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孙思邈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二重预防,立辟温法
预防“温疫转相传染”,首重辟温。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2研究整理《伤寒论》:
①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太阳病状: 用桂枝汤法57证,方5首。 用麻黄汤法16证,方4首。 用青龙汤法4证, 方2首。 用柴胡汤法15证,方7首。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 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 枝汤主之。”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 汤。”
2
化裁古方
《备急千金要方》中以小建中汤为基础方 加减化裁,变化出三张新方,用治妇人产后 诸证。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① 内补当归建中汤 小建中汤加当归倍生姜而成 主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冷痛不止,呼 吸少气,或小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等 症。 ②内补芎穹汤 小建中汤去生姜加芎穹、干地黄、干姜, 主治:妇人产后虚羸,及崩漏过多虚竭,腹中 绞痛等症。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③大补中当归汤 小建中汤加当归、续断、麦冬、吴茱萸、白芷。 主治:产后虚损不足,腹中拘急,或溺血,少 腹苦痛,或从高堕下,及金疮出血多内伤等症, 男子亦可服之。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3创制新方
3 创制新方 ①苇茎汤 主治肺痈
①
组成:薏苡仁、冬瓜子、桃仁、苇茎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著作
千金方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被誉为古代医学百科全书
二、学 术 理 论
• • • • • • (一)论医德 (二)论养生 (三)脏腑辨证体系 (四)对伤寒的研究 (五)方药运用经验 (六)临床经验
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孙思邈个人资料中文名:孙思邈别名:妙应真人、药王性别:男),孙思邈于公元58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着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朝廷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孙思邈生平简介02无求”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着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
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谦虚好学。
对医学有很深研究,亦博涉百家学术,精通老庄,兼好佛典。
曾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合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孙思邈钻研医学,善于博采众长。
对于诊断和医疗方面有特长的人,他不远千里去求教。
他有高尚的品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贫富、贵贱、亲疏,一视同仁。
他曾拒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授要方》经验撰成《千金翼方》,着重记述本草、伤寒、中风、杂病、疮痈等,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
书中共收载当时所用药物八百多种,对许多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详细的记述。
由于孙思邈在中医中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孙思邈[精华]
![孙思邈[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9daf843528ea81c759f5780e.png)
孙思邈[精华]孙思邈一、生平著作・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享年白岁以上,经历了南北朝,隋、唐等朝代,“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说,兼好释典”。
•孙思邈著作较多,其中以《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最为著名。
・《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分30卷,233门,“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踰于此。
”•卷一为医学总论,卷二至三十,列有妇产、婴孺、七窍、……脉法、针灸等。
・《千金翼方》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的。
成书于孙氏晚年,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共三十卷。
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首。
•包括本草、妇人、伤寒、色脉、针灸等。
二、学术理论・(一)治学主张•“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经》、《皇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他还要求医生精通周易的哲学思想,掌握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更应该涉猎经史百家书籍,以丰富知识。
•(二)大医精诚论・《千金要方》首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篇。
・1、高尚情操“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2、精湛医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三)养生论述・1、养性・"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 -(1) 抑情节欲•“养性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制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虚精散为五难。
”•(2)"常欲小劳”导引、按摩・“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讎,义在斯矣。
”•同时更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使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倡导一些适当的强身健体办法,如华佗五禽戏,天竺国按摩十八法,老子按摩法等。
・(3)依时摄生・《列子》:“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这种思想体现在医学上,即所谓的“天人相应”。
孙思邈

孙思邈孙思邈正在加载查看图集孙思邈(581年~682年)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
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
他是中国陕西耀县人,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基本信息中文名:孙思邈别名:药王籍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出生地: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中国出生年月:公元581年去世年月:公元682年职业:医药学家,道士宗教:道教代表作品:《千金翼方》、《千金要方》相关搜索孙思邈御女术张仲景李时珍吴道子生平介绍正在加载老年孙思邈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自幼天资聪慧,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
医治之术,缺而弗论”。
孙思邈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屡造医门,为治病而罄尽家产的痛苦经历,遂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
人们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他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背育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称。
到了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既“善谈庄、老”,又“兼好释典”,学问非常渊博。
隋唐两代帝王屡次请他做官,他都“固辞不受”,而立志学医,他的这种认识,是从切身体验中得来的。
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周围贫苦百姓,也跟他一样,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
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
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
经过这样长期刻苦的钻研,他的医学造诣很深,成为隋唐时期医药界的佼佼者。
宋代林亿称道:“唐世孙思邈出,诚一代之良医也”。
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共三十卷,内容极为丰富。
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内脏、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共计二百三十二门,收方五千三百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首创“复方”。
《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而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发展为一病多方,还灵活变通了张仲景的“经方”。
有时两三个经方合成一个“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分成几个单方,以分别治疗某种疾病。
这是孙思邈对医学的重大建树,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大革新。
《千金翼方》是对《千金要方》的补编。
书名含有和《千金要方》相辅相济,羽翼双飞的意思。
此书共三十卷,其中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中所未有的药物,补充了很多方剂和治疗方法。
首载药物八百余种。
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是唐代以前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对学习、研究我国传统医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孙思邈

孙思邈(581年~682年)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
孙思邈的生平介绍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自幼天资聪慧,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
医治之术,缺而弗论”。
孙思邈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屡造医门,为治病而罄尽家产的痛苦经历,遂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
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和制药的法度,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在他二十岁左右时,便打下了一定的医学基础。
孙思邈年长时,因避当时战乱和朝廷征辟,曾隐居太白山,后又隐居终南山。
唐武德年间与道宣律师相识,结为知交,每一往来,谈论终夕,使他们在医学上都得到裨益。
佛教的“医方明”也是有关医学研究的学问。
孙思邈的医书佛教典籍中有关于印度医学的“四大”——地、水、火、风学说,百一学说,耆婆、阿伽佗诸方,天竺国按摩等内容。
而道宣的医学知识对孙思邈是有影响的。
相传“天王补心丹”就是道宣发明的。
据《华严经传记》卷五所载:“义宁元年,高祖起义并州,邈在境内,高祖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固辞不受,后游历诸处,不恒所居。
”但他曾与亲友说过,待将来社会上出了贤明君主时,我可以出来做些济世活人的事。
唐太宗即位以后,特将孙思邈召诣京师,准备授以爵位,孙思邈仍婉言谢绝。
此次进京,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长安医家,阅览各类医药书籍。
孙思邈与甄权甄立言兄弟关系密切。
他推崇甄权的针法。
深州刺史成君绰患急症,颈部肿胀,喉中闭塞,滴水不下已三日,求治于孙思邈,孙思邈请甄权会诊,由甄权针刺而愈。
药王孙思邈

“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 “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 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 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 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 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 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 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 今医德医术 堪称一流的 名家,尤其 对医德的强 调,为后世 的习医、业 医者传为佳 话。
药王医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 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 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 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 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 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 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 作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 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却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 学。
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唐太宗李世民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 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 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 后世尊称为“药王”。
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 邈文化节纪念活动
孙思邈对于行医的总结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来自欲方孙思邈汉族,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 西耀县)581-682年 医学家和药物学家、道士, 编写《千金方》《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被誉为
“药王”
药王生平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 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 他自幼聪明过人,日 诵千言,西魏大将独 孤信赞其为“圣童”。 他通晓诸子百家,博 涉经史学术,兼通佛 典。由于幼年多病, 十八岁立志学医,二 十岁即为乡邻治病。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381a4c0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72.png)
孙思邈[唐代医药学家]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代表作《内经》华佗三国著名医学家,发明麻沸散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查看更多人物生平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
他自幼聪明过人,他通百家之说,崇尚老庄学说,兼通佛典。
孙思邈个人画他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02岁。
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
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我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
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
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
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勤于着书,晚年隐居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着,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一生着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着60卷,药方论6500首。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馀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思邈一、生平著作•孙思邈,出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享年百岁以上,经历了南北朝,隋、唐等朝代,“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说,兼好释典”。
•孙思邈著作较多,其中以《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最为著名。
•《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分30卷,233门,“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踰于此。
”•卷一为医学总论,卷二至三十,列有妇产、婴孺、七窍、……脉法、针灸等。
•《千金翼方》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的。
成书于孙氏晚年,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共三十卷。
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首。
•包括本草、妇人、伤寒、色脉、针灸等。
二、学术理论•(一)治学主张•“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经》、《皇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他还要求医生精通周易的哲学思想,掌握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更应该涉猎经史百家书籍,以丰富知识。
•(二)大医精诚论•《千金要方》首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篇。
•1、高尚情操“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2、精湛医技“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三)养生论述•1、养性•“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1)抑情节欲•“养性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制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虚精散为五难。
”•(2)“常欲小劳”导引、按摩•“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行气,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义在斯矣。
”•同时更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使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倡导一些适当的强身健体办法,如华佗五禽戏,天竺国按摩十八法,老子按摩法等。
•(3)依时摄生•《列子》:“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这种思想体现在医学上,即所谓的“天人相应”。
•在人体生理方面,反映于脉象有比较明显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现象。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中十分重视“行不妄失,起居有常”的养生措施。
•在具体方法上,认为“春冻末泮,衣欲下厚上薄,养阳收阴。
”•孙氏又说:“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
•“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
”•(4)内视、调气•所谓“内视”是一种专意存想的养生法,古人有“存思”、“存想”之称,起源于道家的方术。
•最早在《素问·刺法论》有记载,认为“内视”法可以调动人身正气,预防外邪干扰,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古人通过调气中的呼气法,治疗五脏疾病。
•早在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记载:“呼气有六:吹、呼、唏、嘘、呬、呵,皆出气也”。
•调气法辅以叩齿、咽津,把调气与咽津配合起来,古称“胎息”和“胎食”,•(5)食宜、食养和食疗•食宜:知饮食宜忌;食养:以饮食调养;食疗:以食物治病。
•1)“食不欲杂”•“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佳馐,不过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
”•2)“常学淡食”•《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
《素问遗篇·刺法论》:“欲令脾实……宜甘宜淡。
”•孙氏继承《内经》之旨,特别重视大酸、大咸伤人,他说:“咸则伤筋,酢则伤骨,故每学淡食。
”•3)饮食有节•孙氏认为“饥则伤气”,故“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不令有饥渴之感。
•孙氏更反对夜间饮食醉饱,他强调“夜勿过醉饱”,“夜饱损一日之寿,夜醉损一月之寿。
”•4)安神定志•孙思邈还提出进食时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指出:“人之当食,须去烦恼”,“不得暴嗔”,同时应注意“食勿精思,为劳苦事”。
•5)调和气味•饮食有气味,气味调和,则能生精养形,使颜色滋荣,体力充沛。
•“食气相恶则伤精……食味不调则损形”,说明饮食气味不调,有损于形精。
•“食养” 是用饮食以养脏腑之气,《内经》说:饮食“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孙氏主张结合季节特点,对饮食五味进行损益。
•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盐,以养肾气。
•孙氏积极提倡“食疗”,其原因是药物治疗往往有许多副作用。
•“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
”•(6)服食、服水•所谓“服食”是指古人为了强身益寿而进服一些方药。
•孙氏服食法,还具有三个特点:•①根据季节服用•②因人而施•③先去病邪,在补养之先,首先考虑除积,化瘀祛虫。
•服食药物先后有序:草药(天冬、地黄、黄精、乌麻),木药(茯苓、枸杞、柏子仁、松子仁);石药(云母、钟乳石粉)。
•孙氏对于水的功用作了论述,认为“可以荡涤滓秽;可以浸润焦枯。
”说明它既可除邪,又可养正,有利于推陈致新。
•(7)养老•“养老”专指老年人的养性,也包括老年病的防治。
•①避六淫之邪;②免七情所伤;③脑力方面,不应“大用意”;④体力上,不可“强用气力”,“非其务勿行”;⑤注意饮食宜忌;⑥讲究食养;⑦常用“食疗” 。
•孙氏还认为老年人必须经常适当运动,进行散步、按摩、导引等锻炼。
•(四)脏腑虚实寒热辨证•脏腑虚实寒热的辨证纲领,是每脏每腑都具有“实热”、“虚热”脉证,并且,互为表里的脏腑又有“俱虚”、“俱实热”、“俱虚寒”证各种情况。
•肝实热:左手关上脉阴实(沉而实)•肝实热,目痛、胸满、气急塞,用泻肝前胡汤。
•肝虚寒,左手关上脉阴虚(沉而虚)……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治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用槟榔汤。
•胆实热:左手关上脉阳实(浮而实)……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孙氏用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治疗“精神不守”症状。
•胆寒证:左手关上脉阳虚(浮而虚)……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躄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神䀮䀮,胆虚寒也可有失眠,如大病之后虚烦不得眠,往往属胆虚寒证。
治宜温胆汤。
•(五)伤寒温病方论•1、对《伤寒论》的研究•“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医濬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
”•孙氏研究伤寒,有独创的方法,即所谓“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把太阳病分为桂枝汤法、麻黄汤法、青龙汤法、柴胡汤法、承气汤法、陷胸汤法,以及杂疗法等,各法之下,有证有方。
•孙氏还认为伤寒太阳病的正治法只有三种:一为桂枝,二为麻黄,三为青龙,至于柴胡汤,承气汤等方,只是治疗变证所用。
•(2)鸠集历代医家有关方论•①理论方面:如华佗对伤寒热病发斑深有研究,他认为斑属胃热,其形成有虚实两途。
•其一,始因伤寒“热毒在外,未入于胃(阳明),而先下之,其热称许入胃……胃虚热入,烂胃也。
”•其二,由于“病者多日,不以时下,则热不得泄,亦胃烂斑出。
”•《外感热病篇》:“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黑者胃烂,然亦必看外证所合,方可断之”。
•②方证方面:晋唐医家对伤寒热病的治疗,创造了不少极有效验的新方。
•陈延之《小品方》葳蕤汤,治冬温、风温及春月中风伤寒,证见发热,咽干喉痛等证,方由姜蕤、白薇、石膏、杏仁、甘草、麻黄、独活、芎藭、青木香等组成。
•2、主于除热解毒,善用养阴生津•孙氏治疗伤寒,提出了“方虽是旧,弘之惟新”的创新论点。
最突出的有二点,主于除热解毒,善用养阴生津。
•(1)除热解毒•解表清里:治“时气表里大热欲死方”(麻、葛合升麻、石膏、寒水石、大黄、芒硝)。
•治伤寒头痛壮热:(葱、豆豉、栀子、大黄、黄连、黄柏)•治时行热毒,变生外证,漏芦连翘汤:(漏芦、连翘、黄芩、麻黄、白薇、升麻、甘草、枳实、大黄,热甚加芒硝)•(2)养阴生津•太阳阳明篇中,“阴虚”、“亡血”、“亡津液” ,少阴病也有黄连阿胶汤清热存阴。
•孙氏“生地黄煎主热方”(生地汁、麦冬汁、生地骨皮、生天门冬、栝蒌、葳蕤、石膏、知母、竹叶、蜜、姜汁等)•3、重视温疫,详论证治•(1)《千金要方》伤寒一篇,包括了瘟疫的内容•“时行温疫,是毒病之气”,其发病多“转相染着”,与“伤于四时之气”不同。
•(2)关于“时行温疫”证治•春季:青筋牵病,属肝脏温病阴阳毒。
•夏季:赤脉㩌病,属心腑藏温病阴阳毒。
•秋季:白气狸病,属肺腑脏阴阳毒。
•冬季:黑骨温病,属肾腑藏温病阴阳毒。
•四季各十八日:黄肉随病,属脾腑藏阴阳毒。
•(六)杂病论治•“中风”的原意是指被风邪所中伤。
《素问·风论》:“风为百病之长”,又有五藏风的说法。
•《千金·诸风·论杂风状》认为:“诸急卒病,多是风。
”因此,把偏枯、风痱、风懿、风痹等都归于“中风”范畴。
•(1)关于外风:《千金方》遵循古说,认为中风多因外风引起,在治法上多用驱风散邪,如大小续命汤之类。
•(2)关于内风:《千金方》虽无类中之名,却已有类中之实。
•孙氏认为,劳心嗜欲,摄养不慎,是造成中风的重要内因。
•孙氏还指出,内热是中风病机中的重要因素。
•2、虚劳•《千金》对五劳、六极、七伤的论述。
•病因病机:①因虚致损;②因邪致虚;③因虚邪滞。
•虚劳病证:①正虚证状,②邪留证状•《千金》记载,虚损的病证不同病人,不同的阶段,病证情况也有不同,或见虚证,或见实证,或虚实相兼。
•虚劳病证有虚,有实,有虚实相兼,孙氏论治虚劳除补益之外,还有补中兼泻,以泻为补以及寒温相济等法。
•治以补益:•①重于心肾:孙氏认为,五劳发生,常见心肾“二脏先损”,“心肾受邪,腑脏俱病”而导致全身为病。
•补益心肾之法:补心气,常用参、苓、远志、五味、甘草等;•益肾精则有两法:用草木药温润益精;用血肉填精。
•②母劳补子:•《千金方》记述了母劳则补子的方法,具体有心劳补脾,脾劳补肺,肺劳补肾,肾劳补肝,肝劳补心等。
•大补气方:•地黄(五两),秦椒、甘草(各一两),骨皮、干姜、昆布(各四两),白术、桂心、人参、浓朴、海藻(各三两),羊肾(一具去膏),羊肚(一具去膏治如食法)•补剂兼泻:•对于正虚邪实的虚劳患者《千金方》在补益中加以祛邪。
•黄芪丸治肾气虚损,耳聋目糊,用参、芪、地黄、石斛、羊肾、苁蓉、当归等补药,并加入防风、羌活、细辛等。
•以泻为补:•当虚劳病证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千金方》常纯用驱邪之法,邪去则所以存正。
•寒温相济:•温阳散寒,济以苦寒泻火;•是甘寒养液,济以辛润宣通;•是温补精气,济以甘寒濡润。
•3、血证治法•孙氏分析吐血的病因、症状,而区别为三种:内衄、肺疽、伤胃。
•孙氏认为“凡吐血之后,体中但自 然,心中不闷者,辄自愈。
”•“假令烦躁,心中闷乱,纷纷呕吐,颠倒不安”,则是瘀血内停的表现。
•干地黄丸:•“治血虚劳,胸腹烦满、疼痛、瘀血往来。
藏虚不受苦,气逆不得食”。
•药用参、术、苓、草、麦冬、干姜等补中益胃;•加干地黄、当归、干漆、大黄、䗪虫,蝱虫等消瘀理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