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

第12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第12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堂导入:、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
(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大一统的汉朝”。
自主学习:(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2文景之治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二、汉武帝的大一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措施: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②思想上,&nt;&nt;&nt;&nt;&nt;&nt;&nt;&nt;&nt;_______________ ____3、结果: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三、东汉的统治、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汉朝的大一统教案

汉朝的大一统教案教案标题:汉朝的大一统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大一统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掌握汉朝大一统政策的实施过程和策略;3. 能够评价汉朝大一统政策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汉朝的大一统政策;2. 大一统政策的实施过程;3. 大一统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汉朝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3. 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汉朝的兴趣;2. 提问:“你们知道汉朝的大一统政策吗?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影响?”二、知识介绍(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汉朝的大一统政策的背景和意义;2. 解释大一统政策的定义和目标;3. 分析大一统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实施过程(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研究大一统政策的实施过程;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3. 教师引导讨论,总结大一统政策的实施策略和措施。
四、影响评价(15分钟)1. 学生个人思考:请学生思考并写下他们对汉朝大一统政策对中国历史的评价;2. 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和讨论他们的评价;3. 教师引导全班讨论,总结大一统政策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汉朝大一统政策的相关话题,并写下他们的发现;2. 学生展示:选取几位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汉朝大一统政策的短文,包括政策背景、实施过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提醒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思考。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汉朝大一统政策的实施过程;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比较汉朝大一统政策与其他朝代的统一政策的异同。
教学评估:1. 分组讨论和小组汇报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对汉朝大一统政策的评价的准确性和合理性;3. 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思考的能力。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1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课题:《大一统的汉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也要做一些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因为本课重点在于讲“兴”。
而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都让汉朝达到了顶峰。
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在认识上是有些难度的,内容上比较抽象,不变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交还到他们手中。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景法导入新课教师:现在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中有同学看过《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吗?就是由著名演员黄晓明主演的。
学生:看过(没有)教师:好,我听到有同学看过的,有没看过的,没看过也没关系,现在呢,我就请大家欣赏一段视,来自《大汉天子》的片头曲,这首歌叫《守业更比创业难》请大家认真看,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中)教师:好不好看?视频中气势恢宏的场面,是不是似乎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回到大汉朝,感受那份士气如宏呢。
学生:是。
教师: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之为“西汉”。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提问:秦朝的建立及其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朝代?这个朝代有哪些特点?2.汉朝的建立(1)介绍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背景。
(2)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3.汉朝的政治制度(1)讲述汉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2)分析汉朝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4.汉朝的经济发展(1)介绍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分析汉朝经济发展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5.汉朝的文化成就(1)讲述汉朝的文化成就,如儒家学说、辞赋、书法等。
(2)分析汉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课时1.汉朝的对外交往(1)介绍汉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与匈奴的和战、与西域的交流等。
(2)分析汉朝对外交往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汉朝的衰落(1)讲述汉朝的衰落过程,如王莽篡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2)分析汉朝衰落的原因。
3.汉朝的历史意义(2)分析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
4.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历史经验对当代有何启示?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熟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4.不足之处:在讲解汉朝政治制度时,可能过于详细,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课目的: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成立的时间、开国皇帝、国都;汉高祖推行养精蓄锐政策的举措;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
经过对“光武中兴”的认识,培育学生剖析、概括的能力。
能力方面:经过认识外戚宦官专权的原由和影响,黄巾起义的经过、特色,培育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剖析社会问题的技术。
经过指引学生思虑“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何要推行养精蓄锐政策汉初养精蓄锐政策举措的实行与文景之治场面出现的关系”培育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
经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创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代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经过比较秦代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 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论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观点。
经过学生回答光武中兴的背景、举措、成效,培育学生的综合剖析能力。
经过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预知,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的有组织有准备的特色,培育剖析历史古文资料的技术。
思想方面:经过对汉初推行养精蓄锐政策的原由的学习,培育学生形成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因此获得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进下,因为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勤劳奋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一致是国家富强的先决条件。
经过本课的教课以,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富强的极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一致是实现富强的重要原由。
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概,更难得的是他有勇气认可错误。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踊跃作用。
同时反应出人民生产踊跃性的提升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
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但有绚烂的一面,但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败、落伍的一面。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设计】本课主要是讲述两汉兴衰的历史脉络,教材侧重讲的是西汉,讲两汉的大一统,简要讲述了东汉的发展历程(东汉内容设置为自学内容,要求学生按自读提示课下完成)。
通过竞猜活动导入,设置问题情境,由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了解汉初的社会状况和文景之治的背景;通过对比文景之治和秦朝的暴政,更好地体会汉兴秦亡;通过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过,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展示,再现历史场景,寓乐寓教寓学;设置典型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是怎样灭亡的,为什么?西汉是怎样建立的?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二、文景之治角色扮演师:请一组同学扮演西汉初年的两位农民,通过对话反映出他们当时的生活情况,社会经济情况。
生:表演(反映出牲畜奇缺、生活困难、经济萧条、社会残破)师:面对如此残破萧条的社会经济情况,汉初的统治者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怎样才能让汉朝江山长保?请同学们为汉朝统治者献计献策,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讨论师:(提示:寻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如:暴政、战争、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回忆战国时期的秦国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生:(小组代表)回答: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努力耕种的农民、注意施行仁政等。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汉初的统治者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耕,注重“以德化民”,除此以外,他们还提倡节俭。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教案

3大一统的汉朝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大一统场面是如何形成的,培育初步看法剖析问题的能力。
不单是西汉富强的极点,也是中国封面,它关于一致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用。
学习过程课型新讲课主备人李秀荣执教人审查人备课、19时间上课、25时间二次备课学习过程(二)合作研究(1)西汉成立后,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局势这类场面是前方所学内容思虑)(2)面对这类局势,汉初几代皇帝采纳了哪些举措获得了2.阅读 77-78 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虑:( 1)汉武帝是如何逐渐削弱诸侯国权力的达到如何(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可在组内议论)(3、)阅读 78-79 页小字,认识东汉的统治。
3、老师精讲的问题:汉武帝为促使和稳固大一统场面采纳了哪些举措意义如(三)拓展创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增强思想统治,在当,记录分数。
作为二次备课的依照。
、谁成立的、国都79达成以下内容___.___,社会比较平定,百姓富饶起来。
历史上称议,命令同意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成立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举措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四)系统总结 1 、知识建构:文景之治汉武帝的背景、举措、表现举措2、概括:学习封建统治的稳固,一般应从哪几方面下手客观原由:景帝后期的经济繁华原由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就是把 ____家学说作为议推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长安举办_________,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_成立东汉,定都____.刘秀就是_________.明政治期间.固了大一统场面(本节课波及政治上、思想上的)淄川二中初一级部主观原由:汉武帝雄才大概,善用人材汉武帝大一统政治:削弱诸侯国实力,诸侯国越分越举措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期间,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五)达成同步训练(六)预习14 课教后记:历史导教案。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历史课程应使学⽣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格。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理解汉初统治者⾯临的遗留问题,解决的过程,产⽣的功效 掌握汉武帝“⼤⼀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 过程与⽅法: 阅读资料→理解⼤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个⿍盛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本课重点:“汉武帝的⼤⼀统”。
本课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结合图⽚和⽂字资料分析史实,完成教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结构和过程 复习导⼊: 1.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汉朝。
刘邦就是汉⾼祖。
) 2.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观看61页“导⼊框”,结合上⼀课知识回答:善于⽤⼈,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 过渡讲解: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祖⾯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61-62页“⽂景之治”的内容。
第12课⼤⼀统的汉朝 ⼀、⽂景之治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货志》记载:“民失作业,⽽⼤饥馑。
……⼈相⾷,死者过半。
⾃天⼦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车。
”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刘邦,⾯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帝景帝⼜采取哪些措施? ⽂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
休养⽣息政策因⽽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示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2.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德育目标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鼎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1.联系法:对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的情况,应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内容,从回忆旧课内容分析出原因。
让学生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发展的脉博。
2.讲解法:对于课文中一些难点,需要教师用讲解法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就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
3.讨论法: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之后,可指导学生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怎样形成的?”并用图示小结,旨在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的思路。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写有史料的胶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公元前202年5月,为庆祝汉朝建立,汉高祖在洛阳大宴群臣。
宴会上,他要求大臣谈谈战胜项羽的原因。
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
刘邦认为他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就说:“军事谋划,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取胜的主要原因。
项羽连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都不肯用,所以失败了。
”想想看,汉高祖这话对不对?为什么?刘邦打败项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
在西汉,出现了我国封建史上第一个盛世,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学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二]在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中,汉朝是一个重要阶段。
一般认为,其发展规律为:秦创立—汉巩固—隋唐完善—两宋强化—照清达到顶峰。
汉朝在中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汉朝在中央集权制发展中所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表现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那么,汉武帝的大一统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中间包括有哪些内容?影响如何?这些问题,只有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才会明白。
[导入语例示三]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古代史时,要接触到封建社会史里的“治世”和“乱世”两个概念。
治世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乱世有“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等。
今天,我们首先要接触到的有“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
那么,这两个治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成对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这是我们学习这一课将要接触到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1.两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一片荒凉景象。
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
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屏幕。
[投影显示][教师讲解]上两则材料分别选自《史记》和《汉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初的经济状况,不光谷物奇缺,物价昂贵,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再互相讨论一下,得出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
[学生看书、讨论]……[学生回答]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农民战争的破坏以及楚汉战争的破坏。
[教师引导]再具体一点。
[学生回答]秦朝时,每年服徭役的人不下三百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沉重的赋税使农民大量破产,使社会出现了经济凋敝的景象。
再加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影响,就出现了材料中所提供的现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了解一下汉朝的统治者是怎样克服这种困难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看书]……[学生回答]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
他修建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教师过渡]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针对经济凋敝采取的这些措施叫做“休养生息”或“与民休息”。
下面我们按知识点把这些措施重列一下:[板书]2.西汉初年的体养生息政策⎩⎨⎧[教师在黑板上写出]①轻徭薄赋 ②重视农业 ③提倡节俭 ④以德化民[教师讲解]西汉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是建立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的。
建汉之初,刘邦就多次组织人讨论秦亡原因。
当时儒生陆贾向刘邦提出“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刘邦觉得很有道理,遂指使陆贾把秦朝失天下的原因和以往帝王治天下的经验总结出来,成为《新语》十二篇。
刘邦看了以后很受启发,认识到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秦朝的统治者对人民狠毒残暴,加之沉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副得广大群众走投无路,才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
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采取了“反秦之弊,与民休息”的政策。
他鼓励士兵回乡生产,免除他们的徭役、田租,改秦时的十税五为十五税一,受灾地区可以免租税等。
后来汉文帝即位后,以高祖刘邦的既定方针为基础,推行了一系列治国利民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曾多次讲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了;人民有吃有穿,天下才会太平。
”为发展农业生产,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十三年后,完全废除了田租。
每年的春天。
他还亲率大臣耕作,生产供祭祀用的粮食。
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还规定农民种地没有种子,由各县借给他们;没有口粮,由各县贷给;发生天灾,由各县赈济。
文帝一生提倡节俭,在封建帝王中也是罕见的。
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衣服、车驾都没有增加。
文帝平常经常穿着黑色的衣服,就连对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要求也很严格,规定衣裙下摆不准拖到地面,帷帐是素面,全不刺绣,也没有花边等。
他修建陵墓时,下令随葬品只有陶器,禁止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他在遗诏中说:“给我送葬的车马,不准陈列兵杖;送葬人戴的白布孝带宽不超过三寸;治丧期要短;在治丧期间,不要禁止百姓结婚、祭祀、饮酒与吃肉。
”汉景帝刘启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有名望的皇帝。
他即位后,继承和发扬了汉文帝时期的传统,把文帝开创的安定富足的局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因而才有“文景之治”之称。
汉景帝和汉文帝一样,强调以农为本,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他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农田半租,坚持三十而税一,但这仍然是很轻的税收。
由于景帝体恤民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使西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派国家安宁,人民丰衣足食的繁荣景象。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具体表现:[板书]3.“文景之治”[教师指导]请同学们先把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看一次,然后复述“文景之治”的表现。
[学生看书]……[学生复述]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
[教师引导]同学们,“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建立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的,而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是在吸取秦亡教训的条件下开始的。
而秦亡又是因为暴政。
秦始皇陵的修建是秦朝暴政的一个反映,而汉文帝陵的修建却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缩影。
理由就是一个豪华、一个简陋。
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个“动脑筋”的内容,说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回答]秦始皇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只要陶瓦作装饰。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
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
[投影显示][教师讲解]这则材料说的就是“文景之治”的具体表现。
除了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仓库皆满,府库有馀财外,还有的就是老百姓的骡马拴满了街巷;官吏也很稳定,小吏任职长的,竟做了一辈子。
因此,有些官吏往往由于任职时间长,把官号变成了姓氏,如管仓的姓仓,管庾的姓庾等。
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安定。
同学们,汉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描写了汉文景时社会繁荣的景象外,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看:“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什么意思呢?即尽管西汉王朝强盛了,但一些旧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而新的社会问题又出来了。
这时候,再采用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时的“无为”手段来进行统治,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现实要求,统治政策必须由“无为”向“有为”转变。
这就是我们将要讲到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把“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子目的内容仔细地阅读一次,找出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社会问题,也即大一统的背景。
[学生看书]……[学生回答]一、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二、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教师补充]除上述两点之外,还有匈奴仍然威胁北部边境,商人势力开始膨胀,地方豪强势力壮大,武断乡曲,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等等,这一切,都把加强中央集权提到日程上来。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所提到的,都是西汉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西汉王朝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现在我要问的是:客观环境要求实行中央集权,那么,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是否具备?如具备,主客观条件各是什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学生回答]汉朝当时实行中央集权的条件已经具备。
汉武帝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是主观条件;汉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物质条件。
(教师可从物质、人才方面作引导)[教师总结]这个问题基本解决,我们用板书系统一下:[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再从课本上找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
[学生回答]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