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药
利尿剂的原理

利尿剂的原理利尿剂,又称利尿药,是一类能够增加尿量、减少体内液体潴留的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肾脏,从而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达到排除多余水分和盐分的目的。
利尿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水肿、肾脏疾病等疾病,是一类重要的药物。
利尿剂的原理主要涉及肾脏的生理功能和药物的作用机制。
肾脏是人体内的重要排泄器官,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等过程,完成对体内废物和多余物质的排泄。
而利尿剂作用于肾脏,可以影响这些生理过程,从而达到促进尿液生成和排泄的效果。
利尿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排钠型、排钾型和排氢型。
排钠型利尿剂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钠的排泄,从而促进水分的排出。
常见的排钠型利尿剂包括噻嗪类、袢利尿剂等。
排钾型利尿剂则通过促进钾离子的排泄,达到排水的效果,如螺内酯等。
而排氢型利尿剂则是通过改变尿液的酸碱度,增加氢离子的排泄,从而达到利尿的效果。
利尿剂的原理还涉及到肾脏的调节机制,包括肾小球滤过率的调节、肾小管对水分和电解质的重吸收、醛固酮的分泌等。
利尿剂可以通过影响这些生理机制,从而增加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减少体内水分和盐分的潴留。
在临床上,利尿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肾脏疾病、水肿等疾病。
它们可以有效地减轻体内的液体负荷,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和肾脏的负担,是重要的治疗药物之一。
总之,利尿剂的原理主要涉及肾脏的生理功能和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影响肾脏的生理过程,增加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达到排除多余水分和盐分的目的。
它们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治疗高血压、水肿、肾脏疾病等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利尿剂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促进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维护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尿药ppt课件

此类药物主要有螺内酯(spironolactone)。
•螺内酯 •spironolactone
化学名:17b-羟基-3-氧-7-(乙酰硫基)-17-孕甾-4-烯-21-羧酸 --内酯 (17-hydroxy-7a- acetylthio-3-oxo-17-pregn-4-ene21-carboxylic acid-g-lactone)。又名安体舒通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抑制Na+-K+-2Cl-协转运
阻断Na+的重吸收和K+的排出 竞争性抑制醛固酮和盐皮质激素 的结合
阻断肾小管上皮Na+通道 药物
盐皮质激素受体阻断剂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hydrochlorothiazide为利尿降压药,用于 治疗多种类型的水肿,同时也用于高血压 的治疗。 还可用于治疗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以及肾 石症。
大剂量或长期服用时会导致低血钾,通常 使用KCl来补充钾。
该类抑制剂中非苯并噻嗪类药物主要有 美托拉宗(metolazone) 吲达帕胺(indapamide) metolazone为将苯并噻嗪类分子中的砜基用酮基 置换的化合物 indapamide分子中含有极性的氯苯酰胺和非极性 甲基吲哚啉结构,它含有磺酰胺基但没有噻嗪环。
二、Na+-Cl-同向转运抑制剂 (Na+-Cl- cotransport inhibitors)
本类药物分子中多含噻嗪核,因此又被称为噻嗪 类利尿药。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皮质部和远曲小 管前段,通过抑制Na+-Cl-共转运系统,从而使原 尿Cl-、Na+重吸收减少而发挥利尿作用。
利尿药的记忆口诀

利尿药的记忆口诀
(最新版)
目录
1.利尿药的定义和作用
2.利尿药的分类
3.利尿药的记忆口诀
4.利尿药的注意事项
正文
利尿药是一类能够促进尿液排出,增加尿量,从而排除体内多余水分、电解质和代谢废物的药物。
它们广泛应用于治疗水肿、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
根据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利尿药可分为以下几类:
1.袢利尿药:如呋塞米、托拉塞米等,作用于肾小管上升段,抑制Na+-K+交换,促进钠和水的排泄。
2.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等,作用于肾小管上升段,抑制 Na+-Cl-共转运,促进钠、氯和水的排泄。
3.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依普利酮等,作用于集合管,拮抗醛固酮受体,减少钠和水的重吸收。
4.酸利尿药:如氯噻酮等,作用于肾小管远曲小管,抑制 H+-Na+交换,促进钠和水的排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记忆各类利尿药,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口诀:“袢利尿药作用快,噻嗪类利尿药广泛,醛固酮拮抗剂保钾,酸利尿药抗利尿激素。
”通过这个口诀,大家可以快速了解各类利尿药的特点和作用。
在使用利尿药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肾功能选择合适的利尿药。
2.利尿药一般宜空腹服用,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3.利尿药不可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以免降低药效。
4.长期使用利尿药者,应注意观察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防止发生紊乱。
总之,利尿药是一类重要的药物,通过合理使用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改善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24 利尿药

不良反应
电解质紊乱:血K+、Na+ 、Cl-、Mg2+↓
高尿酸血症 代谢变化 高血糖 : 胰岛素↓,Glu利用↓ 高血脂 :TC↑, TG↑, LDL↑, HDL↓ 过敏反应
(三)低效能利尿药
(一)保钾利尿药
1、醛固酮拮抗药 2、钠通道阻滞药 螺内酯 依普利酮 氨苯蝶啶 阿米洛利
(二)碳酸酐酶抑制药
ClNa+、K+ 、Cl-、Mg2+ 、Ca2+ ↑
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
Na+ ↑ 、Cl- ↑ 、Ca2+↓
主细胞
ClNa+ ↑ 、Cl- ↑ 、Ca2+ ↓ 、 K+ ↑
尿液生成的生理学基础远曲小管近端
低渗
高渗 水
噻嗪类:中效 利尿药
利尿
水
醛固酮对肾脏Na+-K+交换的调节
醛固酮拮抗药 高渗 水
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
阻滞远曲小管末端和集合管管腔Na+通道 主细胞 排钠 保钾
利尿
利尿作用不依赖于醛固酮 的存在; 与排钾利尿药合用于顽固 性水肿;
Cl-
AR较少,长期致高血钾。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抑制碳酸酐酶 1. 肾脏→HCO3-、K+、水排出↑ 2. 肾外→房水、脑脊液量↓,房水和脑脊液pH↓ 临床应用 1. 青光眼 2. 急性高山病(预防) 3. 碱化尿液,促酸性物质排泄 4. 纠正代谢性碱中毒 5. 其他:癫痫、周期性麻痹、高磷酸盐血症等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磺胺衍生物) 2.代谢性酸中毒 3.尿结石 4.失钾
渗透性利尿药(脱水药)
组织脱水作用 静脉注射给药后,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促 使组织间液向血浆转移。 利尿作用
作用于泌尿生殖系统药物—利尿药(动物药理学课件)

合理选用
心性水肿:轻度时选用强心苷,重度选用氢氯噻嗪并配合氯化钾或留钾利尿药 (氨苯喋啶)合用。无效时改用速尿。 肾性水肿:急性肾炎所致水肿选用脱水药,一般不用利尿药;慢性肾炎所致水肿 可选用氢氯噻嗪并配合补钾;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一般首选速尿。 脑水肿:首选甘露醇,次选速尿。 肺水肿:急性心功能不全所致肺水肿应选用速尿以立即减轻左心负担,禁用甘露 醇以防增加心负担,肺充血引起的水肿可选甘露醇。 乳房水肿、腹下水肿等:选用噻嗪类,无效时改用速尿。 急性中毒:一般配合输液选用噻嗪类或速尿。 尿道上部结石:确诊后选用大剂量的速尿。
• 治疗:1对症治疗,营养支持。2利尿剂,减轻全身水肿及腹水。3老龄,预后差。
案例
病例:病犬近数月精神沉郁,不愿运动,稍加运动,即呈现疲劳、呼吸困 难。兽医师发现其口腔,眼结膜等可以看到的粘膜发紫,体表静脉怒张, 四肢末梢对称性水肿,无热无痛,心音减弱,可听到心内杂音和心律失常。 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建议:1、加强护理:使其安静休息,停止一切训练 和作业。给予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必要时吸氧补氧。 2、增强心肌收缩 力:选用强心剂。 3、减轻心脏负荷:对出现心性浮肿的病犬,适当限 制饮水和给盐量,选用适当的利尿剂。
利尿药分类
• 利尿药通过影响这三个环节而产生作用,按其作用强度和作 用部位一般分为三类:
• 高效利尿药(呋噻米、依地尼酸等) • 中效利尿药(氢氯噻嗪、氯噻酮等) • 低效利尿药(螺内酯、氨苯喋啶等)
案例
• 仔仔,十岁,混种的蝴蝶犬,公,没有绝育。 近段时间经常咳嗽,吃药不见好转,也没有明显加重,消瘦明显,腹围增大,食欲不佳,小便 少而黄,体味变重,精神不好。 临床检查:体温正常;腹部膨大,拍打波动感明显;全身水肿,指压留痕明显;听诊心音异常、 呼吸音异常;可视黏膜苍白且黄。抽出腹水1.2公斤,血性。 诊断:肝性腹水,心肌肥大。
利尿药的功能主治

利尿药的功能主治1. 引言利尿药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药物,主要用于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水分和盐类排泄的药物。
利尿药具有多样化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在不同疾病状态下有不同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利尿药的功能主治。
2. 利尿药的分类利尿药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物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呋塞米类利尿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盐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出量。
- 钾利尿药:增加尿液中钠的排泄同时减少钾的排泄,并可抑制醛固酮的效应。
- 噻嗪类利尿药:通过抑制肾小管对盐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出量,并增加尿液中钠、钾和氯的排泄。
- 抗利尿激素类药物:抑制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从而减少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排出量。
3. 利尿药的功能主治利尿药的功能主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治疗浮肿利尿药通过增加尿液排出量,有效减少体内水分潴留,从而缓解浮肿症状。
特别适用于心脏病、肝病、肾病等导致水肿的情况。
3.2. 改善高血压部分利尿药可以减少体液容量和血浆容量,降低血压,特别适用于肥胖型高血压患者。
利尿药和其他降压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达到更好的降压效果。
3.3. 治疗水肿性脑疾病利尿药可以通过增加尿液排出量,减少颅内液体积,改善水肿性脑疾病,如颅内高压、脑滞流和脑水肿等。
3.4. 辅助治疗心脏病利尿药能够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对于心衰、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脏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3.5. 预防尿路结石一些利尿药可以增加尿液中的溶质浓度,防止结晶物质聚集,从而减少尿路结石的发生。
4. 使用利尿药的注意事项•利尿药应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开具,严禁自行服用。
•使用利尿药时应按照医嘱正确用药,避免过量使用。
•不同类型的利尿药可能存在不同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应注意阅读说明书并咨询医生。
•长期使用利尿药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钠、钾、镁等离子的失衡,需定期监测血液电解质水平。
•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使用利尿药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医学药理学完整知识利尿药

呋塞米『临床应用』
③急性肾功能衰竭:增加肾血流量,对急性肾衰早期的少尿及 肾缺血有明显改善作用。 ④加速有毒物质的排泄:用于苯巴比妥、水杨酸类、溴化物等 急性中毒的解毒。
2024/11/28
呋塞米『不良反应』
➢ 水电解质紊乱:可引起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镁、低 氯性碱血症等。低血钾最常见,要注意及时补充钾、镁。
2024/11/28
呋塞米『药理作用与机制』 2. 扩血管作用
• 扩张小动脉,增加肾血流量,肾衰时尤明显。 • 扩张小静脉,减轻心脏负荷,减轻肺水肿。
2024/11/28
呋塞米『临床应用』
①严重水肿:因易引起电解质紊乱,用于其它利尿药无效的顽固 性水肿和严重水肿。 ②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静注呋塞米扩张静脉,降低心脏负荷, 消除左心衰竭,用于急性肺水肿。能使血液浓缩,血浆渗透压增 高,有利于消除脑水肿。
2024/11/28
5. 集合管
重吸收滤液中2~5%的Na+。 主细胞:K+-Na+交换 A型插入细胞: H+-Na+交换,受醛固酮的调节:①促进
H+- Na+交换。②促进Na+通道转运蛋白合成,促进Na+向 细胞内转运。③激活Na+泵,促进K+-Na+交换。 只有在抗利尿激素存在下,集合管才对水通透(通过水通 道蛋白)。
近曲小管
远曲小管
肾小球
皮质
髓袢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囊 近曲小管
髓袢
2024/11/28
远曲小管
集合管
髓质
终尿通往输尿管
1. 近曲小管 重吸收原尿中60~70%的Na+。 水、Cl-被动重吸收。 Na+经被动转运、Na+-H+ 交换至上皮细胞,再经Na+泵
利尿药【药剂科】

呋塞米 (呋喃苯胺酸,速尿, furosemide)
Cl NHCH2 O COOH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2. 扩血管作用
H2NO2S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尿中排出大量的Cl-、Na+ 、K+ 、Ca2+、
Mg2+,其中Cl-排泄量多于Na+
Cl-,Na+排出→低氯碱中毒 K+排出→低血钾 Ca2+, Mg2+排出→低血钙、低血镁
•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
常用利尿药分类
类别 药物 作用部位
高效能 呋塞米 髓袢升支 high efficacy furosemide (Na+/K+/2CI- ) 中效能 moderate 低效能 low 噻嗪类 远曲小管近端 thiazide (Na+-Cl- ) 螺内酯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spironolactone (Na+-K+ 交换) 乙酰唑胺 近曲小管 acetazolamide (抑制碳酸酐酶)
肾小管各段功能
稀释
①
近曲小管
稀 远曲小管 释
集 合 管
浓 缩 浓缩
逆流倍增机制
近曲小管 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 重吸收:Na+、Cl-、K+、H2O:65%;HCO3- :85%; Glucose、AA:100% 管腔 Na+ HCO3- + H+ H2CO3 CA H2O+CO2
不良反应
1.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容量,低血Na+,低 血K+,低血Ca2+,低血镁,低血氯性碱中毒 2.高尿酸血症:与尿酸竞争排泄;利尿→血 容量↓→胞外液浓缩→尿酸经近曲小管的再 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氢氯噻嗪
• Hydrochlorothiazide
6-Chloro-3,4-dihydro-2H-1,2,4benzothiadiazine-7-sulfonamide-1,1-dioxide
氢氯噻嗪的发现
• 磺胺化合物有利尿作用 • 间位再引入磺酰胺基团后:排Na+ 和Cl-的 作用显著增强。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 近曲小管:Na+的重 吸收的主要部位。一 般使用的碳酸酐酶抑 制药作用较弱:抑制 H+—Na+交换。 • 髓袢降支细段:该段 上皮细胞,对水通透, 对Na+和尿素不通透, 因此尿液流经此段至 髓袢底部,官腔内渗 透压逐渐升高。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 髓袢升支粗段:在 该段管腔膜上存在 着Na+,K+-2Cl-共 同转运载体将Na+、 K+、Cl-重吸收进 入细胞内。高效利 尿药能选择性地阻 断该转运体,因而 也称为髓袢利尿药。
利尿药
吴金宝 3009213014 09级1班
内容
• • • • • 基本概念 生尿机制 作用机理 应用 利尿药分类
基本概念
• 利尿药(diuretics)是 一类直接作用于肾脏, 影响尿液生成过程,促 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 消除水肿的药物。 • 利尿药也常用于高血压 等某些非水肿性疾病的 治疗。
肾小管功能及利尿药作用部位
作用机理
• 直接影响:
• 影响K+、Na+、Cl-等各种电解质的浓度和组成比例。
• 间接影响:
• 作用于某些酶和受体; • 导致尿量增加; • 肾脏加快对尿的排泄。
应用-常作为抗高血压用药
• 降低血容量
• 排钠利水
• 长期服用利尿药后,使β 2受体密度下降40 %
• 使交感神经所产生的血管收缩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肾上腺β 2受体可达正常人的2倍
• 间接使细胞内Na+降低
• 阻止高血压患者的钠、钙交换倒流 • 也调节了血压
分类
• • • • 渗透性利尿药 碳酸酐酶抑制剂 髓袢升支利尿药 保钾利尿药
一、渗透性利尿药
• 形成高渗,阻止重吸收
• 不易代谢的低分子量的化合物 • 能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管 • 不再被重吸收
• 例如:甘露醇
甘露醇
氢氯噻嗪的发现
• 在苯核上引入Cl-和NH2后,可进一步增加 活性:弱的碳酸酐酶抑制剂 • 当NH2被酰化后,意外地环合成苯并噻二嗪 类
氢氯噻嗪的全合成
氢氯噻嗪构效关系
三、髓袢升支利尿药
• 强效利尿药
呋塞米
• Furosemide
5-(Aminosulfonyl)-4-chloro-2-[(2-furanylmethyl) amino] benzoic acid
生尿机制
•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
• 肾小球滤过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
肾小球滤过
•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蛋白质及 与蛋白质结合的成分外,其他成分均可经 肾小球滤过而形成原尿。 • 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约99%被重吸 收,仅1%左右的原尿成为终尿排出体外。 因此,增加肾小球滤过率的药物一般不作 为利尿药。 • 例外:由于严重心衰或休克,使肾血量显 著减少,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的少尿。
呋塞米
• 结构特点:氯原子和磺酰氨基取代
作用机理:作用在肾脏髓
质升支部位;很强的抑制重 吸收的作用;起效快;但作 用时间短 呋塞米不但有排泄Na+和Cl的作用而且还有排泄K+、 Ca2+、Mg2+和CO32-的作用
临床应用:能有效治疗
心因性水肿,肝硬化引起的 腹水、肾性浮肿;有温和的 降低血压的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 远曲小管近段对Na+ 重吸收的方式主要通 过Na+-Cl-共同转运 载体,中效利尿药噻 嗪类主要抑制远曲小 管的Na+-Cl-共同转 运载体,影响尿液的 稀释过程,产生中等 强度的利尿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 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腔膜:
不良反应:发生酸中毒(长时间使用碳酸酐酶抑制
剂,使尿液更碱化体液酸性上升);碳酸酐酶抑制剂 失去利尿作用直到体内重新达到酸碱平衡;利尿作用 有限。
起源-磺胺的副作用
• 现象:1937年人们便观察到服用磺胺类药物的病
人会产生碱性尿和代谢性酸血症。
• 解释:磺胺基团与碳酸离子结构相似,可竞争性
抑制机体内的碳酸酐酶,引起Na+、HCO3-和H2O 的排出量增加,即产生利尿作用所致。
存在着钠和钾通道,管腔液中的 Na+经钠通道进入细胞内,而细胞 内的K+则经钾通道排入管腔液, 形成K+-Na+交换。这一过程主要 受醛固酮的调节,低效利尿药螺 内酯通过拮抗醛固酮,间接抑制 K+-Na+交换,排Na+留K+而产生利 尿作用。 • 低效利尿药氨苯蝶啶等则通过直 接抑制位于该段的钠通道,减少 Na+和水的重吸收而利尿。由于作 用于该部位的药物均能排钠留钾 而利尿,故又称为留钾利尿药。
Acetazolamide与碳酸酐酶作用
发现
• 乙酰唑胺抑制碳酸酐酶的能力是磺胺药 物的1000倍。 • 1953 始用于临床为碳酸酐酶抑制剂
2、噻嗪类利尿药
• 噻嗪类的基本结构:
药理作用:利尿(抑制远曲小
管近段的Na+-脏的稀释功能而产生利尿作 用 )、降压(用药初期通过利 尿作用减少血容量而降压,后期 因排钠较多,降低血管平滑肌对 儿茶酚胺等加压物质的敏感性而 降压 ) 临床应用:轻、中度水肿; 高血压 ;尿崩症
呋塞米的全合成
四、保钾利尿药
• 盐皮质激素的完全拮抗剂 螺内酯、醛固酮
• 有抑制排钾和重吸收钠的作用
二、碳酸酐酶抑制剂
• • • •
促进Na+的重吸收 H+在肾小管与Na+交换 抑制碳酸酐酶作用,导致Na+浓度增加 机体维持渗透压,也增加了排尿量
• 包括:乙酰唑胺、噻嗪类
1、乙酰唑胺
•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
作用:治疗(青光眼、脑
水肿与汞剂合用消除心力衰 竭性水肿);可口服使用; 使用时间长达8-12h。
• D-Mannitol:
作用特点:D-Mannitol口服
不吸收,注射后血浆渗透压升 高:使组织脱水,能降低颅内 压和眼内压;在体内不代谢。 经肾小球滤过后几乎不为肾小 管再吸收:在肾小管保持足够 水分以维持渗透平衡;导致水 和电解质经肾脏排出体外;产 生脱水和利尿作用。 不良反应:体液电解质失调 等;气温较低时析出结晶;可 发生组织肿胀或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