提高以达到筛选的目的7 杂交育种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以吻合后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8 原生质体融合: 把两个亲本的细胞壁分别通过酶解作用加以瓦解,使菌体细胞在高渗环境中释放出只有原生质包裹的球状体,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使之融合,由PEG作为助融剂,使期发生细胞融合,使两亲本基因由接触到交换,从而实现基因组合9 简述传统生物技术与现在生物技术的区别:传统生物技术:利用现有生物、宏观水平、传统技术、注重产量的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利用改造的生物、微观水平、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技术、注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10 简述发酵工艺的历史和特征、历史:天然发酵时期,对微生物本生与缺乏的认识;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发酵技术的建立是第一个转折期,人为控制微生物的时代;通气搅拌技术的发展发酵工业第转折期,发酵工程的开端,青霉素发酵的开始;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第三转折期,氨基酸,核苷酸的发酵;发酵原料的转换,糖质原料到非糖质原料;基因工程的运用;,广泛的生物产业,固定代细胞技术,单棵隆抗体。
特征:常压常温下进行反应,反应条件温和,生产材料多价格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的原料,不需要精制反应自动调节反应途径高度专一和选择性,对环境污染少,生产过程无害,可以不增加设备而增加产量,投资少见效快。
大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分布

注射成型原理及工艺特性一、填空题1. 螺杆式注射机的模塑工作循环为:2. 注射模塑工艺包括、、等工作。
3、螺杆式注射机在注射成型前,当注射机料筒中残存塑料与将要使用的塑料不同或颜色不同时,要进行清洗料筒.清洗的方法有和。
4、注射模塑成型完整的注射过程包括、、、、。
5、注射成型时熔体充型与冷却过程可分为、、和四个阶段.6、根据塑料的特性和使用要求,塑件需进行后处理,常进行退火和调质处理。
7. 注射模塑工艺的条件是、和。
8、在注射成型中应控制合理的温度,即控制、和温度.9. 注射模塑过程需要控制的压力有压力和压力.10. 注射时,模具型腔充满之后,需要一定的时间二、判断题1注射成型时,型抢内与外界压力之差称为残余压力。
残余压力值可为正值,负值,也可为零。
当为正值时,脱模容易。
(X )2塑件的退火温度一般控制在相变温度以上18 度至20度或低于热变形温度10 度至20度。
( X )3在注射成型中需要控制的温度有料筒温度、喷嘴温度和模具温度.(√)4选择料筒和喷嘴温度考虑的因素很多,应结合实际条件初步确定适当温度,然后对塑件进行直观分析并检查熔体的对空注射情况,进而对料筒和喷嘴温度进行调整。
(√)5注射模塑时的塑化压力是指螺杆顶部熔体在螺杆转动后退时所受的压力。
它可以通过螺杆转速来调整。
( X )6注射模塑成型时,注射压力应从较低的注射压力开始,再根据塑件质量,然后酌量增减,最后确定注射压力的合理值。
(√)三、名词解释调湿处理背压退火处理脆化温度熔体破裂塑化四、简答题1. 注射成型的特点?p582. 简述注射成型原理。
P582. 注射成型过程分为几个阶段?p603. 注射成型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p604. 简述注射成型过程.P595. 何谓注射成型压力?注射成型压力的大小取诀于哪些因素?p636. 注射模塑成型时影响料筒温度的因素有哪些?p627.什么是模塑工艺规程?如何编制模塑工艺规程?五、选择题1对同一种塑料,螺杆式注射机的料筒温度比柱塞式注射机的料筒温度要求( B )。
食品工艺原理名词解释及简答题详解

1、食物:可供人类食用或具有可食性的物质统称为食物。
2、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3、食品加工:就是将食物或原料经过劳动力、机器、能量及科学知识,把它们转变成半成品或可食用的产品(食品)的过程。
4、食品工艺:将原料加工成半成品或将原料和半成品加工成食品的过程和方法。
5、水分活度:食品表面测定的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
6、MSI:在恒定温度下,以AW对水分含量作图所得到的曲线称为水分吸附等温线。
7、水分梯度:干制过程中潮湿食品表面水分受热后首先有水分蒸发,而后水蒸气从食品表面向周围介质中扩散,此时表面湿含量比物料中心的湿含量低,出现水分含量的差异,即存在水分梯度。
8、导湿性:同时,食品高水分区水分子就会向低水分区转移或扩散。
这种由于水分梯度使得食品水分从高水分向低水分处转移或扩散的现象,称导湿性。
9、导湿温性:温度梯度将促使水分从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这种由水分梯度引起的导湿温现象被称为导湿温性。
10、干制品的复原性:干制品重新吸收水分后在重量、大小、形状、质地、颜色、风味、结构、成分以及其他可见因素等各方面恢复原来新鲜状态的程度。
11、干制品的复水性:新鲜食品干制后能重新吸回水分的程度。
12、复水比:物料复水后沥干重(M复)和干制品试样重(M干)的比值。
13、瘪塌温度:在冷冻干燥的二级干燥阶段需要注意热量补加不能太快,以避免食品温度上升快,使原先形成的固态状框架结构失去刚性变为易流动的液态,从而导致食品的固态框架结构瘪塌,干制品瘪塌时的温度即为瘪塌温度。
14、酸化食品:有些低酸性食品物料因为感官品质的需要,不宜进行高强度的加热,这时可以采取加入酸或酸性食品的办法,将整罐产品的最终平衡PH控制在4.6以下,这类产品称为“酸化食品”。
15、F0值:采用121.1℃杀菌温度时的热力致死时间,单位为min。
16、Z值:是杀菌变化10倍所需要相应改变的温度数,单位为℃。
化学工程与工艺(1)

17.一次反应:是指原料烃在裂解过程中首先发生的原料烃的裂解反应。
18.裂解燃料油:烃类裂解副产的裂解燃料油是指沸点在200℃以上的重组分。
19.裂解汽油:烃类裂解副产的裂解汽油包括C5至沸点204℃以下的所有裂解副产物。
20.萃取蒸馏:利用极性溶剂与烃类混合时,能降低烃类蒸汽压使混合物初沸点提高的原理而设计的工艺过程,由于此种效应对芳烃的影响最大,对环烃的影响次之,对烷烃影响最小,这样就有助于芳烃和非芳烃的分离。
11.生产强度:为设备单位特征几何量的生产能力。
12.有效生产周期:开工因子 = 全年开工生产天数 / 365
13.转化率:X = 某一反应物的转化量 / 该反应的起始量
14.选择性:S = 转化为目的产物的某反应物的量 / 该反应物的转化总量
15.收率:Y = 转化为目的产物的某反应物的量 / 该反应物的起始量 Y=SX
压力: 主反应是分子数增加的反应,低压有利于平衡,有利于提高一开始的反应速率,所以低压有利于正向反应,压力高有利于传热传质的进行,如果压力过低会导致反应速率较慢,不利于传热传质的进行,不利于平衡反应的进行,所以选择适中压力3MPa左右。
水碳比: 提高水碳比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促进反应正向进行,但是水碳比过高会稀释CH4浓度,降低反应浓度,效率低,能量消耗大,水的增加可抑制积碳的生成。
8.催化加氢裂化:系指在催化剂存在及高氢压下,加热重质油使其发生各类加氢和裂化反应,转变成航空煤油、柴油、汽油(或重整原料)和气体等产品的加工过程。
9.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含量高于90%的天然气称为干气,C2~C4烷烃含量在15%~20%或以上的天然气称为湿气。
10.生产能力:系指一个设备、一套装置或一个工厂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量,或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的原料量。
外工名词解释与简答

古代波斯金属工艺(古代波斯工艺美术)古代波斯的金属工艺成就极其辉煌,是世界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波斯各王朝时期的贵金属工艺制品,不论在造型、装饰及制作工艺上,还是功能的设计上,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为古代西亚的金属工艺谱写了灿烂的篇章。
早在前波斯时期的埃兰王国时代,金属工艺就相当成熟了。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时候,这里已经出现了造型单纯,装饰典雅的银器。
《人物纹银杯》代表了埃兰时期古朴而雅致的工艺风格。
在埃兰王朝末期至米提亚王朝初期的这段时间里,出现了许多青铜器,他们集中体现了古代波斯青铜工艺的造型风格和装饰特征。
在古朴、浑厚之余透露着一股强烈和活泼的气韵。
此时的金银器虽不是主流,但也可以看出作品所体现的工艺美术特征--实用与审美功能的融合。
此时盛行的动物纹装饰的黄金杯是最具典型意义的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金属工艺,在古代波斯工艺美术中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界。
翼狮形角杯是古代波斯所有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翼狮形角杯极为盛行,它不仅作为实用器具同时也是权势和富贵的象征物。
此时大量的金银制品,造型生动,做工精致,豪华而典雅,强烈而奔放,充满了宫廷艺术的气质和享乐主义色彩。
这种风格对后世的伊斯兰金属工艺风格产生了巨大而直接的影响。
帕提亚王朝时期留下来的金属工艺作品很少,但从现存的作品来看,这一时期非常擅长制作大型金工制品,风格强烈,粗犷,很少有精雕细刻的作品出现。
就整体而言,帕提亚王朝时期波斯金属工艺的发展处于低潮阶段。
萨珊王朝时期,波斯金属工艺获得复兴,在承袭了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的优秀传统之后,表现技法、装饰内容方面又有所更新。
各种造型完美、装饰细腻、制作精致的银质工艺品变成了萨山王朝金工制品卓越的代表。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金属工艺成优雅细腻,华美精致并带有显著古典主义色彩的风格特征,同时散发着浓郁的宫廷艺术气息。
八曲长杯在其他时期其他地区都十分少见,因此非常独特,它与翼狮形角杯的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
《机械制造工艺学》期末考试题参考答案

《机械制造工艺学》期末考试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1.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台机床或一个工作地点对同一或同时对几个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2.尺寸链:相互联系,按一定顺序首尾相接和尺寸封闭图形。
3.基准: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要素的几何关系所依据的那些点,线,面。
4.过定位:几个定位支撑点重复限制同一个或几个自由度。
5.形状精度:加工后零件各表面的实际形状与表面理想形状之间的附和精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 分,共20 分)6.牛头刨床的主运动是(刨刀)的直线往复移动,进给运动是(工件)的间歇移动。
7.工时定额是完成某一(零件)或(工序)所规定的时间。
8.刨削和插削都是(间断)切削,刀具易受到(冲击),因此(切削速度)不宜太高。
9.电火花加工是在一定的(介质)中,通过(工具)电极和(工件)电极之间的(脉冲放电)的电蚀作用,对工作进行加工的方法。
10.切削用量是在切削加工过程中(V)(F)和(ap)的总称。
11.装夹是工件在加工前,使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获得(正确而固定位置)的过程,它包括(定位)和(夹紧)两部分内容。
12.零件的加工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相互位置)三个方面。
三、不定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13.车床主轴的纯轴向窜动对(B、C)加工有影响。
A、车销内外圆B、车销端面 C车销螺纹14.制定零件工艺过程时,首先研究和确定的基准是(C )A、设计基准B、工序基准C、定位基准D、测量基准15.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基准叫做(B、D )A、设计基准B、工艺基准C、装配基准D、定位基准E、测量基准16.车床主轴轴颈和锥孔的同轴度要求很高,常采用(B )来保证A、基准重合B、互为基准C、自为基础D、基准统一17.机械加工中直接改变工件的形状、尺寸和表面性能使之变成所需零件的过程为( C )A、生产过程 B、工艺过程 C、机械加工工艺过程18.受迫振动系统在共振区消振最有效的措施使(B)A.增大系统刚度;B.增大系统阻尼;C.增大系统质量19.用(b)来限制六个自由度,称为(c)。
(最新整理)机械制造简答题

(完整)机械制造简答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机械制造简答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机械制造简答题的全部内容。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1、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作地连续药厂的那一部分工艺工程.2、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采用机械加工方法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表面质量等使其成为合格零件的工艺规程.3、何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工艺规程在生产中起什么作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规定机械产品或零部件制造过程和操作方法等机械加工工艺文件.主要作用:①是组织车间的主要技术文件,能做到各工序间科学地实现优质高效、无污染、低消耗。
②是生产准备计划调度的主要依据.③是新建或扩建工厂车间的基本技术文件。
4、工位:为了完成一定的工序部分,一次装夹工件后,工件与夹具设备的可动部分一起相对刀具或设备的固定部分所占据的每一个位置.5、安装:是工件经一次装夹后所完成的那一部分工序。
6、工步:是指加工表面(或装配时的连接表面)加工(或装配)工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序。
7、何为加工经济精度?选择加工方法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1)加工经济精度是指在正常加工条件下(采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设备、工艺装备和标准技术等级的工人,不延长加工时间)所能保证的加工精度。
(2)加工方法的经济精度及表面粗糙度;零件材料的可加工性;生产类型;工件的尺寸和形状;对环境的影响;现有生产条件8、尺寸链:是指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和机器的装配过程中,互相联系且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封闭尺寸组合.9、基准:用来确定生产对象上几何关系所依据的点,线或面。
制药工艺学考点

考试题型:1、单选题2、名词解释(专业术语)3、简答题(答重点就好)4、综合题(简单工艺、大的综述)第一章绪论1、制药产业链:从药物的研发到上市销售,要经历很多环节和过程,这就构成了制药产业链。
2、工艺过程:是由直接关联单元操作的次序与操作条件组成,包括化学合成反应或生物合成反应过程、分离纯化过程与质量控制。
3、辅助过程:包括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布局、动力供应、原料供应、包装、储运、三废处理等。
4、制药工艺学:是研究药的工业生产过程的共性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包括制备原理、工艺路线和质量控制。
5、化学制药工艺:是化学合成药物的生产工艺原理、工艺路线设计、选择和改造,在反应器内进行反应合成药物的过程。
生物制药工艺:是以生物体和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生物机体或细胞的生长繁殖及其代谢过程,在反应器内进行生物反应合成过程,进而生产制造出商品化药物。
中药制药工艺: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中药处方,运用现代工业化生产将中药材饮片制成一定规格制剂的技术过程。
6、基因工程技术制药:是在体外通过重组DNA技术,对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进行剪切、拼接、重新组合,与适宜的载体连接,构成完整的基因表达系统,然后导入宿主生物细胞内,与原有遗传物质整合或以质粒形式单独在细胞中繁殖,并表达活性蛋白质、多肽或核酸等药物。
7、制剂工艺:研究药物剂型、进行制剂的设计和制备技术的过程。
8:、全合成制药:是由简单的化工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合成和物理处理,生产药物的过程。
半合成制药:是由已知的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过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生产药物的过程。
9、手性制药:利用手性化合物的不同对映异构体的不同的生物活性,开发出药效高、副作用小的药物。
10、PAT(processing analysis technology ):在线过程分析技术API (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 :原料药NCE:新化学实体(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1、制药工艺学的研究内容:制药工艺学是综合应用化学、生物、机械设备与工程单元操作等课程的专业知识,深化理解并掌握工艺原理,充分考虑药品的特殊性,针对生产条件、所需环境等的具体要求,研究药物制造原理、生产技术、工艺路线与过程优化、工艺放大与质量控制,从而分析和解决药物生产过程的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简答2、片状珠光体与球状珠光体3、渗碳与氮化答:钢的渗碳是指将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并保温,使碳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提高钢件表层的含碳量;在一定温度下,使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面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氮。
渗氮的目的是提高零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及疲劳强度。
5、过冷奥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答:冷却到A1线以下而又尚未转变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马氏体转变不能完全进行到底,冷却到MS线以下转变停止时仍未能转变的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
15、什么是表面淬火?表面淬火的方法有哪几种?表面淬火适应于什么钢?答:钢放在一定的化学介质中,使其表面与介质相互作用,吸收其中某些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并通过加热,使该原子自表面向内部扩散的过程称钢的化学热处理23、淬透性与淬硬性:答:淬透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钢在淬火冷却时获得马氏体组织深度的能力;而淬硬性是指钢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获得马氏体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24、钢的表面热处理答:钢的表面热处理是只对钢的表面进行热处理以改变钢的表面性能,而芯部仍保持原来钢的性能26、奥氏体的稳定化奥氏体的稳定化是指奥氏体的内部结构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某种变化而使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呈迟滞现象28、简述钢的表面淬火的目的及应用。
钢的表面淬火的目的是改变钢的表面的性能,提高表面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而钢的芯部仍然保持良好的韧性,从而提高钢件的综合性能。
应用:齿轮,凸轴,曲轴及各类轴类零件在扭转弯曲灯交变载荷下工作,并承受摩擦和冲击,其表面要比芯部承受更高的应力,因此,要求零件具有高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要求芯部具有一定的强度,足够的韧性和塑性。
采用表面淬火工艺可以达到这种表硬心韧的性能要求31、过共析钢一般在什么温度下淬火?为什么?答:过共析钢的淬火温度一般在Ac1+30-50℃,因为此时加热状态为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和未溶解的碳化物,淬火后得到隐晶马氏体和均匀分布的球状碳化物,这种组织不仅有高的强度和印度,高的耐磨性,而且也有较好的韧性,如果淬火温度过高,碳化物溶解,奥氏体晶粒长大,淬火后得到片状马氏体,其显微裂纹增加,脆性增大,淬火开裂倾向也增大,由于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中含碳量增加,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增加,钢的硬度和耐磨性下降,因此,选择Ac1+30-50℃为过共析钢的一般淬火温度。
33、何谓回火脆性?说明回火脆性的类型、特点及其抑制方法。
(9分)答:有些钢在某一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比在较低温度回火时还显者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回火脆性。
回火脆性类型主要有两种,即低温回火脆性与高温回火脆性。
低温回火脆性亦称第一类回大脆性,几乎所有工业用钢都存在程度不问的这类脆性、它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无关。
因此又称为不可逆回火脆性。
高温间火脆性亦称第二类回火脆性,其特点是只出现在一些特定成分的钢中,其回火脆性与否,与回火后冷却速度有关,即回火缓冲出现,快冷不出现,因此亦称可逆回火脆性。
抑制回火脆性的方法:对于第一类回火脆性由于其不可逆性,只能避免在脆化温度范围内回火;如果必须在该温度回火,可采用等温淬火;加Si使低温回火脆化温度移向高温等措施。
抑制高温回火脆性的方法:1)高温间火后快速冷却;2)降低钢中杂质元素的含量;3)钢中加人适量的Mo、W。
37、进行退火处理的目的是什么?答:(1)降低钢的硬度以便于进行切削加工;(2)消除残余应力,以稳定钢件尺寸,并防止其变形和开裂;(3)使化学成分均匀,细化晶粒,改善组织,提高钢的力学性能。
(4)改善组织,为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48、什么是钢的回火脆性?如何避免?答: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通常强度、硬度下降,而塑性、韧性提高。
但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钢的韧性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回火脆性。
300℃左右回火产生的回火脆性是第一类回火脆性,它是不可逆的。
一般不在此温度范围内回火。
含有Cr、Ni、Mn等合金元素的合金钢,在450~650℃回火或经更高温度回火后缓慢冷却通过该温度区间时,产生第二类回火脆性。
它是可逆的。
防止办法:尽量减少钢中杂质元素含量;加入W或Mo等能抑制晶界偏析的元素;对中小件,可通过回火后快冷来抑制回火脆性。
50、比较下贝氏体与高碳马氏体的主要不同点。
答:①显微组织特征不同,下贝氏体为黑针状或竹叶状,高碳马氏体为片状;②亚结构不同,下贝氏体亚结构为位错,高碳马氏体的亚结构为孪晶;③性能特点不同,下贝氏体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高碳马氏体强度硬度高,塑性和韧性差;④相变特点不同,下贝氏体为半扩散型相变,高碳马氏体非扩散型相变;⑤下贝氏体为复相组织,高碳马氏体为单相组织。
51、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为什么不超过A ccm?答: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为A C1+30~50℃。
加热温度超过A ccm时,温度高,容易发生氧化、脱碳;奥氏体晶粒容易粗大,淬火后马氏体粗大,产生显微裂纹,强度下降;渗碳体全部溶解,失去耐磨相,奥氏体中的含碳量高,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多,硬度降低、强度降低。
72、论述钢材在热处理过程中出现脆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法。
答:①过共析钢奥氏体化后冷却速度较慢出现网状二次渗碳体时,使钢的脆性增加,脆性的网状二次渗碳体在空间上把塑性相分割开,使其变形能力无从发挥。
解决方法,重新加热正火,增加冷却速度,抑制脆性相的析出。
②淬火马氏体在低温回火时会出现第一类回火脆性,高温回火时有第二类回火脆性,第一类回火脆性不可避免,第二类回火脆性,可重新加热到原来的回火温度,然后快冷恢复韧性。
③工件等温淬火时出现上贝氏体时韧性降低,重新奥氏体化后降低等温温度得到下贝氏体可以解解。
④奥氏体化温度过高,晶粒粗大韧性降低。
如:过共析钢淬火温度偏高,晶粒粗大,获得粗大的片状马氏体时,韧性降低;奥氏体晶粒粗大,出现魏氏组织时脆性增加。
通过细化晶粒可以解决。
80、汽车半轴要求具有良好的强韧性,且杆部、花键处硬度要求≥52HRC。
现选用40Cr 钢制造,其工艺路线如下:下料(棒料)→锻造毛坯→热处理①→校直→粗加工→热处理②→精加工→热处理③、④→磨削。
指出其工艺过程路线中应选用的热处理方法及目的,并说明杆部、花键处的最终热处理组织。
答:热处理①:正火。
其目的为:消除锻造应力;调整锻后的硬度,改善切削性能;细化晶粒,为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热处理②:调质。
其目的为: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即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热处理③:表面淬火。
其目的是:获得M,提高杆部、花键处表面硬度。
热处理④:低温回火。
其目的为:消除表面淬火应力及脆性,得到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表层为回火M,心部为索氏体(S)81、一般精度的GCr15滚动轴承套圈,硬度60-65HRC。
(1)压力加工成形后、切削加工之前应进行什么预备热处理?其作用是什么?(2)该零件应采用何种最终热处理?有何作用? P162答:(1)球化退火降低硬度,球化Fe3C,以利于切削,并为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2)淬火+低温退火淬火:获得高硬度M,低温退火:去除脆性、应力,稳定组织。
82、用W18Cr4V W6Mo5Cr4V2Al钢制造铣刀,其加工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毛坯→热处理①→机械加工→去应力退火→热处理②、③→磨削。
请指出其工艺过程路线中热处理方法、目的及组织。
答:热处理①为球化退火:消除锻造应力;降低硬度,利于切削加工;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组织:S+粒状碳化物。
热处理②为淬火:获得M。
组织: M+未溶细粒状碳化物+大量残余A热处理③为高温回火(多次):消除淬火内应力,降低淬火钢脆性;减少残余A含量;具有二次硬化作用,提高热硬性。
最终组织:回火M+粒状合金碳化物+少量残余A。
83、机床床头箱传动齿轮,45钢,模锻制坯。
要求齿部表面硬度52~56HRC,齿轮心部应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其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热处理①→机械粗加工→热处理②→机械精加工→齿部表面热处理③+低温回火→精磨。
指出热处理①、②、③的名称及作用热处理①:正火。
消除锻造应力;调整锻后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细化晶粒,为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组织:S热处理②:调质(或淬火加高温回火)。
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组织:回火S热处理③:齿部表面淬火。
获得M。
84、用20CrMnTi钢制造汽车齿轮,要求齿面硬度为58~62HRC,心部硬度为35~40HRC。
其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热处理①→机械加工→热处理②、③、④→喷丸→磨削(1)指出热处理①、②、③、④的名称及作用(2)齿轮表层和心部的最终组织是什么?P26热处理①为正火。
其目的为:消除锻造应力,调整锻后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组织:S+少量F热处理②为渗碳。
其目的为:使低碳钢件表面得到高碳。
热处理③为淬火。
其目的为:获得表面高硬度、高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一定强度及较高的塑性、韧性。
表层组织:M + 碳化物 + 残余A。
心部组织:低碳M +铁素体热处理④为低温回火。
其目的为:消除表面淬火内应力和脆性,得到高的硬度。
表层最终组织:针状回火M + 粒状碳化物 + 少量残余A。
心部最终组织:回火低碳M + 铁素体。
85、普通车床主轴要求具有良好的强韧性,轴颈处硬度要求48~52HRC。
现选用45钢制造,其工艺路线如下:下料→锻造→热处理①→粗切削加工→热处理②→精切削加工→轴颈热处理③、④→磨削指出其工艺过程路线中应选用的热处理方法及目的,并说明轴颈处的最终热处理组织。
P265热处理①:正火。
其目的为:消除锻造应力;调整锻后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组织:S热处理②:调质(或淬火加高温回火)。
其目的为:获得良好的强韧性。
组织:S热处理③:高频表面淬火。
获得M,提高轴颈表面硬度。
热处理④:低温回火。
其目的为:消除表面淬火内应力和脆性。
轴颈处的最终热处理组织:表层为回火M,心部为索氏体(S)。
86、用T10钢制造形状简单的车刀,其工艺路线为:锻造—热处理①—机加工—热处理②、③—磨削加工。
写出其中热处理工序的名称及作用及最终组织。
热处理①:球化退火:消除锻造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并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组织:球状P热处理②:淬火:为获得高的硬度组织:M+粒状碳化物+残余A热处理③:低温回火:为稳定组织,降低脆性,消除淬火应力。
组织:回火马氏体+细粒渗碳体+少量残余奥氏体最终组织:回火马氏体+细粒渗碳体+少量残余奥氏体。
87、用T10A钢制造小尺寸手工丝锥,刃部硬度要求59~62HRC,柄部硬度要求30~45HRC。
其工艺路线如下:下料→热处理①→切削加工→热处理②、③→柄部热处理④→切削加工。
指出其工艺过程路线中应选用的热处理方法及目的,并说明刃部、柄部的最终热处理组织。
热处理①:球化退火。
其目的为: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并为淬火作组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