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__文从字顺_写作

合集下载

作文教学应轻形式重内容

作文教学应轻形式重内容

作文教学应轻形式重内容人教版初一教材作文教学在内容上作了如下安排:初一(上)是谈生活与作文,情感与作文的问题,初一(下)是技巧问题,即:材料与主旨(第一单元),思路与结构(第二单元),文从字顺(第三单元),学会记实和写虚(第四、五单元)。

和老教材(95年版)相比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形式上了由分散编写变成集中独立编写。

内容上抽掉了范文。

写作技术要求的提法趋向变化独立编写能强化注意,抽掉范文不限制创作。

这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写作技术要求由老版教材的写人记事要交代记叙要素、注意记叙顺序、围绕中心选材、确定详略、叙述结合描写、要穿插议论等等过细过腻的提法,演变成了对材料,思路结构、文字、虚实等的讨论,趋向由文本论转向了创作论,也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但是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较,在思路模式上有一点仍是相同的,即在形式上大做文章。

新教材第二册以从P158――P181近三十页的文字来阐述写作技巧问题。

(老教材第二册虽然有四十页介绍的文字,但含有大量的例文)。

如此大量的篇幅介绍技巧,对学生创作来说,真的生效吗?当我们把初一(下)课本中对写作技术的要求搬上课堂,我们听到的是声声惊叹,看到的是紧缩的双眉,愁苦的面容,有的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不能像上学期一样让我们在兴趣中写作,在活动中写作,甚至有学生送上纸条说口口声声讲创造,扼杀之后又培养;收上来的文章不如意的百分之七、八十。

面对作文教学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学生陷入困惑之中,老师也焦头烂额。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出在多年不变的重形式、轻内容的作文教学模式上。

我们应该大胆地否定这种训练模式,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首先,创作不在于对形式的追求。

尽管创作是一种技巧,有方法可言,但是大凡成名的作家在其创作的时候,想到的决不是技巧。

好的作家,对技巧也不一定谙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

”巴金先生在创作《家》的时候,从没想过要写成什么样子,脑中连故事的轮廓也不完整,更谈不上结构安排,在创作过程中,叙述者被人物的命运支使去完成叙述任务,他自己在谈到写作时这样说:“写,只有写,你才会写。

第三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第三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

所幸的是,同样一种见闻,同样一种心 思,常常可以用若干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 能力强的表现。
返回
请看明人冯梦龙辑《笑府》中的一个棋手的妙语:
有个自负的棋手,与别人较量,连输了三局。后来,人们问 他:“你与某人赛了几局棋啊?”
棋手说:“三局。”
人们又问:“胜负如何?” 棋手说道:“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 要和,他不肯,罢了。”
语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 1、要文字通顺 人们在长期的与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 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 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厚 。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 也可以说“深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 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 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2、要意思连贯 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 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 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 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 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 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
要围绕中心说话,人称要清楚。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 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 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有床铺,他就 睡在干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 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 的手,怪有意思的。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待理不 理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舒服。两下一 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这段文字是叶圣陶先生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突 出的优点是清楚通顺。文句中没有生僻的字,也没有华 丽的辞藻,句子明白如话,前后衔接紧密,连贯自如。 这就叫文从字顺。

初一作文之文从字顺作文初一

初一作文之文从字顺作文初一

文从字顺作文初一【篇一:文从字顺教案】《文从字顺》作文训练教案时间:10月31日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学会修改文章,增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了解说真话、抒真情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教学重点难点:1、2、了解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的方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会修改文章。

引导学生平时要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

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啰嗦,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至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准确表达。

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文从字顺,有条不紊表情达意。

二、推进新课1、什么是“文从字顺”?“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2、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

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

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包含的内容有:通顺、连贯,有分寸(准确),有韵律。

训练:爷爷是一个非常简朴的人。

此句有无毛病?简朴不等于俭朴。

简单和朴素更不能缩简为“简朴”。

干了一天的活,真是胳膊疼腰酸。

此句是否符合语言习惯?此句有无毛病?讨论,指出毛病并改正。

不符合,习惯上说“腰酸胳膊疼”。

同时也有韵律。

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我的发现:(1)、准确,文字通顺,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文从字顺(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含教案与学案)

文从字顺(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含教案与学案)

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写作指导文从字顺骆驼坳中学卢胜兰一、师生对话入新课,目标导航明内容:1、明确“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指语言表达要符合写作内容的需要,表意要准确,阅读起来要通顺流畅。

2、点明学习重点:找一找语句的错误,知方法;改一改文段的问题,提能力;写一写精彩的场景,养兴趣。

板书:文从字顺二、找一找语句的错误,知方法说说下列几个句子出现的错误。

1、中国男子体操队在世界锦标赛中技压群芳,荣获冠军。

2、济南的冬天真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3、这几天由于雾霾的原因,致使车辆减速行驶。

4、我们的老师像狐狸一样聪明。

5、我下午大约2 点左右去学校。

6、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

7、对这段惨痛的历史,我们怎么能不忘记?8、几十个学校的老师,齐聚美丽的严家坳中学。

方法小结一:析词意,思褒贬,看身份,巧搭配。

三、改一改文段的问题,提能力各位观众,中秋节刚过,我给大家拜个晚年。

双方球迷入场热身做准备活动,比赛马上就要开始。

休斯顿的主场气氛一般,其周围的建筑不是很高,绝大多数都是一层以下的楼。

队员就像桃源三结义的赵云一样勇猛,不愧为长胜将军。

科比一个365 度的大转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扣篮得分。

一不小心奥尼尔以他250 公斤的身高撞倒了詹姆斯,可见队员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体能和对抗性训练,这样才能适应比赛中的激烈程度,否则的话,就会像不倒翁一样一撞就倒。

国外的球员都非常的敬业,比如霍华德,小孩出生三个月就上场比赛了。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飞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靠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快跑,失去了白的颜色,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

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走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里子停留,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原文: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失去了白的颜色,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

第三单元作文《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作文《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武台中学电子备课教学案




文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第10周第3课时总第40课时
丁丽
第三单元作文课《文从字顺》 第二课时
明确批改标准,学习小组按“标准”和“要求”相互
批阅、交流,讨论并推荐出本组优秀作文一篇,以备
班内展示交流,共同评议。

佳作品析
各学习小组推荐1至2名同学,上台朗读本组优秀
朗读组内相对优秀的作文,其他学生点评组织学生点评优秀作文,让大家畅所欲言,对选读
的文章赏析评议,谈出自己的看法。

武台中学预、复习提纲
同步无
补充复习
课后古诗文前五首2遍题目。

第三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第三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平时养成多读书的习惯;要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
教具
教学重点
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让明确平时养成多读书,丰富自己词汇,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的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平时作文,不少同学在语言运用方面,或用词重复罗唆,或语句不通顺,或语序不当,致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能得到准确的表达。今天,我们一起来进行作文训练:这次作文训练的侧重点是: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第三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有条不紊》——总()课时
主备人:李家臣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课题
文从字顺,有条不紊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能力:1、养成多读书,丰富词汇,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2、文从字顺,有条不紊地表情达意。
过程与方法: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联系实际,引入课题——指导阅读教材,抓住内容要点——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例文示范,启发引导——学生写作,完成文章。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住内容要点
三、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l.“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那么“文从字顺”包含了哪些方面的意思?
同桌讨论,举手回答,教师归纳:“文从字顺”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用词恰当、妥贴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感;二是语句通顺畅达、有条不紊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无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2.作文时如何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
同桌讨论,举手回答,教师归纳:
首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包括语言的通顺感、连贯感、分寸感、韵律感等。这种“感觉”的形成,一是要平时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对一些优秀的文章能熟读成诵;二是要“多听”,强化读的效果;三是要尽量丰富自己词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且懂一点语法。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其次,要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作文写完后,先反复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去检验通顺感、连贯感、分寸感、韵律感;然后分析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语言的组织形式是否合理,并进行针对性修改,使文章词句运用有分寸、讲逻辑。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标点的规范运用,使行款格式正确,不至于因此而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

七年级(上)语文各单元作文例文

七年级(上)语文各单元作文例文

第一单元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学生例文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

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

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

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

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一阵秋雨一阵凉” ,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荡漾,有的如瀑布倾斜,有的像玉指纤纤??它们或清淡疏朗,或仪态万方,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

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

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色彩斑斓的秋天。

点评:小作者以时间为序,第 1 段从秋态、秋味入手,描写初秋的花草;第2 段则从秋态、秋色入手,描绘深秋的植物。

文章可贵之处在于,小作者不是“冷眼”观察,而是把它们当做有情感、有性格的生命,用心体会它们的生命“语言” 。

比如抓住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的特点,以“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的拟人化得描写,写出菊花竞相开放带给人的欢快情绪;有如,以“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 的拟人化描写,写出松柏色彩苍翠、生机不减的特点,有写它们“注视着这色彩斑斓的秋天” ,既突出了松柏沉稳的内在性格,又从松柏的“视角”出发,概括了秋天的特点,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富有韵味。

就是你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初中遇到的第一位音乐教师是他。

第一节音乐课,又高又胖的音乐上来就让我们齐唱《七子之歌——澳门》。

只见他陶醉的微闭双目,两手仿佛在轻柔地抚摸琴键,优美的前奏流淌而出,我们齐声歌唱,恍惚间,我觉得自己仿佛被音乐带到那个海风吹拂地地方。

曲终,胖老师突然站起来,用一种神秘的语气说:“我从大家的和声里,听出一个女生的音准非常好,而且很动情,声音也好听。

她是谁呢?”这时,他用手指对着我们,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圈,而后突然指着我说:“就是你!”“啊?怎么可能!初次见面,他是怎么从四十多个同学的合唱中分辨出我的声音的?”我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写作·文从字顺.docx

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写作·文从字顺.docx

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写作•文从字顺苗文娟,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学语文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第三轮名师班学员,市中小学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即做到用词恰当、表意明确、句子连贯、思路清楚,再高一点要求是用词贴切、连贯得体、繁简有度、前后照应、结构完整、行文通畅。

这些都属于文从字顺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具备运用恰当的语句表情达意的能力,具备理清思路、连贯表达的习惯、能力和在修改文章时做到推敲字词的习惯和能力。

要做到文从字顺,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修炼的过程,它需要同学们在平时运用语言时做到准确、简洁,如课本中“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对这段惨痛的历史, 我们怎么不忘记?”这一句子,语言不够准确,“烧毁并洗劫”不符合表意特点,应为“洗劫并烧毁”,“怎么不忘记?”这是反问句,意思刚好相反,是“要忘记”的意思。

这就犯了表意不准确的毛病,需要在平时的语言训练中引起重视,养成准确运用语言的习惯。

要做到文从字顺,还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

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过写作思路展开的要求,要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包括人称要一致、内容前后的照应等,都需要事先考虑周密。

"文章不厌百回改”。

写文章需要修改,写好后要回过头来读,可以自己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别人听,甚至可以请别人来读,修改不准确不简洁、不够连贯顺畅的词句,这样改出来的文字才能文从字顺。

写作实践一是让学生写一个景或物的片段,这里可借鉴第三单元写景的写法,如朱自清的《春》,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春天人们的活动等几方面展开,每部分通过观察,要抓住景物特点,如春花从颜色、形态、气味等方面来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调动人的各种感觉,虚实结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你可以写自己熟悉的景或物,如春天的柳树、夏天的荷花、秋天的田野、冬天的大地等,只要充满感情地按写景方法写,定然会有别样的美。

在写景时,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如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是那么可爱,这是因为老舍对济南怀着一种真挚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 的表现。
有个自负的棋手,与别人较量,连输了三局。后来,人们问 他:“你与某人赛了几棋啊?”棋手说:“三局。”人们又问 :“胜负如何?”棋手说道:“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 输,第三局我要和,他不肯,罢了。” 在他的话中,这位棋手挖空心思回避“输棋”二字,可谓口 头表达的妙例。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文从字顺
是指: 文章思路清晰,文意连贯,表意明确,语句通顺,用 词妥帖。 (写时琢磨,写后修改) 语句通顺,用词妥帖: 1、词句要 恰当 2、词句要 配好 3、词句要 整齐 4、词句要 简洁
例句讲评
原文: 一位胖得肥猪一样的阿姨又挤 上了车。——《抢座》 改文:一位肥胖的阿姨又挤上了车。
小结: 句子的统一性和连贯性是相辅 相成的,从语义上看,句子各部分 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一个 集中的、相对完整的意思;从语法 角度来看,正确的句子应该结构严 谨、关系一致、语序正确;从修辞 角度来看,好的句子应该中心突出、 逻辑性强、准确简练。
巩固练习

“妈妈”,最简单的称呼,可是又不 简单,简单之中包含最亲切、最有磁性 的东西:“母爱”,最平凡的爱,可是 又不平凡,平凡之中包含最伟大、最无 私的东西。
一天,唐朝年轻的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 边走一边想着他的诗句。突然,他想到了两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 门。”又一想,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时,只 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 带到韩愈面前。原来,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说 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 “还是敲字好。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轻轻的敲门,这个情景是 很美的。”于是“推”字改为“敲”字。后来,“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考 虑的意思。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 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 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有床铺, 他就睡在干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 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 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哥哥嫂子见着他 总是待理不理的,仿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 舒服。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 一块儿睡。 这段文字是叶圣陶先生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 写的,突出的优点是清楚通顺。文句中没有生僻 的字,句子明白如话,前后衔接紧密,连贯自如。 这就叫文从字顺。
1.写自己喜欢写的。 2.坚持写作,好坏不论。
想登上写作成功的圣殿,必须牢记生活 是写作的源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 受生活,表现生活,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 步,勤观察,多动笔,乐修改,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这样写作成功的春风就会扑面 吹来,缪斯女神就会向你发出邀请。同时 还要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要力求 做到文从字顺。
一百多年前,英法联军烧毁 并洗劫圆明园,对这段惨痛的历 史,我们怎能不忘记?
你觉得这句话在 表意上有什么问 题?
第三单元
文从字顺
要做到文从字顺,要注意三点:
(1)语句表达要准确,用词避免产生歧义。
(2)要注意语句间的连贯。 (3)写完后要读一读,还可以请别人来读。 (写时琢磨,写后修改)
通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说:“句子是文章的骨干 。必须一个一个的句子都通顺,明白,全篇文章 才能通顺,明白。一篇文章有着若干不通的句子 ,无论如何不会是一篇好文章。” 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故事链接: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 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 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 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 点明了战况。
改法三:把不搭配的词句改搭配。
例句讲评 原文:
改文:
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它润滑了彼此的关系,消除了 彼此的隔阂,扫清了彼此的顾忌,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宽 容打开两颗相对封闭的心灵,像一种明澈而柔韧的调和剂 使之相融相知。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的。 ——《宽容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宽容是一门交际艺术。 学会宽容就能润滑彼 此的关系,消除彼此的隔阂,扫清彼此的顾忌, 增进彼此的了解,因此,懂得宽容的人生是美丽 的人生 ——《宽容别人,就是解放自己》
你能试着改得更简 洁、通顺些吗?
名言: 1、我把《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 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二百遍才最 后付印 ——海明威 2、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 删去,毫不可惜。 ——鲁 迅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 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贾岛《题诗后》中有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这些作家的经历充 分证明修改文章是写作获得成功的必然环节,文章只有越 改才会越好。希望同学们课后抱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信念,把文章修改好。
1、歧义 ①王亮从电话中得知,开刀的是他父亲。 (他父亲是医生还是病人?不得而知。) ②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15日前去汇报。 (是15日以前去汇报,还是15日那天前去汇 报?) ③老张的衣服比老李的衣服做得好。
(他们两是裁缝但技术一个比另一个好.也可认为是 两人都买了件衣服但有好有坏。)
④小华和小李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约他 明天到家里来写作业。 (是哪个他?)
2、连贯 ① 在昏暗的傍晚,他独自一人在寂寥得林间散步,在雷雨交加时, 我毫无畏惧,依然在林间欣赏那宁静的生活。 ② 安静的夜里,月光在天上寂寥凡间的大地,毫无畏惧的月光与 大地凝聚在一起。 ③ 四川汶川大地震,无数生命在危险中,这时候,警察叔叔你却 伟大着,毫无畏惧地伸出无私奉献的身躯,并且把毕生的心血都 凝聚在这个大地震中。 【点评】 句①中前一分句叙述“他”的活动,后一分句又叙述 “我”的表现,两句情境相差甚远,没有连贯起来,且有错别字; 句末“欣赏”与“生活”不能搭配。 句②中不仅没有理解“寂寥”一词的含义,误用形容词作了谓 语,而且还误用“毫无畏惧”修饰“月光”,造成语义混乱。 句③中描述警察叔叔的行为也明显欠妥,如“伟大着”“伸 出”“身躯”,“心血都凝聚在这个大地震中”等搭配令人费解。
改法一:把不恰当的词句改恰当。
原文: 你总是把你眼中的阳光传送给别人, 冷漠,你总是将它摔得很重。 ——《致父亲》 改文:
你总是把眼中的阳光传送给别人, 你总是将冷漠摔得很重。 改法二:把不整齐的词句改整齐。
例句讲评
例句讲评
原文: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 我的世界不再转动,我将在沼泽森林中迷 失方向。——《母亲》 改文: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火焰,没有你,我 的世界不再温 暖,我将在人生的森林中迷 失方向。
仔细阅读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段文字的问题。首先表述 不清。第一句“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给读者的感觉是下 面是围绕“妈妈怎样勤劳”来写的,但下一句转向了“她 对我很关心”,前后不连贯。二、三句间没有转折关系, 不应要“但是”。数学考了95分,这个成绩很好,应该 表扬嘛,怎么又去“讲错在哪里”呢? “一丝不苟”是说 学习认真,一点也不马虎,这和妈妈承担家务活没有必然 的联系,作者把两层意思糅合到一起了。应把“一丝不苟” 改为“全身心地”,“进入”改为“投入”。最后一句 “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里面的”重复了, “学习里面”应改为“学习成绩”。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文从字顺”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 通,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改法四:把啰嗦的词句改简洁。
好的文章总是从怦然 心动到若有所思。
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对我很关 心,但是要求很严格。有一次,我的 数学考了95分,妈妈就很耐心地给我 讲错在哪里,她讲得非常细致,我听 得明明白白。妈妈把家里的活全承担 下来了,让我一丝不苟地进入学习, 所以我的学习里面是有妈妈的心血在 里面的。 这段文字有什么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