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利用MSNMessenger与WebQuest模式结合进行化学教学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

高中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

高中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31. 引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对各个领域的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化学教学也不例外。

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种高中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案例,并深入探讨其具体实施过程与效果。

2. 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例旨在:- 引导学生掌握化学核心知识和概念;-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

3. 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教学案例的内容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构造。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提供更为直观、生动的研究方式。

步骤1:引入通过使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展示化学分子模型的三维结构,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合物的构造和命名规则。

通过使用多媒体素材,可以形象地展示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名称的关系。

步骤2: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结构命名化合物,并绘制其结构。

这样设计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步骤3:信息技术应用使用计算机软件或在线工具,为学生提供一个化学分子命名与构造的模拟实验平台。

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根据给定的结构命名化合物,并观察其结构是否正确。

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能增加实验的可重复性和扩展性。

步骤4:交流分享每个小组将他们命名的化合物和构造进行展示,并解释他们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交流分享,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步骤5:拓展应用让学生自行搜索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并尝试命名和绘制其结构。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发现并分享新的命名规律和特点。

4. 教学成果评价本教学案例的评价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对化学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

运用WebQuest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尝试

运用WebQuest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尝试

改革创新R EFORMATION27OCCUPATION2014 07摘 要:WebQuest教学模式,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探究意识等各项综合素质。

本文结合网络教学课件《汽车工业概况》,探讨WebQuest教学模式与学习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WebQuest 主题网页 探究学习课 题: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中职〈汽车文化〉教学有效整合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122930714。

运用WebQuest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尝试——以汽车工业概况活动课为例文/胡常海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伯尼·道奇(Bernie Dodge )和汤姆·马奇(Tom March )博士经过研究和探索,于1995年开发了“WebQuest ”课程计划。

web 是“网络”之义,quest 是“调查”“寻求”之义,二者相结合,即为“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教师提供的互联网信息,经过自主探究、建构知识网络、团体合作等环节,实现某一目标任务,从而提高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表达等各项基本技能。

一个完整的“WebQuest ”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六个环节: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语。

在此,笔者结合网络教学课件——汽车工业概况,探讨WebQuest 教学模式与学习目标的实现。

一、引言学生要了解和掌握的汽车工业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育时期。

汽车诞生在欧洲,但是,以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的汽车工业的形成却是在美国,以后才扩展到欧洲、日本,直至世界各国。

一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汽车工业概况,难点:理解和掌握各国不同时期汽车工业发展概况。

二是基础知识:美国汽车工业的六个阶段、日本汽车工业概况、德国汽车工业概况、中国汽车工业概况。

三是教学计划:1课时。

四是教学手段: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Web Quest模式在生化工程设备教学中的应用

Web Quest模式在生化工程设备教学中的应用

( aut o h mia E gn eiga dLg tn u t , a g o gUnv ri f eh oo y F c l f e c l n ier n i d s y Gu n d n iesyo c n lg , y C n hI r t T G a gh u5 0 6 C ia u n z o 1 0 , hn ) 0
21 0 0年 第 6期 第 3 卷 总第 2 6 7 0 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w .dh m. m wwg c e c o
15 3
We e t 式在 生 化 工程 设 备教 学 中的应 用 bQu s 模
刘 晓 丽 ( 东 工业 大 学 轻 工化 工学 院 ,广东 广 州 5 0) 广 0 6 1 0
[ 要】 摘 通过设计 We et bQus教学信息平台,从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两个方面探讨了We u s主题探究性学 习模式在生化工程设备课程教 bQ et 学 中的应 用 。理论 和 实践 证 明 ,运 用 We u s模 式进 行教 学 ,可 使 学生 自主地 建构 所 需 的知识 体系 ,有效地 培 养实 践 思维和 创造 性解 决 问题 bQ et 的能 力 ;而且 ,该 教 学模 式适 合大 班教 学 ,是 一种 较好 的大 范 围培养 创新 型人 才 的教 学模 式 。 【 词】 工程 设备 ;We us模 式 ;教 学 关键 生化 bQ et [ 中圈分 类号 ] G4 [ 献标 识码 ] 文 B [ 文章编 - ]0716 (000 —150 g 10—852 1)603 .3 -
a do t -ls o m v s gt e cii e i t one u ta te d a t e f bQ et ec iga dte b etn oma o l fr we e i e t n ue c s o i et ai t t d s n Ip it o th th v na s u stahn s Ifr t nPa om r d s n d I r ar n i v a vy g d a g o We n h We Qu i t e g

使用webquest的教案

使用webquest的教案

使用webquest的教案教案标题:使用WebQuest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WebQuest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使用WebQuest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步骤;3. 提高学生信息检索、分析和综合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5.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连接;2. WebQuest模板和示例;3. 学生参考资料和学习材料;4. 学生评价表和反馈表。

教学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WebQuest的概念和定义,解释其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和优势;2. 引发学生对WebQuest的兴趣,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挑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WebQuest的主题或任务;2. 向学生提供WebQuest模板和示例,指导他们设计自己的WebQuest活动;3. 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和收集,分析和整理相关资料;4. 学生合作完成WebQuest活动的各个任务,包括问题解答、资源评估、信息呈现等;5.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1.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设计和完成的WebQuest活动,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成果;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WebQuest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讨论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学习收获和困难;3. 学生填写学生评价表,评价自己和小组成员在WebQuest活动中的表现和贡献;4. 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估WebQuest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设计和创建自己的WebQuest活动,分享给其他同学或学校;2. 学生可以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应用WebQuest的方法和思想,提高跨学科综合能力;3.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WebQuest活动上传至网络平台或学校网站,与其他学校或地区进行交流和分享。

评估方法:1. 学生完成WebQuest活动的成果物(如报告、PPT、视频等);2. 学生填写的自评和互评表;3.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记录。

新技术融合化学教学实践(2篇)

新技术融合化学教学实践(2篇)

第1篇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教学过程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革。

本文旨在探讨新技术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粉笔、黑板、实验等手段进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兴起,为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技术融合化学教学实践。

二、新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1. 虚拟现实(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生成一个三维虚拟环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化学实验过程。

例如,在研究化学反应时,学生可以通过VR设备进入虚拟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2. 增强现实(AR)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信息与真实环境相结合,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感受到虚拟信息的存在。

在化学教学中,AR技术可以用于展示微观粒子、分子结构等抽象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在线课程、实验视频、教学课件等。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4. 移动学习技术移动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等视频上传至移动学习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5. 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三、新技术融合化学教学的优势1. 提高教学效果新技术融合化学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化学实验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webquest的两个教学案例

webquest的两个教学案例

webquest的两个教学案例
WebQuest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活动,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下面将介绍两个使用WebQuest作为教学工具的案例。

1. “探索文明古国埃及”WebQuest
此WebQuest是面向初中生的历史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古埃及文明。

学生将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探究不同方面的古埃及文明,如宗教、建筑、艺术等。

他们需要根据提供的网站和资料进行研究,并制作展示海报和PPT,以展示他们的发现和对古埃及文明的理解。

通过此WebQuest,学生将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同时培养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

2. “环保行动起来”WebQuest
此WebQuest是面向小学生的科学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学习环保知识和行动。

学生将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种环保主题,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然后通过网络资源和实地调查,了解该主题的相关知识和问题。

他们需要制作宣传海报和小册子,以向同学宣传环保行动的重要性和方法。

通过此WebQuest,学生将学习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培养团队合作和宣传能力。

总结
WebQuest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同时培养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

通过设计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WebQuest,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 1 -。

初中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

初中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

初中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2概述本教学案例旨在将化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融合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初中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通过采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直观、实践性的研究体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如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化学实验模拟和数据分析;-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案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 化学基础知识的研究:包括常见元素、化学反应等;2. 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通过使用化学实验模拟软件,学生可以进行虚拟实验和观察实验结果;3.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对化学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图表绘制和分析;4. 研究团队合作和信息获取: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一系列小组项目,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收集和交流。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如下:1. 引入化学知识:通过直观的实例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化学实验模拟:在计算机实验室或教室中,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模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学生将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导入计算机软件,进行图表绘制和数据分析。

4. 研究团队合作和信息获取: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小组项目,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信息收集和交流。

5. 结束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和小组项目进行评价,并展示学生的成果。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数据处理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小组项目成果展示:学生小组通过展示项目成果来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信息获取能力;- 口头表达: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资源本案例教学需要以下资源:- 计算机实验室或教室;- 化学实验模拟软件;- 互联网资源。

初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案计算机应用与化学实验的结合

初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案计算机应用与化学实验的结合

初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案计算机应用与化学实验的结合初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案:计算机应用与化学实验的结合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

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化学也能够通过计算机应用实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教学。

本教案旨在探讨初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计算机应用来辅助化学实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I.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和兴趣;2.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包括数据收集、分析和展示;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I. 教学准备1. 计算机实验软件,如Virtual ChemLab等;2. 项目or实验相关的电子材料,如实验步骤、数据表格等;3. 学生课前学习相关内容。

III.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简短介绍计算机在实验中的应用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 计算机模拟实验选择适合的计算机实验软件,展示相关实验的模拟操作界面和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来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收集数据,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

3. 数据整理与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表格,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图表、图像等方式展示实验结果,并探讨实验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

4. 结果展示与讨论学生将整理和分析好的数据结果进行展示,并进行结果的讨论。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班级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彼此之间交流和分享各自从实验中所得到的结果和观点。

5. 总结和评价学生根据实际操作和观察结果,针对实验的关键点进行总结和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并在班级或小组中进行探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IV. 教学延伸1. 课外实验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进行更多有趣的化学实验,拓宽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关键词:对MSNMessenger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探,并以“自然界中的水”为例将MSNMessenger作为基于

Internet的化学课程的学习方式WebQuest(网络探究)的实现方式进行探讨。;;;化学教学MSNMessengerBlogWebQuest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1005-6629(2005)12-0043-02G633.67B

试利用MSNMessenger与WebQuest模式结合进行化学教学顾静,冉鸣(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成都610066)

2005年,第12期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43

MSNMessenger(Blog)

WebquestMSNMessengerInternetWebQuest()1WebQuestWebQuest()Internet

WebQuest

WebQuestMSNMessenger

MSN(Blog)MSNMessengerMSN

目前在教育领域中,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知识管理等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型层出不穷,这些理念与实践模型在现实中大多需求助于技术。交流功能的强大和其共享空间中的网络日志在制作、维护、管理和检索等方面的简易性,可方便地进行更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以及个性化的特点。它可以克服个人网站在技术上的限制和解决上述基于个人网站的课程所存在的不便和困难。本文将作为基于的化学课程的学习方式网络探究的实现方式进行探讨。

网络探究是一种基于、以探究为取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习者所需要的多数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强调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和各学生之间协作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般须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结论六个内容模块。是一种即时的网络交流工具,易于安装和使用,具有娱乐化、个性化、便捷化的三大特性,拥有网络会议,共享空间,联系人分类等功能。其中的网络共享空间可与联系人即时分享共享空间的信息,如网络日志,照片和列表等。用户可以直接从建立一个共享空间,当共享空间的信息更新后,联系人卡片会闪烁,通知联系人去访问更新过的共享空间。用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定制共享权限及内容,2MSNMessenger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即和不同对象分享不同的个人信息。融合了网络日志,相对其他网络交流工具具有众多优点,通过一些尝试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有以下作用:作为教学活动交流的工具可以提供多种方式:发送即时消息,发送电子邮件,发送文件或图片,进行音频/视频的交流,共享空间中的网络日志等。的网络会议功能可以使多个对象进行对话,讨论并具有自动历史消息记录的功能,方便保存会话记录。共享空间中的网络日志具备“分享”功能,也就是出版和发布,它以作者的观点为中心,其他人围绕主题展开评价和讨论,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某种思想,使交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可以搜索其他人的网络日志以查找相关的信息,在设置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定制共享权限及内容。

网络日志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型学习笔记具有书写方便,信息共享,便于管理、归类和检索等优势,方便学习者及时积累资料和个人见解。一般都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这样便于材料的管理和归类,有主题分类和搜索功能,可以快速地找到相应的内容。通过共享空间中的“列表”可以很方便地分类搜集网址,只需要键入添加的项目的名称、和描述。在描述中可以对其进行概括说明,长期积累下来列表相当于个人的素材库与知识库,方便调用,可以与配合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袋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进程,可记录学习者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全过程,进行多方面

MSNMessenger(Blog)MSNMessenger

MSNMessenger

(Blog)MSNMessenger(Blog)

(Blog)BlogBlog

URLBlog

2.1提供交流平台2.2提供数字化学习笔记和记录学习过程44化学教学2005年,第12期

的评价。教育需要多方的协作,利用可将联系人分类,在教育与教学中可分为同学,教师,家长等,利用其网络会议功能可以在网络上就教育方法,学习方法等进行实时交流和讨论,缩小彼此之间的隔阂和代沟,从而实现各方面的改进和发展。共享空间中的网络日志为交流又提供了一种渠道,学生可以了解教师、家长的观点和教育思想,把一些不便当面表达的想法的内容用文字整理表达出来。学生使用交流时可以设置访问权限,可公开交流也可以选择性的交流,从而更能畅所欲言。这种交流过程被记录下来,日后可以进行反思,对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下文将以“自然界中的水”为例说明如何利用开展以形式的化学教学活动。教师在自己的网络日志中添加相应的类别,将课程网页展示于其中。确定课程的主题:自然中的水要求学生了解水是生命的产生、发育和繁衍必不可少的物质,研究水的组成和性质,水污染及其防治的现状等。导言:介绍水的用途和重要性,水资源的缺乏与污染引发的诸多问题,若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污染等,则必须认识和研究水的组成和性质。任务:利用互联网学习有关水的组成、性质,了解水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理水污染。全班同学分为五个小组:水的组成和性质组、水的净化组、水的作用组、水资源污染组、水资源保护组。每一个研究学习小组将通过网络来学习与探究有关水的信息,以及从其他来源获得补充信息。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在特定的任务中,认真负责地收集整理资料,在各自的网络日志中分类完成自己研究的摘要,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在中展示改组完成有关专题的简要的研究报告。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各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了解水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来保护水资源等,从而完成该主题的学习。MSNMessenger(Blog)BlogMSNMessengerWebQuestWebQuest(1)(2)Blog2.3提供师生、家长沟通的途径3利用MSNMessenger与WebQuest模式结合进行化学教学PowerPointBlog(3)3BlogWebBlogMSNMessengerWebQuestPowerPoint(4)URLhttp://www.yeschool.net/phd/new/hxzy/()(5)Blog最后每一个小组制作一个幻灯片,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同时发送到班级公用的邮箱中,每一位同学都可以下载观看,并在各小组长的中对其作用出评价。过程:你将与你的几个同学一起承担这项工作,有个课时的时间供你们使用,如果时间不够,你们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以下将提示你们完成这项工作的步骤:在开始研究前,请打开各自的根据研究的内容建相应的类别,把它作为一个记录本。须随时记录和拷贝一些重要的信息。从网络资源中列出的链接上进行探索。浏览这些网站上关于水的相关信息。通过链接的网站收集与你主题相关的图片,将图片放置在共享空间的“照片”中,为制作幻灯片和简报等做好准备,为自己的学习主题收集资料。分别选择出你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水的信息,你和你的合作者可通过或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在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时,请标记浏览的地点,以便能继续研究,注意完整地收集回答问题的信息。在完成这个“自然界中的水””课程后,小组成员必须做到:就你们的学习研究发现,向全班提交一份研究学习简报,制作一个电子讲稿,详细地向同学们展示研究学习的成果,设计一些关于水资源利用以及水资源保护的方案等。为小组研究简报进行答辩。网络资源:事先将资源作为问题研究的“抛锚点”预设于网页中,引导学生使其不要在网络环境中盲目地“冲浪”而忽略了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通过共享空间中的“列表”可以很方便的分类搜集网址,只需要键入添加的项目的名称、和描述,在描述中可以对其进行概括说明。如:先得化学资源网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实用而且功能比较齐全的中学化学资源网站。利用网站的搜索引擎可找到相应的内容。例如:输入“水污染”可找到相应的资源。评价:采用测评表对各小组收集信息的情况、小组内组员合作的情况、学习简报制作和答辩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且给出评估意见,对活动的优缺点进行总结。通过可以查看小组成员的信息收集、交流合作情况,评价人员可以是教师、(下转第33页)下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完成科普小论文“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我的收获】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在知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方面有什么收获?……【挑战自我】在滴有酚酞的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盐酸,加酸前后溶液颜色依次为()红色、无色无色、红色红色、蓝色蓝色、无色在实验室里,欲使碱性溶液变成中性,下列试剂中最好选用哪一种组合()①溶液②稀盐酸③石灰水④酚酞试液①或③只有②只有①②和④向溶液中不断滴加稀盐酸,溶液随加入盐酸体积变化与下图相符的是()1.NaOHA.B.C.D.2.NaOHA.B.C.D.3.NaOHpH方案、交流讨论,最后由学生自主得出结论。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熟知的物质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思维过程始终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如:在氢氧化钠和盐酸混合无明显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发生了反应?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本课题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突破该难点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直观形象的动画展示,让学生总结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完成感悟探究:氢氧化钙与浓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由学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学生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建构,从旧知识的回忆到新知识的学习,从参与并能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深刻、系统地理解知识,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达到最佳结合点,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一个合作学习探究的氛围。突出了本节课的主干知识,详略得当。本课题重点突出中和反应,而中和反应的应用,通过科普小论文将化学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整个过程不仅注重过程与方法教育,而且还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其中。

(1)(2)

Flash(3)

(4)BCpH147盐酸的体积OpH147盐酸的体积O盐酸的体积147OpH盐酸的体积147OpHAD4.()

A.Ca(OH)+CO=CaCO+HOB.CuO+2HCl=CuCl+HOC.Cu(OH)+HSO=CuSO+2HOD.AgNO+HCl=AgCl+HNOP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