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做人智慧_该糊涂时就糊涂

合集下载

糊涂是一种智慧

糊涂是一种智慧

糊涂是一种智慧糊涂是一种智慧过程糊涂、结果不糊涂;表面糊涂、心里不糊涂;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中国俗语郑板桥在山东做官时,民间流传了很多关于他的轶事,其中有一则就是关于“难得糊涂”的来历。

据说那一年,郑板桥为了观看郑文公碑,来到了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山中天色晚得早,他来不及下山天便黑了,无奈之下,郑板桥来到一间山间茅屋的外面,请求主人能收留他一宿。

茅屋的主人是一位儒雅的老翁,自名为糊涂老人。

让他惊奇的是,老人的书桌上放着一只质地优良、镂刻精美的砚台,郑板桥极为喜爱。

老人见此便请他在砚台的背面题上一句话,郑板桥想了想,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并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还有空白处,老人便写下了一段跋语:“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

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他也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大吃一惊,这才知道老人原来是一位隐退的官员。

郑板桥眼见砚台还有空隙,又想到了老人的名称,便也写下一段:“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后来“难得糊涂”四个字经常被一些人当做座右铭,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悟透人生。

难得糊涂方是人生佳境。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候的诸葛亮,他作为刘备的军师,统筹规划,计谋良多,每每都能让刘备转危为安。

但诸葛亮也有缺点,他凡事喜欢亲力亲为,为了刘备可以说呕心沥血,然而,这种不能放权的态度却也是导致他只是谋臣,不是君主的原因。

人在该糊涂的时候就要糊涂,有些事要亲自去做,而有些事,要交给下属去做,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做尽了,那么劳心劳力之余,也办不成大事。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糊涂一点”的人,是比较洒脱的人,宋朝的吕蒙正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那时他刚刚当上宰相不久,众官员中有人不忿,嫉妒他的得势,便借着他的出身来打击他:“就吕蒙正那个穷小子,他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此时正在不远处,清晰地听到了别人对他的非议,但出乎意料,他什么都没说,转身走了。

难得糊涂(有时糊涂才是聪明)

难得糊涂(有时糊涂才是聪明)

有时糊涂才是聪明人生是个万花筒,人们在变幻之中要用足够的聪明智慧来权衡利弊,以防莫测。

但是,人有时候不如以静观动,守拙若愚,这种做人的艺术其实比聪明还要胜出一筹。

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聪明的表现,人贵在能集智与愚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

孔子论人,以知、仁为别,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释为: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迂,有似于山,故乐山。

聪明之区别糊涂,大抵如此。

“难得糊涂”是糊涂学集大成者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将此体系晋升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做人过于聪明,无非想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只不过吃点小亏。

但“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饶人不是痴,过后得便宜”,歪打正着,“吃小亏占大便宜”。

有些人只想处处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斤斤计较”,到后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郑板桥说过:“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真是算尽自家耳!”世上最可悲悯的人,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正是古人所谓“贼是小人,智是君子”,是那些具有君子的智力却持小人之贼心的人,他们最大的敌人即是他们自身。

做人与其聪明狡诈,倒不如糊里糊涂却敦厚。

郑板桥以个性“落拓不羁”闻于史,心地却十分善良。

他曾给其堂弟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愚兄平生谩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为美,未尝不啧啧称道。

囊中数千金,随手散尽,爱人故也。

”以仁者爱人之心处世,必不肯事事与人过于认真,因而“难得糊涂”确实是郑板桥襟怀坦荡无私的真实写照,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毫无原则稀里糊涂之人。

糊涂难,难在于人私心太重,自我一热,陡觉得世界太小,眼前只有名利,不免去斤斤计较。

《列子》中有齐人攫金的故事,齐人被抓住时官吏问他:“市场上这么多人,你怎敢抢金子?”齐人坦言陈辞:“拿金子时,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文:网络编辑:鳕鲱鮩鮚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绝顶聪明的人,不是故意装糊涂,而是把自己聪明的锋芒收敛起来,而转进糊涂。

待人接物,遇事退一步,把利益权位都让给人家,心里很舒服,并不希望人家事后报答,只要当时心里舒服就好。

这也是孔子说宁武子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另一引伸。

大凡立身处世,是最需要聪明和智慧的,但聪明与智慧有时候却依赖糊涂才得以体现。

难得糊涂是一种人生境界。

郑板桥书写的“难得糊涂”,是他一生的体验和总结,成为一些人修炼本性的格言。

难得糊涂,是人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

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写照,一种大智若愚的胸怀,一种旷若幽谷的修养。

难得糊涂的人是真正的智者,曾经沧海阅尽人间兴衰,从苦辣酸甜的百味中,体验到人间争强好胜的无聊,争名逐利的无耻,从而淡泊功名利禄,不去计较个人的成败得失,一切都淡然处之,以静养心。

此即前人所说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难得糊涂是一种“悟”。

顿悟者寡,渐悟者多。

从精明于世到“糊涂”一生是一种选择,意味着要有所放弃。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放弃(名利、地位、金钱等等)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是只有经过一番“痛苦”的洗涤、磨炼之后,才能够使自己的灵性得到升华。

因此才谓之“难得”二字。

幸福是一种满足感,聪明的女人知道什么事情什么时候该满足。

真正聪明的女人该糊涂的时候不糊涂也装糊涂,该聪明的时候才表现出自己的聪明能干,所谓的幸福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其实我们的一生有很多时候是应该糊涂一些的,就是“无为”的境界。

“水至清则无鱼。

”我想这同样适用于爱情。

有男人说,他喜欢比较“笨”点的女人,在太聪明的女人面前,他会觉得自己无所遁形,所有的弱点缺点都一览无余。

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她)对自己伴侣和亲友的不足处,以爱心劝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者动心、感佩、遵从,这样,才使他们之间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心理上的怨恨。

糊涂做人,聪明做事

糊涂做人,聪明做事

糊涂做人,聪明做事糊涂做人,聪明做事身处职场,即使拥有再多的真才实学,也要懂得适度收敛。

高明的人都很平实,他们的心态从来不脱离大众,也不会让自己独特。

糊涂一点,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如孙膑装疯卖傻、司马懿装傻充呆,不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为最后取得胜利保存了实力。

因此,藏锋不露,等待时机,未尝不是成功之道。

郑板桥在潍县做知县时,写了两个字幅。

其一是“难得糊涂”,下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为糊涂更难。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其二是“吃亏是福”,下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安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郑板桥将“难得糊涂”作为做人的第一要义,说明能糊涂也是一件好事,这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为人处世智慧。

正如古人所言:“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看似胆小如鼠,实则胆大如斗;看似寡言讷语的,实则足智多谋。

智而示之以愚,强而示之以弱,能则示之不能,用则示之不用,用装糊涂的方式蒙蔽对手,争取主动。

糊涂之人,必有聪明之处。

为人处世上,更要学会糊涂做人,才能低成本做事,才能达到高层次做人的境界。

聪明装糊涂,大智若愚,有为示之无为,强示之弱,糊涂做人,静待时机这样才能出人意料,取得意想不到的结局。

大智若愚是糊涂,大勇若怯是糊涂,有所不为是糊涂,乐天知命是糊涂,与世无争是糊涂,淡泊名利是糊涂……在糊涂的背后,却是宽怀忍让,以柔克刚,顺应自然,知足常乐,宁静致远……的人生智慧,是高层次做人的处世哲学,是境界,是智慧,是清醒。

孙膑和庞涓的故事中,孙膑装一时糊涂,才得以保全性命,堪称装糊涂的经典故事。

身处高位,与危险为伍,官场一朝风云突变,危险就会降临,历史上很多人,都是通过扮傻弄呆来逃避危难,保全自身。

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拜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

有一年,魏国国君招贤的事情传遍天下,就连在深山学艺的庞涓也知道了,庞涓再也无法忍受深山学艺的艰苦和寂寞,于是下山,谋求富贵。

人什么时候最糊涂人生哲理

人什么时候最糊涂人生哲理

人什么时候最糊涂人生哲理人在春风得意时最糊涂:一个人春风得意时,不知道自己姓上面了,想想自己过去会让你在糊涂的时候,明白很多当你春风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

人在来钱容易时最糊涂:一个人来钱容易时,忘记了付出,整天想着回报,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

当你来钱容易时,扪心自问这些钱我凭的是什么得到的。

人在得权专横时最糊涂:一个人得权专横时,欺压他人,会认为世界唯我主宰,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占便宜时当你得权的时候,应该想想自己老百姓时,自己心里对那些得权专横的人的愤怒。

人在迷恋情爱时最糊涂:一个人在迷恋情爱时,会选择不得手段的去得到对方,如果哪人心不向着你,由爱成恨,痛苦的不止你一个人,伤害了很多关心你的人。

迷恋情爱的时候,问问自己与对方,我们两个是否真的合适,俗话说喜欢一个人希望她(他)得到幸福。

他真的'会幸福吗?人在想占便宜时最糊涂:一个人在想占便宜的时候,不会有付出,只想着得到,会想不择手段的去占他人便宜。

会被社会淘汰,甚至没有朋友。

想占便宜的时候,你会发现身边的朋友都会离你而去,偶尔还会听见其他人在一起聊天时,说起你的这些事情,你会有什么感想呢?比如买东西,这个比官方便宜好多,于是就以为其实自己占了大便宜,可是买回来了面子有了,但是是有问题的山寨货!所以不要被眼前的小利益而糊涂,要往后多想想!当你春风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

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

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是浮云。

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

当你失落时,留点空白给希望,希望是你的指路明灯。

糊涂学处事

糊涂学处事

糊涂学处事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静如水,淡泊自然,才能纤尘不染,发现自我真性情。

淡泊与宁静是追求精神自我超脱的过程,由此,才能产生“无可无不可”的自如心态。

为人处事,应沉着冷静,多思量几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应能屈能伸,不计一时得失;人生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何不以“无可无不可”的自如心态,用“该糊涂则糊涂”的心境笑看人生沉浮?既有宠辱不惊的雅量,又有高天之外看春秋的洒脱,修身于养性的至境,就在这“难得糊涂”之间。

为人处事对功名利禄不可过分追求。

孔子早说过:富贵如我皆浮云,糊涂一些,把功名利禄作为身外之物,以糊涂之心,游离于功名之外。

事例:在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中,孙武为吴国的兴旺强盛,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伐楚的战争中,更为功高盖世。

战争结束后,吴王阖闾大宴君臣,论功行赏,他成了功劳最大的功臣。

但他却提出告老还乡,解甲归田,也坚决不接受吴王的封赏。

他明白急流勇退,方留得一世清明。

为人处事,如果能像孙武那样在功成名就后,不为功名利禄动心,实是难能可贵。

莫为小利所缚真正懂得修身养性的人,都是有远大目标的人,他们淡泊名利而高瞻远瞩,不会为眼前的一点小利,而失去更大的利益。

为人处世,及时在利益面前,也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切勿斤斤计较,毫厘必争。

舍小利而求大益,舍眼前而求长远,才是一种成熟的处世态度。

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为了不失大局,莫为小利所缚。

忍受性情人要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如果太轻易暴露自己的感情,则容易受到伤害,给人留下可利之处,所以应该学着保护自己。

智者明理自律。

培养忍让的性格,时时戒律自己的行为,抑制自己的冲动,应是智者的行为。

人非圣贤,忍让也非天生而成。

因此,需要顽强、自觉戒律,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勇者与智者。

一个磨练心性,提高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有磐石一样的意志。

授人以鱼,解一日之妥;授人以漁,享一世之富。

夫君子之行,静于修心,俭于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需静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关于糊涂的名言名句

关于糊涂的名言名句

关于糊涂的名言名句
【尼采】:
1、人一旦走上错误的道路,他就会犯糊涂、失去自我。

2、先清楚后糊涂,不要颠倒黑白,把糊涂当知识。

3、每个人从糊涂错误的步伐中,步步登上正轨。

4、任何东西把人变糊涂,就是对人来说有害无益的。

5、糊涂只有象征不会有实际,实践则是体现生活中最真实的东西。

6、一定要认清自己,弄清楚自己,在多个糊涂中找到最合适的路。

7、人要有明确的认知,以穷尽糊涂的全部,才能有效的处理问题。

【莎士比亚】:
1、『糊涂的人生容易地走上歧途,一旦脱离正路便难以归来。


2、『一叶障目,无法自觉,一片糊涂,不可自拔。


3、『非目不糊涂,非耳不错乱,切莫随意靠近邪道。


4、『人喜欢糊涂,糊涂乃化解烦恼之源。


【叔本华】:
1、『真理要静静地临到耳,如果你不能把它吸收,那么它就会被你依然搁浅于糊涂之中。


2、『自然界的智慧就是解开糊涂。


3、『天下的混乱,混乱的困惑和不平的原因,全都出自糊涂的决策。


4、『精神的灵动,不是流连于糊涂;而是把糊涂解开,以洞察自然的一切真理的一切的理性。

』。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经典名言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经典名言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经典名言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一定是老奸巨猾,也不一定是居心叵测,有时候其实是一种用心良苦,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明白人偶尔装糊涂,糊涂人常常装明白。

必须要清醒着明白装糊涂是最没用的面对方式。

佚名人生难得糊涂。

所谓糊涂,不是不明事理,而是表面糊涂、内心清明的大智若愚。

聪明系与糊涂相对面言。

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

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

小事糊涂,大事明白。

度量大一些,风格高一些,看的远一些,想的宽一些。

“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有些东西不必看得那么清楚,更不必想得那么明白,很多时候,糊涂一点比精明要活得更好。

“和稀泥”就是化解人与人之问的矛盾,让大家都把事情看开些,不必斤斤计较。

人生,就是一种糊涂,一份模糊,说懂不懂,说清不清,糊里糊涂,含含糊糊。

看清,麻烦,看懂,伤感。

人不会装糊涂,就不懂如何生活;装糊涂既是盾,刀枪不入;又是箭,什么盾也挡不住。

[意]阿雷蒂诺我的心真的觉得好堵,难道是我涵养还不够,想说不能说出口,压抑在我的心中,我装糊涂,装到某天真糊涂。

糊涂人的多与少,关系到事情的成与败。

糊涂人少,事则成,糊涂人多,事则不成。

有些谎言伪装得与真相如此相像,以至于我们反倒怀疑自己原来的判断有误。

世间既有伪君子,掩形只暂莫藏真。

弄虚作假终将一场空。

一一欧洲谚语难得糊涂,愈致混淆。

以为真真假假都已看透,从不轻易厮守承诺。

可伤过的痛过的我向谁去说。

听多了奉承话,先迷后昏;吃多了后悔药,先酸后苦。

能够说谎话时,就别说实话;非说实话不可时,就先说好话;好话成效不错时,则适时的加入谎话。

我装沉默装不在乎装无所谓明知这是作茧自缚到最后你却要我自拾狼狈。

精明的人往往说自己糊涂,糊涂的人往往说自己聪明,这就犹如没醉的人说自己醉了,醉了的人却说自己没醉。

智慧的反面就是奸诈,用得好就是大智大慧,用歪了就是老奸巨猾,全在一念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装糊涂是要你不糊涂装糊涂。

在平常处世交往中有些事情收缩性大,变通性强,问题的真相也不甚明了,这时你就应该用装糊涂的办法缓解矛盾,摆脱被动局面。

假装糊涂的情况大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闪烁其词,也叫闪避法;一个就是答非所问。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言辞交往时,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

对此,又不好不予理睬,拒而不答。

这时,只有想方设法地闪避一下,才是上策。

一般说来,当你对别人的问题采取闪避回旋的策略后,别人就不会不知趣地穷追不舍了(真要有那种人,那就得采用另外的策略了)。

闪避是言语交际中从礼貌的角度出发的,它的要求是:对别人所问,应当回答,但要答得巧妙,迂回地达到躲闪、回避别人问话的目的。

既要让别人不致难堪下不了台,又要维护自己不能答、不便答的原则。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球”。

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用手拍球”的镜头。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说:“手球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

”马拉多纳的回答颇具心计,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系如此”,那么对裁判的有效裁决无疑是“恩将仇报”。

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

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亦具有了善待权威的君子风度。

假装糊涂的妙处在于真则假之,假则真之,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先是迷惑对方,然后才能体面地从困窘中“拔”出来。

莎士比亚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让主人公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

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

”特殊场景中的假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机智的应变,也是处世的一种技巧。

另外,与人交往中,往往由于对方提出的问题比较敏感,或者涉及某种“隐私”不好回答,而面对客人又不能不答,这时也需用假装糊涂来给以回答。

不过这种假装糊涂与前面的假装糊涂有所不同,前面的假装糊涂是故意让对方知道自己在为对方掩盖错误,以便讨得对方的信任或增加友谊的一种主动行为。

而这种假装糊涂是在对方首先提出问题、自己本不想答但又不得不答的情况下,或“移花接木”或“引入歧途”,从而使对方既不尴尬,自己又能反客为主的应变技巧。

两者虽归于一类,但却有质的不同。

下面这个例子颇能说明这种技巧: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虽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

”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

”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生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

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

因为皇上发问,不回答不行;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这才急
中生智,趣对皇上。

这就是所问非所答。

确实,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什么样的怪问题都可能碰到,而对付这些怪问的最佳方案,就是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做出迅速灵巧的变通,切不可被提问困死陷于被动。

自然,这种灵活的变通也将会使你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但也有一些问题属于故意刁难。

因此,面对故意刁难者,就要靠现场即兴发挥了。

但即兴发挥不是胡说八道,而要靠日积月累的广博知识。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当然也不少运用,只不过在品位和技巧方面,有高低优劣之分罢了。

如玩笑中有人说:“我是你老子。

”意思是我是你爸爸。

而回答者则说:“你是我老‘子’呀。

”他把“子”字的语音加重了。

意思是你是我的小儿子。

因为在北方,小儿子、小姑娘有被称为“老姑娘、老儿子”的习惯,就像第一个儿子称为大儿子一样。

所以不同语音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截然相反的概念。

另外,还有一种用打岔的形式来灵活变通,如一个人说:“你好像个猪。

”另一个回答:“什么,我像你叔?”
其实不管闪烁其词也好,答非所问或打岔串音也好,其目的都一样,就是避重就轻。

但这几种方法的共性就一个,那就是假装糊涂。

因为只有假装糊涂才能闪烁其词,只有假装糊涂才能所答非所问,同样也只有假装糊涂用心计才能打岔,才能圆满地回答问题,圆通地处理事情,从而显现出你的处世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