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黑土地说课稿
黑土地 黄土地 学科信息: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人教八年级下册

黄土高原: 地表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华北地区(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春旱
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
自然原因
华北平原由于春季气温回升,蒸发 量加大,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 较少。
人为原因
人口多,需水量大,浪 费水;工业用水大;水 污染。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原因:海陆位置。石家庄距海洋比齐齐哈尔近,且周围没有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所以降水多。
P11-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气温差异:不论1月还是7月,石家庄的平均气温都比延安略高。 原因:地形差异。两地纬度位置相近,但延安地处黄土高原,其地势比石家庄高, 所以,年平均气温、1月和7月的平均温都比石家庄低。 降水差异:石家庄的年降水量多于延安,且都集中在 7、8月份(夏季),但石家庄的季节变化更大。 原因:海陆位置差异。石家庄地处平原,距海洋更近,受夏季风的影响更明显,所 以夏季降水比延安丰富。
一、黑土地 黄土地
北方地区地形 平原
东北平原
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高原
华北平原
地势坦荡 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支离破碎
一、黑土地 黄土地
(三)北方地区气候特征——1、温度带
地跨我国 的中温带 和暖温带。
一、黑土地 黄土地
(三)北方地区气候特点——2、气候类型
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 风气候。(气候以温带 季风气候为主,气候具 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东 西差异)冬季寒冷,最 冷月平均气温在0 ℃以 下;(冬季寒冷干燥, 气温都在0℃以下,但南 北差异较大,华北地区 多在0℃~-10℃之间,东 北在-10℃以下。春旱和 冬春季节多沙尘暴)夏 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 温在20 ℃以上。(夏季 气温差别不大,除大兴 安岭北端在16℃以下外, 大部分地区在20℃以上)
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关于土地问题的认知与思考

重 。我 国土 地 资源 特征 是绝 对 数量 大 而人 均 占有 量 山村 。中科 院 南方 山区综 合科 考 队 经过 两 年对 江 西 少 。 型 多样 , 域差 异 显 著 , 量 差 而 难 以开 发 的 l 类 区 质 4个县 的考察 , 出 了 7个县 市作 为候 选 点上 报 , 提 因 比例又 很大 。 面对 这种 局面 , 真研 究 土地 资 源开 发 为泰 和县 人积 极性 高 ,并 且 省委 领 导非 常 真 诚地 希 认 利 用现 状 、 力和存 在 的 问题 , 而制 定 出一 系列 切 望江 西贫 困地 区作 出一 个 模 式 ,所 以综 考 会 和江 西 潜 从
第 3 卷第 1 2 期 21 0 2年 3 月
西北 工业 大学 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U O RNA R HWE T R 0I r C I A NI R I Y(o i e n e L OF NO T S E N P E HN C L U VE S ’ S ca土地制度关涉农 民的切 科 、 )“ 跨地 区、 跨部门的联合科技攻关组 , 历时数年 , 行
身 利 益 , 村 的稳 定 , 农 意义 重 大 。 法 是 国家 的根 本 程数万里 , 宪 考察分析 , 多方论证 , 提出了在 当时学术 大 法 , 该 对土 地制 度进行 明确 的规定 。【 应 ”】 1
土地 问题 从 来是 一个 大 问题 ,无 论 是 太平 天 国 修 复 “ 百佳 ”名 气越 来 越 大 。 先 这里 树 木 苍 翠 , , 原 人 的 《 朝 亩 田制 度 》还 是 孙 中山三 民主 义 中的 平 均 丁兴 旺 , 天 , 鼎盛 时 期 有 10 0 0多 户 人 家 , 烟 洲 因此 得 千
5.1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学案1(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第一节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指南?1.我国有哪四大地理单元?划分四大地理单元的依据是什么?2.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什么?3.我国北方地区的面积和人口各占多大比例?教学过程:一、学生活动1:读“我国的四大地理分区”,并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即________地区、__________地区、__________地区和青藏地区。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线3.青藏地区和其他三个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_____________山脉、_______________山脉和_____________山脉。
4.我国四大地理单元中,海拔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地区,平原分布最广的是______________地区。
5.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______________,人口占全国的_________________。
6.北方地区的气候冬夏季节差异________,平原面积__________,耕地以_________为主,易于机械化耕作,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______产区。
7.北方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___________,资源消耗量___________。
二、学生活动2:读“肥沃的黑土地”,并回答下列问题:8北方地区的农作物的耕作制度是:_____________,或两年三熟。
9.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由于气候______________,森林植被以_______________为主。
10.东北平原________肥沃,耕地辽阔,适宜大面积_________________耕作。
襄阳市六中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__黄土高原说课稿2新版新人教版1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分析、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五个板块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讲述的第二个地理区域,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并为学生日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中学生半成熟、半幼稚;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做支柱的心理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一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让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②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③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
④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②通过读图简要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
③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说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特别是中国的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并在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归纳分析能力,探究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都有所增加的情况下的进一步学习。
八年级地理下册 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自我介绍: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__________》。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_人民教育___出版社出版的《_八年级_地理_书_____》下册第_八_章第__一节。
1、本节课分_2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和严重的水土流失_________________2、本节课是在学习___省内区域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跨省区域_____的关键。
3、本节课贯穿了下一节课的______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学习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这条基本上通用)(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
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4、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能力目标:1、在地形图上,通过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在行政区图上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黑土地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评价园地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D ) 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2. 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B ) A.盆地和山地 C.丘陵和平原 B.高原和平原 D.高原和盆地
评价园地
3.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 C )
北方地区农业灾害
• 1、主要农业灾害:春旱、夏涝、寒潮、霜
冻、冰雹。
• 2、北方地区的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修建 水库等水利工程,春季引水灌溉,夏季拦 蓄洪水。调整种植结构,改革灌溉方式, 发展节水灌溉,压缩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 。防治涝灾,主要措施有兴修水利工程, 挖排水沟,营造防护林等。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特点
• 1、北方地区降水较少,耕地多为旱地,主 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有棉花、甜菜、大豆、花生还有 苹果、梨、桃等温带水果,以及核桃、枣 、栗子等干果,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
• 2、北方地区农业的内部差异:由于热量和水分的 差异,北方地区的农作物分布也有一定的内部差 异。黄土高原较华北平原降水少,旱灾更严重, 所以,黄土高原谷子的分布更广。东北平原纬度 更高,热量条件差一些,所以棉花、花生在东北 平原分布很少,但此处适宜耐温凉的甜菜生长。
华北平原
一、黑土地 黄土地
我来归纳:
1.联系行政区划的知识描述北方地区的范围,说出其界线。 2.如何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 3.从哪些方面说明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4.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
北方的自然环境特点
温 度 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主要地形:平原为主
气候条件:湿润半湿润温带季风气候 河流流量:流量较小、有结冰期、含沙量大
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一节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主要农产品
北方地区 耕地类型 粮食作物 糖料作物 油料作物 旱地为主 小麦、玉米、谷子
甜菜
花生 棉花、大豆
其他主要经济 作物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知识联系,解决问题:
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1、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土壤肥沃 2、水热条件充足(雨热同期或夏季高温多雨)
P12
C.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4.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A ) A.内蒙古高原 C.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D.黄土高原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黑土地 黄土地
认识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范围: 地形区: 气候: 土壤:
一、黑土地 黄土地
北方地区地形 平原
东北平原
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高原
华北平原
地势坦荡 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 支离破碎
பைடு நூலகம்
一、黑土地 黄土地
北方地区气候
一、黑土地 黄土地
北 方 地 区 气 候 特 征
一、黑土地 黄土地
活动
评价园地
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D ) 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 B.东临渤海和东海 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
D.秦岭—淮河以北
2. 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 B ) A.盆地和山地 C.丘陵和平原 B.高原和平原 D.高原和盆地
评价园地
3.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 C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黄土高原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 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 为“黑土地”。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 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 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 称为“黄土地”。
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A.内蒙古高原 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 D.黄土高原
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
C A
总结:
反思:
评注圈点
自然特征与农业
PART 1
图释导学
梳理归纳
情境荟萃
评价园地
情境荟萃
广袤的黄土地 肥沃的东北平原 山东花生 山西大枣 东北甜菜 北方冬季
图释导学
黑土地 黄土地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黑土地 黄土地
认识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黑土地 黄土地
北方地区地形
01
平原
02
高原
03
东北平原
04
华北平原
05
黄土高原
06
粮食作物
糖料作物
油料作物
其他主要经济作物
花生
棉花、大豆
小麦、玉米、谷子
甜菜
旱地为主
主要农产品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知识联系,解决问题: 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说说如何因地制宜更好地促进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我来归纳:
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 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及现状。
梳理归纳
黑土地 黄土地
我来归纳:
联系行政区划的知识描述北方地区的范围,说出其界线。 如何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 从哪些方面说明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说说黑土地、黄土地的分布。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观察分析:北方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各自主要的农 作物都有哪些?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北方地区
耕地类型
地势坦荡 一望无际
07
千沟万壑 支离破碎
08
山环水绕 沃野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地黑土地说课稿
《黄土地 黑土地》说课设计
《黄土地 黑土地》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题为《我
们生长在中国》下的一个学习内容。与另外三个学习主题《江山如此
多娇》、《我们的母亲河》、《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共同承担着体
验祖国美丽,感受祖国伟大的教学任务。
本单元之前,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社区生活”紧密结合,本单元则引导
学生把关注的目光转向“祖国母亲”。
在整体解读本单元教学内容,依据教学主题特点,结合本课《黄土地
黑土地》教学内容,参照课程三维目标,本课教学重点如何定位,以
及为什么这样定位,我阐述如下:(谈教学目标定位及分析)
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感知黄土地、黑土地的地理、气候、文化
差异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民族情;树立学生爱国的价值观。
研读本单元内容,单元题目——“我们生长在中国”扑面而来,它明白
无误的告诉我们——我们的“根”就在中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活的
人们,头顶中国的蓝天,脚踏祖国的大地,这里的人们一出生,就已
经深深的烙上中国印。正是带着这种浓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本
单元的每一个内容——祖国瑰丽多姿的地理概况,灿烂悠久的历史文
化,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各民族和谐共处民族情意……丰富多彩的
教学资源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进入我的心田,激发着我的教学情感。
我带着这一切,走进孩子们的心田,给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形成积极
的影响。我坚信,随着学习领域的拓展,眼界的开阔,一定会大大启
发学生的土地情,乡土爱,激发爱国热情,萌生民族自豪感。
何为民族情,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土地情,乡土情,家乡情。这种
情《黄土地 黑土地》中处处都有着流露和体现。课程中的乡土情与
教师备课时酝酿出的民族情产生和谐共振,为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之情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会产生很好的情感迁移效应。
2、知识目标:了解基本的我国地理地形差异的知识,探究地理、气候
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依据总目标,我认为本课在知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一方水土,涵盖了地理、气候、土壤等自
然因素;一方水土的不同,造就了一方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这句话中又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必然所
致生活方式,习惯的巨大差异,这也就是常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水
吃水”,也说明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内在联系。本课《黄土地 黑土
地》呈现的自然地理丰富,还充裕着丰富的人文地理内涵,更重要的
把握二者的联系,是本课在知识认知方面的一条重要主线。
自然是丰富的,生活是多彩的。我们在欣赏大自然的丰富多姿之时,
也要尊重,理解这种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这是现代人必备的
素养和价值观,这是教材传达的重要理念,也是在教学中必须把握的
重点。
3、能力和方法目标:
(1)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
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调查当
地矿产资源及利用情况。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程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让这些教学资源在学生脑
海中得到内化。仅此还不足,来自学生身边,我们身处的环境还有着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我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
眼睛去观察,去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挖掘身边的课程资
源,在此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在明确教学重点,并对教学重点进行分析后,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
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首先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课程内容。因为学生来源分布广泛(来自
外地的新莞人子女较多)的因素,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
生身边,或者熟悉的教学资源,结合了解地理,地貌多样性的学习内
容。设计如下表格,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等多种途
径搜集的资料了两地(东莞——家乡)的地理差异,气候差异,饮食、
民居等生活习惯差异。(也可以东莞和你旅游去过的地方,或者铺开
地图从中选择一处你特别向往的地方做对比调查。)
东莞
家乡
(旅游过的地方、向往的地方)
地理矿产
气候土壤
饮食特产
民居特色
这样的课前调查预习,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学习资源(家乡——熟悉的地方,情感依恋之处,
易于引起学生共鸣;旅游去过的地方——曾经留下过足迹和倩影有些
或深或浅的印象,有一种更进一步了解的期待)或者是调动学生的期
待(学生特别向往去的地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期待。)有利于激
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所调查内容直接针对教学重点的学习,可谓
是立足本土、放眼域外,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课堂上我安排了四个个环节:
一、视频导入,感知土地情。
播放海外游子回到家乡手捧泥土,泪流满面的画面;离开家乡珍重地
带上一捧家乡泥土,从而感受深深的土地情,家乡爱。引导学生,海
外游子何以如此,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今天的学习。
二、地图引路,感知地域广。
出示课件,(中国地形图,上面标有东、南、西、北、中等地理方位,
以及在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还标有各地的物产和地貌特征)
教师借助多媒体视频,图片,用实物和文字的配合激情讲解,让学生
来一次全国“五分游”游遍全国,感受祖国真奇妙。
分别请五位小导游结合地图,图文结合讲述“黄土高原,东北平原,
东南丘陵,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五个地区的地理地貌,气候特
点以及特产。请一位地理小博士讲解地理南北分界线的知识。
教师补充:我国地域广阔,有着很大的差异,其实在同一地方,由于
地貌的差异,气候也有很大的不同。
出示民谣一:“天无三晴日,地无三尺平”请同学们从中看出什么地理
特点。(描述了贵州地区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点,又反映出了贵州
高原崎岖不平的地形状况。)
民谣二: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
天”中所描述的地理特点。(描绘的是我国深山地区“山高谷深,山河
相见”的地形特点。)
民谣三:“早穿皮袄午穿纱,把着火炉吃西瓜。”形容西北地区在秋季
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
民谣四:“西北之人食陆畜,东南之人食水产”
三、对比感受,体验差异性。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抓住学生学习的契机,
更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由于有了以上教学环节和预习环节的学
习,学生对于地理,气候,生活习惯的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
我趁热打铁,来个锦上添花。举办一次“全国名优特产博览会”和“千
姿百态民居图片展”举办这样两个小型展览,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
自品尝各地的风味小吃,加深对于不同饮食习惯的理解;欣赏不同的
民居图片,加强对于不同风俗的在理解、感知,有了强烈的认同,尊
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才有可能。
四、利用资源,我是小能手。
首先,交流预习中了解到的当地资源状况,说说家乡的宝藏。
其次,开展金点子行动,说出你利用资源的创举,只要能够提比较合
理的建议,或者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德的点子。就应该给予学生认可。
以上,我通过这样的设计所展开的教学,首先保证了学生的全员参与,
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充
分认知了地域差异由此形成的生活习惯差异,还自觉生发了家乡情,
祖国情,同时,更加喜欢上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