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该如何理解
白居易《琵琶行》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翻译及赏析琵琶行翻译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官为九江郡的司马。
第二年秋天,送客人到湓浦口。
夜里听到有人在船中弹琵琶,听那铿锵清脆的弦声,带有长安京城的韵味。
就打听那个弹奏的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师学过琵琶。
现在年纪大了,容貌衰老了,只好委托终身给商人为妻子。
于是命人摆上酒席,请她尽情地弹奏几支曲子。
曲子弹完了,她带着忧伤的神情叙述年轻时候欢乐的往事。
如今却漂泊沦落,容貌憔悴,辗转流浪,迁徙各地。
我由京中外调已经二年了,一直是安逸自适的,被这歌女的话所感动后,这晚才觉得我有被贬官远放的感伤;因此作了这首七言歌行送给她。
共六百一十六个字,命名为“琵琶行”。
夜里在浔阳江头送客,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瑟瑟作响,我和客人一起下马上船,饯别时,我们对举着酒杯要饮酒,却没有音乐助兴;我们将要分别,心中悲伤,纵使醉了也不能使我们尽情,在这行将分别时,只见广阔的江面上,沉浸着一轮明月。
这时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使我忘了辞别,客人也不想启程。
依循着声音,探问这位弹琵琶的人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弹琵琶的人似欲回答,却又迟疑不作声。
我们将船移近,邀请她和我们见面,我们添了酒,重新张灯,重新设宴。
经过再三催请,她才出来,出来时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
她才转动弦轴拨动琴弦,调整声音高低,顺手拨弹了三两声,虽然还没弹出曲调,却已流露出感情,一弦一弦掩藏抑制,音调不畅,托出幽怨的心惰,声声充满无限的愁思,好像在倾诉生平的不得意。
她低着眉头,随手继续弹下去,说尽了心中无限的心事。
左手手指在弦上轻轻叩弦,慢慢揉动,右手顺手下拨,或反手回拨。
先弹霓裳羽衣曲,再弹绿腰曲。
那粗弦发出的声音粗重,像阵阵急雨,细弦发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像私语:粗重的低音和轻细的高音错杂地弹着,就像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上。
有时像黄莺般婉转悦耳的鸣声,轻轻地在花下滑过,有时弦声低沉微弱,像泉水正呜咽地从冰下艰涩地流过。
然后乐音凝结休止,如泉水结冰一般,由缓慢而断绝。
《琵琶行》(诗词翻译赏析)

《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翻译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思

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思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思是: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该句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出自: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该文的白话释义是: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扩展资料
元和十年(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年(公元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
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琵琶行》理解性默写

白居易《琵琶行》理解性默写《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下面是《琵琶行》的理解性默写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1、《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中有四处描写月亮作衬托的诗句,它们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2、《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还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4、《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
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目的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也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内心情感。
白居易《琵琶行》译文加分析版

白 居 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 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 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 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 通俗平易,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 传 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行》。”
人刺死宰相武元衡,刺伤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白
居易任东宫赞善大夫,是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
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
以越职言事之罪被贬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45岁的白
世,穆宗即位,调回长安。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
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 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 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 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 起。 这首诗叙述层次分明,描写音乐细致生动,新颖精妙, 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 青的境地。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起对比反衬作用
第五诗段: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 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 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 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 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 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琵琶行》分层赏析

《琵琶行》分层赏析《琵琶行》分层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分层赏析,参考一下。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
分层赏析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
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
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琵琶行》知识点总结及翻译基础知识归纳

《琵琶行》知识点总结及翻译基础知识归纳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学习了琵琶行的人应该知道其中的蕴意吧!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几篇《琵琶行》知识点总结及翻译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琵琶行》知识点总结及翻译篇一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 琵琶引》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不得志一作: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暂歇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银篦一作:云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原文、翻译及赏析

⽩居易《琵琶⾏·琵琶引》原⽂、翻译及赏析琵琶⾏·琵琶引唐代:⽩居易 元和⼗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闻⾈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本长安倡⼥,尝学琵琶于穆、曹⼆善才,年长⾊衰,委⾝为贾⼈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叙少⼩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年,恬然⾃安,感斯⼈⾔,是⼣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六⾔,命⽈《琵琶⾏》。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
忽闻⽔上琵琶声,主⼈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不得志。
(不得志⼀作:不得意) 低眉信⼿续续弹,说尽⼼中⽆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六⼳⼀作:绿腰)。
⼤弦嘈嘈如急⾬,⼩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珠⼩珠落⽟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暂歇⼀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此时⽆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浆迸,铁骑突出⼑枪鸣。
曲终收拨当⼼画,四弦⼀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唯见江⼼秋⽉⽩。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裳起敛容。
⾃⾔本是京城⼥,家在虾蟆陵下住。
⼗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罗裙翻酒污。
(银篦⼀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春风等闲度。
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嫁作商⼈妇。
商⼈重利轻别离,前⽉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守空船,绕船⽉明江⽔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
我闻琵琶已叹息,⼜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该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两句诗?许多人认为这两句诗表现了琵琶女的拘谨、羞涩、腼腆,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参考答案是,“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腼腆,也写出了诗人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相识的心情”。
这种理解也不时见诸报刊杂志及一些老师的诗歌讲解中。
“千呼万唤”琵琶女出来演奏,表现了诗人的急切心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表现了琵琶女的“矜持、腼腆”,笔者却不敢苟同。
“矜持、腼腆”,《现代汉语词典》分别是这样解释的。
【矜持】①庄重;严肃:神态矜持沉稳。
②拘谨;拘束:他第一次上台发言,显得有点矜持。
【腼腆】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小孩儿见了生人有点腼腆。
“犹抱琵琶半遮面”很明显不能表现琵琶女的“庄重、严肃”,那么参考答案指的就是表现琵琶女“拘谨、拘束”的。
“腼腆”一般是形容小孩子的,或指某人第一次做某事时脸皮薄而神情不自然的。
琵琶女既不是小孩子,也不是第一次在别人面前弹琵琶,她是见过大世面、出过大场面的人,在浔阳江头这样偏僻的小地方,几个失意的地方小官员邀请她即兴演奏自己拿手的曲子,琵琶女怎会“拘谨、腼腆”呢?
下面我们不妨结合《琵琶行》中交代的琵琶女的身世及当时的情景来作详细分析。
从家庭住址来看,“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琵琶女来自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京城长安,京城的威势与气度,繁荣与发达,必然让她产生一种地域的优越感和自豪感,自有一种高贵不凡的气势。
“虾蟆陵”在长安东南郊曲江附近,为当时长安歌肆酒楼汇聚地区。
全国一流琵琶高手的交流切磋,国家最高水平的演出活动,优良音乐环境的耳濡目染无疑让她见多识广、眼界开阔,言谈举止爽利大方,岂会有来自偏僻地方、没见过世面的小家女子的作态?从才艺来看,她素养好、才艺高、成名早,“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早年师从名家,才艺出类拔萃、专业水平堪称国家一流,算得上琵琶国手、琵琶之王。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这正是行家里手的范儿、顶尖高手的谱儿,区区一场临时演奏,岂会怯场腼腆?从容貌来看,“妆成每被秋娘妒”,光彩照人,艳压群芳。
虽说今非昔比,风采不再,但也应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吧,至少那雍容华贵的气度、超凡脱俗的气质,演艺明星的风范犹在吧,岂会忸怩拘谨、羞于见人?从个人阅历来看,京城的纨绔子弟、豪门膏粱,都曾陶醉在她的琵琶曲里,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千金买笑,毫不吝惜,“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而今几个失意落魄
的地方官相邀,会吓着她?从以前演出的气氛来看,火爆热烈,高潮迭起、纵情忘形。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舞台经验丰富老到、精于煽情的琵琶女难道没有自信镇住今天这个场子?
综上所述,琵琶女岂会在浔阳江头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遇见这么几个失意的地方官员,被邀请弹奏几首她娴熟的曲子,会拘谨、腼腆吗?从情理上看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但琵琶女又为什么会“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琵琶女最终为什么出来演奏呢?是
为了金钱吗?从琵琶女的自诉来看,琵琶女不缺金钱,“商人重利轻别离”,她缺的是丈夫的厮守温存、夫妻的欢聚温馨,她完全不必为金钱而卖艺演出,金钱请不动她。
是为朋友吗?外面“千呼万唤”邀她弹奏的人素昧平生,纯属萍水相逢,不必说有任何友情关系了。
是为知音,为悦己者演奏吗?她不清楚外面呼唤她的人到底是真心喜欢她的琴艺,是真正的知音呢,还是搜奇猎艳的轻薄好色之徒?早年的经历让她刻骨铭心,那些轻薄之徒更多的是垂涎她的美貌,而不是真正欣赏她的琴艺。
她年轻貌美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她年长色衰的时候,“门前冷落鞍马稀”,在“弟走从军阿姨死”之后,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了。
谁能确保船外“千呼万唤”之人,不是像从前那些轻浮的纨绔子弟那样,只重容貌而不重才艺呢?更何况琵琶女而
今是一个有夫之妇,轻率应邀出去,别人怎么看,丈夫归来得知情况后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又会引发怎样的家庭风暴?也有可能是为了真情吧,船外人“千呼万唤”,真心相约;“添酒回灯”,诚心赏乐。
也许是被他们的真情打动了,也许是为他们的执着感动了,也许是得到纯属欣赏音乐,人身安全无虞的承诺,也许是唤起了她久违的演出欲,渴望得到欣赏,也许是想释放一下压抑、郁闷的心情,也许是被告知邀请她的是闻名遐迩也是从长安贬谪出来的著名诗人白
居易,她演奏过他的《长恨歌》等其他名曲……琵琶女终于在迟疑、犹豫、矛盾等激烈的思想斗争之中慢慢移步出来了。
琵琶女出来时,为什么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呢?笔者认为不应该是“矜持、腼腆”。
从上面的身世分析可知,琵琶女来自京城,才艺一流,出道早,见识多,阅历广,眼界高,会在一个小小的九江郡领导前,区区的浔阳江头“腼腆、矜持”?那么琵琶女为何要“犹抱琵琶半遮面”?笔者认为她是在有意“掩饰、遮掩”自己。
掩饰、遮掩什么?掩饰自己泪痕难干的脸,遮掩刻在脸上的沧桑岁月。
她在自诉中说道:“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晚上梦见自己年青时春风得意之事,姐弟家人欢聚的融融之乐。
梦醒时分,眼前只有孤舟一叶,单枕冷衾,凉月寂冷无声,江水流淌无情,怎不倍感孤独寂寞,凄凉伤感?与弟弟天各一方,从军生死难卜;丈夫重利轻别,而且暂时把她安置在一条船上,
婚姻关系犹如水中浮萍,漂泊无依,随时跟随流水飘逝而无迹可寻。
梦醒时分怎不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为了排遣心中的积郁,抒发无限的忧伤,只能弹起哀怨的琵琶。
不曾想到这幽怨哀伤的琵琶曲,在这样宁静的夜晚,流播很远,引起了他人的关注,招来了声声呼唤。
在“千呼万唤”之时,正是她伤心欲绝、泪如泉涌的时候。
突然一群陌生男子的呼唤邀请,琵琶女能应声而出吗?她悲伤的心情没有平息下来,她伤感的泪水挂满脸颊的时候,能立即应邀出去为他们弹奏琵琶吗?
“千呼万唤”的呼喊声让痛苦伤心、泪流满面的琵琶女回转神来,“千呼万唤”的呼喊,也许有真心的相约,也许有诚心的承诺,也许有真切的仰慕,一声声呼唤给予了备受冷落遗弃的琵琶女一丝的慰藉,一声声呼唤融化了琵琶女心头的坚冰,为酬答难得一遇的知音,为感谢遗弃中的少许温暖,为见见她仰慕已久的《长恨歌》的词作者,她在一阵犹豫徘徊中还是决定出去。
她对镜补了补残妆,但脸上的酸楚似乎怎么也抹不去,道道泪痕不知怎么也搽不掉,红肿的眼睛看上去似乎太显眼,伤心过后的脸颊似乎更憔悴。
时间的镰刀是无情的,婚姻的不如意是残酷的,前后境况、命运的落差是巨大的,伶仃孤苦的命运是凄惨的,所有这些,无不在琵琶女的脸上烙上沧桑的印记。
姣花易谢,红颜易老,风光不再,伤感难却,琵琶女只好抱着琵琶半遮着脸,以掩饰
悲伤的面容,遮掩时间的印记。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昔日美艳如花的琵琶女,她怎会以酸楚的一面展示?o人呢?她怎会以丑陋的一面显露予人呢?我们不妨进一步作出这样的推断,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动作,也许是想制造出一种朦胧美吧。
她或许这样想:忧伤的琵琶曲既然把你们吸引过来了,那就在朦胧的月光下,静谧的江面上,让我这个“半遮面”的有着依稀倩影的琵琶女,面容半露、衣袂飘飘、轻拢慢捻给你们演奏几曲琵琶曲,在《霓裳》《六幺》的舞曲中深深陶醉,在月白风清中乐以忘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诗的表达效果似乎应这样理解:写琵琶女出场时的迟疑、犹豫、矛盾等复杂的心理和希望通过掩饰、遮掩来留下自己美好形象的愿望,也写出了诗人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相识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