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及常见应用(1)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穴位幼儿园教案

穴位幼儿园教案

穴位幼儿园教案教案标题:穴位幼儿园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什么是穴位,以及穴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学习一些常用的穴位名称和位置。

3. 培养幼儿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穴位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促进身体健康。

2. 常用穴位的名称和位置:例如,合谷穴位于手背的第一、二掌骨之间,太冲穴位于脚背的第一、二脚趾之间等。

3. 穴位按摩的方法:简单介绍穴位按摩的方法,例如用拇指轻轻按压穴位,或者用指腹旋转按摩等。

4. 常见疾病与相应穴位的关联:例如,学习头痛时可以按摩太阳穴,学习感冒时可以按摩风池穴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穴位的图片或模型,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简单明了地介绍穴位的定义和作用,让幼儿了解穴位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 学习穴位名称和位置:通过图片、模型或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学习一些常用穴位的名称和位置。

4. 按摩示范:老师向幼儿展示如何按摩一些常用穴位,同时解释按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 分组练习:将幼儿分为小组,互相练习按摩一些穴位,老师在旁边指导和纠正。

6. 讨论与总结:引导幼儿讨论穴位按摩的感受和效果,总结穴位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1. 穴位模型或图片:用于展示穴位的名称和位置。

2. 按摩示范视频或图片:用于向幼儿展示按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分组练习材料:包括按摩穴位的指导手册和按摩工具。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对穴位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对穴位名称和位置的准确性。

2. 观察幼儿按摩穴位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是否正确。

3. 组织小组讨论,评估幼儿对穴位按摩的感受和效果的理解程度。

扩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医生到幼儿园进行穴位按摩的讲解和实践。

2. 组织幼儿观察和记录自己按摩穴位后的感受和效果,形成小结论。

3. 带领幼儿进行身体放松操或简单的按摩活动,加强对穴位按摩的实践。

教案撰写要点:1. 教案目标明确,与幼儿园教育阶段的要求相匹配。

面部穴位按摩图

面部穴位按摩图

面部穴位按摩图,学好了给自己或给家人按摩都不错睡觉前半小时各做一次面部按摩,每次十至十五分钟按摩前先用温水洗面部,有条件的话可在按摩前在面部均匀薄涂一层营养滑剂、按摩霜、营养霜等,以增加按摩效果。

两手同时对称按摩,主要利用两手掌面和手指腹侧面,动作要协调对称,用力要均匀柔和,使人有一种舒适的轻快感。

切勿粗猛,否则不但得不到美容的效果,还会损伤正常皮肤。

面部按摩的主要部位是,额部、眼周、鼻、二颞、二颊、口周及下颏部。

面部美容穴位。

面部美容点穴绝招中共有十六个穴如下:百会、印堂、攒竹、太阳;听宫、颊车、睛明、迎香;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颞骨、鱼腰、翳风、承浆。

以上十六个美容穴,如能经常点按,不仅能达到美容的效果,而且能提高智力和记忆力。

对治疗神经衰弱,头晕,耳聋,耳鸣等也有显著疗效。

按摩动作:两手中指轻按太阳穴约五至十秒。

以解除疲劳,然后中指按顺时针作圆形按摩。

两手拇指由下而上按摩印堂穴。

两手食指、中指沿眼眶周围由内向外做圆形按摩。

两手食指、中指有节奏地从鼻根的两旁向下,向外滑向两颊部按摩。

两手中指沿口周围上下唇左、右交错按摩。

两手中指、无名指腹在两颊由内向外做螺旋形按摩。

两掌外侧线从眉弓向发际外滑动按摩。

左手掌、中指撑紧额部肌肉,右手中指插在指间左右按摩。

两手中指和无名指在额部做螺旋形按摩。

两手食指或中指轻按太阳、睛明、颊车、听宫、迎香、人中等穴。

用手小鱼际向上南推眼外角鱼尾纹。

两手轻拍两颊及下颏。

食、中、无名三指并拢轻叩前额中部。

两手全掌及手指轻摩整个面部,以使面部皮肤及肌肉恢复弹性。

按摩完毕,用脱脂棉或餐巾纸擦净面部,再涂一层营养霜。

增强皮肤弹性按摩法睡觉前三分钟是按摩最佳时刻我们的脸部整天暴露在外面,风吹、日晒、流汗或灰尘的污染,都会使皮肤变得干燥,老化,而失去弹性。

按摩能促进血液循环,清除污垢、促进新陈代谢,可使皮肤恢复光滑细嫩。

按摩最好在洗浴后进行,因为沐浴后,血液循环加快,体温上升,容易产生较好的效果。

幼儿园园本中医课程教学

幼儿园园本中医课程教学

幼儿园园本中医课程教学幼儿园园本中医课程教学是指在幼儿园开设中医相关课程,让幼儿通过学习中医知识,了解中医养生理念,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以“治未病”为主要目标,强调预防和调节,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将中医知识引入幼儿园,可以让幼儿从小学习到保护健康、预防疾病的方法,为他们的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1. 增强幼儿对健康的意识和养生观念。

2. 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如五行学说、阴阳平衡等。

3. 掌握一些简单的中医疗法和调理方案,如穴位按摩、饮食调理。

4. 激发幼儿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培养对中医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向幼儿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如气血、经络、阴阳等。

通过图片、故事和实例等形式,让幼儿感受中医理论的神奇和实用。

2. 中医养生:讲解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情绪等。

通过和幼儿交流,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 中医保健:介绍一些中医保健的常用方法,如穴位按摩、推拿、艾灸等。

通过模拟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这些养生技巧。

4. 中药知识:介绍一些常见中草药的性味功效,如当归、黄芪、人参等。

通过展示幼儿认识这些草药的外观和特点,帮助幼儿了解中药的疗效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形式:1. 讲解教学:以课堂讲解的形式,向幼儿传授中医知识。

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方式,通过故事、图片、实物等来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游戏体验:通过一些中医类的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

比如可以开展“中医健康小达人”比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中医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视觉教学:利用幻灯片、展板等视觉工具,向幼儿展示中医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信息。

教师可以配合详细的解说,引导幼儿理解和记忆中医知识。

4. 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实践操作环节,让幼儿亲自体验中医疗法和调理方法。

例如,让幼儿进行简单的穴位按摩,品尝用中草药煮的养生汤等。

头部常用穴位及经络(1)

头部常用穴位及经络(1)

十个常用穴位位置及作用
百会:(又名三阳五会 )前顶后一寸五分处。 浅动脉和枕动脉的吻合 网,分布着枕大神经。
作用:癲狂疾走、惊悸 、健忘、中风、头痛、 耳鸣、脱肛等……….
十个常用穴位位置及作用
后顶:百会后一寸五分 处。有枕动脉分支, 枕大神经分支。 作用:癫疾狂走、头风 眩晕、偏头痛、顶心 痛。
编后语
每个人的头,别看就西瓜 那么点大,可关系着我们的 整个身体,头上的七经八脉 都与五脏六腑相关联。头部 养生,也就养了我们的身。 所以,请呵护我们的头吧。
谢 谢
祝大家身体健康
大肠经运行时间
早上05:00—07:00卯时。卯时血气流注于 大肠,称为「手阳明大肠经」,此时最适 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 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热滑肠 最好的时间就是此时,由于有助大肠经的 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时, 最好多吃高纤蔬菜及水果。
经脉的走行
足阳明胃经:起于迎香穴,
十个常用穴位位置及作用
神庭:中上发际线五分 处。额动脉分支,分布 着三叉神经第一支额神 经。 作用:癫痫惊悸、失眠 、头痛、流泪等……….
十个常用穴位位置及作用
上星:前发际入发一寸 处。额动脉分支,分布 着三叉神经的第一支额 神经。
作用:头昏头痛、头皮 肿、目痛不能远视、鼻 塞。
经脉的走行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
末端,向上出4和5掌骨间,沿 腕背,前臂外侧,向上通过肘 尖,于上臂外到达肩部,于足 少阳经后面,向前进入缺盆部 ,分中胸联络心包经,从胸至 腹,属于上、中三焦。于耳部 分支,从耳后至耳中到耳前, 与前脉在面颊部到达目外眦, 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三焦经运行时间
经脉的走行

《穴位按摩》PPT课件

《穴位按摩》PPT课件

常用穴位----人中
定位:于人体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功能:分流督脉经水,通经活络。 主治: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 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配穴举例:配百会穴、十宣穴、涌泉穴治疗昏迷急 救。中暑加委中穴、尺泽穴;溺水窒息加会阴穴; 癫狂加内关穴;癔病加合谷、劳宫穴;配上星穴、 风府穴治疗鼻流清涕;配委中治疗急性腰扭伤。 现代研究:用于认识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 等,可抢救昏迷、呼吸衰竭者。
常用穴位----精明
定位:位于人体面部。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功能:降温除浊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配穴举例:配球后穴、光明穴治疗视目不明。 现代研究:用于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 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
常用穴位----委中
定位: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功能:分清降浊 主治:舒筋活络,祛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 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 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 症。 配穴举例:配大肠俞穴治疗腰痛。 现代研究:用于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 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 痛。
穴位按摩操作流程
一、操作前准备
1.评估:遵照医嘱要求对患者进行评估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及既往史;
•穴位按摩部位的皮肤情况;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心理状况等。
23
一、操作前准备
2.患者准备:
•核对患者姓名、诊断,解释;
•取合理体位;
•松开衣着,暴露穴位按摩部位,保暖。
24
二、操作流程
1.定穴: 再次核对;遵医嘱确定腧穴部位及推拿手法。
常用穴位----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 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2与后2/3交点上。 功能:滋阴益阴,平肝熄风 主治:昏厥、小儿惊风、中暑、类中风、中风昏迷、 咽肿、喉痹、呕吐、恶心、胃脘痛。 配穴举例:配百会、人中主治昏厥、休克,配神聪、 神门,主治头晕、失眠、癔症。 现代研究:按摩涌泉穴可以滋肾水、制虚火、健腰腿、 增脑力,还能清肝、宁心、对头晕目眩、心慌失眠 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按摩疏经络祛百病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2011-12-02 00:00:00 |阅读原文中医认为,通过穴位按摩,可强身健体百病不生。

这是因为穴位按摩可疏经络、调节人体机能、平衡阴阳,进而达到防治各种常见小病、延年益寿之功效。

需注意的是,不同的穴位按摩具有不同的功效,如按摩列缺可补肾。

下面为您归纳了常见小病按摩哪些穴位及按摩方法。

补肺益肾——按摩列缺穴冬季到,意味着又要降雪了。

人们在欣赏雪景的同时,也别忘了补肾。

冬天是补肾养肺最好的季节。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

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

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保护心脏——按摩内关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内关穴取穴方法为:伸开手臂,掌心向上。

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

日常按揉内关穴,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

补血养肝——按摩血海穴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

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按摩血海穴可补血养肝。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的9~11时,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

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

一学即会一用就灵的点穴治病

一学即会一用就灵的点穴治病

一学即会一用就灵的点穴治病点穴伤人乃功夫中至凶者,但点穴就人治病却又是一般药石难愈之疾可霍然而愈,神乎妙术矣?下面告诉你的就是一学即会一用就灵的点穴治病术。

一、腰部扭伤点穴救治术常见练武者活动欠佳致使腰肌损伤,一歇5-7天方敢活动,影响了练功进程,下面介绍的就是令你在3分钟内即可令扭伤者行走自如点穴秘术;不论摔伤哪侧腰肌,即先按那侧大拇指后的“太冲穴”一分钟然后再按另一脚的“太冲穴”一分钟,之后双侧的“太冲穴”再按一分钟。

注意:1、本术对腰扭伤患者愈严重愈有效。

2、在3天内救治效果更好。

3、点穴得用力令患者必须有强烈的酸胀感方才有效。

二、脚腕扭伤点穴术脚腕扭伤的机会比要不还要多,是各种扭伤的总和,而且轻微的扭伤即严重影响活动,本法最简单:强力刺激脚底涌泉穴,用拇指强烈按压令患者有强烈的刺痛感,如拇指力量不够时可用中指弯曲用力顶压,令病人有吃不消的感觉即可,约3 - 5分钟即可活动自如。

三、急症点穴治病术1、a跌打摔昏用拇指压:人中穴、合谷穴、百会穴、大椎穴即可(用公鸡冠血点入鼻内即醒)。

b打伤气急欲绝按压:肺愈穴、檀中穴、神门穴。

附:内治法:昏死后用白糖冲热酒,用白糖二至三两冲热酒饮服,不引酒者用温开水冲白糖愈堕愈妙,无论受伤有多重,服之可免淤血攻心,切勿轻心。

如牙关紧闭用半夏在肋边擦,牙关自开灌入。

如无半夏打开一牙灌入,此法甚妙,安全实用。

360经验口袋布袋先生c跌打痛昏的救醒法:取承泣穴、太阳穴、檀中穴按摩片刻即可。

此昏后可急用小孩童便(5岁以下)越多越好,服之可免淤血攻心。

d、中暑(俗称发痧)推拿法:重拿合谷穴、内关穴、人中穴以醒为度然后拿委中穴、按足三里穴一分钟,待其醒后取坐势,再拿风池穴十五至二十次。

如胸闷则横擦胸部以热为度,最后拿肩井穴十五至二十次。

暑日野外行路,中暑昏迷,求医不得:取道旁热土围在病人肚脐周围围成圈,令人小便其中即可醒来。

内服药法:用陈皮、藿香各15g,研末冲服,如未带药用白姜水冲服。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 上肢部穴位(一)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 上肢部穴位(一)

小儿推拿按摩常用穴位上肢部穴位(一)小儿推拿是运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且小儿推拿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尤其是消化道病症疗效最佳,对小儿某些慢性病及疑难病症均有显著效果。

一、大陵穴:主要功效:清心凝神。

穴位定位:大陵穴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疾病:癫狂,呕吐。

掌握以下三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大陵穴1到3分钟,有刺痛的感觉。

用相同的方法按揉另一侧大陵穴,每天坚持,可缓解癫狂、呕吐。

2.艾灸方法:准备艾条、打火机,用打火机将艾条一端点燃。

用艾条温和灸灸治大陵穴3到5分钟,用相同的方法操作另一侧大陵穴,每日一次,可治疗癫狂、呕吐等病症。

3.刮痧方法:准备刮痧板、经络油,在穴位上涂抹适量的经络油。

用角刮法刮拭大陵穴2到3分钟,可不出痧。

用相同的方法操作另一侧大陵穴,隔天一次,可治疗癫狂、呕吐等病症。

二、阳池穴:主要功效:清热通络。

穴位定位: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当直升机间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疾病:肩背痛,手腕痛。

掌握以下两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先用拇指指腹按柔一侧阳池穴1到3分钟,以有刺痛的感觉为佳。

再用掌心推揉一侧阳池穴1到3分钟,用相同的方法按摩另一侧阳池穴,每天坚持,可缓解肩背痛、手腕痛。

2.艾灸方法:准备艾条、打火机。

用打火机将艾条一端点燃,用艾条温和灸灸治阳池穴3到5分钟。

用相同的方法灸治另一侧阳池穴,每日一次,可治疗肩背痛、手腕痛。

三、液门穴:主要功效:清火散热,消炎。

穴位定位:液门穴位于手背部,当第四、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疾病:中暑、昏迷、热病、心痛。

掌握以下三种穴位疗法,有助于预防和改善上述疾病。

1.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垂直掐按液门穴1到3分钟,有刺痛的感觉。

用相同的方法掐另一侧液门穴,每天坚持,可缓解中暑、热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晕; ⑥ 肘臂挛痛。
LOGO
Page 10
常用穴位
神阙穴
定位:脐② 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脱肛等
肠腑病证; ③ 水肿,小便不利。
LOGO
Page 11
常用穴位
关元穴
定位:脐下3寸。
主治:
① 中风脱证、虚劳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 ② 少腹疼痛,疝气; ③ 腹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病证; ④ 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
LOGO
Page 5
同身寸法
LOGO
指压穴位的技巧
寻找穴道的方法:当手指触压注力到穴道点时,会产生轻 微酸麻胀痛的反应,感觉较敏锐的人甚至会觉得指压处有 轻微的温热。
指压穴道的方法:先找到所要指压的穴道点。以拇指内侧 指关节压住穴道点,并注力往下压。压的时间是每压3-5 秒,休息2-3秒,再压3-5秒,每一穴位至少按压5次以 上方有效果。
Page 15
常用穴位
涌泉穴
定位:在足底,第2、3趾趾指
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
处。
主治:
① 昏厥、中暑等急疗,及癫狂、 失眠等神志病患;
② 头痛,头晕,目眩; ③ 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
病证; ④ 大便难,小便不利; LOGO ⑤ 奔豚气;
Page 16
应用
头痛:大椎、风门、太阳、曲池、阿是穴 感冒:肺俞、阴陵泉、足三里、曲泽、委中 眩晕:百会、印堂、脾俞、足三里 呕吐:大椎、胃俞、中脘、足三里、上、下巨虚 失眠:心俞、脾俞、内关、神门 鼻炎:风池、肺俞、迎香、曲池、外关 咽炎:天突、曲池、丰隆、内庭 胃炎:中脘、梁门、足三里、三阴交、 关节炎:膈俞、血海 颈椎病:肩颈、天宗、曲池、合谷、阿是穴 高血压:大椎、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月经不调:膈俞、肝俞、期门、中极、血海
常用穴位
委中穴
定位:腘横纹中点。
主治:
① 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 病证;
② 腹痛,急性吐泻; ③ 小便不利,遗尿; ④ 丹毒。
LOGO
Page 14
常用穴位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
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
①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 ②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 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③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 统疾患; ④心悸,失眠,高血压; ⑤下肢痿痹; LOGO ⑥阴虚诸证。
证; ⑤ 遗精、阳痿、早泄等男科病证; ⑥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
等妇科病证。
LOGO
Page 12
常用穴位
足三里
定位:外膝眼下3寸。
主治:
①胃痛、呕吐、腹胀、腹泻、痢疾、 便秘等胃肠病证; ②下肢痿痹; ③癫狂等神志病; 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 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LOGO
Page 13
穴位按摩及常见应用(1)
LOGO
主要内容:
穴位按摩概念 取穴方法
LOGO
穴位按摩禁忌症 常用穴位
Page 2
定义:
穴位按摩法:又称推拿法,是指通过特定手法 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治疗 方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 散寒止痛、健脾和胃、消积导滞、扶正祛邪等 作用,从而达到预防保健、促进疾病康复的目 的。
合谷穴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
①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 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疾病;
② 发热恶寒等外感疾病,热病无汗或 多汗;
③ 经闭,滞产。
LOGO
Page 9
常用穴位
内关穴
定位:腕横正中上2寸。
主治:
① 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 疾;
② 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 ③ 中风; ④ 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 ⑤ 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
LOGO
Page 17
LOGO
Page 18
拥有健康的身体, 享受健康的生活
LOGO
Page 19
Thank you !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LOGO
配合呼吸频率:呼气时指压穴位,吸气时放松穴位。
LOGO
Page 7
常用穴位
百会穴
定位: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
交点处。
主治:
① 中风、失语、失眠、健忘、癫狂 痫证、癔病等神志病证;
② 头痛、眩晕、耳鸣等头面病证; ③ 脱肛、胃下垂、肾下垂等气失固
摄而致的下陷性病证。
LOGO
Page 8
常用穴位
LOGO
Page 3
禁忌症:
各种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症。
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骶部禁止按摩。
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表皮有疖肿 破损及不明原因包块等。
急性扭伤、创伤骨折部位等。
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
LOGO
Page 4
取穴方法:
指量法(手 指同身寸)
按摩者拇指指间关节最宽处的横度为1寸。
按摩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 以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水平为准,两指横量 为1.5寸,三指横量为2寸,四指横量为3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