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专题08 现代文阅读II(六)鉴赏散文语言和分析行文结构【主观题答题模板】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题

预测与备考建议 1.从选文来看,侧重于对小说的考查,2022年新高考考查的主要是小说。 2.从考查能力来看,散文阅读的考查核心是思维能力,命题仍将注重对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 力、判断与推理能力的考查,对理解概念的考查成为命题的重点,这有利于考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新 知,不断增长知识与见识。 3.新高考全国卷对散文阅读的考查进行了创意性变革,题型设置有了重大突破,从命题立意到分值 设置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后仍将有所创新。 4.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信息性阅读的阅读方法与技巧,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捕捉到 有用的信息,为准确锁定正确选项做准备。还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比如比对法、归纳概括法等。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 作用。
三、了解不同位置的句段的作用 (一)首句或首段:
1.总领全文。交代文章背景。 2.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情感基调。 5.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二)中间句段: 1.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2.承上:照应上文的……内容,突出…… 3.启下: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的…… 4.前后呼应。 5.转换话题。 6.舒缓行文节奏。
●小 说 三 要 素 及 主 题 关 系 图 ● 文章标题的作用 ● 一、常见题型 ● (一)试分析此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 ● 二、答题方向 ● (一) 内容: 表明写作对象,体现主要内容; ● (二) 手法: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 ● (三) 结构: 贯穿全文的线索; ● (四)揭示情感 主旨 ; ● (五)新颖独特,引起读者兴趣;
(二)散文句段作用赏析题 散文句段作用题常见设问方式 1.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简析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引入某一个故事有何效果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回答者:zgctamfzxcvbnm- 三级2009-1-23 21:06★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现代文散文阅读开头、结尾、简述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散文阅读开头、结尾、简述题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考查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因此,四道主观题其实就是以考查词语句子为基础来考查其在文章的结构、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作用。
1.审清题干。
现代文阅读题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
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为关键的。
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
审题要抓住题目中的每一个信息,明确两点:一是命题者要我们答什么,二是命题者要我们怎么答。
还要分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限制答案范围,具有导向性,不可掉以轻心。
2.将题目回归原文,寻找答题区域。
把在题干中出现的原文中的语句放回原文,看它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以此来确定答题区域。
题干中若有“从全文看…”这样的字眼,这就要求从全文着眼总结答案;有的有“阅读某段,回答…”这样的字眼,答案一般是可以在这一段里总结了。
如果没有这些明确的字眼,总结答案时应该从全文角度把握。
3.落实重点词句的含义。
首先搞清这个词、这句话表面意义是什么,再看一下用什么方法表达,接着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表达,如果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含义就基本上把握了。
4.规范作答,检验答案。
应当工整规范地尽量用原文词句作答,整合原文中有用的信息,做到整体把握、锁定局部、认真筛选、巧妙概括;答案要尽量全面、要点化。
答题时首先要考虑好角度,突出要点,层次分明。
有明确字数限制的更要准确精练。
现代文阅读的开头的特点与考查1、先言他物型:用此衬托或铺垫(《黄山绝壁松》)或对比。
例:冯骥才的《黄山绝壁松》开头三段: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散文线索的作用答题模板

散文线索的作用答题模板
散文线索在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是散文结构的基础,也是引导读者理解和感知散文主题的关键元素。
以下是我从多个角度对散文线索作用的回答:
1.引导故事情节发展,散文线索可以在故事情节中起到引导作用,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的发展和转折。
通过线索的逐步揭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动机、行为和冲突,从而更深入地参与到故事情节中。
2.增强散文主题的表达,散文线索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暗示,可以帮助加强散文主题的表达。
通过线索的渗透和延展,作者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散文主题,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感知散文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3.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散文线索往往是作者巧妙安排的信息碎片,通过读者自行组合和联想,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这种留白式的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散文中,从而产生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4.加强作品的整体连贯性,散文线索在作品中扮演着连接各个
部分的桥梁作用,使作品更加连贯和完整。
通过线索的贯穿和延伸,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形成统一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散文线索在作品中起着引导情节、增强主题表达、
激发想象和加强连贯性等多重作用。
它们是散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元素,对于作品的深度和广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完整版)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作用题”常见命题表达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提问变式:1)为什么这样写?2)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3)删去这一部分可以吗?“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①首段的作用②末段的作用③中间段的作用④第二人称的作用⑤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⑥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⑦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⑧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⑩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行文段落类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一、首段的作用高考试题展示08年江苏卷《候银匠》:小说开头第2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07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5山东卷《溯源》第18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05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第18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探寻一.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例: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16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答案: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

有叙述,有抒情,更有议论。
小结:熔情、理、事于一炉
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熔铸在一起的表 达技巧,关键在于: ⑴抓好叙事——抓住那最能反映生活本质和 内心深情的举止行为。事件选得典型、感人, 情缘事而发,议由感而生,文章就会显得自然 而真切。 ⑵要使情、理、事融和在一起。以抒情、议 论之笔来叙事,收到笔笔含情,即事见理的效 果。
二、散文读写基本规律
1.散文写作的基本类型:
⑴缘情(志、理)择景(物、事)
⑵借景(物、事)抒情(志、理)
2.散文阅读的基本要领:
⑴写景(状物、叙事)是手段、是依凭,抒 情(言志、析理)才是目的、是归宿。 ⑵对景、事、物的理解要归结至情、志、理 的层面上分析。
在这有限的时刻里,战士们还多方寻思着,为 当地的父老们尽一点力。他们思虑着:哪些溪涧 在山洪到来时不好通过,就架起一座座石桥和板 桥;哪些人家离河太远,就在散居的村舍挖下一 口口水井;哪些水井靠近大路,又在水井上加了 井盖。他们还挨家挨户去看,看谁家的房子漏雨, 就苫上新草;谁家的灶台裂了缝,用泥灰把它抹 好。„„这些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中滚、爬、拚搏, 无所畏惧的战士,对朝鲜人民是多么体贴入微! 怪不得朝鲜人民称颂他们“这些中国孩子的心, 简直是金子一般的心,银子一般的心,水晶一般 的晶莹玲珑的心!”
三、散文写作技巧
2.融情于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 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 小结:融情于叙 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 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 ⑴把浓郁的情感融于事件的叙述中 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着桔子走。 ⑵在传情处下重笔,写细节,使情感有依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 附,让人可触可感,产生共鸣。 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 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 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 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高考散文阅读“作用题”解题要点梳理

高考散文阅读“作用题”解题要点梳理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其文体特点是:①篇幅短小。
②立意集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
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③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④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
⑤表现方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
散文一般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第二类:抒情性散文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形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又叫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往往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罗秋菊“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
作品的基本特征是指作品就整体而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重要的特点,比如作品的体裁、叙述方式、语言风格、时代特征等等;表现手法则指作者为强化表现效果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和方法。
这一考点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同时,它有着较强的包容性,从语言特征到篇章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都被纳入它的命题视野,考查的方式也十分灵活,并且体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
在这一考点中,问某方面有何“作用和好处”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2005年全国各地各省市16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就有11套直接考到此种题型。
2006年全国卷Ⅰ、安徽卷、重庆卷、江西卷、山东卷、湖北卷都涉及了此题型。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5中,关于“作用和好处”的课后练习也是不在少数。
下文略举几例:必修1:《华罗庚》练习二、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必修2:《渐》练习二、课文引用了“抱犊跳沟”的故事,这种写作手法对于说明“渐”的道理有什么好处?必修4《拿来主义》练习三、揣摩下面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指出它们各自使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作用。
必修5:《城南旧事》练习二、《麻雀与小孩》和《送别》的歌声反复出现,请结合故事情境,比较小英子在不同歌声中的情感反应和心理变化。
你能领悟这两首歌在整个故事的叙事中所起的作用吗?而纵观广东省近四年来的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中有2年的试题出现了“作用和好处”题型。
2007年其它省市的命题也有不乏此种类型的题目。
(1)2005年高考试卷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2007年高考试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3)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题目的解答综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和平时的训练题,我们以为, “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 2001年高考卷选文《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
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3、如果首段连续发问, 那么, 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的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返顾的投落这峭壁?”4、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 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二、末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1、如 2004年北京卷选文《普希金之画》的末段:“我忽然想起俄罗斯作家协会主席尼古拉耶维奇说过的一句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
‟这是俄罗斯谚语,很耐人寻味。
我想,才能应包括人的灵性与悟性。
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 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
”这一段正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题旨的点化。
2、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 " 看不懂 " 。
那么, " 看不懂 " 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 " 作用是看不懂 " ,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
例如, " 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 。
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 " 卒章显其志 " 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如 2004年浙江卷第 20题 " 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 , 根据上述概括, 其答案 " 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 应当在意料之中。
三、中间段的作用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1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 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 2001年上海试卷第㈢题的甲段, 描述的主要对象是“大江流日夜”的气势及意味, 而在描述之前, 先在第 3段中赞美大海的宽广与汹涌,那么,面对第 13题“从写作角度看,甲段写海的作用是什么” " 的提问, 其作用恰如参考答案所说:烘托 " 大江流日夜 " 的气势及意味。
(2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如 2004年全国卷Ⅳ选文《痛哭和珍》第 19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 也写到自己。
她是怎样写自己的 ?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其作用肯定就是反衬。
再联系选文中? “烛光照着你的遗容, 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 , “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描写作者自己的语句,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 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 2003年全国卷的选文《乡土情结》第 3题:" 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 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 根据题目, 先找到第四段,发现它是选文中最长的一段,当属较长的中间段,而且叙写的正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乡土情结,所以,它的作用和好处应当是在 "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 的基础上再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发挥。
那么看看答案,果然如此: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四、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
如 2000年卷第 22题第(1小题 " 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的参考答案即为:“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五、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局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
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 , 它又可细分为两类:1、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
如 2004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 6段开头有一句景物描写:“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
”其作用正好是用“落日的惨红”衬托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苦难而悲惨的命运。
而《那一束伴地莲》在写母亲背着孩子寻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之一就是“用明月积雪的明亮洁白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瑕” 。
2、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如《野猫》有两段写景,其一是描绘希洛涅森林优美的自然风光,其二是描写欢快热闹的春游场面,其作用正是为了反衬老妇人命运之悲惨和晚景之孤寂。
3、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景物往往具有两面性。
如上文所述《那一束伴地莲》的明月积雪,固然因其明亮洁白而堪称美景,但在数九寒冬的深夜,它又何尝不是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呢?因此,其作用之二就是表现母爱的伟大,而这正是景物勾勒环境与反衬作用的综合。
六、修辞的作用修辞种类虽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
比喻使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拟人使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还便于直抒胸臆;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同时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或语境的步步扩大;反复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
只要掌握了上述修辞的基本作用,准确答题应当不成问题。
如果答题要求中没有字数限制,那么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一句,其保险系数就更大了。
参照以上简析,再对照 2004年全国卷Ⅲ第 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 ?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便可知它正是考查比喻的作用,其答案“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并未超出修辞基本作用的范围。
至于“极富讽刺意味” , 虽然并非比喻的固有作用,但是,结合选文《快乐的死亡》的主旨,这一句正好属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发挥一句”之范畴。
1、比喻在各种修辞中,以比喻设题的频率是最高的。
诚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 如果是以题目作喻体,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且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 , 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
其一,呼应题目;其二,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其三,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
如 2004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 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 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 ,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根据前文的提示, “照应题目”的作用是容易答出的。
至于象征意义,只要结合“山峦”的内涵或特点,再参考比喻句后的议论“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 她们的臂弯里, 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 就不难答出“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 。
而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则分明是“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
2、对比对比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表达手法。
如果只是两种事物的简单对比,那是属于修辞方法,其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
如果是多种事物的分项对比,而对比的内容占全文一半以上,那就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它的基本作用应当是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
如 2004年江苏卷选文《草堂·诗魂》第 20题第(2小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对比的好处。
”因为选文中的对比多达六个方面,因此它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那么,这种写法的好处就正如参考答案所说:“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达更加集中。
”比较本文的归纳和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除了“文章憎命达”这五个字是结合选文主旨而发挥的以外,参考答案的所有要点都没有超出本文的归纳。
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1、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如《微山湖上静悄悄》 ,开篇就提出“这(指微山湖是个在野的湖”的基本观点,然后连续插入“收留殷微子” ? 、“接纳张子房” 、“汉朝出高士”三段史实,那么,这三段史实的作用就是举例证明开篇的基本观点。
2、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如 2004年天津卷选文《春从心出》第 20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其结构上的作用无疑是“起过渡作用” , 并“引发议论以深化作者的思考” ; 其内容上的作用则是“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