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第四媒体的舆论监督及其有效把握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与治理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与治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然而,新媒体的兴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舆论的监管与治理。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管与治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挑战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范围广,使得舆论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这就意味着一旦出现虚假信息或者不当言论,将会迅速引发社会舆论的波动,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新媒体的匿名性和互动性使得舆论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机构对于发布的信息负有责任,而在新媒体时代,个人用户可以匿名发布信息,这给舆论监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再次,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需要兼顾言论自由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
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但过度的言论自由也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因此,在舆论监管与治理中,需要找到言论自由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点。
二、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与治理措施为了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管与治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需要依法进行,只有依法才能保证舆论监管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舆论监管的范围和权限,规范舆论监管的程序和方式。
其次,加强舆论监管的技术手段。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对舆论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信息和言论。
再次,加强舆论监管的跨部门合作。
舆论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需要各部门之间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舆论监管工作。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舆论监管意识和能力。
三、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与治理的意义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与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舆论监管与治理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一旦出现不当言论或虚假信息,将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浅谈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

浅谈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舆论监督的形式和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迅速性增强。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快速,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包括网站、微博、微信等,这也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
舆论监督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
互联网技术使得舆论监督不再是单向的,而是可以实现双向互动,群众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舆论监督中来,发表自己的声音和观点。
舆论监督的效力和影响力提高。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舆论监督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的限制,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和透明,可以更好地披露官员的腐败问题和各种不当行为,从而提高了舆论监督的效力和影响力。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应强化舆论监督的法律约束性。
舆论监督需要有一个法律的框架,对违法违规的言论进行惩罚,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应提高舆论监督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参与者众多,需要有一批专业的人士来对信息进行筛选和验证,以确保舆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舆论监督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地监督各方行为,为公众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
应加强舆论监督的规范性和自律性。
舆论监督在充分行使言论自由的基础上,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自律,遵守道德和伦理的底线。
舆论监督者应尊重事实,客观准确地报道事件,并且不进行恶意中伤和造谣传谣。
应加强舆论监督的教育和培训。
舆论监督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有必要加强对舆论监督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具有广泛参与、互动性强和影响力大的特点,需要通过法律约束、专业公正、规范自律和教育培训等方式来保障有效舆论监督的实施。
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媒体对法庭审判公正的舆论监督作用

媒体对法庭审判公正的舆论监督作用在当今社会,媒体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渠道。
尤其在法律领域,媒体对于法庭审判公正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媒体在舆论监督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确保舆论监督的公正性、客观性。
首先,媒体可以作为法庭审判公正的“第四权力”起到监督的作用。
传媒的强大影响力使得舆论监督成为维护公众利益、推动司法治理的重要手段。
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媒体通过报道案件的全过程,包括庭审的细节、相关证据和调查结果等,可以让公众了解案件的真相,促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确保审判的公正。
其次,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还可以促进审判活动的透明度。
法庭审判的公开性是司法制度的重要原则,在确保当事人隐私的前提下,媒体的报道可以让公众直观地了解审判过程以及庭审的方式和方法。
通过这种公开的方式,可以避免审判活动中出现的滥用职权、权力腐败等问题,保证司法机关依法行使审判权。
然而,媒体的舆论监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常常受到一定的挑战。
在报道中,媒体往往会强调一些个案情节,采取一定的夸张和感性手法,以吸引读者和观众的注意。
这就导致了报道的偏颇和主观性。
另外,媒体也容易受到利益集团或政治势力的影响,报道的内容可能会出现偏见。
为了确保舆论监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我们需要注重从多个角度获取信息。
除了传统的新闻媒体,社交媒体也成为法庭审判舆论监督的新渠道。
通过互联网的发展,公众可以自由发表观点、评论案件,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广泛讨论。
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更多的观点和事实,有效地防止媒体的偏见和虚假报道。
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法庭审判是对法律规则和道德准则的应用,媒体的报道应该基于事实真相,而不是主观臆测。
因此,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具备深入的法律知识,并且要遵守新闻伦理的约束。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舆论监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综上所述,媒体在法庭审判公正中的舆论监督作用不可或缺。
对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对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点思考2019-10-26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的重要使命和功能之⼀,也是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让权⼒在阳光下运⾏。
但在实际⼯作中,如何做好舆论监督,却是媒体亟待破解的难题之⼀。
省委书记卢展⼯在河南省省会新闻界迎新春茶话会上明确指出:现在舆论监督不是过的问题,⽽是不够的问题;不是要削弱,⽽是要加强。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呢?充分理解舆论监督的内涵,认清做好舆论监督的意义舆论监督是⼈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务、政务活动和各级机关包括领导⼲部实施的民主监督。
它有着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西⽅称之为“第四种权⼒”,我国古代则有“⾔及乘舆,则天⼦动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苏东坡)的说法。
我们党历来⾼度重视舆论监督,通过舆论监督开展批评和⾃我批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但近年来,舆论监督却好像⼀把双刃剑,被监督者⼀肚⼦怨⽓,⽽媒体弄不好也是“伤痕累累”。
这主要是在认识上产⽣了偏差。
⼀是把正常的监督看做是负⾯报道,甚⾄是反⾯报道。
⾯对问题,更多地不是从⾃⾝找原因,⽽是⼤事化⼩、⼩事化了,最后舆论监督不了了之。
这种做法,不但削弱了舆论监督的⼒量,也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
维护的是少数⼈的利益,失去的是党委政府的公信⼒。
⼆是有些媒体把舆论监督当成是单纯的曝光,甚⾄发展到恶意炒作。
个别媒体或因为经营任务压⼒⼤,或因为新闻从业⼈员缺乏职业道德,把舆论监督当成⼀种⼿段,四处去找问题,拉⼴告,甚⾄收⿊钱。
前两年,我国⼀些产煤区假记者横⾏和矿难封⼝费事件,就是媒体监督权被滥⽤的结果。
当然,监督报道屡遭“封⼝”,从表⾯看受损的是媒体监督权,实际丧失的却是媒体的公信⼒。
要充分理解舆论监督的内涵,关键是正确认识其与正⾯宣传的关系。
正⾯宣传与舆论监督,是新闻⼯作的两项重要任务,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尽管形式和⾓度不同,但⼆者的根本⽬的⼀致。
浅谈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舆论监督的报纸 , 就如临战的战士失去了武器, 这样的报纸没有 生命 力。作为与广大群众有着更 强的贴近性的都市类报 纸 , 尤其 应该重视讲求舆论 监督 的方式 、 法 , 方 _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 的功能 和作用。
但是 , 再现 实中存在着舆论 监督难 的问题 , 地方报 纸的舆论 监督 更难 。 首先 , 地方报纸缺少 中央媒体的权威性 , 某些被批评者 要么对批评置若 罔闻 , 对你不理不采 ; 要么对批评暴 跳如雷 , 甚至 找上 门来胡搅蛮缠 , 威胁恐 吓。 其次 , 地方报纸 由于覆盖的地域有 限 , 种关 系错综复杂 , 各 往往在外 面进行批评报道 采访 的记者还 未回到编辑部 , 种说情 电话 已纷至沓来 , 各 导致报道胎死腹中。 总 体而言, 越是基层的报纸, 舆论监督的作用就越难以充分发挥。 为了做好新闻的舆论监督工作 , 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真 实性和准确性。 所有批评报道的内容, 都必须是完全真实的。 完全 真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 一方面指不仅要现实真实, 还要本质 真实 ; 另一方面指 , 不仅报道要 总体真实 , 还要每个细节都真 实 。 批评 的事实要 反复核实 , 尽可能做 到准确无误 , 这是搞好报 纸批 评报 道的前提 。 掌握 规范的原则。 每个 新闻单位都应该有 自己进 行批评报道的规范。 有人说, 报纸上的文章可以“ 文责自负”但在 。 我国新闻体制 下 , 自负往往 是不现实的 。文章要追究到编辑 文责 部的责任 。 评报道这 种整体性 , 了批评报道必须有很强的 批 决定 规范性 。 、 编辑 记者是不可 以各行其是 的。第三 、 舆论监督要有结 果。 批评报道不是为批评 而批评 , 而是为了解决 问题 。 批评报道一 定要跟上批评效果 的报 道。被批评 的事情得 到纠正 , 媒介及时宣 传, 会大大提高报纸批评的威信 。如果只是批评 。 没有批评的结 果, 不仅会影响宣传效果 , 也会降低报纸 的威信 。 舆论监督对记者 的素质提 出了更高的要 求。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

浅谈网络舆论监督作者:姜睿雅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网络舆论监督是一种新兴舆论监督方式,它具有监督范围广、监督速度快、监督力度大和监督隐蔽性强等特点。
当前,在网络监督方面还存在着舆论缺乏理性、网络虚假信息泛滥和滥用网络监督权力等现象。
本文就目前网络舆论监督当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正确对待网络舆论监督的建议:如加强正确引导,使网络舆论监督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依法治理网络空间,规范网络监督活动等。
【关键词】网络;网络舆论监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上升,网络逐渐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的有效平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总目标,其中在监督层面上要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也就是监督机关对法律运转形成严密监督体系。
这包含了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多样的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形式。
值得我们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
一、网络舆论监督及其特点网络舆论监督是以网络为媒介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与传统的舆论监督方式不同,有其自身的鲜明特色和显著特点。
1、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传统的舆论监督通常指的是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等新闻媒体对公共权力不合乎道德和法纪的行为进行报道,督促有关机关予以纠正的监督方式。
[1]它是传媒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行的一种社会行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民通过新闻留言,BBS发帖和跟帖以及微博等形式介入到新闻事件和社会事务中,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了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
在1998年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互联网被正式命名为“第四媒体”,由此,网络舆论监督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新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对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作者:侯和平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3期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的重要使命和功能之一,也是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好舆论监督,却是媒体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河南省省会新闻界迎新春茶话会上明确指出:现在舆论监督不是过的问题,而是不够的问题;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呢?充分理解舆论监督的内涵,认清做好舆论监督的意义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党务、政务活动和各级党政机关包括领导干部实施的民主监督。
它有着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称之为“第四种权力”,我国古代则有“言及乘舆,则天子动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苏东坡)的说法。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舆论监督,通过舆论监督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但近年来,舆论监督却好像一把双刃剑,被监督者一肚子怨气,而媒体弄不好也是“伤痕累累”。
这主要是在认识上产生了偏差。
一是把正常的监督看做是负面报道,甚至是反面报道。
面对问题,更多地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舆论监督不了了之。
这种做法,不但削弱了舆论监督的力量,也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
维护的是少数人的利益,失去的是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二是有些媒体把舆论监督当成是单纯的曝光,甚至发展到恶意炒作。
个别媒体或因为经营任务压力大,或因为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把舆论监督当成一种手段,四处去找问题,拉广告,甚至收黑钱。
前两年,我国一些产煤区假记者横行和矿难封口费事件,就是媒体监督权被滥用的结果。
当然,监督报道屡遭“封口”,从表面看受损的是媒体监督权,实际丧失的却是媒体的公信力。
要充分理解舆论监督的内涵,关键是正确认识其与正面宣传的关系。
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两项重要任务,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尽管形式和角度不同,但二者的根本目的一致。
浅谈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

浅谈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舆论场呈现出了新的形势和特点。
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被逐渐颠覆,网络媒体迅速崛起,个人和社交媒体成为了大众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这种新形势下,舆论监督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首先需要关注网络媒体的发展。
网络媒体具有信息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使得舆论监督成为了一项更加立体和全面的任务。
舆论监督者需要关注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信息,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和理解事件。
网络媒体平台也需要加强自身的舆论监督能力,加强对发布信息的审核和审查,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恶意操作。
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需要重视个人和社交媒体的作用。
个人和社交媒体发展迅猛,成为了大众表达观点、发声抗议的重要途径。
舆论监督者应该关注和引导个人和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声音,及时捕捉和回应社会热点事件,与公众进行互动和对话,增强舆论监督的公众化和参与性。
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需要注意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流量导向问题。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
舆论监督者需要善于破解信息碎片化的困扰,做到全面把握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本质。
舆论监督也不能一味追求流量和点击率,应该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推动舆论的独立性和正确性。
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提升监督的效能。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舆论监督者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和意见,更精准地引导公众舆论。
新技术也有助于发现虚假信息和网络暴力,提升舆论监督的能力和效果。
新形势下的舆论监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舆论监督者需要关注网络媒体、个人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善于抓住关键节点,引导舆论走向正确的方向。
舆论监督也需要关注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流量导向问题,坚持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借助新技术手段,提升舆论监督的效能和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舆论场,保障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特性 的简单相加 。 从另一个角度讲 , 以说第四媒体 也可 的优势在于前三类媒体特征不同程度的综合 ,即时间上 可即时 、 随时播报 , 可长期使用 , 一经上网可随时查 阅; 空 间容量无限大, 覆盖全球 , 使全球性信息海洋真正成为现 实: 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上 ,一改此前媒体受众的被动地 位, 第一次实现 了相互问的平等 , 而这些 , 是其他三类媒 体 目前所不能及的。 具体说 , 第四媒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显著特征 : 首先, 它在传播速度上具有快捷高效性。作为 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可以通过“ 比特传播” 在网站上随时 发布新闻进而最大限度地缩短新 闻从媒体传到受众所需 的时间 . 其传播速度真正做到了以分 、 秒为计算单位 。同 时. 由于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屙 , 数字压缩和存储 技术 引发了信息存储 的革命。进而带来 网络媒体非常 巨大的存储 和发布信息容量。 其次。 它在传播范围上具有 广泛性。它跨越了地域的限制 , 延伸了传播范围, 从而构 筑了新的“ 媒体” 空间。 再次 。 它在传播形式上具有很强的 直观性 、 形象性和娱乐性 。由于它采用了多媒体技术 , 因 此. 即便是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 , 也可 以在 网上变得形象 和生动 . 增强了感染力。最后 。 它具有双向交互性和隐身 性 。无庸讳言 , 三大传统媒体也有双 向性, 但这种双向性 是微乎其微的 .原因在于受众流向传播者 的信息较之于 传播者向受众推出的信息要少得多 ,受众在传播和交流 过程中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而网络媒体则在更大程度 上重新支持了双向传播 , 受众参与度有了极大提高 . 变 动为主动 , 不仅是“ 受传者”也可以成为“ , 传播者” 。同时, 这种双向互动还是隐匿的, 参与者可 以以“ 虚拟” 的身份 在所谓“ 隐身” 的状态下进行传播。
20 06年 3月
M a. 0 6 r2 0
浅议第四媒体的舆论监督及其有效把握
叶 小鸥
( 重庆大 学 人文 艺术 学院 , 重庆 4 0 4 0 04)
摘 要: 作为公认 的第四媒体, 网络媒体以其传播 范围广泛、 参与主体众多, 实施方式灵活多样等显著优 势成为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 , 但是 , 这种作用的实现 需要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 。 关键词 : 第四媒体 ; 舆论监督 ; 优势; 引导
维普资讯
第1 5卷 第 2 期
Vo .j 11
N O. 2
重庆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J u n l f o g igVo ain l Te h ia I stt o r a o n qn ct a & c ncl ntue Ch o i
作者 简介 : 鸥 (9 l )女 , 叶小 18一 , 四川 泸 州人 , 大学 人文 艺术 学 院新 闻学 专业 硕士 研 究生 , 从事 传媒 市场 形 象设 计与 开 重庆 主要 发方 向的 研 究 。
一
9 — 6
维普资讯
二 、 四媒体 的舆 论 监督及 其显 著优 势 第 舆论监督是党和人 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表达社会普
遍性意见 . 以此对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 、 并 社会事务进行监督 。 从社会管理 的角度来看 , 舆论对社会
Hale Waihona Puke 发展起到两个作用 : 一是“ 排气阀” 的作用 , 人们可以通过
收稿 日期 :0 5 l _ l 2 0 一 2 2
中 图分 类 号 : 2 G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2 【6(【60 一) 6 o 17一) 72 【)2 【9一 3 ( 】 ) ) 【 )
被人们称作“ 第四媒体” 的因特网 , 作为二十世纪科 技革命产生的一项杰出成果 ,逐渐被人们认识和使用以 来. 以其方便快捷 、 大容量 、 交互性强等显著特点和优 势 迅速成为舆论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 它以其监督范围广 、 监督主体庞大和监督方式灵活等显著优势 ,凸显于传统 的大众传媒之 中,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 视。 对第四媒体这种作用的认识和有效把握 , 既关系到国 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 也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一
、
第 四媒体 的定 义 和主 要特 征
: 十世纪九十年代 . 二 随着以多媒体信息工程 、 数字化 光纤电缆和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 飞速发展( 美国政府早在 19 年就 正式将建设信息高速 93 公路设想列入国家实施计划 )世界进入了网络时代 。由 。 于网络在传播信息的诸多方面都有别于报纸 、 广播 、 电视 等传统媒体 , 它传播的是以文字 、 声音 、 动画形式同时反 映 出来的数字信息。 因此 。 网络被广泛称为“ 第四媒体” 。 要全面理解第四媒体这个新鲜事物 。还必须对其概 念和特征有全面的了解 。19 年 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 98 会年会正式提 出“ 第四媒体 ” 的概念——继报刊 、 广播和 电视后 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个 概念 。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界定。从广义上看 , 第四媒体通常指因特 网。它仅仅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 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它不仅能够及时快捷地传播信息 , 还具备电子邮件 、 电子商务等重要功能 。 狭义上的第四媒 体则指基于因特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 站 第四媒体又称 为“ 新媒体 ” 网络媒体 ” 和“ 。所谓新媒 体, 是相对于 已经存在 的报刊 、 广播 、 电视这三大传统媒 体而言 : 所谓网络媒体是指第四媒体 , 即通过网络来传播 的媒体。 综上所述 , 我们认为第四媒体是通过因特网传送 文字 、 声音和图像的新闻传播工具。 第四媒体作 为一种新型媒体 ,其优势在于集多种特 性于 一身.其集合优势所显示出的威力远远超出传统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