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
2022年秋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第1课时原子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探究点二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情景展示]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问题探究] “原子小、分子大;分子重,原子轻”这样的说法对吗?分子 和原子有何联系呢? [思考交流]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归纳总结] 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区别,特别要注意在没有前提条件下以下几种 说法都是错误的:①分子大,原子小;②分子重,原子轻;③分 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④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而原子不能。当物质由分子直接构成时,分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 性质,此时构成分子的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当物质由 原子直接构成时,原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是由原子构 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问题探究] 上图所示物质是纯净物吗?纯净物和混合物从微观角度如何解 释? [思考交流]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归纳总结] 运用分子的观点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从宏观上看,由一种物质 组成的是纯净物,如氧气、水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是混合物,如空气、澄清石灰水等。从微观角度上看,对由分子 直接构成的物质来讲,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 不同种分子构成的。 [课堂速记]
2022年秋科粤版九年级 化学上册课件:构成物 质的微粒(Ⅱ)—原子
和离子第1课时原子
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 ——原子和离子
第1课时 原子
问题导学
新知学习
互动探究
课堂反馈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问题导学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新知学习
知识点一 原子是什么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2课时 分子与原子

第2课时分子与原子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4)了解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5)知道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6)知道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教材理论结合的方法,用教材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5)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4)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5)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3.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4.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4.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5.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的计算及应用。
【教学准备】电脑多媒体、投影机。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而物质又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所构成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这些微粒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回答: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体积、质量极其微小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二)—原子和离子(第1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初三化学科粤版上册

2.3 构成物质的微粒(二)—原子和离子(第1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初三化学科粤版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并能够描述原子结构的主要特征;2.掌握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了解离子的产生和性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难点:离子的产生和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入今天的新课:什么是原子?为什么离子会有正负之分?等等。
2.简单的调查问卷:举手回答下列问题,但不需要说出自己的名字。
(1)您认为什么东西能被分解成微小的粒子?(2)您听说过原子吗?您对原子有什么了解?(3)你知道元素周期表吗?你了解里面的符号、组、周期吗?3.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原子、元素、离子的相关概念,并预告今天的课程设计。
二、概念阐述1.原子的概念(1)原子是所有物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介绍原子的结构、原子半径、原子量等基本概念,以及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
(3)发布原子模型的图示,易于学生理解。
2.元素的概念(1)元素是由只含有一种原子的物质组成的。
(2)介绍元素符号的来源及组成。
(3)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及特点。
3.离子的概念(1)了解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2)介绍离子的分类,即阳离子、阴离子的区别。
(3)了解离子的重要应用领域。
4.解决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的半径和原子量有什么特点?(2)元素周期表是什么?它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3)离子是如何形成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有什么区别?三、课堂小结1.原子的基本组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2.元素是由只含有一种原子的物质组成的,其符号来源于拉丁语或其它源。
3.离子是有正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集合体,它的形成主要有离子化和化合机制两种途径。
【课后作业】1.掌握好以下概念:原子、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离子。
2.了解各种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及其局限性。
3.做好以下练习:P46 1-5。
第3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时2

2.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体积小、质量小; (2)、原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的速 度越快。 (3)、原子之间有空隙;温度越高,原子运动 越剧烈,原子间的间隔也越大,这就是热胀冷 缩的原因。 (4)、原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相互吸引, 又相互排斥。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单个原 子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3、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的种类不变, 改变的是分子间的空隙。
煮沸
水煮沸,水分子的种类不变,水分子间的 空隙变大。
4、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分解
组合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水通电,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 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分解
相互关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构成它的 原子。
8﹑用微粒的观点看纯净物和混合物
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多种分 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空气中存在哪几种分子? 冰水中呢? 空气中存在氧分子、氮气分子、二氧化碳分 子,所以空气是混合物。 冰水只有一种分子——水分子,所以水 是纯净物。
组合
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6、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微粒。 7、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改变,原子的种类不 变。
总结: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具有微粒基本的性质
相同点 分子 原子
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不同点 关系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原子不可分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体积小、质量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的速 度越快。 (3)、分子之间有空隙;温度越高,分子运动 越剧烈,分子间的间隔也越大,这就是热胀冷 缩的原因。 (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相互吸引, 又相互排斥。 (5)、单个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

课堂 小结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
粒
❖原子
❖质 子
❖原 ❖原子的结
核
❖中
子
构
❖核外电 子
原 子 和
❖相对原子质
子
量
离 子
❖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 ❖离 ❖带电的原子子或原子
子
团❖阳离
❖分 类
❖阴子离
子
Thyoaunk
End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只有1.674×10-27kg,
即
1.674
kg
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H
如此小的值,
该如何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Ar) =
原子的实际质量 碳原子质量的1/12
新知 学习
C
碳原子
碳原子质量的1/12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O ÷ ≈16
❖原子的构 成
新知 学习
点 击 图 片 播 放 动 画
新知 学习
物理学家玻尔
+++ ++++ +++
电子壳层模型
新知 学习
表示原子核以及 核内的质子数
+8 ❖2❖6
表示电子层 以及电子层 上的电子数
❖氧原子的结构示意 图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
新知 学习 非金属原子 稀有气体原子
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微粒吗?
新知 学习
英国科学家汤姆森
-
-
--
-
电子
汤姆森原子模型
新知 学习
α粒子束发生偏转
α
粒 子
+
第一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课时二

• 原子很小,但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约 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 电子那就更小啦。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 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 高速运动。
•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种 氢原子除外),质子带正电,中子不 带电; •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 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 一般的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 有中子。
2、书写方法—离子符号 Na+ 钠离子 Mg2+ 镁离子 Cl- 氯离子 O2氧离子
离子符号的写法: ⑴ 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注离子所带电荷; ⑵ 数字在前,“+”、“-”号在后; ⑶ 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去不写。
原子和离子的联系和区别 失电子 阳离子 得电子 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原子 失电子 (原子不带电) 得电子 阴离子
阳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带正电) 阴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带负电)
离子符号的意义:
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2 Mg2+ 表示2个镁离子
物质与构成微粒之间的关系:
结合
物质
硫S、铁Fe、氦气He 聚集 O2 H2 H2 O
原
结合
分
子
分解
子 得到或失去e 失去或得到e
物质
离 子
结合
物质
NaCl CaO
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
原子是一个实心的小球吗?
原子还能再分吗?
• 很早以前,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 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 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 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 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 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 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 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 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 瑟福发现原子核。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填空(无答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一、构成物质的微粒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Fe、Cu、Mg)、(He、Ne)、金刚石(C)、石墨(C)、Si等。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常见气体:H2、O2、N2、、CO2、NH3、SO2、HCl等。
液体:酒精、H2O等。
固体:五氧化二磷、蔗糖等。
4.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二、微粒的性质(一)物质是由肉眼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的微粒构成的。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1.【观察与思考】实验1:向盛水的烧杯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得到溶液甲:现象:结论:再向其中滴入浓氨水现象:结论:实验2:在烧杯C中重新配制甲溶液。
在烧杯B中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小烧杯罩一起。
现象:结论:浓氨水中的氨,并进入到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
由上述实验得出:☆备注:浓氨水是色、有_______________味体,有性,显性,可以使色的酚酞试液变成色。
思考::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的快 b.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
两个事例说明:影响微粒运动快慢的因素是,而且越高,微粒运动的速率越,可以解释的现象有: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干的快 b.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
练习1: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如图所示放在实验桌上:⑴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管口的棉花球上,仪器A的名称是,该仪器的主要用途是⑵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⑶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一实验说明。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1.【活动与探究】实验1:取一根约30cm长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按图进行实验。
现象:结论:实验2:取一支针筒,抽取一定量的空气,用手指堵住针筒末端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用刚才的针筒抽取相同量的水,用手指堵住针筒末端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知道分子的性质。
2、知道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原子也可以结合成分子。
3、知道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
【学习重点】分子、原子在两个变化中的关系一、回顾、预习与交流1.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肉眼能看到这些微粒吗?微粒有哪些性质?微粒种类有哪几种?2.用微粒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①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②往杯里的水中放一块糖记录下水面的位置,过一会儿糖没了,水面的位置降低了。
3.书写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气能燃烧具有______性,氧气能支持燃烧具有_______性。
水具有氢气、氧气的性质吗?4.水的蒸发是液态水变为_____,发生的是________变化,该变化过程中构成水的微粒发生改变了吗?二、合作~研讨活动一、认识分子1.联想与启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
氢气能燃烧,而水不能,是因为。
通常氧气能助燃,液态氧气能不能助燃?,为什么?。
定义:分子是。
分子是的一种微粒。
分子有以下性质:①、②、③④。
活动二、认识原子阅读P66:定义:原子是。
原子也是2.交流与讨论;分子是由构成的;分子可以成原子。
原子。
在水的分解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不发生变化的是和,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
化学变化中,分子而原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总结、反思、提升】1. 分子由原子构成,是否说明分子大原子小?是不是原子都要构成分子才能构成物质?2. 水沸腾蒸发最终容器中的水没了,电解水最终容器中的水也没了,从微观角度分析他们一样吗?3.看纯净物、混合物:请从不同角度比较纯净物和混合物型:冰水、二氧化碳4.观察下列方框中的图示指明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达标检测】1、下列微粒中,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 )A . 分子B .离子C .电子D .原子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 .高锰酸钾B .河水C .二氧化碳D .过氧化氢3、在加压的情况下,25m 3的石油气可装入容积为0.024m 3的钢瓶中,这表明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B .分子由原子构成C .分子的质量很小D .分子之间有空隙4、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内有很大空间
B.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中子数
D.任何原子中的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2、构成原子核不可缺少的微粒是()
A.质子B.中子C.质子和中子D.电子
3、原子变成离子时()
A.得电子B.失电子C.得或失电子D.既不得也不失电子
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
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
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实践: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讨论: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三、师生互动,导学达标
讲解: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现象: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讨论:你能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小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实践:根据刚才的知识试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4、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氯化钠B.二氧化碳C.镁D.空气
五、学习体会,课堂小结
1、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2、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六、作业布置
练习与实践:4、5
七、教学后记
课题: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
主备人:马树国
审核:
教学目标
1、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教学重难点
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补充栏
一、课前预习检测
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