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饮食文化最新论文 (2)-亲自己写的哦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其特点是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注重烹饪技艺和独特风味。
中华民族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与农业密切相关。
中国人民注重饮食的平衡,追求食物的协调和谐。
饮食中荤素搭配的思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广泛存在,以保证营养的均衡和满足人们对食物的口感需求。
中国传统饮食强调以粮食为主食,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注重口味的鲜美和营养的丰富。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还注重烹饪技艺,尤其是烹饪方法的独特和多样性。
中国菜系繁多,各地菜系有着自己的特色和烹饪方法。
中国菜肴注重材料的选择与烹饪技巧的结合,讲究火候和味道的掌握,追求色香味俱全的效果。
例如,川菜以麻辣香辣而著称,粤菜则以清淡鲜美而闻名。
这些不同的烹饪方法和技巧可以使食物保持原汁原味,并在口味和美感上兼顾。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提倡营养均衡和绿色健康的饮食观念。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菜肴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菜肴之一,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食客。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传承。
然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快餐文化的兴起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受到冲击。
年轻一代对传统饮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逐渐降低,更偏向于方便快捷的食物。
这对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总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体系。
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使之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我们也应该面对饮食文化的变革和挑战,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先人就提出“民以食为天”,在多方探讨食品原料的同时,也在关注食品的滋味及其营养价值,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同时我国自古就十分注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但将自己的名特食品源源不断的传到海外,也从周边国家引进了一些新的食物品种和饮食方法,从而为丰富多彩的中华美食锦上添花。
从先秦到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的饮食情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变化;交流;饮食;正文:目前,全世界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不同规模、不同风味的中餐馆,生意也都分外红火。
“吃在中国”已成为天下人的共识,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但中国饮食的发展史却鲜为人知,这篇文章正是探讨中国饮食历史,帮助人们了解中国饮食的发展历史。
从先秦到写到民国,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将您带入一个伴随着时代变迁的,异彩纷呈的“吃的世界”里。
(一)、先秦先秦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仅从炎、黄二帝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也近三千年之久。
其中主要分为:炎黄时期、尧舜禹时期、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1、炎黄时期当时的社会已有相当多的人口,为了维持生计,身为部落首领的炎帝尝遍百草并创制了耒、耜、犁、镰等农具,还教会了部民们因地制宜种植植物。
炎帝也因此被称为“神农氏”。
与此同时另一个部落的首领皇帝也基于同样的原因,在教其部落成员驯养家禽、家畜种植五谷等等。
在炎黄时期,人们的主要肉类食品是猪、羊、鱼,粮食是粟、稻,蔬菜是白菜、芥菜和油菜,水果是桃、李、梨,而饮料,除了白开水便是茶。
具体吃法,不外乎烤、煮、蒸三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油和盐。
人们不仅懂得了“烹”,还知道了“调”,使饮食摆脱了蒙昧而走向光明,人们进入了烹调时代。
2、尧舜禹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国家已经形成。
舜在位期间发生了一次特大水患,严重地威胁着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苏菜篇一江苏菜,简称苏菜。
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
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
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
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论文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饮食文化。
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饮食作为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不仅体现了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更体现了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本论文将从饮食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探讨。
二、饮食的起源中国饮食文化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中国人古代以农业为主,饮食与农作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在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种植业的基础上,中国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餐桌礼仪,并发展出独特的食谱。
三、饮食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古代至今,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粗食淡饭”、“繁香甘旨”、“富丽堂皇”等不同的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饮食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吸收了外来的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并融合为独特的中国风味。
四、饮食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自然。
其次,中国饮食强调色香味俱全,讲究菜品的色泽、香气和口感。
再次,中国饮食强调饮食的平衡,追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搭配合理。
最后,中国饮食重视餐桌礼仪,讲究餐饮文化的文雅和庄重。
五、饮食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各国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烹饪技艺和菜品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渐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夜市文化”、“茶文化”等也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外交融的饮食风格。
六、结论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中国饮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受到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土地广阔,气候多样,四季分明,北方和南方的食材和烹饪习惯有着显著差异。
北方人主食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等,而南方人主食则以米饭为主。
此外,中国不同地区还有着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如北方的小麦、豆类和肉类,南方的稻米、水果和海鲜等。
这些地域差异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中国饮食文化以传统的节气饮食和养生饮食为特色。
中国传统农历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有着相应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如春季的清明节,人们会蒸青团、蒸花糕来纪念祖先;夏季的立夏节,人们会吃凉拌菜来消暑;秋季的中秋节,人们会品尝月饼来庆祝家庭团圆。
此外,中国人还讲究养生饮食,注重以饮食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如药膳、煲汤、烹调绿色蔬菜等都是中国人传统的养生之道。
同时,中国饮食文化还被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菜逐渐风靡全球。
中餐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各国各种餐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不仅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国饮食文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快餐和外卖的普及,传统的饮食文化逐渐被忽视,一些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食材也濒临失传。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国民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保护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心,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开展饮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饮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引言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历史、地理、宗教、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特点。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最早的中华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主要以采集、捕猎为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和养殖动物,从而逐渐形成了农耕文化。
这一时期的人们开始尝试将不同的食材烹饪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菜系。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饮食文化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五味俱全”的饮食理念,认为食物应该包含五种味道,即辣、咸、酸、甜、苦。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饮食被赋予了养生保健的功能。
隋唐时期,盛行“食色性也”,人们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皿等方面的搭配和食用方式。
特点与特色中国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多样性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食文化因此呈现出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饮食有着自己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方法。
比如,四川菜以其麻辣味而闻名,广东菜注重清淡的口味,而江浙菜则以鲜嫩爽口而著称。
多样性的饮食文化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选择,也反映了地方文化的多元性。
调养身体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平衡饮食和食物的药膳功效。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食材具有不同的药膳功效,可以对人体起到滋补和治疗的作用。
比如,人们常食用绿豆汤来清热解毒,喝鸡汤来滋补身体。
这种饮食文化相信食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养生保健的饮食习惯。
社交与团聚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交和团聚密不可分。
中国人重视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美食的时光。
在传统节日、生日、婚礼等重要场合,中国人常常会举办宴席来邀请亲友共聚一堂,分享美食和情感。
这种饮食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人家庭观念的重要性,强调家庭和睦、团结和谐的价值观。
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的饮食文化作文

中国的饮⾷⽂化作⽂有关中国的饮⾷⽂化作⽂(通⽤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作、⽣活中,⼤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作⽂吧,作⽂是⼀种⾔语活动,具有⾼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还是对作⽂⼀筹莫展吗?以下是⼩编精⼼整理的有关中国的饮⾷⽂化作⽂(通⽤10篇),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中国的饮⾷⽂化作⽂篇1 中国的饮⾷⽂化传承⾄今已经五千余年,可谓是灿烂辉煌,如若繁星。
中国的传统⽂化讲求的是天⼈合⼀,⽽饮⾷⽂化亦是如此,中国的饮⾷⽂化,当从神农⽒开始⾄今,五千余年来,中国⼈⼀直强调药⾷同源的道理,⽽神农尝百草正是药⾷同源的最早见证。
中国的饮⾷分为⽣⾷、熟⾷、⾃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讲究料、作、⾷等等的精细,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业⾷品,内容丰富且博⼤精深,民族特⾊鲜明,从古到今,历代相传⼜推陈出新。
五光⼗⾊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不同的饮⾷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化。
中国饮⾷⽂化的⼤致特点: 第⼀,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物博,各地⽓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我国从古就有‘南⽶北⾯’的说法,⼝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风味。
第⼆,四季有别。
⼀年四季,按季节⽽吃,是中国烹饪⼜⼀⼤特征。
⾃古以来,我国⼀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
第三,讲究美感。
不仅技术精湛,⽽且有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物的⾊、⾹、味、形、器的协调⼀致。
达到⾊、⾹、味、形、美的和谐统⼀,给⼈以精神和物质⾼度统⼀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不仅对饭菜点⼼的⾊、⾹、味有严格的要求,⽽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第五,⾷医结合。
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千年前有“医⾷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物原料的药⽤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的。
饮食文化申论作文

饮食文化申论作文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根源和演变,还展示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饮食文化不仅仅关乎人们的口腹之欲,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首先,饮食文化是传承和延续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这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饮食文化几乎与每一个朝代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古代的饮茶文化、四季美食到现代的火锅、熏鱼等特色菜肴,都是时代变迁中饮食文化的传承。
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食品加工技术的提升,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其次,饮食文化代表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在不同的地域,人们因地制宜地选材烹制菜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例如,四川菜以麻辣味闻名于世,江浙菜则以清淡细腻而著称。
这些特色菜肴多半经历了历史的磨砺和人们的智慧积累,成为了一道道代表地区特色的独具魅力的美食。
再者,饮食文化是人们社交交际和情感表达的媒介之一。
人们经常通过宴请亲友、吃饭聚餐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感和维系人际关系。
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商务宴请,餐桌上的美食往往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这样的交流中,不仅可品味食物的美味,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的加深。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标志,它不仅代表了历
史文化的传承和演变,也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情感表达方式。
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自己的饮食文化,同时也要学习和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共同推动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陕西摘要:中国是文明之国,也是悠久的饮食文化之国。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文化河流中独树一帜,历史留给我们以宝贵的饮食文化传统。
“民以食为天” ,陕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又风韵独特,本文将通过对陕西饮食习惯和文化的研究,运用现代营养学的眼光对其进行粗浅地分析,为促进中国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贡献。
关键字:陕西八大怪面条美味舌尖前言:陕西省在我国内陆地区,与蒙古相连,黄河长江两大河流贯穿其中,形成了肥沃的平原,物产丰富,地灵人杰,素有鱼米水乡的美誉。
陕西的饮食文化,传承精辟的亨饪技艺,给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正文一、陕西饮食历史我的家乡陕西在春秋战国时代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合称之为“秦食文化”。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寄胡麻饼与杨万州》一诗中,对胡麻饼的赞誉。
唐代长安驰名的胡麻饼就是今天的芝麻烧饼。
陕西饮食文化的历史,犹如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长卷,翻开这部长卷,每一种看似平常的小吃,都是一篇悠远的陕西人独特的生活画卷。
陕西美食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用最简单的石烹法烹制的石头馍,可谓古风犹存;在唐代有着“槐叶冷淘”这样优雅名字的菠菜面,至今仍是陕西人的家常饭;家喻户晓的臊子面在唐代叫作长命面,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
最晚出现的柿子饼,算起来也有着400年的历史。
二、陕西饮食特点陕西居民的饮食习惯基本沿袭着传统的饮食结构, 即以粮食碳源热能为主体的高谷类饮食类型, 各区虽有不同,但却有明显的共性特点。
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盛产小麦,再加上陕西人久而久之形成的踏实本分的性格特质,所以面食成为陕西人的主要饮食陕西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更有盛誉。
陕西饮食文化因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大致可分关中、陕北、陕南 3 个不同分支流派。
我的家乡陕南山清水秀,气候类似南方,主食以米为主,饮食习惯接近于重庆和四川,而各县市又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关中平原土地肥沃,自古以来以面食为主,关中人可以烹调出几十种极富地方特色的各种食品。
由于地域广阔,西安、宝鸡、渭南等地彼此的加工及烹调方法又完全不同。
于是,形成了久负盛名的“西府小吃”、“东府风味”和“西安小吃”。
众所周知的“陕西八大怪”中,“面条像裤带”一说便是对陕西面食特别做法的形象描绘。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年降水量偏少,农作物以小米、大豆、糜子等粗粮为主,多养有牛羊,因而精工细作的粗粮和牛羊肉成为延安、榆林人的饮食特色。
【1】三、陕西饮食种类1、面食陕西人吃面条,就像南方人爱吃米饭。
一个地方饮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和当地的物产紧密相连。
面食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面食是关中人一生须叟不离的主食。
有外地人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
有人说这是对陕西人的讥笑,我觉得这也反映了关中饮食文化的个性特色的一个侧面。
南方人主食是米饭,离了菜不行。
我们吃面条有时就不要菜。
关中人吃油泼辣子奤奤面或酸蘸面片子时,都是只调包括辣子在内的调味料就行了,不需要任何菜肴来佐食。
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
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种类最多,如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著称的岐山宽汤面,薄如纸、细如线、缠绕著头、形似丝线疙瘩儿的三元疙瘩面,正因为关中人以面食为主,几千年来,这里的人们在面食的制作各个工环节上,吃法上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精力,创出了千姿百态的面食精品和很有讲究的吃法。
正是由于这里人们以面食为主,从而在节日饮食、红白喜事待客、亲友间礼俗相交、祭祀活动等,又逐步形成与面食相关的绚丽多彩的饮食风俗图。
以上这些面食文化在中华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闪光的一页。
2、陕西八大怪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就产生了许多“怪”现象。
“陕西八大怪”中的“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就很有特色。
众所周知,陕西小吃有着千年绵长历史,且博采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和继承历代小吃之技艺,因而其以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以下就是“陕西八大怪”,从字面意思都很好理解的。
一怪----板凳不坐蹲起来:二怪----房子半边盖:三怪----姑娘不对外:四怪----帕帕头上戴:五怪----面条像腰带:六怪----锅盔像锅盖:七怪----油泼辣子是道菜:八怪----碗盆分不开:【2、3】3、美味菜肴在菜肴方面,陕西菜作为一个统称,包括了关中菜、陕南菜、陕北菜三部分,有着民间菜、市肆菜、官府菜和宫廷菜等不同风格。
它以汉族菜为主,清真菜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陕西菜的特色可以概括为 3 个字“酸、辣、香”。
陕西的名菜虽然所用的调味品很多,但每个菜的主味却基本突出酸辣,这明显不同于川菜的麻辣。
在陕菜中各种香醋被厨师频繁使用,故而菜的辣味带酸。
另外,为突出菜香,除多用香菜作配料外,还常选干辣椒、陈醋和花椒等。
经油烹后拣出的干辣椒,是一种香辣,辣而不烈;醋经油烹后酸味减弱,香味增加;花椒经油烹后麻味减少,椒香味增加。
选用这些调料并非单纯为了辣、酸、麻,主要是取其香。
4、风味小吃①、羊肉泡馍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②、黄桂稠酒陕西的风味菜点以其所包含的丰富历史典故和文化情趣为越来越多的游人所了解和喜爱。
酒席宴上吃喝是不分家的,于是陕西最有名的饮品黄桂稠酒就开始大行其道了。
黄桂稠酒是用糯米和小曲酿成的甜酒,因其配有芳香的黄桂而得名。
此酒状如玉液,绵甜醇香,回味悠长。
③、荞面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
据有人考证说此食物在元代已经有了,根据是元人王桢著的《农书·荞麦》节中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渭之河漏。
""河漏"、" 饸饹",两者在读音上无论按普通话还是陕西腔都很相近,也许后者是前者的转音吧。
④、灌汤包子西安的小吃多,"贾三灌汤包子"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⑤、陕西凉皮陕西凉皮种类繁多,做法各异,调拌时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我品尝的凉皮中,我还是最爱汉中凉皮。
汉中凉皮因产于汉中地区而得名。
由于加工时用小石磨加水将米磨制成米粉浆,又叫水磨凉皮。
制作时,将磨砀米粉浆平铺于竹蒸笼上蒸制。
加入调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味酸辣之中透着蒜香。
⑥、泡泡油糕泡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独特精制。
其主要特征为色泽乳白、表皮膨松,犹如轻纱制就、蝉翼捏成,可谓巧夺天工,深受人们的青睐。
⑦、岐山面陕西的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经很驰名岐山面要求宽汤,即汤多面少,并突出酸辣味。
营养成分平衡,营养价值极高,实属价格低廉的大众营养快餐。
【4】四、陕西饮食风俗情与礼,反映了陕西饮食的人情味。
生活中的人们再在见面打招呼时通常会说“吃了没”,这是一种简单的礼节,已成为人们的习惯。
吃吃喝喝简单,一道道美食满足了舌尖的需要,但是在饮食文化中,美食还将人们的感情和友好的礼节寓于其中。
“情”,是对陕西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逢年过节,亲戚朋友总会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在饭桌上,人们划拳喝酒,其乐融融。
陕西人自古好客,习惯于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互相交流信息。
亲友之间迎来送往,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接纳的心情。
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一桌浪漫精致的美食平息。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陕西更是讲究“礼”。
饭桌席间离不开礼节,坐席的方向、坐次的排列、筷子的摆法、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字。
结语:对于土生土长的陕西娃,对于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所有东西。
我都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尤其对于吃货级别的我,更爱的是这片土地上得美味。
陕西饮食文化可谓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葩,在其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特色。
陕西饮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阶段,而是更加注重饮食的营养性、安全性和科学性,以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
通过对陕西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乃至于对更多饮食文化的交流,以促进中国自身饮食文化的更好发展。
当今社会,在现代先进食品科学技术的指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陕西饮食文化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会不断吸取先进的饮食理念,向更营养、卫生、安全、精美的方面发展,把饮食文化发展为一门生活中的艺术和内涵,进而在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写下厚重的一笔。
参考文献:【1】周建《陕西饮食文化内涵》【2】宿育海《陕西饮食八大怪》【3】《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出版社2005.10【4】《陕西名吃大全》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作者惠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