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要点

基于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要点
基于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要点

计算机控制技术

------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设计

系别: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自动化

班级:B110411

学号:B11041104

姓名:程万里

目录

一、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和原理 (1)

1.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 1 1.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原理......................................................... 1 二、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过程 (3)

2.1 校正前系统的参数 (3)

2.1.1 用MATLAB 绘制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3 2.1.2 用MATLAB 求校正前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4 2.1.3 用MATLAB 绘制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5 2.1.4 对校正前系统进行仿真分析.............................................5 2.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参数计算 (6)

2.2.1 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c ω............................................. 6 2.2.2 确定校正参数β、2T 和1T (6)

2.3 滞后-超前校正后的验证 (7)

2.3.1 用MATLAB 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7 2.3.2 用MATLAB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8 2.3.3 用MATLAB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9 2.3.4 用MATLAB 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10)

三、前馈控制

3.1 前馈控制原理..................................................................... 12 3.2控制对象的介绍及仿真......................................................... 12 四、 心得体会.............................................................................. 16 参考文献.......................................................................................17 附录 (18)

一、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和原理

1.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

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不可变部分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校正元部件,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校正方案主要有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前馈校正。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针对被校正系统的性能和给定的性能指标,首先选择合适的校正环节的结构,然后用校正方法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在用分析法进行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的结构通常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这三种类型。

超前校正通常可以改善控制系统的快速性和超调量,但增加了带宽,而滞后校正可以改善超调量及相对稳定度,但往往会因带宽减小而使快速性下降。滞后-超前校正兼用两者优点,并在结构设计时设法限制它们的缺点。

1.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原理

滞后-超前校正RC网络电路图如图1所示。

图1 滞后-超前校正RC网络

下面推导它的传递函数:

()()()()

()2

221121*********

21

11

1

2

21111111)(s C R C R s C R C R C R s C R s C R sC R sC R sC R sC R s E s M s G c ++++++=

+++

+

=

=

令1,,

,21221121

222111>++=+==βββ

C R C R C R T T C R T C R T ,则

()()()

()s T s T s T s T s G c 21211111ββ+???

?

??+++=

其中1T 为超前部分的参数,2T 为滞后部分的参数。

滞后-超前校正的频域设计实际是超前校正和滞后校正频域法设计的综合,基本方法是利用滞后校正将系统校正后的穿越频率调整到超前部分的最大相角处的频率。具体方法是先合理地选择截止频率c ω,先设计滞后校正部分,再根据已经选定的β设计超前部分。

应用频率法确定滞后超前校正参数的步骤: 1、根据稳态性能指标,绘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2、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c ω; 3、确定校正参数β; 4、确定滞后部分的参数2T ; 5、确定超前部分的参数1T ;

6、将滞后部分和超前部分的传递函数组合在一起,即得滞后-超前校正的传递函数;

7、绘制校正后的伯德图,检验性能指标。

二、 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过程

2.1 校正前系统的参数

根据初始条件,调整开环传递函数:

()()()

s s s K

s G 5.0115.0++=

当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0-=S K v 时,v K K =5.0。则

120-=s K

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 值时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s s s s G 5.01110

++=

2.1.1 用MATLAB 绘制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程序:

num=[10];

den=[0.5,1.5,1,0]; bode(num,den) grid

得到的伯德图如图2所示。

图2 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2.1.2 用MATLAB 求校正前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用命令margin(G)可以绘制出G 的伯德图,并标出幅值裕量、相位裕量和对应的频率。用函数[kg,r,wg,wc]=margin(G)可以求出G 的幅值裕量、相位裕量和幅值穿越频率。 程序:

num=[10];

den=[0.5,1.5,1,0]; G=tf(num,den); margin(G)

[kg,r,wg,wc]=margin(G)

得到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如图3所示。

图3 校正前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运行结果: kg=0.3000 r=-28.0814

wg=1.4142 wc=2.4253

即幅值裕量dB h 5.103.0lg 20-==,相位裕量β=-28.0814o

2.1.3 用MATLAB 绘制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MATLAB 中专门提供了绘制根轨迹的有关函数。[p,z]=pzmap(num,den)的功能是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r,k]=rlocus(num,den)的功能是绘制∞→=0k 部分的根轨迹。 程序:

num=[10];

den=[0.5,1.5,1,0]; rlocus(num,den)

得到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如图4所示。

图4 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2.1.4 对校正前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Simulink 是可以用于连续、离散以及混合的线性、非线性控制系统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软件包,并为用户提供了用方框图进行建模的图形接口,很适合于控制系统的仿真。

仿真后得到的结果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校正前系统的仿真图

图6 校正前系统仿真的阶跃响应曲线

2.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参数计算

2.2.1 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c ω

若性能指标中对系统的快速性未提明确要求时,一般对应()?-=∠180ωj G 的频率作为c ω。

从图3中得,c ω=1.5。这样,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为0o

,与要求值仅差+45o

,这

样大小的超前相角通过简单的超前校正是很容易实现的。

2.2.2 确定校正参数β、2T 和1T

β由超前部分应产生超前相角?而定,即

?

?βs i n 1s i n 1-+=

。在本题中,

?=?+?=50545?,因此

55.750sin 150sin 1≈?

-?

+=

β

c T ω15112=,以使滞后相角控制在-5o 以内,因此1.01

2

=T ,滞后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01

.01.0++s s 。

()()c

c

j G ωωlg 20,-,作20dB/dec 直线,由该直线与0dB 线交点坐标1

T

β

确定1

T 。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在c ω=1.5处的增益是13dB 。所以过点(1.5,-13)画一条20dB/dec 的直线,与0dB 线的交点确定转折频率。经计算得,转折频率

89.01

1

=T ,另一转折频率为7.61

=T β

。所以超前部分的传递函数为

7

.689

.0++s s 。

将滞后校正部分和超前校正部分的传递函数组合在一起,得滞后-超前校正的传递函数为

()01

.01

.07.689.0++++=

s s s s s G c

系统校正后的传递函数为

()()()()()()()()

01.07.615.011.089.010++++++=s s s s s s s s G s G c

2.3 滞后-超前校正后的验证

由于校正过程中,多处采用的是近似计算,可能会造成滞后-超前校正后得到的系统的传递函数不满足题目要求的性能指标。所以需要对滞后-超前校正后的系统进行验证。下面用MATLAB 求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量和幅值裕量。

2.3.1 用MATLAB 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程序:

num=[10,9.9,0.89];

den=[0.5,4.855,11.0985,6.8055,0.067,0]; G=tf(num,den);

margin(G)

[kg,r,wg,wc]=margin(G)

得到的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如图7所示。

10

-4

10

-3

10

-2

10

-1

10

10

1

10

2

10

3

-270

-225-180-135-90P h a s e (d e g )

Bode Diagram

Gm = 15.4 dB (at 3.68 rad/sec) , P m = 47.6 deg (at 1.21 rad/sec)

Frequency (rad/sec)

-150-100-50050100

150M a g n i t u d e (d B )

图7 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运行结果: kg=5.9195 r=47.6239

wg=3.6762 wc=1.2072

即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6239.47γ,()10lim 0

==→s sG K s v 满足指标。

假设验证结果不满足指标,重新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满足性能指标为止。

2.3.2 用MATLAB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程序:

num=[10,9.9,0.89];

den=[0.5,4.855,11.0985,6.8055,0.067,0]; bode(num,den) grid

得到的伯德图如图8所示。

图8 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2.3.3 用MATLAB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程序:

num=[10,9.9,0.89];

den=[0.5,4.855,11.0985,6.8055,0.067,0];

rlocus(num,den)

得到的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如图9所示。

图9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2.3.4 用MATLAB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用Simulink对校正后的系统仿真。

仿真后得到的结果如图10和图11所示。

图10 校正后系统的仿真图

图11 校正后系统仿真的阶跃响应曲线

程序:

k=10;

num=conv([1,0.89],[1,0.1]);

den=conv(conv(conv(conv([1,0],[1,1]),[0.5,1]),[1,6.7]),[1,0.01]);

sys=tf(k*num,den);

Lsys=feedback(sys,1,-1);

[y,t,x]=step(Lsys);

plot(t,y);

ltiview

得到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12所示。

图12 校正后阶跃响应曲线

调节时间取%2±的误差范围。由图12可知,超调量%8.23%=σ,上升时间

s t r 35.1= ,峰值时间s t p 33.2=,调节时间s t s 13=。

对比校正前后的阶跃响应曲线可知,校正前系统是不稳定的,无法求得时域性能指标。校正后的系统是稳定的,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是衰减振荡的。当调节时间取%2±的误差范围时,调节时间s t s 13=。

三、前馈控制

3.1、前馈控制原理

对于存在扰动的系统,可以直接按照扰动进行控制,称作前馈控制,在理论上,它可以完全消除扰动引起的偏差。在加有前馈控制的系统中,一旦出现扰动,前馈调节器就直接根据扰动的大小和方向,按照前馈调节规律,补偿扰动对被控量的影响。由于惯性和纯滞后,扰动作用到系统上,被控量尚未发生变化,前馈调节器就进行了补偿,如果补偿作用恰到好处,可以使被控量不会因扰动作用而产生偏差。前馈控制的设计依据是不变性原理。“不变性”是指控制系统的被控量与扰动量完全无关,或在一定准确度下无关。然而进入控制系统中的扰动必然通过被控对象的内部联系,使被控量发生偏离其给定值的变化。而不变性原理是通过前馈控制器的校正作用,消除扰动对被控量的这种影响。前馈控制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

12323()d f Y X GG G M G G G G =?++ (1-1)

由式(1-1)可见,不论原系统如何,只要能够测得干扰M 及干扰通道()f G s 就可构造出()d G s 使下式成立:

2

f d G G G =-

(1-2)

图13 前馈控制原理图

按结构,前馈控制系统可分为静态前馈控制系统,动态前馈控制系统,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前馈-串级控制系统。

3.2、 控制对象的介绍及仿真

本文选择空调系统中空调房间部分作为被控对象,空调房间的自动控制主要是室温控制,它是空气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用到设置在室内的测温传感器测定室内空气温度信号,并将此信号传递给温度调节器进行运算放大,发出控制指令信号,以控制相应的执行控制机构,使送风温度或送风温度随偏

G 1(s ) G 2(s ) G 3(s ) G d (s )

G f (s )

可测干扰X Y

差量的大小而发生变化,以满足空调房间温度控制的要求。根据相关资料,在

假设没有相关滞后环节后得出空调房间的温度传递函数为

1.19

()

(52)

G s

s s

=

+

,选

择空调房间的负荷变化作为干扰,分别加入静态前馈,动态前馈,前馈-串级控制控制技术。在这里前馈并不是单独使用的,由于开环控制很难知道补偿的效果,往往加入反馈控制与之相结合。

图14 加入静态前馈的模型结构框图

图15 加入动态前馈的模型结构框图

图16 加入前馈-串级的模型结构框图

50

100

150

200

250300

350

400

450

500

0510152025

303540t(s)

T (℃)

PID

静态前馈

图17 仿真结果图

随着仿真时间的加长,我们发现动态前馈控制优于静态前馈控制,同时,对于此控制对象而言,前馈-串级控制与动态前馈控制系统的仿真曲线完全一致且与不受干扰时的曲线几乎完全一致。其实,当扰动通道和控制通道的时间常数接近的时候,引入前馈控制可以显著提高控制性能,由于控制效果明显,通常采用静态前馈就能满足要求了。动态前馈比静态前馈复杂,参数的整定也比较麻烦。因此,在静态前馈能够满足工艺要求的时候,尽量不采用动态前馈。实际工程中,通常控制通道和扰动通道的惯性时间和纯滞后时间接近,往往采用静态前馈就能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而对于文中的空调房间控制对象,相比航空航天的技术领域,要求的性能指标没有必要特别高,所以采用静态前馈控制即可。而动态前馈控制前馈-串级控制只是在理论上由于静态前馈控制。

究其原因,其实动态前馈控制的前馈算式输出的不仅是扰动量的函数,而且是时间的函数,所以相比静态前馈控制更完善,而前馈-串级控制更是能因为自身的复杂结构达到完全补偿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研究前馈控制与PID 控制的优劣,本文建立了加入PID 控制器的模型,通过试凑法进行了PID 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图18 加入PID 控制器的模型结构图

50

100

150200

250

300

0510

1520

25

30

35

t(s)

T (℃)

动态前馈前馈-串级PID

图19 PID 控制仿真结果图

经观察得:前馈控制优于PID 控制,前馈控制的上升时间和调节时间比PID 控制短,且在动态过程的振荡次数少于PID 控制,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PID 的波动还是比较明显的,而前馈控制几乎没有波动。根据控制系统的动态指标,结合自动控制原理的快速性,准确性,稳定性的要求。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前馈控制能达到优化控制的目的,和传统的PID 控制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四、心得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MATLAB已成为当今应用软件中空前活跃的领域,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因此掌握MATLAB这个软件基本的使用方法对我们是十分有益的。MATLAB可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和交互式环境。当然,MATLAB也可以用对反馈系统进行校正。

此次课程设计的内容对一个单位反馈系统进行滞后-超前校正。回顾此次实践的整个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真的在这个自己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好多东西。课程设计开始阶段比较顺利,但是做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这里时,遇到了不小麻烦,不会用MATLAB编程得阶跃响应曲线。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终于看懂了课件了的那段程序,于是就求出了滞后-超前校正后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

这次的课程设计,不仅让我们更好的更深一步的了解MATLAB这个十分有用的软件,也能运用他对某一电路图进行仿真,与理论上相结合,从而进一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也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很好的证明。与此同时,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加深了系统进行滞后-超前设计过程的理解,还掌握了用MATLAB编程计算系统时域性能指标和系统幅值裕量、相位裕量的方法。总而言之,这次的课程设计的确让我受益匪浅,还让我把许多新知识尽收囊中。

参考文献

[1]陈杰主. MATLAB宝典. 电子工业出版. 2007.

[2]吴天明,谢小竹等. MATLAB电力系统设计与分析.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3]李国勇. 智能控制与其MATLAB实现.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4]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科学出版社. 2007.

[5]王万良. 自动控制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黄坚. 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王晓燕/冯江.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与仿真》.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8] 郑勇/徐继宁/胡敦利/李艳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程》.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9] 何衍庆. 《MATLAB语言的运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0] 刘叔军. 《MATLAB7.0控制系统应用与实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11] 张德丰. MATLAB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 2010.

[12] 师宇杰. 自动控制原理——基于MATLAB仿真的多媒体授课教材(上册). 国防工业出版. 2007.

[13]谢仕宏. MATLABR2008控制系统动态仿真实例教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附录

常用MATLAB函数简介

(1)step函数

用MATLAB作控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时,如果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系数,则可以用step(num,den)或者step(num,den,t),就得到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step(num,den)中没有指定时间t,系统会自动生成时间向量,响应曲线图的坐标也是自动标注的。若采用命令step(num,den,t)求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其中的时间t由用户指定,MATLAB会根据用户给定的时间t,算出对应的坐标值。执行该命令不能自动画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而要令加plot绘图命令。除了求单位阶跃响应的step函数,MATLAB中还提供了求系统各种响应的函数,例如求脉冲响应的impluse命令、求系统零输入响应的initial命令。

(2)rlocus 函数

虽然用手工精确绘制系统根轨迹是非常困难的,但用计算机很容易精确地绘制出根轨迹。MATLAB中专门提供了绘制根轨迹的有关函数。

[p,z]=pzmap(num,den)的功能是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

[r,k]=rlocus(num,den)和[r,k]=rlocus(num,den,k)的功能是绘制根轨迹图。[r,k]=rlocus(num,den)是绘制k从0到无穷部分的根轨迹。系统自动确定坐标轴的分度。如果用户需要设置坐标的范围,只要在程序中加上指令:

v=[-x,x,-y,y];axis(v)。如果要以给定的参数范围绘制根轨迹,则执行命令

自控课设MATLAB超前滞后校正概要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张弛 专业班级: 电气1002班 指导教师: 刘志立 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 题 目: 用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初始条件: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 ) 2)(1()(++= s s s K s G 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0-≥S K v , 45≥γ。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 求) 1、 M ATLAB 作出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 值的系统伯德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2、前向通路中插入一相位滞后-超前校正,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3、用MATLAB 画出未校正和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4、用Matlab 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画出阶跃响应曲线,计算其时域性能指标。 5、课程设计说明书中要求写清楚计算分析的过程,列出MATLAB 程序和MATLAB 输出。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摘要 (3) 1基于频率响应法校正设计概述 (4) 2串联滞后-超前校正原理及步骤 (5) 2.1滞后超前校正原理 (5) 2.2滞后-超前校正的适用范围 (6) 2.3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步骤 (6) 3串联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 (7) 3.1待校正系统相关参数计算及稳定性判别 (7) 3.1.1判断待校正系统稳定性 (7) 3.1.2绘制待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8) 3.1.3绘制待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 (9) 3.1.4绘制待校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0) 3.1.5利用SIMULINK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 (11) 3.2滞后超前-网络相关参数的计算 (12) 3.3对已校正系统的验证及稳定性分析 (15) 3.3.1绘制已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15) 3.3.2判断已校正系统的稳定性 (16) 3.3.3绘制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 (17) 3.3.4绘制已校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8) 3.3.5利用SIMULINK进行控制系统建模仿真 (19) 3.3.6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小结 (20) 4心得体会 (21)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设计

学号0975020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设计起止日期:2012 年 5 月28 日至2012 年 6 月1 日 学生姓名安从源 班级09电气2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6 月1 日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1 —2012 学年第 2 学期 控制与机械工程 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系 09-2 班级 课程设计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的设计 完成期限:自 2012 年 5 月 28 日至 2012 年 6 月 1 日共 1 周 设计依据、要求及主要内容: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 s s K s G 要求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为120-≥s K v ,相角裕度 45≥γ,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装置。 基本要求: 1、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绘制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绘制原系统的Bode 图,确定原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3、绘制原系统的Nyquist 曲线。 4、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 5、设计校正装置,绘制校正装置的Bode 图。 6、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7、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绘制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 曲线。 9、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指导教师(签字): 系主任(签字): 批准日期:2012年5月25日

目录 一、绪论 (4) 二、原系统分析 (5) 2.1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5) 2.2 原系统的Bode图 (5) 2.3 原系统的Nyquist曲线 (5) 2.4 原系统的根轨迹 (5) 三、校正装置设计 (5) 3.1 校正装置参数的确定 (5) 四、校正后系统的分析 (6) 4.1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6) 4.2 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 (6) 4.3 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曲线 (6) 4.4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6) 五、总结 (7) 六、参考文献 (7) 七、附图 (8)

基于Matlab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基于Matlab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

目录 目录 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 (1) 1.1设计内容 (1) 1.2 设计要求 (1) 1.3 Matlab软件 (2) 1.3.1基本功能 (2) 1.3.2应用 (3) 第二章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 2.1 校正装置计算方法 (4) 2.2 课程设计要求计算 (4) 第三章利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辅助分析 (6) 3.1校正系统的传递函数 (6) 3.2用Matlab仿真 (6) 3.3利用Matlab/Simulink求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10) 3.2.1原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10) 3.2.2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11) 3.2.3校正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比较 (12) 3.4硬件设计 (13) 3.4.1在计算机上运行出硬件仿真波形图 (14)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6) 参考文献 (18)

第一章 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 1.1设计内容 针对二阶系统 )1()(+= s s K s W , 利用有源串联超前校正网络(如图所示)进行系统校正。当开关S 接通时为超前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 11 )(++-=Ts Ts K s W c c α, 其中 132R R R K c += ,1 )(13243 2>++=αR R R R R ,C R T 4=, “-”号表示反向输入端。若Kc=1,且开关S 断开,该装置相当于一个放 大系数为1的放大器(对原系统没有校正作用)。 1.2 设计要求 1)引入该校正装置后,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时稳态误差1.0)(≤∞e ,开环截止频率ωc’≥4.4弧度/秒,相位裕量γ’≥45°; 2)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3)利用对数坐标纸手工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c R R

MATLAB滞后-超前校正器

基于MATLAB 的滞后-超前校正器的设计 摘要:对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介绍了基于MATLAB 的 滞后-超前校正器的设计过程,并用仿真实例验证了该方法比传统的方法节省了相当大的工作量,实现起来非常的方便。利用MATLAB 软件中的控制系统工具箱和Simulink 工具箱可以很方便的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和设计。 关键词:MATLAB;滞后-超前校正器;设计 1 引言 MATLAB(Matrix Laboratory 即“矩阵实验室”)是集数值分析、矩阵运算、信号处理和图形显示于一体,构成了一个方便的、界面友好的用户环境,其强大的科学计算与可视化功能,简单易用的开放式可扩展环境,使得MATLAB 成为控制领域内被广泛采用的控制系统计算与仿真软件。“自动控制原理”是工科类专业一门重要的课程,其所需数学基础宽而深、控制原理抽象、计算复杂且繁琐以及绘图困难等原因,使学生学习感觉枯燥并有畏难情绪。将MATLAB 软件应用到该门课程教学中,可以解决深奥繁琐的计算,简单、方便又精确的绘图,并可以用丰富多彩的图形来说明抽象的控制原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早期的校正器设计利用试凑法,其计算量非常大,而且还要手工绘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图,很难达到满意的结果。将MATLAB 软件应用到校正器设计中,则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并能很方便的达到满意的效果。本文介绍在MATLAB 环境下进行滞后-超前校正器的设计方法。 2 控制系统校正设计概述 在经典控制理论中,系统校正设计,就是在给定的性能指标下,对于给定的对象模型,确定一个能够完成系统满足的静态与动态性能指标要求的控制器(常称为校正器或补偿控制器),即确定校正器的结构与参数。控制系统经典校正设计方法有基于根轨迹校正设计法、基于频率特性的Bode 图校正设计法及PID 校正器设计法。按照校正器与给定被控对象的连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可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四种。串联校正控制器的频域设计方法中,使用的校正器有超前校正器、滞后校正器、滞后-超前校正器等。超前校正设计方法的特点是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比校正前的大,系统的快速性能得到提高,这种校正设计方法对于要求稳定性好、超调量小以及动态过程响应快的系统被经常采用。滞后校正设计方法的特点是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比校正前的小,系统的快速性能变差,但系统的稳定性能却得到提高,因此,在系统快速性要求不是很高,而稳定性与稳态精度要求很高的场合,滞后校正设计方法比较适合。滞后-超前校正设计是指既有滞后校正作用又有超前校正作用的校正器设计。它既具有了滞后校正高稳定性能、高精确度的好处,又具有超前校正响应快、超调小的优点,这种设计方法在要求较高的场合经常被采用。 3 滞后-超前校正器的设计 3.1 滞后-超前校正器

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设计说明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设计 : 胡志峰 学号: 100230105 2013年7月12日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 指导教师签字: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2013年 7 月 5 日

一、实验目的 完成滞后 - 超前校正控制器设计 二、实验要求 熟练掌握 MATLAB 设计仿真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运用Protel 设计控制器硬件电路图,以及运用MCS-51单片机C 或汇编语言完成控制器软件程序编程。 三、设计任务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60 )(110()(0++= s s s K s G ,采用模拟设 计法设计滞后-超前校正数字控制器,使校正后的系统满足如下指标: (1) 当t r = 时,稳态误差不大于1/126; (2) 开环系统截止频率 20≥c ω rad/s ; (3) 相位裕度o 35≥γ 。 四、 实验具体步骤 4.1 相位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的连续设计 校正方案主要有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前馈校正。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针对被校正系统的性能和给定的性能指标,首先选择合适的校正环节的结构,然后用校正方法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在用分析法进行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的结构通常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这三种类型。 超前校正的作用在于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响应的快速性,滞后校正的主要作用是在不影响系统暂态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低频段的增益,改善系统的稳态特性,而滞后超前校正环节则可以同时改善系统的暂态特性和稳态特性。这种校正的实质是综合利用了滞后和超前校正的各自特点,利用其超前部分改善暂态特性,而利用滞后部分改善稳态特性,两者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1)调整开环增益 K,使其满足稳态误差不大于1/126; 00 lim (s)126v s K s G K →===g

基于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要点

计算机控制技术 ------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设计 系别: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自动化 班级:B110411 学号:B11041104 姓名:程万里

目录 一、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和原理 (1) 1.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 1 1.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原理......................................................... 1 二、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过程 (3) 2.1 校正前系统的参数 (3) 2.1.1 用MATLAB 绘制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3 2.1.2 用MATLAB 求校正前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4 2.1.3 用MATLAB 绘制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5 2.1.4 对校正前系统进行仿真分析.............................................5 2.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参数计算 (6) 2.2.1 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c ω............................................. 6 2.2.2 确定校正参数β、2T 和1T (6) 2.3 滞后-超前校正后的验证 (7) 2.3.1 用MATLAB 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7 2.3.2 用MATLAB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8 2.3.3 用MATLAB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9 2.3.4 用MATLAB 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10) 三、前馈控制 3.1 前馈控制原理..................................................................... 12 3.2控制对象的介绍及仿真......................................................... 12 四、 心得体会.............................................................................. 16 参考文献.......................................................................................17 附录 (18)

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课程设计

课题: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一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日期:2013.12.6-2013.12.12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一、设计目的 () (1)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对控制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剪切频率、相角穿越频率以及增益裕度的求取方法。 (3)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系统分析的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4)提高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 (5)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不可变部分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校正元部件,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校正方案主要有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前馈校正。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针对被校正系统的性能和给定的性能指标,首先选择合适的校正环节的结构,然后用校正方法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在用分析法进行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的结构通常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这三种类型。超前校正通常可以改善控制系统的快速性和超调量,但增加了带宽,而滞后校正可以改善超调量及相对稳定度,但往往会因带宽减小而使快速性下降。滞后-超前校正兼用两者优点,并在结构设计时设法限制它们的缺点。 二、设计要求(姬松) 1.前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MATLAB系统要素,MATLAB语言的变量与语句,MATLAB的矩阵和矩阵元素,数值输入与输出格式,MATLAB系统工作空间信息,以及MATLAB的在线帮助功能等。 2.控制系统模型,主要包括模型建立、模型变换、模型简化,Laplace变换等等。 3.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的各种响应、性能指标的获取、零

自控大作业超前滞后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大作业 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其中0()(1) K G s s s = +。

1、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网络()c G s ,满足:单位斜坡输入时,位置输出稳态误差1 9 ss e = ,开环截止频率 4.5/c rad s ω''=,相角裕度50γ''≥,请写出校正具体步骤: 解: 1.求开环增益K 传递函数为:0()(1) K G s s s = + 此系统为为Ⅰ型系统,且系统稳定,故由稳态误差91 1e ss == K 知:K=9 校正前系统传递函数为)() (1s s 9 s o +=G (1)根据校正前系统Bode 图,确定校正前系统相角裕度和开环截止频率: 0w c =)(L 0w 9 lg 202c = s /rad 3w c = 43.18arctanw -90-180)w (180r c c o ==+=? (2)计算校正网络的参数a 和τ: 已知开环截止频率 4.5/c rad s ω''= 取s /rad 5.4w w c m =" =

c o lg 20lga 10-5 .4==)(L 06.5 0988 .006 .5*5.41 a *w 1m === τ 10988.01 s 5.01s 1s a s c ++= ++=s G ττ) ( (3)验算校正后的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 1s 0988.0)(1s (s ) 1s 5.0(9)s ()s ()s (c o +++= =G G G 6.549 7.23-47.77-04.6690)w *098 8.0(arctan -arctanw -90-)w *5.0(arctan 180)w (180r c c c c =+=" " "+="+=''? 满足设计要求。 2、用MATLAB 画出校正前系统、校正装置和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 -100 100 M a g n i t u d e (d B )10 10 10 10 10 10 -180 -135-90-45045P h a s e (d e g ) Bode Diagram Frequency (rad/sec) MATLAB 程序: G1=tf(9,[1,1,0]); G2=tf(9*[0.5,1],conv([1,1,0],[0.0988,1])); G3=tf([0.5 1],[0.0988 1]) bode(G1) hold bode(G2,'--')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习题

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6-1 试对以下特性的一阶网络,确定其电路结构、电阻和电容值、放大器的增益和复平面图: a)ω=4 rad/sec时相位超前60°,最小输入阻抗50000Ω和直流衰减为10db。 b)ω=4时相位之后60°,最小输入阻抗50000Ω和高频衰减-10db。 c)频率范围ω=1至ω=10rad/sec内,滞后-超前网络具有衰减10db和输入阻抗50000Ω。 在以上所有情况,电阻最大值接近1MΩ,电容约10μF。而且假设网络负载阻抗实质上是无穷大。 6-2 习题6-2图所示包含局部速度反馈回路的单位反馈系统。 a)当不存在速度反馈(b=0)时,试确定单位跃阶输入下系统的阻尼系数、自然频率、最大超调量以及由单位斜坡输入下所引起的稳态误差。 b)试决定当系统等效阻尼系数增加至0.8时的速度反馈常数b。 c)按速度反馈和0.8的阻尼系数,确定单位阶跃输入下系统的最大超调量和单位斜坡输入下引起的稳态误差。 d)试说明斜坡输入下具有速度反馈和不具有速度反馈,但阻尼系数仍为0.8的两系数,怎样使它们的稳态误差相同。 习题6-2图 6-3 如若系统的前向传递函数为20/s(1+s),重做习题6-2. 6-4 习题6-4图所示为一个摇摆控制系统的方块图。它可以提供足够的抗扰动力矩的动特性,以限制导弹摇摆偏移速度[12].扰动力矩由倾斜角的变化和操纵控制偏差产生。决定摇摆控制系统特性的主要限制是副翼的伺服响应。 a)试确定习题6-4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C(s)/R(s) b)设若由共轭主导极点支配瞬态响应,为满足系统的等效阻尼系数接近于0.5,和等效自然频率近于4rad/sec,试说明对副翼的伺服响应参数的要求。

滞后-超前校正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和原理 (2) 1.1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 (2) 1.2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原理 (2) 2 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过程 (4) 2.1校正前系统的参数 (4) 2.1.1 用MATLAB绘制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4) 2.1.2 用MATLAB求校正前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5) 2.1.3 用MATLAB绘制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6) 2.1.4 对校正前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7) 2.2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参数计算 (8) ω (8) 2.2.1 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 c 2.2.2确定校正参数β、2T和1T (8) 2.3滞后-超前校正后的验证 (9) 2.3.1 用MATLAB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9) 2.3.2 用MATLAB绘制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10) 2.3.3 用MATLAB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11) 2.3.4 用MATLAB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12)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摘要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除了在国防、空间科技等尖端领域里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之外,在机电工程、冶金、化工、轻工、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农业等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的作用也日显突出。自动控制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改善了劳动条件,在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自动化装置已经无所不在,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动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是检验我们学过知识扎实程度的好机会,也让我们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更加完善。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得到了动手能力的训练,启发创新思维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装配、调试能力。 关键词:滞后超前校正伯德图 MATLAB 校正参数

控制系统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课 程 设 计 题 目: 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初始条件: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 ) 2)(1()(++= s s s K s G 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0v K S -≥,相角裕度 45≥γ。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用MATLAB画出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值的系统伯德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2)前向通路中插入一相位滞后-超前校正,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3)用MATLAB画出未校正和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4)用Matlab画出已校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求出超调量、峰值时间、调节时间及稳态误差。 (5)课程设计说明书中要求写清楚计算分析的过程,列出MATLAB程序和MATLAB输出。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 I 摘要 ................................................................................................................. II 1设计题目和设计要求 .. (1) 1.1题目 (1) 1.2初始条件 (1) 1.3设计要求 (1) 1.4主要任务 (1) 2设计原理 (2) 2.1滞后-超前校正原理 (2) 3设计方案 (4) 3.1校正前系统分析 (4) 3.1.1确定未校正系统的K值 (4) 3.1.2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和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根轨迹 (4) 3.1.3未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7) 3.2方案选择 (7) 4设计分析与计算 (8) 4.1校正环节参数计算 (8) 的确定 (8) 4.1.1已校正系统截止频率ω c ω的确定 (8) 4.1.4校正环节滞后部分交接频率 a ω的确定 (8) 4.1.1校正环节超前部分交接频率 b 4.2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 (8) 4.3已校正系统传递函数 (9) 5已校正系统的仿真波形及仿真程序 (10) 5.1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10) 5.2已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11) 5.3已校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2) 6结果分析 (13) 7总结与体会 (14) 参考文献 (14) 本科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超前滞后矫正控制器设计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报告题目: 超前滞后矫正控制器设计 2013年12月2日

《计算机控制》课程设计任务书 指导教师签字: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2013年11 月25 日

1.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 1.1实验要求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1.0)(11.0(100 )(++= s s s s G ,采用模拟设 计法设计数字控制器,使校正后的系统满足:速度误差系数不小于100,相角裕度不小于40度,截止角频率不小于20。 1.2系统分析 (1)使系统满足速度误差系数的要求: ()() s 0 s 0100 lim ()lim 100 0.1s 10.011V K s G s s →→=?==++ (2)用MATLAB 画出100 ()(0.11)(0.011) G s s s s = ++的Bode 图为: -150-100-50050 100M a g n i t u d e (d B )10 10 10 10 10 10 P h a s e (d e g ) Bode Diagram Gm = 0.828 dB (at 31.6 rad/s) , P m = 1.58 deg (at 30.1 rad/s) Frequency (rad/s) 由图可以得到未校正系统的性能参数为: 相角裕度0 1.58γ=?, 幅值裕度00.828g K dB dB =, 剪切频率为:030.1/c rad s ω=, 截止频率为031.6/g rad s ω=

(3)未校正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0.20.40.60.811.2 1.41.61.82Step Response Time (seconds) A m p l i t u d e 可以看出系统产生衰减震荡。 (4)性能分析及方法选择 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都很小,很容易不稳定。在剪切频率处对数幅值特性以-40dB/dec 穿过0dB 线。如果只加入一个超前校正网络来校正其相角,超前量不足以满足相位裕度的要求,可以先缴入滞后,使中频段衰减,再用超前校正发挥作用,则有可能满足要求。故使用超前滞后校正。 1.3模拟控制器设计 (1)确定剪切频率c ω c ω过大会增加超前校正的负担,过小会使带宽过窄,影响响应的快速性。 首先求出幅值裕度为零时对应的频率,约为30/g ra d s ω=,令 30/c g rad s ωω==。 (2)确定滞后校正的参数 2211 3/10 c ra d s T ωω= ==, 20.33T s =,并且取得10β=

实验4 控制系统校正

实验4 控制系统的校正 1、主要内容 控制系统的校正及设计上机实验 2、目的与要求 熟悉应用 MATLAB 软件设计系统的基本方法 熟悉应用 SISO Design Tool 进行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自行设计完成一个二阶系统串联校正设计任务 3、重点与难点: 自行设计完成一个二阶系统串联校正设计任务 自行设计完成一个二阶系统并联校正设计任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了解使用 SISO 系统设计工具(SISO Design Tool )进行系统设计。 二、设计任务 串联校正是指校正元件与系统的原来部分串联,如图 1 所示。 图 中 ,()c G s 表 示 校 正 部 分 的 传 递 函 数 , 0()G s 表 示 系 统 原 来 前 向 通 道 的 传 递 函 数 。 当 1()(1)1c aTs G s a Ts +=>+时,为串联超前校正;当1()(1)1c aTs G s a Ts +=<+时,为串联迟后校正。 我们可以使用 SISO 系统设计串联校正环节的参数,SISO 系统设计工具(SISO Design Tool )是用于单输入单输出反馈控制系统补偿器设计的图形设计环境。通过该工具,用户可以快速完成以下工作:利用根轨迹方法计算系统的闭环特性、针对开环系统 Bode 图的系统设计、添加补偿器的零极点、设计超前/滞后网络和滤波器、分析闭环系统响应、调整系统幅值或相位裕度等。 (1)打开 SISO 系统设计工具 在 MA TLAB 命令窗口中输入 sisotool 命令,可以打开一个空的 SISO Design Tool ,也可以在 sisotool 命令的输入参数中指定 SISO Design Tool 启动时缺省打开的模型。注意先在 MATLAB 的当前工作空间中定义好该模型。如图 2 为一个 DC 电机的设计环境。 (2)将模型载入 SISO 设计工具 通过 file/import 命令,可以将所要研究的模型载入 SISO 设计工具中。点击该菜单项后,将弹出 Import System Data 对话框,如图 3 所示。 (3)当前的补偿器(Current Compensator ) 图 2 中当前的补偿器(Current Compensator )一栏显示的是目前设计的系统补偿器的结构。缺省的补偿器增益是一个没有任何动态属性的单位增益,一旦在跟轨迹图和 Bode 图中添加零极点或移动曲线,该栏将自动显示补偿器结构。

串联超前校正的计算方法

完成一个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往往需要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比较才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满意的性能,在用分析法进行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的结构通常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超前滞后校正这三种类型,也就是工程上常用的PID 调节器。本次课设采用的超前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相角补偿系统的滞后相角,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如增加相角裕度,提高系统稳定性能等,而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matlab 在控制器设计,仿真和分析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次课设采用用Matlab 软件对系统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未校正系统的动态性能和超前校正后系统是否满足相应动态性能要求。 超前校正就是在前向通道中串联传递函数为: ()()() 1 1 1G c ++? = = Ts aTs a s R s C s 其中: C R R R R T 2121+= 12 2 1>+= R R R a 通常 a 为分度系数,T 叫时间常数,由式(2-1)可知,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 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 a 倍,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交易补偿. 如果对无源超前网络传递函数的衰减由放大器增 益所补偿,则 ()1 1 ++= Ts aTs s aG c 上式称为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无源超前校正网络的对数频率特性如图6-4。 图6-4无源超前校正网络的对数频率特性 显然,超前校正对频率在1/aT 和1/T 之间的输入信号有微分作用,在该频率范围内,输出信号相角比输入信号相角超前,超前网络的名称由此而得。因此

超前校正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超前相角补偿系统的滞后相角,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如增加相位裕度,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等。 下面先求取超前校正的最大超前相角m ?及取得最大超前相角的频率m ω,则像 频特性: () ω ? c =arctanaT ω-arctanT ω ()() ()221 T 1d ωωω ?ωT T a aT d c +-+= 当() , 0=ω ? ω d d e 则有: T a m 1= ω 从而有: a a T a T T a aT 1 arctan arctan 1arctan 1arctan m -=-=? =11arcsin 21arctan 111 arctan +-=-=+- a a a a a a a a 既当 T a m 1= ω时,超前相角最大为 11 arcsin m +-=a a ?,可以看出m ?只与a 有关 这一点对于超前校正是相当重要的 超前校正RC 网络图如图2。 图2超前校正RC 网络图 利用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乃是利用超前网络相角超前特性。只要正确地将超前网络的交接频率1/aT 和1/T 设置在待校正系统截止频率 c ω的

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课程设计 题 目 : 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初始条件: 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 的开环传递函数是 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K v 10S 1 ,相角裕度 45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 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 求) G(s) K s(s 1)(s 2)

1)用 MATLAB画出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 K 值的系统伯德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2)前向通路中插入一相位滞后-超前校正,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3)用 MATLAB画出未校正和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4)用 Matlab 画出已校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求出超调量、峰值时间、调节时间 及稳态误差。 5)课程设计说明书中要求写清楚计算分析的过程,列出MATLAB程序和 MATLAB输出。说明 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 指导教师签名: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目录 目录 ................................................. I.. 摘要 ................................................. II 1设计题目和设计要求. (1) 1.1题目 (1) 1.2初始条件 (1) 1.3 设计要求 (1) 1.4 主要任务 (1) 2设计原理 (2) 2.1滞后-超前校正原理 (2) 3设计方案 (4) 3.1校正前系统分析 (4) 3.1.1确定未校正系统的K 值....................................... 4.. 3.1.2 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和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根轨迹 (4) 3.1.3 未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 7.. 3.2方案选择 (7) 4设计分析与计算 (8) 4.1校正环节参数计算 (8) 4.1.1已校正系统截止频率c的确定.................................. 8.. 4.1.4校正环节滞后部分交接频率a的确定 ............................ 8. 4.1.1校正环节超前部分交接频率b的确定 ............................ 8. 4.2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 (8) 4.3已校正系统传递函数 (9) 5已校正系统的仿真波形及仿真程序 (10) 5.1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10) 5.2已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11) 5.3已校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2) 6结果分析 (13) 7总结与体会 (14) 参考文献 (14)

第章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参考复习资料

习题六 1. 在题图6.1(a )(b)中,实线分别为两个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图中虚线部分表示采用串联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改变后的部分,试问: 1)串联校正有哪几种形式: 2)试指出图(a )、(b)分别采取了什么串联校正方法? 3)图(a )、(b)所采取的校正方法分别改善了系统的什么性能? L (ωL (ω 题图6.1 习题1图 答案:1)、相位超前校正、相位滞后校正、相位-超前校正 2)、图(a)串联相位滞后校正,图(b)串联相位超前校正。 3)、相位滞后校正提高了低频段的增益,可减少系统的误差。相位超前校正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使剪切频率变大,提高系统的快速性。 2.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0ωL 如题图6.2所示,采用串联校正,校正装置 的传递函数)1100 )(13.0() 110)(13()(++++=s s s s s G c 题图6.2 习题2图 (1)写出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0s G ; (2)在图中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ωL ; (3)求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c ω和γ。 解:(1))1100 )(110(100 )0++=s s s s G (2)20)1100 )(13.0() 13(100))()(+++==s s s s s G s G s G c ,)(ωL 曲线见答案图。

(3)10=c ω,?=?--?-+?=6.63100 10arctan 23.010arctan 90310arctan 180γ 题2解图 3. 已知最小相位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0ωL 和串联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ωc L 如题图6.3所示。 (1)写出原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s G ,并求其相角裕度; (2)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s G c ; (3)画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ωL ,并求其相角裕度。 1 题图6.3 习题3图 解:(1))105.0)(1.0(100 )(0+= s s s s G ?-=4.33γ (2)1 1001 125.3)(++=s s s G c (3)) 1100)(105.0)(11.0() 1125.3(100)()()(0++++==s s s s s s G s G s G c 125.3=c ω ?=9.57γ

实验三、超前-滞后校正。陈院梅1262

实 验 报 告 学号:201110401262 姓名:陈院梅 成绩: 一、 实验名称:频率法串联校正 二、 实验目的: (1) 理解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串联超前-滞后校正的作用。 (2) 掌握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串联超前-滞后校正的用途。 (3) 熟悉频率法校正的方法和过程。 (4) 熟悉利用matlab 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分析的方法。 三、 实验要求: (1) 一人一机,独立完成实验内容 。 (2) 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并用A4纸打印后上交。 四、 时间:2013年11月21日 五、 地点:信自楼234 实验报告: 一、设一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如果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80)(4()(++= s s s K s G p ,试设计一 个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要求:①相角裕度≥45。 ; ②当系统的输入信号是单位斜坡信号时,稳态误差e ss ≤0.04; ③取C=1μF 时,确定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元件数据,并画出该装置的结构图; ④绘制出校正后系统和未校正系统的Bode 图及其闭环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进行对比。

结果分析: 由图可见,未校正系统幅值裕度为10.5db ,对应的频率为17.9rad/s 相角裕度为15.9db 相应的频率为9.57rad/s 。相角裕度离要求甚远。 校正后系统幅值裕度为25.6db ,对应的频率为44.2rad/s 相角裕度为45.0239相应的频率为9.62rad/s,校正后相角裕量满足要求,且串联超前校正增大了系统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系统的剪切频率增大,系统的快速性得到提高,即性能指标提高。 由运行结果可以确定该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的元件数据,即1R C T = 、1 2= 1R R ββ - 标称化得: R1=14.6kΩ,R2=2.831kΩ,并由此可画出无源超前网络图。

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课程设计 题目: 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初始条件: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

) 2)(1()(++= s s s K s G 要求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10v K S -≥,相角裕度 45≥γ。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 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 用MATLAB 画出满足初始条件的最小K 值的系 统伯德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2) 前向通路中插入一相位滞后-超前校正,确 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3) 用MATLAB 画出未校正和已校正系统的根轨 迹。 (4) 用Matlab 画出已校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曲线、求出超调量、峰值时间、调节时间及稳态误差。 (5) 课程设计说明书中要求写清楚计算分析的过 程,列出MATLAB 程序和MATLAB 输出。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 任务 时间(天) 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审题、查阅相关资料 2 分析、计算 2 编写程序 1 撰写报告 2

论文答辩 1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目录 ................................................................................................................... I 摘要 ................................................................................................................. II 1设计题目和设计要求.. (1) 1.1题目 (1) 1.2初始条件 (1) 1.3设计要求 (1) 1.4主要任务 (1) 2设计原理 (2) 2.1滞后-超前校正原理 (2) 3设计方案 (4) 3.1校正前系统分析 (4) 3.1.1确定未校正系统的K值 (4) 3.1.2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和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根轨迹 (4) 3.1.3未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7) 3.2方案选择 (7) 4设计分析与计算 (8) 4.1校正环节参数计算 (8) 的确定 (8) 4.1.1已校正系统截止频率ω c ω的确定 (8) 4.1.4校正环节滞后部分交接频率 a ω的确定 (8) 4.1.1校正环节超前部分交接频率 b 4.2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 (8) 4.3已校正系统传递函数 (9) 5已校正系统的仿真波形及仿真程序 (10) 5.1已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10) 5.2已校正系统的伯德图 (11) 5.3已校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2) 6结果分析 (13) 7总结与体会 (14) 参考文献 (15) 本科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