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写作训练”教学案例
《父爱之舟》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父爱之舟》读写结合教学案例《父爱之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描写了作者父亲对其深深的爱和影响。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父爱的伟大,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2.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父爱的伟大;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解析:《父爱之舟》通过描写一些日常小事,展现了父亲对作者深深的爱和影响。
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2.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
要求情感真挚,内容具体,语言流畅。
三、教学步骤:1.阅读理解: a.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b.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c. 让学生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和意义。
2.结合自身经历: a.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并分享感受; b. 引导学生将自身经历与文章内容相结合,加深对父爱的理解; c.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悟。
3.写作练习: a. 给出写作要求,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和内容; b.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手法进行写作; c.让学生互相交流、点评,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巧;2.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父爱的伟大;3.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篇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成几十个字,读来令人神思激荡。
《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因此,结合工作室确立的“读写结合”训练目标,我将本节课重点放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以词中营造出来的优美景象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想象,将词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笔触表达出来。
以“我喜爱这,你看”的句式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这样的总分结构的句式来看展读写训练。
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学生练笔时由词入画,由画入情,将读、悟、赏、说、写有机结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渔歌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想词的意境,并描述出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课文。
3、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知人论诗,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作者“不须归”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ppt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师:同学们,让我们放眼窗外,春回大地,绿满人间,天也湛蓝,风也和暖,雨也缠绵,山花烂漫,杨柳依依,这时你会情不自禁的吟出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生回答二、整体通读,了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词。
(板书《渔歌子》,引出课题,齐读课题)师:对于词,你有哪些了解?生回答师:说得真好。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来复习一下词的文学常识。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知识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阅读和写作材料:一篇有关自然保护的文章和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文章。
2. 学生练习册或纸张。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保护,为什么保护环境很重要。
2.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看一些关于环境破坏的图片,让学生讨论这些图片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感受。
步骤二:阅读理解(20分钟)1. 教师分发两篇文章,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回答几个问题。
2. 教师核对答案。
步骤三:讨论交流(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对比两篇文章的内容、写作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的不同点。
2. 学生可以提出他们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步骤四:写作练习(3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阅读的文章,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短文。
2. 教师提供一些写作提示,如:如何节约能源、如何减少塑料袋使用、如何种植绿色植物等。
3. 学生独立完成写作练习,并交给教师检查。
步骤五:展示和反馈(15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可以选择口头或书面形式。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增进意见。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选择其他的环境保护话题,进行写作练习。
2.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其他班级或者学校的同学,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提高了对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理解能力。
学生们通过分析、比较和写作的实践,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促使他们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更多的写作和口头表达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读写结合 提高能力──《火烧云》教学案例(精选13篇)

读写结合提高能力──《火烧云》教学案例(精选13篇)读写结合提高能力──《火烧云》篇1【背景】读和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必须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内容时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及其遣词造句的妙处。
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写作教学的因素。
固然,两者各有各的重点,但不可能截然分开。
其中,仿写是重要的方式之一。
【案例】《火烧云》是篇散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霞光、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
由于课文以时间顺序来写,突出写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而快的特点,在写形状变化时,以出现──样子──变化这种顺序来写,很有特点,于是,以这篇文章中火烧云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为仿写点,我设计了教学。
在教学颜色变化一节时,我让学生找出颜色变化多和快的句子,并圈出有关的词语。
学生在交流时,都找到了“火烧云变化极多极快,一会儿红彤彤,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等句子。
有学生说:“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四个词语我知道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之快,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说明了火烧云了颜色的多。
通过划句子,圈词语的学习方法,我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把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快写具体的,为仿写作好铺垫。
在教学形状变化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又运用划句子,圈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先学“马”的一节,按照“天空中出现了什么?──它的样子怎样──它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顺序,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有关的内容,学习课文。
学生通过自学,找到了相关的句子,发现这一节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写法。
另外几节由于结构相似,我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这段内容的写作特点。
掌握了写作特点,就为仿写作好了铺垫。
在学生清楚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之后,我就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仿写“变幻的云彩”,让他们把他们眼睛中看见的千变万化的云,通过描写展示出来,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写作的方法,老师从扶到放,放手让学生写,学生写得得心应手,兴趣盎然。
读写结合课(5篇范例)

读写结合课(5篇范例)第一篇:读写结合课读写结合课:读写结合课的关键是找好读写结合的关键点,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写作指导点。
如:①句式仿写:人教版七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一段话。
人教版八上《芦花荡》—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
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人教版九上《星星变奏曲》──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②写法模仿:人教版七上《春》──仿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和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以《秋》为题,写一篇短文。
人教版七上《济南的冬天》──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人教版七下《音乐巨人贝多芬》──注意描写贝多芬穿着和外貌特征的语句,模仿这种写法,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
与同学进行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
学习人教版九上《杨修之死》一文,学习运用“插叙”写法,写一篇文章。
③词语的运用:人教版七上《羚羊木雕》“读一读,写一写”中有六个词语:“抹”“攥”“逮”“怦怦”“树杈”“寒战”,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要求通顺合理。
④改写:人教版七下《最后一课》──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内容。
人教版八上《石壕吏》—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人教版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说?试写成一篇短文。
人教版九上《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是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课文标题却是“智取生辰纲”,试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改写这个故事。
⑤简单议论:人教版九上《短文两篇》──《谈读书》(作者培根)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议论文。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在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读写结合教学,学生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从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介绍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教学目标,通过读写结合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叙事文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叙事文写作。
教学过程:1. 阅读教学,首先,教师选择一篇生动有趣的叙事文,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内容。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写作指导,在学生理解了叙事文的基本特点后,教师进行写作指导。
通过分析范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叙事文的写作结构、语言运用技巧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如何展开故事情节、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等。
3. 作文训练,在学生掌握了叙事文写作的基本要领后,教师可以布置作文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想象,写一篇叙事文。
在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的困难,提高写作水平。
4.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作文后,可以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教学效果:通过读写结合教学,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不仅加深了对叙事文的理解,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同时,通过作品展示和交流,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长。
总结:读写结合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通过本教学案例的分享,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读写结合的教学中有所收获。
读写结合-案例

“读写结合”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在语文课堂阅读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做到读中学写,写中促读,相得益彰。
一、训练要求(读写结合点):学习课文环境描写的写法,烘托某种气氛。
二、读写结合点训练:1、教材特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环境描写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例如: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
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
爸爸妈妈拉着我手,,到伯父家去。
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这则环境描写不仅是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在读写训练时,先让学生体会怎样通过描写自然环境来烘托气氛。
从北风怒号、阴暗等词语中体会天气的恶劣。
学生在练笔中会写:测试卷子发下来了,我觉得周围的空气中弥漫了硝烟的味道,天空是灰色的,公园里的花儿是苍白的,行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
通过这样的环境来描写自己内心的苍凉,比用上“后悔”、“惋惜”之类的词语效果还要好。
教学课文环境描写时以“读”代讲,先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内容,再通过教师的引读、学生合作读、同桌合作读品味作者的表达方式,加深环境在脑海中的印象,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后指导学生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内心潜在的情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外之意。
并且从本文的环境描写中感受伯父鲁迅先生博大无畏的胸襟。
2、训练意义:由于受逻辑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描写环境时,往往缺乏条理性,总是东拉一句,西扯一句,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环境的特点,进行有序列的描写。
同时,为了描绘的具体,往往将所有方面进行堆砌罗列,以致松散、冗繁,缺乏重点。
而学会该自然段的逻辑排列和叙述方法,可有效避免以上错误,使行文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另外,也能训练学生的用词简洁、精当。
这样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联系到写,把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在指导学生写的时候又联系到读,学生提高读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写的能力,提高写的能力的同时,即提高读的能力,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成了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找准读写结合点__有效落实读和写——以《麻雀》教学为例

|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培养,专题设置了习作单元,不仅明确了习作单元的训练重点,同时还编选了与训练重点相契合的典型课文。
教师就需要找准单元课文与习作训练要素之间的联系,实现从读到写的结合。
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训练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把事情写清楚的。
其中,“写清楚”是目标,“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屠格涅夫的《麻雀》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习作价值,教师就需要探寻读与写之间的交融,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一、梳理故事发展,感知情节呈现的“清楚”作为教材中的范例文本,展现出来的内容无疑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学生从表达方法的层面进行深入探究,而要契合学生认知规律,先从理解的维度,对故事的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出情节发展的基本脉络,让学生先知晓课文写了什么,从内容的角度,初步感受写“清楚”了的故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作为四年级学生,面对一篇完整的课文,要想一下子精准地概括出故事内容,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他们适度的抓手。
从写清楚的角度来看,写清楚了的故事应该清晰地交代出故事的六要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角色和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从课文内容中捕捉信息,并通过适度地删减、调整,对文本表达的内容进行感知。
以这篇《麻雀》为例,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故事六要素”的支撑下,对故事的内容进行了概括与梳理,并相机分析了故事起因对于经过的影响,故事的经过对于最终结果所带来的制约。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一方面理解了故事内容,把握了故事发展的重点,尤其是对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了体悟;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怎样才能把故事写清楚。
二、聚焦关键词句,洞察遣词造句的“清楚”将故事写清楚,仅仅感知故事的轮廓与概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对文本的阅读,既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同时也需要从作者的言语细节上进行考量,关注作者是怎样进行遣词造句,从而将故事发展的脉络以及具体细节展现清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背景:
由于招生政策的变化,如今好学生都集中到一类校了,一般高中的生源质量下降。
这些学生语文素养不高,语言水平较低。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是普遍的状况,甚至可以说一个年级500多人找不到一篇语言称得上流利的作文。
更有甚者,要求写800字的作文,许多学生写不到600字。
面对这种状况,语文老师如果还是象以前一样没有作为,只是一学期写几篇作文,那是很难让学生的语言水平得到提高的。
怎么办呢?多读多写,依然是法宝。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单纯依靠学生多读多写效果也并不明显。
教师必须发挥指导的作用,教练的作用,引导学生从读中吸收积累语言材料,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再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学生阅读教师印发的三篇文章:《最浓的“年味”是文化》(冯骥才,选自《阅读与作文》)、《我们正在忘却传统文化》(新周,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6年第4期)、《经典
之中有神灵》(李朝林,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6年第6期)。
这三篇文章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文化反思”。
选择这三篇文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文化,并能引发思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要懂得在阅读中积累。
积累什么呢?一要积累精彩的语言,二要积累写作的素材,三要积累各种观点。
就这三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然后进行整理。
1.积累语言。
(1)敦煌之憾我们尚可指责那个懵懵昏昏的已经无力抗辩的道士王圆箓,余秋雨先生还可以狠狠落笔:“我好恨!”面对经典蒙尘、传统渐逝、国学式微的现状,我们岂一个恨字了得?
(2)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三杯吐然诺,五
岳倒为轻。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
(3)有多少经典可以重来?不为消遣也不为稻粮,而是一心为经典寻找到居留之地,与许你也能为自己寻找一方安身的座基。
(4)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果我们还不有力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载体,我们传统的、本土的、主体的精神情感便会无所依傍,渐渐淡化,经裂纬断,落入空茫。
(5)《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
(6)古人读书要更加单纯——不管目的是什么,读书便是读书,屋内孤灯摇曳,屋外明月朗照,口念前贤妙语,耳闻蛙鸣一片。
2.积累素材
(1)过年的“年味”正在越来越淡,面对即将到来的年,我们感到一丝失落和困惑——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春节还会不会是中国人最期待、最隆重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