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做人智慧_不动声色,韬光养晦
古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例子

古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例子
古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 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从一个平民起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干,最终成为了一代帝王。
他非常注重谦虚和实干,认为只有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
他曾经说过:“我本无才,全靠众人之力起家。
”
2. 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也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
他曾经说过:“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他认为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和学业水平,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3. 齐白石:齐白石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以简洁明快、笔墨淋漓而著称。
他非常注重画作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认为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
他也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从不炫耀自己的才华和成就,而是默默地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这些古人的例子告诉我们,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和态度。
只有谦虚、实干、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支持,取得更大的成就。
刘备韬光养晦的智慧

刘备韬光养晦的智慧中国历史上最善于韬光养晦的人物莫若刘备了,这也是刘备最大的人生智慧。
在三国称雄之前,他成功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胸无大志的庸才,努力扮演弱者的身份,不仅仅保住了性命,而且以最弱的势力最后与强大的曹操和孙权一起称雄三国时代。
刘备在最初割据之时,因为吕布所乘,败归曹操。
曹操非常看重刘备的才能,认为他是一个不凡的人物,就计划授予他一定的官职。
但是,刘备以自己无能兵败为借口坚辞不受。
可是,曹操凭借自己非凡的洞察力相信,刘备最终会是一个与自己争雄的对手,就让刘备在自己的地盘住下来,借以观察刘备,看看他是否真的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具有雄才大略,同时也困住刘备,使他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刘备自然很清楚曹操的用意,努力吧自己的锋芒掩盖起来,把自己真正的想法隐藏起来,迷惑曹操。
他就在住处的后院里种菜养花,并亲自担水浇菜施肥,时时做出安逸于眼下生活的样子。
关羽、张飞自然不能理解刘备的深刻用意,十分不满地对刘备说:兄长不关心天下大事,天天做这些小人做的活儿,难道忘记了我们当初的志向了吗?刘备不便说明心机,担心两位耿直的兄弟掩饰不住坏了大事,就说:这不是你们能够理解的。
有一天刘备正在后院浇菜的时候,曹操派人来请刘备,说有紧急军事商议。
刘备去了,曹操当头就说:你在家做得好大事!刘备吓得脸色都变了,以为曹操看破了自己的内心。
可是曹操接着说:你学种菜可是不容易啊!刘备放下心来,知道自己瞒过了曹操,就说:闲来无事,消遣而已。
曹操又邀请刘备至小亭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曹操说,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刘备故意顾左右而言他,曹操则指着自己和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把手中的筷子都掉了,以为曹操还是看破了自己。
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刘备才故意当做从容的样子,俯首捡起筷子说:一个响雷把我吓坏了。
就这样把曹操欺瞒过去了。
而曹操从此也将信将疑地认为刘备不过如此,一个响雷都能够吓掉筷子,也不是什么英雄好汉。
7个做人的心计

7个做人的心计一、聪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做个糊涂的精明人1、韬光养晦,大智若愚:当你以弱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你不但不会引起人们的戒心,而且还会赢得人们的同情,从而达到麻痹和迷惑敌人,取得最后成功的目的。
2、做个糊涂的精明人:有时装装糊涂(装的巧妙而不动声色),凡事不那么较真,反而会有利于做事,同时也能使场面更圆满。
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
“扮猪吃虎”:“若愚”到像猪一样,表面上对对方百依百顺、惟命是从使对方不起疑心,一旦时机成熟,便果断出手,一击成功。
3、示弱博同情: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只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迹的在别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会使人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以你为敌。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平时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为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的人。
4、巧妙的隐藏自己的实力:有才德的人要做到不炫耀,不显才华,这样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读不晓得的事,难免会产生一些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我们必须隐藏起来,以免招祸。
5、得意不要忘形:运气好时,切勿得意忘形,乐极生悲,必须更加积极奋发,以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
6、喜怒不行于色:高明的掌权者会把自己的思想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窥出自己的底细和想法,这样部下就难以钻空子,就会对上司感到神秘莫测,就会产生畏惧感,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目的。
7、抓小放大,难得小事糊涂:不计较,糊涂处置一些不关大局的小事情;但对重要问题,原则问题就不能糊涂,该聪明时就得聪明。
8、装糊涂,问前途:许多事情,都是错综复杂,真假难辨,想要洞悉对手的种种底蕴,直来直往,往往是行不通的,有时候装装糊涂或许更能测出事实的真相。
二、把握做人的尺度:万事都要留有余地1、任何时候都要留余地:留三分余地给别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给自己。
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给别人留有余地,同样也是一种帮你成功的美德。
智慧做人的36张底牌_第二十二张底牌 韬光养晦——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一些人急于显露自己的才华和实力,处处张扬,反而给自己的发展埋下隐患;二一些善于掩饰自己的人,却往往抓住时机,一鸣惊人。
此,适时地隐藏自己的锋芒,凡事不张狂不外露,这才是真正的做人高招。
做人不能太单纯古人说:“君子聪明不露,才华不逞。
”一个总是喜欢显露自己才干的人,就是一个太单纯的人,那么他必然会遭受更多的挫折。
一个人有才干是好事,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
因此,做人不要太单纯,要善于藏锋露拙。
唐朝诗人刘禹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名气很大。
他为人爽直,但有时做人不够老练,因此惹来了不少麻烦。
当时社会有一种风俗:举子在考试前都要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朝廷有名望的官员,请他们为自己说几句好话,以提高自己的声誉,称为“行卷”。
有一次,牛僧孺到京城赴试,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前来拜见刘禹锡。
刘禹锡客气地招待,但毫不客气地当面修改牛僧孺的文章。
刘禹锡作为当时的文坛大家,能亲自修改牛僧孺的文章,对牛僧孺的创作水平来说是有好处的。
但是,牛僧孺是个非常自负的人,从此便记恨于心了。
后来,刘禹锡仕途一直不得意,到牛僧孺成为唐朝宰相时,刘禹锡还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禹锡与牛僧孺相遇在官道上,两人一起投店,喝酒畅谈。
酒酣之际,牛僧孺写下一首诗,其中有“莫嫌恃酒轻青语,憎把文章逼后尘”之语,显然是对当年刘禹锡当面改其大作一事耿耿于怀。
刘禹锡见诗大惊,方悟前事,赶紧和诗一首,以示悔意,二人方解前怨。
后来,刘禹锡对弟子说:“我当年一心一意想扶植后人,谁料适得其反,差点惹来大祸,你们要以此为戒,不要好为人师。
”可见,好为人师是一种单纯的行为,而夜郎自大则是单纯到了极点,祢衡就是这样一个单纯之人,其结果可想而知。
建安初年,祢衡来到许昌。
当时许昌是汉朝的都城,名流云集,司空掾、陈群、司马朗等人都是当世名士。
有人劝祢衡结交陈群、司马朗,祢衡说:“我怎么能同杀猪、卖酒的在一起呢?”这位才子唯独与少府孔融、主簿杨修意气相投,对人说:“孔文举是我大儿,杨德祖是我小儿,其余碌碌之辈,不值一提。
曲意韬晦的经典句子

曲意韬晦的经典句子●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邓小平●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小事糊涂而大事睿智,为人低调而洞若观火。
做人如水,以柔克刚。
只有那些以不争为争的人,才能笑到最后,成为真正的赢家。
低调者更容易成事,无论自己有多大的能耐,万不可锋芒毕露。
学会低调,懂得藏拙,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才可能赢得整个人生。
●大人所言不谬!然大人贵为三公,位极人臣,须知高处不胜寒,更要收敛锋芒,韬光养晦,行事慎小慎微,如履薄冰,而大人呢?却生性狂放豪迈,好孤芳自赏,恃才傲物,为人锋芒直露,嫉恶如仇,不喜变通,朝中大臣多于你貌合神离,鲜有亲善者。
大人受陛下宠信,言听计从,早已惹起众妒,如若一着不慎,祸端必致,身败名裂也未可知!●每个人其实都很自我,都活在自我的想象中:第一种人,我行我素,这种人,或坦荡自然,或桀骜不驯,偏执死板;第二种人,人云亦云,或附庸风雅,或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第三种人,和光同尘,韬光养晦,无物不可……●做人如水,以柔克刚。
只有那些以不争为争的人,才能笑到最后,成为真正的赢家。
学会低调,懂得藏拙,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才可能赢得整个人生。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圣者无名,大者无形。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贵而不显,华而不炫。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
饮水思源,见贤思齐。
礼尚往来,利益至上。
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天雨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宽,只度有缘人。
●四象轮回,曾经太极无为。
山河涌紫气,韬光养晦。
九转六合独尊,五方七星拱瑞。
凭虚御风,一剑长虹破空。
云霄坐忘,三清妙生。
瑶台朝月揽胜,碧海苍穹惊鸿。
●明知户外昏天黑地,何必到外头张望。
倒不如闭门思过,韬光养晦。
----梁凤仪《当时已惘然》●向前走的每一步可能都是一开始不稳的,没关系,我还可以走下一步,上一步和下一步的衔接,使我稳定地走了下去。
摔倒了没关系,爬起来继续走,遍体鳞伤没关系,边走边疗伤。
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不显贵、不炫华、不自傲一、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世间万事万物皆起于低,成之于低,低是高的发端与缘起,高是低的婵变与演绎。
低调做人正是一种终成其高,必成大器的哲学。
谙通此一哲学的人方为大智之人、方成大价之身。
二、圣者无名,大者无形真正的圣人最终会修炼到无我的状态,无我者何顾其名哉!真正的大者最终会演化为混沌的状态,混沌者何存其形哉!人之圣,其名奄奄乎成其道;天之大,其行浩浩乎成其理。
低调做人的道理正在于此,遁其名,隐其形,方为至圣,方为至大,方为永恒。
三、鹰立如睡,虎形似病鹰者天之雄,虎者地之威,如此雄威的动物却常常扮作一副恹恹欲睡的病态,从而使猎物放松对它的警惕,待猎物接近时再雄威大作,捕之食之。
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弱者好趁强施威,而强者却多装熊示弱——看来低调做人更像施强者的哲学,这套哲学不止是一种自我保全和自我防守的智慧,更是一种谋求生存和伺机攻敌的武器!四、贵而不显,华而不炫荣华富贵几乎是每个人的向往的。
但贵而不显,华而不炫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低调正是这些已获得荣华富贵者的做人哲学。
富贵固然令人倾慕,但自古富贵险中求,富贵者常在风头浪尖上;荣华固然令人向往,但自古荣华难常在,荣华者多在枝头惹眼处。
富贵荣华者只有深谙低调做人之道,才能更好的成就自己和保全自己。
五、才高而不自诩,为高而不自傲才高是件大好事,但如果自诩自夸,就会自损其才,自伤其能;位高是件大好事,但如果自骄自傲。
就会自贬其尊,自嫡其位。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谦逊,放低姿态,勤勉做事,低调做人。
自诩与自傲是自轻自贱的表现,只有低调做人才是自珍自重的大理。
六、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永远不要暴露自己的目标,不要轻易亮出自己的底牌,不要让自己的锋芒在别人的眼前晃动。
人生好比一场战斗,要学会隐藏自己,埋伏自己,只有学会防守,让自己首先获得保全,才能在帷幄中运筹进攻的策略和等待进攻的时机。
人生懂得掩饰锋芒,不仅是一种明哲保身,更是做人的智慧与哲学

人生懂得掩饰锋芒,不仅是一种明哲保身,更是做人的智慧与哲学古人云:“水低为海,人低为王。
”真正的王者懂得放低姿态,时刻韬光养晦,内心虚怀若谷,明明成就非凡,却微如尘埃,视功名利禄为浮云。
《孙子·军争》中写道:“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两兵相争,善于用兵的人,会避开对方初来时的气势,等对方疲惫的时候,再开始反击。
人生遇见不如意的时候,要懂得自我去消化,有这样一句话说的非常好:人生成熟成长的一个过程,就是懂得闭嘴的一个过程,没有人的一生是平顺的,所有的人的生命中都会经历很多东西,不是所有的东西别人都能够理解,要学会承受生命中的委屈。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朋友,他的生活中经历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也算是人生的一种磨难和挫折吧。
最初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周围有很多人都特别同情他,也能理解他。
但是他后来的一些表现,让很多人慢慢的对他失去了耐心。
因为他逢人就诉说自己的苦恼,逢人就诉说自己的烦闷。
对于他来说,希望有人理解他,最初大家也能理解这样一种心情,但是时间久了,大家的耐心逐渐的减少。
因为没有人会喜欢身边多一个这么丧的人出现,你的烦闷别人能够理解和同情,但是你不要一味的挂在嘴边。
那样只会让你身边的人离你越来越远,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消极而又整天喜欢抱怨的人存在。
所以说有的时候,自我一种消极的情绪,自我消化比你说给别人听合适的多。
一个人懂得隐藏自己的聪明,才叫真聪明,正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现在中国人都学西方,有才能就要展示出来,不展示跟没有才能一样。
这种思想实在是太浅薄了。
我们去看《易经》的第一卦第一爻,就告诉我们:潜龙勿用。
老子也告诉我们:深藏不露。
懂得隐藏自己的聪明,才是真智慧。
但是,你一定要明白,深藏不露是很有能力的人才有资格讲的话,一个人没有能力,一共就这么多,统统露出来也没有什么,还有什么可以深藏的?我们读书总是从字面上去解释,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深藏不露就是告诉我们,要先想一想自己到底够不够深,如果不够深,就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能只想显露自己,因为也根本没有什么可以露。
韬光养晦的历史名人

韬光养晦的历史名人引言韬光养晦是一种智慧的应对策略,意味着在困难时期保持低调,并积极准备应对未来的挑战。
许多历史名人都运用了这一策略,以在逆境中维护自身实力,最终获得成功。
本文将深入探讨几位使用韬光养晦策略的历史名人,并分析他们的成功经验。
一、刘备——韬光养晦的明智选择1. 高山流水遇知音刘备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深谙韬光养晦的重要性。
在三国时期,刘备面对强敌曹操,选择了先与孙权结盟,避免了内忧外患。
他在南阳经营势力,并积累实力,为未来北伐奠定了基础。
2. 巧妙避开战祸刘备在公元214年至219年间利用对比年轻的刘禅进行“登基之争”,极大地降低了自身的战争风险。
这样的韬光养晦策略使他能够稳定地治理国家,为后来的蜀汉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掌控荆州闲置资源刘备在刚刚获得荆州之后,选择了长江以南的边境作为管理范围,与东吴线条分界,强化荆州的稳定。
这种韬光养晦的策略让他能够有更多时间来巩固自己在蜀汉的基础,而不必一下子涉及过大的领土。
二、陈寿——韬光养晦的智慧历史学家1. 不借纸墨传奇陈寿是东晋末年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以书写《三国志》而闻名于世。
在南朝时期,由于动荡的局势,他选择了避居乡间并闭门不聊天,仅与数个亲近之士交流,以免被连累。
这种韬光养晦的智慧使他能够庄重地完成著作,为后代人所传颂。
2. 忍辱负重保安全陈寿见证了南朝历史剧变,但他以深藏不露的本领避免了直接受牵连。
他当时虽然被诬陷并流放,但凭借其谨慎的行事风格,最终躲过了祸患,得以继续研究和编纂历史。
3. 以史为鉴助未来陈寿坚持隐藏自己的才能,避免参与政治和军事上的纷争。
相反,他将重心放在了编写历史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教训。
这种韬光养晦的策略使他能够将自己的智慧发扬光大,并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三、宋元明——韬光养晦的文化巨擘1. 守固文化底蕴在长时间的封闭与一体化的时代里,宋元明文化备受磨难。
文人士大夫选择韬光养晦,保护自己的文化底蕴,避避难,以求能在逆境中生存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藏于心,事见于迹,心与迹同者败,心与迹异者胜。
处世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外露型的,一种是隐忍型的。
外露的处世者一般生性耿直,心直口快,有啥说啥,眼里装不进一粒沙子。
这种人自然不失为热心肠,花花肠子少,不记仇,不整人,但缺少婉转回旋,尤其是在机智上稍逊风骚。
隐忍的处世者有城府,不外露,显得深沉许多,心里装得住货,喜怒不形于色,比较圆通、能屈能伸。
这种人通常不动声色,让人防不胜防,被人称做狡猾,也是通达世故。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谁标榜自己的个性是外露还是含蓄,也不可能随便给谁贴上标签。
相反,大多数人却在追求“二合一”式的为人规范。
给人留下直爽印象的人,骨子里可能隐藏着什么不便明言的小秘密,而那些让人老觉着阴险的人,则可能张口就称自己是个直肠子。
其实,这就是一种深藏不露的处世哲学。
一个人如果想成就人生事业,必须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处世道理,为达目的而“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民国骁将蔡锷将军,在与袁世凯斗智中,把韬光养晦这一谋略运用得十分娴熟。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想拉蔡锷入伙。
他以组阁为由,召其进京。
蔡锷明知是调虎离山之计,却毅然离滇北上。
袁仍不放心,每天都要派密探监视蔡锷的行踪。
不久,袁氏称帝,蔡锷内心作痛却不动声色,晓谕部下拥戴帝制。
蔡锷还整天与袁氏帮凶周旋,甚至帮助其筹备登基大典。
袁氏疑虑稍减,拿出巨款收买蔡锷,蔡锷暗中把钱存下以做日后大举经费,表面上更是沉溺于酒色,甚至为口角闹到法庭要与夫人离婚。
这下子,袁世凯放心了,把密探全部撤掉了。
此时,蔡将军找了个合适的机会,悄然离京,赴天津,去日本,转道海上至云南。
至云南独立,其他各省继起响应,人们方才领会其韬光养晦之计。
蔡锷将军之所以纵情声色,购置田产,与妻子离婚等等,都不过是故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麻痹老奸巨猾的袁世凯,以为脱身反袁做掩护。
对此,袁世凯竟毫无察觉,等蔡锷达到目的后,袁氏梦醒无奈,徒然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