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病理标本的巨检、取材操作规程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病理取材规范是指在进行组织学检查时,医务人员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操作,以保证病理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病理取材规范的一些建议。
1.取材部位:根据患者的临床病史和症状,在手术或活检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病灶和正常组织进行取材。
避免取材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病理诊断。
2.取材方式:根据病灶的性质和大小,选择适当的取材方式。
常见的取材方式包括切除术、穿刺活检、钳夹取材、刮片等,取材时应注意避免毁坏病灶或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形态。
3.取材数量:根据需要,取材时应尽量多取材,以保证充分代表性。
例如,在手术中取材时,应尽量取多个部位进行切片,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小病灶和病变。
4.取材标记:为了方便后续的病理检查和诊断,必须对取材标本进行标记,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标本编号等,保证标本与临床资料的一致性。
5.取材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取材,先取不同类型的组织,再取不同部位的切片。
在取材时应准确记录各个切片的位置和方向,以便后续的病理分析。
6.取材工具和技巧:取材时应使用尖锐、干净、无腐蚀性的取材工具,如手术刀、刮刀、抹片等。
取材时应注意避免破坏组织的完整性,保持组织形态和结构。
7.取材保存:取材后,应及时将标本放入合适的容器中,添加适当的液体保存,如正常盐水或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
确保标本保存完整性和安全性。
8.取材记录:在进行取材时,应仔细记录每个标本的取材位置、大小、性状等信息,编写取材记录。
取材后,应及时归入病理标本库,以方便后续的查找和分析。
9.取材培养:某些情况下,需要将取材标本进行培养,以便观察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特性。
在取材时应注意避免污染标本,保持无菌操作。
10.取材安全: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医务人员应全程佩戴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防护用品,确保操作安全。
取材后,应及时进行消毒和清理工作。
病理取材规范的遵守可以提高病理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和预后判断非常重要。
同时,医务人员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应保持专业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确保患者权益和病理工作的质量。
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的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

病理标本得检查与取材得制度、流程与操作规范1、取材前阅读申请单中得内容,初步判断病变得性质。
2、核对申请单得编号与标本得编号、标本得份数就是否相符。
3、对于核对无误得标本应按下列程序取材:3、1、小标本与不完整得标本通常为活检标本,应按如下标准取材。
3、1、1应描述与记录送检标本得数量(少量时精确计算,多量时进行估计)、大小(若干mm或cm;多量时聚拢测量)、形状、色泽与质地等。
3、1、2少量得小标本应全部取材制片。
3、1、3多量得小标本,原则上全部取材制片;数量过多时,可尽量多地取材制片,剩余得标本应置于4%得中兴甲醛中妥善保存备用。
3、1、4黏膜与皮肤组织应“立埋”,即将黏膜面与包埋盒得底面垂直。
3、1、5使用镊子夹取标本时须严防挤压组织。
3、2大标本通常为手术标本,应按如下标准取材:3、2、1记录切除标本得手术类型。
3、2、2应描述与记录送检标本得大小(三维长度,mm或cm)、形状、色泽、表面、质地等,球形或接近球形得标本可测其直径(mm或cm)。
必要时称重(g或kg)。
3、2、3检查切面:通常沿标本长径切开或剪开(囊性标本时),描述与记录其形状特点,例如囊性与实性及其所占比例、色泽、质地、纹理、坏死;囊肿壁得厚度及其内外表面、囊腔内容物及其性状等,有得脏器,例如前列腺、胰腺、甲状腺等,应间隔一定距离(甚至间距2mm左右)做多个平行切面,检查有无微小肿物。
3、2、4带有脏器得标本,应描述与记录病变处与有无脏器得毗邻关系特点。
3、2、5必要时,绘简图说明巨检病变得特点与解剖学关系,病注明取材部位得编号,以便镜检时定位。
3、2、6切取有代表性病变区域得组织制片,适量包括与病变区域毗邻得“正常”结构与坏死组织等。
3、2、7完整切除得肿瘤标本,切取得组织块应包括其包膜,较大得肿瘤应酌情多处包膜取材。
3、2、8切取组织块得刀具必须锋利,严防挤压组织。
3、2、9切取组织块得数量,依巨检病变得具体情况酌定,一般以满足诊断需要为准。
病理科标本检查和取材操作规范

病理科标本检查和取材操作规范1.肉眼观察与记录一般要注意标本的大小(以mm、cm记录,有时可用拟物化比较,如花生米大、鸽蛋大)、形状、表面和切面的颜色、质地以及病变部位、形态特点和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描述应先描述主要病变,后描述次要病变。
现将常见器官组织的观察与描述举例如下:(1)胃、肠及肝、胆①胃粘膜活检标本的块数及体积大小;标本的色泽、质地以及有无水肿、坏死;如同时送检不同部位的几件标本,应分别编写小序号。
②胃溃疡沿大弯剪开标本,如病变在大弯,则沿小弯剪开;识别并记录切除标本的手术类型,大弯及小弯的长度以及十二指肠长度、直径或周径;观察溃疡的数目、位置、大小、外形以及其边缘粘膜皱襞是否集中,切面溃疡深度,溃疡底部有无瘢痕,溃疡边缘的粘膜肌层和肌层是否粘合以及浆膜情况;如影像学诊断为胃溃疡,但肉眼检查未发现溃疡,应与外科联系了解是否为溃疡旷置术;非溃疡区,尤其是边缘粘膜形态,有无萎缩、肥大、水肿、糜烂和出血。
③胃癌记录切除标本手术类型,大小弯长度及十二指肠长度直径或周径;沿大弯剪开标本,解剖胃区淋巴结并移开大网膜,如同时行脾切除,应测量脾大小并解剖脾门淋巴结;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外形及边缘粘膜形态,切面浸润深度、浆膜及大网膜有无累及,十二指肠、食管是否累及,两端切缘与肿瘤的距离,有无累及邻近器官;非肿瘤区粘膜形态,有无糜烂、溃疡、疣状突起、息肉等病变。
(2)结肠①非肿瘤性病变识别并记录切除标本的解剖部位,肠管长度,扩张和狭窄肠管的直径及肠系膜体积;肠粘膜的病变、范围,有无溃疡、溃疡形态及其深度,有无息肉样增生、出血;肠壁有无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萎缩,有无纤维化、坏死、穿孔及瘘管;浆膜有无纤维素性渗出、脓苔及与肠系膜等粘连及可疑结节状病灶;憩室部位,数量、大小、与结肠带的部位关系,内容物及其性状,有无炎症、出血或穿孔。
②息肉及腺瘤息肉或腺瘤的部位及数目;息肉或腺瘤的体积,其头部的直径和蒂的长度(多个息肉或腺瘤,至少应测量最大及最小者);息肉或腺瘤有无蒂、溃疡,表面形状,切面有无囊肿及蒂基底部情况。
医院病理科标本组织学取材制度及流程

文档序号:XXYY-ZLZN-001文档编号:ZLZN-20XX-001XXX医院病理科标本组织学取材制度及流程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病理科标本组织学取材制度及流程一、标本组织学取材(一)标本的检查和取材必须由病理医师承担,并由技术人员记录。
(二)取材前由取材医师及技术员双向核对申请单编号与标本的编号、标本的份数是否相符,核对无误方可取材。
(三)取材前仔细阅读申请单中的内容,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做到对病变心中有数。
(四)标本检查和取材应按照病理科取材操作规范(后附)进行;应当对大体标本进行细致的观察。
(五)详细描述标本及取材块数、位置等并由技术人员记载于病理申请单背面的取材记录栏;不容易描述的病变结构可以画图。
(六)组织块应该每块分别编号,一一对应;组织块取材后应及时放于固定盒中浸入固定液中固定。
(七)取材结束后必须核对组织块,并记录于蜡块交接本;随后记录单交技术室,供切片染色后核对使用。
(八)组织块由技术员按照组织类型分类走脱水流程。
(九)取材后剩余的标本应妥善保存,保存至病理报告发出后的2周。
(十)剩余的病理标本和标本容器属于医疗废弃物,应按照病理科废物处理流程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二、组织脱水流程(一)组织学蜡块取材结束、核对无误后,由技术人员分类脱水。
(二)类别分为:1、胃镜、穿刺等细小不能重复取材标本,放入标有“快速”的组织固定盒中过夜,第二日走快速石蜡机。
2、普通手术标本,按编号整齐码放于脱水组织篮中,吊装在自动脱水机中脱水,第二日包埋。
(三)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处理:1、组织固定盒中固定液由取材医师及时补充,及时更换。
2、自动脱水机中各种液体由技术员每日检查,及时添加;并且每1-2周定期更滑。
液体量按照据缸沿3-5cm内为宜,超过5cm及时补充,小于3cm要吸出部分液体。
3、自动脱水机需双人验证是否处于工作中,工作正常方可离开,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4、自动脱水机意外停电会自动保护于第6号无水酒精缸中,第二日发现后检查自动脱水机如无故障则调用程序继续脱水,如自动脱水机有故障,立即上报并将组织块手动脱水。
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制度

病理标本检查和取材制度
Ⅰ 目的
为规范病理标本的检查和取材,特制定此制度。
Ⅰ 范围
适用于病理科。
Ⅰ 制度
一、标本的检查和取材均由病理医师承担。
二、取材前阅读申请单中的内容,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
三、认真核对申请单的编号与标本的编号、标本的份数是否相符,申请单与标本有双标志和双核对(病理编号和姓名)。
四、严格按照检查和取材的操作规范进行(详见病理标本取材操作规范)
五、要对标本进行大体照相。
六、由专人对取材工作进行记录并有底单,取材结束后认真核对组织块。
七、对每个组织块分别编号。
八、取材后剩余的标本在标本柜中妥善保存至病理报告发出后
2周。
废弃标本按“医疗废物”的规定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九、所用的器械要定期用戊二醛消毒溶液浸泡消毒(或定期高温消毒),工作台面和取材板用紫外线对取材室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
室内用紫外线消毒时应清洁、干燥,温度不低于20℃,相对湿度不超过50%。
照射剂量不应低于90000微瓦秒/cm2,一般照射20~30分钟。
Ⅰ 参考依据
1.《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和转运》(WS/T 640—2018)
2.《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8号)
3.《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0号)
4.《消毒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
5.《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
标本的巨检、组织学取材和记录

标本的巨检、组织学取材和记录对于核验无误的标本,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操作:①肉眼检查标本(巨检);②切取组织块(简称取材);③将巨检和取材情况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活检记录单印于活检申请单的背面)。
巨检和取材时的注意事项:(一)巨检和取材必须由病理医师进行,应配备人员负责记录。
(二)巨检和取材过程中,应严防污染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
(三)标本一般应经适当固定后再行取材。
已知具有传染性(例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的标本,应在不污染环境和/或不扩散传染的原则下,经必要的初步巨检或切开后,立即置于盛有足量固定液的专用容器内,充分固定后再行常规巨检和取材。
(四)病理医师在对每例标本进行巨检和取材前,应与记录人员认真核对该例标本及其标志与申请单的相关内容是否一致。
若对申请单填写的内容或/和标本有疑问(例如患者姓名有误,标本内容、数量、病变特征与申请单填写的情况不符等),应暂行搁置,尽快与送检方联系,查明原因,确保无误后,再行巨检和取材。
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临床医师共同检查标本和取材。
对于有疑问的标本,在消除疑问前不得进行巨检和取材,应将有关标本连同其申请单一并暂时妥存。
(五)病理医师进行巨检和取材时,记录人员应根据病理申请单内容,向巨检医师报告患者的基本临床情况、手术所见、标本情况(采取部位、数量等)和送检医师的特殊要求等,并如实、清楚地将病理医师的口头描述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
必要时,应在活检记录单上(或另附纸)绘简图显示巨检所见和标示取材部位。
取材者应核对记录内容。
(六)具有医学学术价值的标本可摄影存档,并酌情妥为保存。
(七)病理科宜积极推行巨检和取材的录音记录。
每次巨检和取材结束后,应由专人立即对录音内容进行文字整理,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手录或用计算机录入、打印)。
有关的录音资料应保存至病理诊断报告书发出后两周。
(八)细小标本取材时,可用伊红点染并用软薄纸妥善包裹。
(九)每例标本取材前、后,应用流水彻底清洗取材台面和所有相关器物,严防检材被无关组织或其他异物污染,严防细小检材被流水冲失。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
病理取材规范是指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时,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正确地取材,以保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病理取材的一般规范:
1. 标本选择:根据临床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病变部位进行取材。
如果有多个病变部位,应分别取材。
2. 标本固定:取材后应立即放入适当的固定液中固定,常用的固定液有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
固定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大块标本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3. 标本大小:标本的大小应适中,一般不超过3-5厘米。
对于大块标本,应切割成适当大小的片段。
4. 标本形状:标本的形状应符合解剖学结构,避免扭曲或损伤。
5. 标本取材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和病理检查目的,选择合适的取材方法。
常见的取材方法包括切片法、冰冻切片法、切割法等。
6. 标本编号:每个标本都应有唯一的编号,以便后续的病理学检查和结果记录。
7. 标本保存:取材后的标本应妥善保存,避免干燥或受到其他损伤。
可以使用标本瓶、容器或包装材料进行保存。
8. 标本送检:标本送检时应填写完整的病理检查申请单,并注明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病史和检查要求等。
总之,病理取材规范是确保病理诊断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医务人员在进行病理取材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以提供可靠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病理科取材标准操作流程

2、检查设施情况:照明、 摄像头、冲水、粉碎 等装置是否可用?
+
=
直尺(单位CM)
组织剪
技术员: 一、自身准备 1、戴手套:一次性薄膜手套,帽子、口罩
二、工作的准备: 1、检查工作设施情况:取材工作站(电脑、 包埋盒、大体拍摄装置等),记录笔、包埋 框等是否准备好。 2、临时固定缸及固定液的检查和更换及配置。
病理标本取材流程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病理科 主讲人:孙涛
取材标准操作流程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取材前准备:
医生 一、自身的准备
1、穿取材隔离服
2、戴手套(三层,内为一次性薄膜手套2双,外为 外科橡胶手套1双) 3、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口罩最好戴双层)
二、工作前准备:
技术员与医生同时数包埋盒个数并在底单上作记 录,总数与每张申请单后记录数相加是否相符?取 材单记录是否有遗漏、有出入?由医生填写质控表, 交接给记录技术员(第二天切片人)。
五、技术员挂机脱水。
二、医生切取组织块:
取组织块放入包埋框并核对包埋框与组织标本编号 是否一致(说明:a、恶性实体肿瘤,瘤体至少4块 以上,反应主瘤体、瘤体与周边组织交界、瘤体变 化、瘤体最大范围等情况,并进行手术远、近切缘、 淋巴结的取材。b、小组织、碎记录取材组织的标本编号、名称、位置、块 数、大致形状。 2、记录剩余情况。
取材举例
阑尾
检查顺序:1.颜色 2.大小 3.浆膜、管壁、粘膜、管腔 4.腔内容物
子宫
1.手术方式(全切,次全切,是否带有附件)2.宫体大小、宫颈长度及外口直径 等3.内膜厚度及是否有异常增厚凸起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规范病理室管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
2应用范围:病理室
3责任人
3.1取材医生:负责标本的巨检和取材操作。
3.2技术员:负责记录取材过程中取材医生的描述。
4内容
4.1巨检和取材准备
4.1.1人员准备:技术员穿好白大褂,带好塑胶手套及口罩;取材医生穿好取材防护衣,带双层手套、口罩及帽子。
4.1.2取材器械和用品准备:技术员准备好包埋盒并编号,取材医生配带好录音笔及适当擦镜纸,并将取材用具准备齐全(镊子、取材刀柄、刀片、不锈钢尺子、不锈钢碗、不锈钢剪刀、砧板、包埋筐)
4.2巨检和取材过程
4.2.1取材医生巨检和取材过程针对不同类型的标本应严格按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第四节病理标本的肉眼检查和组织学切片的取材技术”的要求进行;
4.2.2取材医生在对每例标本进行巨检和取材前,应与记录人员认真核对该例标本及其标志与申请单的相关内容是否一致。
若对申请单填写的内容或/和标本有疑问(例如,标本内容、数量、病变特征与申请单填写的情况不符等),应暂行搁置,取材医生尽快与送检方联系,查明原因,确保无误后,再行巨检和取材。
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临床医师共同检查标本和取材。
对于有疑问的标本,在消除疑问前不得进行巨检和取材,应将有关标本连同其申请单一并放置于暂存标本箱。
4.2.3取材医生进行巨检和取材时,技术员应根据病理申请单内容,向取材医生报告患者的基本临床情况、手术所见、标本情况(采取部位、数量等)和送检医师的特殊要求等。
在取材过程中对于一个标本不同部位或不同病变区域切取的组织块,应在其病理号之后再加编次级号(例如:-1,-2,-3,……;A,,B,C,……等),并将编好号的包埋盒交给取材医生使用。
4.2.4巨检记录:技术员在取材过程中应如实、清楚地将取材医生的口头描述记录于活检记录单上。
必要时,应在活检记录单上(或另附纸)绘简图显示巨检所见和标示取材部位。
取材者应核对记录内容。
4.2.5取材医生将取出的标本放入对应编号的包埋盒中,将包埋盒按编号顺序放置在脱水筐中,脱水筐应置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
4.2.6当天的标本全部取材完成后,核对当天组织块并记录。
核对完成后进行脱水操作。
4.2.7取材医生负责将取完材剩余的标本放回原标本瓶/袋中,以天为单位统一装入生物安全袋中,并在袋
外部标明取材日期,按时间顺序存放在病理室标本存放室的标本柜中,同时在标本柜上标明取材日期。
一般保存至病理诊断报告书发出后4周。
4.2.8每天取材完成后,取材医生负责清洗取材台,并将取材用具的清洗后使用84消毒液1:50倍稀释浸泡消毒2小时以上。
技术员负责整理记录台,将所有申请单放至清毒柜消毒。
4.3注意事项
4.3.1送检标本如为骨组织或钙化标本,则应进行脱钙处理,并在《脱钙登记表》上做相关记录。
4.3.2细小标本取材时,要用伊红点染并用软薄纸妥善包裹。
4.3.3①少、全部取材者,要注明“全”字②针吸、内镜取材或少量易碎的组织,须用软纸妥善包裹(以防制片过程中丢失),要注明“包”字(取材医生需与记录人员配合执行)。
4.3.4取材大小为2cm×1.5cm以内,厚度不超过3mm。
4.3.5需要指定组织块的包埋面时,可将其非包埋面切出凹作为标记并朝上放入脱水盒。
4.3.6取材医生每例标本取材前、后,应用流水彻底清洗取材台面和所有相关器物,严防检材被无关组织或其他异物污染,严防细小检材被流水冲失。
4.3.7技术员在念基本资料时声音应足够大且清晰,如遇听不清楚取材医生描述,应主动问清楚。
5相关文件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
6相关表格
NCGXDA-SOP-BL-009-T01-001《脱钙标本记录本》
本作业指导书编写人: 编写日期:年月日
本作业指导书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本作业指导书审批人: 审批日期:年月日
执行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