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文法要略_对我国语言研究的启示

合集下载

语言变迁与文化演变我对中国语言与文化发展的历史研究

语言变迁与文化演变我对中国语言与文化发展的历史研究

语言变迁与文化演变我对中国语言与文化发展的历史研究语言变迁与文化演变——我对中国语言与文化发展的历史研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传统文化的遗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语言与文化都经历了迭代与演变,这种变迁既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又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

本文将对中国语言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其变迁与演变的规律与特点。

一、古代汉字的形成与演变汉字作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文字体系之一,承载了悠久的文化传统。

汉字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起初是象形文字,通过对事物形态的描摹来表达意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出了形声文字和象意文字两种形式。

在唐朝时期,汉字经过了一次重要的字形整理,形成了规范的字形结构,并且加入了注音符号,方便了文字的阅读和理解。

进入现代社会,汉字又经过了简化的改革,使得文字更加简洁、便于书写。

可以说,汉字的形成与演变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

二、方言的变迁与多样性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方言的形成与变迁。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传播,通过交流和交融而形成了多样性的语言系统。

古代的方言主要分为鲜语、板语、古方言等,这些方言地域性非常强,并且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

而在现代,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方言之间的隔阂减小,普通话作为标准音出现并逐渐被普及,这既保持了方言的多样性,又提高了沟通的便捷性。

三、文化的转变与社会进步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它们的变迁和转变也会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的转变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诗歌、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形式中,而现代社会的文化则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商业文化和流行文化等方面。

这种文化的转变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紧密相连,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语言的更新与演变。

四、全球化对语言与文化的影响当代社会的全球化浪潮对中国语言与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语言的塑造与反映

中国文化对语言的塑造与反映

中国文化对语言的塑造与反映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中国文化对于语言的塑造和反映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汉字、成语、礼貌语言和文化特色词汇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化对语言的塑造与反映。

一、汉字的独特性与文化特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独特的书写方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形状、结构和音节与语义的关联,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首先,汉字的形状和结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观。

汉字的笔画组合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优美的曲线和平衡的结构。

这反映了中国人对和谐与美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语言的塑造。

其次,汉字的音节与语义的关联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语言中,许多汉字通过字形、音律、字义等多个层面与文化内涵相连。

例如,“家”字的字形与“宀”(mian)的部首表达了家的概念,同时它的发音与“嘉”(jia)谐音,寓意着家庭的美好与幸福。

这种独特的字义和音律的综合运用,反映了中国文化对语言的精准表达和文化内涵的丰富。

二、成语的形成与文化意义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以独特的词组形式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

成语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成语的形成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通过独特的组合方式,成语凝练了大量的文化经验和哲理。

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这个成语表达了时间的宝贵和利用时间的重要性。

它的形象化表达和凝练性,反映了中国文化中注重时间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成语中的文化意义是中国文化对语言的明显反映。

成语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学、宗教和哲学内涵。

例如,“名利双收”这个成语表达了事业成功与个人荣誉双丰收的美好愿望。

它既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成功和荣誉的追求,也凝聚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奉献的精神。

三、礼貌语言的重要性和文化背景礼貌语言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礼仪观念。

中国文化中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在语言表达中,中国人通常使用许多礼貌用语,如“请”、“谢谢”、“不好意思”等。

《中国文法要略》今评

《中国文法要略》今评

作者: 储诚志
出版物刊名: 世界汉语教学
页码: 53-57页
主题词: 汉语语法学;语义分析;汉语语法研究;中国文法;研究水平;句法结构;配合关系;表达论;语言研究;经验与不足
摘要: <正>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以下简称《要略》)对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要略》本身所呈现的多彩的光华,也由于语法学发展水平及评论者主观因素的差异,自《要略》问世以来的近半个世纪,人们对于《要略》的认识和评论不尽相同。

今天,汉语语法的研究不断深入,重新认识《要略》的面貌,进一步分析其经验与不足,对于探讨语法学发展的规律,促进语法研究水平的提高,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要略》全书分'词句论'和'表达论'两大部分。

上卷'词句论'主要论述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论'词',讨论词的构成、词的分类以及词与词的配合关系。

其次是。

文化研究知识:语言文化的研究

文化研究知识:语言文化的研究

文化研究知识:语言文化的研究语言文化的研究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它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媒介,还是文化表达的重要方式。

语言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信仰体系、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结构等,因此语言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从语言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多个角度,探讨语言文化的研究意义、方法和挑战。

一、语言文化的研究意义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语言使用方式可能各不相同。

例如,在中国和美国用中文和英文谈恋爱的方式就可能差别很大,因为两个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对待感情、人际关系的态度、期望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语言文化的研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1、促进跨文化交际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媒介,探究语言文化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怎样看待和对待事物。

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使用的掌握,可以在交际中避免误解和冲突,建立有效的双向交流。

2、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研究语言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母语文化中的特点和隐含的价值观念,从而使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3、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研究语言文化可以帮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文化的内涵。

例如,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可以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

二、语言文化的研究方法语言文化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

1、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语言学注重语法、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从语言结构的角度分析语言文化的特点,探究语言结构与含义之间的关系,解读不同文化下的语言习惯和规范。

例如,中文在语法形式上比英文要更灵活,这种灵活性反映了汉语文化中注重含蓄和隐晦的特点。

2、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学科,人类学家通常从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的角度研究不同文化下的语言使用方式,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特征。

例如,人类学家可以为了研究某个文化背景下的婚恋观念,直接去参与当地的婚礼和庆典活动,从中发现和记录语言的使用方式和社交规范。

论《中国文法要略》的历史地位

论《中国文法要略》的历史地位

论《中国文法要略》的历史地位作者:王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拟用历史的眼光,从学术角度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历史地位、价值,对其“动词中心”说、转换分析法的运用、完整的“表达论”体系、对比研究作浅显的论述。

关键词:“动词中心”说;转换分析法的运用;完整的“表达论”体系;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04-01《中国文法要略》(以下简称《要略》)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中国文法革新运动后出现的一部汉语语法学力作。

它打破了模仿西洋文法的旧框框,致力于探索汉语语法结构的特点及规律,在中国语法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的问世,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革新探索时期汉语语法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本文拟用历史的眼光,从学术角度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历史地位、价值,努力摆脱偏见,对其成功之处进行充分肯定。

一、“动词中心”说和动词“向”的提出所谓“动词中心”是指在进行语法分析时以动词为中心的一种观点和方法。

这种语法分析方法己成为当代多数语言研究者的共识。

《要略》可以说是提出“动词中心”理论的先声之作。

《要略》把单句分为四种:叙事句、表态句、判断句、有无句。

其中叙事句是“最常用的一种”。

对于叙事句,《要略》指出,“这类句子的中心是一个动词”。

又说,“拿叙事句来说,既是叙述一件事情,句子的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所于止,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都是补充这个动词把句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以称为‘补词’”。

这些看法,可概括为“动词中心”说。

基于这一观点,叙事句的基本格式为“起词(动作起点)—动词—止词(动作止点)”,指出,起词和止词“这两个名称都是跟着动词来的,没有动作,就无所谓起和止。

”之后,《要略》着重讨论了两个方面:(1)是否凡是叙事句都有起、动、止这三个成分;(2)这三个成分的次序是否都是“起—动—止”。

语言文化常识感悟心得体会(3篇)

语言文化常识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语言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传递着民族的精神,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名热爱语言文化的人,我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收获颇丰,感慨良多。

以下是我对语言文化常识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语言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魅力。

首先,语言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

一种语言的形成、演变和发展,都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如我国汉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词汇、独特的语法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其次,语言文化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域的语言文化,由于受到地理、气候、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如我国各地的方言,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再次,语言文化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

这种多样性使得语言文化丰富多彩,令人陶醉。

二、语言文化的价值语言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首先,语言文化是人类交流的桥梁。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通过语言文化进行沟通、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

其次,语言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一种语言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该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品质。

如我国汉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再次,语言文化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语言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三、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语言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首先,语言文化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学习语言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其次,语言文化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掌握一门外语,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再次,语言文化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语言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发展语言文化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中国古代语言读后感

中国古代语言读后感

中国古代语言读后感《中国古代语言读后感一》中国古代语言就像是一座神秘而宏伟的宝库,每次涉足其中,都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

小时候,被古诗词逼着背诵,那时候觉得古代语言简直就是“魔鬼”。

什么“之乎者也”,就像一群穿着长袍马褂的老学究在我耳边唠叨个不停。

就像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那时候读起来,只觉得拗口,心里想着,这古人说话咋这么费劲呢?这诗写得这么长,还这么难背,李白可真是“坑”了一代又一代的小学生啊。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真正开始去理解这些古代语言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之前是多么的无知。

这些古代语言就像是一把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

还是拿《蜀道难》来说,当我看到那些描写蜀道险峻的句子,“黄鹤之飞尽,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我仿佛看到了那蜿蜒曲折的山路,高耸入云的山峰,连黄鹤都难以飞过,青泥岭的道路是多么的盘旋曲折啊。

我才明白李白哪里是在“坑”我们,他是在向我们展示一幅壮丽而险峻的山水画卷啊。

中国古代语言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含蓄。

就像“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君知否”,不直接说我想你想得要死,而是用小小的骰子和红豆来比喻相思之情。

这可比现在直白的“我爱你”要有韵味多了。

也许这就是古代语言的独特之处吧,就像一个优雅的女子,总是把自己的情感藏在层层叠叠的裙摆之下,需要你去慢慢品味。

我觉得,中国古代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当我们读着古人的文字,就像是在和千百年前的人对话。

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和抱负。

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胸怀天下的气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依然能让我们热血沸腾。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有时候太过追求速度和效率,而忽略了这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

也许我们应该多从古代语言中汲取营养,让我们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中国古代语言从最初让我头疼的“敌人”,变成了现在我心中的宝藏。

它让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感受到了不同的世界,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动词中心”说及其深远影响──《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

“动词中心”说及其深远影响──《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

“动词中心”说及其深远影响──《中国文法要略》学习札记吴为章
【期刊名称】《语言研究》
【年(卷),期】1994()1
【总页数】11页(P10-20)
【关键词】《中国文法要略》;动词的“向”;《中国语文》;现代汉语;主语;深远影响;动词谓语句;语义分析;语法研究;汉语句型
【作者】吴为章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部!10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中国文法要略》的修辞观--纪念《中国文法要略》出版60周年 [J], 袁本良
2.论《中国文法要略》的历史地位 [J], 王芳
3.松下文法独创性的再发掘——以大正时期动词的自他认识为中心 [J], 史倩倩;
4.略论上古汉语的比较范畴——研习《马氏文通》《中国文法要略》札记之一 [J], 王远明
5.从《文心雕龙札记》看黄侃的文法观──学习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J], 郑远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4期总第104期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2007,№4Serial№104《中国文法要略》对我国语言研究的启示3王菊泉(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135)摘 要:《中国文法要略》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吕叔湘先生的成名之作和主要的学术著作之一。

本文联系我国语言研究现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该书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认为该书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有效地实行了中西结合、虚实结合以及语言比较法的缘故;笔者希望这三点可以为我国的语言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文法要略;中西结合;虚实结合;比较法;启示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7)04-0001-07 《中国文法要略》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吕叔湘先生的成名之作和主要学术著作之一。

本文联系我国语言研究的现状,从三个方面论述该书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借以为我国的语言研究提供几点启示。

1.中西结合《中国文法要略》(以下简称《要略》)初版于上世纪40年代初,经过半个多世纪时间的考验,已经成了公认的汉语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

不仅如此,该书犹如一座潜在价值无穷的宝山富矿,虽经后人不断挖掘开发,却至今未见枯竭迹象,堪称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尤其是最近20年来,该书更是受到广泛的好评和推崇。

如朱德熙(1982:3)称之为“迄今为止对汉语句法全面进行语义分析的唯一著作”;胡明扬(1995:10)赞誉该书“提出了一个在内部蕴含有机联系的表达论体系,这也是迄今为止汉语研究中的最完整的一个表达论体系”。

又如杨成凯(1995:51)评价该书“‘表达论’以意念范畴为纲统摄语句组织形式,阐述全面,用例详备,使《要略》在中国语法学史上成为独一无二之作。

”江蓝生(2004)也指出,《要略》“首创以表达范畴为纲论述汉语语法系统的先例”。

人们不禁要问,《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语法研究书籍多如牛毛,能够脱颖而出者只是凤毛麟角,而优秀一点的著作,出版这么多年,也多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何以《要略》能够历久不衰,至今还在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其成功秘诀究竟何在?笔者认为,《要略》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中西结合这四个字上。

从上述学者的评述可以看出,《要略》成功的一个主要方面就在于其下卷《表达论》从意义出发,对汉语句法进行了全面的语义分析。

这种写法,撇开其是否完全实现了作者的初衷不论,单因其开了从意义出发描写汉语句法的先河就足以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语言学对于语义研究的日益重视,我国学者突然联想起吕先生早在40年代就在《要略》中尝试了从意义出发描写汉语句法的路子,因而对吕先生赞颂有加。

这时,吕先生以他一贯的真正学者的诚实和谦逊品格在《致郭绍虞》中坦陈了《要略》写法的本源:最后,拙作《中国文法要略》过蒙嘉许,实觉惭愧。

根据意念范畴来陈述语法现象,这不是我的创造。

法国学者Ferdinand Brunot写过一本书叫做《思想和语言》,其实是讲法语语法的。

……《中国文法要略》的写法基本上与此书相同。

如果说我的书里有什么创造,那也只是在个别章节的细节上,至于全书的布局,我是不敢掠美的。

(吕叔湘2002:254-255)后来,他在《要略》“重印题记(1982)”谈到该书的组织时,也提到写语法书可以从形式出发,也可以从意义出发,“一般的语法书都是采取前一种写法,只有F.Brunot的大著La Pense e et la Langue(1922)是按后一种写法写的。

后来,O. Jespersen写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 (1933),折衷于二者之间,……”这段话也暗示了他是受了西方学者的启发而采用了上述写法的。

但是,《要略》如果只有借鉴,而不善于结合汉语自身的特点,那还是不可能成为成功之作的。

・1・3本文写作过程中承蒙陈平、潘文国和杨自俭三位先生提出宝贵建议,获益良多,谨表谢忱。

归结起来,《要略》之善于结合汉语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下卷《表达论》(约占全书四分之三的篇幅)以意念范畴为纲陈述语法现象的写法本身就是汉语特点的合适体现方式。

正如作者所说:“像俄语这样富于形态变化的语言,讲语法以形式为纲还有一定的理由,汉语说不上有多少形态变化,大可不必亦步亦趋。

”(吕叔湘2002:254-255)从这段话以及上引《致郭绍虞》中的有关表述可以推想,作者通过对比发现,汉语缺乏印欧语那样的严格意义的形态,因而语义分析对于语法描写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这时正好看到Brunot以及J espersen等人的著作,于是就触发了按意念范畴来陈述汉语语法现象的构想。

第二,借鉴人家的理论和方法,也还有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作者自己谦虚,说是“如果说我的书里有什么创造,那也只是在个别章节的细节上”(同上)。

其实,从下卷章节的整个安排以及论述上,作者是充分考虑到汉语的实际情况,根据汉语的特点“量体裁衣”的。

例如, Brunot(1922)的书分五编:(1)名物(lesêet les choses),(2)作为(le sujet et les actions,les objet s),(3)情态(les circonstances et les modalités),(4)性状(la caractérisation),(5)关系(les relations)①,其中所提出的语义范畴除了如“行为(les actions)”、“施动(lπaction subjective)”、“受动”(lπaction subie)、“时间(les temps)”、“方所(les lieux)”、“判断(jugement s)”、“感情(sentiment s)”、“意愿(volontés)”、“修饰(modifications)”、“关系(les relations)”等一般的意念范畴外,还不可避免地包括或涉及到“人称”、“性”、“数”、“无定和有定(indetermination et determination)”、“语态(les voix)”、“语式(les modes)”等印欧语常见的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语法意义(参见Brunot1922),而《要略》则根据汉语自身的特点把语义分为“范畴”和“关系”两部分,“范畴”大致与印欧语中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语义范畴相当,“关系”则指一般的事理和逻辑关系。

这样的划分不仅凸显了汉语缺乏形态的特点,而且也比Brunot在大部分章节中不得不把主要通过形态表达的语义内容跟一般的语义范畴混在一起处理的做法更能体现语言内部在表达上的有机联系。

在具体安排处理上,《要略》更是处处紧扣汉语的特点,决不牵强附会地去迁就印欧语的体系。

如“范畴”部分,既没有包括Brunot书中所列的“性”和“被动语态”两种范畴,而且在一些与印欧语对应的范畴的处理上,也是尽可能体现汉语的特点。

如谈“数量”的表达,就特别区分了应用于物件的“物量”和应用于动作的“动量”;又如“时间”一章,分别讨论了与印欧语“时”(tense)范畴密切相关的时间表达法和相当于印欧语“体”(aspect)范畴的“动相”,从而显示了汉语在时体系统方面区别于印欧语的特点。

再如讨论“语气”(狭义)(mood),有关内容不仅按逻辑概念分散在“传信”、“传疑”和“行动・感情”三章讨论,而且整个讨论基本上以印欧语所没有的各类语气词为纲,从而彰显汉语和印欧语在语气系统方面的重大区别。

第三,《要略》之善于结合汉语自身特点并不限于下卷,上卷也是如此。

与下卷不同,上卷《词句论》以形式为纲讨论语法。

但是,作者并没有因循前人的传统写法,而是根据汉语和印欧语在句法方面的重大差异,采取“动词中心观”探讨汉语叙事句(即现在所说的“动词谓语句”)中各类名词性成分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同时还着眼于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专门探讨句子和词组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不同句式之间的转换。

(详下)最后,《要略》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不能不提,那就是对虚词用法的高度重视,不仅在下卷论述各类意念表达时突出了古今汉语虚词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卷讨论词句结构时也给了虚词以相当的关注,如第六章和第八章都用了较多的篇幅讨论“者”和“所”等虚词的作用便是典型的例子(详下)。

作者的这一做法,正如他自己在《要略》“修订本序”中所指出的那样,是“无意之中继承了”“前人写书讲虚词和句读的精神”(吕叔湘1982: 12)。

对汉语研究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由于汉语自身的特征以及主要出于应用的目的,中国传统语言学历来非常重视训诂考据,注重虚词的研究,有所谓“朴学”之称,发展到清代,可说是达到了顶峰,涌现了一批虚词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马氏文通》作为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学著作,也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讨论虚词。

吕先生本人对古汉语虚词深有研究,不仅对前人有关著作(包括《马氏文通》)了如指掌,而且自己也专门写过《文言虚字》(1959新1版)一书。

由此可见,《要・2・略》继承的正是中国传统语言学“朴学”的精神,而这种继承也就是他在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时善于结合汉语自身特点的具体体现。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要略》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是充分考虑到汉语自身的特点的。

这个特点就是,汉语缺乏印欧语那样的形态,因而在句法上特别重视语义的表达,特别重视虚词的用法。

顺理成章的是,既然汉语句法特别重视语义表达,那研究时就必须以意义为本对它进行分析。

总的来看,《要略》对汉语语法的研究采用的正是语义分析的方法,下卷《表达论》从意义出发描写汉语句法是对汉语句法进行语义分析自不待言,从上面的论述可知,上卷《词句论》虽然从形式出发,主要也还是以意义为本讨论句法。

明乎此,再联系最近二、三十年来国际上语言学各种学派对语义研究日益重视的趋势,联系《马氏文通》以来100余年间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联系语义研究在今日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突出地位,我们就不难理解何以《要略》能够既卓立于当时,又持久而不衰,也就不难看出中西结合的治学方法在《要略》的写作中是起了何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

2.虚实结合《要略》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写作上实行了虚实结合的原则。

就语言研究而言,所谓虚实关系,就是语言理论和语言事实的关系。

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是:语法事实的研究和语法理论的研究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

没有语法事实产生不出语法理论,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如果只有一堆杂乱无章的语法事实,不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综合,不去发现规律,也是不能发挥什么作用的。

不过比较起来呢,不得不说语法事实的探索是打基础的工作,一切科学工作都要从收集数据开始,没有比较足够的数据,产生不出比较准确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