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效应大全情绪心理

困扰,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身心健康
5
症状——
在接受一项工作时,人会 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
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
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
到叠加任务,因此,紧张状
态无时无刻存在并叠加累积,
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
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
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
出现。
身心健康
6
4、罗森塔尔效应
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 应的两 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
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 因效应一般 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
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 面了解而主观臆 断,使得决策信 息失真。(先入为主)
身心健康
16
10.名片效应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 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 最后,他
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 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 个性的效应,就
叫糖果效应。
身心健康
25
地忘记了身心任健康 务。
9
症状——
很多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
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一日不得 解脱。蔡戈尼效应是人走入两个 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 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 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 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驱 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罗嗦, 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 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 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身心健康
23
实验结果:2 / 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 20 分钟得2 块糖。当然, 他们很难控 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 睛闭起来傻等,以防以防 受糖的诱惑,
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 舞。还有的孩子干 脆躺下睡觉 —— 为了熬过20 分钟!1 / 3 的孩子选择 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 秒 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理查德拉扎鲁斯的情绪调节研究

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理查德拉扎鲁斯的情绪调节研究情绪调节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人们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理查德·拉扎鲁斯(Richard Lazarus)是一位著名的情绪调节研究者,他的理论和研究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拉扎鲁斯的情绪调节理论主要包括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情绪评估和应对策略。
情绪评估是指个体对于事件的认知评价和该事件对自己的情绪影响的过程。
根据拉扎鲁斯的理论,人们的情绪状态是由他们对于特定事件的评估产生的。
在情绪评估的过程中,个体会对事件的意义、可掌控性以及与自身目标的一致性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反应。
拉扎鲁斯进一步提出了情绪应对策略的概念。
情绪应对策略是指个体在面对情绪激发事件时所采取的行为和认知策略。
它们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帮助人们管理自己的情绪并适应外界的压力。
根据拉扎鲁斯的理论,情绪应对策略可以分为两大类:问题导向型和情绪导向型。
问题导向型应对策略包括了问题解决和认知重构两种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是指通过积极行动来解决引发负面情绪的问题,例如制定计划、采取行动和寻求帮助。
认知重构策略则是指通过改变对事件的评估和理解来减少情绪激发的影响,例如积极思考、寻找新的解释和调整期望。
情绪导向型应对策略主要包括了情感性的调节和逃避策略。
情感性的调节是指通过寻找社会支持、倾诉和表达情感来缓解负面情绪。
逃避策略则是指选择逃避或回避与负面情绪相关的刺激,例如远离问题、沉浸在娱乐活动中或逃避现实。
拉扎鲁斯的情绪调节理论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提高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与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较低的抑郁水平有关。
另外,情绪调节策略还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增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
尽管拉扎鲁斯的情绪调节理论在实践中具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第十四讲情绪实验心理学

认知失调
▪ 费斯廷格(Festinger)与同事(1959) ▪ 认知:一种心理过程,如思想、观念、知识单元
、态度或信念等; ▪ 失调:不协调,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
调得心理过程时,即认知失调。 ▪ 出现这种情况,会导致不同程度得不适感与紧
张感;最终可能会促使态度有转变。
▪ 理论假设
§如果您相信X,您却公开主张非X,会体验到认知失 调。
原因,善意得帮助引起感激,别有用心得帮助会导致 不快甚至愤怒得情绪体验。
二、情绪与归因
▪ 归因对情绪得影响得几个方面 (1) 对原因部位得知觉 (2)对原因可控性得知觉 (3)对原因稳定性得知觉
▪ 对原因部位得知觉:把行为结果得原因归于人 得内部原因(自己得能力、努力、个性)还就 是外部原因(运气好、别人得帮助)
▪ 情绪就是学习与条件反射得产物
▪ (一)小艾尔伯特得恐惧习得实验(华生) ▪ 无条件刺激—巨响;条件刺激—兔子、白鼠、
狗与积木等
▪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匹配后,小艾 尔伯特对条件刺激产生恐惧,这种恐惧在31天 后,仍未消退。
(二)习得性失助得实验
被试及实验条件:
自变量:可逃脱组,不可逃脱组与无束缚得控制组。
▪ 之后实验者便交给她一张纸,上面标有B组,并写着“这项实验 任务非常有趣,我从中获得了快乐,我很高兴,这就是激动人心得, 令人兴奋得。”这名被试将其传递给新来得被试并与其单独待 上2分钟。
第二阶段:
▪2分钟后,实验者回来,对传递信息得被试表示感 谢,并把她带到访谈室,让她谈谈对实验任务得真 正瞧法(与先前对控制组得访谈完全一样)。 ▪20美元奖励组被试:其它条件同1美元奖励组被 试,唯一差别就是会得到20美元得报酬。
stroop实验原理

stroop实验原理Stroop实验原理Stroop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认知和情绪等方面的行为表现。
该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ley Stroop于1935年设计,被称为Stroop Color and Word Test (SCWT)或Stroop Effect。
Stroop实验的原理是通过测量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来研究颜色与词语的干扰效应。
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在一个纸张或计算机屏幕上看到一系列的字母或单词,这些字母或单词的颜色可能与其所表示的词语的颜色不同。
参与者需要按照特定的方式对这些字母或单词进行分类或命名,例如在一个“颜色命名任务”中,参与者需要忽略所表示的词语的含义,只报出它们的颜色。
实验结果表明,当所表示的词语的颜色与其所表示的词义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更长。
这种干扰效应被称为Stroop效应。
Stroop实验在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揭示了人类认知和情绪之间的紧密联系。
Stroop效应的解释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自动化和选择性注意。
自动化是指人类在经过大量训练后,某些任务已经成为了习惯性的反应,不需要再去控制和调节。
选择性注意则是指人类在处理信息时,会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不必要的信息。
在Stroop实验中,参与者在进行颜色命名任务时,会受到所表示的词语的干扰,因为词语的意义和颜色是相互竞争的,需要选择性地调节注意力才能正确完成任务。
Stroop实验不仅可以用于研究人类认知和情绪,还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例如,Stroop实验被广泛用于治疗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其他焦虑症,因为它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注意力和情绪反应。
此外,Stroop实验还可以用于研究脑损伤、老年痴呆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Stroop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力的心理学实验,它揭示了颜色和词语之间的干扰效应和人类认知和情绪之间的紧密联系。
情绪知觉《生理心理学实验》

情绪知觉《生理心理学实验》
情绪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进行辨别、理解的能力。
情绪知觉的实验
研究早期主要采用了对情绪词汇的阅读和判断,后来发展为对面部表情、音调、语言等的
表达方式进行理解和辨别。
面部表情是情绪知觉实验的重要范例。
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不同情绪状态下,人的
面部表情会有不同的特征。
比如愤怒时眉头紧皱、双眼直视、嘴唇紧抿;快乐时眼睛弯曲
成“月牙形”、嘴巴微微上扬等。
通过这些特征,人们便可以较准确地判断出他人当前的
情绪状态。
语言声调也是情绪知觉实验的重要范例。
声调是指语言中的高低变化,包括升调、降调、平调等。
不同语调也代表了不同的情绪状态。
比如,高兴和惊喜常常用升调表示;沮
丧和悲伤常常用降调表示;平稳和中性常常用平调表示。
通过这些语调,听者可以准确地
判断出说话人所表达的情绪状态。
另外,情绪知觉还涉及到个体对情绪状态的内在体验的识别。
这种内在体验包括心跳、呼吸、肌肉紧张等身体上的生理反应,也包括认知、情感状态等。
通过自我感知,个体能
够准确地了解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
总的来说,情绪知觉实验是通过研究个体对情绪状态的识别和理解能力,揭示情绪信
号的表达和理解过程,为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类情绪交流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一:情绪和记忆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目的:研究受试者的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实验方法:实验将由20名受试者组成,他们将被要求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展示不同的情绪,例如开心,伤心,害怕,厌恶等等。
每个受试者将被分配到两个组,一个组接受情绪暗示,另一个组没有
接受情绪暗示。
再次检查受试者时,如果有任何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情绪
反应,则将被移出试验组。
实验步骤:
1.首先,受试者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他们自身的抑郁情况的问卷,以
便对受试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初步评估。
2.其次,受试者将按照实验条件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将展示不
同的情绪,受试者可以选择是否受到情绪暗示,如果受试者选择了被情绪
暗示,则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暗示的图片;如果受试者不受情绪暗示,则
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每个图片一次。
3.接下来,受试者将被要求在观看过这些图片后对这些图片的细节进
行回忆。
4.最后,受试者的记忆细节将被记录,以便与初步评估的情绪和暗示
的情绪进行比较,以及他们的记忆能力是否受到情绪影响。
实验预期:
预期结果:在本次实验中。
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研究综述情绪调节是人类情感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个体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调节情绪,为人们提供了实现心理平衡的方法。
本文将综述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研究进展,从认知、情绪表达与反应、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认知调节认知调节是指个体通过调整认知过程来影响情绪的产生与发展。
其中,认知重评估被广泛研究并验证为一种有效的调节策略。
通过对情境的重新解释和理解,个体能够改变其对情绪事件的评价,从而调节情绪反应。
另外,认知重构也是一种重要的调节方式。
它强调个体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加强对现实的正向评价,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2. 情绪表达与反应调节情绪表达与反应调节是指个体如何通过控制自身的情绪表达和反应方式,来影响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效果。
情绪表达策略是情绪调节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情绪抑制和情绪释放被广泛关注。
情绪抑制是指个体在情绪体验或面临情绪激发时,有意识地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而情绪释放则是相反,个体通过情绪的自由流露来调节情绪反应。
研究发现,情绪表达策略的选择取决于情境和个体的自我调节倾向。
3. 社会关系调节社会关系调节是指个体通过社会支持、亲密关系和社交互动来调节情绪状态。
社会支持具有显著的情绪缓解作用,能够减少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负面情绪。
亲密关系被认为是情绪调节的关键要素之一,它提供了情感支持、愉悦体验和情感共享,有助于个体维持情绪平衡。
此外,积极的社交互动也对情绪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情绪的传递和调节,提高个体的情绪适应能力。
总的来说,心理学视角下的情绪调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为个体实施情绪调节提供了指导。
不同的调节策略和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有着不同的效果,个体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境选择适合的调节方式。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个体差异、跨文化差异和情境因素对情绪调节的影响,为有效的情绪调节干预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具体的指导。
情绪的生理反应-生理心理学实验报告

情绪的生理反应的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生物反馈的原理及掌握生物反馈的使用方法。
测量情绪变化引起的生理变化,深入理解身心关系。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2.1 实验内容本实验采用录像片段诱发出正性和负性情绪,记录伴随情绪体验产生的自主生理反应的变化情况。
主试通过多导仪记录其各个阶段的肌电、呼吸、脉搏,指端脉搏容积;同时被试根据生物反馈来继续协调自己的动作,来调节自己的各项生理指标。
2.2 实验原理受詹姆斯—兰格理论和坎农理论的启发,人们开始重视对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研究,其中尤其重视对情绪的自主生理反应研究,因为这些自主生理变化与情绪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
经证明,常用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指标有心率、皮肤电反应、指端脉搏容积、血压等,它们都是标定情绪变化的有效指标。
20世纪60年代,随着录像技术的发展,采用录像片段诱发情绪成为一种新的实验室人工诱发情绪的方法。
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有把自然情境与实验室情境结合起来的优点。
但在采用录像片段进行情绪诱导时,即使尝试诱发单一情绪,结果诱发出的往往都是复合情绪(Hubert & de John-Meyer,1990;McHcgo, et al., 1982),常用正性、负性情绪来标定。
生物反馈(或生理回馈,biofeedback)是利用电子仪器将与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机体生物学信息(如肌电、皮电、皮温、心率、血压、脑电等)加以处理,以视觉或听觉的方式显示给人(即信息反馈),训练人们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识,有意识的调控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
肌电反馈是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的反馈方式之一。
三、主要仪器材料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计算机,测量呼吸频率和脉搏和肌电的传感器。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本实验设计要求每名被试均观看这两段录像片段(用来诱发正性情绪的录像片段是电视系列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一段,用来诱发负性情绪的录像片段是国产影片《黑太阳七三一》中的一段,两段录像均长4分45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情绪的心理学实验 1、婴猴的人造母亲依恋实验动物心理学家 Harlow 进行了别具一格的实验研究。
他以罗猴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婴猴由人造母猴喂食。
人造母猴则分为二种:
一种由金属丝所构成,称为金属母猴;另一种外形与金属母猴相似,不同的是在其表层盖了一块绒布,称之为绒布母猴,两种母猴身上都附有可提供食物的奶瓶。
如果让婴猴自由选择,无论绒布母猴是否提供食物,婴猴总是选择绒布母猴,花大部分时间依附在绒布母猴旁。
婴猴只是在饥饿时才去金属母猴那里寻找食物。
分别由两种母猴抚养的婴猴对母猴的依恋反应也不相同,当实验者将玩具熊等陌生物体放入猴子居住的笼中时,由绒布母猴抚养的婴猴会立即逃到绒布母猴身边,紧紧依偎绒布母猴,表现出一定安全感,稍后,它会试图接近陌生物体,出现探索行为。
但在这种情境下由金属母猴抚养的婴猴产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它发现有陌生物体时不是逃向母猴寻求保护,也不依偎在母猴身旁,而是紧张不安,或者想将陌生物体推开,或者躲在一边,局促不安。
■人类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存在三种方式: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2、奥尔兹的老鼠自我刺激实验实验者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
1/ 5
端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
老鼠只要按压杠杆,电源即接通,在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刺激。
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于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脑的刺激,能引起快乐和满足,所以老鼠不断地按压杠杆,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乐。
3、颜色与情绪反应关系的实验不同的颜色可通过视觉影响人的内分泌系统,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发生变化。
研究表明,红色可使人的心理活动活跃,黄色可使人振奋,绿色可缓解人的心理紧张,紫色使人感到压抑,灰色使人消沉,白色使人明快,咖啡色可减轻人的寂寞感,淡蓝色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英国伦敦有一座桥,原来是黑色的,每年都有人到这里投河自杀,后来,将桥的颜色改为黄色,来此自杀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充分证实了颜色的功能。
4、情绪的脑切除实验 1892 年高尔兹发现切除大脑皮层的狗变得十分凶猛。
1925 年卡农等人对切除大脑皮层的猫进行了经典研究并确定了假怒动物标本的手术方法。
1934 年巴德把假怒一词引入生理心理学中。
他指出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行为表现:
---------------------------------------------------------------最新资料推荐------------------------------------------------------ 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
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故称此行为假怒。
其脑机制是:
只要破坏边缘皮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对于这些实验事实,生理心理学界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下丘脑在情绪的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5、华生的婴儿恐惧习得实验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Watson)相信人类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
他的实验思路是:
如果建立起被试对原本不恐惧的事物和恐惧情绪之间的条件反射,那么就能使原本中性的事物变得能够引发恐惧情绪,于是也就是学会了恐惧。
华生以一名 9 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Albert)为被试。
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
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
在白鼠与声音总共 7 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3/ 5
随后研究者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
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
实验还发现,以条件反射程序习得的恐惧,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即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 31 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华生的实验说明了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
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被套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
听到老歌时感到伤感,求职面试时感到紧张,春天到来时感到愉快,看见牙医工具时感到害怕等,这些情绪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前生活中建立的复杂的条件反射。
在华生那个时代,人们尚没有注意到此类实验可能对被试所造成的伤害,诸如,情绪实验可能会使人类被试难以摆脱负面情绪(如恐惧)的困扰等等。
当研究者了解到这种危害以后,像小艾尔伯特的恐惧实验这样的研究就不被实验伦理所容许了。
人们开始采用不违反道德规范的新方法,来研究情绪的习得性,其中包括利用动物被试、减少被试受 6、在古代的时候就人们就
---------------------------------------------------------------最新资料推荐------------------------------------------------------ 已经开始了对情绪的实验研究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
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
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
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所以对情绪的调试非常重要。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