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学习辅导

合集下载

护理教育学导论第六章重点辅导及试题讲评和答题评分标准

护理教育学导论第六章重点辅导及试题讲评和答题评分标准

第六章护理教学评估与评价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教学评估第三节教学评价第四节试卷的编制及质量分析第一节概述一、评价的相关概念(一)测量、评估与评价的概念1.测量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事物进行量的测定,是一个数量化的过程。

2.评估相当于测量,它除了可用于对事物进行量的测定外,还可以用于测定事物非量化的价值。

3.评价是判断个体特性价值的过程,即对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

三者关系①“测量”一般用于可量化的事物,而“评估”则既可用于可量化的事物,又可用于非量化的事物;②测量和评估的本质是事实判断,即客观存在,事实判断是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对象,它探讨客体“是怎样的”、“是什讨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等属性;③在测量或评估获得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开始评价的过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事物的价值判断,因此评价实质判断。

(二)教学测量、教学评估与教学评价概念1.教学测量是指应用测量手段对教学活动所做的量的测定。

对教学投入、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学生的能力等方面通过教学得资料。

2.教学评估是对所设计的评估内容,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类的过程。

3.教学评价是参照现有的教学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活动中的事物或人作出综合价值分析和判程。

二、教学评估与评价的发展(一)萌芽期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校的教学成就和效率,评估和评价的依据是学生各种能力测验的数据,评估和评价的主要手段是教(二)形成期教学评估与评价的形成期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泰勒评价模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校评价体系鉴定制度日趋完善。

泰勒教授进行了“课程与评价的研究”,这也就是美国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八年研究”。

为了鉴定“八年研究”的成果,泰勒教授于1942年提出“史密斯-泰勒报告”:只有用教学评估的思想和方法,才能达成新标,才能实现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目标。

同时美国在这一阶段对学校鉴定工作也得到正常发展,教学评估和评价涉及到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评估和评价的主要手段测量外还包括观察、调查等多种方法,评估和评价更加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

牛津上海版8A U6 学习辅导材料

牛津上海版8A U6 学习辅导材料

上海版牛津英语8A 第六章学习辅导材料学习新词语take place 短语动词意思是“发生;进行”例如:An accident took place at this crossing last week. 这个十字路口上周发生了一起事故。

The Food Festival will take place on Sunday, rain or shine.食品节将于星期日举行,风雨无阻。

[词义辨析]:take place 和happen(1) take place 可表示“发生;举行;举办”的意思,一般用于非偶然性发生的事件,即事件的发生有某种原因或事先的安排。

例如: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hometown during the past ten years.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The Olympic Games of 2008 took place in Beijing in August 2008.2008年奥运会于2008年8月在北京举行。

(2) happen 作“发生;碰巧”解,一般用于偶然性或突发性事件。

例如:Maybe something unexpected happened. 大概有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I happened to see him on my way home. (= It happened that I saw him on the way home.)我回家的路上碰巧遇到了他。

lost adj.迷路的;迷失的例如:We always got lost in London. 我们在伦敦老是迷路。

[词义拓展]:除了上面的含义外,lost 这个词用法较多,例如:(1) 丢失的;丧失的:Your letter must have got lost in the post.你的信件一定是在邮寄过程中遗失的。

孙恒《机械原理》(第八版)学习辅导书第6章 机械的平衡【圣才出品】

孙恒《机械原理》(第八版)学习辅导书第6章 机械的平衡【圣才出品】

第6章 机械的平衡6.1 复习笔记本章主要介绍了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和动平衡计算和平面机构的完全平衡和部分平衡的计算。

学习时需要重点掌握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和动平衡计算(质径积的计算),常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查,而且几乎每年必考。

除此之外,静(动)平衡条件、完全平衡、部分平衡等内容,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的形式考查,复习时需要把握其具体内容,重点记忆。

一、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1.机械平衡的目的(1)设法平衡构件的不平衡惯性力,以消除或减小其带来的不良影响;(2)对于利用不平衡惯性力产生的振动来工作的机械,则需研究如何合理利用不平衡惯性力。

2.机械平衡的内容(1)绕固定轴回转的构件的惯性力平衡(见表6-1-1)表6-1-1 绕固定轴回转的构件的惯性力平衡(2)机构的平衡作平面复合运动或往复移动的构件产生的惯性力无法在构件本身上找到平衡,必须研究整个机构使各运动构件惯性力的合力以及合力偶得到完全的或部分的平衡,以消除或降低最终传到机械基础上的不平衡惯性力,满足上述条件的平衡称为机械在机座上的平衡。

二、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见表6-1-2)表6-1-2 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图6-1-1 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三、刚性转子的平衡实验1.静平衡实验(见表6-1-3)表6-1-3 静平衡实验2.动平衡实验试验一般需在动平衡机上进行,动平衡机的内容见表6-1-4。

表6-1-4 动平衡机3.现场平衡对于一些大型和高速转子,由于装运、蠕变、电磁场或工作温度等的影响会破坏制造期间的平衡。

若制造期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可在现场直接测量机器中转子支架的振动,来确定不平衡量的大小及方位,进而进行平衡。

四、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和许用不平衡度(见表6-1-5)表6-1-5 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和许用不平衡度图6-1-2 许用不平衡量的分配五、平面机构的平衡。

中学自习课辅导教案

中学自习课辅导教案

中学自习课辅导教案第一章:引言在中学教育中,自习课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时间。

然而,由于学生在自习课中容易出现效率低下、自律性差等问题,因此需要辅导教案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自习时间。

第二章:自习课的目的和意义自习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律能力。

通过自习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并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自习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章:教师角色和责任教师在自习课中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工具,并向学生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

此外,教师还需要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确保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自习课的核心目标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参考书籍,并鼓励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第五章:学生的时间管理时间管理是学生在自习课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表,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此外,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第六章:学习方法的教导学习方法是学生在自习课中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归纳总结、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高效利用学习工具和资源。

第七章:学生的自律性培养自律性是学生在自习课中需要培养的品质。

教师可以设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建立学习计划和学习习惯。

第八章:团队合作与互助自习课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是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助的时机。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或合作项目,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分享学习资源。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果。

第九章:教师的个性化辅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需要进行个性化辅导。

教师资证考试37-第六章-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教师资证考试37-第六章-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第六章-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第二节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一、心理辅导的目标与途径心理辅导是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的活动。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基础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二、心理辅导的内容1.学习辅导;2.人格辅导;3.生活辅导;4.生涯辅导。

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1.强化法强化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化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良好行为。

2.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的创立者是南非的精神病学家沃尔普,主要用于当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

3.惩罚法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惩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定、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4.消退法通过停止对某不良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

该方法包括两个特征:一是行为之后停止维持该行为强化物的供给;二是该行为出现的频度要下降。

5.认知疗法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6.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治疗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

他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的主要代表。

来访者中心疗法是通过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来访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来访者通过改善“自我”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自我实现的和无限成长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7.理性—情绪疗法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

第六章 语言--学习辅导

第六章 语言--学习辅导

第六章语言――学习辅导第一节语言的一般概念一、语言的含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人类文明和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语言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和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元素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可以说,语言是人类的共有特征,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叫做心理语言学。

该学科主要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

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问题包括语言的知觉和理解,语言的产生,语言的获得,语言的神经生理机制,各种语言缺陷,语言和思维、情绪以及个性的关系等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学习、思维和儿童心理发展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语言的特征语言种类繁多,从表面上看,各种语言间的差异很大,它们发音不同,语法规则也不同。

但是在这些表面差异之下,所有语言都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一)语言的结构性语言的结构性是指每一种语言都是受规则支配的,说同一种语言的人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规则而不是随机的方式来说话的。

语言具有多个层次,最底层是一套音位,音位之上还有语素、词和句子。

在每个层次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组合规则。

因此我们说,语言是由音位、语素、词和句子等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系统。

随意组织的音位、语素或词通常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不同语言可能遵循着不同的规则。

例如,汉语中的“我吃饭”符合汉语语法,能表达一个确定的意义,但在日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义,就得把词序改成“我饭吃”。

(二)语言的产生性语言的产生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性的产生语言的能力。

虽然我们对一种语言的使用是受限制的——我们必须使用特定的符号系统和遵循特定的规则,但是通过一种语言中有限的语音和词汇,我们可以创造出无限个有意义的句子和短语,这些句子或短语也许是我们以前从未听说过的。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

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行政管理学习辅导:第六章行政领导

行政管理学习辅导:第六章行政领导

第六章⾏政领导 重点理解: 1、⾏政领导的含义、特点和作⽤ ⾏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享有法定权威的和领导集体,依法⾏使权⼒,运⽤各种⽅法和⼿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政⽬标的⾏为过程。

⾏政领导过程本⾝也是⼀个社会组织系统,它是由⾏政、被和⾏政领导环境三者有机组成的。

⾏政领导的特点:⾏政领导只是对⾏政的领导;⾏政领导最明显的特点是执⾏性;⾏政领导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政领导在公共⾏政中的主要作⽤:(1) ⾏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

(2) ⾏政领导是公共⾏政协调统⼀的保证。

(3)⾏政领导贯穿于公共⾏政的全过程。

(4) ⾏政领导对⾏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

2、⾏政的类型与产⽣⽅式 ⾏政是指在⾏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

他们是⾏政领导活动的发起者、指挥者、协调者和监督者,也是⾏政责任的承担者。

⾏政的类型⼀般分为两种:(1)政务类⾏政。

在我国是指从中央到地⽅各级政府的领导成员和组成⼈员。

他们是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负责⼈与责任者,对国家和地区负有政治责任。

(2)⾏政类⾏政。

⼀般是由政务类⾏政或⼈事组织部门任命⽽产⽣的,他们是协助政务类⾏政处理具体⾏政事务,或担任⼀个⾏政机构或基层⾏政机关的领导⼯作,不是⼀级政府的组成⼈员,⽽是政策的执⾏者和具体⾏政事务的管理者。

常见的⾏政的产⽣⽅式有四种:(1)选任制。

是依据法定程序通过选举产⽣⾏政的⽅式。

(2)委任制。

亦称任命制,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经组织考察由有⼈事任命权的机关或个⼈通过决定或命令委任产⽣⾏政的⽅式。

它是当代各国政府普遍采⽤的⼈事任⽤⽅式。

(3)考任制。

是通过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产⽣⾏政的⽅式。

(4)聘任制。

是根据⼯作和职位需要,采⽤招标、投标、中标并签订⼈事合同的⽅式产⽣⾏政。

3、⾏政领导的权⼒与责任 ⾏政领导权⼒是指⾏政在⾏政管理活动中,利⽤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和制约⽅式,引导下属同⼼协⼒达成⾏政⽬标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分配理论学习辅导1.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都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种市场结构,其价格都是由供给和需求双方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并以此协调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但要素市场与产品也有差别,主要表现为:供求主体不同需求性质不同需求特点不同2.边际生产力与边际产品价值所谓边际生产力,从实物形态上说,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厂商每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即边际产量MP。

从价值形态上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每增加一个单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值,叫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

公式:VMP=MP·P,因为MP=△Q/△L,所以也可以写成:VMP = (△Q/△L)·P。

此公式只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

如果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称为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MRP。

边际收益产品(MRP):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收益。

公式:MRP= MP·MR,因为MP=△Q/△L,MR=△TR/△Q,所以MRP=(△Q/△L)·(△TR/△Q)=△TR/△L。

此公式适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

在本章里,我们只研究完全竞争市场,所以此概念和公式一般了解即可。

在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理论中还会经常使用到边际产品(MP)、边际收益(MR)、边际要素成本(MC L)、平均要素成本(AC L)等概念。

要注意区分。

边际产品(MP):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量。

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过的边际产量。

MP=△Q/△L边际收益(MR):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

MR=△TR/△Q边际产品价值(VMP):边际产品(MP)与产品价格(P)的乘积。

边际要素成本(MC L):厂商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成本增量。

MC L=△TC/△L平均要素成本(AC L):厂商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平均花费的成本。

AC L=TC/L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其价格都是一个常数。

即在产品市场上,MR=AR=P,在要素市场上,MC L=AC L=W O3.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生产要素的价格与产品的价格决定一样,也是由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

所不同的是,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需求或派生需求,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由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就是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4.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生产要素的供给,由于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按照第五章已经学过的理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所购买的要素量占整个市场的数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要素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即厂商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上个别厂商的产品需求曲线),其高度为要素价格。

又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要素的价格是既定,故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MC是不变,等于要素的价格,所以MC L=AC L=W O。

但是市场上所有厂商结合在一起时却不能按既定的价格买到它们要买到的任何数量的要素,因为整个市场要素购买量很大,这时,要素供求量变化会影响要素价格。

因此整个市场的要素供给曲线比较复杂,可以有多种形状,不能一概而论。

如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而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等。

5.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整个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均衡的结果,即由要素市场上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要素的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MC L(或AM L),所以,厂商的要素均衡条件是:VMP=MC L=W6.产品市场的利润最大化条件MR=MC与要素市场的利润最大化条件VMP=MC L的关系两个公式是从不同角度出发考察利润最大化条件,两者都可以保证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需要对投入要素量、产出量作出某种抉择。

如果厂商把产出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厂商把产出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MR)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成本MC),即使得这一产量下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

但是如果厂商把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作为选择的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投入要素的函数,那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可以表述为:VMP=MC L=W(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应是MRP=MC L),也就是厂商把雇佣的劳动投入量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雇用劳动总量下的最后一个单位劳动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产品价值VMP)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劳动雇用量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要素成本MC L。

理由是:假如VMP )MC L,这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超过雇用这个单位劳动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也就意味着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劳动投入量都可获得些许利润,从而增加劳动投入可使总利润有所增加;反之,如果VMP〈MC L,这意味着最后增加雇用的那个单位劳动反而造成损失,从而导致总利润较前较少。

所以如果厂商把投入要素如雇用的劳动量作为选择变量,那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便是VMP=MC L7.劳动供给曲线劳动的供给不仅取决于劳动的价格——工资,而且也取决于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或闲暇时间的多少,所以研究劳动供给要从劳动者对既定的时间资源分配开始。

劳动者能把多少时间用于闲暇时,主要考虑的是闲暇的机会成本——小时工资率。

小时工资率是劳动者享受闲暇的代价,它代表享受1小时闲暇必须牺牲1小时工资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

小时工资率越高,即闲暇的机会越来越高,劳动者会多选择劳动、少选择闲暇;反之,小时工资率越低,即闲暇的机会成本低,劳动者会少选择劳动,多选择闲暇。

劳动与闲暇时间的最优选择,即理想的均衡就是1小时闲暇的边际效用等于1小时劳动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边际效用。

8.影响劳动供给曲线的因素一是工资率,劳动供给和工资率成同方向变化,即工资率越高,劳动供给越多;反之,工资率低,劳动供给少。

二是闲暇,劳动供给和闲暇的效用成反方向变化,即闲暇效用越大,则劳动供给越少;反之,闲暇效用越小,劳动供给增加。

9.劳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的弯曲程度取决于工资率提高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越大,劳动者越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以替代闲暇。

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提高,个人的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包括闲暇在内的正常需要相应增加。

工资率提高带来上述两种效应,而这两种效应的相对程度又决定着单个劳动者提供劳动量的状况。

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供给量随劳动价格的提高而增加,劳动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向右上方倾斜。

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供给量随劳动价格的提高而减少,劳动供给曲线为负斜率,向左上方弯曲。

10.土地的需求和供给曲线经济学上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具体讲包括地面、矿藏和水域等。

土地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的最重要特点是土地供给量是固定的,完全无弹性,因此,土地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线。

图6-9 均衡地租的决定由于土地供给的无弹性,所以对土地需求成为决定地租的唯一力量。

根据生产要素需求原理,厂商使用土地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决定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即土地的VMP,如前所述,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所以,土地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1.地租、准地租、经济租金由于土地供给量为既定常数,与地租水平的高低无关。

因此,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即地租只决定于土地需求曲线,与土地需求同方向变化。

上述分析是以一国的所有土地为对象的,因此,它涵盖被用于一切用途的土地,供给曲线呈垂直状。

如果就某一行业分析,则土地的供给可能是有弹性的,供给曲线亦呈一般供给曲线状,即向右上方倾斜,表明用于某一行业的土地数量由该行业土地的价格——地租决定。

提高地租,土地的供给就会增加,其原因在于较高的地租产生了一种吸引力,使原来用于其他途径的土地向该行业转移。

租金通常指供给固定、只随需求变动而涨落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地租是租金的一种。

如果某种要素供给量在长期中可变,而在短期内固定不变,那么这类不变投入的价格就与租金的概念相似,故被称为准租金。

经济租金是准租金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一般准租金,指的是边际生产力较高、素质较好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由需求决定的一种超额收入。

而经济租金则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

二者的共同点:都由需求方面决定,与供给无关;二者的区别:如果一种租金与需求有关、与供给无关,且仅在短期内存在,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较好带来的,那么它就是一般准租金;如果一种租金虽然也由需求决定、与供给无关,但它是需求增加的结果,并非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高所致,而且长期存在,那么它就是经济租金。

12.经济租金与消费者剩余的关系仅就经济主体剩余而言,经济租金与消费者剩余有共同之处:二者都产生于实际发生额(实际收入额或实际支付额)与自己内心所愿意的数额(愿意接受的数额或愿意支付的数额)之差额。

二者之间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消费者剩余是产品的消费者得到的额外福利,但只是一种心理感受,并非实际收入的增加;生产者剩余则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得到的额外收入,该收入确属实际收入的增加。

13.利率与资本需求曲线利率是指利息占借贷资本的比重,它是影响厂商对资本的需求量的重要因素。

利息率越高,资本需求量越小;反之,利息率越低,资本需求量就越大。

单个厂商对资本的需求曲线,就是该厂商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

把单个厂商对资本的需求曲线加在一起,即形成资本的市场需求曲线,它是一条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14.资本的供给曲线资本所有者的既定收入中,用于未来消费的越多,则用于现期消费的越少,于是,现期消费的边际效上方用增大,现期消费所带来的效用减少得越多。

因此,资本所有者提供的资本越多,要求的利息率越高,资本积累和资本供给与利息率正向变动,资本的市场长期供给曲线从左下方向右倾斜。

15.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是用以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

是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兹提出的。

图6-12 洛伦兹曲线结论:1.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反映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

2.如果任一人口的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的百分比,即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这时洛伦兹曲线为正方形对角线,这是完全平等的收入分配。

3.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其余人口一无所有,显然,这时洛伦兹曲线为图中对角线下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这是完全不平等的收入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