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古典乐曲的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与阴阳和合之美

Vol.35No.11Nov.2014第35卷第11期2014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 oc.S ci )一、引言阴阳,是我国古人对大自然的看法,古代劳动人民将生活中遇到的许多事物看作对立关系,并将这种对立的关系统称为“阴阳”,例如,山为阳水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等等。
阴阳观念在古代中国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认同,因此人们将阴阳观念引入到生活中的每一方面,如历法、医药、数学等,而古典音乐中也同样包含着阴阳观念。
乐曲的基调、意象、情感等元素通常可以划分为阳刚、阴柔两种美感。
音乐中的阴阳不但相互呈现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可以相互交融,构成和谐的乐曲形象。
笔者主要分析音乐中阴柔与阳刚美的特点及区分,并研究阴阳和合在音乐中的体现。
二、阳刚和阴柔的区分及对我国古典音乐的影响(一)阳刚和阴柔的分类在我国的传统艺术中,许多艺术形态、形象、风韵等都可以划分为阴柔与阳刚两种美感。
在艺术范畴中,所谓阴柔的就是指悠远缓慢的韵味,所谓阳刚就是指强劲磅礴的韵味。
刚柔对立统一的学说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清朝学者归纳了前朝最富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对刚、柔进行了诠释,将阴与柔、阳与刚结合起来。
同时,清朝学者将刚、柔视为美感的分类,认为一切美感都具有阴柔或阳刚的特点。
同时具有阴与柔这两个特点的风格包括:悠远、沉静、清逸、柔和等;同时具有阳与刚这两个特点的风格包括:奔放、豪迈、悲壮、雄浑等。
清朝的学者在对阴柔、阳刚进行诠释时认为,要想达到极致的美感,应将阴与柔、阳与刚进行结合[1]。
唐朝名士司空图在其诗歌作品中也曾经提到,像诗歌等富有韵律的文篇大多具有阴柔美或阳刚美的特点。
司空图举例说,作品的风格偏向阳刚美通常都具有豪迈、辽远、磅礴等特点,作品的风格偏向阴柔美通常会具有淡雅、婉转、华丽等特点。
古琴是一种高雅的乐曲,是我国封建时期社会名流和隐士抒发情感的重要乐器。
浅谈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赏析

浅谈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赏析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擅弹七弦琴,技艺高超,被人尊为“琴仙”。
伯牙古时存有“伯牙摔倒琴谢知音”的故事,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诉的就是伯牙和砍柴樵夫钟子期互为知音的故事。
伯牙的名曲有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等。
《高山流水》就是中国古琴曲,属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够领会其琴艺,并说这就是描写“峨峨兮但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萧晔:“圣子,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葬送知音,摔倒琴绝弦,终生不弹。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
师旷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著名音乐家,自幼双目失明,故自称盲臣。
他尤精于音乐,擅弹琴,辨音能力极强。
代表作品存有《阳春》《白雪》等。
《阳春》《白雪》合称为《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所作的著名古琴曲。
在战国时代成为楚国的高雅乐曲,也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与“下里巴人”形成鲜明对照。
李延年李延年是西汉音乐家。
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
他因擅长音律,颇得武帝喜爱。
李延年为武帝献唱:“北方存有佳人,风流而单一制,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无人知晓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些。
”即为《佳人曲》,而并使妹妹入宫获宠。
嵇康嵇康就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
嵇康精通音律,创作了“嵇氏四弄”,即《长清》《短清》《长側》《短側》,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即蔡邕的《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合称“九弄”,并成为隋炀帝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他还著有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谱写了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的《广陵散》。
李隆基李隆基即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皇帝音乐家。
李隆基爱好音乐,尤擅弹奏羯鼓和横笛,对唐代的音乐制度搞了多次关键性改革,推动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与提升;他还成立梨园,扩展教坊,培育了许多杰出的音乐艺人。
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中国乐曲

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中国乐曲文章标题:探秘中国音乐之美: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中国乐曲1. 引言中国音乐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深受西方人的喜爱。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探索中国音乐的魅力及其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
2. 落榜作品《茉莉花》作为中国音乐代表作,落榜作品《茉莉花》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深受西方人喜爱。
其清新的音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将中国的美妙音乐传播到西方世界。
3. 二泉映月古老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以其充满沧桑气息的音乐语言,打动了无数西方音乐爱好者的心。
它通过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让西方人感受到中国音乐的深厚魅力。
4. 京剧《霸王别姬》京剧《霸王别姬》以其独特的唱腔和戏剧性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国音乐舞台上的杰作。
在西方人眼中,它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引发了西方人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探索与热爱。
5. 羌族舞曲《马灯舞》羌族舞曲《马灯舞》以其欢快的旋律和激情的舞蹈,深受西方人的喜爱。
它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6. 榜书作品《高山流水》榜书作品《高山流水》以其悠扬的琴音和丰富的表现内涵,使其成为西方人心中的中国音乐经典之一。
它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高雅与深沉,引发了西方音乐学者对中国音乐的研究与倾慕。
7. 民族管弦乐《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以其雄壮的音乐形式和激昂的节奏,成为中国音乐的一张名片。
在西方人心中,这部作品不仅象征着中国音乐的磅礴气势,更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与壮丽的风景。
8. 藏族古歌《拉祜祭祖歌》藏族古歌《拉祜祭祖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朴实的旋律,让西方人感受到中国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它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不同民族音乐的重要窗口,引发了他们对中国音乐多样性的探究与赞美。
9. 来自粤剧的《十面埋伏》粤剧《十面埋伏》以其独特的曲艺表演和戏剧性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古典音乐

乐种
燕乐
中乐单音性
燕乐
燕乐是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供娱乐欣赏的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又称宴乐。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隋唐燕乐继承了乐 府音乐的成就,是汉族俗乐与西域俗乐相融合而成的宫廷新音乐。它在隋、唐几位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推动下,得 到了很大发展。隋炀帝有专业乐工3万人。当时把大型的宫廷乐队按照所奏乐曲的来源分为九部乐,即清乐(汉族 传统音乐)、西凉(今甘肃)乐、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天竺(印度)乐、康国(即康居,今新疆北部及中亚) 乐、疏勒乐、安国(中亚)乐、高丽乐、礼毕(最后所奏,一说即文康乐)。唐玄宗时宫廷中乐工多至数万,设5 所教坊加以管理,并设别教院教练宫廷音乐创作人员。唐初改九部乐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杂用中外音乐)、 清商伎(传统音乐)、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在今新疆)伎。到 唐玄宗时,又根据表演形式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立部伎两大类。坐部伎在室内坐奏,人数较少,音响清雅细腻, 要求乐师有较高的技艺;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数较多,常有很喧闹的合奏,有时还加入百戏等。
道家的思想也影响中国音乐的生成和发展。“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因此在“律学”上 有了“五度相生律”。时至魏晋,中国的美学思想有了一个突破,一反道家那种清静无为,否定五音、五色的思 想,以山水诗、画取代玄言诗。但也并非全然背叛,而是反对自然主义地描绘,要求“神明降之”,要“神似”。 于是有了“宫、商、角、徵、羽”五音。
中乐起源
中乐起源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 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 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音乐美与情感表达解读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音乐美与情感表达解读引言中国古典音乐是一种独特而优美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表达方式来传递情感和情绪。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音乐作品,展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美和情感表达的深厚领悟。
本文将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音乐美和情感表达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艺术世界中的独特价值。
一、音乐美的呈现1. 声音的色彩和质感《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采用了多种乐器和声部的组合,使音乐的呈现更加丰富多样。
其中,弦乐器如古琴、二胡等带来了深情、抒怀的音色,木管乐器如洞箫、笛子则为乐曲增添了清新、悠扬的音质。
这种多样的乐器组合使得音乐作品既能够表达出情感的热烈和激昂,又能够展现出静谧和幽深之美。
2.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旋律曲线流畅而优美,通过音符的起伏和跳跃,使得音乐更加动听。
节奏上,该曲结合了快慢、短长的变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这种对旋律和节奏的处理,使得音乐在听众的耳中产生了一种美妙的衔接感和节奏感,给人以舒适和享受。
二、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塑造1. 自然美的描绘《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以昨夜的雨疏和风骤为主题,通过音乐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赞美。
音乐中的清新、悠扬的旋律,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昨夜的雨声和风声。
这种自然美的描绘,让人感到舒畅和宁静,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2. 情感的抒发《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还通过音乐表达了人们对爱情、思乡和离别的情感。
音乐中使用了丰富的技巧,如高潮迭起的音符、跌宕起伏的旋律等,使得音乐充满了激情和波澜壮阔的情感色彩。
这种情感的抒发,让人们在倾听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震撼。
3. 意境的塑造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成功地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音乐鉴赏心得体会800字

音乐鉴赏心得体会800字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一、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
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
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二、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
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这些艺术家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
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
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
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
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四、音乐对人的影响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
五、音乐与素质教育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
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中国古典乐曲艺术赏析系列

中国古典乐曲艺术赏析系列中国古典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凝结了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表达。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首经典的中国古典乐曲,以供欣赏和赏析。
一、《平湖秋月》《平湖秋月》是中国古典音乐中脍炙人口的一支曲子。
这首曲子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一幅秋夜湖畔的月色图景。
它以温婉悠扬的旋律和柔和的音色为特色,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聆听到悠扬的琴声在夜色中荡漾。
二、《广陵散》《广陵散》又称《广陵止息》,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首传世名曲。
它是由古代琴师曲世砆创作的,被誉为“古琴之祖”。
这首曲子以琴声抒发内心情感,充满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理想。
它的曲调简洁而哀婉,能够引发人们心中的共鸣。
三、《渔舟唱晚》《渔舟唱晚》是中国古典音乐中流传较广的一首吟诗曲。
它描绘了渔舟归来的场景,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家园的眷恋融于音乐之中。
这首曲子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和朦胧的音色展现出江南水乡的温情与安逸。
四、《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一首以古筝为演奏乐器的古琴曲。
它具有悠远的音乐效果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以音乐传递出对梅花的赞美和爱慕之情。
这首曲子表现了中国人对梅花的喜爱和对美的追求,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致与深邃。
五、《山水幽情》《山水幽情》是一首色彩斑斓的古筝曲。
它通过古筝的独特音色和技巧,描绘了中国山水画的壮美和灵动。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多变的音调展示了中国山水之美的特点,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六、《赛马》《赛马》是中国古典音乐中一首富有活力和奔放的曲目。
它以琵琶的独特音色和强烈的节奏感展现了中国传统赛马活动的热闹场景。
这首曲子色彩斑斓、充满激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以上几首中国古典乐曲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这些曲目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意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思考。
在享受这些古典乐曲的同时,我们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诗经中的音乐美学解析

诗经中的音乐美学解析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是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代表之一。
在古代,音乐不仅被用作娱乐和审美活动,还被视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诗经中的音乐美学在文化传承和审美体验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对诗经中的音乐美学进行解析,探索其在音乐艺术和文化传承中的意义。
1. 抒发情感的音乐美学诗经中的音乐美学以表达情感为核心,通过音乐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有些诗歌的音乐旋律明快欢快,如《国风·齐风》中的《归有光》;有些则悲伤凄凉,如《国风·商颂·临》中的《荡》。
音乐美学的抒发情感作用让人们更容易与诗经中的内容产生共鸣,使其成为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2. 转化文化价值的音乐美学诗经中的音乐美学不仅仅是音乐表演本身,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通过歌词和旋律的结合,诗经中的音乐传递着古代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国风·郑风·子衿》中以“子衿如花, 亦何以家?”表达了对爱情和家庭的思考。
这种转化文化价值的音乐美学使得诗经不仅是古代音乐的代表,更是古代文化的体现。
3. 追求和谐之美的音乐美学在诗经中,音乐美学追求和谐之美是一种重要的审美追求。
音乐旋律与歌词、意境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音符之间的协调与衔接上,也体现在音乐与情感、意义的统一上。
通过和谐之美的音乐美学,诗经中的音乐作品才能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4. 传递文化记忆的音乐美学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音乐美学传递了丰富的文化记忆。
通过音乐艺术的形式,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例如,《国风·唐风·萧条孟》中以凄凉的音乐传递了古代社会动荡的情境。
通过诗经中的音乐美学,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总结起来,诗经中的音乐美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审美体验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它给人高雅纯洁的感觉,
尤其是中国古典音乐。当中国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
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缠绵
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是中国古典音乐特
有之美。像阳春白雪,高山流水都是典型的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
一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这国的文化的影响的。中国传统文
化包含丰富的和谐思想,像"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等
思想和理念都是中国和谐思想的体现。中国古人以阴阳五行揭示宇宙
万物的形成与繁衍的原理,这样一种哲学观必然以自然与人、个体与
社会的统一作为前提,力求从这种统一之“和”中去寻求生存之道、
社会发展之道。“和”即是美,这种观念便是从上古时期就形成的审美
意识特征,从此影响中华文明几千年。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看一下中
国古代的“和”的思想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体现。
首先,我们来看看其审美之“和”。
人类在音乐听觉审美上形成音韵协调和畅的音声之“和”的观念,
并非偶然。古人认为音律的产生来自于自然之阴阳五行,对音律的了
解有利于掌握农事等自然规律。所以古时人们的音乐活动并不是纯艺
术的意义,而是感悟自然寻求与天合一的途径。古人还发现十二律可
以通过数字运算而求得。从我国先秦时期出土的乐器实物中,我们可
以发现古人很早便在管乐器上发现了这一音数规律。在对乐器进行观
察和演奏后,可以很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发现音高与数字的关系,即音
高与管长度成反比。十二律之间就凭借着“三分损益”数量关系能够
辗转相生,一阴一阳,一浊一清,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所谓“三分损益”,
即“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在人的音乐听觉尺度的谐和感建立之后,人对音乐谐和感性认识的进
一步发展,便是音阶的谐和感。根据文献记载,古时就出现了以“徵、
羽、宫、商、角”排列为序的五声音阶形态,即为现在的“56123”。
表达古人的音阶谐和审美观念。同时在弦管乐器的乐学实践中也产生
的以简单整数比为谐和的音乐听觉审美观念,这意味着音乐审美谐和
观念的确立。这里的“和”,虽是以律调节音高的行为而言,但由此“律
和声”的行为所建立起来的音阶,无疑具有“和”的意义。虽然,我
们的耳朵有趋向谐和音程、旋律的一面,但是,声音如果只有一种,就不
会有动听的音乐,所以要把高低快慢、长短、清浊不同的各种声音统
一起来才能悦耳。这些看法都说明美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
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叫做“和”。
接下来我们在看一看我国古典音乐在情感意志方面的“和”。
除了强调多样性的统一之“和”,我们更要知道“和”的另一层
含义即是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恰到好处,也就。是“度”。艺术或任何成
功的创造都有赖于掌握这个“度”,这是中国辩证思维的要点 。《左
传·昭公二十一年》也记述了伶州鸠反对周景王铸大钟的事,他认为
钟的声音要大小适度,小不至于听不见,大不至于为耳所受不了,这样
才能达到“和”,给人以美的感受。否则,不但不能给人美感,听久了反
而会使人发生疾病。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和”在这里所体现的又
一种内涵,即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由音乐来沟通、联络人之间的情感意
志,并使之处于一种谐和状态。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整个宇
宙是由阴阳对立统一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而“乐”的“和”之
美正是宇宙“和”之美的表现。所谓“物得其常曰乐极,极之所集曰
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也就是说“和”能实现“物得其常”,
亦即阴阳协调,万物都按照它的规律和谐地生产发育。正因为这样,他
认为把这种“平和之声”通过各种乐器加以演奏,就能达到“气无滞
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社,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甚
至能够达到“和神人”,即“神是以宁,民是以听”的地步。
中国的古典音乐很多,《春江花月夜》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典雅
优美的抒情音乐,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
谧甜美天地。在优美的音乐中我看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冉冉升起的
月亮,柔美的杨柳,江面上荡漾着的小舟大自然好像将其迷人的艳丽、
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其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现
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了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与唯
美的感染力。其音乐构思非常巧妙精致,随着音乐主题的摇曳变化和
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
烈奔放,将大自然更换不已胜景,变幻无穷的色彩一一呈现。优美的
意境,流畅的韵律,严密的结构,变化的主题旋律,层出不穷的新的
因素,每一段都采用一种叫“换头合尾”的民间音乐表现手法,都有同
一乐句出现的结尾.听起来十分和谐。达到了人情与风情、生命与自
然的亲密交流,合二为一的审美化境。
《春江花月夜》让我陶醉于音乐的氛围之中,乐曲的情感是那样
丰富、那样真切,给人以整个心智都呈现出的一种敞亮的状态,让人
非常主动、生动、自然地感悟,捕捉到音乐的妙机与蕴藏,将画意、
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
珑透彻的诗境,从而在深层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
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美之所在,它使人在音乐审美的精神体验中,
上升到人与自然、社会谐和统一的更高审美境界。它或者是一种人与
自然关系谐调相顺的体验,或者是一种对生命本体的超越而达到某种
无拘无碍、和乐自得的精神境界也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审美体验中
一种最富美学意义的审美境界。
姓名:董丽丽
学号:0711101016
班级:07小教数学(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