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媒介事件"的内涵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 媒介事件 和 传播的仪式观兼评 媒介事件 和 作为文化的传播

如何理解 媒介事件 和 传播的仪式观兼评 媒介事件 和 作为文化的传播
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 观”——兼评《媒介事件》和《作为文
化的传播》
基本内容
在信息时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是两个重要的传播学概念。如何理解这 两个概念?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定义、分析、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 评价《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两本书对于我们的理解有何启示。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的含义。
在理解这两个概念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理解。宏观上,媒介事件可以看做是社会事件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分,受到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微观上,媒介事件又与具 体的传播策略、媒体选择、受众反应等密切相关。
其次,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在评价两本书时,我们不仅要它们对于这两 个概念的解释和分析,还可以参考其他知名学者在这个领域的观点和研究。这 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两个概念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共识。
2.媒介事件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有 哪些?
媒介事件的产生原因可以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例如,政治选举 期间的各种候选人辩论、国际会议等政治类媒介事件;商业品牌发布会、新产 品上市等经济类媒介事件;名人婚礼、葬礼等社会类媒介事件。这些事件的发 生都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或者达到某种特定目的。
其次要重视媒介事件中的“共情”因素。媒介事件通常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 相关,能够激发人们的共情反应。
谢谢观看
“媒介事件”通常指经过策划、组织,并在媒体上广泛报道的事件,如新闻发 布会、电视直播、网络热点等。这些事件具有公共性质,旨在吸引广泛的社会, 从而达到传播信息、塑造形象、推广品牌等目的。
“传播的仪式观”则是一种看待传播过程的新视角,它强调传播不仅仅是信息 的传递,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建构和维护。传播的仪式观的是信息的共享和参 与,以及传播行为对于社会共同体的影响。

媒介事件新思考

媒介事件新思考


集体记忆 , 另一 方面 却可 以缓 解或 暂时 中止 及扮 演的方 式 。 竞赛 ” 调竞争 双方 的对抗 “ 强 社会矛盾 . 存在 改变社会 的潜 在力量 。 . D戴杨 性 , 如奥 运会 比赛 、 统竞 选 等 ;加 冕 ” 是 总 “ 则 和E .卡 茨评 价说 :这些 事 件使 集 体 的 心声 游 行 , 全 是 仪 式 , 皇 室 婚 礼 、 统 就 职 “ 完 如 总 凝 聚着 社会 .唤 起 人们 对 社会 及 其 合 法权 等 , 向观 众讲 述 它 的 象征 意 义 , 导观 众 它 引 征 , 威 的 忠诚 。” 因此 , 介 事件 具 有某种 超 凡 按规 定 的思路 进行意 义 的解读 。“ 服 ” 指 媒 的凝 聚力 和影响力 。媒介 事件也 可 以化 解或 人 类 巨 大 飞 跃 的 电 视 直 播 . 征 服 者 ” 过 “ 通
事件是“ 电视 仪 式 ” “ E 电视 ” 甚 至 是 或 节 t ,
介 事
件 新 思
“ 文化 表演 ” 媒 介事 件有 种 主要 的叙 述形 。
可 以 把世界 各地 的观 众固定 在 电视机 前 , 接 式 . 称 “ 本件 的洗礼 . 唤起人 们 的共 同情感 和 它们 决 定着 每 一 事件 内人 物 角色 的分 配 以
[ 键 词 ]媒 介事件 ; 关 非媒介 事件 ; 社会 影响 力 [ 作者简介 ]叶 蓉, 湖北荆 门 日报社编辑 部编辑 , 从事新 闻传播 研 究
周 古 欣 . 北 大 学 新 闻 学 在 职 研 究 生 . 北 经 贸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助 教 , 事 新 河 河 从
闻传 播 研 究
张卫 成 . 北 化 工 医 药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经 管 教 研 室助 教 , 济 学 硕 士 , 事 市 河 经 从

从日本福岛核辐射到“小月月”事件看新媒介背景下的“媒介事件”的制造者

从日本福岛核辐射到“小月月”事件看新媒介背景下的“媒介事件”的制造者

从日本福岛核辐射到“小月月”事件看新媒介背景下的“媒介事件”的制造者【摘要】近几年,“媒介事件”成了一个炙手可热词汇。

伴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卡茨等发展出来的“媒介事件”的概念已经无法涵盖现在媒介发生的事件。

如果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分析,那么,新媒介背景下的媒介事件就是传播史上崭新的一个领域。

可以说,媒介书写历史,传媒人用自己的业务实践为传播学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仅“媒介事件”的内涵被丰富了,同时媒介事件的制造者也由“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变成了个体单位——人。

【关键词】媒介事件;新媒介;“小月月”3月11日,日本的9.0级强震,使日本成为世界的焦点。

近日,日本的形势远不是地震那么简单,地震先后引起了数次海啸,还有不停的余震,更让人烦恼的是,这次地震引起了日本福岛的核电站发生泄漏,美国派遣的航母的返航给菅直人政府带来巨大压力,菅直人下令日本的消防部队前去福岛参加救援工作,但是被消防部队的总长拒绝了。

此事一经曝光,立刻有媒体称这是日本政府一手策划的媒介事件,因为一个消防部长不可能有如此胆量去挑衅菅直人政府的威信。

这些媒体认为,日本政府策划这次媒介事件,是想利用媒体的力量,做一次民调,看日本人民如何看待派遣官兵去核泄漏的福岛参加救援的事情,以及要不要去派兵参加如此危险的救援工作。

还有这次中国的“抢盐”事件也是媒体宣传的结果。

辐射危险的消息一经传出,经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渠道,消息遍布大江南北。

可见,媒介事件在新媒介的作用下已经无处不在。

1.“媒介事件”的内涵“媒介事件”的概念最早来自于西方。

现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假事件”一词,他将假事件定义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并指出了假事件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的事件,并重点讨论了为各种竞选服务的媒介事件。

一是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对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一种全新、现代的受众参与模式——电视媒介事件进行了全方位考察,深入、系统地阐释其内涵、类型、结构、流程以及效果等等,被认为是“在人们认识电视的影响力方面的一个里程碑”。

“媒介事件”概念辨析

“媒介事件”概念辨析


戴 扬和卡茨 还将媒介 事件总结 为竞赛 、 征服和加 冕三类 。 从 奥运 会到世 界杯再 到 总统竞 选辩论 , 体 育和政 治是 竞赛 的 主 要领 地 ; 人 类 的巨大 飞跃 , 如美 国宇航 员首 登月 球 , 是 征服 的主要 表现 ; 加冕 则完 全是仪 式 , 如查 尔斯与 黛安娜 的婚 礼 、 奥斯卡金奖等 。 通 过对 以上媒 介 事 件 的原 始概 念 、 特征、 分类 的梳理 来 看, 戴扬 和卡 茨引入 仪式人 类学 的理论 来 阐释大众 传播 的过 程, 这无 疑具 有里程 碑式 的意 义。但也 可 以看 出这 一范 式具 有较 大 的局 限性 , 其严 格 的界定致 使这 一概 念 的理 论 内涵和 外延过 窄 , 大量 重大新 闻事件不能被 包括在 内, 而且新媒 体技 术 的发展带 来的去 中心化也分 散了人们对仪 式性事件 的注意 力, 这一概念 的说服力大大削弱 。 二、 广义上 的媒介事件 : 媒介事件与奇观、 伪事件 、 新 闻策划 广义上 的媒 介事 件 , 泛指 一切 经 由媒体 报道 后产 生一定 社会影 响的事件 , 它既可能是 被媒体放 大的真事件 , 也可 能是 社 会上 各种 利益集 团为 吸引媒 体报 道而策 划 的假 事件 , 还 有 可能是新 闻界直接参与制造的新 闻事件 。在此基础上 ,“ 媒介 事件 ”这 一概念常与伪事件 、 新 闻策划 等概念混用。 我国学者刘 自熊在 《 解析 “ 媒介事 件” 的内涵 》一文 中 提 出 了解 释媒 介事 件的两 种理论 范式 : 一 是真 实事件一 媒介 化 ( 编码 : 聚焦 、 放大 、 删减 、 扭 曲 )一媒 介事件 ( 奇观 ) , 主要 强调 的是媒介化 本身对真 实事件和 环境的扭 曲与变形 。这一 思想 最早见 于李 普曼提 出的 “ 拟态 环境 ”和 “ 刻板 印象 ” , 其 都是 指经 由媒体 改造 后 的事实 ; 伯格 和拉 克曼 的社会建 构论 也是 这一 思想 的体 现 ; 费斯 克在 《 媒 介事件 —— 日常文 化与 政治变迁 》中 , 更是直接将媒介事件界定为媒介 ( 尤其是电视 ) 化 的事件 , 这些 事件 的真实 就部 分依赖 于其媒 介化 , 他认 为媒介事件表 明了真实 和虚假之 间的界限在 日益模 糊 ; 法 国社 会学 家盖 ・ 德堡 和美 国文化学家凯 尔纳使用 “ 奇观 ”( 又称景 观 )一词来描述这一媒介文化现象 , 批判媒介所创造 的 “ 虚假 意识”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核心 。二是媒介化 的动 机 ( 个人 、 社会组织 、 媒介 、 政府 ) 一导演事件 ( 预编码 : 人为安排 、 表演 ) 一媒介化一 媒介事件 ( 伪事件 ) , 相较于 范式 一是真实 发生的 事件 , 范式二则 强调 “ 人为制造” , 即根据 目的导演媒介事件 。 “ 伪事件 ”是 由美 国历史 学家丹 尼尔 ・ J ・ 布尔斯 廷 1 9 6 1 年 在其 著作 《 想 象 》一 书中提 出的概 念 , 将其界 定 为经过设 计 而刻意制 造出来 的新 闻 ; 如果不经过设计 , 则 可能不会发 生的 事件 ; 他把 诸如 记者招 待会 、 大厦剪 彩 、 游行示 威乃 至候选 人 电视辩 论等事 件都 归为 “ 伪 事件 ” 。 伪事 件 的特点就 在于 它的 “ 不 真不假” 。“ 不真”是指不经策划它本不会发生 , 完全 是无 中生 有 ; “ 不假 ”是指它确 实是实际发 生的 。布尔斯 廷认 为, 正 是 由于 “ 假 事件 ”具有 “ 不真不假 ” 的特点 , 用 以表述 的语 言是超越真伪 的, 它们往 往 比真事件更加吸引人 。 在媒介化 事件 中 , 新 闻策 划因其策划 主体 的特 殊性 , 常常

媒介事件解说

媒介事件解说

作者简介伊莱休·卡茨:生于1926年,美籍以色列社会学家。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他一生却致力于传播学的研究,并为传播的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因为他是以色列人,他在本书中反复列举萨达特出访埃及的例子)。

他的学术活动跨越多个社会科学领域,并与不同学科——包括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和传播学——的众多学者合作。

整合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取向,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凸显了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特征,而且反映了传播学研究应有的全球视野。

(研究领域广泛,贴合了传播学这门交叉学科的特征)自1992年起,他受聘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董讲座教授,同时兼任以色列耶路撒冷大学社会学和传播学教授及应用社会研究所所长(现已从该大学退休),目前任教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博格传播学院。

卡茨是参与早期哥伦比亚传播研究而至今仍活跃于学术第一线的唯一学者,作为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的同事。

卡茨最为让大家熟知的一个学术成果就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丹尼尔·戴扬:丹尼尔•戴扬拥有人类学、比较文学、符号语言学和电影研究学位,曾在美国史丹福大学、法国索邦大学和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修读,并于罗兰•巴特(鲍德里亚)指导下取得美学博士学位。

(本书因此经常出现符号学,语义学)在一次采访中对巴特的感情:大致上我和罗兰•巴特的交往有三个层次,其一是朋友,因为我们都曾在同一疗养院治疗肺病。

其二,1966年他是我的论文导师。

其三,1967至1968年,他则是我的上司。

他聘请我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当助理。

戴扬曾是多间大学的讲师、访问学人和教授,任教大学包括:巴黎第二大学、巴黎第三大学巴黎政治研究学院、奥斯陆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日内瓦大学。

媒介简报的程序与内涵概述

媒介简报的程序与内涵概述

媒介简报的程序与内涵概述媒介简报的程序与内涵概述:媒介简报是一种通过媒体渠道传播和传达信息的工具和方式。

它广泛应用于新闻机构、企业、政府组织等领域,可以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

媒介简报的编制与传播过程涉及多个环节,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以下是媒介简报的程序与内涵的概述:1. 信息采集:媒介简报的编制第一步是信息的采集。

信息源可以包括新闻报道、政府发布、学术研究、网络信息等各种渠道。

编制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选取与目标受众相关的、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2. 信息处理与分析:在采集到的信息基础上,编制者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提炼、归纳、总结和评估等过程,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简洁、清晰、易于理解的形式。

3. 编写与排版:在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之后,编制者需要进行编写与排版。

编写媒介简报需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排版需要注重版面的美观性和结构的清晰性。

4. 审核与修改:完成编写与排版后,编制者需要对简报进行审核和修改。

这个过程旨在确保简报的准确性、客观性和严谨性。

5. 发布与传播: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宣传册等媒体渠道发布简报。

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媒体渠道,将简报传达给目标受众。

同时,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进行传播,提高信息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

媒介简报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及时性:媒介简报需要提供最新最及时的信息,能够满足受众对新闻和信息的需求。

2. 客观性:媒介简报应当客观、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真实地反映事实。

3. 准确性:媒介简报信息的准确性是其核心要求之一。

编制者应该严格核实信息,避免错误和误导。

4. 全面性:媒介简报应该对事件或主题进行全面和多角度的报道,提供全面的信息。

5. 可读性:媒介简报需要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易懂性,方便受众快速获取信息。

媒介简报的程序和内涵是保证其传播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程序和注意内涵的把握可以提高简报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媒介简报的程序与内涵概述:媒介简报是一种通过媒体渠道传播和传达信息的工具和方式。

“新媒体事件”、“新传媒事件”、“新媒介事件”辨析

“新媒体事件”、“新传媒事件”、“新媒介事件”辨析

“新媒体事件”、“新传媒事件”、“新媒介事件”辨析2019-04-02【摘要】本⽂对“新媒体”、“新媒介”及“新传媒”三个概念进⾏了辨析,认为这对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具有基础性的作⽤。

指出“新媒体”、“新媒介”以及“新传媒”三个概念含义各有不同。

在与“事件”这⼀概念结合后,应该采⽤“新媒体事件”这⼀概念。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介;新传媒;概念;辨析对研究对象进⾏概念分析,对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具有基础性的作⽤。

“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不是它的外部联系,⽽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

”1 正是由于概念的研究如此重要,刘作翔教授指出:“当⼈们对⼀个新的问题进⾏研究时,⾸先碰到的便是概念。

概念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科学地认识和界定⼀事物的概念,是科学地认识该事物的前提。

⼀个概念包含着⼀定的内涵和外延,⼀定的内涵和外延实际上是⼀个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这种质的规定性实际上指明了它所包含的特定范畴和研究对象。

因此,对概念的研究与对新问题的研究同等重要,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价值。

”2 任何⼀个概念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

⼀般认为,内涵解决的问题是“是什么”,⽽外延主要是界定这⼀概念内涵的适⽤范围。

在“新媒体事件”、“新传媒事件”和“新媒介事件”这⼀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组成部分,⼀是“新媒体”、“新传媒”、“新媒介”,⼆是“事件”。

我们对这⼀问题的研究从对“媒介”、“媒体”和“传媒”概念的研究开始。

⼀、“媒介”、“媒体”、“传媒”辨析“新媒体”、“新媒介”还是“新传媒”这三个词经常被混⽤,很少有学者对此展开理性的分析。

为简单起见,我们⾸先分析媒体、媒介和传媒这三个词。

从汉语上看三个词是不⼀样的,但在意思上的区分需要进⾏认真的研究。

1、三个词的词义研究媒体、媒介和传媒从英⽂“media”、“medium”转化⽽来的,media是medium的复数形式。

Media意思为⼤众传播⼯具,⼤众传播媒介;medium的意思⼀是媒介,⽅法、⼿段;⼆是中间物、中庸;三是介质,环境;四是灵媒,通灵的⼈;巫师。

央视春晚——作为媒介事件的解读与影响

央视春晚——作为媒介事件的解读与影响

|RADIO &TV JOURNAL 2019.08义务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品牌建设,在此过程中更应该关注品牌背后的故事。

“时光博物馆”借助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契机,将《人民日报》这个品牌与时代发展背景相结合,即引导人们感知时代岁月变化,感受祖国巨变,也在履行自身责任中将《人民日报》这个品牌真正地做到了“深入”,创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传统媒体在进行品牌推广时,需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在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品牌活动推广中,彰显品牌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提高自身品牌的形象。

(二)多部门联合,充分运用自身的媒体矩阵传统媒体要“傍名牌”借势互动传播②。

“时光博物馆”的“爆红”实现了为《人民日报》引流,增强了《人民日报》的受众粉丝数。

但其爆红也离不开其新媒体的推广,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推广使得“时光博物馆”这个产品快速走红。

可以说,没有新媒体多部门之间的合作,这个活动的火爆程度会大打折扣。

传统媒体通过其他多种形式推广自身品牌时,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将自身品牌的推广与新媒体高度融合。

(三)增加品牌的互动效果互动可以给人营造舒适的体验感,增加受众对品牌的喜爱程度。

“时光博物馆”在参观环节中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受众通过游戏式的过关环节可以获得印有《人民日报》LOGO 的小礼物奖励,增加了品牌的曝光率。

同时,受众在馆中有了新的收获,新的乐趣。

因此,传统媒体在线下与线上品牌推广活动中,要加强互动环节,增强受众的体验感,这样就可以在一来一回的互动中增加品牌的曝光率和影响力,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推广自身品牌。

四、结语“时光博物馆”爆红网络的背后是《人民日报》巨大的粉丝群体,这是一场《人民日报》举办的吸引来无数受众,又将无数受众拉入到《人民日报》粉丝群体中的互动行为。

传统媒体在进行品牌延伸时,要切实抓好母品牌的维护和提升③;在线上做好品牌推广的同时,借助媒体自身品牌优势和新媒体渠道,加强线下品牌推广;应该积极探讨自身品牌的推广路径,在增强品牌互动体验,保持自身特点的形式下,对自身的发展做出革新,建设一支符合新媒体环境的专业队伍,从而实现线上与线下互动,转变传统媒体的刻板印象,更好地推动媒体品牌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