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子时养生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一年有十二月之分,一天也有十二时辰之分。
养生,不仅要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还要符合一日十二时辰的规律。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十二时辰养生法1.子时 (23:00-1:00) 胆经旺子时前入睡,晨醒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2.丑时 (1:00-3:00) 肝经旺丑时不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易躁怒,易生肝病;胆的排毒,亦同。
3.寅时 (3:00-5:00) 肺经旺心脏病患者此时最易发病。
寅旪醒来睡不着,多为气血不足;肺的排毒。
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Medicine,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4.卯时 (5:00-7:00) 大肠经旺卯时排便是对大肠最好的照顾。
空腹喝水,有利于晨便;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5.辰时 (7:00-9:00) 胃经旺辰时胃部吸收能力増强,此时应吃早餐,吸收好,且不易胖;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6.巳时 (9:00-11:00) 脾经旺巳时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最佳时间。
应适量喝水、适度运动7.午时 (11:00-13:00)心经旺午时人体气血最旺,不宜做剧烈运动,应小憩,宜于养心8.未时 (13:00-15:00)小肠经旺未时锻炼小肠经,有利于吸收营养9.申时 (15:00-17:00)膀胱经旺申时学习效率高。
多喝水,多吃水果,有利排泄,泻火排毒10.酉时 (17:00-19:00)肾经旺酉时发低热是肾气大伤,肾阳虚者此时补肾阳最有效11.戌时 (19:00-21:00)心包经旺戌时进餐不宜过油腻过饱。
心脏病患者宜揉心包经,可保护心脏12.亥时 (21:00-23:00)三焦经旺亥时睡觉是最好的进补,此时睡眠,百脉得以休养生息;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今日冬至,阳气生发的日子,做好这些,来年无病痛!

今日冬至,阳气生发的日子,做好这些,来年无病痛!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
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
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
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
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
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2021年冬至时间2021年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十八星期二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
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后,阳气缓缓回升,白天慢慢变长,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时机。
所以古时冬至也喻意为新生命的开始。
冬至饮食习俗北方冬至宰羊、吃饺子;南方在这一天则会吃米团、长线面。
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进补坚持十个一冬至后进补吃点啥好?给你推荐点身边最普通的食物和最简单的养生法。
01一把大豆:补充蛋白天气骤冷,免疫力容易下降。
稍有不慎,感冒病菌就会趁机侵袭。
“饮食方”里第一个强调的就是蛋白质的摄入。
针对蛋白质丰富的食物,特别值得推荐的是每天吃一把大豆,即30~50克黄豆、黑豆或青豆等,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艾灸知识,轻轻松松就能摄入丰富的蛋白质,且不会额外摄入胆固醇。
02一碗栗子羊肉汤:补肾强筋羊肉性热,味甘,中医多用于治疗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虚劳不足、贫血、产后气血两虚、腹部冷痛、体虚畏寒等症。
栗子可用于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是不错的冬季进补佳肴。
03一根萝卜:下气消食中医认为萝卜能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
也就是说,它具有清洁肠胃的作用。
每个月吃上几次,既能增强肠胃之气,又能将体内淤积的毒素、浊气通过大小便排出去。
十二时辰之子时养生(1)

十二时辰之子时养生(1)十二时辰之子时养生子时——胆经当令子时(23-1点)是一天12个时辰中最重要的养生保健时段,因为这个时期是天地交泰,人体气血相交的极期。
从阴阳变化角度看,子时有三极:第一,一天之中的阴极,《黄帝内经》说:“阴盛则寐,阳盛则寤。
”《易经》说阳主动,阴主静,静则易入睡,所以子时的任务是睡觉。
第二,一天之中的寒极,就是说相对而言,子时是一天之中温度最低的时候,那就应该躺在被窝里。
第三,一天之中的气降极,意思是指子时的气机是一天之中下降的最低点。
所以这时就不应该做任何泄气、泄精、泄神的事。
睡好觉便可养好胆气中医认为“十一脏取决于胆”,意思是取决于胆气的升发及胆的决断,胆对人体的脏腑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一是子时天气变化特点是阴极-阳升,人体同样是一阳初生,主少阳春生之气,五脏六腑开始蕴育一天的生机,所以人要休息以酝酿生机;二是甲子,子时是五运六气干支甲子之首,故胆气生则五脏六腑之气皆升。
三是,胆属足少阳胆经,胆与肝相表里,共同完成梳畅气机的作用。
《黄帝内经》曰“胆主疏泄”,尤其与脾胃功能有密切关系,胆的功能正常,脾胃才能很好的腐熟运化水谷。
为什么在十二生肖中是以鼠打头的呢?十二生肖中,子鼠丑牛,老鼠的象与子时的象有什么共通性呢?这实际上告诉我们,胆虽然主生发,但是这个时候阳气还特别的小,就像老鼠一样小,而且老鼠是夜行动物,虽然小,但非常的活跃,这就是那一点点少阳,它不可以大,但是它一定保持着一种朝气蓬勃的东西在里面。
这在太极图里面就相当于白鱼的最尖的那一点,叫少阳之火。
子时养护胆经我们疲劳时喜欢手臂高举,就是抻拉胆经以振奋阳气。
我们打一个哈欠以后,人就显得精神一些,这也是胆气生发起来的象。
我们有事情想不清楚、决断力不够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个动作——挠头,其实我们挠的地方正好是胆经的地方,就是刺激胆经而主决断。
有一种敲胆经的方法非常奏效,沿大腿外侧中线从屁股一直敲到膝盖。
两条腿都要敲,每日每条腿敲3-5分钟,无论是站是坐,都可以方便地操作。
冬至节冬季饮食调养的黄金时机

冬至节冬季饮食调养的黄金时机冬至节,即每年阳历12月21日至24日之间的冬至时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气。
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冬至是冬季饮食调养的黄金时机。
在这个时期,适当调整饮食习惯,能够起到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冬季饮食调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食用温热食物冬季寒冷,人体的新陈代谢较慢,消化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冬至吃温热食物有助于保暖和促进血液循环。
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生姜、大蒜、牛肉、羊肉等。
这些食物具有温补身体、驱寒驱寒的作用。
二、增加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营养物质。
冬季寒冷会增加人体能量的消耗,适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可提供更多热量和能量。
常见的蛋白质来源包括鸡肉、鱼类、豆类、蛋类等。
适量食用这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能够增强抵抗力,预防寒冷天气引起的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三、多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对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预防感染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冬季由于寒冷气候和干燥环境的影响,人体易缺乏维生素C,因此应该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例如,李子、柑橘类水果、苹果、樱桃等。
同时,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以防止维生素C的流失。
四、合理搭配饮食冬至节期间的饮食应该合理搭配,以保持身体健康。
应该避免过食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以免导致肥胖和高血脂等问题。
同时,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免引发血糖波动。
应该以粗粮、蔬菜、水果等健康食物为主,适量摄入畜禽肉和海鲜。
综上所述,冬至节是冬季饮食调养的黄金时机。
在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合理搭配饮食,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摄入,食用温热食物等方法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当然,饮食调养只是保持健康的一部分,合理锻炼和充足睡眠同样重要。
希望每个人能够在冬季保持健康、愉快度过冬至节。
十二时辰养生法

十二时辰养生法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竞争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疲乏无力、肌肉关节酸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社会交往困难等亚健康状态,在中医学中称为“未病”,是身体已经出现了阴阳、气血、脏腑的不平衡状态,如不及时调养极易发展为疾病。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其精髓是“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之变化之规律。
一年有十二月之分,一日有十二时辰,每个时辰都有一个经络值班,联系着相应的脏腑。
根据时辰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可科学调整脏腑,寻求阴阳平衡,才能达到身心健康。
一、子时(23∶00—1∶00) 此时胆经值班(养胆)特点:养生机之时,阳气开始生发养生方法:这时要上床睡觉,有利于保养阳气。
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抵抗力增强。
二、丑时(1∶00—3∶00) 此时肝经值班(养肝)特点:养生主肝,肝气主升养生方法:此时一定要安睡,让肝脏得到最充足能量。
而睡眠就是养肝血最好的方法。
三、寅时(3∶00—5∶00) 此时肺经值班(养肺)特点:养生主肺,气血由静转动养生方法:此时人从静转变为动,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
早练的人一定不要在寅时起床,这样容易调动气血导致猝死。
一天真正的开始是从寅时开始的,因此,这时候切记不要抽烟。
四、卯时(5∶00—7∶00) 此时大肠经值班(要排便)特点:养生主大肠,肺和大肠相表里,肺气足了才有大便养生方法:此时应该大便,最好先空腹喝上一杯温开水,以利于晨便的排出,排除体内垃圾。
排便不畅可引起痤疮、腹胀等症状,有心梗的人要注意在解大便时不要太用力。
五、辰时(7∶00—9∶00) 此时胃经值班,要吃好早餐(养胃)特点:养生主胃,运化食物养生方法:此时一定要吃早餐,最好摄入一天营养的30%-50%,以保证一天的活力。
六、巳时(9∶00—11∶00) 此时脾经值班(养脾)特点:养生主脾,化生气血之源养生方法:此时最好能静心养神。
不要吵吵闹闹耗费气神,须“寡言语以养气”。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对照表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法对照表十二时辰养生法对照表十二时辰养生法一、子zǐ时:夜里11 —次日1点胆经当令子时,是指夜里23点至凌晨1点,胆经当令。
子时是一天当中阴气最重的时候,一根阳爻开始升发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阳气为三种,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
少阳之气,是指刚刚出生的阳气,也叫子时一阳生。
是少阳之火,阳气还特别的小,所以要保护好阳气,就一定要睡好“子时觉”,当人体处于深度睡眠状态中,会有利于人体的少阳之气升发,因为夜间属阴,睡眠好不仅能养阴,而且还能阴中生阳。
二、丑chǒu时:夜里1—3点肝经当令丑时,是指凌晨1点至3点,肝经当令。
肝主藏血,人在丑时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则就养不起肝血。
《黄帝内经》记载:"人卧则血归于肝"。
每晚11点至凌晨3点,人体经络巡行走肝胆经,此时处于睡眠状态,肝脏方可趁机休息,修补损伤的细胞。
如果丑时前未入睡的人,次日起床面色灰暗,情绪倦怠而易烦躁。
三、寅yín时:夜里3—5点肺经当令寅时,是指凌晨3点至5点,肺经当令。
这个时候是人体气血由静转动的过程,且必须通过深度睡眠来完成。
肝在丑时将血液更新后,肺在寅时将血液输入全身,故有肺朝百脉之说。
人在清晨起来,面色红润,神清气爽。
所以,寅时睡觉,色红精气足,精力充沛。
四、卯mǎo时:上午5—7点大肠经当令卯时,是指早晨5点至7点,大肠经当令。
这时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门开,地户也要开。
所以,在这个时间里人应该正常地排便,将人体在夜间修复、合成、代谢的垃圾、毒素排除体外。
五、辰chén时:上午7—9点胃经当令辰时,是指早晨7点至9点,胃经当令。
清洁+营养=平衡,垃圾代谢出去后,人体需要补充营养,所以在这个时辰人要吃早餐,来为身体补充一些阴即营养。
因为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内的阳气也是最旺盛的时候。
此时,吃多少东西都能在体内消化掉,所以,吃早餐不会发胖。
六、巳sì时:上午9点—11点脾经当令巳时,是指上午9点至11点,这个时候是脾经当令。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2----第一章子时:一阳初生,睡觉是养护阳气最好的办法

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2----第一章子时:一阳初生,睡觉是养护阳气最好的办法第一章子时:一阳初生,睡觉是养护阳气最好的办法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黄帝内经》认为,“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
这里的“夜半”即指子时,也就是指晚上的23点到凌晨1点。
意思是说子时为阴气最重的时刻,之后阴气渐衰,阳气渐长。
阴主静,阳主动,与之相适应,人体此刻最需安静,我们此时最宜安然入睡。
中医养生特别讲究睡“子时觉”,因为子时气血流注胆经,阳气开始生发,而睡眠就成了养护阳气最好的办法。
阳气为生命之本,“阳强则寿,阳衰则夭”。
如果你在这个时候熬夜,就会将刚刚生发起来的阳气消耗掉,这对人体是极为不利的。
子时睡觉养生发之机,从脏腑的角度来讲也是养人的胆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若胆气没有生发起来,就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
生机养不住,整个人就会昏昏欲睡。
因此,睡好子时觉,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子时就相当于一年中的冬至日,睡觉最顺应天时一天就是一个小四季,子时就相当于四季中的“冬至日”。
冬至一阳生,这时候,一定要让人体收藏起来,顺应四时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健康长寿。
现在大家都知道,23点之前要上床睡觉,可是能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说到底,还是对于23点之前睡觉的意义不甚了解,不明白过了这个时间点睡觉到底对身体有多大的伤害。
所以过了这个时间依然游戏作乐,熬夜加班的人不在少数。
其实,23点之前睡觉这个说法不是很严谨,准确地说,应该是在23点进入熟睡状态。
也就是说,应该在23点之前,根据个人的入睡情况,酌情选择。
比如说,你很容易入睡,倒床三分钟就可以睡着,那你可以在22∶55左右上床。
如果你很难入睡,半小时才能睡着的话,就得在22∶30上床了,总之,得在23点的时候进入一个相对沉睡的状态。
为什么要这样严格限制呢?关键就是顺应天时,与天地相呼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天人合一。
大家都知道,一年有四季,却不知道其实一天也是有小四季的,《黄帝内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中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则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则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则是根据人体的生理规律和自然界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不同的脏腑经络和养生法则。
以下是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则的概述:
1. 子时(夜半11点-1点):养肾。
应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
2. 丑时(凌晨1点-3点):养胆。
应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度激动。
3. 寅时(凌晨3点-5点):养肝。
应清晨起床,进行适量运动,呼吸新鲜空气。
4. 卯时(早晨5点-7点):养肺。
应进行深呼吸,锻炼呼吸功能。
5. 辰时(早晨7点-9点):养胃。
应适当进食早餐,注意饮食卫生。
6. 巳时(上午9点-11点):养心。
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
7. 午时(中午11点-1点):养小肠。
应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正常的饮食习惯。
8. 未时(下午1点-3点):养膀胱。
应适量饮水,定时排尿。
9. 申时(下午3点-5点):养三焦。
应适当休息,放松身心。
10. 酉时(傍晚5点-7点):养肾。
应进行适量运动,保持身体活跃。
11. 戌时(晚上7点-9点):养胆。
应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度激动。
12. 亥时(晚上9点-11点):养肝。
应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则强调根据不同的时辰,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这些法则在中医养生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仍需结合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至子时养生
冬至子时养生
现代很多人亦十分重视“子时”,认为这是个新旧交替的时刻,夜里的11点到1点,所以很多养生、习武之人都对这个时候有所认识,选择在每天的这个时候练习功法。
生活中我们怎样运用这个“子时”养生防病呢?
阴阳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阴极而阳生,阳极而阴生。
亥时为阴极之时,子时为阳生之时,这个时候,天地之气机也处在阴极而阳生的状态。
中医人很强调这个子时,因为“子”的位置就是先天八卦中的坤位,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太阳运行一周天,都要回到坤这个点上,说明太阳的一个周期从这里结束,第二个周期又是从这里开始。
所以子时,既是代表一天的结束,同时,第二天的太阳也从这个时辰开始升起。
“子”是什么意思呢?是种子的意思。
子就是上一个周期的结束,下一个周期的开始。
拿稻谷来说,每年的春天,农民开始播种、育苗,一粒粒的种子被埋在泥土里,慢慢地长成一个新的生命。
到了秋天,这个生命成熟了,完成了一个周期,农民就把稻子收割,再从里面挑出比较饱满的“果实”,又变回一粒粒的种子,为下一年的播种做准备,就这么周而复始。
正如《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里也提到的阳气在沉入地下、封
藏水里的过程中,到了子时,一方面阳气已经完全沉入地下,另一方面峰回路转,开始从水中慢慢回升。
所以道家称子时为“活子时”,意在一个枢机,认为这段时间是“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
物极必反,这也是子时的真正含义。
这个大的循环既是一年的规律,也是一天的规律。
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矛盾的最尖锐处,总会峰回路转,而善于抓住“枢机”的人总是高手大侠之类,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而我们人也是一个小宇宙体,与天地之气机的变化总是息息相关。
就是说人的身体内部和宇宙、太阳这个星球的法则是一个原理,共同活动在天地间。
阴气极至之时正是元阳初生之时,也就是人体内的元阳之气开始萌动之际,先天之精在这个时候自然萌生。
这时,借天地阴阳交变之机炼化精气,就有夺天地造化之意。
这时是进行炼精化气的最佳时机,所以古人提倡练子时功。
当然我们不是提倡大家都来练子时功,但是如果还想在子时养生,怎么养呢?我建议大家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静候”的状态最好,你的意念、思维或行为都有所关照,正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
总之,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只要有体会就有收获。
冬至养生注重事项
1、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
在这个阶段,人类不仅仅在起居方面注重养生,也应重视饮食、药物的冬令进补。
冬至药物养生应以固先天之本,护后天之气为主。
所谓“先
天之本”即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
肾气充盛,机体代谢能力强,人的衰老速度缓慢;所谓“后天之气”指脾胃为后天之气,又是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都靠脾胃供给。
所以,这个季节的药物养生应以固护脾、肾为重点。
用药原则应遵循:多补少泻;药宜平和,药量宜小;注重脾肾,兼顾五脏;分类论补,调整阴阳;掌握时令,观察规律;多以丸散膏丹,少用水煎汤剂;药食并举,因势利导。
如此用药方能补偏救弊,防病延年。
2、壮不竞时,精神灭想
养生重点是要养心。
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
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3、审慎调食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
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而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
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
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
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
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
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冬令时节饮食调理,要针对不同的个体,相应选择适宜补益的食品,这样才能达到真正养生的效果。
以中医学的角度而言,
不同时间里出生的人,性格不同,因而对饮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我国古代五行形相学认为,人可以分为金木水火土等五行人,每种人的体质不一,食补也各异。
4、起居有常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
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
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
其次,要注意防风防寒。
再次,冬至节气宜在白天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
冬至时节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阳气。
可选择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