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林业信息化技术指南
“林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初探

“林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初探摘要:以“3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林业信息化的建设。
在此背景下,针对农业院校中林学专业大学本科生的林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林业;信息化;3s技术;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35-02随着以“3s”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林业信息化的建设。
国家林业局结合《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了2008~2020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
明确指出了林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
在当前环境背景下,农林院校的林学本科专业都开始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相关的信息类技术课程。
但“3s”技术中有很多理论性强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因而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而且这些课程内容并没有结合林学学生的专业本身的特点,组织相应的教学内容。
因此必须针对林学学生特点,综合考虑教学的内容和方案,突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林业实际问题。
基于以上的思路和想法,针对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宏观类空间信息技术类课程,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展开讨论,形成以实践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来培养满足应用性的本科专业人才。
一、对“林业信息技术”的行业需求分析林业信息化和数字化是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林业行业信息技术类岗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国家对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
国家林业局结合制定了2008~2020年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这些政策文件为林业信息化发展思路指明了建设方向。
同时,在林业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扩建了林业专网;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林业局信息中心、全国林业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三分之二的省级林业部门设立了独立的信息化机构。
企业管理创新案例【着力管理创新,提升网站水平,推动林业发展】

企业管理创新案例【着力管理创新,提升网站水平,推动林业发展】着力管理创新,努力提升网站发展水平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网站创新是网站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基础保障。
近年来,中国林业网不断探索,开展了八大创新工作。
创新网站建设理念,努力打造电子政府。
为树立创新型政府网站理念,我们研究了国内外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发展趋势,并结合林业工作实际,以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为基础,努力实现由服务部门向服务社会转变,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出击转变,由数字林业向智慧林业转变,努力打造中国林业第一媒体和电子政府。
创新网站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整体布局。
国家林业局内外网实行物理隔离,协调配合,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创造性地提出、实施了“小外网、大内网”的建设理念。
外网建成信息发布、在线办事、互动交流、林业展示四大板块,简体版、繁体版、英文版三大版本,文字、图片、视频三种形式,内网建成办公平台、信息平台、学习平台、生活平台、交流平台等五大平台,形成了内外网紧密结合、内容有机互补的整体网站布局。
创新站群组织架构,打造行业统一门户。
林业工作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地域复杂多样。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全力展现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中国林业网在全面整合现有林业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实行中国林业网、国家林业局政府网和国家生态网“一网三名”,以网站群架构技术为支撑,形成了以中国林业网主站为龙头,以司局网站群、直属单位网站群、省区市林业部门网站群和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林木种苗基地、自然保护区等专业网站群,共数百个子站为主体的中国林业网站群。
创新网站栏目结构,突出林业主体业务。
中国林业网的栏目布局在满足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开辟了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林业产业、生态文化等栏目,体现了林业“三大体系”及“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业务布局。
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设计方案

目录3.1概述 (2)3.1.1背景 (2)3.1.2建设目标 (3)3.1.3系统设计原则 (3)3.1.4设计依据 (4)3.1.5系统架构概述 (5)3.2信息指挥系统建 (7)3.2.1系统总体介绍 (7)3.2.2系统整体架构 (8)3.2.3系统功能介绍 (9)3.2.3.1数据库管理系统 (9)3.2.3.2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 (11)3.2.3.3基础数据、卫星影像 (12)3.2.3.4数据处理及建库 (12)3.2.3.5省级地理信息系统 (13)3.2.3.6省级管理信息系统 (18)3.2.3.7森林防火 (21)3.2.3.8火场标绘系统 (21)3.2.3.9定位跟踪系统 (24)3.3视频监控图像接入系统建设 (25)3.3.1系统性能 (25)3.3.2稳定性 (29)3.3.3扩展性和兼容性 (31)3.3.4系统功能介绍 (32)3.1概述3.1.1背景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持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然而,森林火灾不只是烧毁成片的森林,伤害林的动物,而且还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的贫瘠和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使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甚至消失而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
特别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森林火灾已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世界气象组织2000年新闻公报表明,1860~2000年间,全球地面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6~0.9℃,其中11个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5年以后。
当前全球仍然以每10年上升0.2℃的速度在变暖。
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61年到199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了0.53°C,同时2001年到2010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
伴随着气候形势的异常,森林火灾也日趋频繁,森林火灾的发生正从季节性向全年性,从单一的人为火灾向人为火灾和自然火灾并重转变。
因此,为减少森林火灾的损失,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森林防火能力建设。
(完整版)全国林业信息化技术指南

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
(2008—2020年)
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内容广,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从技术层面详细阐明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核心内容、关键技术等,确保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特制定本指南。
一、总论
(一)总体框架基本构成
依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确定的“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合林业实际需要,提出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基本构成和实现方法(见图1)。
内外网均按“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建设。
内网基于内网基础设施搭建。
外网基于电子政务外网基础设施搭建,同时根据建设需要也可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
国家林业局和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建设本级“一站式”门户。
应用系统是实现各种服务的关键,分为应用服务和业务应用两个部分。
应用服务系统包括资源共享、政务协同、辅助决策和公共服务等服务模式;业务应用系统包括业务类、综合类和公用类应用
—1 —
系统。
图1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基本构成
应用支撑是实现应用系统各种服务功能的技术关键,为应用系统之间无缝集成提供信息交换服务和业务协同支持。
—2 —。
全国林业信息化技术指南

全国林业信息化技术指南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年,20082020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内容广,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从技术层面详细阐明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核心内容、关键技术等,确保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特制定本指南。
一、总论,一, 总体框架基本构成依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确定的“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合林业实际需要,提出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基本构成和实现方法,见图,。
1 内外网均按“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建设。
内网基于内网基础设1 ——施搭建。
外网基于电子政务外网基础设施搭建,同时根据建设需要也可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
国家林业局和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建设本级“一站式”门户。
应用系统是实现各种服务的关键,分为应用服务和业务应用两个部分。
应用服务系统包括资源共享、政务协同、辅助决策和公共服务等服务模式,业务应用系统包括业务类、综合类和公用类应用系统。
2 ——图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基本构成13 ——应用支撑是实现应用系统各种服务功能的技术关键,为应用系统之间无缝集成提供信息交换服务和业务协同支持。
数据库是实现各种服务的数据依据和来源。
林业数据库包括专业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信息产品库等。
基础设施是实现资源共享、政务协同、辅助决策和公共服务的物理平台。
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是顺利实现各类服务的保障。
两者贯穿于应用系统、数据库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层面。
标准规范体系主要是为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政务协同等工作提供技术准则,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主要是通过授权管理、数据保密等功能提供安全服务,以及通过信息化组织机构、人才队伍、运行机制建设等提供组织保障。
总体框架运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思想,选择主流、开放的架构体系,采用或技术架构,来实现林业信息系统J2EEDOT NET的横向和纵向集成,保障系统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
“林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初探

路和想法 , 针对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 的宏观类空间信息 技术类课程 , 从课程体系 、 课程 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展 开讨论 , 形成以实践为导才。
对“ 林 业信 息 技术 ” 的行 业需 求分 析 林 业 信息 化 和数 字化 是林业 发 展 的必然 趋势 。
随着以“ 3 s ” 技术为代表 的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 , 推动 了国家林业信息化的建设 。国家林业局结合( 2 0 0 6 — 2 0 2 0 年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制定 了 2 0 0 8 ~ 2 0 2 0全国林业信息 化建设纲要。 明确指出了林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林业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 是关 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 。 在当前环境背景 下, 农林院校的林学本科专业都开始 了《 遥感技术》 、 《 地理 信息系统》 、 《 全球定位系统》 等相关的信息类技术课程 。 但 “ 3 S ” 技术中有很 多理论性强的内容 , 学生缺乏相应的背景 知识因而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 而且这些课程内容并没有结 合林学学生的专业本身的特点 , 组织相应 的教学 内容。因 此必须针对林学学生特点 ,综合考虑教学的内容和方案 , 突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林业实际问题。 基于以上的思
【 教改创新 】
“ 林业 信息技术’ ’ 类课程 的教学 方式改革 初探
佃袁 勇 , 周志翔 , 刘
( 华中农业大学 园艺林学学院 , 湖北
刚
武汉 4 3 0 0 7 0 )
摘要: 以“ 3 s ” 技 术为 代表 的 空 问信 息技 术 的发展 , 推 动 了林 业信 息化 的建设 。 在 此 背景 下 , 针 对 农业 院校 中林 学 专业 大 学本科 生 的林 业信 息技 术 类课 程 的教 学 内容 进行 了探 讨 , 并提 出 了以 实践 为 导 向 , 以应 用 为 目的 的教 学思路 和 方法 。 关键 词 : 林业; 信 息化 ; 3 S 技术 ; 教 学改 革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2 . 0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2 2 0 0 3 5 — 0 2
国家林业局公告2013年第14号――《林业数据库设计总体规范》等86项行业标准目录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3.10.17
【文 号】国家林业局公告2013年第14号
【施行日期】2014.01.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标准化
38
LY/T 2204-2013
油茶高干嫁接技术规程
39
LY/T 2205-2013
平欧杂种榛栽培技术规程
40
LY/T 2206-2013
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技术规程
41
LY/T 2207-2013
四倍体泡桐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42
LY/T 2208-2013
乐昌含笑栽培技术规程
43
LY/T 2209-2013
木材层积塑料
LY/T 1401-1999
LY/T 1402-1999
LY/T 1403-1999
LY/T 1404-1999
LY/T 1405-1999
LY/T 1406-1999
LY/T 1407-1999
LY/T 1408-1999
LY/T 1409-1999
LY/T 1410-1999
LY/T 1411-1999
LY/T 1070.1-2007
LY/T 1070.2-2007
66
LY/T 1170-2013
茶叶包装箱用胶合板
LY/T 1170-1995
67
LY/T 1204-2013
浮雕纤维板
LY/T 1204-1997
68
LY/T 1416-2013
智慧林业云平台信息化建设方案

智慧林业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智慧林业云平台整体解决方案目录第一部分背景和需求分析 (11)第1章智慧林业信息管理现状与分析 (11)1.1 建设现状 (11)1.2 存在问题 (12)1.3 必要性分析 (13)1.4 需求分析 (15)第2章基本思路与原则 (15)2.1 编制依据 (15)2.2 指导思想 (16)2.3 基本原则 (16)第3章系统建设目标 (18)3.1 建设目标 (18)3.2 系统框架 (18)第二部分系统整体架构 (20)第1章 XXX物联网业务基础平台 (20)1.1 平台架构 (20)1.1.1 业务支撑平台层 (21)1.1.2 应用系统层 (26)第2章 XXX智慧林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27)第三部分前端数据采集系统 (29)第1章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 (29)1.1 系统架构 (29)1.2 预警监测站建设 (29)1.2.1 省级预警监测中心 (29)1.2.2 地市级预警监测分站 (30)1.3 森林火险气象因子采集 (30)1.3.1 自动气象站结构 (31)1.3.2 技术指标 (32)1.3.3 自动气象站主要特点 (32)1.3.4 监测数据传输 (33)第2章卫星林火监测系统 (34)2.1 系统介绍 (34)2.2 系统组成 (36)2.3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37)2.4 卫星数据接收系统 (38)2.5 卫星数据处理系统 (39)2.6 数据服务器配置 (39)2.7 软件模块配置 (39)2.8 卫星监测图片 (40)第3章视频监控系统 (41)3.1 系统介绍 (41)3.2 视频监测站组成 (43)3.3 高清可见光成像系统 (45)3.3.1 高清远距镜头 (45)3.3.2 高清晰低照度网络摄像机 (46)3.4 被动红外/可见光一体化视频采集系统 (47)3.4.1 被动红外成像系统 (47)3.4.2 远距离可见光成像系统 (55)3.4.3 一体化集成 (57)3.5 野外数字重载云台 (57)3.6 网络视频编码器 (61)第4章前端设施防盗报警系统 (62)4.1 系统组成 (63)4.2 系统特点 (63)第5章前端辅助系统 (64)5.1 铁塔土建 (64)5.1.1 铁塔组成和特点 (65)5.1.2 铁塔设计和规格 (66)5.2 防雷和接地 (69)5.2.1 系统概述 (69)5.2.2 雷击防护措施 (71)5.2.3 屏蔽措施 (76)5.2.4 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 (77)5.3 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79)5.3.1 系统组成 (79)5.3.2 系统运行模式 (81)5.3.3 垂直轴风车 (82)5.3.4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 (84)5.3.5 太阳能优化器 (86)第四部分网络和通讯系统 (88)第1章网络系统建设 (88)1.1 网络通道和带宽选择 (88)1.2 网络系统设计和规划 (89)1.2.1 网络设计原则 (89)1.2.2 基础网络设计 (91)1.2.3 传送网络设计 (93)1.2.4 路由设计 (94)1.2.5 IP地址规划 (96)1.2.6 网络管理 (96)1.3 无线网络传输系统 (97)1.3.1 WLAN网络技术介绍 (98)1.3.2 设备选择依据 (98)1.3.3 组网方式 (99)1.3.4 网络架构 (100)1.3.5 系统特点 (100)1.4 网络安全 (102)1.4.1 网络安全概述 (102)1.4.2 网络安全措施 (102)第2章超短波无线通信系统 (104)2.1 系统概述 (104)2.1.1 背景介绍 (104)2.1.2 系统建设目标 (105)2.1.3 系统组成及功能 (106)2.1.4 系统整体结构拓扑 (109)2.1.5 系统建设原则 (110)2.2 固定基站数字无线超短波对讲通信系统 (110)2.2.1 系统概述 (110)2.2.2 系统架构 (110)2.2.3 系统功能说明 (111)2.3 固定基站应急无线移动视频系统 (114)2.3.1 系统概述 (114)2.3.2 基站设备结构示意图 (115)2.3.3 基站相关设备介绍 (116)2.4 固定基地台无线超短波通信系统 (117)2.4.1 系统概述 (117)2.4.2 系统架构 (117)2.5 前指车载应急音视频通信系统 (118)2.5.1 系统概述 (118)2.5.2 系统架构 (119)2.5.3 车载设备连接示意图 (120)2.5.4 车载应急通信指挥系统 (120)2.6 火场背负式中继台应急通信系统 (124)2.6.1 系统概述 (124)2.6.2 系统架构 (124)2.6.3 系统功能说明 (125)2.7 系统互联扩展 (127)第五部分智慧林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 (128)第1章 GIS地理信息系统 (128)1.1 GIS系统主要功能 (128)1.2 功能模块划分 (130)1.2.1 地图显示管理模块 (130)1.2.2 地图查询管理模块 (131)1.2.3 地图打印管理模块 (132)1.2.4 地图编辑管理模块 (133)1.2.5 专题图管理模块 (133)第2章森林火险预警预报系统 (135)2.1 森林火险气象预警系统 (135)2.1.1 实时采集火险因子数据 (135)2.1.2 火险预测预警分析 (136)2.1.3 生成当前火险等级和火险指数 (136)2.1.4 信息发布 (137)2.2 卫星林火监测分析系统 (137)2.3 了望监测视频管理系统 (139)2.3.1 监控功能 (139)2.3.2 图像选择功能 (140)2.3.3 摄像机控制功能 (140)2.3.4 流媒体和数据转发 (141)2.3.5 动态字符叠加功能 (141)2.3.6 数字虚拟矩阵功能 (142)2.3.7 系统网络管理功能 (142)2.3.8 联动功能 (144)2.3.9 多级用户权限管理功能 (145)2.3.10 异常状态报警 (146)2.3.11 分组显示及轮巡 (147)2.3.12 安全管理功能 (147)2.3.13 网络浏览功能 (148)2.3.14 GIS电子地图功能 (148)2.3.15 预案功能 (150)2.3.16 报警管理功能 (152)2.3.17 配置功能 (153)2.4 烟火智能识别系统 (154)2.4.1 系统介绍 (154)2.4.2 实时识别烟火目标 (155)2.4.3 烟火报警信息 (156)2.4.4 火场自动定位 (157)第3章无线通信调度系统 (160)3.1 系统介绍 (160)3.2 系统实现功能 (160)3.3 无线通信调度和管理平台功能 (164)3.3.1 无线通信调度系统远程管理结构 (164)3.3.2 基于GIS平台的调度和管理 (165)3.3.3 各级调度和管理 (167)3.3.4 主要调度功能 (168)3.3.5 系统操作界面 (169)3.4 系统特点 (175)第4章灭火应急指挥系统 (176)4.1 系统概述 (176)4.2 火情蔓延动态预测 (177)4.2.1 火势蔓延动态预测功能 (177)4.2.2 火势蔓延动态调整 (178)4.2.3 摧毁时间动态估算 (179)4.2.4 地势蔓延动态分析 (179)4.2.5 地类蔓延动态分析 (180)4.3 灭火指挥决策支持系统 (180)4.3.1 态势标绘 (181)4.3.2 灭火预案管理 (183)4.3.3 辅助决策支持 (185)4.4 灾损评估系统 (188)4.4.1 火场面积和范围评估模块 (188)4.4.2 森林资源损失动态评估模块 (189)4.4.3 森林资源损失预测评估模块 (191)4.4.4 灾损评估报表输出模块 (192)第5章林业综合管理系统 (192)5.1 林业OA系统 (192)5.1.1 个人办公子系统 (192)5.1.2 领导办公子系统 (194)5.1.3 公文管理子系统 (194)5.1.4 行政办公子系统 (195)5.1.5 机构资源管理 (195)5.1.6 系统管理 (196)5.2 林政管理信息系统 (197)5.2.1 林政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 (197)5.2.2 系统业务功能设计 (198)5.3 林业资源监管系统 (230)5.3.1 数据库 (230)5.3.2 资源基础信息服务系统 (244)5.4 营造林管理系统 (251)5.4.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252)5.4.2 林木种苗管理系统 (265)5.4.3 重点生态工程营造林管理系统 (265)5.4.4 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管理系统 (266)5.5 有害生物(病虫害)动态监测信息系统 (266)5.5.1 系统组成 (268)5.5.2 主要功能模块 (272)第6章林业移动互联网系统 (288)6.1 系统概述 (288)6.2 系统功能 (288)6.2.1 资源概况 (288)6.2.2 视频监控 (289)6.2.3 林业门户 (289)6.2.4 移动办公 (290)6.2.5 林业辞典 (291)6.2.6 护林员定位 (291)6.2.7 移动执法 (292)6.2.8 林信通 (293)6.3 系统特点 (293)6.4 扩展接口 (293)第六部分智慧林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中心硬件建设 (295)第1章三级指挥中心分布式管理 (295)1.1 省级指挥中心 (297)1.1.1 省级指挥中心职责 (297)1.1.2 省级指挥中心设计 (297)1.1.3 省级指挥中心架构 (298)1.1.4 省级指挥中心功能 (299)1.2 地市级指挥中心 (301)1.2.1 地市级指挥中心职责 (301)1.2.2 地市级指挥中心设计 (302)1.2.3 地市级指挥中心架构 (303)1.2.4 地市级指挥中心功能 (304)1.3 区县和林场级指挥中心 (306)第2章指挥中心装修 (307)2.1 概述 (307)2.2 装修系统 (308)2.3 配电系统 (310)2.4 照明系统 (311)2.5 空调系统 (312)2.6 接地系统 (312)第3章指挥中心整体集成 (314)第4章大屏幕显示系统 (315)4.1 设计概述 (315)4.2 系统组成 (317)4.3 系统结构拓扑图 (322)4.4 系统功能特点 (322)4.5 系统显示模式 (323)4.5.1 全屏应用 (324)4.5.2 VIDEO模拟视频信号显示 (324)4.5.3 计算机和工作站RGB信号显示 (325)4.5.4 网络RGB信号显示 (325)4.5.5 高分辨率图像显示 (326)4.5.6 多种信号混合显示 (327)第5章视讯会议和指挥调度系统 (327)5.1 系统概述 (327)5.2 设计依据 (329)5.3 设计原则 (329)5.4 系统建设 (330)5.4.1 系统组网和架构 (330)5.4.2 会议应用方式 (332)5.4.3 系统主要功能 (334)5.4.4 会议管理 (338)第6章存储系统建设 (341)6.1 存储平台具体要求 (341)6.2 存储网络选择 (342)6.3 存储方式选择 (343)6.4 存储系统方案设计 (345)6.5 存储系统容量计算 (346)第七部分系统优势和特点 (349)第1章系统整体特点 (349)1.1 统一平台 (349)1.2 平战结合 (349)1.3 “数图一体” (349)第2章系统扩展性 (350)第3章系统技术优势 (351)第4章系统技术亮点 (354)第5章系统关键参数 (358)第6章系统建设意义 (359)第一部分背景和需求分析第1章智慧林业信息管理现状与分析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2008—2020年)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内容广,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从技术层面详细阐明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核心内容、关键技术等,确保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特制定本指南。
一、总论(一)总体框架基本构成依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确定的“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合林业实际需要,提出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基本构成和实现方法(见图1)。
内外网均按“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建设。
内网基于内网基础设施搭建。
外网基于电子政务外网基础设施搭建,同时根据建设需要也可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
国家林业局和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建设本级“一站式”门户。
应用系统是实现各种服务的关键,分为应用服务和业务应用两个部分。
应用服务系统包括资源共享、政务协同、辅助决策和公共服务等服务模式;业务应用系统包括业务类、综合类和公用类应用—1 —系统。
图1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基本构成应用支撑是实现应用系统各种服务功能的技术关键,为应用系统之间无缝集成提供信息交换服务和业务协同支持。
—2 —数据库是实现各种服务的数据依据和来源。
林业数据库包括专业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信息产品库等。
基础设施是实现资源共享、政务协同、辅助决策和公共服务的物理平台。
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是顺利实现各类服务的保障。
两者贯穿于应用系统、数据库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层面。
标准规范体系主要是为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政务协同等工作提供技术准则;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主要是通过授权管理、数据保密等功能提供安全服务,以及通过信息化组织机构、人才队伍、运行机制建设等提供组织保障。
总体框架运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思想,选择主流、开放的架构体系,采用J2EE或DOT NET技术架构,来实现林业信息系统的横向和纵向集成,保障系统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
(二)核心技术采用国际先进、成熟、符合主流发展方向的信息技术作为核心技术。
同时,根据林业需求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空间信息技术。
以“3S”技术为代表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是实现空间数据采集、量测、分析、管理、存储、显示、传播和应用的综合技术,也是林业信息化建设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支撑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利用GPS高精度定位、遥感信息提取、GIS 空间显示、管理和分析,以及时态管理等技术,实现林业资源外业—3 —数据采集、林业资源的空间属性一体化管理和更新、林业资源历史数据分析和管理、林业地图三维可视化和无缝多级分辨率浏览等功能。
2.海量数据管理技术。
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设备集群优化,提高业务逻辑处理效率,以及采用数据挖掘、分布式计算和处理、网格等技术方法,实现林业资源海量数据优化组织和管理。
3.可视化技术。
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林业资源数据计算或模拟结果形成直观、形象的图形或图像。
可视化技术包括平面和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视频等技术。
作为林业可持续管理的一种智能化技术,可视化技术必须与森林生长模型以及其他林业预测模型相结合,才能实现森林管理方案的可视化比较和评估、史前森林景观重建和未来森林景观的预测、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等灾害影响分析等功能。
4.信息交换技术。
主要是利用元数据技术、XML、Web Services、SOA等具体技术实现数据发现、数据转换、数据管理和数据使用等功能,从而实现跨部门、跨地域、多源异构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实现多个业务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
5.模型模拟技术。
主要是在森林动态变化分析和林木生长分析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相结合,实现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模拟,为林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模型模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林分生长量和收获量预估、林火预测等林业管理领域。
—4 —6.安全访问控制技术。
主要包括建立防火墙和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技术,各种安全技术相互配合,以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使用。
二、内外网(一)外网1.概述。
外网是以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的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为基础,包含“四横两纵”框架的一个完整体系。
外网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核心,通过统一的对外发布窗口,提供信息公开、内容管理、内容发布、网上办事等服务。
在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技术体系架构下建设外网门户,有利于提高外网门户公共服务和信息资源共享能力,有利于外网门户的整合。
2.建设内容。
外网门户网站整合。
采用统一门户框架技术体系,利用多级跨域站群管理技术,以内容管理系统为基础,综合运用RSS内容聚合、信息共享和呈送、信息抓取和WEB2.0等技术,对各级林业部门网站进行整合,建立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林业门户网站群,实现资源整合,降低运维成本,提升林业门户网站整体水平。
遵照国家标准,统筹管理域名,使对外的访问域名简单形象,容易记忆。
要以应用集成和流程整合为设计基础,使用户能够快速达到所需服务的入口。
合理设置外网网站栏目,加强林业综合信息类、业务信息类、—5 —在线服务类、互动交流类等各项公众服务。
建立网上政务大厅,实现“一站式”服务。
提供信息发布、申请表格下载、在线受理和反馈、业务咨询和投诉、网上调查等功能。
要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技术满足公众需要,实现多媒体服务。
实现多种终端接入。
建设外网门户框架和网站群要确保具有高性能、高稳定和高可扩展性,要易于集成和维护。
(二)内网1.概述。
内网是以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内网网络为基础,包含“四横两纵”框架的一个完整体系。
内网门户建设要以安全和保密为重点,实现内部办公、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政务协同和辅助决策等功能。
2.建设内容。
推进网上办公。
以“一站式”门户网站为窗口,满足行政管理业务需求,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和网上互动。
整合分散、独立的业务系统。
以数据库为基础,通过信息交换,实现林业部门内部资源共享、协同办公和林业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跨部门行政审批,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建立内网审批系统。
建立内网办事大厅,实行内部并联审批。
内网办公跨部门审批技术涉及应用支撑系统,往往是建设难点,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认真分析和设计。
实现全程监察和对审批事项的受理情况、各部门工作情况和办事效率的便捷查询。
—6 —(三)关键技术1.集成门户技术。
主要是使用户通过单一的门户,共享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
其核心是Portal技术。
Portal技术可将已有的信息应用系统集成起来,以统一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并可做到流程整合。
现在林业应用系统中广泛应用的Portal 技术,包括信息门户、协作门户、专业门户、知识门户等技术。
2.网络隔离技术(GAP技术)。
GAP技术是指通过专用硬件,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网络在不连通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安全传输和资源安全共享的技术。
要特别关注新一代整机隔离技术。
整机隔离不仅突破了网络隔离和硬盘隔离的限制,而且实现了内存的物理隔离,从而实现了计算机内部所有存储部件的完全隔离,安全性得到很大提升。
3.虚拟专用网技术。
虚拟专用网技术可在外网及互联网上建立可信的安全连接,并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
在地域偏远的林业基层单位,通过虚拟专用网技术可解决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无法联通的问题,同时可降低成本。
移动用户可用虚拟专用网接入因特网,逐步实现安全无线连接和无线传输数据,还可经济有效地建立外网安全通道和需要安全外联到互联网的通道。
4.办公自动化技术(OA技术)。
办公自动化基于Internet/Intranet 技术,目的是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传统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办公和信息处理,提高管理和决策能力。
工作流和即时通讯—7 —是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核心。
要注重办公自动化新技术与林业行业需求相结合,重点是SOA架构、Web2.0技术、门户技术、移动应用技术、图形化工作流技术、多维知识管理技术、多元化自定义技术、组织权限模型技术、跨平台、跨数据库技术、数据整合技术、应用整合技术等。
5.协同工作技术(CSCW技术)。
主要是借助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使不同地域的群体共同协作完成一项任务。
它包括群体工作方式研究和支持群体工作的相关技术研究、应用系统的开发等部分。
协同工作技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林业科学相结合,为林业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
6.安全审计技术。
利用安全审计技术能够规范上网行为,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保密资料外泄。
通过可视化技术,分析网络信息系统的实际使用状况,帮助管理者发现潜在威胁,降低人为因素和管理缺失造成的损失。
也可从技术角度对IT安全事件进行有效监控,快速对网络安全威胁进行跟踪和处理。
三、应用系统(一)概述林业应用系统主要是通过应用开发组件、工作流组件、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等建设,利用应用适配器、消息传输、跨域通信代理等服务,实现跨部门协同作业及信息共享。
(二)体系结构应用系统分为应用服务和业务应用系统两个部分。
应用服务系—8 —统包括办事类、信息类、政务协同和辅助决策等服务系统。
业务应用系统是为各类林业业务工作开发的系统,为各类人员提供业务办公、数据处理、信息产品、信息发布和查询等服务。
业务应用系统又分为业务类、综合类和公用类应用系统(图2)。
业务应用系统根据各项林业业务具体流程,采用相关的数据信息标准,设计林业业务信息处理流程和应用系统所需功能,采用面向过程、组件和面向服务等架构,进行系统开发建设。
(三)主要内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以林业部门职能和办公业务流程为依据,同时考虑政府职能改革的需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林业业务的融合。
1.业务类应用系统。
按照林业业务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建设。
通过对林业业务流程的梳理,制定、改进和优化业务信息流程。
利用应用支撑,采用空间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建立系统。
通过交换体系和目录体系,对公共基础数据和林业专业基础数据进行—9 —访问,实现子系统间的衔接,并与基础设施共同实现应用系统的各项功能。
优先建设林业资源监管系统、营造林管理系统、林业灾害监控和应急系统。
图2 应用系统体系结构图林业资源监管系统主要解决“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资源监管问题,即将“3S”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林业资源管理业务相结合,通过建设多级用户的应用系统,实现对森林资源、荒漠化土地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各个业务环节的信息采集、处理、查询、分析及汇总等功能,保证林业资源数据更新维护。
营造林管理系统主要解决“林子造在哪里”、“治沙治在哪里”等问题,是实现营造林管理职能的业务管理系统,包括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以及森林经营管理等。
通过建立完整的国家、省、市、县级营造林管理系统和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对造林规划、造林计划、作业设计、进度管理、森林经营、检查验收—10 —和统计上报等各环节实行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