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城市化历史进程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

合集下载

国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与启示

国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与启示

国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与启示
国家和政府也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近几年来已采取了 一些对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地区间发展差距, 但效果不很明显。比如近几年中国向西部投入是巨大的, 但收效甚微。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倾斜的政策和思路。 农村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区域经济增长 的有力杠杆。大力推进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以农村城 市化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国家应制定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运用政府 力量引导和促进落后地区开发和农村城市化建设。
国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与启示
2、加大宏观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村城市化提供强有力 加大宏观政策扶持力度, 的资金支持
增加资金投入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政府实施 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政策倾斜与援助方式, 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是世界各国促进落后地区农村城 市化发展的通行做法。借鉴世界其他各国的经验,中国政府为推进 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建设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强化财 政转移方式,以直接或通过商业贷款贴息的方式,加强落后地区城 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其次,以财政补贴为基础,改 善落后地区城市的经济结构;再次,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给落后地 区减免税收,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到落后地区投资,为落后地 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最后,加大对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 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落后地区城市的产业开发。
国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与启示
3、积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其区域经济发展中 积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的主导功能
世界各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中间化趋势导致的结果是,人口和 产业越来越多地向处于中间层次的城市集中,从整个城市体系看, 应是“纺锤型”化,这些处于中间层次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既可以 避免规模过大的城市和规模过小的城市各自的弊端,同时又可以兼 顾城市的规模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可以提高城市体系的平衡性和稳 定性。在中国落后地区的西部,城市体系极不完善,中间层次的城 市相当缺乏,已出现断层。为此,在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中,必须 强化中间层次城市建设,优先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促进 经济要素向中间层次城市集中,以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和竞 争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近代城市与农村的转变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近代城市与农村的转变与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近代城市与农村的转变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近代城市与农村的转变与发展是其中的关键时期。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准确阐述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化进程为主线,探讨近代城市与农村的转变与发展。

古代中国的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许多人主要在农村地区生活和工作。

然而,自从汉朝以来,城市化进程逐渐开始。

在唐朝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许多城市开始兴起。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艺术的繁荣之地。

唐朝的长安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进入宋朝时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宋朝的都城开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城市中心,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与此同时,宋朝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措施,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这些措施包括扩大城市规模、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防御工事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的规模和数量的增加。

明清时期的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还起到了文化和艺术交流的重要作用。

例如,明朝的北京和清朝的上海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然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之前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在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地的扩张,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和破坏。

许多城市遭受了毁灭性的战争和抢劫。

同时,农村地区也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和贫困。

由于这些原因,中国的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发展差距。

然而,随着中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近代城市与农村的转变与发展在20世纪中叶开始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加速,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同时,农村地区也开始实施农业改革和农村发展政策,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

这些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城市与农村的转变与发展,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

到了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项目和城市化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的许多城市发展迅速。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

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存五大差异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六大模糊1.内涵模糊城市化就是把人化入城市的过程。

而许多地方只注重“物”的城市化,不注重“人”的城市化。

只关心脚下的地,不关心地上的人。

因为地可以生财,人只会花钱。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增长70.1%,但人口增长只有30%。

当前,我国城市化率是53%,而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5%。

这意味着还有18%,即2亿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

许多进城农民是“扛锄头的市民”,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

有学者把这种城市化称作“半城市化”、“浅城市化”。

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城里有自己房屋的只占0.7%。

无处安身,何以乐业。

城市化的内涵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化,很多地方对城市化内涵认识模糊,以为盖上房子、修上路就是城市化了。

一些地方推进城市化的冲动来自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千方百计把农民土地变为建设用地,然后以地生财,一些农民“被上楼”,一些村庄成建制地变为城市,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时有发生,城市变大了,农民利益却受到严重损害。

农村问题城市化、农民问题市民化的矛盾内化倾向愈加刚性。

2.格局模糊先发展大城市,还是先发展城市群,还是先发展小城镇?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实践中各干各的。

笔者认为,中国应沿着费孝通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路子走。

中国这么多农村人口,要实现城市化,首先应该走就地城镇化的路子,然后再慢慢向中等城市、大城市集中,一步跨入大城市非常不现实,人力、物力、财力及管理能力都准备不足。

应该先发展小城镇,让农民就地城市化,就近城市化,这是符合中国目前实际的城镇化道路。

当前,国家的资源配置主要是先发展大城市,对小城镇用力太少,不仅如此,苏州等很多地方都在斥巨资建城市综合体,而“智慧城市”也在全国90个城市首批试点。

这一由IBM提出的“智慧地球”转义而来的舶来品,在国外也不过5年时间,我们今天就匆匆拿来,盲目性太大,代价太大,“智慧城市”千万不可“利令智昏”。

(整理)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和道路.

(整理)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和道路.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的发展前景和道路郑勇城镇化,国际上通用的叫法是城市化。

在我国的实践中,两种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城镇化在过去100多年里已成为全球一个不可遏止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现象。

尤其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发展加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其浪潮般的趋势席卷世界各国。

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政府层面逐步摈弃了原来对城市化的错误认识,逐步把发展城市化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大目标。

城市化脚步骤然加快,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应该指出的是,无论人们对城市化喜欢还是厌恶?赞成还是反对?它都是一个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利用城市化对国家带来的有利方面,而逐步消除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几个概念1、城市化,是产业革命以来,非农产业的兴起,发达商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生产要素迅速集中化、集约化,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经历革命性变革,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饶会林,东北财经大学)2、城市化的内涵。

广义的城市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性状的改变过程;城市数量的急剧增长过程;城市质量的不断演化和提高过程。

3、城市化指标,最常用的是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人口城市化程度。

二、我国城市化的历程及现状(一)建国以来城市化历程1、1949——1957 年: 城市化起步和人口自由迁移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国家是鼓励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

2、1958——1960 年: 城市化过快推进和人口过度迁移阶段。

在大跃进思想指导下,城市化速度人为过快推进。

3、1961——1965年: 城市化调整和人口返迁阶段。

作为对前一时期过度城市化的纠正, 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次非正常的逆城市化过程。

4、1978—— 20世90年代 :城镇化与人口加速流动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是标准的城镇化模式。

由于害怕西方国家的“城市病”,国家这期间是抑制大城市发展,而鼓励中小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急速的变革,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一、城市化的动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最初动力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殖民统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成为殖民地和商业港口,这对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在西方国家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中国随之而来。

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快速扩张。

二、城市规划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在西方技术和经验引导下逐渐兴起。

以上海为例,20世纪初,上海开始实施国际化的城市规划,形成了以外滩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域。

同时,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外国资本的涌入也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沿海港口城市成为了殖民统治和商贸中心。

三、城市建设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北京的城市建设在清末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清末民初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开始从帝王的个人意志转向统一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特征。

同时,一些大型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也推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

四、社会经济变革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产物。

在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工群体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此外,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过度集中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此外,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总结而言,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因素都对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法国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法国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法国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世界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所以其城市化又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

法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城市发展史的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在其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关键词:法国城市化中国启示作为传统的农业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2%—83%,1931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

经过漫长的百年的发展,法国实现了城市化。

中国作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应积极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

虽然中法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情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法国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体验了各种酸甜苦辣,其中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深刻的教训,我们也要引以为戒。

一、法国的城市化历程法国最早的城市兴起于高卢——罗马时代,在11——14世纪又形成了第二批城市,16——17世纪兴起了第三批城市,在法国土地上已形成了稠密的城市网。

工业革命后,工厂的生产技术有了进步,生产规模扩大,吸引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根据法国教授菲利普·潘什梅尔的研究,法国城市化始于19世纪30年代,城市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9世纪30年代——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进程缓慢,经过世纪的发展,法国的城市人口增加到占全国人口的30%左右。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是法国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经济重建的需要,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931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城市化基本实现。

(3)20世纪50年代至今:法国的大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达到75%左右稳定下来,成为高度城市化的国家。

二、法国城市化历程中的独特性1、农业的发展是法国实现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最先体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迅速扩张。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

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特点与中国比较摘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百多年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本文是通过2010年世界发展指标上的数据,对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主要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做出比较。

一、城市化的基本内容1、定义:城市化也称作是城镇化、都市化。

从地理学角度来说,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

从生态学领域来说,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演进过程: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二、城市化的背景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

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

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也使得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这期间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

1950年左右,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发达国家: 1、起步早。

欧洲农村城镇化进程及其借鉴意义

欧洲农村城镇化进程及其借鉴意义

欧洲农村城镇化进程及其借鉴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欧洲农村城镇化也逐渐走向了成熟和发展。

欧洲的城镇化进程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其中包括中世纪城市的形成、工业化时期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以及二战后的城市再生等。

这些历史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欧洲的城镇化进程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

欧洲国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和建筑材料,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实践经验可以在其他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中得以借鉴。

其次,欧洲的城镇化进程强调社会公平。

欧洲国家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使得城市化进程中的贫困人口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和帮助。

这种社会公平的理念也可以在其他国家的城镇化中得以应用。

最后,欧洲的城镇化进程注重文化多样性。

欧洲国家的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注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使得各种文化在城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对于其他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欧洲的城镇化进程中包含了很多有益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具有借鉴意义。

而对于欧洲国家自身来说,也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实现更好的城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方城市化历史进程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
作者:孙广迪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11期
【摘要】在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农村呈现出差距极大的发展态势,这影响到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不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实施。

加快农村地区的全面建设,全面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是现阶段解决农村问题的必要手段。

分析西方国家城市化的历史准备条件,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城市化过程,对于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和发展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源起;现状;准备条件;借鉴意义
一、城市化的起源及我国城市化现状
1.1城市化的起源
城市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载体,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是整个城市化过程的基本元素。

有西方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两次重要的非连续现象,两次都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是涉及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被称为“农业革命”。

经过这次变革,人群进化成了农民和牧民,出产剩余农产品,为城市中心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1]第二次是工业革命,这次变革直接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把世界人口越来越多的引向了城市地区。

在这一时期中西方的城市规模和功能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成为社会构成体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城市化也开始进入人的视野,并有着令人吃惊的发展速度。

1.2我国城市化的现状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各个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上海、北京、广东等改革开放重点试验区,有着政策的支持、便利的交通条件、沿海的区位优势使这些地方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方[2],与此相反的,我国的中西部如陕西,甘肃,河南这些地区城市化水平不高,它们在原有基础和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城市化之所以低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地区是农业人口相对较多,居住集中。

从某种角度来看,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虽然农村城市化在乡镇企业的带动下兴起,中国农民搞了工业,这使得我国农村的城市化开始了一个新的进程。

但是通过各个地域之间的比较,农村人口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发展受到制约,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还是影响到了我国整体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二、西方城市化具备的条件
城市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化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掀起了一个城市化的浪潮。

例如英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对城市化的促进就是一个典型。

这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令人不敢相信的事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正式的成为了经济政治中心。

城市化进程在一段时间里非常明显的开始了它扩张。

这些数据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庞大的城市人口,但它也很容易让我们误认为工业革命是城市化的根源。

本文认为这种看法是有待于讨论的。

工业革命只是城市化进程实现的最后突破,由于其强大的创造力掩盖了城市化前期的各种准备。

1、建立先进社会制度的准备。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动荡成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的主旋律。

城市在这一时期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有了退步的迹象。

马克思.韦伯在《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中描述了城市的没落。

这主要是大庄园变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它的一切需求是其内部的劳动分工来满足的,这导致了绝大多数的小城镇失去了经济基础。

他还指出了但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细节,“皇帝们三令五申严禁城市人口外流,尤其谴责地主们不惜拆除在城市中的住宅而把木料和家具全都搬到乡下去。

”[3]这说明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趋势,城市人口正在减少,城市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节点的功能正在流失。

这时候的西欧社会面临的是全面的乡村化。

各个封建庄园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而农民也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自己土地的自耕农,另一部分是没有土地的农奴。

自耕农支付地租的方式主要是缴税,而农奴则是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在大庄主眼中,自耕农意味着金钱,农奴意味着劳动力。

当封建制形成以后,封建主运用各种方式极力的追求财富和劳动力,为新生力量的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城市的社会功能开始恢复。

公元10世纪,封建制在西欧得到了稳定的发展,但是出现农奴不堪忍受压迫逃往城市的现象,并且有的农奴通过赎买的方式摆脱庄园主的限制,比如在英国的《末日审判书》记载,有的定居于城市的手工业者要向原庄园主“缴纳六只钵”,缴纳二十斤铁作为代役租,有的要缴纳若干便士甚至要服劳役。

这说明当时对于手工者前往城市定居是有严格限制的。

到了1168年,圣托梅尔城规定,农奴入城以后,领主不得再追捕,西欧有句谚语由此而生“城市的空气是人自由。

”这种对人身自由的追求在韦伯的《德国走向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趋势》中也可以看到其对于农民流动所起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十字军东征开始了,十字军战争一共有有8次,历经200多年的时间,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宗教信仰之争。

在下这场战争中西欧的商业贸易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些因素使得西方城市虽然在中世纪前期停滞不前,但在11世纪以后,城市开始了复苏,城市人口的到了增加。

3、统一开放的市场是城市化快速实现的前提条件。

在城市经济得到了初步的恢复以后,西欧又迎来了思想领域内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更是对封建制的一种消弱,使得农民更加的渴望自由,与此同时,欧洲统治者对于财富的渴望,使得海上贸易逐步繁荣起来,在争夺海上霸权的过程中,西欧国家建立了一套殖民体系,比如英国在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完成了自己的海外殖民体系,这意味着英国建立了一个硕大的海外市场,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对于商品的大量需求,直到与手工业作坊的生产能力形成矛盾,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的是更多的劳动力和更高效的技术。

因而,工业革命使得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各种解放运动和圈地运动使
更多的自由人口涌向城市,就这样城市开始了城市化的历程。

因此西方快速城市化是在建立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后,通过工业化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

三、对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1、重视和完善村委会的选举及作用。

城市化意味着非农化,它实质上就是社会用一种生活方式改变掉农民原来的生活方式。

这种改变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有着传统性的农民。

这会让农民产生一种本能的抵触的群体情绪,处理不当很容易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行。

如何在发展和农民抵触心理之间有一个减压阀,成为了稳定农村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的村委会就应该当仁不让的承担起这种责任。

现阶段,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完善,农民的民主政治参与意识单薄,使得在村委会选举中出现贿选现象,结果就是“谁有钱,谁当村长”,村委会组成人员的素质标准就是金钱。

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各种利益混杂在一起,设想一下,如果村委会如上产生,农民的利益怎能得到保护,农民如何能从发展中得到好处,如何能安抚原本抵触的群体情绪。

有能力的村委会成员,完全可以利用城市化带来的产业技术、优秀人才结合当地的地域性特点,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农村城市化之路。

2、市场的存在和扩大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关键。

市场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市存在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韦伯甚至指出“只有在地方上的居民可以从当地市场中满足其日常需求中经济上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并且,从市场上购得的物品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当地的居民或周围的居民特别为了市场销售而生产(或从他处取得)的条件下,我们才能使用城市一词。

[4]农村的城市化过程与城市自身的城市化有着很大的不同,最显著的差别就是社区成员对待土地的使用方式上。

城市是用土地发展工业,用商品养活城市人员,而农村是用土地直接生产生活必须品,这也决定了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不足。

在传统农业中,土地养活了农民,提供了他们基本的生存资料,但同时也将农民限制在了土地上,并不能通过像工业的高产出为城市化提供强大的动力。

农民只能通过农业解决问题,但农业的周期性和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农村市场的建立与扩大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同时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将农业看成是大农业,充分利用土地因素,以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的大农业为基础,走“公司+农户”的模式,形成工农相辅的发展趋势,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准备。

[5]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应该重视市场的作用,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之下,建立适合发展的市场供求机制,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并使之完善,这是在推动农村工业化之前的必要准备。

注释:
[1]陈一筠等. 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M].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2]姚士谋等. 农村人口非农化与中国城镇化问题[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
[3]马克思.韦伯.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M].三联书店,1997
[4]马克思.韦伯. 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费孝通. 我看到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费孝通文集[M],群言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