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案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施策略——《小英雄雨来》教学案例分析

方法探微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施策略———《小英雄雨来》教学案例分析文|郑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本教学案例旨在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实施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来阐述如何有效地运用读写结合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小英雄雨来》是一篇讲述抗日小英雄雨来故事的课文,通过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雨来的勇敢、机智和爱国情怀,同时借助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并让其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读写结合的方法,培养其核心素养。
本教学案例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并掌握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通过读写结合的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
2.在实践中运用读写结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和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通过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实施过程(一)阅读导入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小英雄雨来》的动画片,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背景和主人公雨来的形象。
在观看完动画片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每一个环节。
接下来,我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仔细的阅读更深入地理解雨来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课文所描述的事件。
我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去阅读:(1)雨来是怎样的一个孩子?(2)在课文中雨来做了哪些事情?(3)这些事情反映出雨来的哪些品质?(4)课文中描述雨来的哪些方面让你觉得他是小英雄?在阅读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这些问题,并引导他们用原文或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篇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成几十个字,读来令人神思激荡。
《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因此,结合工作室确立的“读写结合”训练目标,我将本节课重点放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以词中营造出来的优美景象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想象,将词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笔触表达出来。
以“我喜爱这,你看”的句式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这样的总分结构的句式来看展读写训练。
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学生练笔时由词入画,由画入情,将读、悟、赏、说、写有机结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渔歌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想词的意境,并描述出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课文。
3、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知人论诗,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作者“不须归”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 ppt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师:同学们,让我们放眼窗外,春回大地,绿满人间,天也湛蓝,风也和暖,雨也缠绵,山花烂漫,杨柳依依,这时你会情不自禁的吟出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生回答二、整体通读,了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词。
(板书《渔歌子》,引出课题,齐读课题)师:对于词,你有哪些了解?生回答师:说得真好。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来复习一下词的文学常识。
跟李斯老师学写“建议书”--《谏逐客书》读写结合示例

跟李斯老师学写“建议书”-《谏逐客书》读写结合示例李斯,楚国上蔡籍人,荀子先生之弟子,入秦为客卿。
公元前237年,秦统一六国大业正酣,秦王嬴政接受宗室大臣建议,下令驱逐异都客卿,这是李斯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危机,也是秦国统一天下大业面临的危机。
李斯老师心怀忧虑,于是挥笔写下著名的《谏逐客书》,上书劝秦始皇收回逐客令。
秦王阅后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份“建议书”到底“妙”在哪里呢?第一,开头亮明观点,且措辞极有分寸。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首先对“逐客”之举发表看法,认为这样做错了,不藏不掖,坦坦荡荡。
但是作为写给秦皇的建议书,如何措辞相当重要。
这里,李斯老师用了“臣”“窃”两个谦称,亮出了自己谦恭的态度。
而“吏议逐客”一语尊重事实,表明这只是宗室大臣出的主意,非秦皇独断专行,撇清了责任。
行文一开始就营造出十分委婉、平和的谈话风格,避免了因火药味的释放而带来的咄咄逼人之势,充分彰显了李斯老师在措辞艺术方面的高超技艺。
第二,援引史实,旁征博引,强调“求才”的重要性。
强秦的崛起,先后历经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代君王的努力。
这四君爱才、重才,从而逐步开疆拓土,成就霸业。
李斯老师了解历史,从而援引“秦穆公重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的案例、“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的典故、“秦惠王善用张仪计谋”的实例以及“秦昭王善待范雎”的史实,这些事例把几代君王爱用“客卿”与促进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紧密联系起来,以确凿的事实证明爱才、重才的重要性。
这些“客卿”大多“不产于秦”,这样的举例精准地击中了开篇“吏议逐客”的软肋,事实更胜于雄辩。
第三,变换角度、巧用譬喻和对比,并借助假设推论,彰显“跨海内、制诸侯”必重才的道理。
如果说第一段是从“爱才、重才”的角度来提建议、劝阻秦皇放弃“逐客令”,那么,李斯老师在第二段则变换了角度,从“识宝”层面侃侃而谈。
强秦在吞并六国、成就霸业之际,荟萃了“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拥有了“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整之鼓”。
读写结合案例

读写结合案例《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是一位小提琴爱好者,拉琴十分刺耳感到十分沮丧,躲到树林中练习遇到了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激发下,我重拾信心。
后来我知道了这位老妇人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经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善意的谎言帮助一个失落、自卑的年轻人成才,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文章在叙述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在教学中,我将围绕老妇人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老教授的美德。
根据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语言与神态的变化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了解老妇人对“我”一份特殊的关爱和鼓励,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和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她可亲可敬的形象。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一)、分析字义,导入新课(二)、首尾对照,体会变化(三)、研读语句,深入感悟(四)、感情朗读,升华主题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研读老人的语言、神态,感受老人对“我”的关爱和鼓励为主开展教学。
对老人的语言描写,没有字斟句酌去讲解,没有提太多理解性的问题,没有拘泥于固定单一的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提倡读—想—说相结合,通过反复读去思考、去感悟、去表达,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尤其是在读的方面,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激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学习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主要是采用抓重点语句描写来感悟人物内心的方法。
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默读、学生齐读、师生对读……)读得很充分,读得有层次,而且也读得有效果。
读写结合案例《秋天的雨》

读写结合案例《秋天的雨》【案例背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
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文章用美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天图画,通过美的、充满诗意的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想带读。
以读带写。
【教学过程】师: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共同走进那美好的秋天吧!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想给大家读一读。
“你看,她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那扇那,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师:你读得不错,如果声音能再大些就更好啦!还谁喜欢这个句?再来读一读。
生:读……(声音响亮)师:很好。
你们见过银杏树叶吗?生:我在小姑的日记本里见过,是黄的。
师:(微机出示银杏树和银杏树叶图片)和屏幕上的一样吗?生:(点头)师:老师说过这节课要送给你们一份特殊的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生:银杏树叶!师:你们猜对啦,来,每人一片。
师:拿出你们手中的叶子,看一看,你看它的形状象小扇子吗?生:像……师:作者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把银杏树叶说成了小扇子!师:你们的想象力也很丰富。
我们再来扇一扇!(举着银杏树叶在空中扇动。
)生:(跟着老师一起像扇扇子一样扇动树叶。
)师:什么感觉?生:凉快!师:你们真可爱!你一定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啦!师::“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用了什么手法写的?生:比喻、拟人。
师:下面我们小练笔,提示:到了秋天还有那些植物变成黄色、红色、金色…生:梧桐树叶变黄色了,小草变黄色了。
生:柿子变红色了。
有的菊花是金黄色的。
师:你们就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一写吧。
【名师风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故乡教学案例分析》

【名师风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故乡>教学案例分析》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故乡》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笔者于2020年9月份枫叶国际学校组织的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上了一堂示范课,执教课文是我们几代人都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鲁迅的《故乡》(第二课时)。
此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笔者把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个性的人物形象”。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选用了“选点比读”的阅读方法,将文章第12段、第55段集中描写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形象的两个段落单拎出来,让学生通过一个人的外貌的变化,进而感受一个人的的命运走向,加深学生对于人的生命的体悟。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将“写”贯穿其中,通过“扩写、缩写、续写”,让学生体会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形成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用活动。
二、案例描述环节一:笔者将本课时主题定为:小文章里有大气候。
越细心我们越能从“小”的世界中品味出万千生态。
做人如此,读文章亦如此。
笔者以每一位学生开学时所创作的“我的自画像”导入新课。
将一张“自画像”投到大屏幕上,请一位表达能力好的同学进行描绘,让同学们猜测这是哪位同学。
课堂在一种很轻松的氛围中展开,同学们好奇老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接下来,笔者顺势引入本课时内容——文字就如画笔一样,当我们掌握了方法,就能用一字一词挥舞出美妙的画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
就导入这一环节而言,从学生自己的“自画像”入手,让学生不会再觉得“人物描写”离自己很远,而是认识到掌握了方法既可以写别人,更可以写自己,最起码可以向别人生动地介绍自己,并且以“小”切入,考虑到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二:(一)品读小文章,感受大生命。
1.自由朗读文章第12段、第55段,感受闰土容貌的变化。
2.3.大声诵读文章第12段、第55段,感受闰土命运的变化。
读写结合-案例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在语文课堂阅读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做到读中学写,写中促读,相得益彰。
一、训练要求(读写结合点):学习课文环境描写的写法,烘托某种气氛。
二、读写结合点训练:1、教材特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环境描写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例如: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
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爸爸妈妈拉着我手,,到伯父家去。
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这则环境描写不仅是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在读写训练时,先让学生体会怎样通过描写自然环境来烘托气氛。
从北风怒号、阴暗等词语中体会天气的恶劣。
学生在练笔中会写:测试卷子发下来了,我觉得周围的空气中弥漫了硝烟的味道,天空是灰色的,公园里的花儿是苍白的,行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
通过这样的环境来描写自己内心的苍凉,比用上“后悔”、“惋惜”之类的词语效果还要好。
教学课文环境描写时以“读”代讲,先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内容,再通过教师的引读、学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品味作者的表达方式,加深环境在脑海中的印象,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指导学生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内心潜在的情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外之意。
并且从本文的环境描写中感受伯父鲁迅先生博大无畏的胸襟。
2、训练意义:由于受逻辑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描写环境时,往往缺乏条理性,总是东拉一句,西扯一句,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环境的特点,进行有序列的描写。
同时,为了描绘的具体,往往将所有方面进行堆砌罗列,以致松散、冗繁,缺乏重点。
而学会该自然段的逻辑排列和叙述方法,可有效避免以上错误,使行文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另外,也能训练学生的用词简洁、精当。
这样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联系到写,把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在指导学生写的时候又联系到读,学生提高读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写的能力,提高写的能力的同时,即提高读的能力,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成了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经典文本“读写共生”叙事描写传递神韵——以《背影》教学为例

经典文本“读写共生” 叙事描写传递神韵——以《背影》教学为例一、案例背景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但阅读和写作被割裂的现象却依然存在于语文教学中。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
举例来说,我们在阅读中往往会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词句等,这就是阅读“意义”的建构,写作其实也涉及人物形象、好词佳句的“意义”建构。
这两者若能相互融合、互相渗透,则能共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下面,笔者便以《背影》一课为例,浅谈文学经典文本的“读写共生”教学经验,并阐明对此的一点浅见。
二、教学目标理解文本: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背影》这篇文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提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文本细节、推断含义、分析语言运用等,使他们能够从文本中获取准确和深层的信息。
培养审美意识:通过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引导思考和表达: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培养情感态度:通过《背影》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如感恩父母、关爱亲情、珍惜亲人等,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通过实施“读写共生”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对《背影》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情感态度,促进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案例过程(一)深入解读,找好角度《背影》提供的写作启示,可分为以下几个维度:选材、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结构等。
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理念,可发现《背影》所在单元的写作主题是“语言要连贯”,这不仅针对具体句子,而且针对段落与文章整体内容。
因此将《背影》的写作教学切入点定为语言连贯、主题统一、先后有序。
师:记叙和描写是写作中最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时机??读写结合——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小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
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效果好等特点。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并在实践中越来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因为阅读与习作始终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所以在课堂中,不但要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更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潜心默读、圈圈写写进行小练笔,让小练笔走进课堂。
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教教材”,更要研究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平时每天的阅读教学中,能够做到以课文为范本,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
那么,挖掘哪些文本资源来让学生练笔好呢??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做法:?一、有感而发写一写?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人文性很强的文章,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
在教学这类文章时,要做到以“情”来贯穿文本,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此时课堂上的小练笔如若设计精当,就能让学生在情感氛围中与文本对话,与角色产生共鸣,从而为深化文本架设桥梁。
??我曾经上过的《妈妈的爱》这篇课文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这是一首满怀深情的诗歌,用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
本文所述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情,几乎每个孩子都经历过。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爱往往视而不见,或认为理所当然,因此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母爱,体会母爱,感悟母爱。
如第二小节是写妈妈为“我”送伞,教学时我相机问学生: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妈妈就不怕雨淋吗?第三小节:妈妈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时为什么哭了?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做的?让学生带着这样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的情感体验来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和文本进行对话。
?因此在学完这篇课文后,很多同学都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此时我趁机问学生:如果是你,你想用什么来比喻妈妈的爱?为什么?然后课件出示:妈妈的爱是______。
学生文思泉涌,畅所欲言,比喻真是丰富多彩:一束阳光、一本字典、一片树荫、一杯清凉的水、一堵挡风的墙、一双结实的臂膀??最后再让他们动笔来写一节小诗。
?这一练笔的设计,有效地触动了学生的情思,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与文中的“我”、妈妈进行了对话,从而使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母爱,对母爱的体会和亲情的感悟也更到位了。
???二、迁移运用练一练?学是为了运用,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
迁移运用的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
?(一)、可迁移文本中的结构段落进行练笔。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小虾》的三、四自然段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段落,教学本课后,我让学生围绕不同的主题来写一段话,可写课间活动的丰富,天上的风筝五彩缤纷,公园里的花朵争奇斗艳等。
?(二)、可迁移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
?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可设计练写排比段:①公园里的花真多啊,-------------------?;公园里的花真美啊,?-----------------?;公园里的花真香啊,----------------------?。
②天上的云真白啊,------------------;天上的云真厚啊,-------------------;天上的云变化真丰富??????????????啊,-------------------。
?(三)、可迁移文本的关键词进行练笔。
?如老舍的《猫》一课,语言大师在开头一段中抓住了关键性的几个连词:“说它??吧,它的确??;说它??吧,??可是??”,把猫的古怪性格描写得简洁明了。
可以让学生学写一种小动物的特点或一个人的性格。
?(四)、可迁移文本的描写顺序进行练笔。
?如《小镇的早晨》一课,写小镇的早晨的二、三、四自然段,它们的写作思路是一样的,都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来写的,先总写小镇的早晨是什么特点的,然后具体描写。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后,再让他们按这样的写作顺序动笔写一写“校园的早晨”。
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样的写作顺序了。
? 三、精彩语言仿一仿?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
叶老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
”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
”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微笑。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
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空白悬笔补一补?有的课文作者总会有意无意留下了许多空白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这也是组织学生小练笔的极好机会!如《李时珍》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概括的话:“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教学中,我让学生咬住“品尝”二字所留空白,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嚼出味来,进行“小练笔”,要求写出李时珍“亲口品尝”的情景。
有位学生这样写道:“李时珍把药材放进嘴里,细细地嚼着,嚼出了味,慢慢的分辩。
他时而紧皱双眉不住的摇头,时而捋着胡子微微点头。
李时珍边嚼边想,当判明了药性和药效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频频的点头,并挥笔记录了下来。
”通过这一咬文嚼字的训练,学生不仅对李时珍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
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父亲的内容几乎充满了整篇课文,而对地下的儿子的描写就显得比较空白了,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36个小时,对于七岁的阿曼达,他是怎样熬过来的,他会想些什么?会不断地对自己和朋友说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
?这样的文章还很多,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具有一双“慧眼”,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能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
这样的空白补充练笔,充满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是课堂练笔的有效手段。
?五、拓展延伸续一续?拓展延伸型的练笔往往在课的结尾处,续写课文结尾是学生小练笔训练的重要内容。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写下来。
例如《穷人》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这是一个富有余味的结尾,学生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地启发学生:“渔夫和桑娜收养了两个孩子以后,他们的生活会是怎样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有的说,他们的生活仍然非常艰苦,但是他们非常乐观,大家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有的说,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非常懂事,长大了对渔夫和桑娜很孝顺??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课堂小练笔应立足于课堂,只要我们老师用心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那么我们的阅读课就会上得更有效,更灵动,课堂练笔也会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1?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指导案例?年级?三年级?单元?第一单元?主题?大自然的美?编写人??单元训练重点:着重进行景物描写的训练?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进行表达。
?2、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读背、练笔等形式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课题?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学生练笔??1、燕子???????第一自然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读第一小段,说说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模仿《燕子》的写法,描写自己平时仔细观察过的一种小动物。
??一身黑白相间的鱼鳞,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
加上扇子似的尾巴。
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金鱼。
?一身黑白相间的绒毛,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加上一条白白的长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猫菲菲。
??????3、荷花??????第二自然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的马上要破裂似的。
????第四自然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引导学生读描写荷花美的句子,抓住“有的??有的??有的??”仿句式写话。
??????????假如你就是一朵荷花,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和你交流,可能会告诉你一些什么????下课了,我和伙伴们嬉戏着。
我们有的在跳舞,有的在做游戏,还有的在说话。
?春天来了,公园里有很多人,有的在湖边散步,有的在草地上放风筝,有的在树下打拳,有的在花丛中赏花。
?天上的白云各种各样,有的像小老虎;有的像小白兔;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小猫,漂亮极了。
?????青蛙跳过来,呱呱呱,告诉我它会唱歌。
?小蝌蚪游过来,告诉我它们要去找妈妈。
?小鸟飞过来,告诉我早餐的丰盛。
?露珠滴下来,告诉我清早的空气多么清新。
?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2?????课后小练笔?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我也要写写自己喜欢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