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中华文明史读书报告

中华文明史读书报告学习中华文明史,要了解中华文化,民风民俗,《诗经》我认为最适合的一本。
因为它与很生活贴切,就是直接对当时人们的思维想法以及愿望的表达,非常客观的展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读了觉得很清晰,没有某某某的观点立场,一切的判断都交给了读者!《诗经》中收录了很多以不同题材的诗歌,因为最近在学中国饮食文化方面,同时我也是一个特别爱吃尚吃的人,非常注重饮食,所以这里就主要看了在《诗经》中对饮食文化的记载,从饮食的角度看文化。
所谓饮食,那么其构成“饮”和“食”自然是无法分开的。
《诗经》中,谈到“饮”的,多是饮酒,相应的还形成了酒文化。
《诗经》中提到“酒”的诗多在二雅中,饮酒者多是贵族(或者已死的祖先),看来酒这个东西是在当时相当名贵,劳动人民的诗歌中极少出现“酒”。
例如:《小雅·鹿鸣》中:“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小雅·常棣》中:“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小雅·伐木》中:“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小雅·鱼丽》中:“君子有酒,旨且多。
”《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等等等等。
其中如“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其实就是讲摆上满桌的美味佳肴来祭祀。
从这点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国文化是非常尊祖宗的,这是强调一种宗亲观念,即是尊尊亲亲。
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古代君主采用世袭制即位,他们非常注重血缘这块。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结局时甄嬛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将子过继给前皇帝的兄弟,就有提到了“若出旁系,则再无即位之可能”这一说法,这也是对中国古代对宗亲观念非常强的一个很好例证。
反观当今:有很多拼爹拼妈现象,什么我爸是李刚呀这些,凭着家族地位肆无忌惮的一系列恶俗现象是屡见不鲜。
殊不知这背后的与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的文化早已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现今社会这些拼爹现象的产生,必然跟我们从古至今的文化氛围拖不了干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文明的总结与文明史的书写_中华文明史_读后

书评文明的总结与文明史的书写———《中华文明史》读后曹胜高 在当今经济的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和趋同性、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不仅是影响现实国际关系的深层根源,也是决定全球人文发展的关键因素。
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前提下实现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如何在缓解不同文明冲突的过程中推动人类文明的融合,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这既需要我们对人类文明的整体演进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寻求普遍性的规律,以探求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走向,也需要我们对各区域文明进行阐述,探索各种文明自身发展的独特历程,在叙述某一种文明———特别是有漫长历史过程的文明———的演进轨迹中,分析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因素,审视其解决文明冲突的方法,促进文明融合的智慧,为全球文明史研究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方法论。
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全球文明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埃利亚斯的《文明的进程》、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的《全球文明史》等。
但这些论述的视角是西方的,他们在讨论中华文明时,是从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切入,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条线索,而是作为一个部分,参与了全球文明的进程。
这对于一种农业出现近万年、有文字记载近五千年的文明形态来说,是不恰当的。
中华文明能够在五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进程中绵延不绝,正得力于其解决文明冲突的能力,正得益于其促进文明融合的经验。
因而书写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总结,也可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出路。
北京大学耗时七年,由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等教授任主编的、荟萃三十六位学者撰写的《中华文明史》,正是立足于中国视角,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进行全面的总结,用详尽的史料、细腻的笔触阐释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描述了这一文明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精神动力和政治建构,线索分明,井然有序。
特别是分析其解决民族融合和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与方法,对解决当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有着鲜明的启发作用。
武汉大学中华文明史课程参考书目及建议阅读书目

《中华文明史》课程参考书目2011-9-161、李济:《中国文明的早期》,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2、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3、苏秉琦:《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4、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联书店19975、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7、俄罗斯瓦西里耶夫著,郝振华译,《中华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98、埃里亚斯《文明的进程》,王佩莉翻译,三联书店1998建议阅读书目: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三联书店20072、吕思勉:《中国社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20016、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8、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长春出版社20079、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三联书店19971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11、李济:《中国文明的开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3、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1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115、冯天瑜等:《中国古文化的奥秘》,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16、[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017、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18、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9、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20、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1、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刘再复《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3、梁启超《中国佛教研究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24、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摘抄》,上海书店198525、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26、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7、阿郎肇一《中国禅宗史》中译本,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28、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29、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0、(美)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1、(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谭麟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32、冯友兰《中国哲学精神》,三联出版社19503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4、李学勤主编:《长江文化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35、熊铁基《汉唐文化史》,湖南出版社199236、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7、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38、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19983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40、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342、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4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44、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45、冯天瑜《中国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6、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4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48、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199749、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50、张光直《中国青铜文化》,三联书店19835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52、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3、伏尔泰《风俗论》,梁守锵译,商务印书馆20035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55、吕思勉《中国民族史》,上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56、唐长孺《魏晋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57、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58、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59、(美)谢茀《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60、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61、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62、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63、余英时《土(怀疑应该为“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4、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65、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66、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67、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68、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7969、林庚《唐诗综论》,人民出版社199370、张奎《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37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72、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上海书店198373、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74、徐杰舜《汉民族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75、王友三《中国宗教史》,齐鲁书社199176、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7、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晴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8、张广智《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79、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80、陈独秀《独秀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1933。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听了杨老师讲中华文明史,杨老师独特的授课风格,和鲜明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咋一听,杨老师的很多观点和我以前的很多看法都不一样,但感觉老师讲的确实很有道理,渐渐喜欢上了老师这种独具鲜明色彩的讲课方式,以及老师课堂中包含的各种观点。
上杨老师的课,对其中杨老师对孔子和老子的看法印象最深。
听老师对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其传世理论的分析,这些都是我以前很少知道的,以前总认为孔孟之道是多么的崇高,现在一想它不过是古代统治阶级利用的思想工具,才得以在封建社会那样盛行。
受老师的影响我对儒家和道家也开始有了重新的思考,以前对道家了解甚少,听了一些课程后,出于好奇,去翻看和搜索了许多道家的理论及著作,像《道德经》等,感觉越发的好奇和入迷。
老师的观点是比较称颂道家,对儒家不是很喜欢,我也开始渐渐认同了。
现在也让我谈谈对道家的认识吧,我记得老师提过对《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这解释也让我大吃一惊,但细一想老师的解释却也很对。
老师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必须符合大地孕育万物的法则,大地跟随天的变化而对应,天则顺着道的自然法则而运作,道,则效法它自己。
前面三句的理解或许大家都很容易猜透,对后面一句的理解,一开始我也觉得朦胧不清。
后面了解到这句话是一种递进关系,人、地、天、道依次进一个层次,那么道就没有可效法的目标了,因此最后一句应是道效法它自己,这解释让我有了很多思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四句话,被信道人视为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身正道的法则,认为这是千古不易的真谛,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道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本身客观存在的规律,那么这句话就论述了一个循序渐进追求事物规律和真理的过程,和经典的被标榜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出一辙,虽然千百年来对这句话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阐述,它们的侧重点或许各不同,而我认为,把种种理解归结到一起,这句话总的来说是指导人行为的准则。
而很多人把这这句话所指导的追求真理过程分成了五个阶段,“我法于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出生后要先经历一个“我发于母”的过程,即向自己的父母学习,有人甚至认为这里包含从父母那里遗传各种优点,所谓“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也包含从父母那里学习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学会走路,吃饭,说话等。
中学2024学年初三年历史教学总结

中学2024学年初三年历史教学总结2024学年是初三学生准备升入高中的关键一年,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学科,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学年我执教初三学生历史课程,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在进行历史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设计合理本学年,我主要教授了中华文明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模块。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注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科发展规律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置。
中华文明史模块,我重点讲解了中国古代的城市化过程、农耕文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中国近现代史模块,我重点讲解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到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
世界史模块,我重点讲解了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和挑战等内容,让学生具备全球视野。
二、教学方法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积极参与并发展各种能力。
讲授教学法主要用于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通过讲解课文和给予实例,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讨论教学法主要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引导,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思辨。
实践教学法主要用于历史事件的模拟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操作和情境模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历史思维。
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个性化教学关注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我采取了个性化教学的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因材施教。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通过更深入的拓展内容,提供更高层次的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和独立探究能力。
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我通过抽象概念的具象化、知识的拆解和规律的总结,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互助互学,相互补充和弥补知识,实现共同进步。
历史课程学习总结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演变

历史课程学习总结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演变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演变有了全面的了解。
从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再到统一的秦、汉、唐、宋等朝代,中国古代文明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贡献。
通过学习历史,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发展演变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首先,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演变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典型代表是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这四大发明对古代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文字传播更加便捷,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发展。
印刷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对知识的传播和保存,为后世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指南针的发明使得航海更加精确和安全,打开了中国与外界交流的大门。
火药的发明,则在军事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发明不仅改变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演变的重要方面。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王朝为主导,强调君主权威和家族传承。
这种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主脉络之一。
儒家思想始终强调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对道德品质和社会秩序的塑造,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并在许多方面推动了古代中国文明的进步。
此外,古代中国的艺术与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得到广泛的发展和追求。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风貌。
总之,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演变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以及艺术与文学等方面都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史学课程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广泛的社会意义。
本学期,我担任了历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现将本学期历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规律;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3. 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史料分析能力;4.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历史学课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 中国古代史: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重点讲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历史。
2. 中国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重点讲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
3. 世界古代史:从古埃及、巴比伦到古希腊、罗马,重点讲解这些古代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4. 世界近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重点讲解工业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图片、视频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4.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历史感受。
四、教学效果1.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2.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实问题。
3. 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报告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报告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积淀的过去的思想和文化遗产,是认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基石。
近年来,随着教育领域中对于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幼儿园也逐渐加强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实践和推广。
二、课程背景我所在的幼儿园中有一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该课程被纳入了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计划中,并且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以此使幼儿在学习中更加愉悦,能够更好地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教学内容1.中国书法专业教授讲解:利用教师资源以及与附近高校的联系,每周邀请一名中国书法专业教授进行讲解和示范,带领幼儿们一起学习中国书法。
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笔画的练习、习惯性运动的培养等,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亲身感受中国书法欣赏及其文化魅力的机会。
2.中国节日及其传统习俗: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教师通过清明、春节、端午等节日的介绍,让幼儿们感受中华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底蕴。
同时,针对每一个传统节日,教师会为孩子们讲解其由来并介绍相应的习俗活动。
3.传统民俗游戏:除了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幼儿园还安排了传统民俗游戏为教育内容之一。
在游戏活动中加入学习元素,给孩子们带来愉快又有意义的体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如游戏“抢虾米”、“打陀螺”、“飞天流星”,几种游戏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多数具有道德和文化教育的特点。
4.传统风俗活动: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传承这些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的照顾。
为此,幼儿园开设了筷子比赛、拔河比赛、太极拳等传统风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身体的健康,也让他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
四、教学成效1.强化更好的自信教育:幼儿是教育的重点对象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群体,悠久、深奥、博大的中华文化使幼儿群体了解汉字、古代节日习俗等等。
阐述了与中华民族文化相关的历史、传统及现代文化的层面,对于提高幼儿的文化品位与认知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听了杨老师讲中华文明史,杨老师独特的授课风格,和鲜明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咋一听,杨老师的很多观点和我以前的很多看法都不一样,但感觉老师讲的确实很有道理,渐渐喜欢上了老师这种独具鲜明色彩的讲课方式,以及老师课堂中包含的各种观点。
上杨老师的课,对其中杨老师对孔子和老子的看法印象最深。
听老师对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其传世理论的分析,这些都是我以前很少知道的,以前总认为孔孟之道是多么的崇高,现在一想它不过是古代统治阶级利用的思想工具,才得以在封建社会那样盛行。
受老师的影响我对儒家和道家也开始有了重新的思考,以前对道家了解甚少,听了一些课程后,出于好奇,去翻看和搜索了许多道家的理论及著作,像《道德经》等,感觉越发的好奇和入迷。
老师的观点是比较称颂道家,对儒家不是很喜欢,我也开始渐渐认同了。
现在也让我谈谈对道家的认识吧,我记得老师提过对《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这解释也让我大吃一惊,但细一想老师的解释却也很对。
老师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必须符合大地孕育万物的法则,大地跟随天的变化而对应,天则顺着道的自然法则而运作,道,则效法它自己。
前面三句的理解或许大家都很容易猜透,对后面一句的理解,一开始我也觉得朦胧不清。
后面了解到这句话是一种递进关系,人、地、天、道依次进一个层次,那么道就没有可效法的目标了,因此最后一句应是道效法它自己,这解释让我有了很多思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四句话,被信道人视为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身正道的法则,认为这是千古不易的真谛,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
道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本身客观存在的规律,那么这句话就论述了一个循序渐进追求事物规律和真理的过程,和经典的被标榜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出一辙,虽然千百年来对这句话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阐述,它们的侧重点或许各不同,而我认为,把种种理解归结到一起,这句话总的来说是指导人行为的准则。
而很多人把这这句话所指导的追求真理过程分成了五个阶段,“我法于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出生后要先经历一个“我发于母”的过程,即向自己的父母学习,有人甚至认为这里包含从父母那里遗传各种优点,所谓“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也包含从父母那里学习学习各种生活技能,
学会走路,吃饭,说话等。
第二阶段“人法地”,有人说是效法地的宽广博大和承载精神,大地承载万物,孕育万物,大地之德,安静而柔和,广博而宽厚,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负载万物,养育群生,劳而不怨,是一种奉献精神。
这是从效法父母后递进的后一层科学阶段,有一种立足客观现实,从实际出发的意味,这又和经典的马列唯物主义观点不谋而合。
第三阶段“地法天”,有人认为“天”是一种境界,人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升自己的修为,达到如天一样澄明清澈,净无杂物,如天一样浩瀚宽广包容一切,引用古人的话即: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
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
第四阶段“天法道”,经历前面三个阶段后,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关注于寻求事物本质的规律和法则,思考是什么支配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这便是一个探索物质客观规律即道的过程,因此这阶段为“天法道”。
第五阶段,“道法自然”,即道效法它自己,就是事物客观规律的自我完善,可以认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和修正前人的理论,完善真理。
这是我对这句话的思考,这句话作为引导人成长前进的箴言,兼有精神指导和方法论双重意义,而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按这句话的指引前进。
从老子以后人们都各自有了道的概念,千百年来有许多种对道的描述和定义,“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规律,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它是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
它无行无迹,是无意志的,无为的自然本体。
可以理解为它是一种道德体系,它是事物变化的规律,它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准则。
对道的理解和思索,让我越发对道家产生了兴趣。
老子描绘的道家思想包含了许多方方面面的内容,包含了宇宙观、世界观,辩证法思想,人生哲学,对社会关系的思考,及博爱思想。
这些都让我感到崇敬和敬仰。
纵观古今,很多中外著名学者都对道家及老子有过很高的评价,由此可见老道思想的影响力,比如鲁迅曾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在西方老子一直被视为是可以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媲美的东方哲学家,身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经有了独到和深邃的宇宙观、世界观,这不禁让人产生敬畏。
老子认为宇宙诞生前混沌不清,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和现在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宇宙大爆炸观点有所类似,老子认为
道存在于天地形成之前,支配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即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不变的,这简直可以说是正统的唯物主义思想,它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唯物思想相符合。
我们现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识各种物理化学规律,都是以认同这种观点为前提,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和方法论意义。
老子《道德经》以短短五千言,却囊括了富含哲理的深邃的各方面内容,因此西方出现经久不衰的老子热与形形色色的老子观就不足为奇了,老子所提倡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和贵柔守雌等理念,即使在现在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社会也备受推崇。
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说“说道家思想是宗教的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至少也同样强烈地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辩证地看待事物,认识事物矛盾的两面性。
正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说,事物都有两面性,这和现在标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分析理论十分符合。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我认为这是对共产主义政治状态的一种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思想素质空前提高,便可达到“无为而治”,这又和马列共产主义思想有相似之处。
老子对领导者治国和管理的建议,反对战争、关爱民生的博爱精神,对为人处世的见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这些话简练精辟,见解独到,发人深省,细细回味让人受益良多,深刻领会老子思想的人会不断检点自身行为朝着他所描绘的精神境界迈进。
老子构建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伦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等都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我开始由衷的敬佩老子,感觉他的观点放之于何地都是正确,这让我渐渐地思索自身的行为及追求怎样才能向那理想的境界靠近。
以上的观点是我听杨老师课程后对老道思想的一些见解,其中错误之处望老师指正评点,给出积极的建议,我定当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