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实验三 短时记忆实验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统计方法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统计方法引言短时记忆是指人脑在短暂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斯滕伯格(Sternberg)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旨在研究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
本文将从统计方法的角度对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进行探讨,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内容。
实验设计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基本设计是以序列中的数字为刺激,在刺激序列呈现后,要求被试者立即回忆出刺激序列中的特定位置的数字。
实验过程中,通常会对不同的变量进行操作和控制,以便研究其对短时记忆提取能力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实验设计。
1. 基本实验设计在基本的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中,被试者需要记住一个呈现在屏幕上的数字序列,然后根据提示提取出特定位置的数字。
实验可以分为有提示条件和无提示条件两组,对比这两组条件下的记忆提取能力。
2. 操作记忆负荷的实验设计为了研究记忆负荷对短时记忆提取的影响,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数字序列的长度来操作记忆负荷。
在高记忆负荷条件下,数字序列较长;而在低记忆负荷条件下,数字序列较短。
通过比较两种负荷条件下的记忆提取表现,可以探究记忆负荷对提取能力的影响。
3. 干扰条件的实验设计在干扰条件下,实验设置了干扰性的任务或刺激,以干扰被试者对数字序列的提取。
干扰条件可以是音频干扰,如播放杂音;也可以是任务干扰,如要求被试者同时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通过与无干扰条件进行对比,可以研究干扰对短时记忆提取的影响。
数据分析在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中,通常会记录被试者的提取准确率或反应时间等指标。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
1. 提取准确率的分析提取准确率是指被试者正确回忆出特定位置数字的比例。
为了分析不同条件下提取准确率的差异,可以使用方差分析(ANOVA)或t检验等统计方法。
如果实验设计包含多个自变量,可以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2. 反应时间的分析反应时间是指被试者回忆出特定位置数字所花费的时间。
短时记忆实验

实验程序
把被试分为两组,都是学过英语的。如果 没学过英语的人做被试,实验材料另换。
把每个被试的正确回忆数填入表6—7中
2.在计算记亿广度后对默写过的数字 体还能回忆起来吗?为了解全班被试数字 记忆广度的个体差异,试说明其可能的
实验五 两种识记方法的比较
演示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现象2g回忆 法比较两种识记的不同效果。
器材
幻灯机;能控制每张幻灯片呈现的时间 为2秒,幻灯片每张上有一个数字和一个 汉字。
指导语
1.将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左右两组.两组人数 相等。
2.检查“无意义音节—数字”对的记忆保持 量
(1)请第二组被试再学“无意义音节—数字” 对。指示语同第一组。但须将“汉一英词”对 改“无意义音节—数字”对。
(2)实验程序和记录方法同前面“1”中的“(2)、 (3)”。须注意,两组被试学会的标准要相同, 学会后与再学开始的时间间隔也要相同。
结果统计与分析
3.用实验结果画图并说明延迟再现对短 时记忆的影响,从而验证短时记忆中信息 储存的时间。
思考与讨论
1.本实验结果是否与前人有关实验结果 一致?如有差异,试分析原因。
2.为什么在识记和再现之间要被试倒 背数字?
3.为什么本实验允许被试再现的时间 都是15秒?
实验二 短时记忆容量 目的
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学习用再现法和 再认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
实验程序
(2)第一遏将10个汉一英单词对依次呈现一 遍。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实验指导

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实验指导第一次实验实验一注意分配实验一.目的测定个体对不同刺激的注意分配能力二.仪器BD—Ⅱ—314注意分配实验仪三.步骤1.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
2.主试按“定时”键和“方式”键,设定方式1——7,1表示定时一分钟,7表示三声(高、中、低)反应、光反应、三声+光反应三项实验连续进行。
3.被试按“启动”键,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对仪器随机连续发出的高、中、低三种声音信号尽快作出判断和反应,声刺激停止,表示定时已到,声反应结束。
4.中间休息片刻,再按“启动”键,实验继续光反应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对仪器随机连续发出的不同位置的灯光信号尽快作出判断和反应,工作指示灯灭,表示到达规定的工作时间。
5.中间休息片刻,再按“启动”键,实验继续“三声+光反应”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用左右手对同时出现的声和光刺激信号尽快作出判断和反应,当声和光刺激信号同时停止,表示定时已到,一分钟定时的注意分配实验已完成。
此时记录仪器上显示的注意分配值的大小。
6.定时2分钟,重复步骤3、4、5。
四.结果五.讨论1.比较定时1分钟和2分钟注意分配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2.比较同组成员注意分配能力的差异,并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注:Q< 0.5表示没有注意分配;0.5≤Q <1.0表示有注意分配; Q =1.0表示注意分配最大。
)实验二短时记忆实验一.目的测量个体短时记忆的容量二.仪器ZF—短时记忆广度测试仪三.步骤1.接通电源,仪器显示M—0.7记忆广度测试状态。
0.7表示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0.7秒。
2.按启动键,仪器随机显示一组数据,听到一声提示音,并且看到缺位灯亮,被试即可回答。
3.被试根据记忆,按对应的数字键回答,仪器自动记录回答的正确数。
4.重复步骤2、3的操作,当连续听到5声提示音,显示屏呈现END时,表示实验结束。
按显示选择键,记录正确反应数RI。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测试人们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表现。
实验的步骤是: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物品或信息,然后要求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回忆刚才呈现的物品或信息。
被试通常需要以特定的顺序、数量或特征回忆这些物品或信息。
实验结果的主要观察指标是被试在回忆任务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分析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回忆表现,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例如:
1. 被试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回忆能力是否受到干扰的影响。
2. 不同类型的信息对被试回忆的影响程度。
3. 回忆能力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4. 是否存在记忆干扰或混淆效应。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具体结果会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研究者会根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不同被试或条件下的平均回忆表现。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不同因素对回忆表现的影响程度。
总的来说,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可以提供关于人类短期记忆功能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听到一系列单词后能够准确地回忆出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实验中,参与者会听到一系列单词,然后被要求回忆并重复他们记得的单词。
经过多次实验,研究者观察到了一些共同的模式。
首先,研究者发现,参与者能够准确地回忆出前面听到的一些单词,而随着听到的单词数量增加,回忆的准确率逐渐降低。
这表明斯滕伯格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并且受到干扰的影响。
其次,实验结果还显示了串联效应和优先效应。
串联效应指的是,参与者更容易回忆起他们在单词列表中最后听到的几个单词。
优先效应指的是,参与者更容易回忆起他们在单词列表中最初听到的几个单词。
这说明,短时记忆对于信息的存储和提取是有偏向性的。
此外,实验还发现,干扰对记忆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参与者在听到单词之后进行干扰任务,比如做一些数学计算或分心的任务,他们的记忆准确率明显下降。
这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干扰,而且需要一定的专注力。
总体而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显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有序性和易受干扰等特点。
这些实验结果对我们理解人类记忆的工作机制和限制有重要的启示。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是人类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记忆方式,指的是对
信息的短暂记忆能力。
短时记忆能力的高低与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短时记忆,我进行了一次
简单的实验。
实验方法:
1. 在计算机屏幕上随机显示10个数字,每个数字持续1秒钟。
2. 停顿5秒钟,让测试者尽量记住这些数字。
3. 屏幕上出现一个文本框,测试者需要在文本框中按顺序输入
刚才显示的数字。
4. 记录测试者正确输入的数字的数量。
实验结果:
我分别邀请了10名年龄、性别、学历相似的被试者进行本实验。
经过统计,平均正确输入的数字数量为6.5个,最高者和最低者分别正确输入了8个和4个数字。
分析: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者们在记忆这10个数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它们的短时记忆能力。
平均正确输入的数字数量在6~7个之间,没有表现出特别突出的高水平或低水平。
而最好和最差的表现则分别高达8个和低达4个数字,这也说明了个体之间短时记忆能力的差异性。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测试者的短时记忆能力相对较强,但也有一些体现出相对较差的表现。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训练和提高自己的短时记忆能力,进而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验结果仅仅是一个样本的数据,不能代表整个人类的短时记忆水平。
结语:
短时记忆是人类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认知方式,而短时记
忆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个体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表现。
本实验结果表明,我们需要注重训练和提高自己的短时记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STM)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指的是在刺激停止后,信息在脑中保持的时间大约在几秒到一分钟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关键环节。
本实验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被试的短时记忆广度,探讨不同记忆材料对短时记忆广度的影响,并分析个体差异。
二、实验方法1. 被试选择:选择我校心理系大二学生86人为被试,年龄、性别、智力等因素基本均衡。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分为两组,一组为无关联数字,另一组为有意义数字。
每组数字均随机排列,共20个数字。
3. 实验程序:1. 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无关联数字和有意义数字的记忆广度测试。
2. 测试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和操作方法,并确保其理解。
3. 测试过程中,主试逐个读出数字,被试听到后立即将其写下。
4. 当被试无法继续记忆时,主试停止读数,记录被试记忆的数字数量。
4.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1. 无关联数字组:平均记忆广度为5.6个数字。
2. 有意义数字组:平均记忆广度为6.8个数字。
四、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有意义数字组的短时记忆广度显著高于无关联数字组,说明记忆材料的性质对短时记忆广度有显著影响。
2. 本实验的被试均为心理系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实验结果可能与普通人群存在一定差异。
3. 短时记忆广度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与被试的年龄、性别、智力等因素有关。
4. 短时记忆广度与注意广度密切相关,注意广度越大,短时记忆广度也越大。
五、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记忆材料的性质对短时记忆广度有显著影响,有意义数字组的短时记忆广度高于无关联数字组。
此外,短时记忆广度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与被试的年龄、性别、智力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短时记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六、实验局限性1. 实验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广度是指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并回忆的信息数量。
本实验旨在
探究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短时记忆广度上的差异,以及对不同类型信息的记忆能力。
实验对象为来自不同年龄段的30名被试者,分为儿童组、青少年组和成年组。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数字串的记忆测试,第二阶段是对图形的记忆测试。
在第一阶段,被试者需要记忆一系列的数字串,每组数字串长度分别为3位、
5位和7位。
被试者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背诵数字串,并在规定时间内回忆出来。
结
果显示,成年组的被试者在7位数字串的记忆上表现最好,其次是青少年组,儿童组表现最差。
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短时记忆广度也随之增加。
在第二阶段,被试者需要记忆一系列的图形,包括几何图形、生活常见物品的
图片等。
结果显示,成年组和青少年组在图形记忆上表现相近,而儿童组的表现明显较差。
这表明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对图形信息的记忆能力上存在差异,但成年组和青少年组的差异不大。
综合实验结果可知,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短时记忆广度上存在差异,随着年龄
的增长,个体的短时记忆广度也随之增加。
此外,对于数字串和图形信息的记忆能力也存在差异,但成年组和青少年组的表现相近。
这些结果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记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短时记忆广度上存在年龄差异,不
同类型信息的记忆能力也存在差异。
这些发现对于教育教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记忆广度,指彼此无关事物短暂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
美国心理学家 Miller 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个体对识记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内在联系。
组块能够有效的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对刺激信息的再编码。
例如,要记住2824714932这样一个电话号码,若把它分成28(局号)、2471(总机号)和4932(分机号)3组,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扩大记忆的容量。
实验目的:
测量个体短时记忆的容量
仪器设备:
EP805短时记忆广度测试仪
实验步骤:
1.接通电源,仪器显示M—0.7记忆广度测试状态。
0.7表示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0.7秒。
2.按启动键,仪器随机显示一组数据,听到一声提示音,并且看到缺位灯亮,被试即可回答。
3.被试根据记忆,按对应的数字键回答,仪器自动记录回答的正确数。
4.重复步骤2、3的操作,当连续听到5声提示音,显示屏呈现END时,表示实验结束。
按显示选择键,记录正确反应数RI。
实验结果:
计算短时记忆容量F=2.0+0.25×RI
(注:2.0为基础分数,RI为被试正确回答的分数
思考题:
1.比较同组成员的短时记忆容量的大小,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2.短时记忆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